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前班公开课

2024-09-07

一年级、学前班公开课(精选14篇)

一年级、学前班公开课 第1篇

一年级、学前班复式教学公开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通渭县教体局关于大力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的文件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教师基本功及综合技能大比武活动。

根据学校教导处计划,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技能大练兵,拟组织一年级、学前班复式教学(语文)公开课。

二、教学模式

采用“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即“动”就是教师直接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积极的认知活动。“动”时教师启发得当,指点得宜,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学生思考得法,领悟得体。“静”是要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也是一种认知活动。“静”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去学习,去探索新知识。

三、主讲教师

李爱斌

四、教学班级

一年级、学前班

五、教学时间

2014年3月27日下午第二节课。

六、要求

全体教师准时听课,课后及时进行评课。

一年级、学前班公开课 第2篇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每天学习1小时,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4天记忆1000单词,30天轻易突破中小学英语、四六级、商务英语、GRE。适合于各类想学英语的人群! 中国最领先的英语学习。点击进入>>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你能想象吗?用100万倍的记忆力来学习英语,将是怎样一种震撼!也许.....你可以成为这项重大突破的.最大受益者!点击进入>>  20最火爆的英语学习方法! 激活100万倍英语记忆潜能,使英语就像录音一样永久储存于右脑中,绝对的英语语感,像母语一样使用英语! 点击进入>>  学前班英语公开课教案

一节令我后悔的公开课 第3篇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与了一次体育课的赛课活动。在比赛前的抽签之后,我发现学校的一个残疾学生恰好在这个班,对于该生,我在日常的体育课上总是对她另做安排,很少让她参与集体的练习。在比赛前,她的班主任原本想让她留在教室,但是,我却在那时看到了她略带失望的眼神,我决定让她去上课,因为,参与是她应有的权利,尤其是公开课。看得出来她很高兴,她满心欢喜地随着队伍来到操场集合。在课的开始阶段,在我的提醒和鼓励下学生们都很照顾她,一切进展得很顺利,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我的意料,并让我为此后悔了很长时间。

那天,在基本练习结束后,我组织开展了持球跑比赛,在要求学生手臂平伸、将球放在手臂上然后再跑的同时,我特别强调了比赛的规则,并时刻关注着她——那位特殊的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她感觉很困难,速度也比较慢,而且因为她没有参与过持球跑练习,所以球总是掉下来,看着她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大声地鼓励她,她也很努力地坚持着,每次球掉下来后她总是艰难地跑出去把球拣回来,然后继续前进。看着她的那份坚持不懈,所有的人开始给她鼓掌、加油,她所在的小组也没有因为她影响比赛的成绩而埋怨她,课的氛围似乎达到了我的期望,但同时也因为她,时间在慢慢地流逝。

赛课有一项要求是不能拖课,当时,我知道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而且还有健康储备练习没有进行,所以我开始逐渐地失去了耐心,开始小声地督促她要加快速度,但是,这一切对她来讲是个多么大的困难。她听到我的督促也开始变得着急,和她同组的学生随着我的督促也开始失去耐性。一时间,怨声四起,她顿时慌了手脚,变得不知所措,只是红着脸站立着。“你快跑啊!”我大声喊道,而她一着急,居然拿着球就跑了回来……

课堂顺利结束了,我心里很庆幸,而评委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次,我得了一等奖。

第二天,我到他们班级去给他们报喜,同时也想感谢他们的配合。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但是她却没有任何表情,看到她的脸,我突然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的冰冷。我知道,自己已经伤害了她。当时,我没有过去给她安慰,更没有勇气在全班学生面前向她表示歉意。后来,体育委员告诉我,她哭了,哭得很伤心,而那张一等奖的奖状也最终被我撕掉了。

[反思]

残疾孩子因为身体的缺陷,一定比正常孩子更加敏感,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对待这类孩子,教师要特别谨慎,在语言上要以鼓励为主,在练习上不能操之过急,要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怎样评价一节“公开课” 第4篇

[摘 要]: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就如何去评价一节公开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1)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2)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3)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4)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关键词]:公开课 评价教学理念 教学评估

公开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重要舞台。作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从什么角度评价一节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听了一节课后你要知道学到了什么对你以后的教学又有什么帮助,这是你教学成长过程很关键的。因此如何评价公开课就很重要了。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有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突出“主”与“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地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观上,有没有把课堂教学的中心或主体真正转到学生上,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堂观念。一节好课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有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去展开,这实际上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所以从上课开始,就要时时关注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确定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促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真正在课堂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不是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师是不是满堂灌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从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所以,一堂好课,不光要看老师讲得如何头头是道,分析得如何深入细致,教材挖掘得如何深广,还要看老师是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光靠教师的教而缺少学生的感悟是不行的。所以,有没有正确处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引导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是不是好课的第一关键。

例如,上课后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是教师通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阅读后很多教师只认为这是学生学习的起步。但如果是一节好的公开课完全可以提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这节课的内容,要集中哪些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讨论,这样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问题,特别是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促使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所以在听课中,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看学生的反应,有没有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对学生的表现有没有采取欣赏的态度,有没有多一点肯定的激励性评价。

二、关于教材的处理——有没有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对教材的处理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有经验的老师的优势所在。对教材处理的好坏是直接评价公开课好坏的标准。

1.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没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一节好的公开课教师能大胆地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取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同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上教材的完整性,突出一两个重点,解决好一两个实际问题,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2.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没有都应明确的目的,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有没有发挥它的效率。比如,学生阅读课文,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阅读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不知心中是否有数。读完后,是否应该让学生谈谈这段课文的要点,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或是问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能否提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等。

3.学生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尽可能设计出便于学生学习攀登的台阶,甚至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延伸到课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4.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不是自然,而不是生硬,因此有没有几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话,如果过渡得好,课堂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节好课所要的精华。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有没有讲究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与共进、重“全体”还是“个体”

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关注学生,首先是不是耐心地倾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是不是只当裁判员,只会用对、错、好、坏等来进行评价。而是会从学习态度,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问题思考的角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使课堂显得更活跃。同时有没有全体学生的关注,而不是个别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是否忙于作肯定的评论,还是问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老师是不是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还是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讨论纠正,老师要做的是不是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果这样,学生的参与面才能更大,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才能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的真正落实。

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老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是如何把握的有没有保持冷静的情绪,有没有激化矛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没有实质上的帮助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对于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更多的信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有很多教师只是让它展示其会用多媒体板书,而不是提高效率与扩大容量、增加信息。

参考文献: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读“道、送”等13个生字,学写“太、阳”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体会作者想象之美,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教学重点

识好字、写好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儿歌导入,引发兴趣

过渡:看到小朋友们坐的这么端正,老师相送大家一首儿歌,想不想听啊?(生:想),听儿歌时要注意边听边思考这首儿歌告诉了我们什么?播放《种太阳》,生答师总结:歌曲中小男孩要种太阳送给南极、北冰洋、冬天和晚上,希望把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男孩,他是通过画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个太阳》。板书“

4、四个太阳”

二、质疑课题

过渡: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再读。如果单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没有?生答师总结: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四个太阳从哪里来的?四个什么样的太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打开书24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同学们都读完课文了吗?生字词都画出来了吗?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好了吗?师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出了生字词。小朋友看,这是本课中所有的生字,会认吗?小组先读读,一会儿开火车认读。

三、朗读感悟

1、生字大家认识了,下面我们用心倾听范读课文,小作者分别画了四个什么样的太阳?请小朋友看图,你们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怎么知道的?你喜欢它吗?为什么?你想画下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板书)

出示课件,此时的夏天你喜欢吗?有了绿绿的太阳,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去读读课文吧,老师看看谁的表情最美?听听谁的声音最动听?刚才老师看到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表情,听到了动听的声音,我想这些小朋友一定非常喜欢此时的夏天,我们请他们起来读读好吗?

2、请小朋友认真地看屏幕,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猜这是什么季节?(板书)你想对秋天说点什么?你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呢?为什么?(板书)

秋天多好啊,老师也喜欢上它了。小朋友我来读读这一段行吗?注意老师的表情,看我是不是真的喜欢秋天。你觉得老师读的好吗?那一句不错,你能读一下吗?哪一句不太好,你能读的比老师还好吗?我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赛过老师,自由读,指名读。

3、出示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觉?什么季节来了?(板书)怎么办呢?为什么画红太阳?(贴画、板书)出示课件,有了温暖的太阳,小朋友想干什么?

出示课件,小朋友玩的高兴吗?带着这种心情读读第三自然段吧。指名读,她读得怎样?好在哪儿?你能试试吗?请喜欢冬天景色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4、冬天过去了,什么季节来临了?(板书)看,春天多漂亮啊,我们赶紧给她画个太阳吧。(贴黑板)瞧,画的多美呀,让我们美美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好吗?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想不想自己也画画太阳?

2、让我们把他献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好吗?请一人领读前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几句。第四自然段齐读。

小朋友们读的真好,看得出你们的确喜欢太阳。下一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好吗?下课。

五、板书设计

18、四个太阳

夏天

清凉 秋天

丰收

冬天

暖和 春天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第6篇

(2014年3月3日)

课题: 十几减8 7 6

第二课时(十几减8 7 6)

一、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通过加法与减法的比较,感悟它们之间的联系。

2.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道算式,体验不同方法的优越性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不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倾听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倾听同伴的发言。

二、教学重点

主动获取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够从交流中学到更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会在小组中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课件演示】星期天猫老大和猫老二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玩耍,他们高兴极了。猫老大说:“瞧,我钓的鱼多!”猫老二抢着说:“不!是我钓的鱼多!”他俩越争越厉害,猫大哥说:“这里共有13条金鱼,我钓的是8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你算算看!”可是金鱼游得太快,猫小弟都数花了,也没有数出来。他无奈地说:“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

(二)探索算法

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1)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8=5(条)

(2)你是怎么计算出13-8=的?能给猫小弟讲一讲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一组帮猫小弟想的方法最多。

2.交流汇报算法:

破十法、做减想加法等

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猫小弟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办法,解决了猫大哥的问题,高兴极了。他灵机一动,决定考考猫大哥:“有13条金鱼,我钓了5条黑的,你能算一算你钓了几条花的吗?”

谁能最快算出13-5的正确答案?

你是怎么算的?

猫大哥说,我要选择比较好算的10-5=5 5+3=8 还可以根据13-8=5知道13-5=8

4.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你要向猫大哥学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体验关系

1.我们把这么多方法都写在了黑板上,你们观察一下,两道题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13减去8等于5 13减去5就等于8

2.看图列算式:

(1)列加法算式:

4+8=12 8+4=12

(2)现在我在中间画了一条虚线,表示什么呢?

(3)你能看着这幅图提出什么问题吗?

列算式是?12-4=

(4)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12-8=

列算式呢?你是怎么算的?

(四)练习巩固

解决问题:我们今天和两只小猫学习了十几减几的知识,我们有这些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1.动脑筋计算。

(1)分组出示一下题目:第一组:

6+5=

7+8= 4+8=

11-5= 15-7= 12-4=

做完题后,提问: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组:

8+()=11 8+()=16 6+()=15

11-3=()16-8=()15-6=()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上面算式的加数是下面减法算式的差

2.看图列式,说算法

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渗透了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只让学生在计算中感受或在汇报中自由的表达)

3.逆向思维训练

4.小兔子找食物。

以竞赛的形式展开。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帮小兔子找四种食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但只有当所过的路口的题都算对了,才能帮小兔子找到食物。

5.游戏:抢椅子

(五)全课小结:你学会什么了?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 第7篇

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并能够正确口算。

⒉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率。

⒊培养学生简洁的思维过程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⒉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口算:

8﹢6= 7﹢9= 12﹢3= 6﹢50=

⒉口答:

①28是由﹙ ﹚个十和﹙ ﹚个1组成的。

②34可以分成30和﹙ ﹚;46可以分成6和﹙ ﹚。

二、新课教学 ⒈指导学看例题图。

看了这幅图,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

②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

⒉教学24+6=

①“24+6”等于几呢?

引导:看小棒图,因为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小棒,也就是一捆。这样就1个十,再添上原来的2个十(二捆小棒),合起来就是3个十,也就是30。

如果用语言来叙述是这样的:把24分成20和4, 4加上6等于10,10加上20就等于30。

板书:24

+

9=30(张)

↙↘ ↑ 先算4+6=104▁▁▁↑ 再算20+10=30 10

②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画?

板书:24

+

9=33(张)

↓ ↙↘ 先算4+9=13 ↓▁▁▁▁6 3

再算20+13=33 30

也可以把9分成6和3, 6加上24等于30, 30再加上3就等于33。⒊总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例题和前面的知识有那些相同的地方?那些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同点:前面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不超过10,不需要进位,而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等于或超过10,需要进位。

三、巩固练习

算一算,填一填。教材75页第1、2题。

四、作业布置

一年级、学前班公开课 第8篇

采用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时下一些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话语霸权”现象, 使公开课在公开的场合得不到“公开”的评述和探究, 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下面结合近期本人经历的一次高中新课程公开课活动, 就“话语霸权”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表现及影响

公开课研讨活动中存在哪些话语霸权?细细推敲下来, 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行“霸道”

不久前, 苏州市高中新课程公开课在我校举行。按常理, 公开课上完, 点评教师就应像交警疏导交通一样, 能给教师指明新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但笔者在评课现场看到不少点评教师, 就像带头不遵守交规的警察, 闯红灯, 乱穿马路, 横行“霸道”, 使本应有序的教研活动变得面目全非。这种随意的“霸道”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情化的倾向。点评教师过于讲人情, 就不能客观评价上课的情况。特别遇到上公开课的是“关系户”时, 那么在说亮点时, 就会大肆渲染, 甚至刻意拔高;而谈问题时则是轻描淡写, 甚至回避。二是空洞化的语言。不少点评教师能对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滔滔不绝, 而具体到某节课, 就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何处。给人感觉点评细节缺失, 避重就轻。三是点评内容程式化。每节课的点评内容大同小异, 诸如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手段多样、重点突出等。点评内容常常程式化、模式化, 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四是教学理念缺失。点评教师通常只评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内容是否充实, 而不评是否实现了课程要求, 没能在教学理念上给听课教师更多的帮助。例如对上课教师处理教学内容单一化、浮泛于表面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 放“霸言”

“霸言”, 就是以权威的身份把持话语权, 为评课定基调。由于点评教师习惯行“霸道”, 自然就习惯放“霸言”。于是研讨会往往没有了研讨, 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包场的讲座, 评课就成了“一言堂”。由于缺少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互动, 缺少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 缺少民主交流和研讨, 自然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开拓。另外, 由于有专家、骨干教师的“霸言”在先, 基调已定, 所以其他听课及上课的教师面对“权威”只能恭敬地听, 不能、不会也不敢大胆地讲自己的想法。于是, 所谓的评课就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海阔天空地评, 其他教师则沉默是金。即使个别教师被点名发言, 也往往人云亦云。评课者少, 观望着多;主动的少, 被动的多;互动的少, 单向的多。这样的评课, 为假评课, 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想以此来促进课堂变革的的美好追求就会大打折扣。

3. 做“霸主”

组织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通过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来推动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在实际的公开课评课活动中, 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评课时把学生放在一边, 只有专家做“霸主”点评授课者,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其局限性在于:教师点评教师, 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授课者的教法, 至于教法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及学生是否能接受, 接受多少等问题则很少讨论。其实, 作为局外人教师很难从学生学法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研讨, 让执教者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 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之, 评课活动让学生隐身、隐言, 使我们对一堂公开课缺少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品味, 无论是对评课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建设, 还是对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检验, 都是一种羁绊。

二、话语霸权产生的主要原因

反思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种种话语霸权现象, 不难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

1. 从组织环节看, 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组织者和承办方简单地认为只要选好了执教者, 抓好集体磨课和试课等环节, 能保证推出的课有一定的质量就万事大吉了。由于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造成研讨环节准备不充分。于是在研讨时随意性很大, 容易让专家产生话语霸权, 而他们一旦把控话语权, 一般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哪还敢发声。

2. 从听课教师方面看, 主要是态度不够端正

听课教师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听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教师把外出听课当作放松、散心的机会, 经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课, 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去听课, 带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听课不备课,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认知肤浅, 缺少独立思考, 所以评课时候羞于开口。二是私心作祟所致。“大家都是老师, 上节公开课不容易, 别伤了和气。”“以后也会轮到我的, 今天我批评人家, 说不定下次人家批评我呢。”于是一团和气, 听课时谁也不愿提出批评和建议。三是面子情分使然。“公开课就是作秀, 什么角色表演、互动, 都是导演的, 当着上课老师的面, 别拆穿。”于是专家、骨干教师都给“面子”, 即使他们有“话语霸权”, 听课教师也不会去争取话语权, 更不会争辩和反驳。

三、解决“话语霸权”问题的策略

引导评课活动走出误区, 减少“话语霸权”的产生, 是推进评课活动走向高效的当务之急。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

1. 过程管理精细化

评课缺位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备课、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 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 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 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主动的参与。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管理流程:专家团参与磨课—课前上课教师说课—课中听课教师分工录课—课后分类评课。此流程基本指导思想是把评课诸要素及缺位的诸环节前移, 避“虚”就“实”, 化无形为有序。准备阶段, 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磨课贵在引领;开课前, 授课教师为全体听课教师解读这节课的创意和设计思路, 有助于听课者了解学情、教情, 熟悉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 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听课时, 教师要有分工, 即听课有目的和要求, 为接下来的发言打下基础;课后分类评课, 可以采用授课者自评、听课者述评和双向互动答评三种形式。

2. 参与形式层次化

多层次评课主要解决“空洞评说”和“听而不说”的问题, 把握的关键是把随机“点将式”评课转变为“问题式”评课。“问题式”评课就是让听课教师就不同的问题, 从不同的关注点进行评课。比如, 可以基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也可以基于基础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的某一方面进行微观评价;还可以基于学情、教情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或细节进行评价。听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不同的分类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课。

3. 评价机制科学化

但凡举行公开课, 评课的主体大多都是以教研员为首的专家和几个骨干教师。他们评课的视角、好恶, 已经为人熟知, 上公开课的教师自然会投其所好组织教学, 很容易出现课型相似化现象。要想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泛的评课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一线教师中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在组织每一次评课活动时, 采用随机抽调的形式来安排评课人员。另外, 评课一定要有学生参与。挑选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评课, 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氛围里畅所欲言显得尤为重要。

上好一节政治公开课应有的准备 第9篇

学前班公开课 第10篇

活动过程:

1、导语: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得分合,都学了那些数字啊? 小:2、3、4、5、6.、7

师: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碰球“游戏,你们还记得吗?那一起和老师玩吧,记得一定要快速、大声的说出答案哦!

2、游戏:出示数字卡片,我们按照顺序以此来玩游戏,并说出有几种分法。游戏开始例:2有一种分法,嗨嗨,我的一球碰几球?孩子回答嗨嗨,你的一球碰一球……

2可以分成1和1

3可以分成1和2、2和1

4可以分成1和3、2和2、3和1

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

7可以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3、游戏结束:你们真棒啊都记得,那我现在再来考考你们,(出示数字8)

师:看看我们黑板上的数字是几啊?

小:是8

师:对,那我们就和数字8一起来玩碰球游戏吧,嗨嗨我的……你们真棒!

我们的8球能碰好多的球

4、动手操作:

师:孩子们仔细听我说,你们知道9是怎样分的吗?那好,我们现在就带着问题去玩捉迷藏的游戏吧!今天啊我给你们带来两个好朋友,(孩子们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麦思的爸爸》《麦思的妈妈》

他们带着我们的小伙伴一起来玩游戏,现在我们取出神秘的盒子把它们拿出来吧,呀……好多的漂亮的小蝴蝶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是几只?对是9只!那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是麦思爸爸捉到的蝴蝶多还是麦思妈妈捉到的蝴蝶多,然后把答案填在学习单内,先看老师玩一次:小蝴蝶,飞呀飞,飞进爸爸的的屋子内1只,那还剩几只小蝴蝶飞进妈妈的屋子内?

小:还有8只

师:那飞进爸爸屋内2只时,还剩几只?

小:7只

师:对啦就是这样你们自己动手玩一玩……

(教师随意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好啦 做好没有?那我们快速的把学具收起来!

5师幼互动:

我找小朋友来说一说麦思的爸爸和妈妈分别捉到了几只漂亮的蝴蝶?

9可以分成1和8、2和7、3和6、4和5、5和4、6和3、7和2、8和1

师:孩子们你们真聪明,那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作业纸吧打开书页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多少个弹珠子,123……对是9个

6、结束语:

今天我们通过游戏、操作游戏、完成学习单,我们学会了8、9的分合,你们会了没有?好,那么就让我们再碰球游戏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8:嗨嗨,我的一球碰几球?……

9:……

一年级《咕咚》公开课详案 第11篇

设计者 罗仙娥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课前导言: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我姓罗,你们可以叫我——罗老师。罗老师看到我们班的小朋友一个个坐的笔直的,都是非常认真听话的孩子。那我们来约定一件事好吗?(好)呆会儿在课堂上,不管你有没有讨论完,也不管你有没有读完书,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师拍手)你们也跟着我这样做,然后坐姿端正,明白了吗?(明白)我们来试一次!我们班的学生既听话又聪明,罗老师真喜欢你们!2.导入: 第一次见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朋友,——住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的兔子,(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它在说什么呢?

3.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4.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认一认生字。

2.接下来,就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要求:左手压,右手指,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并且标上自然段。

3.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师,走着绕一圈。读完,站在讲台上,等声音渐渐低时,师拍掌,生端坐)。大家都读完了吗?(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4.小兔子也觉得大家读的很认真,所以它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1)“咕咚”是什么?

(2)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一一在黑板上粘贴动物头像)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三、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1.导学:我们已经知道了“咕咚”是什么,但是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开始探秘之旅。

2.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3.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4.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 “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2.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3.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4.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六、板书设计

咕咚

一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第12篇

1、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3、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是()的家的句式说话。

教具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谁能告诉老师,你的家在哪儿?

2.闭上眼睛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的家。(电脑放小动物的.叫声音乐。)

3.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都有自己的家,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七课《共同的家》。(电脑出示课题:共同的家)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⑴小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要读准字音。

⑵把课文多读几遍,看谁先能读通顺。

2.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3.评读课文。

⑴自己仿照老师再读两遍课文,准备一会儿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才华。

⑵指名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读;教师适机范读。

4.小组学习课文。

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读一遍课文。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班内交流汇报。

⑴由小组内推荐代表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机用电脑出示动画:白云在蓝天上漂浮,小鸟在树林中唱歌,鱼儿在小河中畅游,种子从泥土中发芽,地球上生存着万物。

⑵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人和动物、植物永远幸福地拥有自己的家呢?

6.句式练习。

⑴(课件出示):

白云的家是(蓝天)。小鸟的家是(树林)。

鱼儿的家是(小河)。种子的家是(泥土)。

我们共同的家是(地球)。

(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答对了,课件上就出现小动物对其进行表扬。)

⑵蓝天是()的家。树林是()的家。

小河是()的家。泥土是()的家。

大山是()的家。()是()的家。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甚至可以说一说将来哪儿是谁或什么的家。)

7.美读课文。

⑴我们不但从课文中知道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而且通过联想还知道了更多的家,大家学的很棒!让我们带着你的体会,再完整地把课文读一遍,可以加上你的动作,看谁读得好。(自读)

⑵指名配乐美读课文。

8.背诵课文。

⑴谁能像老师一样,不看书,给电脑上的画面配上课文中的解说词?(电脑出示课文内容的画面,老师朗诵课文。)自己先练一练。(练习背诵)

语文公开课何必一节课教完课文 第13篇

语文公开课非要一节课教完课文吗?

一节课教完的课, 克扣了什么?

第一, 克扣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听了很多的这样的课, 老师都设置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并思考下列问题”这样的环节, 当时间过去三五分钟时, 老师已经耐不住课堂的“冷淡”和“寂寞”, 一句“好, 时间到, 请同学举手发言, 你读到了什么”就让学生自由阅读收场了。我们试想, 当你说时间到的时候, 学生阅读好了吗?老师自己有没有预先试着阅读算算时间?一篇课文, 约有多少文字?默看要多长时间?朗读要多长时间?如果在学生阅读课文时, 加了圈点划勾的要求, 加了思考问题的要求, 估计要多少时间能做到?老师阅读的时间和学生阅读的时间差别是多少?阅读敏捷的学生与阅读困难的学生阅读的时间差别是多少?没等学生真正读完, 就收兵, 其骨子里是因为教师下面要做教师预先设定的事,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像《孔乙己》这样的长文章, 学生真的要去读, 半个小时能读得好就是快的了。

第二, 克扣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教师提问, 学生要一段时间的思考, 但上课老师一般是只要有学生举手了, 就立马让这样的优等生站起来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是需要思考时间的。如, 教《老王》一课, 很多老师会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含义。这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要花时间的, 要结合全文、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结合作者自身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来思考, 岂是一两分钟学生就能思考出来的?但我们的课堂, 什么问题能等得及学生思考两分钟的时间呢?

第三, 克扣了课堂互动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这些年来, 很多的课堂已开始这样的互动, 但其效果如何, 已有专家在呼吁, 课堂不要这样的作秀。课堂互动, 是好事,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对学生是很有益的, 因为很多的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班级进行表达展示的, 但在小组里是可以进行表达的, 且同伴之间的交流会更随性和流畅的。由于教师怕时间收不住, 很多的小组讨论, 只是走过场, 一个小组四个人、六个人, 估计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思考与问题要多少时间, 同伴之间相互的争论要多长时间, 教者没有去估算, 只是考虑设置这个环节而已, 时间不是以学生能充分交流为准, 而是以教师设定这个环节只安排多少时间为准。正因为有教师时间的克扣, 加之小组讨论组织的无序, 所以,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互动成了一种作秀, 效果不大。

第四, 克扣了学生表达的时间。学生表达在课堂上是多种形式的, 发言、辩论、板演、表演、创作等都是一种表达。如学习《变色龙》一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表达的形式, 可以对话, 可以表演, 可以辩论, 可以改编, 真的把课文读进去了, 文本就成了素材,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肆意的去享受《变色龙》的文学之美。但是, 我们老师课堂上给时间了吗?没有呀, 很多的公开课都是作为课后“作业”, 而这样的作业一般都会“流产”的。

第五, 克扣了学生巩固积累的时间。语文公开课, 几乎没有见到当堂留时间让学生去记住点什么。一篇课文, 都是经典, 文中都会有一些很值得一辈子不相忘的语段, 课堂中理应花点时间让学生去结合课堂上的理解和品味记住这些经典语段, 终身受益的。但公开课中, 几乎都没有。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 我们都在鼓励学生去读优秀作文, 难道我们的课文不优秀, 为什么每篇课文我们不让学生去记住里面的几段话呢?舍本求末, 丢了西瓜, 拣了芝麻。如果以上五点不克扣时间, 试想, 一节课能教完一篇课文吗?!

一节课教完的课, 加重了什么?

第一, 加重了学生课前的负担。很多的公开课, 教者要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期出现的“讲学稿”, 就是一份试卷, 课前学生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因为这样的课前准备作业, 教师是不需要批改的, 有的甚至教师也不收上来看的, 所以, 学生做时没有压力, 也不追求正确性, 很多的是找些资料进行大幅度的抄写, 或者同学之间相互的抄袭, 几乎没有去思考, 但时间上却费了很多。

第二, 加重了学生课后的负担。因为这样的公开课, 课堂上摆了花架子, 很多应该当堂落实的东西, 教师把它放到了课后。可以这样说, 凡是不考的, 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凡是考试要考的, 都是在课后强加训练的。这话可能有点偏颇, 但多多少少是有点影子的。课堂上没有去落实字词, 课后大量的训练;课堂上没有去背诵的名段, 课后花很长的时间去记忆;课堂上没有掌握阅读的技巧, 课后去大量的做阅读分析;课堂上没有去用课文学会写作, 课后去花很多的时间背优秀作文。大家说, 这样的话, 学生课后作业怎么会少, 课业负担怎么会不重呢。

第三, 加重了教师课前的麻木性。因为教师课前只考虑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对课的环节如何精心策划, 如何像演戏一样, 一集一集的演下去, 哪个环节多少时间, 哪个环节说什么话, 保证在下课时, 课文能很完整的结束。没有去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力, 对课堂学生的目标达成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可以这样说, 本不应该一节课完成的课, 教师考虑得多的是教者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 加重了教师课后的烦躁。一节课本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不科学的策划中完成了。但教师心中有数, 还有哪些地方是不到位的, 教师定然会通过不同途径来补救的。这种补救是要花气力的。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生目标的达成度, 要重新设计教学补救, 甚至要去加班加点来完成看似完成实际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用生物术语说, 叫“反刍”。学生学习的“反刍”有时是很乏味的, 很苍白无力的。当前, 语文老师的苦, 不在课堂, 而在课后, 要批改大量的作业, 要重复性的机械性的进行训练, 且效果还不是很好, 这可能就是民间所说的, 语文补课没多大用处、语文家教市场不大的原因。

一节课教完的课, 折射出什么?

其一, 折射出公开课的虚假。可能平常课不会一节课教完的, 但因为是公开课, 课不是上给学生听的, 而是上给听课评课的教师或专家听, 要给听课评课的专家或教师以课的完整性, 所以就要一节课上完。公开课, 其实是一种引导教学, 最可贵的要真实, 只有真实才具有引导作用的。如果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还是不上为好。

其二, 折射出语文教学的浮躁。近期, 有专家提出, 让语文课安静下来, 这是很有道理的, 语文教学在走“声、光、电”的道路, 一片喧闹景象。因为喧闹, 学生没有时间让心静下来思考, 因为喧闹, 教者没有安排静的时间来让学生沉到语文中来, 也因为要喧闹, 所以一节课可以教完应该要两节课三节课才可以教完的课文。在浮躁的语文教学中, 一节课就是一折完整的戏, 锣鼓喧天, 生丑末旦, 热热闹闹, 唱罢完事。在现在纷杂的语文教研活动中, 谁愿意去听一节没头没尾的课呢?

一年级新生学前识字情况调查报告 第14篇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大量读写、提前阅读已成大势所趋。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还不强,多大的识字量和教学速度适合,以及如何教给孩子正确、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小学识字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前儿童在上小学一年级以前或多或少已经认识了一部分生字。为了解新生已经掌握汉字的基本情况,为教学服务,我们对一年级新生学前识字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方法与对象

本次研究以一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中应该掌握的生字表为基本字,适当补充了部分日常生活中常用字,整理出500个字的基本字表,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年级新生的认字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1)已经会认读的字;(2)已经会认读写的字;(3)识字的途径。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进行了“我会读的字”“我会读又会写的字”两个主题的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认读能力明显强于听写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许多家长把教孩子识字,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手段和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尺。所以调查中发现,认字较多的孩子,家长在引导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或父母的启迪下,或多或少地从幼儿读物、日常生活中的电视节目、食品包装盒等各方面,有意无意地认识了不少汉字。而且认字较多的孩子,对读写汉字都有一些主动记忆的意识,这与家长或幼儿园的老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使这些孩子不仅会读,而且会写。

四、讨论与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识字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我们要以开放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识记生字、读通课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一读、圈一圈,让学生对生字有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识记生字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出每個字的识记办法。

(二)激活想象,培养自主识字创造力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教材支持下才能进行。汉字有以形表义的特点,每个汉字都类似图形,形象、生动、直观,便于想象记忆。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谜语、游戏、歌谣、对比、联想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强化记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奇思妙想,去创造有效的记忆方法。

(三)学以致用,开辟自主识字的第二课堂

上一篇:离散数学结构试题集下一篇:大学教学督导工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