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的散文

2024-09-17

人物描写的散文(精选7篇)

人物描写的散文 第1篇

乡村的冬天,令人回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乡村冬天里的雪。雪,就像一个个天宫里下凡的舞女,浮浮摇摇地从四面八方来了,有的还是随风打着旋儿来的,飘到了乡村,飘到了身上,亲吻着脸庞,凉凉的、湿湿的,痒酥酥的,感到很舒适。刚飘来的雪可触可摸,有实感,一会儿就融化了,变为虚无,不,不是虚无,已变为一滴水,待雪下得多了,来不及融化的时候,就纷纷飘落到地上,堆积起来,感觉不长时间,就是厚厚的、白茫茫的一片,煞是好看,这个时候的乡村大地又变了一副模样,许多人在望雪。大地被厚厚的一层白雪覆盖着,静悄悄的,雪后的大地一点声息都没有,真是“雪落大地悄无声。”再举目四望,近处的槐树、洋槐树、枣树的枝桠上都挂上了雪的花环,造型别致,楚楚动人,远处那数百年的老槐树上更是披上了银花,漂亮极了,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飞雪给乡村带来了美丽,披上了盛装。再举目远眺周边的群山,已变成了一座座“银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增添了美好的景致。雪后的早晨,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观奇景,常常惊喜地发现,在红霞的辉映下,白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像无数的星星眨着眼,闪耀着瑰丽无比的奇光异彩,洁白晶莹,纯净明亮,美极了,心情好极了。

乡村的冬天是闲适的,劳累了春、夏、秋三季的人们,就开始休养生息了,也叫“猫冬”,享受一个冬季的欢乐,有聚在一起打牌的,有串门拉家常的,还有结伴到大街上跳广场舞的,乡村的冬天也是欢乐的。

乡村是一本大书,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说了乡村的春夏秋冬,还有乡村的村情民俗、山川河流、鸡鸣狗吠、风霜雪雨……乡村于我,是眷恋和向往,凝聚在脑海深处的是我对乡村的梦想,那就是:我的乡村我的梦。

人物描写的散文 第2篇

我每次去姥姥家的时候,小弟弟总是开心、调皮的欢迎我。有一次,我刚来到姥姥家,就看到小弟弟在不停的哭,姥姥怎么哄也哄不住他。我赶忙地走过去,笑嘻嘻地做了一个鬼脸。小弟弟一看到 我这个样子,突然就开心起来了。不停地拍着小手欢迎我。姥姥笑着说:“还是我家京阳有办法!”

小弟弟还特别喜欢听音乐,每次我唱歌的时候,小弟弟总是不停地扭屁股,样子非常的滑稽,好笑极了。有一次我唱了一首《荷塘月色》,没想到小弟弟也跟着哼了起来。

人物描写的散文 第3篇

王静:张老师好, 既然外貌描写有这么多的好处,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应如何来进行外貌描写呢?

张老师:你这个问题问的好。俗话说“千人千面”, 每个人的外貌都不会相同, 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 也会有不同之处。因此, 我们在写人物外貌时, 首要的是要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使读者看了你所写的人物外貌, 如见其人,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陶建军所写的《卖鹅妮》里的文字:

姑娘穿着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 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她大约只有十一二岁, 身架很瘦, 正是预备抽条拔个儿的年纪。黑油油的头发编成两根紧紧的小辫。

同学们请看,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很有特色的肖像画。它描摹的是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作者在写人时就抓住了人物特有的衣着打扮, 如“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作者在写人时仔细观察, 抓住了人物所特有的外貌特点, 写出了这个女孩与其他女孩的不同之处,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乡下女孩特有的形象。

王光:是啊, 张老师, 如果我们写人时能把人物富有特征的外貌勾画出来, 那我们笔下的人物也就写活了。我们写人物外貌时除了抓住特征之外, 还应注意什么呢?

张老师:我们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往往要从多方面入手, 所以描写时一定要考虑好哪些先写, 哪些后写。可以由整体到局部, 或由上到下, 或由远及近。不要一会儿写眼, 一会儿写脚, 一会儿又写鼻子, 让人看了也不知你在写什么。如上例中的“姑娘穿着白底点花布小褂和蓝士林裤子, 裤腿绾到膝盖, 赤脚穿着一双白色塑料凉鞋。”一句描写的就很有顺序, 作者先写人物的小褂, 然后写裤子、再写膝盖, 最后写赤着脚和白色的凉鞋。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经过这样一写, 既鲜明地交待了人物的特征, 也给人以整体的印象。

李明华:是啊!这一点正是我平常作文中经常忽视的地方。张老师提的真好。

张老师:我们要想出色的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我们还可以采用漫画式的方法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 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如鲁迅笔下的阿Q:“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 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 而看阿Q的意思, 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 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推而广之, ‘光’也讳, ‘亮’也讳, 再后来, 连‘灯’‘烛’都讳了。”鲁迅先生抓住阿Q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富幽默色彩的特征——头上的癞疮疤, 以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夸张的描写。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幽默的漫画, 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张东明:这种描写真是好笑, 有意思。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有哪些方法呢?

张老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直接来写人物的外貌, 其实我们写人物还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陌上桑》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行者”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子, 身心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少年”见到罗敷脱下帽子, 只戴纱巾, 希望引起姑娘的注意。和罗敷邻里的“耕者”“锄者”, 他们该不是第一次见到罗敷吧, 可也因观看罗敷而常常停下活计导致贻误了工时。这几句, 没有一词半句直接描绘罗敷的容貌。我们甚至无从知道罗敷是高还是矮, 是苗条还是丰满, 可我们就是觉得她很美。间接描写十分含蓄, 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掌握人物描写的最佳时机 第4篇

这里且不去说林冲、武松、李逵这些重要人物,就是在作品中一闪而过的次要角色,作者也总是苦心经营,选准时机去加以描写。如对阎婆惜的描写,作者不在宋江迎娶时表现她,也不在她与张三偷情时刻画她,这些地方,只用一两句轻轻带过,以明其来龙去脉。而在宋江风闻到她与张三有情,长时间不上门后,突然被阎婆惜纠缠着拉到家里,与她重新见面时展开描写。这时,作者不惜笔墨,精绘细描,先写阎婆惜误认宋江是张三时,娇嗔细骂,急迫难耐的声气;次写她与宋江对坐时,故作正经,暗思姘头的心理;再写她撤掉杯盘后的和衣假睡,哼哼冷笑的情态;末了写她拿到招文袋后对宋江绝情绝义,撒泼敲诈的凶相。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扭曲了的妇女的性格,就这样生动逼真地展现了出来。阎婆惜这样一个为宋江作铺垫的过场人物,作者在人物活动的节骨眼上浓笔挥洒,使得她成为一个充满生气的完整的艺术形象。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虽然多少带着性格的标志,但不能说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能充分表现他的性格。况且,艺术的篇幅有限,它不可能有言必录,有行必写,在最佳时机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泼墨,使人物形象令人挥之不去,记忆尤深,进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里可以再看一看刘鹗《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对白妞的描写。明湖居是一个大戏园子,到这里听白妞说书的人特别多,兴致特别高,本来说书要到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有人连早饭也未来得及吃就赶来了,老残十点钟到,竟无落脚之地,只好花钱弄凳坐在人缝里。台上冷冷清清,台下嘁嘁喳喳,只等白妞出场。但是作者先写琴师出场,突出他轮指弹奏的高超技艺,照理有琴师的衬托,白妞该出场了,作者偏偏“有负众望”,不使白妞,先推黑妞,而且极写黑妞的技术超群,这时听众的欲望、情致所产生的矛盾从心理达到顶峰时,人们千呼万唤而姗姗来迟的白妞才闪亮登场。如果作者不是层层铺垫,不以环境的描写和琴师、黑妞的高超技艺作衬托,一开始就把白妞推上舞台,那白妞的超群技艺就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如此将人物的描写设置在关键处,读者的兴奋情绪也随之高昂,情感享受也愈强烈,描写的对象也显出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可见,选择人物描写的适当时机,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何谓“适当时机”?一般说来,就是人物之间各种关系处于最紧密或紧张的阶段,就是与人物本身的利益休戚相关或与人物本身的命运生死相联的重要时刻。因为在这个阶段和时刻,往往是各种矛盾——外部的和内部的——由和谐到分裂再到新的和谐,或由平静到冲突再到新的平静的时机,也即旧的矛盾解体新的矛盾产生的时机,在这样的时机不仅矛盾各方都要积极准备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与对方进行较量和抗争,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这时矛盾的各方将得到最充分最真实的显露,就人物而言,在这个时机描写,最能积极地展示他的思想、意愿、欲望、行为气质,也即最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起到以一当十的重要作用。

选入中学课本的朱自清散文《背影》就是如此。父亲的背影并没有一开始呈现在读者眼前,先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庭状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至此,父亲的背影没有亮相,只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接着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待到那悲凉的气氛和这些细心的照料达到了一定的饱和状态,即垫高了基础、蓄足了气势,才让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走进读者的视野,使这闪耀着父爱光芒的精美雕塑,永远陈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长廊里。

描写人物的学生散文 第5篇

有一次,我和他比赛喝粥,我端起碗咕咚咕咚,一会儿喝的就剩下半碗。就在这危急关头,壮壮灵机一动,端起碗,把剩下的粥倒进我的碗里,这下可好,我的是满满一碗,而壮壮高高地 举起空空的碗,在那儿耀武扬威。真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壮壮虽然很聪明,但聪明中也带着一些顽皮。有一次,我带着我的宠物毛毛去姥姥家。壮壮看到了,就问:“姐姐,这是什么鸟呀?”“这是小鸽子!”壮壮好奇地走到毛毛身边:“小鸽 子,小鸽子!”“壮壮你逗逗他,他会和你打招呼呢!你试试吧!”果然,壮壮一走到他身边,毛毛便会咕咕的和他打招呼,壮壮也模仿着毛毛的叫声:“咕咕咕······”边唱边跳,可爱极了!

描写人物的学生散文 第6篇

他特别嘴馋,有一次我正在吃雪糕,弟弟看见了就及忙跑过来,向我要雪糕吃,我不给他,他就用双手捂着眼睛,装成要哭的架势,逗得我哈哈大笑。

他还特别爱玩水,每次洗澡他都用手去拍水,把水溅的满地都是。洗完澡之后,他总是坐在盆里不想出来,每次出来都要大哭一场,总是妈妈连哄带抱的才把他从水里弄出来。

描写人物的散文怎么写 第7篇

在现代散文家中,真正能引起读书人热潮的,称得上形成社会现象的,只有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这样讲似乎又不太妥当,因为这种影响实在又太有限了。完全行不成全民的热潮,只是在高等知识分子界激荡。而这帮知识分子再由他们的认识往下传,凡是经手的东西多少都会走样。我在一篇文章中称这帮人为知识二手贩子,但多少总有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传给了大众,普通人又不怎么看原著,这就是导致经典著作影影绰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那帮传播者也是有功劳的。

我第一次看到余秋雨的文章——《道士塔》,那时把我一个高中生震撼了。高三的时候读了《文化苦旅》,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坦白讲,随着我不断成长,《文化苦旅》的影响在逐渐消退,我对文化有了我自身的考量。这现象不独《文化苦旅》有,《平凡的世界》也是这样。作品本身真正的厚度随着成熟被打磨出来,这需要非常冷峻的目光。。

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小学的时候学过哪些文章,没有一篇给我留下印象的,当时打动我的是一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我当时觉得很有趣,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其他的好像都是夫子之谈,没有进入一个儿童的心。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作家们,鲜有经典的`久久动人的作品,包括很多所谓的大家!所以儿童的阅读显得有些苍白,生活缺少文字的点缀,当然,这也和选材有关。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志极了。”

我一直觉得这是现代文学中最优秀的文字,绝世之作!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名字就出手不凡。文风很实在,让人感到生活的暖与笑。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实在让我觉得说教之感,想把那篇文章撇得远远的。

还有个大手笔很值一提,那就是《我与地坛》,堪称性命之作,仿如一个人受到羞辱之后,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和自己哽咽自语。

上一篇:二建真题之年法规及下一篇:求职护士简历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