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2024-05-18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精选8篇)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1篇

基础生态学实验考查练习题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两个群落都会沿着垂直生态分布发展,即乔木、半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布方式进行生长分层。同时,也是自然对光的充分利用的表现。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2篇

一、概述

城市人口迁居指的是城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城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城市人口迁居有时也称城市内的迁移。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人口迁居会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城市出现人口空间、社会空间、功能空间的地域性分化,城市内住宅位置的变化在改变城市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移动以其所具有的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结构上的选择性对迁入、迁出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人口移动直接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总量,并通过转移生育间接影响两地的人口数量对比;其次,人口移动所可能引起的生育行为变化将改变两地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此,人口的分布状况以及发展模式都将发生变化;另外,人口移动将改变两地的人口结构。人口移动导致的人口空间结构变化有两种情况:集聚性的迁移将会强化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而扩散性迁移则使人口分布趋于平均。人口和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还可对地区差距产生影响。

人口移动对生态环境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的入迁可能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在农业移民中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但也有少量因人口入迁后对生态环境加以科学治理而使其得到改善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通过对一个区域(如工业区、街区等)人口与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讨论,有助于了解人口这一因子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为城市人口容量的界定提供理论支持。

三、仪器和用具

调查问卷表、采访记录本、实地采集调查记录本等。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满意度调查

(1)工作与生活空间的满意程度

(2)绿化面积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3)用水现状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4)休闲空间的满意程度

(5)空气等其它生态因子的满意程度等

2.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

(1)经济属性特征

调查发生迁居的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情况

(2)家庭结构特征

调查二代三人户、二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三代四人户、三代五人户等各种类型家庭的比例。

(3)职业结构特征

调查工厂、公司类和商店类单位、科研、文教、卫生类单位、机关单位等从业人员比例。

(4)教育水平特征

调查初、高中受教育者、受过大专和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调查小区居民户迁居率、均迁居次数、一次迁居户数及比例、二次迁居户数及比例等数据。

(2)迁移方向性特征

(3)迁移距离特征

(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按上述的内容设计问题,包括满意度调查、迁居者属性特征调查以及人口迁居特征调查。其中人口迁居特征调查方法①迁移方向性特征调查方法: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以便分析迁居的方向性特征和空间特征;②迁移距离特征调查方法:把迁居距离分成215km、215~5km、5~7km和7km以上的4个等级来说明迁居的距离特征,分别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③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方法:把城市地域划分为CBD(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划定的范围)、旧城区(1949年时的建成区)、新城区(解放后的建成区)三种空间类型,并将人口迁居的空间类型组合为9种:CBD-CBD、CBD-旧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CBD、旧城区-旧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CBD、新城区-旧城区、新城区-新城区;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1.满意度调查

表1-2-1小区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工作与生活调查小

不意区 满

空间的满意程度 一

不满意

绿化面积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一

不满意

用水现状与质量的满意程度 一

休闲空间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空气等其它生态因子的满意程度等 不满意

公共设施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学校数量与规模的满意程度 不满意

一满一满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般 意

2.迁居者的属性与类型特征调查

表1-2-2a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总计

居民住户家庭月均收入

1000元以

1000~2000元

2000~

5000~

10000元以上

二代三人户

家庭结构特征 二代四人户

三代四人户

三代五人户

5000元 10000元

表1-2-2b小区迁居者的属性特征调查表表

调查小区总计

职业结构特征

工厂

公司和商店类单位

科研、文教、机关卫生类单

单位

初中以下受教育者

教育水平特征 初、高中受教育者

大专和本科以上高等受教育者

3.人口迁居特征

(1)迁移性特征

表1-2-3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总计

迁居率(%)

户均迁居次数

一次迁居户二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数及比例

三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四次迁居户五次迁居户数及比例

数及比例

(2)迁移方向性特征

把每个居住小区迁居住户的前住地标在地图上,画出迁移方向性特征图(3)迁移距离特征

表1-2-4小区迁移性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总计

原居住地 迁居距离215km以上

迁居距离215~

5km

迁居距离5~7km

迁居距离7km以内

根据表格数据作出各居住小区所有迁居的累计曲线。(4)迁居空间类型特征

表1-2-5小区迁居空间类型特征调查表

调查小区

CBD-CBD

CBD-旧城区

总计

CBD-新城区

旧城区-CBD

旧城区-旧城区

旧城区-新城区

新城区-CBD

新城区-CBD

新城区-旧城区

新城区-新城区

分3个迁居时段,把所有迁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时段城市内部人口迁居的空间特征。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迁移原因分析

2.迁居类型与特征分析

六、结论与建设

1.你的调查分析结果说明或解释了什么问题?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3篇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在该学科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林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未来林业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魄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高级专门人才, 只有通过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生态学研究和教学最发达的国家。十分注重实践性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立起来的野外长期生态研究计划网络, 都要求接受生态学专业人才培训和实习锻炼的任务, 并设有专门的野外实习基金, 为生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强时间培训提供机会。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划的实施,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 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2007年启动。我有幸成为一个项目的指导教师, 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我与项目组的同学们多次共同商讨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的选取和实验的实施细节, 经历了诸多愉快的日子。体会如下:

一、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创新是实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1世纪中国的新型教育要求教育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决定于教师。教师具备创新能力, 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超越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时期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知”“能”并重,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在面向“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同学时, 在日常交流中注意学生的各自特点和优点, 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 达到针对性培养目的。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身要求

创新可以指首创的新方法、新知识、新产品, 也包含在现实条件下通过内部的变革或重新组合而获得的新事物, 他的产品满足时代的需要。创新主要包括: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和人格创新。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何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我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过程中, 我们总结如下:

(一) 创新项目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一致

当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新想法和创新动机,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老师给出一些与他们知识结构相符的创新题目时, 他们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中能够融会贯通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 这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对植物春季物候的影响研究”为例, 项目组的同学最初看到项目题目, 有的同学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 从学生学习环境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如何进行观测研究, 同时提出物候观测需要时间, 与当前上课冲突该怎么办。并提出需要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 如环境科学和林学专业同学相互搭配组合, 既解决了环境专业学生没有学习树木学的缺陷, 同时也弥补了林学专业对环境科学知识点的不足。这样对该项目的实施细节进行了计划,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 项目组同学进行比较合理的分工。在此项目的启动过程中, 他们展示了创新热情, 发展了创新性思维。

(二) 处理好知识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的关系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具有可培养性。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要的, 这也是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的基础。从某种角度说, 创新就是知识有机的重新组装配合, 关键在于获取知识结构。如“哈尔滨城市热岛效应对植物春季物候的影响研究”项目, 除了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外, 坚实的树木学和环境科学知识才是做好本项目的关键。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 要真正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为创新做好准备,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基础知识, 掌握真才实学, 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 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知识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两者是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在项目进行中我们发现, 当学生参与进来,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也就激发了兴趣, 反过来会进一步主动地弥补自己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这也刚好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 以实践作为生动的直观,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并以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的动力源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三) 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提倡的人格行为为同情、友谊、责任、勇气、诚信、独立、创新、敬业等, 这是青年学生待人处世、安身立命之本。

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上, 要善于与他人交往, 用宽容的眼光看社会, 宽容是一种美德。以真诚、包容、信任等正确态度克服虚伪、嫉妒、猜疑等消极态度。

对于选定的目标要坚定不移, 持之以恒。不能稍遇挫折和困难就悲观失望, 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不管项目大还是小, 都需要从项目的内容理解、实验准备、实施到报告撰写完成这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问题, 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顺心。那么就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不懈的追求, 还要经得起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 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 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

学生应学会独立思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和重在过程。参与项目的学生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是项目的主体。每个项目都配备了导师, 但导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在兴趣驱动下, 通过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去思考, 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工作困难和情感困惑, 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时代, 项目的执行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行得通。没有团队精神、协同攻关、集思广益, 就很难产生较大的创新成果。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 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当代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的一代, 属于张扬自己的一代, 个性强、独断专行、不易接纳别人意见、建议。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动向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使他们懂得交流与沟通, 并且在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践锻炼过程中, 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团结、协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共事中共同体验合作的迫切感,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调完成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4) 9-11.

[2]郑秀英, 张进明, 白守礼, 郭广生.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47-49.

[3]崔国发.生态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3) 42-43.

[4]王祖源, 毛骏健, 吴於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9) 26-28.

[5]段昌群主编生态科学进展 (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学 实验教学 优化改革

生态学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随着人口剧增、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局面出现,人们对生态学的研究、学习和普及越来越重视。生态学有着技术性强、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其内容覆盖面广泛、文理结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丰富实验内容

学习兴趣是一切创造力之母,没有学习兴趣,学生将失去探索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在生态学实验课程中,往往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只是从生态学专业的生态学实验中选修部分实验内容,这种做法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前期的知识积累,将学生束缚在有限的实验项目上,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一旦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其对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就会下降,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三点:1.加强室内的模拟实验与户外的调查实验的结合,经过了亲自动手的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实验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2.增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有一定难度和设计性,且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经典大型实验;这样既能反映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应用,又体现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而且考虑到学生前期的知识积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3.更新和引入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由分散到系统,循序渐进,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自我思考、主动创新、总结分析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

二、结合自身情况实施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般高校生态学实验课程主要是为生态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存在着开课时数少、实验项目单一孤立、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开设生态学课程的非生态学专业,往往不够重视生态学实验教学,对生态学实验课开课率较低。为了在有限的课堂上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生态学实验的实验方法原理及操作技术,大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独立自主分析和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科研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处事态度和严谨的科研思想,综合以前一些学校实验课开展不理想的情况分析以及部分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借鉴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基于“能力为本”的实验教学,设计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针对生态学现状提出问题→依据生态学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充分利用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合理结合理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全方位分析论证可行性→积极改进实验方案→课内外反复进行实验探索→全面剖析实验结果→多方位检验结果→谨慎得出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通过实验小组内成员的自我组织、分工协作、积极探索,独立准备和操作实验,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形成“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尽量使实验内容既符合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又能体现出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确保实验安排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各实验项目内容应由浅到深,也就是各具特色又兼具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使单一性、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贯穿于内,覆盖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等综合性知识内容。

三、综合考虑学生专业性改善考核方法

有效客观考评学习结果。首先实验报告是实验全过程的记录和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是学生的实验成果、写作成果。接着是实验小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实验项目设计的可行性和研究性实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实验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的创新性、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仪器设备放置是否有序,考核方法贯穿于实验课的始终,因此要求学生必须重视每一环节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实验实践训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研、创新等素质的提高。最后是期末总评,实验小组对整个实验的实施情况作出总结,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作出小结,教师综合每位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实验态度、课堂回答问题、课前预习、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记录、实验内容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规范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等方面考虑慎重得出学生期末总评成绩。

四、进一步完善实验软、硬件,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研究

由于生态学的内容涉及植物、动物等多种生物的知识,一些实验设备是不同课程的实验共用的,有些贵重仪器配备数量较少,有时在仪器设备的调配上存在冲突。因此,可以根据情况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仪器设备存放在实验室保存,对于部分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实行提前预约、及时登记和统筹安排等措施,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与时俱进,要及时引入新科技、新技术,符合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要求,为生态学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大大提高了生态学实验教学水平;及时检查分析仪器,定时维护实验设备,排除技术性故障,保持实验室高效运作;实验前进行预实验,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所需物品;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深入了解仪器性能和操作方法,学生操作时在旁进行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研究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五、结束语

实施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努力保持实验室的先进性,保证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结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新颖的信息承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式考核。

参考文献:

[1]王益,黄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2):4-6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5篇

一、概述

目前普遍认为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尽管城市里或多或少仍残留或被保护着的自然植被的某些片断,但城市植被不可避免的受城市化的各种影响而存在,尤其是人类的影响,即使残存或保护下的自然植被片断也在不同程度上受人为干扰。人类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破坏或摒弃了许多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土生植物,另一方面又引进了许多外来植物和建造了许多新的植被类群,尽管这些影响或干扰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直接的或是间接的,但最终是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类群、动态、生态等自然特性,而具有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性质和特性。

从城市植被类型的调查入手研究城市植被,便于理解城市植被与自然植被在性质和特性上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植被类型调查主要是针对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城市植物群落的特征,就基本能把握城市植被的情况。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种类成分,群落外貌,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等几个方面。实验调查和获取的数据一般包括: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数目、种的多度和密度、盖度、频度、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等。

三、仪器和用具

照相机、测绳、钢卷尺、植物标本夹、枝剪、手铲、小刀、植物采集记录本、标签、样方记录用的一套表格纸,方格绘图纸等等。

四、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1.城市植被环境调查:指影响城市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2.城市植被类型调查:调查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数目、种的多度和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二)调查方法

在调查范围选择不同地段,按不同的植物群落设置样地,在样地内作细致的调查。如果样地是成片状的,如庭院、公园等,可设置是按不同的环境拉上工作线,在工作线上每隔一定距离(一般是每隔30m设

22一个点)设置样地(样地的大小根据调查的目的、对象而定,一般草本植物为1~4m,灌木为4~50m,2乔木为100~400m,样地可以是方形、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记录样方内的绿化乔木、灌木和地被植

物种类、冠幅、高度、胸径等;如果是样地是行道绿化实体,就以一条街为记录单位。

在城市植被调查设置的样方内或一条街,记录以下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指标计算和分析。

1.登记每株植物的种名。

2.树高和枝下高的测量

3.胸径的测量

4.冠幅、冠径和丛径的测量

5.密度、盖度(总盖度、层盖度、种盖度)的测量

6.参考记录表:

(1)植物群落或居群调查基本表

表1-4-1植物群落调查表1号

调查者调查日期样地号 样地面积地理位置 地形海拔 坡向坡度土壤 微地形

地被物植物群落总覆盖率

(2)乔木记录表

表1-4-2植物群落调查表2号(森林群落)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树高

枝下高

胸径

树冠(东西南北)

(3)灌木记录表

表1-4-3植物群落调查表3号(灌木调查表)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株数

覆盖率

最大胸径

优势胸径

高度

(4)草本植物记录表

表1-4-4植物群落调查表4号(地被植物调查表)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株数(丛数)

覆盖率

高度

(5)藤本植物记录表

表1-4-5植物群落调查表5号(藤本植物调查表)

样地名样方号时间

种名

蔓数

覆盖率

高度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开展植物群落的组成与性状分析

2.开展植物群落比较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6篇

1.1课程设置探索

生态学课程主要分为基础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个部分。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农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及生物防治等内容。由于受课时数限制,故课程安排应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例如本专业学生在大一及大二时进行过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对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通过近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动物学、植物学及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因此涉及环境、个体的内容仅作简要介绍;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应用生态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需进行深入、具体地讲解。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现状,做到精选、精讲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1.2教学方法探索

对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以往多以课堂板书教学的方式进行,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授课效果往往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鉴于生态学本身课程的特点,课程中配合多媒体影音资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将一些生态现象、过程、机制等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生动、形象地将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直接地呈现,极大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学习的感性认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当前生态学研究突飞猛进,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秀的专业视频,例如在进行生物与各种无机及有机环境间关系讲解时,可配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植物之歌”系列视频,能够将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变化如何决定生物的分布以及多度,生物的生存又可以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视频放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影片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及时补充和分析,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实验课程

生态学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对一些生态现象的过程及机制的验证、探讨,一方面可对理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验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程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2.1实验内容改革

调整实验内容结构,合并部分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验证-设计相结合实验,增加创新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深入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单纯的验证性实验会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通过对部分验证性实验进行改进,引入一些研究型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实验的能力。例如“土壤水分的测定”实验仅涉及水分测定,内容较简单,同学们能够掌握土壤水分测定方法但不能深刻理解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与植被类型以及植株生理活动的关系。通过调整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在完成土壤水分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探讨土壤水分变化对一些植株生长、色素、光合以及呼吸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以此能够加深学生对土壤水分的生态学意义的理解。创新性实验开设可由老师根据当前的研究前沿,结合教师的课题内容以及当前可用实验仪器资源进行拟定。分别设立了各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因此通过生态学实验课的开展,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的申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科研兴趣。尤其是在一些尚无研究生招生资质的二本院校,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引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动手操作能力。

2.2实验设计及流程控制

生态学实验往往都是建立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之上,尤其是一些野外实验,更是需要集体的力量。因此生态学实验的设计需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例如,在进行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实验中,对不同采样点进行取样的同时,需要对水体其他理化参数进行测定。可根据班级人数以及实验的规模,建立小组制度。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可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保证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都不同。指导教师明确每个小组的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小组组长及成员对该小组实验流程进行规划,组长在实验过程中统筹安排该小组的实验内容以及每位组员的实验任务。实验设计完成后由小组组长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并要求每个小组组长及时汇报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动作用,使他们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锻炼其动手操作、协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

2.3实验报告撰写及成绩评定规则

规范实验报告写作,提高写作质量。实验报告撰写涉及较多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多项技能,例如实验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图表制作、实验结果描述以及讨论等,因此可在实验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提前培训。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为以后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奠定基础。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分组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然而也容易使部分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把实验任务交给小组组长或其他成员。因此进行分组实验,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加强监督,同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结合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等,能够独立对该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严禁抄袭、雷同等。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方式。以往实验成绩都是以教师直接进行评定,通过改革,在公平、公正原则基础上,将学生实验成绩分成两个模块,即小组组长评议和教师评分两个部分。小组组长需严格按照实验规范及评分细则(具体制定加、减分条目)对小组各成员的操作规范和实际贡献打出分数(具体排名),教师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质量(格式、内容、结果、分析讨论等)进行综合评定。

3生态学理论教学与实验设计互补

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应予以突出,并在实验课时,对该理论进行回顾、强化,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互补。

4小结

形态学综合实验体会 第7篇

年级 11级

学号

1130506219 姓名

宋智敏

得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形态学综合实验这门课程,我个人得到了不少的收获,一方面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及与小组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对之前学习的理论课程上各门课知识点的理解。

在建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的实验中,我再次熟悉了血吸虫的基本知识,如血吸虫的形态和生活史等,并掌握建立家兔和小鼠血吸虫病模型的方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鼠眼球取血。眼球取血时,捉拿小鼠的方法,要先用一只手拉住小鼠的尾巴,再用另一只手抓,动作要快,不能犹豫,最好让小鼠的眼球凸出来。取血时更要快准狠。我们组在做实验固定小鼠时小鼠死亡,推测应该是小鼠太小或捆绑过紧所致,后来做了第二只小鼠才顺利完成了实验。

在微生物学实验中,我们做了血液中化脓性球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了解了血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检测与检验程序。用接种环在血平板上接种待测菌的操作我不太熟练,分区划线在第三区时接种环与第二区接触次数太少导致最后没有培养处单个菌落。其他实验过程较为顺利。

在动物组织切片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了石蜡切片和HE染色标本制作方法,为了将组织变硬,需要将切下来的组织用石蜡浸泡,这样有利于切片。但是在处死家兔的过程中,我们组进行的不是很顺利,没有正确的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打入家兔的耳缘静脉耽误了一些时间,在切片时,手摇切片机是一个技术活,我尝试了三次,结构切出来的切片都是卷的,用毛笔将其挑出来放在温水中铺平就更技术了,一直没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下次有机会要多加练习。

在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中,是用一次性采血针自己扎自己的手指取血,我是让别人帮忙扎的,之后手指青了好几天。要扎手指的侧面,那里毛细血管比较丰富,用玻璃板推血液时只能推一次,力度要均匀,角度要找好,争取把血细胞推分散开,最后观察切片事发现自己推的还是蛮好的。也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血细胞,感觉很有成就感。在肿瘤的免疫组化实验中,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肿瘤抗原膜定位、核定位和质定位的模型,我们组的切片为细胞膜定位,镜下可见细胞膜铺路石子样。整个定位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并按照规定用适当冲洗液洗涤,不然最后的定位会很模糊,甚至分不清楚。

给细胞换液的实验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熟悉了给细胞换液的方法,虽然操作很生疏,但是毕竟也算新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知识,PCR聚合酶反应由于我之前跟着导师做过所以觉得很简单。

实验项目生态学实验 第8篇

一、项目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

节能与生态是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 是每一个建筑师和景观师在做项目设计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着“绿色星球”的理念, 尝试着去改变“混凝土森林”的现代建筑模式。正是在此研究背景下, 笔者选择了“现代景观设计在建筑节能与生态上的应用”项目。

该项目为2009年申请立项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具体的目标是研究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构造。

(二) 目的与意义

1. 目的。

将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运用到建筑立面的绿化中来。提出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 解决设计中的构造节点问题。

2. 意义。

通过“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构造研究”的创新性实验, 一方面让笔者团队更早更多地接触景观、物理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开阔了思维;另一方面加强了动手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创新意识, 也是为节能、生态、低碳尽微薄之力。

从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来看, 可以解决垂直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协调人工绿化与植物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项目的开展与成果

2009年10月申请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现代景观设计在建筑节能与生态上的应用——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构造研究”。12月组织小组成员收集资料、初步分工。2010年2月, 学习植物、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和有关文献资料。3月12日完成项目的“文献综述”, 签订“项目责任书”。4月组织了2次学习、讨论。5月~10月, 参观世博会, 学习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 特别是收集立体绿化方面的案例。7月, 开展“景观单元格”的制作。9月, 购买花卉在寝室阳台试种。收集市区道路周边的景观绿化图片。2011年9月完成了该项目。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 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刊物、书籍、城市、展览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主要有《世界建筑》中的东京蒲公英之家、垂直绿化、双层表皮深度, 上海《绿地设计规程》《垂直绿化技术规程》, 刘滨谊教授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李文敏导师的《园林植物与应用》, 金煜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等。

第二, 列出项目进展计划。根据时间节点, 对目标和具体内容制订了实施计划。在初步阶段, 分头构思草案, 形成初步方案;在设计制图阶段, 汇总方案, 绘制图表;在装置制作阶段, 根据已完成的设计图选定材料, 制作出简单的模型、与导师汇报交流后制作初步装置, 再根据试验结果修改、优化方案, 并确定、制作出正式的试验装置;在观察植物生长和结构的测试阶段,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有定量的数据) , 并发现了结构存在的问题 (以便改进) ;最后整理、分析研究报告。

第三, 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从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建筑景观单元格 (立面绿化) →“机械传动装置”→“植物的选择与观测”→“植物的浇洒方式与雨水的收集、利用” (见表1) 。

第四, 景观单元格的设计。结合有关工程设计项目中的经验, 分析了单元格的尺寸, 并建立了几种方案的草图 (见表2) 。

第五, 制作景观单元格。采用钢板为材料, 委托加工了景观单元格装置 (见图1) 。

第六, 观察植物的季相种植情况。一方面利用世博会的机遇, 收集相关的节能环保信息, 了解立体绿化应用的细节。另一方面记录上海市区在不同月份的城市景观绿化种植的相关情况。如2010上海世博会场馆的立体绿化、市区城市景观的绿化构造和种植, 以及不同月份的植物 (见图2) 。

现代景观设计在建筑节能与生态上的应用, 正是追求建筑与人形成生态的和谐统一。

三、创新点与特色

(一) 创新点

(1) 过去的垂直绿化形式较为单一, 多为“块、面、带”状, 而这个项目经过实验与研究, 使得植物与建筑外立面的环境和谐度得到提高, 景观丰富性得到改善。

(2) 制作出综合了多种技术、能把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型并采用机械传动方式, 在利用阳光的同时又增加了建筑的自然通风, 改善了建筑环境。

(3) 经过模块组合后培养出的立体绿化结合了节能与生态的概念, 从节能的角度来说, 在绿色植被的覆盖下, 建筑的内部能冬暖夏凉。从生态方面讲, 把多余的雨水进行了重新利用。在原有的绿色理念中, 又增添了对生态的考虑, 这些就是本项目最大的创新与特色。

设计的景观绿化的生态单元格主要由3部分组成。一是安装在建筑立面的绿化种植槽, 二是雨水回收处理利用装置, 三是循环管道。“建筑立面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构造”的设计, 目前已取得了专利[1]。

(二) 特色

(1) 将节能、生态、低碳的理念运用到创新项目中, 融入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

(2) 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景观学专业侧重设计、美学, 物理专业侧重机械传动的分析。增加了建筑表皮的表现肌理形式、在建筑立面构建出景观的斑块元素。

(3) 集成创新了雨水回用 (水处理) 、储水与提升、喷灌与滴灌、机械传动与控制等技术。形成自成一体的生态循环系统。

(4) 解决了常规垂直绿化中的不足, 如满足不同位置植物对阳光和水的需求、避免出现浇灌中水的浪费和水渍等问题。

(5) 认识了相关植物的生长特性, 了解到地区适宜问题。

四、启示

第一, 节能低碳、生态环保要从身边做起。国家提出节能减排不仅仅需要认识的提高, 更需要行动。事实上, 节能、生态就在我们身边。建筑节能可以通过景观生态单元格来进行, 既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又可以起到通风、降低二氧化碳及空气中的尘埃、美化建筑立面的功效。

第二, 创新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创新活动项目中, 笔者团队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 也学到了一些研究方法。活动的开展让我们感到知识的不足, 收集了不少书籍、刊物。最早的想法源于专业刊物中日本的“东京蒲公英之家”住宅, 项目开展后我们又结合专业开始学习《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与应用》《景观美学》等, 学会了平时关心专业知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也多次参观了解相关技术的进展。经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作为景观专业的学生, 学习了生态、环境、建筑等方面的认识,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新活动提高了我们研究的能力, 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初期通过大家讨论, 确定了活动的方法和进度, 制订了技术路线图。特别是中期考核对我们来说是有效的督促, 懂得了研究工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第三, 知识的结合是创新的聚集点。该项目的创新在于将不同知识相结合, 寻找各专业的交叉点进行创新。我们认为, 大学生创新活动需要通过自主的实践来认识创新的过程。该项目就是解决了建筑与景观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 并满足节能和生态的要求, 提出了“景观·生态·技术”的新想法。

第四, 创新需要团队协作, 取长补短。活动团队由景观学系和物理系的同学组成, 有景观学专业的技术支持, 同样也有物理系的结构保障。注重实践的同时, 及时补充相互的专业知识。景观偏文, 但平时经常做模型, 有一定的动手能力;物理偏理, 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相互协作, 取长补短, 发挥每位成员所具有的特长。

第五,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虽然我们在初期制订了计划, 但在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一是项目中发现有类似的垂直绿化项目, 我们就考察了世博会的主题馆、沪上生态家、外滩绿化墙, 分析各自的特点, 调整我们的研究, 强调系统的生态性。二是现阶段做出的样品装置与想象的结果有差异, 让我们知道在活动中要学会不断修正、不断改进, 对比目标前进。三是活动过程中要学会发现, 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交流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并能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引导学生领悟、思考, 体现了该项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

摘要:运用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理念, 结合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内容, 在建筑立面构建“景观绿化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美观、节能、调节环境的作用, 同时也是建筑节能、低碳、生态的一种形式。在本项目开展中有不少体会与收获, 主要是理解了节能减排、低碳生态的重要性, 提高了对专业知识的认知, 增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自主实践对研究过程的认识, 学会了思考问题。

关键词: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景观绿化,生态系统,建筑立面,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滁州一日游导游词下一篇:我的冰雪奇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