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2024-07-21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精选11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第1篇

《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书心得体会

暑假,读了《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我觉得这一讲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讲从学习、思维、处事、行为和生活五大方面展开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真阅读,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孩子。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作为班主任,为建设良好的班风,我准备着重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礼仪常规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一、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学生的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在礼仪常规执行的同时,我准备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所以,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之感。

二、培养守纪律的常规习惯

纪律是成功的关键。家有家法,校有校规,班级也有班级的纪律。这些规定和纪律,是同学们养成好习惯的保证,是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基石。

(一)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我是这样要求的‚铃响进教室,学习用品齐。端端正正,认认真真要听全。看书要仔细,提问多动脑。发言先举手,回答要得当;态度要大方,声音要洪亮;说话要说完,听话要听全。读书流畅响,正确有感情。写字‘三个一’,左手按本右手写‛。除了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更重要的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写不仅是让学生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专注的学习习惯。宁可让孩子写好少写,哪怕暂时学习成绩不很好,也不能让孩子养成潦潦草草的坏习惯。

(二)课间纪律:在课间我是这样要求的:‚老师下课出教室,课间不闹不喧哗。打架骂人要杜绝,文明游戏都喜欢。不走花坛走正路,不能爬窗不踢墙。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自己的东西不乱丢。保持环境整洁美,决不随地大小便。课上课下守纪律,养成习惯益终生。‛

另外,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好习惯不再细说。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赏,家长和老师要善于用表扬的武器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励喝彩,发现不好习惯及时指出来。好习惯养成了,是一辈子享用的。素质教育实际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白岩镇魏旗小学:周旭

2017年8月14日

《教育就是唤醒》第五讲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读书心得体会

白岩镇魏旗小学:周旭

2017年8月14日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第2篇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著,他根据多年进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全书共分八章: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途径、养成教育的方法、道德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培养、思维习惯培养。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操作性强是这本书的特点,很适合小学教师阅读,更是低年级班主任推荐给学生家长的好书。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与习惯紧密相关。如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有很多学者研究人格时,也直接使用习惯作为基础概念对人格的内涵进行界定。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也表明,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繁华、整合和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内容。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层次,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而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养成教育的基础在班级,班级养成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把各科教师组织起

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具体的工作。单靠班主任个人力量在学校班级里抓,肯定势单力薄。如果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就算家长有意识要配合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拆学校的台,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学会让家长做教育的助手,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假如能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抓养成教育,那么,对学生好习惯的形成一定大有裨益。

看完这本书,想到目前多数家长最烦的就是: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差。不少家长诉苦:“现在的孩子读书,大人比孩子更累!”这话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并不夸张,孩子写多长时间的作业,家长就陪多长时间,一旦不陪,作业不是错就是没完成。甚至有的陪着做完了作业,又说忘了交或没有带。怎么办?

联想到几位教育得法之家长的经验介绍,希望对处于养成教育关键期的班级的班主任有所启发:

A家长:我们在孩子三岁后,就非常注意训练其生活习惯:晚上八点半收拾好自己的用具、玩具,九点前必须睡觉,衣服脱下后叠放整齐。早晨起床,随手就能拿到衣服穿好。洗漱、早餐后背起书包就可以上学。只有这样才不会耽误时间,也不会丢三落四。(生活习惯)

B家长:我们夫妻两人是双职工,很晚才能回到家里。我们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就要求她在我们下班接她之前,在学校把作业先完成。这样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培养兴趣特长。我的孩子做作业很认真,发现做错题,会拿橡皮擦轻轻擦掉,再将橡皮屑吹干净,不留痕迹。做完作业后,她会从头到尾逐一仔细地检查一遍,然后将学习用品放回原位,所以从来不会说把学习用品漏在家,要家长给她送。(作业习惯)

C家长:我们没什么文化,所以我在开学前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告诉她学习是自己的事。我给她买了录音机,教会她使用。上学后,把孩子接回家就让她听录音读书。老师要求背书、默写,我们就让她先把课文背诵熟练,用录音机录下来,检查无误后再默写。不会的、易错的地方要反复默,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每次默写、填充课文都有好成绩。(背默习惯)

D家长:我们全家都爱看书、看报,每个人都会在晚上自觉地安静看书学习。

平时聊天时都会告诉家人我看了什么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们一家很愿意共同分享这种阅读快乐。我建议大家都要让孩子喜欢读书,但家长要费些心思为她挑选好书,因为幼年时读的书会左右其一生。(阅读习惯)

E家长:我的孩子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我的孩子很有自理能力,伍老师也说他很有管理能力。我们从小就注意他的生活习惯,能做的事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哪怕他做不好,我们也只是在旁边教他怎样做会更好!(生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告诉各位老师,也请班主任转告家长:孩子养成的各种习惯决定着他的命运。人的各种习惯之间是互相影响、促进的,一旦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趋向稳定而形成性格时,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不愁他不完成作业,也不忧他成绩不好。家长爱孩子没有错,但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一切从教育出发,从孩子的一辈子考虑,千万不要只为眼前而溺爱孩子。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班主任要提醒、指导家长们注意:

一、不要过分督促。总是被人督促才去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九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二、多多表扬,树立信心。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家长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家庭教育贵在耐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

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四、学会学习比考试高分更重要。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告诉班主任要指导家长(父母和祖辈)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养成教育要让家长和我们一起抓。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第3篇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现实生活中, 许多大事都因小事而起。一个随意扔掉的烟头可能会引发一起火灾, 一个小小的不良行为可能酿成大祸。同样, 良好行为习惯, 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小事, 却受世人称赞。教学中, 学生不争抢座位, 讲究卫生, 不乱写乱画, 节约用水, 教师不能当作是小事, 应当给予表扬、鼓励。反之, 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小事置之不理, 对不好的行为不予批评指正, 长此以往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逐渐形成。所以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的,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首先, 在校外教育中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为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 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保障其人身安全, 学期前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纪律学习, 并通过宫内组织的防震、防火安全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在演练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遇慌不乱、有秩有序、自救得当、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习惯。其次, 我们从集体利益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爱护公物、互敬互爱、讲究卫生、诚信守时方面的好习惯, 为营造融洽、快乐的学习、活动氛围, 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年我部组织了三次烟台景区系列写生采风活动, 活动中学生们训练有素、文明守时、团队意识强, 展现了良好的素质风貌。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 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就美术学科来讲, 传统的美术教学大多注重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 作为教师要具备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辨别、动手参与的习惯,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少年宫是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宫肩负着发展实践课堂、开启创意梦想、深化素质教育的重任。校外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实践证明, 在校外教育开展的各种活动中, 青少年的智力层次、道德水平及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更好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活动可以概括为兴趣小组活动和公益性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两个主要部分。这些活动的开展注重青少年的群体性、参与性、实践性、体验性, 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各方面素质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互相协作、关注环保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例如, 我们美术部今年组织的“我为妈妈裁新衣”———“母亲节”亲子人模创意制作活动, 22位小画家用他们的双手, 在妈妈的关爱和帮助下为妈妈设计出了亮丽的“人模”靓装, 他们用双手创意彩绘出心中的母亲, 活动不仅使孩子与家长体验到了创意制作的乐趣, 更使孩子们在亲子互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母爱与亲情;还有我部今年举办的“清凉一夏”折扇书写拍卖捐助活动, 200多位爱心人士、家长和学生参与了此次拍卖。拍卖所得义款已通过“流动少年宫暨心愿直通车”少年儿童关爱行动———走进栖霞活动, 有效的用于为栖霞亭口小学购置电子琴、图书、学习用品等。通过本次活动, 不仅使参与拍卖的小书法家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体验和锻炼, 还使他们从小就在充满爱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不仅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互帮互助的平台, 而且培养了他们参与实践体验、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

四、家宫联手,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形式,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情感交流, 其对子女习惯养成、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 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条件,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 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以身作则, 才能使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青少年宫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青少年宫的一名教师, 应该为人师表, 与学生及家长真诚沟通, 转变教学观念, 致力研究教学创新方式方法, 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好习惯的养成努力探索。在与家长沟通方面, 我们美术部开展了教学汇报月活动, 活动期间“童话世界”2012美术、书法教学汇报展与家长公开课活动同时进行, 我部55个班级面向家长全部开放, 邀请家长走进课堂, 观摩听课。公开课活动中, 各班教师以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积极的展示教学风采, 学生们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 精彩温馨的课堂气氛, 使家长们感到满意。在家长意见信息反馈中, 家长对青少年宫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也对部门工作及教师教学改进、学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家长公开课活动的开展, 拉近了家长与课堂的距离, 让家长们更加真实、细腻地感受到了美术、书法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效果, 既了解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 又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及课堂表现。通过这种形式的相互交流, 有助于老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在好的习惯中健康成长。

3. 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学校, 我们还应关注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训练学生不依赖他人, 自已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当今的家庭绝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 很多家长出于疼爱, 不愿让孩子受苦, 穿衣戴帽、收拾书包等孩子能处理的事全由家长包揽, 长此以往, 孩子就会对家长有较强的依赖心理, 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 就会形成一种惰性。在我们美术部的各教室经常会捡到学生落下的衣服、手套、帽子、水杯、书和学习用品等, 这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自理能力, 对家长依懒性强, 而形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这些学生可能会想:“我不做, 爸妈也会帮我做”。所以, 作为家长和老师, 我们都要加强对学生自理能力培养的意识, 纠正学生的依赖性习惯。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自理能力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那么孩子就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对此, 我们青少年宫也组织了一些活动, 来促进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心的养成。例如, 群文部开展的“我与小树共成长”少年志愿者植树活动, 通过体验亲子植树过程及后期的认领养护, 增强了小志愿者们的动手自理能力和环保责任意识。

总之,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团结互助、遵守公德、自信自理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 并使他们在参与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其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是当今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良好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 是养成学生好习惯的前提。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进行了探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4篇

方案一:告诉这个人,你的任务是一年后饭量增加到两碗,然后有计划的每天增加饭量,比如饭后加强体育锻炼,最终完成任务。

方案二:告诉这个人,你必须完成任务,否则没饭吃。那么这个人肯定努力完成任务,或者可以吃三碗米饭。

方案三:不告诉这个人任务,只是每天吃饭时给他碗里增加10粒米饭颗粒,并且时刻根据他的消化反馈来动态调整,一年后他也完成了任务。

三种方案都完成了任务,但三年后会出现不同的反映:前两种方案的人都会回到原来的一碗米饭。为什么?第一种需要减肥;第二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继续吃一碗米饭。只有第三种永远改变不了,因为他已成习惯,他认为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个可能就是改善与改革的差别,“只有深入到骨髓里的变革才是彻底的变革,也才会成功。”现在我们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在解决教育和教学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方式上大都选择方案二的做法,方案一的做法大家正在努力学习,而方案三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科学的为师之道。

“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人则以习惯而生活。那么,习惯是什么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因此,也可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其含义之一就是从儿时的习惯如何可以推测未来。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第5篇

1978年,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2)各种教育途径必须相一致

我们都学过哲学,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烂熟于心。当各部分之间互相配合协调,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作用。其实,教育也是这样,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合力,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有个孩子做了坏事,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正在这时,奶奶来了,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正在掉眼泪,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把把孩子搂过来,又是亲,又是爱。孩子的爸爸不满意了,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可老奶奶却说:“偷点东西有什么?孩子嘛!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孩子听到这儿,“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

有个一年级学生模仿电影上的国民党军官,指着旁边一个女同学说:“这是我的太太。”指着另一个女同学说:“这是我的小姐。我们吃完晚饭后要到夜总会去跳舞。”于是三个孩子假装吃饭,然后就开始跳舞,一边跳一边接吻、拥抱。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回答说是跟电影学的。

教育是合力的结果,各种力量都得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只要一方有差错,其他各方的作用将会受到抵消。第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本来受到了父亲的批评,可奶奶这时却责备父亲,心疼孙子,这让小孩从中钻了空子,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双重人格;第二个事例中那个小学生根本就不懂得他们的行为是不良的,只是觉得好玩,电影上是这样演的。

作者认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要求学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教育也不是无能的,在学校和家庭这个“小气候”下,许多有利因素能够为“大气候”的逐渐转变创造好的条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力量协调一致。

(3)训练是形成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作者认为,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长期、反复的训练,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人的这种生理机制决定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针对这一系列在实践中常出现的现象,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比如针对如何调动学生训练中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五个结合的解决办法: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第6篇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一、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二、考试是检验学习进度的指标,而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全部。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适度引导避免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过多进行督促。老在别人的被人监督下才去学习,会使孩子变的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几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2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3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孩子上课听讲静不下心来,一会儿跟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师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无可奈何。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以及平时在校的生活习惯。当然学校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好的有关细节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简单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现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时期,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当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们班的吴妙研同学来说,她以前逃过半天学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恶历的行为。问其原因才知道由于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上学,怕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回家又挨打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糟因为每当她犯错误时妈妈就会打她,而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她,因此她就对妈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事后我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我们相互沟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们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许多,学习上也进步了。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性的逃学形成习惯,到那时在去纠正它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不可融化,习惯一旦形成,终其一生,便难以改变。这里讲的“本性”,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与自我长期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书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就十分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岁数,可省笞罚。”其中蕴涵着一个习惯养成的道理。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习惯一但养成那么就很难在改变。当然好的习惯是让人们享受终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那么他踏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做人处事都将会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

因此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与学科知识有机相溶来渗透做人道理,来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作为教师,应当担负起相关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任务。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4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更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近,特地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完了六个章节。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第7篇

首先,作为班主任要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在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报告会上,现场有家长提出,自己的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这个缺点怎么办?而孙云晓的回答很有意思,说“这是‘特点’而不是‘缺点’。这是儿童的特点。而儿童教育就是要反复。”可见学生身上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们当然都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服从班级管理,其实学生自身也不想犯错误,他们也渴望能够不断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之所以犯错就是存在一些“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方合力来加以改正的,着名新闻工作者杨澜就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年轻,有资本犯错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清这一点的话,在我们的教育中就会减少很多负面情绪,多一些理智的思考,从而避免犯难以挽回的错误,与学生关系也更为和谐些,也更有利于我们学生和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二,细节决定成败,要从细微处入手

哲学上强调量变引起质变,要求我们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而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孙云晓认为,对孩子好习惯要明确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要清清楚楚。然后就是坚持,好的习惯只有坚持,才能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一件事坚持21天就会初步养成。而坚持90天后,就是一个成熟稳固的习惯。”孙云晓这段话给我们教育很好的启示,其实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身体力行着,那就是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他明确规范学生哪些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就是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我们班主任要做的就是不断从细微处引导和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然后逐渐由“有为”到“无为”,逐渐幻化成学生的内在自觉。譬如,光线良好的时候,不开教师用灯,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早读,晚自习,上课及时赶到,教育学生形成严格的作息习惯;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乱扔垃圾,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就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吧!

第三,班主任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孙云晓也在文章中强调: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觉地捡起一块垃圾、擦干净讲台、摆好教具等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模仿老师的行为—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比班主任三令五申地说教要强得多。还比如我们要求学生早读课6:45之前必须要过来,那么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在这时间之前过来,要不然我们凭什么要求学生也守时呢?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处处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教育无处不在,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教学活动,把“做人、做事”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以正确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班级管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第四,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万丈高楼平地起,这需要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细心,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心。班主任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平和地应对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合力解决,学生同时也要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成效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 第8篇

一、预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在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忽视了,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学习。 所以课前预习, 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更是终身学习的准备环节。 所以从小学生开始, 我们应该抓好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做好课前预习有几大好处: (1) 能提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 (2) 能预习中浅浅勾画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3) 预习中有无疑惑, 自我查阅资料也无法解决的, 也是学习中必须突破的, 作为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 (4) 让学习内容提前了熟于胸, 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 学生的预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让预习、自学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发展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创造的开始, 好奇心是每一个儿童与生俱有的, 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应规律,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智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对问题能提出疑问, 关键是还能主动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了问题, 我们才能顺势而为, 积极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老师指挥棒的指引下, 被动接受知识学习。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我们都爱引导学生做实验, 拿出两个等底面圆、 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装满沙或水往圆柱里倒会发现什么? 不等底或不等高有这种情况发生吗?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再现过程中找问题, 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 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那会怎么样”。 这样, 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增强, 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因此教学中质疑问难习惯的养成, 是学生长期学习的一个基本动因, 没有疑惑就没有学习动力, 就没有积极的思维。

三、动起来的习惯养成, 实践中获取知识的习惯

“动起来”是当前教育最响亮的口号, 让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最基本的操作是, 老师提出新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回答, 再简单总结, 最后是大量练习, 新内容就学习完了。 亲自参与、主动参与, 实践是创新的原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 注重实践的习惯, 不仅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形的面积时, 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然后直接推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圆的面积怎么计算吗? 再次回顾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重温数方格、平移、旋转、拼接等面积推导模式。 然后引导学生能否把圆形转化为我们所学过的图形, 再根据所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从而得出圆的面积。整个前半段, 有思维的牵引, 也有思维的强烈碰撞, 引导出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把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动手, 动手、思考;最后绝大多数达成共识, 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然后把小扇形对拼, 平均分的分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 在亲自实践中体会了知识的再现过程, 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 真正让学生手脑动起来, 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这样设计教学, 既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动手操作中让脑力得到迅捷思考, 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留足时间一题多解, 让思维得到拓展的习惯的养成

思考是创新的高速发展的内驱力, 全方位的思考习惯,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让学生有积极思考的时间, 而不是蜻蜓点水, 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散思维。 教学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的,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能通过自己思考解决的, 老师不能提前暗示;对学生一时疑惑不解时, 教师不要给予提示或干涉;学生有了一种解法时教师不能立即停止, 有了一种解法后, 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 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 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 拓展思维的广度。 例如, 解答:“有两杯水共重600克, 如果从甲杯倒出60克水到乙杯, 那么两杯水的重量相等, 问原来两杯水各有多少克? ”时,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借助图画理解题意, 有的列式求解: (600-60×2) ÷2 (乙杯) ; (600+60×2) ÷2 (甲杯) ;600÷2—60 (乙杯) ;600÷2+60 (甲杯) ;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杯水重x克, 2 (x+60) =600;设甲杯水重x克。2 (x-6) =600。通过交流, 学生开拓了思路。又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让全体学生分组动手剪拼并讨论, 看能用几种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经过动手剪拼和讨论, 想出了多种不同方法求出面积。显然, 这些方法都是创造力的表现。旋转、平移、拼接、割补等方法, 在常规几何图形面积信息储备为支撑, 改变成两个、三个、甚至四、五个已知图形, 体现了突破常规的灵活变通的思维特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有更强的教学可控性能力, 该放手时就放手, 该牵引时就适时牵引, 该留有充足时间时就不怕浪费。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9篇

一、以习惯教育作为切入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动作是潜意识的,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的。叶圣陶先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有很多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带纸笔,画图不爱用尺子,见到老师不问好,不爱动脑等等,都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致。

养成好习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动。如教室里老师在场,学生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就不守纪律。这时的学生“内力不足,需要外力强化”,需要外部力量不断地提醒,甚至加以批评或惩罚。第二个阶段,自发。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境按要求去做,如上课时知道随便说话不好,但偶尔看到别人说又忍不住说话。学生“既需要外力也需要内力”,他知道应该怎样做,但不能控制自己,需要老师适当监督。第三阶段,自觉。学生不需外力,但需要内力,可以坚持良好的行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控制,偶有懒散,但可以自己控制并加以改正。第四阶段,自动。“不需外力也不需内力”,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这时就形成了习惯。所以养成好习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化训练的。

二、开展习惯教育的策略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导学生情绪,构造和谐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是迫不得已进入到技工学校的,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情绪问题常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进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改变学生,首先就要做好思想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老师,愿意听老师的话。笔者在工作中着重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利用业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讨论了《亚马逊蝌蚪》这篇文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学会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组织学生学习了吴维库老师《阳光心态》讲座,要学生明白“只要我愿意,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改变自己”;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讲座,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发人深省的字句、寓意深刻的道理,每天在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现在,很多学生都愿意和笔者谈心,渴望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希望做精彩的自己。

2.言传和身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有人在旁督促和示范,这个人首先是教师。言传可以有声,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眼神,陪着学生促膝长谈,仔细为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是很容易接受老师的劝解的;言传也可以无声,老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经常给学生发个温馨提示,在QQ上打个招呼,这些都很容易拉近师生距离。在和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时,笔者很注意用词。学生不爱听老话,如“你这样损害了班集体,我们班的量化分又被扣了”;不爱听训话,说话主观武断、声色俱历;不爱听长话,口若悬河,没玩没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随时都像脱缰的野马,需要老师多观察、多劝导。

坐而言,起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打扫实习工厂、收拾工作台面,和学生一起准时参加早读,上课绝不迟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言出必行,犯了错误要承认。上课时,笔者力求自己的板书工整、美观,讲课用语规范标准,每个星期带着学生读一本好书等等。笔者相信“润物细无声,随行潜入心”,每天的一点一滴,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影响他们并落实到他们自己的行为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学生、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的过程,需要教师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习惯贵在师生的坚持。

3.校规、班规要贯彻始终

校规、班规是班主任有效管理学生的保证,也是全校师生齐抓共管的依据。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可以贯彻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因此,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并认可规章制度。入校后,笔者向学生解释各项规则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规则不是用来管制人的,不是用来显示学校或老师权威的,只有在有规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有安全感。例如请同学们想想:如果上课随意谈笑走动,老师的讲课能继续下去么?大家的学习环境能有保证吗?经过笔者的解说,学生们都能逐渐理解并接受学校、班级的规则。学校的规则中有一项是关于宿舍卫生管理和班级卫生管理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规定一天中有两个时段都要检查卫生,且检查项目非常细致。学生开始觉得做这些没有必要,或者认为即使卫生做得好,也只是为班级拿量化分而已,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笔者从生活习惯这个角度出发,参照目前很多企业要求的6S管理内容,开主题班会,在学生间进行讨论,最终大多数同学都能接受这一规定,并加以落实。再比如校规要求学生出入学校必须佩戴校卡,笔者也是从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个角度来向学生进行了说明。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引导、分析,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学生的思想通了,行为上就会自觉执行。

4.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需要老师耐心的指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前的习惯随时可能出现反复,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除了适时的提醒外,就是等待,不要对学生发火,也不要抱怨学生;不要认为学生一出现问题,就说明老师很失败;要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教育是一种“慢养”的艺术,三分教、七分等,学生还是一棵“小树”,需要我们慢慢等着他们“开花结果”。

习惯教育关系着学生的一生,教育的内容要实在、具体,从身边的细节、小事做起;教育过程要严格,教育方式要多样。在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我们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让学生绽放成最美丽的花儿。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书心得 第10篇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颇有收获。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当然良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且不会觉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难了。因为习1 惯是潜意识的自动功能,是行为的载体,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习惯从孩子小时培养也许不到10次就行,等长大以后培养,一般都需要连续进行21天以上才行,但若要固定下来要90天左右,一般人很难做到。

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重复或多次的练习,所谓“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纠正不良习惯,“习非成是”就是说长久按错的去实践就会把非当成是了。所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方面要逐步养成好习惯,一方面纠正坏习惯,而且不要等到坏习惯形成了才来纠正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读书心得 第11篇

俗语说:树大自然直。其实,很多“树”长大后并不直。作为一名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身为家长,面对着我天真活泼的小孩,更是体会到良好习惯的从小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感觉受益匪浅,书中介绍的很多方法对具有教师和家长两重身份的我有重大指导意义。

很多教师和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可就是收效甚微。孩子不是被管、卡、压得笔管条直,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让人伤透脑筋。关鸿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训练法为主,其它多种方法为辅”的策略。他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读到这,我不禁脸发烧了。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工作中是否持之以恒了呢?有没有时时抓、日日抓、周周抓、月月抓”呢?的确,当我在埋怨学生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作为引导者的自己也应负有缺乏耐性的责任呢!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抓好这项工作,做什么事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指日可待了。在这里,关教授还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训练要严之又严,训练要激发兴趣,结合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分清层次循序渐进。让孩子明确每一项具体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已形成的良好行为,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习惯差的孩子的确非常令人讨厌,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有客观原因:譬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偏差、社会环境的不良等。作为家长和教师,更不应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习惯差的孩子自觉性较差,自控力弱,在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有的家长遇到一点挫折时,觉的心灰意冷,不是把教育的责任丢给老师,扔下“老师,我管不了,这娃儿太调皮了。交给你我放心。”这两句话就心安理得地走掉,或者是雷霆大怒,挥舞拳头,给孩子一顿饱打;有的教师在矫正

孩子不良习惯的时候,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却毫无用处,于是失去耐性,对孩子冷嘲热讽。这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破罐破摔的” 心理。针对这种现状,关教授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要用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尊重去对待他们,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自愿接受。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上一篇:班风建设班会下一篇:母爱是一杯白开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