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2024-05-16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精选7篇)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1篇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参赛选手信息表

选手姓名:

所在院校:

专业班级:

手机号码:

通讯地址:

注意事项:

(1)中文字体请用宋体、字号为小四;

(2)电子稿件分封面与正文。正页内不得有表明译者姓名及学校等任何文字,违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3)电子稿件文件名格式为(姓名+学校)

(4)请填写有效的参赛信息

交稿方式:请发送电子稿件至: sisuta@163.com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2篇

在成功举办八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的基础上,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将举办第九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此次翻译大赛将扩展到更多的省市,邀请更多的高校,吸引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将成为2011年全国翻译界中万人瞩目的一大盛事。

一、主办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二、承办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翻译协会

三、协办单位:重庆市翻译学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等组织和高校

四、供稿单位:重庆市翻译学会

五、赞助单位:语言桥翻译集团

六、大赛顾问:蓝仁哲教授(四川外语学院硕导、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博导)严啟刚教授(四川外语学院硕导、南开大学兼职博导)

七、大赛评委:

评委主席:廖七一教授(重庆市翻译协会会长、四川外语学院硕导、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博导)

评 委(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名):陈历明教授(川外)、曹顺发教授(交大)、董洪川教授(川外)、贺 微教授(重师)、侯国金教授(川外)、胡安江教授(川外)、贾志高教授(西南大学)、李芳琴教授(川外)、宋雷教授(西政)、汪顺玉教授(重邮)、吴 念教授(重师)、徐铁成教授(重大)、杨全红教授(川外)、杨炳钧教授(西南大学)、张爱琳教授(重邮)、赵 亮教授(西政)、赵彦春教授(川外)

特邀评委:朱宪超(语言桥集团董事长)、文艺(语言桥培训部总监)

八、大赛译稿评审:

1、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一律采取盲审的方式

2、评分标准: 忠实原文,语意通顺;文体对等,文笔优美;富有创新性,译文有亮点。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 二等奖:8名 三等奖:12名 提名奖:20 名 入围奖20 组织奖若干名 对每个奖项将颁发荣誉证书及相应的奖金或奖品

十、参赛细则:

1.参赛原文获取时间和途径:

1)从即日起,重庆参赛者可到重庆各高校负责人处免费领取: 四川外语学院 王 艳 *** 重庆大学

谢老师 65122551 西南大学 杨 晶 *** 西南政法大学 张老师 *** 重庆交通大学 董介玉 *** 重庆医科大学 戴老师 *** 重庆邮电大学 金 梁 *** 重庆工商大学 张 浪 *** 重庆师范大学 王阳霞 *** 后勤工程学院 易老师 *** 重庆理工大学 江春秀 *** 长江师范学院 刘老师 *** 南方翻译学院 吴老师 *** 2)参赛者可到以下两个网站下载:

四川外语学院网站: http:// 2.参赛对象:全国各大高校在校学生

3.截稿日期:2011年9月15日(以邮戳为准)4.交稿方式:

1)可邮寄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李金树老师 收转(邮编:400031,信封上请注明“参赛译文”字样。)

2)也可直接送交到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李金树老师处 5.颁奖时间:2011年10月下旬(另行通知)6.译稿要求:

1)稿件请用A4稿纸打印,中文字体请用宋体、小四。注意封面与正文分页。请在四川外语学院校网上下载统一封面;正文页只须打印译文(无需附加原文),正文页内不得有任何表明译者身份的文字,违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2)参赛译文必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7.咨询电话: ***(王艳)***(黄烁)***(马阳阳)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2011年5月10日

————

附:第九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原文(英译中)

John Lennon was born with a gift for music and comedy that would carry him further from his roots than he ever dreamed possible.As a young man, he was lured away from the British Isles by the seemingly boundless glamour and opportunity to be found across the Atlantic.He achieved that rare feat for a British performer of taking American music to the Americans and playing it as convincingly as any homegrown practitioner, or even more so.For several years, his group toured the country, delighting audiences in city after city with their garish suits, funny hair, and contagiously happy grins.This, of course, was not Beatle John Lennon but his namesake paternal grandfather, more commonly known as Jack, born in 1855.Lennon is an Irish surname—from O’Leannain or O’Lonain—and Jack habitually gave his birthplace as Dublin, though there is evidence that his family had already crossed the Irish Sea to become part of Liverpool’s extensive Hibernian community some time previously.He began his working life as a clerk, but in the 1880s followed a common impulse among his compatriots and emigrated to New York.Whereas the city turned other immigrant Irishmen into laborers or police officers, Jack wound up as a member of Andrew Roberton’s Colored Operatic Kentucky Minstrels.However brief or casual his involvement, this made him part of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popular music industry.American minstrel troupes, in which white men blackened their faces, put on outsize collars and stripey pantaloons, and sang sentimental choruses about the Swanee River, “coons,” and “darkies,” were hugely popular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oth as performers and creators of hit songs.When Roberton’s Colored Operatic Kentucky Minstrels toured Ireland in 1897, the Limerick Chronicle called them “the world’s acknowledged masters of refined minstrelsy,” while the Dublin Chronicle thought them the best it had ever seen.A contemporary handbook records that the troupe was about thirty-strong, that it featured some genuinely black artistes among the cosmetic ones, and that it made a specialty of parad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every town where it was to appear.For this John Lennon, unlike the grandson he would never see, music did not bring worldwide fame but was merely an exotic interlude, most details of which were never known to his descendants.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e came off the road for good, returned to Liverpool, and resumed his old life as a clerk, this time with the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3篇

本届大赛分初赛、复赛和现场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1. 初赛:

9月7日—10月12日为初赛征稿阶段。初赛由各县 (市、区) 教育局或学校组织初评, 而后将推荐入围作文的电子版及学生信息统一发送至czszwds@126.com。基本推荐数为参赛人数的千分之五。

《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将对报送的学生作文进行复核, 并于10月底在江苏教育新闻网 (http://www.jsenews.cn) 等媒体公布入围复赛的选手名单。

2. 复赛:

复赛时间为11月3日, 届时以大市为单位组织现场作文, 全省统一命题, 统一开赛。大赛组委会将邀请有关专家对复赛作文集中进行匿名评审, 确定来宁参加现场决赛及颁奖活动的人选。

3. 现场决赛:现场决赛时间为11月24日。评委会专家现场命题、匿名评审, 确定各个奖项。现场决赛后举行颁奖仪式及专家、选手交流活动。

二、初赛题目

1. 请以“刚刚开始”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2. 请以“我看”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不少于600字。横线上可以填写如“城市病”“体育精神”等。

三、征文要求

文章内容须观点明确, 健康向上, 生动有趣, 富有生活气息。要求原创, 严禁抄袭。入围作品将上网公示。

四、奖励办法

大赛设特等奖10名, 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 并向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特等奖获奖选手将获得免费参加《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举行的主题冬 (夏) 令营 (或游学) 活动的机会。另根据各地组织参赛的情况, 评选出优秀组织奖若干个。部分优秀作品以及专家点评将在《初中生世界》杂志刊登。《初中生世界》编辑部还将编辑出版大赛专辑。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4篇

在成功举办了八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的基础上,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将举办第九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此次翻译大赛将扩展到更多的省市,邀请更多的高校,吸引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将成为2011年全国翻译界中万人瞩目的一大盛事。

一、主办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二、承办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翻译协会

三、协办单位:

重庆市翻译学会、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后勤工程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等组织和高校

四、供稿单位:重庆市翻译学会

五、赞助单位:语言桥翻译有限公司

六、大赛评委:

评委主席:廖七一教授(重庆市翻译协会会长、四川外语学院硕导、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博导)

评 委(以姓氏字母为序):

陈历明教授(川外)、曹顺发教授(交大)、董洪川教授(川外)、贺 微教授(重师)、侯国金教授(川外)、胡安江教授(川外)、贾志高教授(西南大学)、李芳琴教授(川外)、宋雷教授(西政)、汪顺玉教授(重邮)、王仁强教授(川外)吴念教授(重师)、徐铁城教授(重大)、杨全红教授(川外)、杨炳钧教授(西南大学)、张爱琳教授(重邮)、特邀评委:朱宪超(语言桥总经理)

七、大赛译稿评审:

1、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一律采取盲审的方式

2、评分标准:忠实原文,语意通顺

文体对等,文笔优美

富有创新性,译文有亮点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提名奖:20名入围奖:20名组织奖:若干名

每名获奖者都将获得相应的荣誉证书、奖金或奖品

九、参赛细则:

1.参赛原文获取时间和途径:

参赛者可到以下两个网站下载:

四川外语学院网站:(http://)

2.参赛对象:全国各大高校在校学生(专、本、硕、博)及广大翻

译爱好者

3.截稿日期:2011年9月20日(以邮戳为准)

4.交稿方式:

1)可邮寄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李金树老师 收转(邮编:400031,信封上请注明“参赛译文”字样。)

2)也可直接送交至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李金树老师处

5.颁奖时间:2011年10月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译稿要求:

1)稿件请用A4纸打印,中文字体请用宋体、小四。注意封面与正

文分页。请在四川外语学院校网上下载统一封面;正文页只须打印译文(无需附加原文),正文页内不得有任何表明译者身份的文字,违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2)参赛译文必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一经发现,取消参赛

资格。

7.咨询电话:

***(王艳)

***(黄烁)

***(马阳阳)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11年6月10日

注:后附参赛原文和封面

附:第九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原文(英译中)

John Lennon was born with a gift for music and comedy that would carry him further from his roots than he ever dreamed possible.As a young man, he was lured away from the British Isles by the seemingly boundless glamour and opportunity to be found across the Atlantic.He achieved that rare feat for a British performer of taking American music to the Americans and playing it as convincingly as any homegrown practitioner, or even more so.For several years, his group toured the country, delighting audiences in city after city with their garish suits, funny hair, and contagiously happy grins.This, of course, was not Beatle John Lennon but his namesake paternal grandfather, more commonly known as Jack, born in 1855.Lennon is an Irish surname—from O’Leannain or O’Lonain—and Jack habitually gave his birthplace as Dublin, though there is evidence that his family had already crossed the Irish Sea to become part of Liverpool’s extensive Hibernian community some time previously.He began his working life as a clerk, but in the 1880s followed a common impulse among his compatriots and emigrated to New York.Whereas the city turned other immigrant Irishmen into laborers or police officers, Jack wound up as a member of Andrew Roberton’s Colored Operatic Kentucky Minstrels.However brief or casual his involvement, this made him part of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popular music industry.American minstrel troupes, in which white men blackened their faces, put on outsize collars and stripey pantaloons, and sang sentimental choruses about the Swanee River, “coons,” and “darkies,” were hugely popular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both as performers and creators of hit songs.When Roberton’s Colored Operatic Kentucky Minstrels toured Ireland in 1897, the Limerick Chronicle called them “the world’s acknowledged masters of refined minstrelsy,” while the Dublin Chronicle thought them the best it had ever seen.A contemporary handbook records that the troupe was about thirty-strong, that it featured some genuinely black artistes among the cosmetic ones, and that it made a specialty of parad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every town where it was to appear.For this John Lennon, unlike the grandson he would never see, music did not bring worldwide fame but was merely an exotic interlude, most details of which were never known to his descendants.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e came off the road for good, returned to Liverpool, and resumed his old life as a clerk, this time

with the Booth shipping line.With him came his daughter, Mary, only child of a first marriage that had not survived his temporary immersion in burnt-cork makeup, banjo music, and applause.When Mary left him to work in domestic service, a solitary old age seemed in prospect for Jack.His remedy was to marry his housekeeper, a young Liverpool Irishwoman with the happily coincidental name of Mary Maguire.Although twenty years his junior, and illiterate, Mary—better known as Polly—proved an ideal Victorian wife, practical, hardworking, and selfless.Their home was a tiny terrace house in Copperfield Street, Toxteth, a part of the city nicknamed “Dickens Land,” so numerous were the streets named after Dickens characters.Rather like Mr.Micawber in David Copperfield, Jack sometimes talked about returning to his former life as a minstrel and earning fortunes enough for his young wife, as he put it, to be “farting against silk.” But from here on, his music making would be confined to local pubs and his own family circle.四川外语学院第九届“语言桥”杯

翻译大赛(英译汉)

参赛选手信息表

选手姓名:

所在院校:

专业班级: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5篇

一.活动背景:

在201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书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以高度聪明智慧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标志和思想武器。发展书画艺术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活动主旨:

文化强国,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深层之精髓,重新让世人品味中国文化之美。通过国粹书画笔墨丹青、写意中国等艺术形式,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激发全球华人传承中国文化强国的热情。

三、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文化产业报社

四、协办单位

中国艺术书画家协会中国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中心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定中心北京西山画院

北京市新慧创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五、顾问团(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荣银王文祥刘大为李中贵

张海沈鹏范曾欧阳中石

孟伟哉卿建中同向荣张德宽郭建勋

六、评选委员会:

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单位推荐资深专业书画家组成权威性的评选委员会,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评比。评审委员会对全部作品进行评审,并及时公布获奖名单。(查询网址http:///)

七、征稿对象:

少年组(年龄4岁至18岁之间)

青年组(年龄在19岁至45岁之间)

中年组(年龄在46-60岁)

老年组(年龄在60岁以上)

专业组(指省、市、全国书协、美协会员的作者)

八、征稿范围:

书法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

美术类:中国画、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线描等。

九、征稿事项:

征集时间:即日起至2013年9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作品要求:

内容:要求积极、健康、向上,能够体现中国深层文化之美,提倡精品意识。

规格:书体不限,篆书、草书(附释文),书画作品最小不小于四平尺,最大不超过八尺整张,不需装裱。

请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上角使用正楷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单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登记姓名相同,勿用笔名。邮寄作品请在信封注明“2013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书画大赛”字样。或登录:http://

2013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书画大赛组委会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6篇

安徽马鞍山——千字文的故乡

全国老年千字文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姑孰才子周兴嗣集王(羲之)字1000个,在马鞍山采石矶一夜编撰蒙学第一教材、中华文化之经典《千字文》。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历代名家多有染翰,如智永、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徵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广泛,书体和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既留下了墨宝,也传播了《千字文》。今天,马鞍山人将以古为新,古为今用,以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形式谱写新的诗篇。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与书法报社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基础上,将于今年11月举办第二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作为本届艺术节活动内容之一——全国老年千字文书法大赛现面向全国征稿。

一、举办单位

办 :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 书法报社

办 :马鞍山市金家庄区委、区人民政府,马鞍山市文联

执行承办 :马鞍山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马鞍山文化产业促进会 《书法报·老年书画》编辑部

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大展组委会

组委会由主、承办方相关领导组成,组委会主任由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厚林和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舟恒划担任。

三、大展评委会

评委会由组委会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组成。

四、征稿对象

年满55岁以上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国公民)均可投稿。

五、征稿要求

(1)作品内容为《千字文》或《千字文》节选;

(2)征稿作品为毛笔书法,书体不限,作品统一为竖式,4尺对开或4尺整纸。草书、篆书须附释文;

(3)作品勿装裱。请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下角工整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4)每位作者限投稿2件以内,并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老年千字文大赛作品”字样,请勿重复投稿;

(5)所有作品均不退稿;

(6)征稿时间:自本公告见报之日起,至2012年 8月20 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六、作品评审

由本次大赛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审。

评审结果于2012年9 月在《书法报·老年书画》和有关媒体上公布。

评审地点:马鞍山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5名,各奖安徽文房四宝一套(价值人民币10000元);

二等奖8名,各奖安徽文房四宝一套(价值人民币6000元);

三等奖10名,各奖安徽文房四宝一套(价值人民币3000元);

入展作品300件。

八、展览及颁奖

与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同步举行全国老年千字文书法大赛作品展及颁奖仪式。

九、编辑出版

编辑出版《全国老年千字文书法大赛作品集》,收入获奖、入展作品,与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同步发行。

十、作者待遇

(1)获奖作品永久收藏于中国千字文碑帖馆,并选刻部分作品进入千字文碑林,供参观游赏;

(2)向获奖、入展作者颁发证书,并赠送本次大赛作品集1册;

(3)获奖作品将在《书法报·老年书画》上刊发;

(4)特邀获奖、入展作者赴马鞍山现场参加千字文艺术节,在开幕式上参与书写《千字文》长卷活动,并在艺术节期间参加徽韵文化博览会、千字文文化之旅,在闭幕式上观看精彩的黄梅戏演出等活动;

(5)获奖证书、作品集除在展览现场颁发外,其余未到场者将在开幕式后2个月内寄达作者。

十一、收稿地址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西路1500号佳达工业园行政楼1号 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

收稿人:关玉卫

邮编:243000

电话:0555—2218898(传真)

0555—2200298

纪念千字文诞生一千五百周年

安徽马鞍山——千字文的故乡

全国中青年千字文书法手卷作品展征稿启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姑孰才子周兴嗣集王(羲之)字1000个,在马鞍山采石矶一夜编撰蒙学第一教材、中华文化之经典《千字文》。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历代名家多有染翰,如智永、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徵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广泛,书体和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既留下了墨宝,也传播了《千字文》。今天,马鞍山人将以古为新,古为今用,以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形式谱写新的诗篇。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与书法报社将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基础上,于2012年11月隆重举办“第二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将中国手卷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本届艺术节有一项重大活动——全国中青千字文书法手卷作品展。为此特向全国书法艺术家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征集书法作品。

一、举办单位

办: 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

书法报社

办: 中共马鞍山市当涂县委

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民政府

执行承办: 马鞍山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马鞍山文化产业促进会

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大展组委会

组委会由主、承办方相关领导组成,组委会主任由马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厚林和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舟恒划担任。

三、大展评委会

评委会由组委会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组成,评委会主任由一位中国书协副主席担任。

四、征稿对象

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年龄54岁以下均可参赛。

五、征稿要求

(1)作品内容为千字文或千字文节选或李白描写马鞍山的诗词

(2)征稿作品为毛笔书法,书体不限,作品尺寸,考虑到评审后展出的需要,作品高度不超过50cm,长度不小于300cm,不超过600cm。草书、篆书须附释文。

(3)作品勿装裱。请用铅笔在作品背面右下角工整注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

(4)每位作者限投稿2件以内,以挂号或特快专递方式寄出(注明“全国中青年千字文书法手卷作品展”),请勿重复投稿。

(5)所有作品均不退稿。

(6)征稿时间:自本公告见报见网之日起,至2012年8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六、作品评审

由本次大展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审。

评审结果于2012年9月在《书法报》和有关媒体上公布。

评审地点:马鞍山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各奖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获奖个人作品集单行本1000册,另付作者500元作品收藏费;

二等奖5名,各奖由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获奖个人作品集单行本600册,另付作者500元作品收藏费;

三等奖10名,各奖由专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获奖个人作品集单行本300册,另付作者500元作品收藏费;

入展作品200件,付作者500元作品收藏费。

八、展览及颁奖

与千字文书法艺术节同步举行全国中青年千字文书法手卷作品展览及颁奖仪式。

九、作者待遇

(1)获奖及入展作品由千字文碑帖陈列馆馆藏,并选刻100件获奖和入展作品进入千字文碑林,供参观游赏;

(2)向获奖、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3)获奖作品在《书法报》上刊发;入展作品全部在书法艺术网、千字文书法网刊发;

(4)特邀作品展评委及获奖作者参加千字文书法艺术节;

(5)获奖证书、获奖作者作品集、作品收藏费除在展览现场颁发外,其余未到场者将在开幕式后2个月内寄达作者。

十、收稿地址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西路1500号佳达工业园行政楼1号

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关玉卫

邮编:243000

电话:0555—2218898(传真)

0555—2200298 纪念千字文诞生一千五百周年

安徽马鞍山——千字文的故乡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千字文书法大赛征稿启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姑孰才子周兴嗣集王(羲之)字1000个,在马鞍山采石矶一夜编撰蒙学第一教材、中华文化之经典《千字文》。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历代名家多有染翰,如智永、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徵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广泛,书体和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既留下了墨宝,也传播了《千字文》。为弘扬国学文化,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与书法报社将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的基础上,于2012年11月隆重举办“第二届中国千字文书法艺术节”。根据艺术节总体安排,进一步提高全国青少年书法创作水平,弘扬国学文化,经中国(马鞍山)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研究决定,在艺术节期间举办“笫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千字文书法大赛”,并将此项活动列为常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展现蒙学巨著《千字文》的诞生地、千字文的故乡——马鞍山的城市魅力,现面向全国征稿。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

书法报社

承办单位: 中共马鞍山市雨山区委、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政府

马鞍山市教育局

协办单位:马鞍山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马鞍山文化产业促进会

《书法报·少儿书画》编辑部

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组委会

任:

盛厚林 马鞍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舟恒划 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

秘书长:

王平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陈明华 《书法报·少儿书画》执行主编

副秘书长:曹 峰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

冯金城 安徽千字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熊 飞 书法报社

三、评委会

将由组委会聘请全国著名书法家担任评委。

四、参赛对象

全国所有在校中小学生

五、参赛组别

高中组

初中组

小学甲组(4—6年级)小学乙组(1—3年级)

六、大赛奖项设置

大赛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50名;优秀奖400名;优秀辅导教师奖8名;优秀组织单位奖10名

七、奖品设置

1.一等奖奖笔记本电脑一台;二等奖奖学习机一台;三等奖奖精美竹简一套;优秀奖奖文房四宝一件;优秀辅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单位奖均奖笔记本电脑一台;

2.获得优秀奖以上的作者将赴美丽的诗城、千字文的故乡——马鞍山参加艺术节闭幕式观看精彩的文艺汇演; 3.获奖者可获组委会颁发的获奖证书; 4.获奖作品将在《书法报·少儿书画》上选登;

5.获奖作品永久收藏于中国千字文碑帖馆,并选刻部分作品进入千字文碑林。

八、截稿日期 :2012年8月30日

九、来稿须知

A、统一毛笔书写、四尺以内、以竖幅为主,所有来稿不需装裱。

B、书写内容《千字文》或《千字文》节选,来稿应注明作者姓名、所在学校、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及辅导老师。

C、免收参赛费,所有来稿无论获奖与否均不退稿。D、组委会将编辑出版大赛作品集。

十、收稿地址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西路1500号佳达工业园行政楼1号 千字文书法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

收稿人:关玉卫 邮编:243000 电话:0555—2218898(传真)

第十二届“语言桥”杯翻译大赛征稿启事 第7篇

本届大赛分初赛、复赛和现场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1. 初赛:

9月7日—10月12日为初赛征稿阶段。初赛由各县 (市、区) 教育局或学校组织初评, 而后将推荐入围作文电子版及学生信息统一发送至czszwds@126.com。基本推荐数为参赛人数的千分之五。

《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将对报送的学生作文进行复核, 并于10月底在江苏教育新闻网 (http:/www.jsenews.cn) 、“初中生世界”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czssj) 等媒体公布入围复赛的选手名单。

2. 复赛:

复赛时间为11月3日, 届时以大市为单位组织现场作文, 全省统一命题, 统一开赛。大赛组委会将邀请有关专家对复赛作文集中进行匿名评审, 确定来宁参加现场决赛及颁奖活动人选。

3. 现场决赛:现场决赛时间为11月24日。评委会专家现场命题、匿名评审, 确定各个奖项。现场决赛后举行颁奖仪式及专家、选手交流活动。

二、初赛题目

1. 请以“刚刚开始”为题, 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

2. 请以“我看________”为题, 写一篇议论文, 不少于600字。横线上可以填写如“城市病”“体育精神”等。

三、征文要求

文章内容须观点明确, 健康向上, 生动有趣, 富有生活气息。要求原创, 严禁抄袭。入围作品将上网公示。

四、奖励办法

大赛设特等奖10名, 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颁发相应的获奖证书, 并向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特等奖获奖选手将获得免费参加《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举办的主题冬 (夏) 令营 (或游学) 活动的机会。另根据各地组织参赛的情况, 评选出优秀组织奖若干个。部分优秀作品以及专家点评将在《初中生世界》杂志刊登。《初中生世界》编辑部还将编辑出版大赛专辑。

上一篇:鞋匠之子阅读题答案下一篇:触及心灵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