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

2024-07-04

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精选6篇)

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 第1篇

绪论:

一、P14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奴隶制时代1行政管理理论缺乏系统性2神权政治色彩3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家国一体宗法为治5法制不健全

(二)封建制时代1时间长2000多年2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完善3神权色彩淡化4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5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统治6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7逐渐形成了一套对管理的选拔任用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以文官为主专业化的职业官僚体系8法治的日趋完备

二、P15中国近代行政管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特点:1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2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形式3以党治国 党政关系复杂4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5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6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趋势:1学习西方民主共和2变法改革为时代潮流3行政管理日趋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4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一章:先秦时期行政管理制度

一、P41西周文化管理政策措施:1在政治事件中注意客观实际内在变化规律探讨而产生《周易》《洪花》2重视政治统治经验的重组 注意文献资料收集保存而产生了《尚书》《逸周书》3派专员收集民歌民谣以考察政治得失从而产生《诗经》4在贵族中普及教育产生了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述5制定周密的礼乐制用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及社会关系形成稳定和谐统一的政治理念6对殷商贵族中有文化的人给予保护信任和使用7广开言论对民众中思想舆论问题疏导而不是抑制

二、P42-46儒家行政管理思想内容影响:

(一)孔子:1为国以礼-礼治论2为政以德-德治论3为政在人-人治论(注重人才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依赖圣君)

(二)孟子:1利于仁的关系上舍身取义施以仁政2王道治国者必先安民注重民心顺平民意3民本思想善政善教

(三)荀子:1人性恶2善化与法治并重隆礼重法3反对天命人定胜天

三、P55商鞅变法内容意义: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政策3废除世卿世禄制度4改法为律实行严峻刑法赏罚分明5财税改革民有二男以上者倍其赋6实行郡县制7发展教育意义: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基,作用具有时效性影响具有深远性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秦汉时期中央弃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P65、P78

答:(1)秦:皇帝之下王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一人,掌全郡政务,为一郡最高行政一坎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和任免。郡下设县。这样,秦始皇就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整而严密的政治管理体制,不仪有效地巩固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而且为后世历朝历代的政体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2)汉:汉武帝进行一系列行政改革,方向在于强化中央集权:中央强化内廷机构地方郡国并行的行政建制完善检察体制

二、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

答:(1)秦时期: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是中央官职最高者。丞相总管全国行政,总领百官,是皇帝以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对国家事务负有实际责任。太尉掌五兵,参与军务,是最高武职长官,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的要员。御史大夫,掌群臣章奏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同时也掌管国家监察工作。

九常:①奉常:掌宗庙礼仪。②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中。③卫尉:掌“宫门卫屯兵”,负责宫廷警卫。④太仆:掌宫廷舆马和国家的马政。⑤廷尉:掌“刑辟”,是中央最高司法机关。⑥典客:“掌归义蛮夷”,负责外交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事物。⑦宗正:掌皇族事物。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⑨少府:掌供皇室需用地“山海地泽之税”。

(2)汉时期:三公:西汉初期仍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谓之三公;西汉中期,三公先后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常:三公之下为九卿,沿承秦朝,所不同的其名称有所改变。奉常称为太常;郎中令称为光禄勋;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后来又复称卫尉;掌管皇帝舆服车马的太仆;廷尉称大理;典客称为大鸿胪;宗正称为宗伯;治粟内史称为大司农;掌管皇家私产,如山林川泽之类的收益的少府。

三、秦汉时期察举、征举制度

答:(1)秦时期:秦任官要经现任职官吏保举。

(2)汉: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察举、征辟、任子。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察举主要是中央和郡国长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皇帝推荐各种人才。其科目很多,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秀才(茂才)、孝廉、明经等。征辟是两汉选官的另一项制度。征辟分为征召与辟举。征召是是对全国特别有名望的人才由皇帝派专人去聘任。辟举又叫辟除,是由中央或郡国长官对所辖部门或地区有名望的人加以聘任,辟为自己幕僚属吏。汉时

辟举之制分为两部分公府辟举州郡辟举。

四、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

答:(1)秦时期:首先制定了《秦律》;其次是修建为皇帝个人巡行监察服务的驰道、直道;秦始皇对管理的监督与处罚是与平民等同的。此外,在中央设立三公,其中御史大夫除了政务外,渐由执掌文书进而参加国政,渐掌有监察的职务,因此秦时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而在地方执行监察职权的是郡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及其所属官吏,加强了皇帝对中央,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地主阶级国家机器的效能。

(2)汉:汉武帝时彻底战胜了侯国势力,中央与郡县政权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事实要求对地方进行监察。于是,设立刺史制度,把地方分为十三个部,每部设一个刺史。在京都附近者称司隶校尉。东汉的监察机关分为两支,一是御史台,二是司隶校尉。汉初御史大夫是监察之首,下设御史丞、御史台、和御史中丞副之。

五、秦汉时期行政管理的特点

答:(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是皇帝制度。

(2):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稳定在三公九卿制上。

(3):秦汉时期,郡县制成为地方行政体制的主体形式。

(4):秦汉两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垂直的监察体系。

(5):由于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治体制,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

六、秦汉时期法治、律法、官吏制度

答:秦时期:(1)法治制度: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尚武恃刑、轻罪重罚是先秦法家的主张之一,秦始皇秉承了这一传统,力主实行严刑峻法,可以从秦律中体现出来。

(2)律法:制定《秦律》。严苛的秦律和酷吏。

(3)官吏制度:官吏选拔标准,秦统一前的奖励军功、以斩首多少为选官标准,秦统一后,以事功即行政管理才能为选官标准;官吏的任免;官吏的考核和奖惩,定期的“上计”制度,主要内容是钱粮的收入与支出,地方的治狱情况;官吏的俸禄,按月发给俸禄,“止食”与“减秩”

汉时期:(1)法治律法:《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统称为“汉律六十篇”

(2)官吏制度:赐爵制度;选官制度;任用制度;考核制度;迁降、俸禄和赏罚;致仕制度。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一、简述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法度。(P114-P115)

答:曹操善于用人,他把求贤纳士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方针。他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求贤令》体现了他重视招揽人才的战略考虑。曹操已明确了自古以来的开国帝王或中兴君主,没有不依靠贤才君子与他共治天下的,而这些贤才,往往是来自民间,因此,曹操才广泛求贤,被埋没在民间的人才,只要有才干被推荐上来,将被重用。他提出的第一个著名观点是“唯才是举”。第二次《求贤令》中,曹操把亡分成“有行之士”和“进取之士”两类,并指出了有行之士往往较庸碌,也“未必能进取”;而“进取之士”则是勇于开拓的人才,应该重用这类人才。“士有偏短”用其长。正好印证了他“唯才是举”的人才观。第三次《求贤令》中,曹操积极进取,锐意开拓,指出地位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曹操使广大寒门出生的低微有识之士和地主阶层中的有才之人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使曹操身边云集了一大批有突出军事、政治、经济、文学才能的人才。

体现在治理魏国的措施:

广兴屯田,建立田租户调制度;抑制豪强兼并,扶植自耕农;整肃军纪,严于律己。

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及影响。(P140)

答:九品中正制,即州郡置大小中正,取本籍人在京为官而“才无德盛”者为中正,按德才、门第,区别本籍土人、定位九品。吏部任宫时,根据中正品评的等第,区别授以官职。曹魏中期以后,司马氏专政,京宫为中正者多为本籍中之大族高门,他们操纵选举,品评人物日益不重视德。只重视门第。

此后近三百年中,尤其是东晋至梁,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贵族垄断仕途、造成门阀贵族专政的工具。这种制度最终注定随着寒门庶族力量的提升和民众的不断反抗而消失,被新的更为科学的制度取代。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P121-P126)

答:

(一)、实行“班禄”制。

(二)、改革官制。

(三)、改革用人制度。

(四)、改定法律。

(五)、释放奴隶和俘虏。

(六)、迁都洛阳。

(七)、推行均田制。

(八)、实行三长制。

(九)、建立定额租调制。

(十)、文化风俗,全盘汉化。

作用: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和治理,终于出现了稳定与繁荣的局面。孝文帝的成功,有几点根本原因:首先是他主张胡汉融合的方针,团结、拉拢汉族势力,推行汉化,是北魏得以治理与发展的基础;其次是他尊重老臣,争取老臣支持改革;其三是方案配套,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整体改革;其四是大义灭亲,镇压反对派,太子元恂就是阴谋叛乱而被孝文帝斩首,这更表明了孝文帝治国严明,在私与国、情与法面前,孝文帝选择了后者,避免国家大祸,杜绝了重演“永嘉之乱”。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144P155-157)

隋朝时期:尚书省是全国行政机关,长官尚书令,副职为左右仆射各一人,下有左右丞各一人。门下省为中央政府中协助皇帝决策的机关,负责承旨处理奏章,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枢纽租用。内史省旧称中书省,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特点:隋朝的三省为国家的最高政务机关,掌握国家实权,其中内史省取旨,门下省审政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成为宰相。由三省共同负担秦汉时丞相 的职责,以避免丞相权利大过皇帝。

唐朝:中书省,掌军国政令、取旨,主发令。门下省,掌封驳,出纳诏令。尚书省,招敕的执行机关。

特点:第一,唐朝的三省制是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相权削弱君权加强但又要维持君有权、相有能局面产生的必然产物。第二,唐朝三省是一种宰相分权制度。

二、唐朝科举制及其影响。(P161-P162)

唐朝的科举制不仅沿袭了隋朝,而且更加全面的树立和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规模。(1)科密种类增多。(2)科举考试内容变更。(3)入仕办法不同。(4)科举与学校关系更加密切。

影响:科举考试以儒家经义为准则则,不容许发挥自由思想,使应考人常年累月集中精力于科举考试,脱离实际,麻痹人们的斗争意志,因此它是加强政治思想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有助于削弱门阀世族势力,对改革腐败政治、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相应地推进了唐朝社会文化的发展。、三、贞观之治及其现代启示。(P150-P153启示书上没有)

(一)治国有道,君道为首。

(二)治国应谨慎行事,君臣应协心同力。

1、君臣一体,协力同心;

2、行政要善于沟通与协调。

(三)求谏、纳谏。

1、虚心求谏;

2、直言规谏,有功者赏;

3、大臣之间也必须接受规谏;

4、纳谏纠失

(四)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1、精简机构,减少人员;

2、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3、赏罚分明,奖惩并举。

启示(自己百度一下吧!):

第五章:五代、两宋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P193简述宋两府三司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央有实权的是“中书门下”主持政务,枢密院主持军务,三司主持财政,即所谓的二府三司

(一)二府1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宰相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2枢密院主军事,是宋朝最高军事机构,其长官为枢密使或枢密院事具体职权为:掌兵籍虎符、负责武官的考核升迁调动和惩罚、掌军事机密和机要、布置边防、拟定作战计划

(二)三司三司主财政是盐铁司度使司户部司的合称,是最高的财政管理机关。总管四方贡赋和钱粮出纳。其长官为三司使,其下又有副使判官辅佐。三司是地位略低于中书门下,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使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长官。宋朝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宰相只是主管行政事务,行政首脑这样二府三司互补隶属互相牵制。

二、P197宋代科举制的特点1确立殿试制度2杜绝公荐3科举取士和任用范围较宽4宋朝科举制比唐朝更严科举方法完善建立了索院制和别头试封弥及誊录制度差遣制度

第六章:辽、西夏、金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P06辽朝的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二、P231金朝中央的行政管理体制:1渤极烈制度,四渤极烈为朝廷最高官职,诸渤极烈辅佐皇帝参决军国大事领兵出征或分管工程建筑对外交往及天文历算等,渤极烈制是具有浓厚贵族议事会残余形式的朝官官制,具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对皇帝批评给予处分2三省六部制度,由三省向一省转变,罢中书、门下省,止置尚书省,以尚书省为主的全国政务,以元帅府为枢密院掌军事,并受尚书省节制,尚书令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P212辽朝的头下州制:是以被俘掠的汉人或渤海人建立的,是辽朝对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户采用的一种特殊统治办法。契丹人把征掠的大量俘虏“仿唐州县置城以居之”建立起一个个隶属于自己的行政单位-州县。这些州县成为契丹族及官僚的私人领地,这些俘掠的汉人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奴隶。朝廷对头下州是加以严格的限制和管理1严格控制头下军州建立的主体2必须经过朝廷的颁赐,皇帝对私城的承认3头下军州的重要官员节度使由朝廷任命4朝廷对头下主的权利加以限制。头下州县有双重性一方面受国家的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四、P233金州的猛安谋克制:以上京会宁府为中心的女真人居住的广大地区是金朝兴起的地方,行军打仗时领兵的孛堇依率军多寡分别称猛安、谋克。诸路以300户为谋克,以10谋克为猛安,猛安谋克编制由原来的军事编制成为监管行政的地方政权机构,作为军事将领的猛安、谋克成了监管行政的地方官员,逐渐取代昔日的背景

第七章:元朝的行政管理

一、P257元朝行省制及其意义: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府机构,总理全省政务。主要职责有1行政管理权2官吏任免权3经济行政权4司法管辖权意义:行省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地方政权机构和行政区划上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全国统一局面的巩固和中央集权的统治。同时有利于发挥地方政权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P261元朝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1设置云南行省2西藏,中央设宣政院下设宣慰司进行管辖3澎湖和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这一地区设立行政机构4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设胡广行省5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管辖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6北部地区在和林设岭北行省管辖东至哈拉文山北至北海是中国历史上北部疆域最为辽远之时7西北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直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管辖通过设立行政机构加之有效的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P258元朝四等人制度:1蒙古人包括原来的蒙古各部落的人他们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拥有各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但实际上这种特权仅为蒙古贵族享有,下层的蒙古人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受奴役2色目人最早降服于蒙古统治者的西夏人西辽人回回人和后留中国的部分欧洲人3汉人包括契丹人渤海人女真人和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人,他们中的上层分子颇受蒙古贵族的重用4南人包括原南宋境内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

第八章:明、清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明朝内阁制——P285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朱元璋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从组织体制上来说,它标志着明朝内阁制度开始萌发。明成祖朱棣时期明代内阁制度基本形成,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并明确规定其职责是“预机务”,在内廷办事,充当皇帝顾问,但内阁权力十分有限。洪熙、宣统年间,内阁权力迅速增长,一时政归内阁。随后内阁体制逐步完善,有了官署即制敕房和制诰房,均有专用中书舍人。后内阁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之分。隆庆、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

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和“首辅”。“票拟批签”是内阁的主要职权,所谓票即纸张,票拟就是内阁对朝廷题本奏章先提出处理意见,然后交给皇帝裁决这一环节。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签,称为“批红”或“批朱”,票拟是否照准执行,则取决于“批红”。

内阁制与宰相制有根本不同:(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代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皆无定员定制。(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下属机构是法定的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最高的法定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员的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各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权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遵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

二、清朝的军机处——P304

军机处产生于雍正时期。军机处的主要成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又称“枢臣”。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又称“枢曹”。军机大臣非专职,均属兼职,由皇帝随时设定。军机大臣的任命分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首撰”即第一军机大臣,又称首席军机大臣,亦称“领班”。

军机大臣的职务有:(1)“承旨”出政,总汇全国要务。(2)供皇帝顾问和咨询。(3)向皇帝推荐官吏。(4)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和审办大狱案件。(5)担负皇帝日常的秘书与档案工作等,以备皇帝顾问。

从上述职掌看出:军机处实为皇帝私人得机要秘书厅,很适合加强封建专制主意需要。正因为军机处在加强皇权中的特殊作用,因而由临时性军事参谋机构转为永久性政治机构。

三、明清时期的会官审录制

在中央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行使司法权。刑部执掌全国刑罚政令,大理寺负责案件的复核,都察院参加各种会审,行使司法检察权。有特别重大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或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会审”。

四、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制度的转变——P282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提出清丈全国土地的方针,勘察豪右隐占土地,以期“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即易办纳,小民如获更生”。继而又推行“一条鞭”税法,将各种国赋杂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使赋税征收从繁变简,税额以田亩为主,使赋税担负趋于平均。就是把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征收;把过去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户丁银),平均摊收,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成银两缴纳。

摊丁入亩:清初的赋役制度因袭明代的一条鞭法,地有地税银,丁有丁税银。由于土地集中于富人,继续按丁征收丁税,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力负担,普遍出现“或逃或欠”的情况。

2、内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五、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和作用——P301-302

措施:(1)确立绝对君主专制思想:a君位独尊,严抑臣下;b批斥和杜绝朋党;c在文化领域推行崇正斥邪论;d秘密建储的理论

(2)突出“臣节”的政治价值观

(3)敬天法祖的行政原则

(4)“大一统”论和“正统”论。雍正认为,必须正视“华夷之分”思想的挑战。从理论上破除《春秋》“大一统”中的“尊王攘夷”的观念,提出清廷官方的大一统理论:a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b清朝得天下最正;c历史地考察华夷问题。

作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励精图治、勤于治学、博通文史,他们一方面处于整个封建时代的没落时期,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所谓“康乾盛世”。然而,清朝毕竟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整个封建政治体制和思想体系已然腐朽,其没落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清帝在行政思想上将君主专制主义推至绝对化,所做出的一些新的阐发,其动机和效果也都是加固封建专制主义的网罗,本质上仍然是保守的,缺乏蓬勃的活力和发展的前途。尽管某些个别观点的翻新,在当时很有轰动效应,且对朝廷政治和士人思想施加了不小的影响,但修修补补式的翻新花样终有穷尽之时。乾隆朝之后,清廷最高统治者再也难在思想上有所作为。

第九章: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总理衙门P321、P3231、时间:1861年设立;

2、设立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并适应对外关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迫于外国列强的压力。

3、意义: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标志着中国行政体制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4、特点:(1)、机构精简,办事手续简化;(2)、人员配备合理且分工办事、各负其责;(3)、具有现代化色彩。

二、《钦定宪法大纲》主要内容和本质P3311、时间:1908年8月27日

2、内容:君上大权、陈敏权利义务

(1)、规定了国体为君主立宪,赋予了皇帝14项重权。皇帝有召集、关闭及解散议会之权,有设官制禄及罢黜百官之权;有立法、统帅军队、对外宣战姌和、签订条约等权力。

(2)、规定皇帝行使对帝国的最高统治权,赋予皇帝的军事、行政、司法及至立法大权。

(3)、规定已定法律非经议院讨论皇帝不得以命令更改废止。

(4)、臣民有言论、结社自由,人身受到法律保护。

3、本质: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君权,欺骗舆论、抵制革命,拉拢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

三、中国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主要标志

(1)领事裁判权制度

(2)观审制与公审公解制

第十章:中华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

一、.孙中山的行政管理思想及评价P341

1.关于政治、行政和行政职能关系的思想。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人民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人民的事便是政治。在他的权能分立思想中,把国家权力划分成人民管理政府的政权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治权两种。政权包括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治权包括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五权,即五权分立。

2.关于行政组织和行政民主化的思想。最初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效仿西方的“三权分立”,通过《临时约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政府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死后,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分立”和“直接民权”等颇具国情特色的思想。

3.关于民主宪政的思想。“建国三时期论”即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P342

4.关于人事行政与行政道德的思想。引入“考试权”和“文官考试制度”;特别重视人才的学历文化和知识素质情况;强调官吏是国民的公仆。

5.关于行政监督的思想。孙中山先后提出了法律监督、政党监督和人民监督以及监察监督等四种对政府活动的监督。

6.关于行政法治的思想。孙中山一再强调宪法是民主国家的根本大法,并积极主张“以法治国”,“以法治党”。“依法办事”原则,“法治政府”的努力;人民和政府都守法,才是真正的法治。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国体与政体

国体——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政体——五权分立

三、抗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P358-361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作为国民政府国防最高领导机关,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各方面事务。不仅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而且掌握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

2.国民参政会。公布《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正式设立国民参政会

3.原有行政体制的调整。提高了军事委员会的地位,扩大国民政府的权利。

第十一章:新民主主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一、“三三制”的组织原则——P382

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在政权组成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系统名义上同属于中华民国政府。各根据地(边区)政府是各根据地的常设权力机构,负责各战略区的日常政务。行政公署是各根据地中有同级参议会选举产生的最高行政组织,行政公署下分设县政府委员会,区公所和行政符(公所)。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机构的设置根据精兵简政原则,其职能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政策,团结民众,争取抗战的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行政管理——P386

A:机构

①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全面在解放区推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取代了抗日民主政权。②将原来分散的解放区政权合并成若干大解放区政权,成立大解放区人民政府。

③在新收复的大城市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新解放城市的行政管理机关。

B:内容

①各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及各城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均由中共中央集中领导,由中共中央确立人民民主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施政活动。

②解放战争时期在部分解放区设立了人民监察院,其性质是行政监督机关,隶属于同级人民政府,是解放区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也许不对,自己再百度一下!)

1、各界代表大会的存在有效地沟通了人民政权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人民政权的群众基础,也使得人民政权的决策更好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存在还为日后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准备了条件。

2、人民监察院的存在有利地整饬了政纪,并为建国后成立的人民监察机关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 第2篇

基因突变的类型

形态突变型;细胞形态改变;菌落形态改变

生化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抗药物、抗噬菌体);条件致死突变型(温度敏感突变型)等。

基因突变的特点:随机性(波动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独立性(交叉抗性:对两种抗生素同时由敏感变为抗性,如大肠杆菌中抗四环素的突变株往往也抗金霉素。)、稳定性、可逆性、稀有性(10-9-10-

5)、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突变率: 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个世代中发生突变的机率,也是突变在每个细胞生存的单位生物学时间内发生的概率。

突变频度: 突变频度常用来表明一定数目的野生型细胞中出现的突变型的数目,因此突变频度没有涉及世代这一生物学时间单位。

化学诱变剂

①碱基类似物引起的诱变

5-溴尿嘧啶:5-BU分子结构与T非常相似,溴原子取代T第5位的甲基。

诱发突变原理:Br改变分子在酮式和烯醇式之间平衡,使5-BU更易出现烯醇式结构,形成5-BU≡G, 5-BU上溴原子的作用被邻近的基团效应所抵消,使得A=BU转变为G≡BU的倾向减弱,所以突变中GC→AT多于AT→GC。②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

亚硝酸:氧化脱氨基作用, 把氨基转变为酮基,使C→U、A →H,造成U·A和H·C碱基错配,诱发GC→AT及AT→GC的变化。

羟胺:专一地作用C,使之转变为能与A配对的形式专一性地引起GC→AT突变。

甲基磺酸乙酯EMS(烷化剂的一种):当其烷基加到G 和T 的与氢键相结合的氧原子后,将会引起G 和T 的错配,引起AT→GC和GC→AT的转换。EMS是能使DNA的许多位点发生烷化,强烈的诱变剂。

③DNA移码突变的化合物(丫啶类化合物、溴化乙锭、烷化剂)移码突变:由于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造成的突变。

丫啶类化合物:分子多数是扁平的,能够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是有效的移码诱变剂。这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特点为,当与DNA接触时,能够逐渐插入到DNA链的两个碱基对之间,使原来相邻的碱基对彼此分开,当带有这类化合物的DNA复制时,很容易插入1个或2个碱基,引起移码突变。

物理诱变剂

①电离辐射:χ射线和γ射线、a射线、β射线、快中子、离子注入、宇宙射线

②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

辐射损伤DNA机理

直接作用假说/靶学说:细胞吸收辐射能量后,发生诸如激发、电离、弹性碰撞等多种原发性物理过程,辐射的量子击中染色体,导致发生直接的原始损伤,整个过程就好象子弹击中靶子一样。

间接作用假说:生物细胞中的分子经辐射作用先产生各种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团再进一步与细胞内含物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造成染色体损伤。

紫外线(UV)诱变的分子机理:UV对生物的损伤主要直接作用于DNA而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UV可引起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双链的交联、胞嘧啶和尿嘧啶的水合作用等多种损伤,但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是主要的损伤。同一条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之间的二聚体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影响T与A的配对,DNA复制到此位置时就会突然终止或在新链上出现错误的碱基,而引起突变。紫外线的穿透力也很弱,UV波长范围为136—390nm,其中200—300nm范围对诱变有效。254nm的UV最易被嘌呤和嘧啶碱基所吸收,因而诱变效果最强。

生物诱变剂

插入因子、转座子、转座噬菌体:可以诱导这些转座因子向目标细胞中转移,插入目的基因中,造成基因突变。

不论是自发突变,还是诱发突变,都是通过理化因子作用DNA,改变其DNA结构,并最终改变遗传性状。

自发突变:受自然条件下存在的未知理化因子作用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人为地选择了某些可强烈影响DNA结构的诱变剂处理所产生的突变。诱变所产生的突变频率和变异幅度都显著高于自发突变。

引起自发突变的原因: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转座遗传因子的跳动;背景辐射和环境诱变;微生物自身所产生的诱变物质的作用;互变异构;环出效应。突变热点:指DNA链中具有很高突变率的碱基位点。突变热点具有远高于一般位点的突变率。原因:5-甲基胞嘧啶(MeC)的存在;与DNA序列结构有关。

转座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内,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殊、可移动的DNA序列。

转座:转座遗传因子改变位置的行为。

转座子的转座遗传效应

①具有插入突变效应,扩散抗药性基因;

②使受体菌基因组发生缺失、重复、易位或倒位等重排,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启动或关闭某些其它基因;

③极性效应:转座因子插入到一个操纵子的上游基因时,不仅破坏被插入的基因,而且也大大降低位于远离启动子一端的其他基因的表达。

应用:获得各种突变株、判定未知基因的位置、构建不同质粒融合或复制子融合的特殊菌株。

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插人序列(又称IS因子);转座子(又称易位子,Tn)(非组合型转座子-Ⅱ型转座子;转座噬菌体--Ⅲ型转座子,如Mu噬菌体;整合子;逆转座子-第2类内含子;接合型转座子;可移动转座子。转座机制:保守转座;复制转座; 剪切转座;逆转座。转座诱变:随机诱变、定位诱变。

真正的回复突变:突变基因上被改变的碱基对在第二次突变时恢复成原来的碱基顺序,真正恢复到野生型基因的功能。抑制基因突变:在DNA的不同位置上发生第二次突变抑制了原来突变基因的表达,恢复野生型表型,而不是直接改变回原来的野生基因型。抑制作用:使突变型恢复为野生型表型,但这种恢复并非由于回复突变所造成,而是由于基因内抑制或基因间抑制所造成的一种表型上的恢复。

基因间抑制:指某一突变基因恢复野生型表型是由于另一座位的突变造成的,后一基因就称为前一基因的抑制基因。这种抑制作用发生在两个基因之间,所以称为基因间抑制作用。基因内抑制:指某一突变基因表型的恢复是由于这一突变基因内的另一位点上的突变所造成。

基因内抑制:置换抑制;移码突变的抑制。

基因间抑制:错义突变的抑制;无义突变的抑制;移码突变的抑制;基因间抑制—代谢抵偿。

DNA损伤的修复和基因突变有密切的关系,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着一系列的修复系统,DNA分子某一结构的改变或损伤(即前突变),并不一定会导致产生真正的突变,DNA损伤修复是细胞中多种酶共同作用的结果。

DNA损伤的修复:错配修复;光复活作用(紫外线照射后在DNA上形成的(T=T),可见光(波长300-600nm)照射,细胞内光复活酶识别T=T,利用光量子的能量将T=T的环丁酰环打开。光复活作用是一种高度专一的修复方式,它只作用于紫外线引起的DNA嘧啶二聚体,不含光复活酶的生物细胞,没有光复活能力);切补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增加细胞内原有修复酶的合成量,诱导产生新的修复酶系统);适应性修复。

两类修复机制(避免差错(无误)修复:错配修复、光复活作用、适应性修复和切除修复;倾向差错修复系统:切补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DNA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意义:维持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和延续,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和生物的稳定性;提供突变的基础(分离延迟:由于DNA损伤经过修复,可能产生杂合双链,必须经过复制才能产生突变的子代双链,而且还要经过一次复制,细胞中才出现突变基因型。生理延迟:在一个野生型的细胞中,虽然产生了突变,出现突变基因型,但其表型可能仍然是野生型,必须经过数次分裂才能将原有的野生型酶的浓度稀释,逐渐表型突变的表型。);修复与进化的关系;DNA修复与遗传疾病及肿瘤的关系。

诱变育种:采用理化、生物等诱变因素处理微生物,使其DNA发生改变,提高突变率,扩大遗传变异幅度,筛选出所需菌种的过程。

诱变育种程序: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处理、突变后筛选、鉴定。

菌悬液的制备

细胞:分散状态的单倍体或单核细胞。菌龄:应采用对数期细胞。

用UV诱变时应采用的剂量:致死率70%左右为宜。

诱变剂选择原则:(1)诱变作用强;(2)诱变效果好;(3)使用安全;(4)操作方便。

营养缺陷突变株:由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如氨基酸、核苷和维生素等)的能力后,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该突变菌株所缺陷的营养物质后才能生长。

筛选程序:诱变、浓缩、检出、鉴定。

浓缩的方法:菌丝过滤法;饥饿法;青霉素法:差别杀菌法(加热法)。常用的检出方法:夹层法;限量补充法:影印法:点种法。营养缺陷型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两种:生长谱法;分类生长法。

利用鉴别培养法筛选突变型

碘液:指示供试菌液化淀粉酶活力的大小。

抗毒素:先用霍乱弧菌毒素制备成抗毒素(抗体)。产生毒素的菌落:周围混浊圈(毒素和抗毒素沉淀反应)。不产毒素的菌落:周围无混浊圈。

高产菌株的筛选

初筛:一般不作重复并应尽量利用表型特征,将有高产潜力的突变株筛选出来,然后再进入摇瓶筛选

复筛:初筛选出较好的少数菌株进行复筛,随着测定菌株数目的减少,重复数可逐步增加,以提高其可靠性。

转化作用过程(Transformation)(肺炎双球菌)

感受态(competence):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DNA分子,并且不易被细胞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解时所处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肺炎链球菌、枯草杆菌---对数后期。

前整合复合物

在G+细菌中,单链DNA与SSB蛋白质结合,形成前整合复合物。至少3种作用: ①保护供体DNA免受降解; ②促进DNA的吸收;

③增强单链DNA的刚性,促进单链DNA的整合在肺炎双球菌中,这种结合蛋白位于细胞质,而在枯草杆菌中,这种蛋白位于周质空间。G-细菌: 2种机制使DNA双链保持稳定:

①DNA在周质空间与一种蛋白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

②DNA与一种泡状细胞表面结构结合形成复合物。这2种复合物都是DNase抗性的。

转化因子的整合

①前整合复合物定位在染色体附近;

②单链侵入,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受-供体复合物;

③单链全部侵入,形成一种稳定的受-供体复合物,被取代的受体单链被降解;④形成一种共价闭合的复合物——异源双链

DNA;

⑤经错配修复,成为含外源DNA的转化子,或正常的受体DNA。细菌吸附DNA双链,但吸收的是DNA单链

人工转化系统

人工方法处理可诱导感受态的产生,提高转化效率:利用Ca2+和改变温度的方法;

F因子可以通过重组插入细菌染色体中形成Hfr的细胞。

Hfr中F因子:可从染色体正常脱离下来恢复成F+,也可错误脱离形成F´细胞。Hfr×F-的接合作用:由于接合作用使部分染色体基因转移的频率比F+×F-高1000倍以上,因此又称为高频重组作用(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因为F因子在Hfr细胞中已和染色体结合成一个复制子,所以F因子在接合转移时PEG介导的转化:电转化(电穿孔法)。

共转化:在某些情况下受体细菌也能同时得到供体的两种性状。这种受体细菌吸收外源DNA后同时出现两个遗传性状改变的现象称为共转化。

接合作用(大肠杆菌)(Conjugation)选择性标记:观察对象所带有的(遗传)标记,依据这种标记可以获得生长优势,或者失去生长优势;观察者依据这种标记可从混有不同基因型的群体中获得具有该标记的个体,选择重组子。

非选择性标记:观察者在一次试验中没有使用的、观察对象具有的(遗传)标记,观察分离现象。正向筛选:依据选择性标记可以通过一次试验将带有选择性标记的个体筛选出来,如抗性标记。

反向筛选:必须通过几次试验才可以将带有该标记的个体筛选出来,如营养缺陷性标记。

正反杂交实验证明:细菌重组的发生只是染色体单方向的转移,染色体的转移往往不完全。实现接合作用需要性状各异的2种菌株,当时称为雄性(供体)和雌性(受体)两种类型。受体菌或雌性菌的生活力及遗传特性对于成功的接合作用是致关重要的。

F因子基因组3个区段:控制自主复制,含有复制酶基因(rep)、决定不相容性的基因(inc)、复制起点(oviV);转移区段;插入区段(4个),有利于F因子在不同位点插入受体菌染色体形成不同的高频重组菌株(Hfr)。能带动染色体DNA进入受体,杂交子绝大多数仍是F-细菌。F´×F-的接合作用:F质粒在脱离Hfr细胞的染色体时会发生差错,形成带有细菌某些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类似温和噬菌体λ)(包括带有不完整F因子的Ⅰ型和带有完整F因子的Ⅱ型)。此接合作用能专一性地向F-转移F´质粒携带的供体菌基因,称为F因子转导或性因子转导。

中断杂交试验:在接合的特定时间内人为地中断杂交以测定重组子的方法。在Hfr×F-杂交中Hfr细胞的染色体从整合的F因子的oriT位点开始逐渐向F-细胞转移。转移过程可以随时被中断,靠近转移起始点的基因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F-细胞中,愈是后端的基因机率愈小。根据接合后F-细胞中来自Hfr细胞的基因出现的频率就可判定基因转移的先后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转导作用(Transduction)(伤寒沙门氏菌)转导噬菌体的类型 ①普遍性转导噬菌体

普遍性转导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或者某些烈性噬菌体感染供体菌后,在裂解过程中因错误包装而产生的。外壳蛋白中包裹的主要是供体菌的DNA,所形成的是非溶源性转导子。既能溶源又能裂解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P22和大肠杆菌的Pl。

②局限性转导噬菌体

局限性转导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感染供体菌后,先经溶源反应整合,最后再经诱导而产生的。如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λ和φ80。λ噬菌体DNA为双链分子,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供体的单个或紧密连锁的少数基因被噬菌体因错误包装而转移给相应受体的作用称为普遍性转导。寄主的任何一个基因都有可能被它们转导。但也有少数情况下两个基因同时被转导,这种现象称为共转导或并发转导

普遍性转导的两种结果:

(1)完全转导(稳定的转导子):由噬菌体导入的DNA片段通过双交换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与寄主染色体同步复制。每个子细胞都保持了这一导入的DNA片段。由完全转导形成的每一子细胞都已恢复正常,形成正常大菌落(2)流产转导(不稳定的转导子):完全转导需要RecA和RecBC蛋白的参加。若RecA有缺陷,供体DNA片段不能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上,本身又没有独立复制的能力,因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果只有一个细胞能获得导入的片段而成为单线传递的方式,这种转导称为流产转导。在流产转导中,只有个别获得供体片段的细胞是正常的,而多数细胞仍保持受体的缺陷型性状并只能依靠细胞内残存的酶分裂,流产转导形成小菌落。

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只能使供体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以噬菌体为媒介转移到受体的转导作用称为局限转导。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λ只能转导大肠杆菌的gal或bio基因。

坎贝尔模型(Campbell)(1962):λ→寄主细菌→环化→附着位点att→染色体同源部分发生配对→交换→→直线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与寄主同步复制→原噬菌体,插在gal和bio基因之间。经UV等诱导后它又可以脱离寄主染色体,并可以极低的频率发生偏差的错误脱离。

低频转导:用含有λdg的裂解液感染非溶源性的Gal-细菌时,有些细胞接受λdgDNA,获得供体的gal+基因,λ原噬菌体发生错误脱离的机率约为10-6,诱导λ溶源性菌株得到λdg的频率也是l0-6,故称为低频转导。

低频转导通常有两种结果: ①稳定的转导;λdg携带的gal +基因与受体上发生突变的gal-基因发生双交换而取代了突变基因,gal +稳定随染色体复制,频率占1/3。②不稳定的转导,占2/3。

高频转导(high frequency transduction,HFT):λdg丢失本身部分基因,没有插入、整合能力。

若λdg和λ同时感染,前者的缺陷便由后者补偿,λ首先在att以正常的方式整合,产生“杂合”附着位点,λdg在杂合位点整合,形成λ/λdg 的双重溶源菌。

放线菌的致育因子 三种不同的类型

1.原始致育型IF(相当于大肠杆菌的F+),2.正常致育型NF(相当于大肠杆菌的Hfr)3.超致育型UF(相当于大肠杆菌的F-)。三种致育型菌株之间的关系:

(1)IF×UF可以杂交,而且杂交的后代全部转变为IF,但基因重组的频率都相当的低,类似于大肠杆菌的F+×F-杂交。

(2)NF×UF也可以杂交,而且染色体基因的重组频率高。它类似于大肠杆菌中的Hfr×F-杂交,属于高频率重组。

(3)从IF菌株中可以得到UF菌株,也可以得到NF菌株,而且经过消除剂的处理后得到UF的频率可以提高。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2种不同亲本的DNA分子在同一生物体内经过交换作用而产生新的重组DNA分子,两个不同生物个体交换遗传物质并进行重新组合,以产生具有新基因型和表型个体的过程。

噬菌斑(plaque):噬菌体感染敏感宿主细菌以后在含受体菌的涂布平板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圈。

涂布效率:单个噬菌体颗粒侵染敏感细菌后产生的噬菌斑数量称为e.o.p。

感染复数(m):为单个宿主细菌细胞感染的噬菌体颗粒数。

裂解量(burst size):感染烈性噬菌体之后的单个宿主细胞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的平均数量。

温和噬菌体侵染相应的寄主细菌后能将其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而进入溶源化循环;整合在染色体上的原噬菌体受UV等因素的作用又可脱落下来进入溶菌循环。

顺序排列四分体的遗传分析

粗糙脉胞菌(Neurosporacrassa)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每个合子核减数分裂的全部产物不仅同处于一个子囊内,并且呈直线排列。这样以直线方式排列在同一个子囊内的四个减数分裂产物称为顺序排列四分体。

还原分裂: 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来自同一亲本的两个A和另一亲本的两个a发生相互分离分裂,导致2个基因型在第1次分裂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接合型基因座位(A或a)与着丝粒之间未发生染色体交换。

均等分裂: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来自双亲的各一个A和a趋向一极,另两个A和a趋向另一极。两个基因型不发生分离,直到第二次核分裂时,两个基因型才发生分离。导致两个基因型在第2次分裂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接合型基因座位(A或a)与着丝粒之间发生了染色体交换。

经典遗传学:如果染色体上两位点之间的距离越远,则两位点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越高。因此如果某一基因离丝粒的距离越远,则发生交换的频率越高,出现第二次裂分离的子囊数也就越多。

着丝粒距离:某个基因和着丝粒之间的距离。着丝粒距离=

[0.5*(第二次分裂分离子囊数)/ 子囊总数]*100

重组频率:两个基因的着丝粒距离之和(2个基因位于着丝粒两侧)或着丝粒距离之差(2个基因位于着丝粒同侧)。重组频率=(重组染色体单体数/染色体单体总数)*100%

=[(2T+4NPD)/4(T+PD+NPD)]*100% =[(0.5T+NPD)/(T+PD+NPD)]*100%

双亲型(PD):不含重组染色单体;非双亲型(NPD):4条重组染色单体,;四型(T): 2条重组染色单体

真菌的准性生殖

准性生殖循环(parasexualcycle):不通过减数分裂、导致基因重组。真菌的许多类群,特别是半知菌亚门中,虽然没有或很少发生有性生殖过程,却仍然表现出了较高频率的变异。

准性生殖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几个阶段:异核体的形成(互养的排除及单倍重组体和二倍体的排除)、体细胞二倍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交换、染色体不分离产生的非整倍体和重组单倍体。

互养:两个不同的营养缺陷型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营养物质的现象。

异核体:不同遗传性状的2个单倍体细胞或菌丝相互融合,1个细胞、菌丝中并存有2种以上不同遗传型的核,由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的现象叫异核现象

异核现象的意义:在自然界里普遍存在;有利于出现生长优势;异核体内含有不同基因型的核,丰富种群基因库,增加种群的适应性与可塑性;异核体内不同基因型核数目的比例可以随环境条件而改变,因而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短期或长期波动;异核体的变异力较强,变异潜能较高,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异核体比杂合体有更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核融合(nuclear fusion):指两个单倍体核融合形成一个二倍体核的现象。基因型相同的核融合形成纯合二倍体,基因型不同的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

质粒的不亲和群:不同质粒在同一宿主细胞内的共存性,属于同一不亲和群的质粒不能在同一细胞内共存。能在同一细胞内共存的质粒应属于不同的不亲和群。质粒的这一特性又称为不相容性特性和来源相近的质粒通常属于同一个不亲和群,不能在同一宿主细胞内共存。

高拷贝数质粒:质粒在子代细胞中的丢失常需要多次分裂才能实现。

质粒遗传的稳定性:正常条件,质粒应在细胞分裂前复制,借特殊分配机制以保证其在子代细胞中的均等分配。

F质粒实现稳定性的特殊机制:复制没有完成时,F质粒能阻遏细胞分裂,但却不抑制细胞的生长和染色体DNA复制。只有待F质粒复制完成后,细胞才能进行分裂。ColEl 等高拷贝质粒: 没有par基因,可依赖高拷贝质粒的随机分配,实现稳定性cer基因负责多聚体解聚为单体质粒,保证质粒在细胞分裂时的稳定性。致死蛋白保证质粒稳定性。

在真核微生物中,核外遗传物质主要:线粒体、叶绿体DNA、酵母菌2μm质粒。酵母菌的2μm质粒:为5.9kb,长1.95μm,拷贝数为50-100,该质粒含有约600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它们之间的互换作用而使它有A和B两种互变异构型,其中A型质粒可被EcoR酶切成2.3和3.6kb两个片段,B型则切成2.1和3.8kb两个片段。由于反向重复序列的存在,使2μm质粒经变性后再复性时也可以形成类似于转座子的典型的茎环结构。

质粒的消除:高温、丫啶橙、丝裂霉素C、溴化乙锭和利福平等常用于质粒消除。

经典遗传学家认为: 基因是遗传物质DNA(或RNA)上的一个特定区段,既是一个可以表达产生蛋白质(酶或多肽)的功能单位,同时又是一个交换单位和突变单位,基因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最小单位。

操纵子学说:Jacob和Monod 研究大肠杆菌乳糖发酵, 1961提出调控乳糖发酵基因的操纵子(operon)学说。

操纵子: 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启动子、结构基因。包括可转录表达的调节基因和结构基因;也有只起作用但不转录也不翻译的操纵基因和启动子。操纵子是由多个基因组成的调节、信息传递和功能表达的统一体。

现代认识的基因:重叠基因、重复基因、间隔基因、跳跃基因、活化子和增强子。

现代的基因概念可以归纳如下:

1.基因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是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或RNA片段。

2.基因不再是突变、重组和交换的基本单位,而只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遗传单位,。

3.基因是遗传信息传递和代谢、分化、发育的依据。

基因功能上可分为: 可转录和表达的: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结构蛋白、酶、)调节基因:(阻遏蛋白、激活蛋白)只转录不表达的:tRNA、rRNA

不转录不表达的:操纵基因、启动子、活化子、增强子

“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的初步验证

一个基因功能→控制一种酶的一级结构,通过该酶控制的代谢反应来实现其生理功能。基因突变使酶的一级结构改变,使酶失活,中断它所催化的代谢反应。酶活性的丧失其他原因:可能来自于某些抑制物的产生,因产酶机能的改变而没有合成出这种酶。这一假说验证的关键是证明在突变株中有失活酶的存在。

交叉反应物质(CRM):失去了酶活性但仍保持血清学反应特性的物质。

互补作用的测验系统:互补作用是使二个突变型的染色体同处于一个细胞内,在不发生基因重组的条件下,由于相应突变型细胞内正常基因的相互补偿而使表型正常化的作用。

互补作用实质:是两个突变菌株正常基因在同一细胞内的互养作用,避开基因产物向胞外分泌和扩散等问题,使测定结果更为准确。

互补测验条件:recA突变菌株,避免2个突变型染色体之间的重组作用。符合要求的测验系统:二倍体、局部合子、异核体、感染了两个突变型噬菌体的寄主细菌。常用的互补作用测验系统有:

①异核体形成测验:不能形成异核体可能原因:除了由于等位基因突变而不能互补外,还可能由于2个突变株之间的不亲和性,即2个菌丝体之间不能经质配形成异核体。不能形成异核体,也不能说明2个突变位点属于等位基因,一次互补测验难于准确判断突变基因等位性。② 异核体形成测验和互养测验差异: 互养测验:2个突变株之间相互提供的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自身不能合成的代谢产物; 异核体形成测验:在同一细胞内2个突变株染色体提供的是基因的产物或酶顺反位置效应测验

顺反位置效应测验:比较结构基因的顺式和反式结构表型效应的互补测验。rⅡ只能在B上形成r型噬菌斑,在S上形成野生型的正常噬菌斑;在K上不能复制、不能形成噬菌斑;彭泽用两个rⅡ突变型混合感染B菌株,采用单菌释放技术,将从B菌株释放的噬菌体去感染K菌株平板;如果能形成噬菌斑,则表明供试的两个rⅡ突变型不相同,能在寄主B菌株细胞内通过染色体交换、重组产生野生型子代噬菌体;只有rⅡA+ rⅡB+ 才能感染K菌株、形成噬菌斑,而重组型rⅡA-rⅡB-不能感染K菌株。r51或rl06单独感染K菌株:都不能复制,不会产生噬菌斑。但混合感染却可以裂解K菌株并得到r51、r106和野生型等3种噬菌体。r47-r106的距离虽然比r51-rl06的距离大,但用它们混合感染K菌株后却不能在指示菌株B上获得噬菌斑。

结论:两个rⅡ突变型混合感染时出现噬菌斑,首先是由于互补作用,恢复了复制能力,然后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重组,产生野生型噬菌体用r51和r106混合感染,可把寄主K细胞看成两个rⅡ突变型染色体的杂合体:(r51-rl06+)/(r51+r106-)。在这一杂合体中的r51+和r106+由于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使突变株均得以进行复制。对所有rⅡ突变型进行两两互补测验,可以将rⅡ的突变位

点分为A和B两大群,属于同一群内的任何两个突变型都不能互补;属于群间的两个突变型无论位置远近均能互补。

顺反位置效应测验结果证明:基因是有功能的一段连续DNA,只有通过顺反测验才能确定一个顺反子或一个基因的界限。一个基因的任何位点均可以发生突变,属于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也可以发生重组,因此基因只是一个功能单位而不是一个突变或重组的单位。

顺反位置效应:所要考察的两个突变位点在顺式结构和反式结构遗传效应不同的现象。具有顺反位置效应的两个位点属于同一个基因(顺反子)。

杂基因子:含有个别处于杂合状态基因的细胞。利用大肠杆菌λ噬菌体在高频转导过程中形成的λdg或λdb转导子去感染相应的缺陷型宿主细胞就容易获得杂基因子。

基因间互补作用:在进行顺反位置效应测验时,如果供试基因或顺反子的结构完整,那么属于同一基因或顺反子的两个突变株将能互补,如果两个突变株能够互补,那么突变应涉及不同的基因或顺反子。基因内互补作用:某些已通过生物化学等其他实验肯定是属于同一基因的两个突变株之间有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基因突变使其产物酶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活,只是由于两个突变株之间的基因内互补作用,才使活性部分得以恢复;两个突变株的突变位点间距离愈近,其离体互补作用 愈弱,距离愈远,其互补作用愈强。

互补群:属于同一基因突变的相互间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互补作用的一群突变株。属于同一互补群的基因突变均表现为同一种酶蛋白的功能缺陷。

i+:编码阻遏蛋白,与O结合,阻止RNA聚合酶通过O位,阻止操纵子的表达;阻遏蛋白与乳糖结合失去活性,不能与O结合,RNA聚合酶通过O位,操纵子表达;

i-:阻遏蛋白不能与O位结合,RNA聚合酶通过O位,操纵子表达;

is:阻遏蛋白突变,不能与乳糖结合,与O紧密结合,RNA聚合酶不能通过O位,操纵子不能表达; Oc:操纵基因突变,不能与i+ 编码阻遏蛋白和is 编码的突变阻遏蛋白结合,RNA聚合酶通过O位,操纵子组成型表达。

负控制系统(negative): 某一细胞成分的存在使得某种细胞功能不能实现, 这种成分的消失或失活, 这一功能才能得以实现.正控制系统(posotive): 某一细胞成分的存在使得某种细胞功能能够实现, 这种成分的消失或失活, 这一功能不能实现.乳糖操纵子:负控制诱导系统典型代表,环境中没有乳糖、半乳糖苷或IPTG等诱导物,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阻止了lac操纵子结构基因的表达。诱导物出现时,由于它的结合使阻遏蛋白失活,结构基因才得以表达。在负控制系统中,阻遏蛋白是主要的调控因子。葡萄糖对lac操纵子表达的抑制是间接的,不是葡萄糖本身而是其降解产物抑制cAMP的合成。cAMP—CAP复合物与启动子区的结合是lac mRNA转录起始所必需的,因为该复合物结合于启动子上游,能使DNA双螺旋发生弯曲,有利于形成稳定开放型启动子-RNA聚合酶结构。如果将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加入培养基中,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被诱导;一旦耗尽外源葡萄糖,乳糖就会诱导lac操纵子表

达分解乳糖所需的三种酶。当阻遏蛋白封闭转录时,cAMP—CAP对该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如无cAMP—CAP存在,即使没有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结合,操纵子仍无转录活性。

色氨酸合成途径中的末端产物阻遏现象:当合成足够的色氨酸时,阻遏蛋白+色氨酸(辅阻遏物)→复合物→激活,当色氨酸不足时:阻遏蛋白(无色氨酸辅阻遏物)→无活性,阻遏蛋白:变构蛋白。

操纵子的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操纵子主要应包括启动子、操纵基因、调节基因、结构基因和终止子等5个部分。P:启动子, O:操纵基因T:终止子,UAS:上游活化序列:a:弱化子, ENH:增强子, A,B:结构基因

代谢调节机制

转录水平:正调控和负调控, 诱导和阻遏,上游活化序列、弱化子、终止子 翻译水平:SD序列, 稀有密码子, 重叠基因, po1y(A), 魔斑核苷酸,反向RNA

反馈抑制:由代谢终产物抑制酶活性的反馈作用。

反馈抑制的种类:同功酶反馈抑制、协同反馈抑制、合作反馈抑制、积累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

反馈抑制特点:①只有终产物或相似的类似物才具有反馈抑制作用;②受到抑制作用的一般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③反馈抑制作用一般是可逆的。代谢途径中的其他酶无须抑制就失去活性,所以反馈抑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作在反馈抑制中,终产物抑制第一个酶的活性,终产物的分子结构显然不同于酶的底物.竞争性抑制作用:抑制物和酶的活性中心相结合。

反馈抑制:抑制物和酶的另一部位--调节中心--结合,导致酶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降低乃至丧失催化活性。

具有2个不同结合部位而又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叫变构蛋白;引起结构变化的小分子叫变构效应物,具有反馈抑制效应的酶叫变构酶.代谢拮抗物(类似物):和代谢终产物结构相似,同样能和阻遏蛋白或变构酶结合,但拮抗物不能被细胞利用,所以浓度不会降低,实际上形成不可逆结合,导致细胞死亡。所以代谢拮抗物(类似物)对细胞是有毒的。变构酶+ S(终产物)→反馈抑制

阻遏蛋白+ S(终产物)→停止转录(可逆)变构酶+ S’(类似物)→抑制→死亡

阻遏蛋白+ S’(类似物)→停止转录→死亡

变构酶结构基因突变:使变构酶的抑制部位(调节中心)既不能和代谢拮抗物相结合,也不能与正常的终产物结合,但其活性中心不变,因而仍具有酶促作用。这种突变型是抗代谢拮抗物和抗反馈的双重突变型,能够在细胞已经积累有大量终产物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合成这一产物,用抗反馈突变型提高产量的原理。变构酶+ S’(类似物)→不结合→生长

变构酶+ S(终产物)→不结合→解除反馈抑制→积累产物 阻遏蛋白+ S’(类似物)→不结合→生长

阻遏蛋白+ S(终产物)→不结合→→解除阻遏→积累产物

青霉素法: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杀死正在生长的细胞,但对于停滞生长的细胞则不起作用。把经诱变处理的细菌接种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缺陷型生长的基本培养基(同时加入一定浓度的青霉素)中培养,未突变的野生型将因生长而被杀死,而缺陷型由于不生长而得以浓缩。

生长谱法:本法是在同一培养皿上测定一个缺陷型对于多种化合物的需要情况。

分类生长法:本法是在同一培养皿上测定多个缺陷型对同一生长因子的需要情况利用饥饿法筛选温度敏感突变型。

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 第3篇

有关某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数和具体的基因型 (不考虑变异) , 要点如下:

1.一个性原细胞和一个个体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2.一个不同性别的性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3.一个性原细胞可能产生的和实际能产生的配子种类不同。

4.注意配子基因型之间的连接符:如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以写成“YR、Yr、y R、yr”、“YR和Yr和y R和yr”, 不能写成“YR或Yr或y R或yr”;一个卵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以写成“YR或Yr或y R或yr”, 而不能写成“YR、Yr、y R、yr”“、YR和Yr和y R和yr”。

5.若某个体含n对等位基因 (不是n对同源染色体) , 则这个个体的一个性原细胞实际能产生的配子有1 种或2 种, 而一个性原细胞可能产生的配子、这个个体可能产生的和实际能产生的配子都为2n种。

二、当F2中出现9∶3∶3∶1 或其变式试题时

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自交, 只有在每对基因分别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下, 后代才会出现9∶3∶3∶1 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一对基因决定两对相对性状, 或者一对相对性状受到两对基因的控制或影响, 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将是9∶3∶3∶1的变式, 如9∶7、9∶3∶4、12∶3∶1、9∶6∶1、1∶4∶6∶4∶1 等。

1.牢记两对亲本组合

F1双杂合个体自交, 后代有4 种表现型, 9 种基因型, 16种组合方式。而亲本组合可以为“双显性纯合个体×双隐性纯合个体”, 也可以为两种单显性纯合个体杂交。解题时, 一定要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判断出亲本属于哪一种杂交组合。

2.利用9 种基因型求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面对9∶3∶3∶1 的变式试题, 如果按照“已知后代表现型, 推出后代的基因型种类, 再判断表现型及比例”的思路解题, 往往会漏写掉个别基因型的情况, 导致分析不全的悲剧发生, 而如果直接写出9 种基因型及概率, 不仅可以快速得出表现型及比例, 还可以避免残缺不全的答案出现。

3.牢记结论———“亲本具有两对等位基因”

当某亲本自交后代出现9∶3∶3∶1 或其变式时, 该亲本一定是具有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 但不仅限于只有两对基因。牢记此结论, 可使复杂的题目简单化。

三、有关基因的位置判断

面对设计方案来判断基因的位置这类题, 学生往往无从下笔, 即使看了答案也是一头雾水。判断多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往往先杂交再自交或测交;判断性状是受核基因控制还是受质基因控制, 可以设计正反交实验;而比较困难的是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 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解决这类题目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制造“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这一杂交组合。

四、自交与自由交配

1.概率的计算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以基因型为2/3AA、1/3Aa的植物群体为例, 两亲本的概率都不为1, 自由交配时, 需要将两个亲本出现的概率都考虑进去相乘, 而在自交中, 亲本不为1 的概率只能考虑一次 (即相乘一次) , 这是因为自交中父本和母本都是同一植株, 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 则母本的基因型一定也是Aa。

2.自由交配解法的选择

自由交配的试题有三种解法, 以基因型为2/3AA、1/3Aa的动物群体为例:

解法一:分别讨论♀2/3AA×♂2/3AA、♀2/3AA×♂1/3Aa、♀1/3Aa×♂2/3AA、♀1/3Aa×♂1/3Aa四种交配方式的情况后再合并。特别注意AA×Aa这对组合需考虑正反交两种情况。此解法适用于几乎所有自由交配类型的题目, 但由于比较繁琐而不常用。

解法二:利用基因频率推算出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6、1/6, 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 计算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

解法三:算出群体产生雌 (雄) 配子的概率, 再用棋盘法模拟受精作用进行运算。

注意:若群体产生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相同, 选择解法二或解法三都能快速得出答案;但如果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导致雌雄配子的概率不同时, 选择解法三更为合适。比如:某基因型的植株花粉培育, 求群体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时, 可以直接用解法一逐一分析所有的杂交组合再合并, 但比较繁琐。更简单的方法是, 考虑到某基因型的植株花粉败育会导致雌雄配子的概率不同, 选择解法三的思路, 根据雌雄个体的基因型算出雌雄配子的概率, 再结合棋盘法算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参考文献

[1]李朝东.《锁定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年1月

《论语》与遗传规律复习 第4篇

关键词:论语;由博返约;学思相济;教学相长;孟德尔定律;复习

复习于学习之重要,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已意识到。而《论语》中则饱含着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有教无类”“由博返约”“学思相济”“教学相长”等。这些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新课程教学富有启迪意义。

什么是复习?复习什么?怎么复习?这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要思考的问题,提高复习效率、实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孜孜以求的目标。课堂小结、章节复习以及总复习,从我们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总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与收获。通过与教师、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下面就以生物遗传专题的复习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由博返约

任何一门学科,都自成系统,都是由许多概念、原理组成的。新授课时,我们把相对独立的章节、问题各个击破,形成了相对独立、零散的知识点。但这些知识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的,复习课就是要把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知识连贯起来、组织起来,把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明朗化。这样,就获得了对所学知识新的理解与认识。如果说学习新知识是把薄的书本念厚的过程,那么复习旧知识就是把厚书本念薄的过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一是要博学,二是要精约。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学会将学习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以高三一轮遗传复习为例,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学时,以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假说——演绎法为载体,先着重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再介绍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纲要化。这是加深理解、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首选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要做到由博返约,讲课应注重“五讲”:讲教学的重难点,讲学生感兴趣、记得住的知识,讲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讲符合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知识,讲主题性、统领性知识。如针对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通过题目变式让学生综合领会“先分再合,加乘变通”这八个字,即自由组合建立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若遇到“遗传中的例外”:如子二代分离比满足“9:3:4”“9:6:1”“9:7”“15:1”等,引导学生从自交后代“9:3:3:1”入手分析,找出规律。再设问“F1的测交后代分离比呢?”可通过与“9:3:3:1”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到相通点,并进行归纳提升。

二、学思相济

《论语》主张学思结合,学思相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的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论语》在学思关系上,强调以学习为基础,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多提问、多思考。所以,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的时间和教学的容量,也要适当地“留白”,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得太多、太满。

在孟德尔两大定律的应用解题中,先由正推型入手如:Aa×Aa→A_:aa(3:1),Aa×aa→Aa:aa(1:1),AaBb×AaBb→9:3:3:1即(3:1) (3:1),AaBb×aabb→1:1:1:1即(1:1) (1:1)。再作假设一组为自交,另一组为测交,后代分离比又为多少:AaBb×Aabb→3:3:1:1即(3:1) (1:1),AaBb×aaBb→3:1:3:1即(1:1) (3:1)。如果学生对有关的旧知识遗忘得太多,可以适当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可以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略加拓展等。学生回答正确以后,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也应该及时反馈,尽量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切忌讽刺、挖苦和嘲笑。宽松、鼓励、信任的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环境。

若遇到已知后代分离比,求亲代基因型的题目,即逆推型如何突破3:1→Aa×Aa、1:1→Aa×aa、9:3:3:1→AaBb×AaBb、1:1:1:1→AaBb×aabb或Aabb×aaBb。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思路,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分离比着手)与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教师在教学提问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提出问题时,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第二提问完后要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第三指定学生回答,让学生表达思考的结果。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注意声音的音质、音调和讲话速度的变化,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学生能迅速理解题意,明确回答所要求的,积极参与思考。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要注意条理性、实证性和批判性。条理性是要根据问题性质与思考对象有系统地思考,做到有条不紊,逻辑关联。实证性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依据所在,做到有理有据,避免主观臆断。批判性是对一切问题和结论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保守。

三、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参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内容时,首先理解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遵循了“发现问题(杂交试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设(盂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忻)→验证假说(通过测交,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总结规律(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样一条主线。这既是研究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复习时还要理解重点繁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运用遗传规律去解决—些常识性问题、生产时间性问题、科技热点问题、健康生活问题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遗传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多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的计算方法,一旦形式发生变化,死记的知识点就无法在新情境中应用了。所以,要引导学生理解孟德尔理论的精髓——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

在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多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计算方法,通过变式加强对分支法和乘法原理的灵活运用。学生学会了分析方法,课本的知识自然就记住了,而只有理解后的知识才能够长久记忆。也就是说,一堂好的复习课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学生“知不足”与教师“知困”。

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有所悟,学生“知不足”,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勤奋学习。教师“知困”,从而不断进修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法指导,不仅要进行“教”的研究还要进行“学”的研究。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教与学相互促进、推动与提高,教学相长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新知识要“嫁接”在原有知识准备、经验背景的基础上才会生长。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复习的意义在于: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对已有知识的重新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也不能简单复制,而必须经历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是这样,对一个教育者——教师来说,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了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如登山,登临山顶俯瞰来路,会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感觉,这种回顾便是温习与巩固。明晰课前温习和课后巩固与拓展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实现前后知识间的链接,是课堂教学特别是复习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统筹安排,并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将学习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在教学中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与尝试,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环节中的实践环节对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遗传学复习思考题汇总 第5篇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

一、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方法

(一)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孟德尔在研究生物的性状遗传时,正确地选用了豌豆作实验材料,原因是:

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状况下永远是纯种,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可靠。2.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分析。

(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法:

1.首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2.详细记载实验结果,科学地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以丰富的想像提出假说,解释实验结果,并巧妙地设计出严谨的测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进行验证。

二、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应掌握的基本概念

(一)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中没有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二)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叫表现型,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生物体被研究的性状的有关基因组成叫基因型,例如豌豆高茎的有关基因组成有两种:DD和Dd,矮茎的有关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四)纯合体和杂合体:

由含有相同的显性基因或者隐性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称为纯合体,简称纯种。由含有显、隐性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所发育成的个体称为杂合体,简称杂种。例如,被研究的相对性状为一对时,基因型为DD或dd的个体为纯合体,基因型为Dd的个体为杂合体。

(五)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

在杂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在纯合体内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两个相同的基因叫相同基因。例如,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或者d和d是相同基因。

(六)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显现出不同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例如,在杂种后代中,一部分个体表现为高茎,另一部分个体表现为矮茎的现象就是性状分离现象。

三、基因的分离规律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实验结果:

(1)F1只表现显性性状;

(2)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接近于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2)作用:①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②测定F1的基因型;

③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 ①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Dd;

②F1产生了D和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 ③F1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二)基因的分离规律:见重、难点知识。

(三)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应通过连续的自交和选择,确定为纯合体后,才能选用和推广。若要选育的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经自交测定得到确认后,再选用和推广。2.在预防人类遗传病方面的应用:

人类有许多遗传病由隐性基因控制,近亲结婚的夫妇,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遗传得到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从而使后代出现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应禁止近亲结婚。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1.实验结果:

(1)F1只表现显性性状;

(2)F2除了出现两种与亲本相同的类型外,还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类型(即出现了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

(3)F2四种表现型的比值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见重、难点知识。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与双隐性类型相交。(2)作用:①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②测定F1的基因型;

③判断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3)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 ①F1是杂合体,基因型为YyRr;

②F1产生了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

③F1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见重、难点知识。

(三)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2.实践意义:

在杂交育种中,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同时具备两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五、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一)性别决定:

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叫性别决定。生物界中雌、雄性别的决定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染色体决定性别是一种最普遍的性别决定方式。1.常染色体:

概念: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常染色体。2.性染色体:

(1)概念: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2)类型:

①XY型性别决定:全部的哺乳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双翅目、直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②ZW型性别决定:鸟类、爬行动物,某些两栖动物和鳞翅目昆虫属于此种性别决定。3.XY型性别决定:(1)特点:

(2)后代性别:决定于父方

(二)伴性遗传:

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表现出与性别相伴不离的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2.实例:人红绿色盲的遗传,血友病的遗传。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以红绿色盲的遗传为例):

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后代的发病情况有以下四种:

从上表可以看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2)致病基因多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的原因:

(1)色盲基因(b)与它的等位基因(即正常基因B)分别位于两个X染色体上,Y染色体因过于短小而没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2)女性只有在两个X染色体上都带有致病基因时才表现为色盲,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因此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表现为色盲。5.防止伴性遗传病发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重、难点知识]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对分离现象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理解和掌握遗传规律的关键,也是解释自然界中各种遗传现象的科学依据,是本小节的重点知识。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较为复杂;伴性遗传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但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以及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关系,是本小节的难点知识。

一、掌握对遗传现象解释的要点

孟德尔的两个经典遗传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和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都出现在F2。而F2产生这些遗传现象,与F1体细胞中基因的存在状态、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有关,也与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值、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关。尽管教材中对两种遗传现象的解释不相同,但解释的要点则基本一致。因此在学习和理解对遗传现象的解释时,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F1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2.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的遗传行为。3.F1形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4.F1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杂交后,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这是因为:

1.在F1(Dd)的体细胞中,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D和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和d彼此分离,各进入一个配子。3.F1形成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4.两种类型的雌配子与两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所以F2出现DD、Dd和dd三种基因型,比值为1∶2∶1,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表现型,比值为3∶1。

三、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在杂合体内,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掌握基因的分离规律,关键要理解以下两点:

1.等位基因的独立性:等位基因虽然共存于一个细胞内,但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既不融合,也不混杂,各自保持独立。

2.等位基因的分离性:正是由于等位基因在杂合体内独立存在,才使得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四、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后,F2出现不同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现象,这是因为:

1.在F1(YyRr)的体细胞中,控制豌豆粒色的一对等位基因Y和y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豌豆粒形的另一对等位基因R和r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F1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与此同时,非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y可以与R组合,也可以与r组合。

3.F1形成YR、Yr、yR、yr四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雌、雄配子。4.四种类型的雌配子与四种类型的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所以F2出现九种基因型,四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

五、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又叫独立分配规律。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要注意理解以下两点: 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同时进行。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六、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间的关系

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染色体与生物的性别决定有关。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是同源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这一对性染色体虽然形态、大小不同,但却分别来自父方(Y)和母方(X),并且在减数分裂时能部分配对,说明X与Y之间有一部分同源,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也彼此分离,同时,性染色体也与其他常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因此,伴性遗传同样遵循遗传的基本规律。

然而,伴性遗传又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其一: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不同;其二: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还有些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往往与性别相伴不离。

在分析生物的性状遗传时,如果既有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则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规律处理,整体按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处理。

【知识扩展】

一、不完全显性遗传

孟德尔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共研究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结果都具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即杂合体(如Dd)与显性纯合体(如DD)的性状表现完全相同,这种遗传现象,称为完全显性遗传,在生物界中具有普遍性。以后遗传学家发现,有的相对性状在F1中不分显隐性,而是同时表现。例如,普通金鱼与透明金鱼杂交,F1呈现一种中间性状,身体的一部分透明,一部分半透明,一部分不透明,叫五花鱼。这说明,在杂合体内,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不完全。雌、雄五花鱼相交后,F2出现了普通型,五花型和透明型三种金鱼,三种表现型间的比值与F2三种基因型间的比值一样,接近于1∶2∶1,说明杂合体内的等位基因照样分离。这种杂合体与显性纯合体的性状表现不完全相同,杂合体内显性基因的显性作用不完全的遗传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遗传。所以,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可以是完全的,也可以是不完全的。

二、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孟德尔在做豌豆的杂交实验时,没有碰到过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现象。事实上,生物体有许多性状,也会有控制相应性状的许多基因,而任何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有限的,因此一个染色体上必然会有很多基因。这些在同一个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基因,既不能分离,也不能自由组合,它们是如何遗传的呢?

1910年,美国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及其合作者,通过果蝇实验,研究了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或多对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揭示了遗传的另一个基本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基因连锁互换规律的实质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一起进入到配子中去;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局部交换而发生了互换,使得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了重新组合。

基因的连锁互换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这一遗传规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说明了因基因间互换而发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

三、从每对相对性状入手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涉及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较为复杂。然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就每一对相对性状而言,仍然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因此我们在分析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时,只要确定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就可以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然后再将两对相对性状综合在一起分析。例如,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的结果如下:

黄色圆粒种子315,绿色圆粒种子108,黄色皱粒种子101,绿色皱粒种子32,共计556。如果按一对相对性状来分析,结果应是: 黄色种子=315+101=416,占74.8%,接近3/4; 绿色种子=108+32=140,占25.2%,接近1/4; 圆粒种子=315+108=423,占76.1%,接近3/4; 皱粒种子=101+32=133,占23.9%,接近1/4。

根据概率的乘法定律: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因此,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在F2中存在的情况,结果应是: 黄色圆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3/4×3/4=9/16; 绿色圆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1/4×3/4=3/16; 黄色皱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3/4×1/4=3/16; 绿色皱粒种子出现的概率是:1/4×1/4=1/16; 即F2四种表现型的比值为9∶3∶3∶1。

四、本小节知识间的联系

(一)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下图

(一)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与a,B与b为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而图中的A与B,A与b,a与B,a与b则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图

(二)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两对等位基因,其中C和D,c与d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等位基因,它们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基因型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2.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在完全显性遗传时,显性杂合体与显性纯合体的表现型相同,而二者的基因型则不同。

3.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生物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表现。

所以,基因是生物性状表现的物质基础,是内因;环境因素是生物性状表现的外因。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两大遗传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1.两大遗传规律的联系:

(1)两大遗传规律在生物的性状遗传中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2)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

2.两大遗传规律的区别:见下表

(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遗传实验表明,随着控制杂合体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对数的增加,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更为复杂。下表表示的是,在非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下,F1等位基因的对数与F2基因型和表现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从理论上对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作出预测和分析。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五)人类遗传病的特点:

根据控制人类遗传病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可将人类遗传病分为五种类型,其主要特点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看出:

1.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无性别差异;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连续遗传,代代发病的现象;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隔代遗传现象,一般双亲无病,后代有病。

五、与其他章节知识间的联系

(一)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的关系:

细胞核遗传,是指由细胞核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染色体是核基因的载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通过雌、雄配子共同传递的。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三大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含有的DNA分子。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在杂交过程中,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性状。原因是大多数生物卵细胞的细胞质比精子的细胞质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进入卵细胞的一般是精子的细胞核,精子的细胞质很少进入甚至没有进入到卵细胞内,因此受精卵的细胞质主要来源于卵细胞。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只能通过雌配子来传递。所以细胞质遗传不按基因的三大遗传规律进行。虽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关系。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存在于细胞这个统一的整体内,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它们控制的遗传现象必定也会相互影响。所以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与第三章的减数分裂知识密切相关。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理解基因分离规律的关键。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是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关键。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相互交叉,进行部分片段的互换,是理解基因连锁互换规律的关键。总之,遗传基本规律方面的知识要与减数分裂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掌握。

(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原来连锁的等位基因间的互换,使基因间进行了重组,与本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知识相关。

(四)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将在第七章中学到。

【例题讲解】

【例1】

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雌配子∶雄配子=1∶3 C.A雌配子∶a雄配子=1∶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课本中在解释分离现象时,有这么一段话:“F1(Dd)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最终产生了含有基因D和d的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它们之间的比数近1∶1。”这里所讲的1∶1,是指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雌配子的数目相当,含有基因D和含有基因d的两种雄配子的数目也相当,不能误认为含有基因D和d的雌配子与含有基因D和d的雄配子的数目相等。因为,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所以,含有D和d基因的雄配子,要比含有D和d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得多。同样,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含有A和a基困的雄配子,要比含有A和a基因的雌配子的数目多得多。答案:D

【例2】

玉米的黄粒(A)对白粒(a)为显性,将一株纯合的黄粒玉米与一株纯合的白粒玉米相互授粉,则这两株玉米结出的种子中

[

] A.胚的基因型不同,胚乳的基因型相同 B.胚的基因型相同,胚乳的基因型不同 C.胚和胚乳的基因型都相同 D.胚和胚乳的基因型都不同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植物的个体发育。解答此题可分两步进行:(1)当纯合的黄粒玉米(AA)作母本时,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两个极核的基因型为AA,则纯合的白粒玉米(aa)作父本,精子的基因型为a,遗传图解如下:

(2)当纯合的白粒玉米(aa)作母本时,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两个极核的基因型为aa,则纯合的黄粒玉米(AA)作父本,精子的基因型为A,遗传图解如下:

将上述两次杂交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这两株玉米结出的种子中,胚的基因型相同,而胚乳的基因型不同。答案:B

【例3】

豚鼠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毛雌鼠甲与白毛雄鼠丙交配,甲生殖7窝,共产下8只黑毛豚鼠和6只白毛豚鼠。黑毛雌鼠乙与白毛雄鼠丙交配,乙生殖7窝,共产下15只黑毛豚鼠。请分别写出三只亲鼠的基因型: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______。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规律。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解遗传题,一般分以下三步进行:(1)正确判断相对性状间的显、隐性关系:

判断方法通常有两种: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那个性状为隐性性状。此题有两种交配类型:

① 亲代: 甲黑毛 × 丙白毛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子代: 黑毛(8只): 表现型比: 1 ↓

子代: 黑毛(15只)∶ 1 白毛(6只)

② 亲代: 乙黑毛 × 丙白毛

根据判断方法第①和第②种交配类型可知,黑毛是显性,白毛为隐性。(2)写出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和显性个体基因型中的已知部分: 甲:B______;乙:B______;丙:bb(3)求出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未知部分: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它们基因型中的未知部分,可以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去推测,也可以根据后代中隐性个体的基因型去推测。

由于第①种交配类型的后代中,黑毛∶白毛=1∶1,而且亲代丙的基因型又为bb,所以甲的基因型应为Bb。由于第②种交配类型的后代全是黑毛,而且亲代丙的基因型为bb,所以乙的基因型肯定为BB。答案:Bb BB bb

【例4】

蕃茄的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茎的有毛(H)对无毛(h)是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高茎无毛蕃茄与纯合的矮茎有毛蕃茄进行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又与“某蕃茄”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有毛,、高茎无毛、矮茎有毛、矮茎无毛的蕃茄植株数分别是354、112、341、108。“某蕃茄”的基因型是______。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基因的分离规律基础上提出的,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解遗传题时,可先对每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同时存在的情况。此题的解题步骤如下:(1)确定第一次杂交后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 根据题意写出第一次杂交图解: 亲代: 高茎无毛DDhh ↓

子代: 高茎有毛DdHh(2)确定“某蕃茄”的基因型: ①根据题意写出第二次杂交图解: 亲代: 高茎有毛DdHh ↓

子代: 高茎有毛 354株 112株 高茎无毛

矮茎有毛

矮茎无毛

341株 108株 × 某蕃茄______ × 矮茎有毛ddHH ②分别统计第二次杂交后,每对相对性状在后代中的分离比: 如果只考虑茎的高矮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中: 高茎∶矮茎=(354+112)∶(341+108)=1∶1 由此可知,第二次杂交的双亲中,一个是杂合体,另一个是隐性纯合体。现已知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Dd,则另一亲本(某蕃茄)的基因型为dd。

如果只考虑茎的有毛与无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中: 有毛∶无毛=(354+341)∶(112+108)=3∶1 由此可知,第二次杂交的双亲都是杂合体。现已知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Hh,则另一亲本(某蕃茄)的基因型也为Hh。

③将两对相对性状综合考虑: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某蕃茄”的基因型应该是:ddHh,表现型是:矮茎有毛。答案:ddHh

【例5】

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出现绿色圆粒豌豆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计算概率的遗传题。解题过程如下:(1)求出F2中出现绿色豌豆的概率: 亲代: 黄色YY × 绿色yy ↓

黄色Yy ↓

黄色YY 黄色Yy 绿色yy ∶ 2 ∶ 1 F1: F2:

比值: 1 其中绿色豌豆yy占1/4。

(2)求出F2中出现圆粒豌豆的概率: 亲代: 圆粒RR × 皱粒yy ↓

圆粒Rr ↓

圆粒RR 圆粒Rr 皱粒rr F1: F2:

比值: 1

∶ 2

∶ 1 其中基因型为RR和Rr的是圆粒豌豆,占3/4。

(3)求出绿色性状和圆粒性状在F2中同时出现的概率:

根据概率的乘法定律计算,F2中出现绿色圆粒豌豆的概率为:1/4 ×3/4=3/16。答案:3/16

【例6】

人类的红绿色盲和血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隐性致病基因在亲代与子代间的传递方式中哪一项不存在:

[

] A.男性→男性

B.女性→女性 C.女性→男性

D.男性→女性

【解折】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指隐性致病基因与正常的显性等位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对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递。在受精过程中,男性的X染色体不能传递给儿子,只能传递给女儿,女性的X染色体既可传递给儿子,又可传递给女儿。所以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也就不能从男性→男性。答案:A

【例7】

下列各图分别是五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其中______图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______图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______图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______图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______图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系谱图。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解析】

这是一道识图分析遗传题,解这类遗传题必须掌握这几种遗传病的主要特征: 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连续遗传现象,一般代代发病。

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有隔代遗传现象,一般双亲无病,后代有病。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无性别差异。

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的机会不等,有明显的性别差异。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②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③伴Y染色体遗传病:只在男性中出现,有连续遗传现象。然后根据上述特征分两步解题。解题过程:(以C图为例)

(1)根据系谱图,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从C系谱图上看,该家族Ⅰ、Ⅲ代有患者、Ⅱ代无患者,有隔代遗传现象,说明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2)根据患者的性别比例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

C系谱图中只有男性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属伴性遗传,而第Ⅱ代中的男性不患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而应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其余各图均可用上述两步解题法得出答案。如果系谱图中患者的性别比例不明显,则可根据系谱图用假设排除法确定答案。答案:B C A E D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 [

] A.显性基因

B.隐性基因

C.相同基因

D.等位基因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杂合体相交后代必定是杂合体 B.纯合体相交后代必定是纯合体 C.纯合体自交后代都是纯合体 D.测交后代都是杂合体

3.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的是 [

] A.显性性状

B.隐性性状

C.相对性状

D.优良性状

4.下列哪一组实验结果将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5.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哪一组杂交实验能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 [

] A.高茎×矮茎→高茎

B.高茎×矮茎→高茎∶矮茎=1∶1 C.高茎×高茎→高茎

D.矮茎×矮茎→矮茎

6.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鉴别一株黄色子叶豌豆是否是纯合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

] A.杂交

B.测交

C.检查染色体

D.观察性状

7.一株“国光”苹果树,开花后“去雄”、授予“香蕉”苹果的花粉,所结苹果的口味是 [

] A.两种苹果的混合味

B.“国光”苹果的口味 C.“香蕉”苹果的口味

D.二者中显性性状的口味 8.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

] A.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B.F2性状分离比为3∶1 C.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9.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体亲本杂交,隐性性状是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

] A.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B.各代都不表现的性状 C.F2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D.测交后代没有表现的性状 10.隐性性状的意义是 [

] A.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杂合体,不能稳定遗传 B.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纯合体,可以稳定遗传 C.隐性性状可隐藏在体内而不表现出来 D.隐性性状对生物都有害

11.测交后代的种类及比例由下列哪一项决定 [

] A.亲本的基因型

B.F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C.隐性个体的配子

D.显性个体的配子

12.许多杂合高茎豌豆彼此异花传粉,其子代中可能有

[

] A.100%纯合高茎

B.100%杂合高茎 C.50%纯合高茎

D.50%杂合高茎

1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当有3/4的子代表现显性性状时,其亲本 [

] A.都是隐性纯合体 B.都是显性杂合体 C.都是显性纯合体

D.一个是显性杂合体,一个是显性纯合体

14.豚鼠有黑色和白色,一位饲养员让两只杂合黑豚鼠交配,一胎生下的小豚鼠可能 [

] A.全是黑色

B.全是白色

C.黑色占75%,白色占25%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15.牛的黑色对红色为显性,若要确定一条黑色公牛是否纯合,最好选择下列何种母牛与之交配? [

] A.纯合黑母牛

B.杂合黑母牛 C.任何黑母牛

D.任何红母牛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16.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揭示了 [

] A.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关系 B.非同源杂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关系 C.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间的关系 D.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间的关系

17.某植株与隐性类型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都是Aa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 [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8.取基因型为AABB植株的枝条(接穗),嫁接到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砧木)上,成活后,该枝条上所结果实的果肉细胞的基因型是

[

] A.AaBb B.AABB C.aabb D.AAaaBBbb 19.基因型为AaBB的父亲和基因型为Aabb的母亲,所生子女的基因型一定不可能是 [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20.小麦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是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是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纯合的高秆抗锈病品种和纯合的矮秆不抗锈病的品种杂交。(1)在F2中能隐定遗传的个体占 [

](2)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个体占 [

] A.4/16 B.3/16 C.9/16 D.1/16(3)假如在F2中共得到600株矮秆抗锈病小麦,则其中可作良种培育的矮秆抗锈病小麦约有 [

] A.600株 C.200株 B.400株 D.100株

21.豌豆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现让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在F2的4800株豌豆中,表现型为新类型,且是纯合体的豌豆约有 [

] A.300株 C.900株 [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B.600株 D.2700株

22.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A.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彼此自由组合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自由组合 C.F1产生的各类雌、雄配子彼此自由组合 D.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

23.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

[

] A.9∶3∶3∶1 B.1∶2∶1 C.1∶1∶1∶1 D.3∶1 24.黄色(Y)圆粒(R)豌豆和绿色(y)皱粒(r)豌豆进行杂交,子代中有黄色圆粒71粒,黄色皱粒70粒,绿色圆粒73粒,绿色皱粒72粒,其亲本的相交组合应是 [

] A.YyB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25.基因型为DdEe的动物个体,其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在生殖时,假如卵巢中有8万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那么可以形成具有双隐性基因的卵细胞多少个 [

] A.8万 B.4万 C.2万 D.1万

26.上题中,如果精巢中有8万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能形成具有双显性基因的精子多少个 [

] A.32万 B.8万 C.4万 D.2万

27.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出现绿色圆粒豌豆的概率是 [

] A.1/4 B.3/4 C.1/16 D.3/16 28.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几种类型的精子 [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9.下列哪一项不是配子的基因型 [

] A.YR B.Dd C.Br [

]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D.BT 30.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每一对等位基因的传递都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D.F2中共有九种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

31.下列是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 A.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基因型不同的同种生物表现型可能相同 C.基因型相同的同种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D.基因型决定表现型,基因型相同则表现型也相同 32.果蝇的体细胞内有8个染色体,则雄果蝇的体细胞内有

[

] A.6个常染色体+Y B.8个常染色体+Y C.6个常染色体+XY D.6个常染色体+XX 33.据观察,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7的人,性染色体组成异常为XXY,为男性,但睾丸发育不全,不能产生精子。这说明对人类男女性别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X与Y染色体的比例 B.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比例 C.X染色体

D.Y染色体

34.若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则他们子女的色觉为 [

] A.儿、女都正常 B.儿、女都色盲 C.儿子色盲女儿正常 D.儿子正常女儿色盲

35.若子女中两个男孩一个是色盲,女孩色觉都正常,则他们父母的色觉为 [

] A.父亲色盲母亲正常 B.父亲色盲母亲为携带者 C.父亲正常母亲色盲 D.父亲正常母亲为携带者

36.若一对夫妇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色觉正常,另一个儿子和女儿色盲。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可能为 [

] A.XBY、XBXB B.XBY、XBXb C.XbY、XbXb D.XbY、XBXb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37.血友病基因(h)与它的等位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则血友病的发病特点是 [

] A.患者全部是女性

B.患者中一半男性一半女性 C.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D.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38.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理论依据是 [

] A.近亲结婚增加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 B.近亲结婚后代都患遗传病 C.近亲结婚不道德 D.近亲结婚后代成活率低

39.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男孩还是女孩主要决定于 [

] A.父母双方提供的配子

B.父方提供的配子 C.母方提供的配子

D.环境因素 40.人的性染色体 [

] A.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B.只存在于性细胞中 C.只存在于性原细胞中

D.存在于以上三者中

41.遗传方式与性别决定相联系的基因一定位于 [

] A.性染色体上

B.常染色体上 C.X染色体上

D.Y染色体上

42.社会调查中发现,色盲患者总是女性比男性少,原因是

[

] A.男性对色盲病缺乏免疫力 B.色盲基因在Y染色体上

C.色盲基因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女性必须隐性纯合才患病 D.色盲基因是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4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患遗传病的男孩,该遗传病一定不可能是 [

] A.常染色体遗传

B.显性遗传 C.伴性遗传

D.隐性遗传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44.血友病受隐性基因控制并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下列哪种传递方式不存在 [

] A.母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

B.母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 C.父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

D.父亲把致病基因传给儿子

45.某男孩是色盲,他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色觉都正常。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是通过下列哪条途径传来的 [

] A.祖母→父亲→男孩

B.祖父→父亲→男孩 C.外祖母→母亲→男孩

D.外祖父→母亲→男孩

二、简答题

1.孟德尔在研究生物遗传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1)选用______作实验材料。

(2)在研究______的遗传性状时,先针对__________________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再对_______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3)用______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在杂种后代中,显现出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现象。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F2出现的性状中:(1)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2)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_。

4.生物的性别主要由______来控制。生物界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性别决定类型有______型和______型。果蝇、人和多种高等动物的性别决定类型是______型。

5.鸡的短脚对正常脚为显性,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在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

①短脚鸡×短脚鸡→2972只短脚鸡:955只正常鸡 ②短脚鸡×正常鸡→1676只正常鸡:1661只正常鸡 分析上述结果,并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和______,子代中短脚鸡的基因型是_________,正常鸡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第②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和______,子代中短脚鸡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正常鸡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第②组遗传实验相当于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中的______实验,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6.丹麦人中蓝色眼睛的人居多,也有人是褐色眼睛。设控制蓝眼和褐眼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和a。现将眼色的社会调查情况列表如下:(1)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

(2)每组亲本的基因型是: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7.玉米幼苗绿色G对白色g为显性。用杂合体自交产生的种子做实验:将400粒种子播种在黑暗处,另400粒种子播种在有光处。数日后,种子萌发成幼苗,结果统计如下表: 请按表回答下列问题: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考试资源网

上教考资源网 助您教考无忧

(1)所得种子的基因型及比值是________。

(2)所得幼苗的表现型及比值理论上是______,而实际是____________。(3)所得种子中,纯合体占______。(4)叶绿体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

(5)从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受______控制,同时又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8.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某豌豆的基因型如右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豌豆的表现型是______。

(2)该豌豆的细胞内有______对等位基因。

(3)该豌豆是由基因型为______和_______的配子结合发育而来的。(4)图中有______对基因位于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5)该豌豆自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出现这些表现型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

9.右图是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设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a,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基因。

(2)Ⅱ5Ⅲ10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Ⅲ9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她是杂合体的机率是________。

(3)Ⅲ8和Ⅲ9属于______结婚,他们的子女中患此病的概率是______。

(4)若Ⅲ8与另一家族中纯合正常的女性婚配,则后代中患此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5)从(3)、(4)小题可知______婚配所生子女患______性遗传病的机率较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对其子代的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1)子代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为______,圆粒与皱粒的比例为______。(2)亲本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为______,绿色圆粒的基因型为______。

(3)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各表现型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4)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占总数的______,它们的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

11.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吠由另一对等位基因W和w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下表是三组不同亲本杂交的结果:

(1)根据第______个组合能判断出花色中______是显性,叶形中______是显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

(3)让第③个组合的后代红色阔叶自交,所产生的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人的正常色觉(B)对红绿色盲(b)为显性,是伴性遗传,人的褐眼(A)对蓝眼(a)为显性,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一个蓝眼色觉正常的女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婚配,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中:

(1)男子的基因型是______。(2)女子的基因型是______。

(3)他们的子女中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复习教案 第6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三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Aa

A a

A

a

A

a

AA

Aa

Aa

aa

四 人的性别遗传

1. 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XY

女:44+XX)2. 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

3.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五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因此有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上一篇:白帝城怀古原文及赏析下一篇:脑筋急转弯:哪一种草的生命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