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2024-08-15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精选6篇)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第1篇

2018年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二

视角2点赞“新四大发明”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

【例题1】材料一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最想带回自己家乡的“特产”。这些被形容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事物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四大发明”是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评选产生,是指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中国,更是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影响着地球村发展,吸引着五大洲的目光,推动着世界进步。

材料二“新四大发明”,折射出“中国式”创新的澎湃动能。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创造,矗立起“新发明”的世界高峰,并将其打造成闪亮的“中国名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以前提起“中国制造”,都被认为是低品质的,现在的“中国智造”,被认为是“高端大气”的,思维的转变,源于中国人民自主创新的不懈坚持,是科技创新释放的“红利”。

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迸发与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多维、接地气、有人气的中国“新四大发明”。“新四大发明”是中国“智造”的结晶,犹如一张张名片,让中国重新找到了全球发展中的坐标,也让世界重新定位了经济版图中的崭新中国。随着中国步入新的时代,一场商业格局的变革也随之而来,各地以全新的面貌灵活机动地应对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运用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我们如何应对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例题2】“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年度盛事,并且逐渐影响到国际电子商务行业。

2017年“双十一”开场11秒钟,淘宝系交易额超10亿,3分01秒成交额超破百亿。无线成交占比占93%。第九届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开始1小时49秒,成交额超过571亿元,这一数字是2014年双11全天的成交额。根据阿里巴巴12日零点公布的数据,2017年“双十一”天猫、淘宝总成交额1682亿元,刷新纪录。

英国市调公司Yougov对上千名中国网友的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双十一”消费总额比2016年更高:约六成消费者双十一预算逾千元,2016年这一比例不足五成。按照该市调公司的统计结果,99%受访网友的网购意愿显示,服装品类依然将是最受欢迎的销售品类,其次是食品类。只是2017年这两项热门在销售门类中占比会出现下降。相比而言,酒类消费可能在双十一购物中成为新宠——2016年13%的受访者有意愿购买酒类产品,2017年这一比例提升至17%。同时,网购化妆护肤品成为2017年“双十一”的新热门。在18到34岁受访人群中,37%都计划要购买此类产品。34岁以上的网友中则有28%有此意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例题3】2017年10月5日,《财经报》报道:从“中华之星”到标准动车组,中国高铁领跑全球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高铁网络。从引进高铁至今短短十年之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2.2万公里以上,占全球高铁里程的60%以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高速铁路将达3万公里,覆盖80%以上大城市,到2025年高速铁路将达3.8万公里左右。

中国高铁成功的关键是“中国高铁模式”:第一是世界的,立足全球化,利用先进成果引进技术而非闭门造车;第二又是中国的,立足自主化,汇聚几十年功力底蕴,最终消化了引进的技术并能够创新,打造了自己的品牌;第三是体制优势,铁道部的统筹让中国铁路捏成一个拳头,既拿到了技术又保住了市场,国内在手里,国外去开拓;第四,产业链是完整的,不但高铁产品突破,还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如工业变流、IGBT半导体技术、高效能电机技术、机械传动技术、铝合金加工技术等;第五,形成中国的标准,不但国内形成标准还要对外输出;第六,改变大家生活,高铁让中国变成一个大城市。高铁不仅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先锋力量。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是怎样把高铁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的? 【例题4】“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催生了共享单车这一崭新的行业,共享单车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公交和地铁共同构成了绿色、便利的交通网络。同时,共享单车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如违规骑行、乱停乱放、盗窃侵占及恶意损坏,商家无序投放给城市交通和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等。

为了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2017年8月1日,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制定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共享单车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要求:如禁止向未满12周岁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企业运营管理,加强停放管理,引导用户安全文明用车等;《指导意见》也指出,要采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等措施实施鼓励发展政策。

结合材料,从绿色消费的角度说明国家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的意义以及国家对共享单车的发展是如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参考答案】

1.【答案】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增强创新意识,推陈出新,引进高科技人才,运用新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依据新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部分和环节。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运用“新四大发明”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抓住新时代带来的机遇,推动各方面的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智能智造”属于高考的热门考点题材,考生习时应重点关注,本题以“新四大发明”为背景,命题角度独特,将社会热点与教材识有机融合或结合,幵创了新课程下高考政泠命题规律的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能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的设问的知识范围为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答案】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购物要掂量自己的口袋,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情绪化消费,重物质消费的同时重视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有钱不买半年闲”,要坚持可持续性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厉行节约,避免盲目购买造成资源浪费。

【解析】本题考查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应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回答,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3.【答案】①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要求,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

②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引导支持我国高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③牢牢把握国内国际高铁市场,提高我国高铁的市场占有率。④形成完整的高铁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依靠自主品牌,提高我国高铁的国际竞争力。⑤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借助“一带一路”促使我国高铁更好地走向世界。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是怎样把高铁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的?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准确对接,对我国怎样将高铁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进行分析。中国高铁能够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走向世界,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不幵,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引导支持我国高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与依靠自主品牌,形成完整的高铁产业链,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分不幵;与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分不幵;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牢牢把握国内国际高铁市场,提高我国高铁的市场占有率分不幵;与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幵放要求,借助“一带一路”促使我国高铁更好地走向世界分不幵。

4.【答案】意义:有利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或可持续性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消费者健康。

措施:①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指导意见》要求禁止向未满12周岁的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制定标准规范企业运营管理,加强停放管理等措施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②国家同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如《指导意见》指出要采用财政扶持、税收 优惠、完善自行车交通网络等鼓励单车发展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绿色消费的角度说明国家鼓励和规范共享单车发展的意义以及国家对共享单车的发展是如何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的。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第2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材料一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对此,国家提出,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需求导向,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国家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让科技成果,成果转移收入全部留归单位,主要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和开展科研、成果转移等工作。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

材料二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要加强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情况。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落实加以细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指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国家是怎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各个主体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1)意义:①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效率,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研发与市场和企业需求的结合,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④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⑤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措施: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创新活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2)①公民依法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建言献策.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修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执法检查,行使监督权,保证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贯彻实施.

③国务院对科技成果转化法进一步落实加以细化,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其核心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重拾缺失的工匠精神,对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工匠精神在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中的作用。

(2)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从个人的层面,说明如何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3)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词。(每句广告词不超过14个字)

(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是助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

②要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自觉投身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当中.

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答案示例:用一生创品牌、传万代好手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材料一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共享单车在国内市场发展迅速。使用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下载软件,注册取车。“实惠便民”“低碳出行成风尚”“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等声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以ofo为代袁的行业领军企业与老牌自行车制造厂商“飞鸽”牵手合作,实现互联网共享平台模式与传统制造厂商的密切合作,树立起“互联网+”时代新动能带动旧动能的典范。材料二

共享单车给公众带来方便的同时,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引起社会关注。如“乱停乱放”“故意毁坏”“加装私锁”“将共享单车搬回家”等事件。又如押金无法正常退还、超额收费、使用者在骑车过程中受伤等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有评论认为,共享单车既是公众素质的“照妖镜”,也是公共管理素质的“显微镜”。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发展共享单车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促进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1)经济效益:①提高共享单车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②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降低出行成本.

⑧发展共享单车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④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 社会效益:①方便人们出行; ②缓解交通压力;

③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①(人大或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②政府应依法行政,积极履行各项职能,加强共享单车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文明使用共享单车 ③公民要增强法治意识,使用共享单车时必须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④对使用共享单车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坚决依法惩处.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中国诗词史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浪漫情怀;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我们的心灵认知,又外化为口耳间的美妙流传。

春节期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

(1)对于当下的古诗词热,有人提出“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驳斥。

(2)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通过创新成功地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3)“诗言志、歌咏言。”请写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励志古诗词。

(1)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要的记诵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创新.“记诵是因循的步履”,认为记诵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认了记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思考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而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否定了实践的作用而夸大了思考的作用.

(2)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中国诗词大会在对前两档节目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中,实现了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发展,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唤醒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中华诗词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3)答案事例: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已经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移动支付将手机等终端设备、互联网等相融合,为消费者支付商家的商品或者服务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现在的人们“刷手机”乘地铁,“刷手机”购物,“刷手机”看电影,“刷手机”预订车票机票„„手机支付,无需收钱找零,消费者和商家都感觉方便快捷,互惠互利。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促进了经济发展。当然,和现金交易相比,移动支付缺乏“肉痛感”,让“欲望号街车”难以停在该停的地方;很多年青人直到看到2016年“支付宝账单”之后,才会产生“钱到底上哪儿了”的追问,难以实现消费欲望与理智的平衡,让他们的“支付宝账单”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1)阅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移动支付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为年轻人在消费过程中如何实现欲望与理智的平衡提两条建议。材料二

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2016年315晚会央视曝光智能设备存在安全漏洞、支付宝苏州1999元群体盗刷事件等。《我囯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高达55.18%的被调查者遇到过网络诈骗,其中只有12.35%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26.1%不知如何处理;36.92%的被调查者经常扫各类二维码,从不关注安全与否;45.29%的被调查者使用公共WIFI登录即时通讯工具、购物支付工具;仅有9.05%的被调查者熟悉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风险防范、相应的法律缺失及监管等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更好的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

(1)积极影响:①消费者:移动支付便捷高效,有利于消费方式的改变; ②企业:有利于交易成本下降,效率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③国家:由移动支付带来的消费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增长乃至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建议: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进行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消费.

(2)①人大行使好立法权,完善与移动支付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②政府要切实要履行好经济建设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依法行政,加强对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力度,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支付市场秩序,保护公民的资佥安全与信息安全,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③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依法惩治各种危害支付安全的违法行为; ④广大公民要知法懂法守法,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支付方法,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⑤社会舆论要加强舆论监督,宣传防范支付安全风险的常识和技巧.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要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1)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如何涵养良好家风,促进社会和谐。(3)以“建设美丽家庭,涵养时代家风”为主题,列举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

(1)①培育良好家风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有利于创设良好文化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

③是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要求,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社会和谐,传播正能量.

(2)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克服不良习气,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重视量的积累,家风的涵养要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辩证的否定观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精神,坚持“扬弃”,要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④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让传统家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做到与时俱进.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第3篇

一、对时政热点的透彻理解

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重大时事热点、重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纵观浙江高考自主命题6年来的轨迹不难发现,政治主观题均直面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与政策走向同步前进。在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政治真题中,主观题时政热点有以下内容(详见表1)。

从表1中可见,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从“知识立意”转为“现实问题立意”。因此,主观题要得高分,第一步就需要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重点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作透彻理解。

如何对时政热点进行透彻理解?第一,通过表2可知,要对考前一年内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进行梳理,找出“大热点”;第二,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对“大热点”进行整理;第三,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四个角度出发,按照主观题类型进行命题研判;第四,养成整理时政热点的习惯,快速提升对重大时政和生活实际的判断、分析、认知的能力,在作答时以积极的心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即党和各级政府的意志,从而自觉地用党的理论政策甄别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与观点,自觉地保持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级政府的政策的高度一致。

现以2012年浙江文综卷第41题第(3)小问“评价小林观点”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对时政热点的透彻理解来自觉地认同主流意志。

41.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量过剩”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材料三

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某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投资数百亿发展“非钢”产业,包括养猪、种菜等。对此,小林同学认为,企业应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要合法经营、能挣钱,养猪、种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但是也有同学持不同观点。

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

透彻理解步骤:

第一,分析该题的时政背景。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次年3月,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建议,使全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工信部作为钢铁工业的主管部门,其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对“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推动钢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分析该题的观点。试题已给定材料中《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体现,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作答时必须保持与大政方针的高度一致。该规划要求,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推动产业转型,钢铁行业要通过兼并重组产能,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由此可见,虽然武钢公司主动转型、谋求多元化发展是受钢铁微利、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有可取之处,但是必须按照国家主流意志来发展,实施转型升级。

经过以上透彻理解,认同了主流意志,本题就不难正确解答了。

二、对设问形式的深入剖析

众所周知,书本知识点像“珍珠”,主观题的设问似“红线”,答案的逻辑化组织就是一个“红线穿珠”的过程。因此,对设问的深入剖析就是给主观题添加“灵魂”。

设问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设问中有无具体“结合材料”的字眼(表3为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政治真题要求“结合材料”情况统计),其中,有“结合材料”字眼的占多数,无此字眼但隐含要求的占少数;无论有否“结合材料”字眼,均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第二部分,有明确的考点范围,考查的知识涉及模块、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以及目题下面的具体知识点。表4是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政治真题非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的统计。从表4统计数据可知,浙江高考自主命题6年有两个特点,一是试题中考查频繁涉及课题、框题、目题的小知识点;二是目题下的小知识点考查,对一般考生而言,基本都是盲点,得分率非常低。因此,考生主观题要得高分,考试复习不能留有知识盲点。

第三部分,主观题的题型类别。表5是对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政治真题非选择题题型分类的统计。由表5可知,在近三年浙江省政治高考主观题中,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体现类和反映类题型占多数,认识类题型还没有出现过,根据设问特征来明确主观题的题型分类,是逻辑化组织答案的前提和基础。

三、材料结构的科学划分

高考政治考纲对考生提出了四项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2009年与近三年浙江省高考政治真题非选择题中的材料分(见表6)的统计数据可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的分数占总分比重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命题思路中的“能力立意”越来越突出,使得对材料结构进行科学划分越来越重要。

对材料结构进行科学划分需要了解行文结构,行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承接结构、转折结构。一则材料可以单独结构,也可以多结构,划分行文结构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地从材料中找到答题所需要的答案信息。现以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卷第41题的材料为例,具体分析材料结构对解答主观题的具体作用。

4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解析:该段材料有三个句号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实现中国梦的民意期待、实现中国梦的阻力、实现中国梦的举措。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行文结构属于转折结构,第一、第二层和第三层的行文结构属于因果结构。第二层讲述了“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现状,命题者想告诉考生,如果我国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会对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利影响。设问(1)要求分析举措的意义和必要性原因,这些都离不开第二层材料要求化解中国威胁论、营造良好的大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这几个得分点。

四、答案的逻辑化组织

答案要实现逻辑化组织,需要考生根据不同题型,总结出常规化的答题套路。自主命题6年来,浙江省政治高考主观题最常见有三类题型(详见表7),在解答主观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这三类题型的常规答题套路,既有利于提升解题效率,节省答题时间,又有利于减少失分点,更有利于促使答案组织的条理化、逻辑化,让阅卷老师满意。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手中有热点,眼中有设问,心中有知识,脑中有套路,就不会答不好主观题。

现以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卷第41题的材料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好“逻辑化组织”这一答题要素。

4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作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一,透彻理解时政。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承载为主线,通过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族群的认同,以及传统、文化和文明的认同,生动地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志的传播,有效地唤起了中国人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强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唤起了人们对勤劳致富价值观的认同,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吃苦耐劳而又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唤起人们对亲情人伦的情感认同,传递了众多观众特别是海外观众的思乡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部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爱国主义纪录片佳作。

第二,深入剖析设问形式。该题第一个设问考查的知识点“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属于框题范围,第二个设问范围是文化生活模块;第一个设问考查的题型属于措施类,第二个设问考查的题型属于意义类。两个设问都有明确的“结合材料”的要求。

第三,科学划分材料结构。该材料的逐层划分首先看句号。本题材料有四个句号,行文结构属于并列结构,分别讲述中华美食种类多、美食的做法、美食文化的意义和美食纪录片流行影响。与问题(1)有联系的是美食做法,即第二个句号,讲的是美食做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要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中的创造性和指导性。与问题(2)有联系的是第三和第四个句号,分别讲了美食文化对社会、经济和国人的积极作用。

第四,逻辑化的答案组织。措施类题型的常规化答题套路是书本措施+材料措施+时政措施,其中,书本措施和材料措施是主要得分点,在参考答案中一定会出现,时政措施则要看具体热点材料。本题答案有三条措施,前两条措施来自书本,第三条“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则出自试题材料。意义类题型常规答题套路基本等同原因类题型,即采用书本中的必要性+材料中的紧迫性(现状+危害)+书本和材料中的重要性。就本题而言,美食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亲情人伦的情感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即和谐美;美食文化热播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即生活美;唤起了人们对勤劳致富价值观的认同,展示了勤劳致富的道德之美,即劳动美、性格美;唤起了中国人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即爱国美。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第4篇

一、不懂评分细则而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因不懂得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而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能按照试题的设问准确完整地分析与表述图表文字信息;审题不准,导致解题中心不明;概念不清,引起解题思路过窄;原理不透,对材料的分析浅尝辄止;解题缺乏技巧,材料与观点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答案层次混乱,逻辑性不强;文学素养不高等等,成为了制约政治得高分的瓶颈。很多考生因为不懂得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自己认真答题了却得不到分。

二、2011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评分细则典例

(2011全国Ⅰ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原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

得分细则

(1)①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3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3分)。

细则 第一个得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或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给1分)。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国情(给1分)和西藏的实际(给1分),对于我国的国情和西藏的实际可以作如下解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中形成了政治认同。第二个得分点:民族凝聚力、国家富强、西藏繁荣或民族繁荣、国家统一安全,答到任意3个给3分。

②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2分);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

细则 第一个得分点,自治权,当家作主各给1分;第二个得分点,自主管理给2分;第三个得分点,答民族关系或民族原则给2分。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细则 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以上任意一点給1分,多答不超过1分);促进经济发展(2分),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2分),调整经济发展方式(1分),可持续发展(1分)(以上内容给1~2分,多答不超过2分)。

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2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1分),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1分)(以上内容给1~3分,多答不超过3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以上任意一点给1分,多答不超过2分)。

(3)①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4分)。

细则 ①观点和材料分析各给2分;②“生产活动”如答“生产实践”可给分,若答“生产力”则与第三个要点不重覆给分;③“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答为“促进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可给1分。

②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4分)。

细则 ①观点和材料分析各给2分;②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和谐发展”可给2分,但仅答“社会发展”不给分;③“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若答“维护人权”“维护了西藏人民的特殊权益”可给1分。

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4分)

细则 ①答“法律法规”给2分,答“国家的有关政策、措施”也给2分,“国家的帮助扶持”“财政支持”给1分;②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给2分;笼统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给1分,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不给分;③答“社会主义时期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材料说明西藏改革的给4分,只答“改革”给2分; ④仅答“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可给1分。

三、从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中看复习应对策略

1. 重视过程完整,把握推理的严谨性

在评卷过程中,评卷组老师有如下共识:①当合理与公平矛盾时,选择公平,即用评分细则处理试卷,即使不太合理,为了公平,也得遵守。如,某考生的简答题只给出了结果且正确,也要给一分(不管他是如何得到的)。②保持学科特点,注重解题过程的严谨性。

2. 抓好“三基”,侧重通性通法的落实

“三基”(“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学科能力的基础,离开基础去谈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三基”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多数试题考查的是学科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

3. 抓好思维过程的展示,侧重能力培养

在评卷过程中,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思维比结果更重要,方法对了就可以得分。例如,如果一开始没有找到原理依据,而接下来解题的思维方法没有错的话,每小问仍可得分。在阅卷中发现有考生知道应该怎样答解,但原理依据出错,做不出结果就把些答案给划掉(自动放弃),失去得分的机会。

4. 书写讲究整洁,表达要有条理

从评卷的强度可看出这一点的重要性。以政治主观题为例,评卷老师每天要评2000份左右的试卷,其中每一问的阅卷平均速度是10秒/份(大多数题目阅卷速度比这速度还要快)。网上阅卷的形式容易使阅卷老师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给出一个正确判断,阅卷的办法主要是找得分点。若书写整洁,表达清楚,一定会得到合理或偏高一点的分数,若不规范就可能会吃点亏。

5. 统筹兼顾全局,合理支配时间

高考政治时事政治热点主观题专项训练 第5篇

材料一 据统计,“双十一” 当天交易金额达到1800亿元,产生的快递包裹超过10亿个,支付宝和银行交易的总支付峰值分别达到12万笔/秒和5.4万笔/秒,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服务用户增长近15倍。往国内消费者伞球“买买买”的同时,国货品牌也受到海外“剁手党”追捧,“双十一”当天产生3578万笔跨境交易订单,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 在“双十一”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当前受经营成本不断上涨、消费者需求结构调整、网络零售快递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零售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意见》要求,推进简政放权,促进公平竞争,加快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加大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给国内外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各地政府应如何贯彻国务院的《意见》精神。

(1)①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机遇: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带动快递、金融、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扩大就业.

②给国外经济带来的机遇: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为相关国家的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各国共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2)①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优化公共服务.

②加强宏观调控职能(也可以说经济职能).贯彻落实好国务院《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实体零售与电商融合发展.

③加强文化建设职能.加大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为实体零售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可以说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各项具体工作.

2.2016年是中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期的戏剧家,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境遇,但都创造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他们的戏剧虽然有着不同的创作结构和形式,各自带有自己的民族印记,但都能够冲破教条,讴歌人性,展现了极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时代精神,而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是难能可贵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等剧作为中国人所喜爱;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400年来盛演不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戏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史上的“双子星”。(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观点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英两国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现实意义。

(3)国内外许多人熟知莎士比亚,却不了解汤显祖。如何让国内外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生动的汤显祖,请你提出两项建议。

(1)①相同点:矛盾具有普遍性.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作品都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极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共性.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莎土比亚和汤显祖冲破教条,讴歌人性,他们的作品都彰显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②不同点:矛盾具有特殊性.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文化背景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他们的戏剧在创作结构和形式等方面也带着各自不同的民族印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2)①有利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有利于两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高两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增进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

(3)示例:让汤显祖的作品进教材、进学校、进社区;大力扶持中文作品外译工程;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纪念汤显祖的活动和汤显祖作品展演.

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材料二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l)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②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

⑤供求关系影响价格,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增加供给,平衡供求关系稳定物价,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2)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③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

④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

⑤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⑥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发挥市场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是价格改革的核心任务。30多年的价格改革,让我国目前97%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由市场说了算。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价格改革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政府定价范围也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目录之外无定价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发挥市场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的合理性。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建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应发挥的作用。

(1)①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使商品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②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的自主定价权,通过价格合理引导资源配置.

③是政府科学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政府通过健全规则,减少对市场不必要的干预,加强执法,能够有效规范经营者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要求.

(2)①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②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③积极参加决策,为社会治理出谋划策.

④认真行使监督权,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使其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⑤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到2025年,3D打印、智能硬件(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VR(虚拟现实)等,将和智能手机一样快速成为普通人的消费品。甚至-把日常使用的牙刷,也将不仅仅可以清洁口腔,还可以分析口腔的健康数据,成为一个握在手里的“口腔医生”。材料二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确定为主攻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中国版的制造业“2025” 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必然会给有智能制造概念的企业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当前,我国企业在迈向智能制造化过程中遇到很多瓶颈,如:缺乏统一的标准、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业政策缺乏顶层设计、工业网络安全防护脆弱等等。(1)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如果某企业要进军智能制造领域,你认为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2)假设你是全国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推动智能制造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1)作用: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②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提升质量,打造品牌; ③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扩大产品销量,提高企业竞争力. 应考虑的因素:①国家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和导向; ②企业面向市场个性化需求开发智能产品; ③企业产品与智能技术、人才的有效对接; ④智能制造对企业管理、组织架构的要求; ⑤企业智能转型的投入产出比(效益).

(2)建议政府:①健全和完善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②制定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扶持和引导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③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加大对智能制造业的监管管理,维护工业网络安全等.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幸福的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有青山、绿水、柔光,能够让人静下来;同时是高效的城市,拥有经济活力。通风、浅层地热能实现冬暖夏凉的特征。南方的一些园林建筑,园林在建筑中,建筑在园林中,园林与建筑和谐共生,是师法自然、巧夺天工的生态建筑:西面的堵上爬满了藤蔓,遮挡了烈日;正厅外开辟了花园、草坪;南侧种植落叶型的树木,夏天树叶繁茂可以遮阳,冬天落叶后阳光可照射进来。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赏心悦目,又调节气候,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材料二

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不是强调战胜和侵占,而是尊重并寻求和谐共处。这一态度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当今,新的信息化社会的智能技术在另一个层级上让我们回归自然,对自然、宇宙存有一份敬畏之心。当我们建造城市的时候,不能迷信科技、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绿色建筑回归的本质是为生命而建造,是要容纳生命,让生命更高傲;不仅为当下的人,也为后代的人,不仅为能说话的人;也为所有的生物。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一定是尊重生命的平等,共享生存空间和公共资源的城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对推行绿色建筑的作用。

(2)绿色建筑的核心目的是要正视和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3)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庄严承诺的重要抓手。结合上述材料,就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城市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1)①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理念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维方式,指导绿色建筑推行;

②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以其宝贵遗存向人们展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为人们推行绿色建筑提供借鉴.

(2)①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人不能违背自然,但自然并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尊重自然,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要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平.

(3)答案示例:①把现代建筑中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 第6篇

1.价格与物价

(1)价格变化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稳定物价的措施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为什么?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怎么样?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企业经营与发展措施

①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臵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4.如何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③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措施①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②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④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5.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措施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⑤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宏观调控的含义及主要目标是什么?

(1)①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7.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①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②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基本格局: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④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

A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B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⑤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必修二《政治生活》

9.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10.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和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②坚持宗旨和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科学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①积极行使权利。②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12.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②党的地位决定的。③党的作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⑤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①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3.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基本制度)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⑤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14.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怎么做?①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③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④国际关系: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⑤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三《文化生活》

15.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⑤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⑦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16.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①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③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17.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8.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19.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0.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2.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新内容。②是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需要。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从国家来看,应做到: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c.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a.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3.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怎么样?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两种错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实际。

24.如何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5.如何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6.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7.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8.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9.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0.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辩证法: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③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⑤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32.如何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上一篇:四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巡礼下一篇:冗余系统可靠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