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2024-07-24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精选6篇)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1篇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通过知网检索了关于融合体育教育的研究论文,将以往国内研究归纳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国外研究主要分为: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进入从理论到实践的可操作性的实质性研究,而国外大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应汲取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融合;融合体育教育

“融合”一词来源于英语中“inclusion”,有包含、全纳之意。[1]融合体育教育是指将年龄相仿的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安排在普通班级里共同接受体育教育,确保残疾学生公平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合教育追求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公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也称全纳教育)思想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2]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在校残疾学生人数达到37.88万,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为19.98万,占残疾学生总人数的52.74%。由此数据可看出,过半数的残疾学生处于随班就读的学习状态。但是,根据调研结果也不难发现,就读于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通常状态下因为各种理由或原因,一般被体育老师安排自习或者在旁边见习,上体育课的权利基本被剥夺。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和捋顺当代融合体育教育研究和实施的特点,积极探索,为我国残健融合体育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科研文献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1月)―――检索词(篇名):融合教育/残健融合,共有期刊论文415篇,博硕论文38篇;其中社科类基础研究共332篇,高等教育14篇。从论文发表的时间看,之前的31篇,数量较少,以来逐年增加,近4年达到了305篇。我国对融合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关于“随班就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近年来,国内的学者(李群力、陈曙、刘洋等)开始关注融合体育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结果中检索“体育”命中14篇,仅占3.4%,研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融合体育教育的师资培养、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融合体育教育的实证研究。国外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融合体育教育中帮助支持的作用;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中残健交流情况;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的态度。

二、结果与讨论

1.融合体育教育师资培养

有学者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审视残健融合体育教学。刘洋指出,在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专业师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改变对残疾人问题的认识,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体,扎实推进融合体育教育的课程建设。[3]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没有涉及教授残健融合体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应该适当增加残、健融合环境下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4]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建立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形成以各级政策保障、相应经济支撑、建立具体制度为一体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从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方案、过程等方面建构体育教师培养新模式,[5]实现体育教师个体发展与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同步与持续。[6]

2.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徐五所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了融合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作用,就如何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路径进行了阐述,以期对聋人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有所帮助,最大化地服务于残疾学生。[7]他还对“残健融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追溯,初步定位了“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并对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推行具有哪些积极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明确指出我国目前“融合教育”还存在理念方面的一些缺失,提出了“残健融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策略和方向。[8]在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研究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首先需要制定明确、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所有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需要培养和睦、积极的同伴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者需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改善各种教学条件;最后要注意持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9]另外,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重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新型培养目标下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专业理论、专业实验、专业实践教学等等,力求让所有学生享有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全面促进教育公平。[10]在对比普通教学与融合体育教学,详细分析融合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并将全纳教育思想广泛根植于体育教学实践之中。[11]刘文璐从融合教育背景下脑瘫儿童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为脑瘫儿童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提供了借鉴价值。[12]

3.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

徐五所在对残健融合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把学生的各个层次、分数段人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调查与访谈的方式,最后结果显示,实验班的体育教学模式对聋人大学生效果很好,有助于促进聋人大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13]刘洋在融合体育教育实证研究过程中,实施介入前后,介入班健全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态度的消极变化,其主要是教学助手选择不当;应试思想与融合理念的成功教育、尊重教育思想依旧存在矛盾;介入班和非介入班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融合体育教育实施的班级,健全学生对因残疾学生加入而对体育活动的调整,没有出现消极的态度变化。[14]

4.融合体育教育价值、意义

融合教育思想,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它与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皆具同向性,并且与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相一致的。[15]21世纪初期,刘洋曾研究了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就我国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16]在我国,现阶段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特殊群体的教育现状堪忧,在普通高校中,实施融合体育教育意义重大,并且普通高校融合体育教育应该设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求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17]

5.国外融合体育教育研究

1770年,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隔离式教育成为残疾人教育的主要方式。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融合学校”的概念。在美国,自1973年以来出台了系列关于融合教育的法律,如消除歧视的美国残疾人康复法(1973),关于公平教育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1975),为实现残疾人同等机会的美国残疾人权利法(1990),和公平参与运动的美国残疾人运动法(1995)。自此,欧美国家的融合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残疾人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研究结果显示:帮助的来源为同伴之间的协助、教师与助手的协作、专业人员的协作。相关文献证明:不同类型的支持对融合环境下的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融合体育教育过程对健全学生的影响,Vogler的研究结论是,残疾学生体育课的融合不会消极地影响到健全学生的学习或是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有研究表明,融合体育教育中的互动与交流,对残疾学生来说,不总是积极的。体育教师对融合残疾人于体育课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18]

三、结语

我国融合体育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只有刘洋把融合体育教育置于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环境中进行了实践分析,其他大多数的文章是定性研究,只是以一种逻辑的方式进行推测,没有进入从理论到实践可操作性的实质性研究。而国外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融合教育理论体系,现有研究也大多通过实验研究来论证融合体育教育环境下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取前期国外研究和实践经验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而系统的研究。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2篇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水平的优化提升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三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

所谓“三生教育”,即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三种基础性教育事业理念的缩略化总称,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目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思想理念指导要素。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工作课程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将“三生教育”思想指导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对于切实提升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具备深切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展开简要阐释。

1“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

1.1“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助恰当有效的教学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群体切实实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爱生命等具备基本性特征的思想观念认知基础,促进学生自身以积极化的具备充分正能量特征的行为模式,发展自身的专有化生命体验行为,扎实促进自身的生命体验质量水平,实现幅度显著的优化提升,继而实现最优化的生命价值状态和生命意义状态目标。

1.2“生存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实施形式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手段,引导和助力学生初步学习掌握基础性的生存知识理念,具备基本生存技能应用项目的实践活动能力,在养成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环境保护理念的实践背景下,实现对人类基本性生存发展演进规律的清晰化和准确化把握,切实提升自身在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环境条件背景之下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性创造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生存思想观念。

1.3“生活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方法,指导学生实现对基本生活理念要素和生活常识要素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具体生活活动过程的实践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获取带有充分个体化特征的生活体验,建构和发展具体的生活性认知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督导中小学生个体顺次形成基于个人层次、家庭层次、团体层次、民族层次、国家层次,以及人类共同体层次的生存实践发展目标。

2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

从实践性分析视角角度阐释,“三生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具体化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应用,有效实现了对“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存在和发展形态”等思想理念要素范畴的深度关注,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人”作为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形式,在生命体验过程的形成演进过程中,所具体展现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行为模式演化表现水平。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日常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三生教育”基本指导理念在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融合性应用,应当关注生命实践要素,以及生存本领培养和提升要素的具体表现价值。比如语文教师在开展以《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实地参与植树造林或者是花卉种植实践活动,促使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项目,清晰认识“树木”和“花卉”等植物品类,作为具备异质存在特征的“生命形态”,与人类在存在形态层次的差别。语文教师还可以督导本班学生,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某种花卉类植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开展持续性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特征观察过程,初步揭示特定花卉植物的周期性生命发展演化特征,并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特定花卉植物对象的周期性生命形态特征发展演化规律,具体总结其彰显和涵盖的具象化生命品格。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课堂讲评环节,教师可以在全面点评本班学生的习作文章基础上,借由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和展示若干种具备优秀生命品格的植物类型,其中涉及了胡杨、梅花、绶草等等,在开阔学生的观念认知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现对生命品格认知水平的显著优化提升。事实上,实现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与“三生教育”指导理念的相互结合,应当在帮助中小学生真切认识生命形态和生命品格特征的基础上,扎实促进中小学生自身生存行为实践能力的优化提升,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

3结语

针对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本文从“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及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两个基本角度展开了简要分析,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伯忠.论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语文建设,,(24).

[2]訾小广.怎样把情感教育融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成人教育,,(6).

[3]卜繁燕.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能力教育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实施――以屈原《橘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4]郭胜.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3篇

1 休闲体育的基本概念及作用

休闲体育作为休闲体育专业的形式之一, 也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是就社会体育而言, 休闲体育并不与社会体育是相互组成的关系, 而是具有交叉性和重叠性。在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 休闲体育这一基本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日本等实行工业化较早的发达国家, 因为工业化的逐渐实施, 大部分的劳动者得以摆脱传统的手工劳动, 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 但是在前期, 人们还不太能掌握好这些空闲时间, 于是在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嗜酒赌博、打架互殴等不良现象, 不但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全与秩序[1]。所以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休闲体育”便作为这一种全新的运动方式和休闲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开始运用, 随着实践活动的增多和内涵的不断变化, 休闲体育还被设置在高校体育类的专业课程中。

休闲体育,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 其具有愉悦身心和体育锻炼的两种特点。第一,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愉悦身心的娱乐休闲方式, 不但能够舒缓人的内心情绪, 而且能够娱乐人的大脑意识。第二,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活动, 具有普通体育活动的基本性能, 即锻炼人的体魄、增强人的体质和锻炼人的身体及意志力[2]。第三, 休闲教育作为一种运动类又带有休闲类的活动, 能够有效统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 达到和谐共存的局面。

2 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发展现状

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类的一门专业课程, 自设立以来逐渐的被高校大学生认可和喜欢, 其不但能够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休闲体育技能, 培养学生关于休闲体育活动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3], 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除此之外,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娱乐类且休闲类的活动, 其趣味性和休闲性已逐步融入在高校大学生的实践生活中。就目前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发展现状来看,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迹象越发之明显, 甚至一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及扩展;第二是体育课外活动的多元化及个性化, 如有不少高校都组织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并开展了户外休闲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 如爬山活动、攀登活动和溜冰活动等。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 虽然休闲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地融合与很好地发展, 但是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第一, 高校体育教师过于关注体育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休闲体育本身具有愉悦身心感受的特点。第二, 高校体育教师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关于休闲体育教学的理念, 导致高校大学生并不能充分感受到休闲教学的价值与意义。第三, 高校方面对于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并没有构建相应的体育服务体系, 导致无法达到休闲体育项目的真正目标和要求。第四, 休闲体育课程的设置没有结合高校体育, 导致休闲体育没有受到一定的关注与重视[4]。

3 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

3.1 营造体育氛围、培养休闲体育意识

休闲体育已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积极营造体育氛围, 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识, 使其树立良好的休闲体育理念。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有效构造愉悦的体育课堂环境, 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励高校大学生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 最终达到锻炼身心的目标和终生体育的目的[5]。

3.2 建立休闲体育活动社团、增加体育文化活动

休闲体育活动社团作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并作为学校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 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将对体育感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 来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在高校之间广泛的建立体育活动社团, 标志着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不断深入, 也代表了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逐渐走向统一[6]。

3.3 有效结合课内教学与课余教学

高校的体育教学分为课内教学和课余教学两个部分, 课外教学主要就是在外界环境下的体育活动, 而休闲体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种休闲化、娱乐化且自由化的体育活动[7]。所以在休闲体育活动中, 应当有效结合课内教学与课余教学, 使其形成一种计划性、组织性和科学性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样不但能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自由轻松、和谐愉悦的体育活动环节, 而且还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最终实现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 因自身具有娱乐和锻炼的两大特点, 所以不断地被大众所认可与喜爱。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 也需顺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活动模式, 将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并促进其共同发展。该文中主要针对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具体策略提出了具体的阐述, 即营造体育氛围、培养休闲体育意识;建立休闲体育活动社团、增加体育文化活动和有效结合课内教学与课余教学, 以此来培养高校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 最终达到体育基本技能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江.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相互融合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54-56.

[2]韩梅.普通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兴起[J].科技风, 2014 (22) :206.

[3]侯建斌.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3 (6) :52-55.

[4]王亚红, 张永刚.休闲体育融合高校中青年教师生活方式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 (6) :65-67.

[5]王艳.论休闲体育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融合——以长沙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7) :7-10.

[6]彭国强, 舒盛芳.美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 2014 (4) :12-17.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职业素养 融合 增强

目前,国家教育部提出将1999年之后升格的本科院校,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高校。从中可以看出,国家上层建筑在转变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在突出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上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大学体育教学参与其中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机构,在长期的办学中都未能将体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之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对体育教学功能的整体认识,而过于聚焦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的作用应是主要原因。为此,当前就需要以实际行动来打破人们对体育教学的固有认识,且通过挖掘体育教学的衍生功能来提升其现有的课程地位。

一、对职业素养的解读

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结合体育教学的功能来看,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解读。

(一)团队合作能力方面

众所周知,现代职场的工作模式便是以团队作业为主导,其中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分工与协作的岗位关系。实践表明,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或许能在岗位职能下遵循分工与协作关系,但并不一定能將“团队意识”始终贯穿于心中,从而便可能在岗位上出现“越界”和漠视集体利益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归因于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便在于90后大学生特有的时代特征。为此,作为社会型动物的人类同样需要在职场上遵循微社会环境的规则,并在该规则下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可见,团队合作能力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

(二)自我情绪干预方面

尽管在上文提出了团队合作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岗位工作就不需要个人单独来完成。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在项目制的岗位制度下独立完成属于自己任务的工作内容已是常态。即使对于商科背景的学生而言,许多文案和数据处理工作需要独立来完成。因此,如何在缺少互动和沟通的环境下来进行自我负面情绪的干预,则成为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必然面临着人际交往、婚恋、置业等方面的活动,而这些都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带来不好的体验而影响工作。可见,自我负面情绪干预能力便成为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构件。

二、解读基础上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如何将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改造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则成为了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为了使大学体育教学的教改工作符合实际需要,并遵循校本原则,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大学体育教学目的的反思

若要切实增强二者的融合态势,首先就需要调整现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取向。而这里的价值取向便是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衍生功能,使其教学内容能与大学生当前的职业培养相契合。然而,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氛围和高校教育生态下,人们在对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仍存在着固有意识,因此在教改之前应尽量减轻传统意识的干扰。

(二)对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的反思

增强二者之前的融合度关键还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上,但在现有教学资源存量和教学课时的限制下,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改变现行的教学传统,毕竟大学 体育教学仍背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任务。那么如何做到既不打破现行传统,又能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呢。最好的方式便是进行教学项目的创新,并在时间和场地上进行选择性教学。从中可以发现,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有引起教师们的不适感,也能在现有教学资源存量下来增强二者的融合。

三、反思引导下增强二者融合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增强二者融合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深化对融合模式可行性分析

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可知,诸多同行已经提出了类似于本文的观点,但在措施构建上却忽视了可行性问题。那么怎样来提升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呢。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1.对所在高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结构进行调研,从而梳理出本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内在要求;2.结合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现状,适应性的完成课程项目的研发;3.在实施融合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并建立起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机制。

(二)打破对大学体育课的传统认识

为了减少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阻力,需要从高校至上而下的来打破对该课程的传统认识。在认识上,可以紧密围绕着体育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个体负面情绪干预能力的认识。具体的认识过程可以由体育教研组来给高校管理者讲解这些原理为切入点,原理包括:集体体育活动将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育活动本身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从而学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放松心情的效果。

(三)创新体育教学项目增强趣味性

为了完成与两大职业素养的融合,在体育项目上也需要进行创新。从实践所得到的体验可知,创新的原则应遵循减少竞技对抗性,而增加团队互助和坚忍不拔的元素。因此,可以考虑将社会体育项目中的定向运动纳入其中,进行内容开发。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有关文章主题的讨论。这里仍需强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起校本要求之下,从而切实植根于本校的职业教育之中。

四、实证讨论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范围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含有信纸,标有下一封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那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定向运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通过上述定向运动的开展,不难发现:定向运动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可见,该运动首先具有竞技性,因此,符合大学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因此,又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团队精神。

五、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从深化对融合模式可行性分析、打破对大学体育课的传统认识、创新体育教学项目增强趣味性等三个方面来转变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重点,便需要放在教学项目的调整和重构上。通过这些努力,也将有助于提升大学体育的课程地位。最终,融入到高校的课程改革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光.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祖国:建设版.2014(3).

[2] 张光芬.情绪辅导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的研究与实践[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2).

[3] 张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及系统应对策略[J].搏击:武术科学.2014(4).

[4] 赵东明.高校体育改革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002,(2)。

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探讨论文 第6篇

摘要:当前,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行,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和实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是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将是体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教学;融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步伐,使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1.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得体育教师能够全面积极的发展、锻炼学生。2.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影视、录象、VCD等视听媒体载有活动的带感情色彩的教学信息,能够直接以鲜明、直观生动的画面和明快简练的语言传送给学生。

战术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组织学生看录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分析足球局部进攻战术、队员跑动路线、传球时机等,使得学生对足球局部进攻战术有个大致印象。进行理论讲解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做”足球局部进攻战术”课件来展示其实际意义;我们还可以采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中文版足球游戏软件,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和软件强大的“3D”比赛录象功能,学生能表现出极高的兴致。

2.2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的运用和创造新的运动技能。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好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我们

用心

爱心

专心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例如在技术动作讲解示范过程中利用图形的移动、旋转、定格来演示运动的轨迹,动作过程及身体各部位的空间位置。例如,“倒挂金钩”的空中动作,教师如果动作示范,一般在瞬间就完成,而且动作异常复杂,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

2.3有助于教师采用正误对比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用信息技术分析和研究动作技术,将运动员和优秀运动员标准化动作进行对照分析,发掘运动员动作技术不足之处,帮助教练员、运动员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运动技术录象或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象或图片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和加工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分析,找出学生动作的差异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动作。这一技术以往运动队应用较多,应用于体育教学对身体本体感觉较差、不能很好感觉自身动作的学生尤为有效。例如,在操场教学中,我们先用摄象机,摄下云动员或学生体操动作,再把这些动作录象输入计算机里就能够知道运动员或学生运动轨迹,与同样条件下优秀运动技术进行比较,为运动员训练中改进动作提供依据。2.4便于自学、因材施教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体育教材变得形象、直观、易懂,加上多媒体自身操作简单易行和广泛普及,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按照学习者的要求,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序、重现次数等各方面都可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它大大的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力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或者教师自学,无师自通,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比如,受伤运动员就可以安排多媒体进行表象教学最好。2.5动作创新

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研究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设计出该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我们先把运动员基本动作用摄象机摄下来输入计算机相应的软件中进行研究,得出该运动员动作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绝对速度等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出运动员高、难、新的创新动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文字和图象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既快又准,在健美操、武术、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动作创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有关的图文资料以不同文件形式输入计算机内存储起来,在备课中可随时查询和筛选,以利于套路不断更新以及动作分解、组合、修改等。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教师素质

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教师的积极参入,整个融合将无从谈起。首先是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在教学设计准备中,体育教师是策划者、引领者、协作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实践的支持者、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要成为学习伙伴的协调者、参入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其次是教学观念的挑战,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知识和技术的认识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要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彻底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和教学观念的转换。

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体育教师要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教学能力,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意识,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和课程融合能力,促使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上教师通过留言板、论坛等进行论文交流、体育课件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等,通过交流,共同提高,并且可以对互联网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整理,充分利用,为教学服务。目前国内有许多网络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可以大大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融合”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以工具的形式与体育课程融合,使学生能够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只有当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从外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这些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应当前提出的终身教育,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才可以说信息技术融合于体育课程是有效的。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民主决策日制度下一篇:乡镇街道脱贫攻坚自查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