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2024-09-12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精选9篇)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1篇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云南重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建基地、创名牌,抓龙头、拓市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兴建了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67万亩。其中:优质稻3万亩,蔬菜4.02万亩,水产1.65万亩;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1万亩。其中:水果0.69万亩,板栗1.2万亩,优质稻2.5万亩,蔬菜0.7万亩。至2010年,全县已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牌农产品共有13家企业36个产品,认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3.77万亩。其中:绿色食品19个,面积5.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7个,面积8.67万亩。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面积35.77万亩。其中:无公害粮油产地12.43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8.8万亩;无公害茶果产地13.3万亩;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地1.24万亩;无公害畜禽养殖鸭子1244万只、奶牛1万头、肉牛0.5万只、生猪19万头、鸡56.2万只、山羊2.1万只。

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和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全力突破,又建成高效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高效蔬菜示范园区、高效粮食示范园区,以园区实现企业的聚集,引领示范力的增强,企业与基地的结合,农户与市场的联接,规模化、标准化的推进。

今年,根据市政府新一轮菜蓝子基地建设的要求,市政府 1

领导2月8日到现场实地考察,决定把马街镇蔬菜基地建设成昆明市第一片城市保障型有机蔬菜基地,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李副县长亲自召集农业部门相关人员专题研究,先后多次率领相关部门人员深入马街镇共同研究选点,成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抽调人员抓落实。目前,已完成马街镇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规划,可行性方案、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并通过专家评审;3月底通过招商引资,与“广西丰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鑫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协议,以租用形式开发建设马家冲至西边和马街、前卫、兴隆片区约0.5万亩的绿色蔬菜基地,现在已组织13人与马街镇共同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预计4月底完成土地流转和移交,正式开展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障。我局一边重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一边加大管理的力度,做到建设、管理并重。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监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符合标准要求。定期组织基地检查员深入基地一线,巡回检查,以严格的制度保基地清洁,打牢产品质量基础。二是严把申报关。针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经检查,凡是环境条件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要求的,一律不予申报。三是深入培训,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以会议、讲课、资料、田间指导、音像等形式培训农户,教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促增收。四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经营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法行为,截堵违禁农药进入生产。四是大力推广集成无公害生产技术。区域化、规模化、规范化组织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扩大无公害生产技术覆盖,增强科技支撑。六是强化农残检测,掌握质量动态。不定期地从蔬菜主产区及农贸市场分批随机抽取样品3000余个,检测合格率达98.6%。依据检测结果,及时指导农残超标的蔬菜产区农户正确使用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2篇

为规范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生产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度,做强做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公众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生产管理员职责:

1、负责拟定生产布局、生产计划、品种搭配,组织产品收获、包装等;

2、负责记录基地的生产状况、生产作业及质量控制等;

3、负责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病虫害防治药物除外),掌握库存情况;

4、负责对种植(养殖)人员进行生产技术培训;

5、负责跟踪、引进新型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

6、负责基地新品种种植(养殖)示范。

二、植保员(动物防疫员)职责:

1、负责管理基地环境卫生,调查病虫害发生状况及趋势;

2、负责拟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统一选购药物;

3、负责病虫害防治作业;

4、负责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5、负责跟踪、引进新型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及药物。

三、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从事生产,不得造成产地污染或者致产地环境达不到标准要求,保证基地周边无污染源。

四、建立健全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实行投入品统一采 购、统一保管、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的管理模式,并做好相应记载。从正规渠道采购符合国家标准、合法登记并与农产品品种相适应的投入品,保存相关票据,严禁采购国家禁用的农业投入品。设立专门的投入品存放场所,配备必要的码放设施使之摆放整齐,加强管理防止变质失效。生产管理人员、植保员(动物防疫员)统一领取投入品,指导并监督生产人员按照使用标准和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入品,注意劳动保护,避免高温作业和药物毒害等事件发生,生产人员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救治。器械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洗干净,定点存放。剩余投入品退还仓库,废弃包装统一处理。

五、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记制。生产管理员、植保员(动物防疫员)应认真记录作业时间、作业区域(单元)、品种、生长期、投入品名称、间隔日期、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器械、作业人员等。

六、建立健全药物残留控制制度。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使用的药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等国家标准,符合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定》、《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和第194、199、274号公告等规定,符合质检总局《出境蔬菜禁用农药名录及不适用农药的指导名录》、出口肉禽《禁用药物名录》和《允许使用药物名录》等规定;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药物,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稀释倍数,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农产品生产中、收获前应加强抽样检测和记录,发现药物残留超标或质量不合格的生产单元应暂停收获,及时查找问题并认真处理,经连续检测直至质量稳定后才能收获。

七、实行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报告制度。生产管理员及生产人员在生产实践中,一旦发现病虫害及疫情疑似征状、药物使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向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汇报;植保员(动物防疫员)应加强巡查,遇突发、重大的病虫害、疫情及药害,应第一时间向基地经理汇报,不能知情不报或隐瞒事实真相;植保员(动物防疫员)应定期把防治的产品、对象、药物使用量、策略、效果等情况整理汇总后向基地经理汇报。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3篇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对策,海南省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 属热带季风气候, 长夏无冬, 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年平均气温22~26℃, 年日照时数为1 832~2 558 h, 年降水量在1 000~2 600 mm。海南岛中间高, 四周低, 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滨海沙滩。大部分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肥沃。土壤以花岗岩、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为主, 利于农业开发。围绕山地外围的丘陵地带, 为赤红壤, 具有土层厚、肥力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等特点, 是种植热带作物最集中的地区。海南岛入春早, 升温快, 昼夜温差大, 全年无霜冻, 冬季温暖, 为海南农产品、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及花卉生产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海南农产品是海南优势特色产业, 热带作物和热带水果生产也独有特色。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市场消费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战略举措[1,2,3]。笔者分析了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现状,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今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建议, 以期为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

自2000年以来, 海南省积极开展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海南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发布了《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保护管理规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切实做好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工作意见》, 海南省农业厅等有关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停止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紧急通知》《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推荐使用农药品种及安全使用方法》《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考核认定办法》和《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规程总则》系列标准等。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宣传教育、农资市场检查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消费月活动等一系列工作, 促进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

1.1 开展大规模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自2001以来, 以市县为单位开展了农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截至2012年, 全省共有299个生产基地通过了产地环境监测 (包括灌溉水、土壤等) , 全省有256家企业的290个产品被农业部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有17家企业27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生产的绿色食品实物达14.74万t, 销售额达2.6亿元。

1.2 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依据《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考核认定办法》, 已有299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 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6.4万hm2。

1.3 建设无公害瓜果菜检测体系

2002—2009年, 海南省农村环保能源站、海口市蔬菜办共投入300万元, 共同建成了海南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 开展检测工作。各市县农技部门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站, 配备检测设备, 提高检测手段, 积极开展瓜果菜农药残留检测。据统计, 2002—2012年共抽检瓜果菜样品7 400个。目前, 全省18个市县、149个乡镇已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 配备了RP410型农药残留速测仪35台及PR2000A农残速测仪器150台。国营农场、大的农业企业也相应建起了无公害农药残留检测室, 进行产品销售前自检, 从而保证上市瓜果菜产品质量安全。

1.4 无公害瓜果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扩大技术队伍。2001—2012年, 省农业部门共举办培训班45期, 培训人员1 800余人;市县共举办培训班300余期, 累计培训1.2万人次, 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 乡镇、国营农场、农业开发企业还聘请专家、教授培训农民、职工, 结合农业生产季节, 采取室内现场授课、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全省累计培训人数逾18万人次。

1.5 农业执法力度明显增强

为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执法查处力度, 从源头上杜绝生产基地环境和产品污染, 各市县农业部门积极组织力量, 加大执法力度, 对农业投入品进行全面整治。几年来, 全省累计查封销毁高剧毒农药和伪劣农药43 t, 查处劣质化肥1 200 t。目前, 大多数市县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执法队伍每月对农资市场进行1~2次检查, 确保无公害瓜果菜生产顺利进行,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创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生产记录, 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能规范监督;二是农产品检测机构还不够健全, 尚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三是海南省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无法保证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瓜果菜等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四是海南省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高。

3 海南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实施力度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领导, 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努力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细化目标, 强化管理。各级农业部门将规划进行层层细化, 并分年度做出具体安排, 任务到乡 (镇) , 落实到农户。二是分工负责。各市县 (区) 乡 (镇) 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分工负责, 积极扶持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 促进无公害瓜果菜基地建设。三是加强协作, 齐抓共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主动与计划、财政、金融、科教等部门加强协调, 切实解决基地建设中的立项、资金投入、生产技术普及、加工销售等问题。

3.2 调整品种结构, 抓好基地布局

在瓜果蔬菜的品种种植结构上, 坚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 积极自繁自育, 并引进外来优良品种, 调整品种结构, 大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 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在基地布局上, 遵循“因地制宜, 环保优先”的原则, 在引种之前坚持科学论证, 做到合理布局。

3.3 抓好典型示范, 坚持科技兴农

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在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培育种养大户和专业户。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大力宣传农村能人种养致富的事迹和经验,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树立种养致富的榜样。大力推广良种良法, 全面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农技人员的生活待遇, 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等, 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 充分发挥他们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的技术骨干作用。

3.4 建立三大体系, 搞好配套服务

尽快建立健全标准、检测和市场三大体系, 搞好各项配套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体系。目前, 已制定了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在此基础上, 抓紧制定其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努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逐步形成“市县有检测中心, 重点乡 (镇) 和销售市场有检测点”的检验检测体系。三是要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体系。按照“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大工作力度, 调动社会力量, 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门市、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等市场体系的建设, 采取产品订单、产销直供和销售协会等形式, 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 扩大外销, 不断提高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5 抓好技术培训, 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生产基地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业务素质, 结合“百万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印发通俗易懂、易操作的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手册、光盘等技术资料, 送到千家万户, 使广大农民掌握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4]。同时, 结合创办无公害瓜果菜生产示范基地, 普及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的安全控制措施和管理技术, 逐步建立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3.6 加大投入力度, 实行产业化经营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根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 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一是广泛动员生产者和经营者, 树立主体投资意识, 积极主动加大资金投入;二是鼓励企业投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三是各级财政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四是推行农业小额贷款的政策, 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扶持力度;五是建设一批起点高、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点, 努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3.7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减少农药施用量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制度、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的地力水平, 制定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规程,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 大力开发抗虫良种, 采用趋利避害播种方式, 深入研究防虫网、寄生性天敌等技术, 完善农药使用技术, 减少农药施用量, 从而在源头上降低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丹宁, 樊虎玲, 高林, 等.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13 (3) :169-170, 178.

[2]高彩均, 邝继云, 周仕强, 等.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3 (5) :11-12.

[3]刘晓琳, 白义川, 孙淑琴, 等.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5 (26) :113-116.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4篇

关键词:无公害;农產品质量;农业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9-1

1 发展现状

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工作起步于2003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经过4年的发展,共建设12大类79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17个,产品涵盖稻谷、玉米、杂粮、杂豆、蔬菜、水果、畜产品、禽产品、水产品、乳制品、山珍、特产等12大类,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300多万亩,占吉林省耕地面积的27.7%。产量达1300多万吨,占农产品社会总供给量的32.6%。实现产值91亿元,带动农民增收6.5亿元。

2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推动力度不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导产品,基地建设是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应该以政府推动为主体。而且无公害农产品以农副产品为主,保证的是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是直接涉及民生的一件大事。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是以市场定品种,而是凭上年的经验进行种植,今年什么畅销了,明年就种什么,没有计划、没有订单、没有组织,完全是无序的发展。这样很难规避市场风险,很难形成产业规模,更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2 市场准入体系不完善,经济效益不明显

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基地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因没有专业流通渠道、没有组织主体、没有专营市场或专营区,市场准入制度多年的试点,一直没有得到启动和推广,市场监管队伍体系的不健全,造成是不是基地生产的产品都说是无公害农产品,以次充好诋毁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造成基地的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2.3 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省、市、县各级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但由于机构改革,各级都在严控人员编制,造成国家和省级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市、县、乡三级管理机构不健全,乡(镇)一级根本就没有管理机构的问题,也就是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和实施,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有了法律依据,但目前欠缺的是执法队伍和体系的建设,基地、市场、生产的每一个关键控制点都需要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而目前在市、县一级的情况是几个机构的工作由1~2个人去做,一人多职、一人多岗的问题十分突出,结果就是基层忙于对上级的汇报、检查、总结、报表,没有人员和精力去做市场的监管。另外,市场的监管也不是一两个人做得来的,需要一个队伍,一个体系。

2.4 基地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满足不了建设需要

目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是由民营企业或民间组织申报,由于资金和生产规模的限制,基地的基础设施、生产环境、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推广的只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改变的只是生产方式。在地方政府没有资金支持,只有政策倾斜的情况下,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基地农民、生产企业、民间组织也没有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中得到实惠。严重的制约了基地建设的进程,满足不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3 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承担起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供给量,才能满足人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农村道路交通建设等有机的整合,把各级、各类涉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的项目集中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一个成一个发挥作用一个,不要搞各自为政、撒芝麻盐、蜻蜓点水式的建设。

3.2 大力推进市场准入步伐,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的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生产,有市场才会有生产者,有效益农民才会追逐,才会有生产基地,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市场准入制度不会自发实现的,需要政府的强制推动,有了市场的规范,才会有按照市场需要的标准生产的基地。因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规范和建设的力度,集中建设一批专业无公害农产品物流中心,统一配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专用绿色通道,便于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

3.3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质量问题,有监管才有保证,无公害农产品要实现的是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关键控制点遍布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市场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市场准入的前提是基地准出,这就需要有现场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到下一个环节,现场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建立一个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监管机构辐射到基地、生产企业、流通渠道、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体系,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真正安全。因此,健全和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职能,扩大市场监管队伍,强化执法职能,配备现场速检速测仪器设备,形成专业的从基地到市场全程监管的队伍体系。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5篇

一、建设要求

1.基地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实施主体必须按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的有关环境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进行农产品生产。

2.基地必须明确主导产品。每个基地要有1-2个主导产品,且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量。主导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要求。环境质量、产品质量必须出具新的检测报告。

3.基地必须相对稳定。各地要切实做好基地建设规划,避免基地建设与工业开发区建设相互碰撞,确保基地相对稳定。

4.基地要实行统一管理。要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对基地内的所有农户实施统一管理,生产技术要统一指导,农业投入品要统一供应,并在价格上要给予农户补贴,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农户生产效益。

5.基地要加强与市场的对接。要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或超市农产品专柜,采取直销、协议代销等形式,促进基地与市场的对接,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

二、申报条件和程序

1.实施主体资格。实施主体必须是生产经营食用农产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对以农民合作社等其他农村新经济组织为项目实施主体的,优先立项;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环境质量好的生产基地;必须具备较强的生产技术力量;必须起到示范辐射和直接带动作用,组织农户达50户以上的规模。

2.基地规模(含示范规模)必须达到蔬菜2000亩以上,粮油5000-10000亩,牲畜200-500头,禽类10000-50000只、水产2000-5000亩、茶果1000亩以上。

3.主导产品必须已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认证,并且必须使用有效标志。

4.基地产品在苏州城区市场上的销售规模占主导产品总量的30-50%,或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销售量占主导产品总量的70-80%,也可专供出口创汇。

5.新建基地的立项程序采取先由单位自愿申报投标,各县级市、(区)农林、财政主管部门初选推荐,再由苏州市农林局、财政局组织苏州市农业专家咨询组成员评标。2004年的续建基地,将在去年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测评分数较高的基地中筛选。评标和筛选的基地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审核确定后,并根据立项的指标要求签订项目责任书(2004年3月底完成)。

三、资金安排与监管

1.新建基地投标书和续建基地扩建方案都要包含详细的资金预算,提供产品可供本市市场份额的计划,要有书面承诺。财政资金支出必须符合公共财政要求,并经苏州市财政局、农林局审核认定,项目实施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责任书的各项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2.对带动农户范围大、补贴给农民多和农民增收显著的,将予以优先核拨财政资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后,将根据建设情况以先建后补的方法核拨财政资金;

3.在市场建设中,为本市市场特别是苏州城区提供丰富农产品的,并兑现承诺指标的,给予以奖代补。对完不成苏州城区市场建设承诺指标的基地,将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法,取消项目基地所有财政资金扶持。

4.财政资金对基地与市场建设的投资额度,将按农民增收、建设规模、市场占有份额等因素确定。

5.项目资金的支出将实行县级市(区)财政审核拨付管理。项目审计实行县级市(区)财政委托审计。

6.项目区范围内对农民的物资或价格补贴,应实行公示,严禁弄虚作假或暗箱操作。

四、考核验收

1.组建考核验收工作小组。农林、财政、质监联合成立一个基地建设考核验收工作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现场检查、质量考评和验收。各县级市、区也要明确相应的考核验收工作小组。

2.加强检查指导。平时检查由苏州市农林局会同各县级市、区农林部门负责实施。检查内容:以项目区农民增收为主要指标,结合基地环境情况、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带动农户和农民补贴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平时的检查结果将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对检查考核中发现问题的必须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力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将取消市级项目资格及财政扶持资金。

3.验收方法。各县级市、区在自查自评的基础上,统一向市考核验收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验收时间为12月至来年1月。对验收不合格的基地将全额取消财政拨款,并责成县级市、区收回财政资金。特别是对在项目建设中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资金的建设单位要进行通报,并取消今后所有财政支农项目立项资格。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6篇

2008年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工 作 总 结

自我场被国家农业部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以来,我场在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环境整治与基地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制定和推行标准化、加强与大专院校技术合作、推进有机农业转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一、农场简况

东山峰农场地处石门县西北山区,距县城125km,紧邻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处于220m至1516m之间,四周青山环抱,树木葱郁,方圆百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

农场总面积6093公顷,其中:茶园533公顷,耕地1000公顷,林地3906公顷。全场辖15个农业队,总人口5300人,其中农业人口3800人。农场以茶叶、高山蔬菜种植为主,兼有磷矿、滑石矿开采和梅花鹿养殖。1990年,农场生产的“东峰”牌云雾绿茶被农业部首选为全国首批茶叶“绿色食品”,同年参加全国名茶评比,以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2000年参加韩国国际名茶评比获国际金奖,2005年被湖南省茶叶协会授予“湖南十大名茶”称号,“东峰”牌茶叶被评为省著名商 标。东山峰生产的云雾绿茶不仅保持了“绿茶食品”称号,且于2005年起通过IMO有机茶叶产品认证。2000年我场开始“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现已建成高标准基地200公顷,主产品韩国白玉春萝卜畅销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200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放心菜”生产基地,2004年被列为“绿色食品”——“壶瓶山”牌白萝卜涵盖的范围,基地统一实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

二、2008年主要工作情况

2008年是我场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的第三年,我场按照国家要求,强化基地建设与管理,完善质量追溯系统和标准的制定,与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农场的示范带头及幅射作用。

1、强化领导与责任

为了加强领导,农场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农场场长覃事君亲自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对全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副场长陈鄂专职抓茶叶、白萝卜生产及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并对茶叶、白萝卜的质量安全负责。农场经济发展科、农牧技术推广服务站、财税科等部门从技术、物资、资金等各方面全面协调配合,使无公害农产品示 范基地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以有力的保障。

2、加强基地建设

除继续完善“有机茶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新建有机茶园500亩、有机茶大棚示范园2亩、有机茶检验检测室外,还连续三年每年扩种良种茶园300亩、举办有机茶专业培训四期;农场还筹资50余万元修整蔬菜基地园间公路5公里;已硬化乡村道路5公里,今年列入乡村道路硬化计划7公里多,完善蔬菜基地农业设施,进行了基地农电网改造和公路改造。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工作,提高基地园间绿化水平,提升基地农业生产环境质量。

3、加强技术培训

以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和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为技术标准,结合欧盟有机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使全场农工都熟知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掌握有机茶园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有机茶园水肥管理及病虫草害的控制,熟悉《农事活动记录本》的填写要求,能针对茶园特点和自身条件,设计有机茶的产出模式,分别建立有机茶大棚茶园、有机茶名优茶园和有机茶大众茶园。以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清洁化生产法以及欧盟有机质量控制标准,对所有从事有机茶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 训,使每个人都全面掌握各项技术要领和清洁化生产的要求。掌握《生产记录》的填写要素及产品批号编制方法,确保生产各环节符合有机茶加工技术质量标准。按照NY5196-2002《有机茶》标准及欧盟NO〃2092/91法规要求,建立有机茶质量可追溯制度体系。使每一位从事有机茶生产的人员都掌握产品批号的编制方法,真实、完整、准确地填写各种卡片、记录、资料,自觉遵守质量可追溯制度。以“绿色食品——白萝卜”生产技术规程为主对所有蔬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从生产技术控制、投入品使用和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种培训4期,16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使每一个生产一线的职工都了解和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提高了全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茶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前期工作

为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监督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场完善和落实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我们每年印发《农事活动记录本》1500余份,并由经济发展科与生产队干部督促农业职工如实填写,该记录本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一切农事活动都有严格的记录要求,农业职工要准确地记录种植、培管、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等。建立了地块档案,完善了农产品采收标签等工作,使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既切实可行又易于农业职工掌握。为了使质量追溯 系统落到实处,农场组织编制了《茶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立完善的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鲜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环境质量控制规程、建立从鲜茶叶收购、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营销茶叶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产品标识和追溯制度。建立从生产队到总场的信息网络,配置专用电脑,建成农场内部局域网,建立茶叶产品安全监管、追溯与召回公共服务平台,建立EAN/UCC标识追溯系统等作了充分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建设茶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5、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业发展

我场先后与常德文理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茶叶产业发展。院校每年派出专家学者来农场实地考察指导工作,为茶叶生产人员讲授专业知识,派出在校学生来场实习,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学院为农场专门制定了《茶园病虫草害防治方案》,完善了茶叶加工工艺,改造了生产流程,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

6、狠抓农业投入品管理

农牧技术服务站将茶树、白萝卜常见病虫害的对症用药方法编成小册子近2000份发放到每个农业职工家庭,使职工对哪些农药是禁止使用的、哪些农药是限量使用的、哪些农药是允许使用的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都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我们还依据石门县人民政府《关于在茶叶和高山蔬菜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部分农药的通告》加大了对违禁经营、储运、使用农药的查处力度,三年来没有发生违禁用药事件。全力推荐有机肥、农家肥的施用,对每亩茶叶、白萝卜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人分别作了最高限定,使有机肥的施用量较往年有了大幅度增加。农技部门和农业队干部在生产季节和病虫害高发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查禁违规农药、肥料。使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得到了有效的监管。

7、综合防治降农残

从维护茶园和蔬菜基地的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保持茶园、蔬菜基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创造不利于害虫孳生且有利于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阈值以下。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品种改良,加强栽培管理,增强茶树、白萝卜自身抗逆能力。采用了诱蛾灯来部分降低害虫虫口密度,今年新安装频振式诱蛾灯100盏,使全场诱蛾灯达到300盏;今年,农场自筹资金近5000元购进黄色粘板免费发给职工悬挂于茶园中,平均每亩约挂30块,经农技人员实地观察,对茶蚜虫、小绿叶蝉有相当的捕杀效果。当确需用药时,首先选用生物源(BT)、植物源(苦参碱、印楝油)、矿物源农药,最后选用化学农药,从而极大可能地控制农残。在虫病情预报下在最佳时期统一集中用药,并绝对保 证安全间隔期。从而有效地降低农残。经多次抽样检测,我场茶叶、白萝卜农残量全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相当一部份茶叶达到了有机茶标准。

8、推进有机茶转换

借助“有机茶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我们重点推行有机茶园转换。除新建有机茶园500亩外,我们还选择环境条件好、职工素质高、茶园条件好、种植管理技术到位的茶园由承包职工自己申请、农场指导进行有机茶园转换。全场已有520余户近3000多亩茶园申请了有机茶转换。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这520多户职工家庭都已掌握了有机茶生产技术,并从改造老茶园入手,以福鼎大白、碧香早、槠叶齐、桃源大叶茶等国内优良的茶叶品种改造老茶园,推行了低产茶园重修剪、半台刈复壮技术,使茶园丰产期延长。在推行机修机剪、机采技术的同时,在新改造的茶园上着力推广茶园覆草技术,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这3000多亩茶园基本上控制到了不使用农药,农业环境质量完全达到了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得以全面贯彻执行。

三、取得的成就

全场广大茶叶、蔬菜生产经营者在农场的组织协调下,强化管理,推行良种良法,推行有机、绿色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品牌意识。在促进产业化 经营与市场开拓,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促进新农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1、茶叶产品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截止8月底,全场共采收鲜茶叶7761吨,创产值116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5396吨,增产2365吨,产值比上年的1048增加121万元,鲜茶叶的增收为全场茶农人均增加纯收入318元。共生产茶叶产品1940吨,创产值20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产486吨,产值增加851万元,各种小包装茶生产增长3.27%,茶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80万元,实现税费75万元,为农场财政增收19万元,经济效益获得了显著增长。截止9月上旬,共生产白萝卜9800吨,创产值480万元。产品远销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

2、良种良法推广显著加快

以福鼎大白、碧香早、槠叶齐等国内优良的茶叶品种为主的茶园改造全面进行,年改造面积在500亩左右,三年来,我场良种茶新扩种面积达1200亩。建立了良种茶母本园,推进无性系良种繁育。推行重修剪、半台刈、机修机采技术。开发了多品种小包装茶,调整了产品结构,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推行“绿色食品——白萝卜”种植技术标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强化“湖南省放心菜基地”管理。

3、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高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推行有机茶生产,获得了有机茶认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体系,完成了《茶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组织无害化、清洁化生产。全场农业产业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农场通过了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有300亩茶园通过了IMO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认证;有3000余亩茶园进入了有机茶转换。

4、茶叶产业化经营与市场开拓有显著进展

在东山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运作下,促进了茶叶产业化经营,不仅开拓了国内市场,还部分打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带动了秀峰茶业、友谊茶场、茶科所茶厂、农垦茶厂,东峰茶业等一批民营茶叶产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茶园的管理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使东山峰茶叶产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轨道。东山峰茶叶产品也多次获国际金奖,并获“湖南十大名茶”称号和“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集中机采带来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造成茶叶品质下降。二是每年因超规格标准而打下来的数千吨白萝卜被抛弃在路边、地头,既浪费了资源又形成了污染。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及措施

在“十五”时期,东山峰的茶叶产业走过了从上世纪末的低落到恢复的时期,“十一五”时期将是东山峰茶叶产业再创辉煌的大好时期。到2010年,东山峰茶叶总产量将达年产3000吨,产值过8000万元。其中有机茶产量将占总产量的25%以上;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将达到3000亩,年产量在2万吨以上,产值达到3000万元。

1、加速推进有机农业

三年内完成有机茶认证在3000亩以上,从而促进全场茶叶产业向优质、低耗、高效方面有超常规发展。促进高山蔬菜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白萝卜全面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2、推行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延伸茶叶产业链

重点是无性系良种茶和无公害、有机茶园培管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名优茶生产、茶园机修机采、茶园产地生物环境改善、茶叶加工质量安全技术的提升,建设建设茶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着手茶叶产业链的延伸工作,积极开发茶饮品和茶生物产品,充分利用茶园台刈下来的茶枝开展食用菌种植,促进茶叶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引进一家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消化次品白萝卜,促进蔬菜总体效益的提升。

3、弘扬茶文化,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发展

东山峰获得了“常德市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并努力争 取“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后将逐步建设3—5处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农业观光旅游茶园,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楼、茶馆。以茶文化促旅游休闲火爆经济,以旅游业促茶消费和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2008

年9月5日 11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7篇

南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至2007年11月,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0个,面积达33.33余万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3%.其中粮油20万公顷,瓜类、蔬菜4.67万公顷,林果4万公顷,特种经济作物类2.67万公顷,涵盖60多个产品.但随着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作 者:王兴阳  作者单位:南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2008 “”(5) 分类号:X5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8篇

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政府对农产品标准的发展日益重视。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3年农业部统一实施无公害工作。2003年11月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4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2003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各方面的重视下,我国农业标准数量快速增长。标准涉及的内容由原来的单项标准为主向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配套的综合系列标准发展,由过去的突出提高产量的农业标准向提高产量并讲求质量和安全发展,逐步覆盖了农林牧渔各业,并不断覆盖生产全过程[1]。

基于无公害认证是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的要求和特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框架搭建以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为基本原则,结构内容包括产品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准则、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范和认证管理技术规范等方面。除无公害认证管理技术类标准通用外,其他技术标准按行业分别制定对应的标准体系,即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三个标准体系[2]。

2 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

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建立的原则是既要遵循行业和品种的生产特点,以其为主线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又要突出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的目的,即便于服务无公害畜产品的认证工作。按标准制修订的数量与内容进行时间划分,可将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演变阶段。

2.1 第一阶段(2001—2004年):标准的全面快速制定阶段

在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制修订的时代背景下,为完善农产品安全的技术标准和推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各项标准(包括无公害畜牧业标准)进入的全面快速制定阶段。2001—2004年间,共新制定无公害畜牧标准68项。内容涵盖了产品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与行业专业相关的内容。品种包括了猪、牛、羊、驴、兔、鸡、鸭、鹅、蜜蜂等几乎所有的认证品种,保证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的快速稳步推进。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标准又细又全,以生猪产品为例,操作规程有《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产品标准为《无公害食品猪肉》。

2.2 第二阶段(2005—2008年):标准集中完善阶段

为了保证无公害标准能够满足和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2005—2008年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包括畜牧业标准)进入了集中制修订完善阶段。共新制定标准7项,其中通则类4项,畜牧业类3项;共修订(包括合并、删除)了23项畜牧类标准,涉及到第一阶段制定的标准有35项,其中对单项标准进行修订的有7项,合并的标准有28项,形成16项新标准。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对同类标准的整合,如将生猪等6类畜种的6个兽药使用准则整合为1个《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2.3 第三阶段(2009—2013年):向产品检测目录转换阶段

2009年,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卫生部统一制定、公布。为了保证无公害认证的正常连续的实施,农业部将认证的产品检测要求以检测目录的形式予以发布[3]。2009—2013年,无公害畜产品类标准完成了除生鲜牛乳、蜂胶、蜂花粉、蜂王浆与蜂王浆冻干粉以外的其他所有产品的检测目录制定转换工作。产品有猪肉、牛羊肉、兔肉、禽肉、鲜禽蛋、蜂蜜等6大类产品。基本保障了无公害工作的需要。2014年1月1日停止使用所有的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共计18项。

2.4 第四阶段(2014年以来):标准的高要求阶段

2014年开始无公害标准发展进入高要求阶段,不但制定完善了认证产品检测目录,还重点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进行探讨研究。畜牧产品方面,计划按畜种类别制定生产技术类规范。针对目前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主体个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别大的特点,力求切实解决全国范围内各畜种的认证要求、认证过程、认证监管标准一致、内容可操作等实际问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已制定发布并于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

3 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的特点

3.1 快速启动、推动工作

无公害工作是21世纪初刚开始的一项事业,标准体系工作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无公害工作的开展,作为技术支持的标准工作快速走出了第一步,2001年发布了第一批无公害标准,其中畜牧类标准27项,实现了“车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良好开局。之后又在2002年、2004年、2006年、2007年发布4批共计47项畜牧类的新标准,其中2002年27项,2004年17项,2006年2项,2007年1项。

3.2 不断完善、符合发展

标准是要应用于生产中的,标准制定的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指导工作。无公害畜牧标准在发布新标准的同时还很注重对已发布标准的修订工作,已有超过50%的标准进行过修订工作。同时修订过程非常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畜牧标准的修订中充分考虑到小品种间的相似性,进行了科学的删除与合并。如操作规程类,将各类家禽家畜的兽药使用准则进行删减合并,7类品种的7项兽药使用准则合并修订为1项标准《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精简了标准的数量,增强了标准的操作性。如产品类标准,将鸡肉、鸭肉、鹅肉、鸽肉、鸡杂碎的产品标准合并为1项标准《无公害食品禽肉及其副产品》,扩增标准的产品范围,提高标准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3.3 畜种齐全、范围全面

无公害畜牧业标准体系中畜禽品种齐全、涵盖的生产加工过程全面,为畜牧行业标准体系中较为完善齐全的体系。品种包括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蛋鸡(鸭、鹅)、肉鸡(鸭、鹅)、肉兔、肉鸽、鹌鹑、蜜蜂等种类。操作规程从产地环境、水质、投入品使用、饲养管理、屠宰加工到产品标准几乎涵盖整个生产环节。以鸡肉为例列出相关的标准:《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无公害食品畜禽产品加工用水水质》《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无公害食品家禽屠宰加工生产规范》《检测目录》[4]。

3.4 具有雄厚的行业技术基础

无公害畜牧业标准体系之所以能又快又好地建立和完善起来,离不开畜牧行业的标准基础和行业专业机构与专家的支持。原来的畜牧业标准体系中就分有兽药、饲料、种畜、兽医、草原、动物防疫、畜产品等相对成熟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这为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大量的依据。另外国家级的畜牧科研院所和技术支撑单位为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这些都是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得以快速完善的建立起来的技术保障。

4 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工作的问题和建议

4.1 应适当清理,避免重复建设

标准体系经过多年规划与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在不断的制修订标准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标准落后、不好用、重复交差等情况。应与时俱进地做好标准框架规划,及时梳理现有标准,清理、废止重复、过期、不适用的标准。

4.2 制标修标抓重点,避免全而空

无公害畜产品工作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因此其标准体系必须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从源头着手,抓好生产全过程管控,强化畜产品质量检测评定。源头的重点是投入品和产地环境,过程的重点是各类畜种的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产品检测的重点是检测项目与方法。从目前的现状看,这些重点在体系框架中已经基本构建起来了,但应强化重点内容的制定与更新,如畜禽产地环境方面,为了适应现在及今后的环境质量发展和养殖生产需求,应尽快更新替换现有标准,研究制定更加符合今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需要的系列标准。

4.3 标准体系应定位准确,彰显无公害特色

无公害工作是一项集认证、检测、监管、标识于一体的有自身特点的工作,因此无公害标准体系一定要围绕工作特点,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指导工作。无公害畜产品有别于其他品牌类型的畜产品,也有别于普通的畜产品,但要在生产过程和终端产品上树立自身的特色与品牌,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从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制定上彰显出不同,与其他畜产品有效地区分开。

4.4 加大标准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无公害畜产品标准虽然已制定的较齐全,环节较完善,但很多无公害产品的生产者并不完全了解和掌握现行有效的标准,使得标准不能被很好地运用到生产中去。这与目前标准的宣传、贯切力度不够和传播途径不畅通有很大关系。应利用示范培训、走基层、实地检查等一切能与生产者接触的机会,采取浅显易懂的方式,如明白纸、明白册等,将标准送到生产者手中,灌输到他们的生产中。

摘要:<正>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无公害工作的技术基础,也是保证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可靠的重要指标。其中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作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指导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与生产的技术作用。随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展与变革,无公害畜产品标准体系也不断地建设与完善,但畜产品标准体系由于行业与专业的特点,又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笔者主要通过研究无公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廖超子,张志华,丁保华,等.努力构建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J].中国农业信息,2004(12):8-9.

[3]丁保华,陈思,廖超子,等.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世界农业,2008(1):14-16.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第9篇

关键词 无公害农产品 ;产地 ;问题 ;发展对策 ;海南省

分类号 F323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in Hainan Province

WAN Dehui CAI Huifeng LI Xiaohui

(Modern Agricultural Inspection Testing and Control Center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in Hainan Provin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th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Hainan Province ;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place of origin ; existing problems ;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级加工的食用农产品[1]。无公害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认定和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划分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前提和条件,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基[2]。海南省地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阳光充沛,长夏无冬,具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冬季菜篮子生产基地。海南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滨海沙滩,大部分地市平坦,以花岗岩、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为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3-4]。海南生态省建设阶段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无公害瓜果蔬菜等食品基地占总种植面积90%以上的主要指标与预期目标,同时加强对已认定的21.18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跟踪监测。

1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基本情况

1.1 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规模逐年扩大

为了科学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区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选择地开发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以来,海南省以生产基地为单位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据统计,2009年6月,全省共238个生产基地通过产地认证,认证面积18.89万hm2;2012年299个产地通过认证,认证面积16.4万hm2[3];2014年共318个产地通过认证,认证面积21.18万hm2。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数量与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

根据《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考核认证办法》,通过组织专家组深入产地现场,查阅资料、现场考察、专家提问、专家评议等工作,已有318个生产基地经考核合格,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涉及瓜菜、水果10多个品种[5]。其中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293个、无公害畜禽养殖生产基地25个,150个种植业企业生产的343个产品已被批准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年销售额超36亿元。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17家24个产品,面积0.92万hm2,产量12万t,年销售额3.7亿元。累计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5家,产品总数212个,有机食品面积达606 hm2,产量17.7万t,年销售额3亿元。

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几年来,全省坚持层层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省一级负责培训各市县的主管领导、技术干部、检测、管理骨干,市县一级负责农民技术员及基地管理人员培训。截止2014年12月,全省农业部门共举办75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达18万多人次,且培训人数逐年增加,技术队伍逐步扩大。

1.4 农业执法力度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省各市县农业部门通过积极组织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整治,从源头上杜绝生产基地环境和产品污染。近年来,全省累计查封销毁高剧毒农药和伪劣农药43 t,查处劣质化肥1 200 t[3]。各市县政府为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批准建立农业执法大队,每月对农资市场进行1~2次检查[5],为无公害产地建设及无公害瓜果菜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无公害意识淡薄,未真正形成全社会共识

全省范围内,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普遍不高,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导致高毒剧毒农药、变质的农业投入品等仍在隐蔽性销售和使用,无证生产经营以及产品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仍然严重,严重阻碍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发展[6]。

2.2 监测体系不完善,检测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工矿企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农业废弃物仍然在向农田排放,造成农田污染。另外,全省尚未形成健全的监督监管和检验检测机制,检测队伍的专业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基地数量较少,面积较小

目前,海南省只有3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只有21.18万hm2,与农业部要求及兄弟省市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2.4 投入资金较少,发展缓慢

海南省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及评价等费用由企业等生产单位负担,严重影响了基地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大部分无公害基地有效期已过,需要进行复查换证,这些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

3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发展对策

3.1 加强无公害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如今,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已成为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7],使全省的每个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生产、销售和管理过程中自觉自愿遵守有关无公害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程,是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源头保障。必须加大无公害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使无公害意识深入民心。此外,全省的农业技术和管理部门应做大做强无公害农业的技术管理培训,在广大农村继续培训、培育生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组织。一方面加快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地向前发展[8]。

3.2 建立健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督管理机制

为贯彻落实“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净化产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省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生产基地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生产基地建设,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管理工作步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生产基地监督,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定期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安全状况监测评价,确保生产基地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另外,建立省、市县和乡镇三级示范网络,使得村村有基地,每个田洋有示范点,形成“上有机构、下有窗口”,层层抓落实的管理网络[5],采取质量监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使无公害瓜果菜生产走上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创建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加大科技创新、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技人员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研究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无公害农业全面发展的瓶颈[5]。二是抓好科技示范带动工作,继续培育生产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组织,建设形式多样的科技示范区,并通过拓宽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兼职等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技推广能力,充分发挥生产基地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三是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充分发挥以推广中心、推广站等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纵向技术服务推广网络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利用行业协会、生产基地、科技大户等社会力量,构建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横向服务网络,将先进实用技术及时应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9]。

3.4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扶持力度

目前,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主要靠企业等生产单位投入,这是制约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省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颁发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的优惠政策,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引进资金[10],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叶丹宁,樊虎玲,高 林,等. 商洛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3):169-178.

[2] 常洪友. 天津市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与对策[J]. 天津农林科技,2005(1):1-3.

[3] 蔡汇丰,谢 茵. 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0):282-283.

[4] 邝继云,高彩均,符少怀,等. 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海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做法和思考[J]. 食物安全,2008,25(2):68-70.

[5] 高彩均,邝继云,周仕强,等. 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5):11-12.

[6] 赖云芝. 普洱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 云南农业,2011(12):6-7.

[7] 樊红平,丁保华.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06,43(1):64-65.

[8] 杨曙辉,宋天庆. 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对策[J]. 农业科技管理,2005,24(3):42-45.

[9] 刘晓琳,白义川,孙淑琴,等. 天津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05):113-116.

上一篇:国防生考研究生下一篇:小学生常见病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