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2024-05-16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精选9篇)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1篇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提纲

一、引言部分 1.标题 2.署名 3.摘要

二、主体部分

1.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2.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为什么)3.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怎么做)4.研究内容:(主体部分)(做什么)5.主要结论及讨论:(核心部分)(怎么样)

6.建议(一是根据研究结论的启示,二是针对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的缺陷,提出需要重视或改进的事项)

三、参考文献 专著著录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提名[M].出生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期刊文章著录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其中,方括号的M、J代表文献类型,分别为专著和期刊。其他为C代表论文集、N代表报纸文章、D代表学位论文、R代表研究报告、S代表标准、P代表专利。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2篇

中心中学

一、“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提出

(一)初中班级学习小组管理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人本主义理论:

3、初级社会群体功能:

(三)“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四)“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方法1、2、3三、“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过程

四、“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主要成果

小学攀登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第3篇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运用英语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 目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 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 英语教学成绩差。

其二, 小学生英语口语差。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

其三, 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 2005年9月, 我校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攀登英语”的实验研究。

五年来, 整个课题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5年9月~2007年7月) , 起步探索阶段。主要跟随总课题组, 进行初步研究尝试, 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7月) , 深化研究阶段。逐步扩大研究规模, 覆盖全校每个年级, 并尝试启用班主任教师担任攀登英语的教学任务, 初步巩固运用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 (2008年9月~2010年6月) , 整合提高阶段。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进一步扩大专业英语教师的队伍, 以“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的整合”为抓手, 加强专题研究, 争创优秀学科。

第四阶段 (2010年9月开始) , 普及推广阶段。总结五年来攀登英语课堂研究取得的经验, 并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 切实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 巩固和扩大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1.加强领导, 建章立制, 逐步规范课题研究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学校专门组建了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等组成的课题组, 确定了一至三年级7个教学班为实验班, 并逐步扩大到全校15个班级;同时, 学校逐步健全完善了“集体教研”、“年级组月汇报”、“学期展示”等制度, 有效保障了课题研究和常规英语教学。

2.加强管理, 开拓创新, 不断规范常规教学

从常规教学入手, 突出“四有八落实”, 严格执行过程化管理。几年来英语组非常重视课后反思环节, 逐步形成了“研讨——学习——再讨论——反思——总结——提高”的教学过程。尤其每学期, 英语组教师在参与“校级评优课”时, 都以组为单位开展“说课——听课——评课”活动, 课前大家集体钻研教材、集体探讨教法、集体备课, 课中认真听课、思考, 课后认真讨论教学得失、回顾小结, 撰写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3.强化设计, 积极引导, 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 学校就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室、楼道等场所张贴了英语宣传画。学生入学时, 老师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英语名字, 让孩子们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 并制作成胸卡每天佩戴, 课上或课下学生与老师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称呼, 课间用英语问候;平时课堂教学中, 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训练, 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 实施每天十分钟早读制度,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会话能力, 并把好语音关, 掌握好发音;运用词汇积累本、百词竞赛、作业评比、朗读比赛、课文短剧表演等形式, 锻炼学生的能力, 今年我校又引进了英语口语外教, 受到师生的好评。

4.深化研究, 因材施教,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校英语教师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出发,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的优化、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深入具体的研究,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每学期末学校组织英语展示活动, 各种节日都会由孩子们自己表演, 这种形式,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承担的两次区级展示活动, 不仅扩大了知名度, 而且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结果与分析

五年来, 学校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 坚持不懈、深入研究, 积极探索攀登英语课题研究与日常英语学科教学的交融点, 突出“两大特色”, 取得“四项成果”, 成效显著。

1.突出“两大特色——评价的整合突出阶梯性、内容的整合突出互补性”

(1) 评价整合——突出阶梯性

借鉴攀登评价体系优化常规英语课堂教学。攀登英语的评价机制就是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 每个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喜好, 从而使评价真正地发挥了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

(2) 内容整合——突出互补性

攀登英语和常规英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各有优势, 我们采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整合, 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取得四项成果

(1)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英语、用英语的自觉性显著增强, 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2)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家长会和开放日活动, 广大家长纷纷来到学校观摩课堂教学, 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大胆交流、精彩表现而惊喜万分。

(3) 建立了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师生关系

通过试验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学习者, 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 从而建立了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新型学习模式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4) 提高了英语学科的成绩

2007年, 学校荣获攀登英语基地校称号;2008年, 学校英语学科被评为优秀学科;2009年, 学校荣获英语实验优类校称号。并在全国及市区论文比赛、课堂教学设计及教案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奖。

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校的英语学科教学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 而且在市、区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学校还会在固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十二年一贯制校自身的优势, 努力探索小学攀登英语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机衔接, 力求共同促进取得双赢。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与理论.译林出版社, 2001.

[2]小学英语教师手册, 广东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4]禹明.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安凤歧, 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环保小课题"研究报告 第4篇

一.编题小组。根据调查,结合百分数的应用,编写了以下二题,供兴趣小组的活动使用。

1.我国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世界森林总面积有多少亿公顷?

2.世界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百分之几?

二.实验小组。从树枝上摘下5片叶子,通过测量和估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设问:

1.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2.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并且每25平方米的树叶能在一天释放出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这棵树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吗?

三.计算小组。(1)算出平均每片叶子的面积是:(15+16+12+20+18)=16.2(平方厘米)。

假如这棵树有10000片叶子,那么绿叶的总面积是:

16.20000=162000(平方厘米)

162000平方厘米=16.2平方米

16.2平方米<25平方米

计算结论:这棵树不可供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

(2)解答编题小组的两个题目:世界森林总面积为: 1.34.9%=35(亿公顷);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的8.61.8=11.98%。

四.调查小组。通过调查得知,现在好多餐馆都用一次性筷子。1家餐馆1天大约用200双一次性筷子,而1立方米树木可以生产45000双一次性筷子。

调查结论:照这样计算,1家餐馆一年要用筷子20065=73000(双),消耗掉树木730005000≈1.62(立方米)。

五.推理小组。根据以上数据推理:中国现在每年生产大约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我们以每根筷子长15厘米计算,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筷子一根一根地接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大约是40000千米)

450000000005000000000=337.5(圈)

推理结论:把中国人每年用掉的一次性筷子接起来,可以绕地球337.5圈,大致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

六.网络小组。网上搜索得知世界森林覆盖率: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瑞典54%、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中国16.5%。

网络搜索得出结论:我国森林覆盖率偏低。

七.研究结论。一次性筷子是树木做的,如此使用这么多的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来做筷子呀!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后果是,森林将遭到破坏,严重的将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自然的警钟告诫我们: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

八.研究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建议:

1.寻找一种既不破坏森林资源,用后又能自己降解的材料作为一次性筷子的替代品。

2.工商、环保部门加强监管,杜绝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5篇

课题批准立项后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邀请相关专家与课题组核心成员一道,对课题的整体设计做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专家的学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落实具体分工,安排好研究进度, 充实调整好研究队伍,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这一活动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课题开题

二、开题的目的与意义:

对课题设计做进一步的深化,优化,细化,量化,使研究一开始就建立在切实可行性的基础上。 通过开题,清理思路,聚焦问题,开展行动。因此课题主持人要亮观点、提假设、讲可能、做决断。

通过开题尽可能增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避免或减少无效研究,提高研究质量与效益。

(一)清理思路

首先要解题破题。究竟课题的关键核心问题是什么,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是归因关系还并列关系或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要弄清楚。

比如:《学校阳光体育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是指哪类学校,高校还是中小学,或是所有学校?开题时要把它做进一步的明晰。

其次要定位。确定课题是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性的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重在明理,实践研究重在应用。高职高专做课题主要还是实践性的应用研究,重在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实际的问题,创新专业建设,办学模式、课程改革、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动手能力等。在研究中要克服就事论事,在做中明理,在做中注意归纳、概括、提炼、上升。如:《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要从理论上着力回答什么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养手段途径策略等,同时要与远程教育条件下联系起来。

第三、准确界定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内涵特征、研究对象、范围等作进一步的限定,办求准确无岐义。

第四、科学选择方法。针对研究的需要与问题恰当地选择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等。

(二)聚焦问题

要明白问题即课题。 把问题找准,通常研究内容也就是解决的问题。一个课题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一次要全部解决不可能,要善于抓住关键的核心问题实施重点突破,与其全面肤浅,不如片面深刻就是这个道理。如:《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是关键核心问题,在关键问题下可分解为“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何关联?为什么要基于这样一个研究前提和切入点来研究?如何进行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改革的效果怎样检验等。

(三)开展行动

理清思路,聚焦问题,随即要展开实质性的行动。一是要组织好研究团队和力量,课题组成员的要注意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二是精心制定好研究计划与方案。三是着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教育实验,学术研讨,撰写论文与著作等。

行动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不偏离研究方向,不作无效研究。

三.力求达到“四化”要求

(一)所谓“深化”即深化问题认识。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本来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系列问题条理化,把大的问题化分解为若干个问题,把虚的问题化为实的问题。通过表象透视深层次的问题。

(二)所谓“优化”即优化研究实施计划。主要对课题的整个设计框架再次进行全面审视,尽可能做到清晰问题无缺失,理论支撑有根据,研究假设无遗漏,方法选择无差错,研究思路很清晰,技术路径无偏差,人员分工很明确,条件保障能落实。

(三)所谓“细化” 即细化研究过程。对研究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每一个实施步骤,每一项研究活动作出详细的安排,每个阶段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完成,出什么样的成果,都要一一作出安排,尽可能使研究有序推进,避免盲目行事。

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提纲 第6篇

(提纲)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简单地说,课题就是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

课题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研究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

是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管理、监控和验收之下。有其合理、高效的一面。

目前,我国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科研部门一般采取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资助)的原则,确立科研课题。一般遵循必要的程序,在实施中既有规定性也有一定自由度,一般不事先指定承担者(可竞争),改变以单位为核心的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形式。如:指令性课题(上级下达);招标性课题;委托性课题(横向合作);自主选择的课题,等等。

共性:都要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开展研究。这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寻找、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结论。

二、课题类型与课题的选择

1.课题的类型:

从课题性质:委托、招标、自选、指令

从课题委托立项单位: 不同的机构(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各大学、科研院所)、部门(各厅局根据自身需要,交由下属部门完成的课题)、企业、团体委托

从不同角度可以把课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角度来分,课题可分为基础理论课题和应用对策课题。

基础理论课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对于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的规律性探讨(对象的内涵、外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等等);

应用对策课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

基础理论课题一般可以不涉及应用对策问题,对策类课题却往往要从理论研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题成果一般两大类:研究论文或著作(一般为基础研究);研究报告(一般为对策研究)] 2.如何选题?

(1)要有问题意识。

课题研究来源于问题意识。

缺少问题意识,万事习以为常,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课题研究无从谈起。

(2)从问题意识上升到课题研究。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问题经过概括、提炼为一个研究对象的过程。

确定课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

3.研究课题的确立(选择课题或接受课题)至少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认真选择课题。课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或理论深度,从而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

第二,选择尽量具体的课题(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

第三,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研究者原有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

第四,课题要与自己的工作任务相关联,才有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要是能与个人的兴趣点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研究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要量力而行。

三、怎样进行课题策划?

1.明确研究意义,界定研究目的和内容,理清研究思路。(“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1)明确选题的意义(为什么研究):

自选课题:选题的价值在哪里?靠申报书来说服对方给你资助。

定向课题:充分认识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竞标课题:要让评审者看到你对这个课题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指令性课题:要自己弄清楚命课的意义,在课题组内部统一认识。](2)准确界定研究范围(研究什么)是课题实施前策划的前提和关键。

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要知道,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3)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的设计(怎样研究)

研究课题意义、范围、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

首先,根据课题的性质确定基本的研究方法。

比如:是侧重调查,还是侧重理论探讨,还是两者相结合;又如:是侧重定性分析还是侧重定量分析;是否要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

其次,提出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组成员的有效分工,调研方案的确定。带着分工进行分头思考,带着分工进行调研,各有侧重。

调研方案力求详细(调研提纲、抽样调查的指标确定、问卷的题目设计)。第三,也最重要的,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由于研究尚未开始,这个研究思路是基于对于课题结论的假设。[基本的判断和思路] 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假设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为借鉴,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

四、怎样实施课题

1.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别人已经说了什么)任何研究都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从头说”(前人没有研究过、没有关注过)“重新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错了,我要从新研究。)“接着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没有穷尽问题,我们还要继续研究。)“重复说”(重复别人的研究)——不需要讨论

严格来说,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

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因此,我们一般只能“重新说”和“接着说”。为了“重新说”或“接着说”,而不至于以为自己是“从头说”,更不至要“重复说”,首先,研究者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疏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

其次,要始终有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不至于人云亦云。

2.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调整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研究思路进行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这种研究的开展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因此,研究过程始终在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研究过程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研究者在行动时,不应拘泥于原有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对原有思路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

总值,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复式循环结构。

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者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

3.具体实施中的工作要点:

分工明晰,相互协作,及时总结,反复论证。4.加强针对性调研。调研一定要避免走过场,要真正带着疑问来调研,才有收获。同时,科学的调查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

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在某些课题研究中,建议与有关社会科研力量、社会调查机构合作。5.课题成果的形成

对已经调研到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

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开始课题成果的写作: 应用对策研究要求:

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要有新思考,新内容; 形式上:长短不拘、形式多样、行文注意叙述技巧。

叙述要灵活,有新意和冲击力,否则很难引起注意。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尽量避免“大而全”——标题大,内容全。

最常见的是两种成果形式:

问题披露性报告、对策建议性报告。

两者往往不可分。问题披露性报告可以只写问题,不写建议,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较为直接地报告问题。

但一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都回涉及到一些思路措施建议等。而建议性报告一般都要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成果的转化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不是直接的,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往往是渐渐体现出来的。

公开出版及发表(被引用、转载);

面向媒体发布成果(重大研究成果发布会、学者专访、新闻吹风会,等); 通过各类论坛、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在一定范围内发布;

内部报送形式,其转化形式:被领导批示采纳,成为决策参考,下发各有关单位参阅;直接进入政府决策层面。)

交委托方,在实际中得以实施。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7篇

肖家芸

一、语文“活动式教学”设题背景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实践能力。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向多“传递教学”,少“实践活动”。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天地狭窄,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眼前应试能力强,终身发展基础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便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存在方式的改变,所以,通过改变课程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突破口的突破口;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我们认为,改变教与学存在方式的支点是活动,于是,我们构建了语文“活动式教学”。

二、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内涵、重点和难点

语文“活动式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其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有机结合)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推进语文的全程教学,即所谓语文“活动式教学”。

语文“活动式”教学有两种存在形态。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语文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当然是相对的),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课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时空、氛围、资讯等)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其中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培育适应不同需要的活动“场”,摸索出“场”效应生成的科学有效便于推广的操作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图见附件)

四、语文“活动式教学”已有的实践基础

1、“五小”活动的实验奠定了基础。该实验始于1999年9月,2000年9月告以段落,着重进行语文学习课内外衔接方面的小活动实验,即小练笔、小演讲、小主持、小制作、小创作。实验期间举行了两次全校性的语文活动作品竞赛,面向省、市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和芜湖市及马鞍山、安庆、淮北等兄弟学校的同行,作了多种形式的展示汇报。尤其是该实验于2000年4月作为安徽省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展示项目,面向全省作了多媒体演示汇报,获得好评。该实验报告及阶段性小结,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5期。通过“五小”活动实验,提高了理论认识,摸索了实践方法,锻炼了实验队伍。

2、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开局良好。2000年10月始,我们在“五小”活动实验基础上,将活动扩大到语文的全程教学中,建构了三个层面(课内教学活动化、内外衔接活动化、课外拓展活动化)、九大类别(探究性活动、转换性活动、操练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发展性活动、传播性活动、制作性活动、专题研究性活动)的活动框架,重点向课堂教学活动化展开探索。该实验先后被安徽省和全国中语会确立为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由校长宛炳生直接领导,华中师大文学院、安徽师大学院的教学法专家出任顾问。已出实验简报9期,作省级全面展示两次,市内外开设研究课十余次;应邀赴武汉、太原、汕头、厦门、漯河、大连等省外展示,赴香港展示交流。《米洛斯的维纳斯》、《采访》两课已由中央教科所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盘,作为“新教材新教法示范”,于2001年面向全国发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全国首届语文实验成果展示的展评课,喜获一等奖第一名,语文“活动式教学”阶段性总结获安徽省第三届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学语文》等重点期刊,已刊发理论与实践探索文章15篇。建起了“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网,在省内外多处建立了子课题,其中广东从化中学连续一年派教师前来进行进修。

五、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深入的有效保障

1、坚实的领导后盾。学校宛炳生校长一直亲自抓实验,从计划编制,到课堂听课,宏观微观均予以督导。马林副校长,徐太春助理、严琴主任、唐俊主任等也自始至终关注支持实验。

2、精干的实验队伍

课题组现有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首期培训骨干教师1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人,省教坛新星2人,高级教师14人。一批事业心强,业务能力棒,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青年教师,特别能战斗。

3、一流的导师指导。本实验除省市教科所领导专家直接指导外,还聘请各方高手。如:全国中语文会副会长张定远、陈钟梁先生,全国高校教学法专家陈菊先教授等。

六、课题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2001年度):点上实验阶段,非毕业年级(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一个年级确定具有可比性的1-2位老师作实验,同时带两个班的老师可以选一个班作实验,另一个班按常规教学,便于效果对照。

第二阶段(2002年度):面上推开阶段,非毕业年级,全面布暑、循序渐进,在大方案的前提下,力求各人摸索自己的活动个性,使实验丰富多彩。

第三阶段(2003年度):模式建构阶段,拟从三大类着手。一是技能操作模式,二是情感发展类模式,三是问题解决类教学模式,总结出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结题定于2003年10月。预期成果:

一是:操作系列成果《“活动式教学”案例集锦》编印、展示。

二是:探索理论总结《语文“活动式”教学》专著出版。

三是:学生活动创新成果集锦。

四是: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鉴定认证暨实验基地挂牌。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组建以安师大附中为基地的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活动教学设计工作室”,策划“活动式教学”的方案,编著《语文“活动式教学”设计》丛书,最终努力形成一套便于实施“活动式教学”的特色教材。

我们坚信,语文“活动式教学”是与时俱进,意义深远的课题。有学校的坚强支持,有教育部“课题办”、省、市教科所,全国中语会、高校教学法等方方面面的指导鞭策,我们的实验目标一定能实现。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8篇

1. 教育创新呼唤课堂教学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时代在呼唤着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要依靠教学创新,没有了教学创新,教育创新就会失去载体和依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也就会成为空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陷在低效或无效教学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就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2.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要实现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来看,过重的课业负担阻碍着教学的创新,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外部原因和现实情况姑且不论,单说内在原因和情况,如学科内容“难、繁、偏、旧”,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以记忆知识为目标的强化训练,教学气氛呆板枯燥等,都直接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创新,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必须彻底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3.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优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探索教学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在教学思想上,建设以学生为本的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生施教,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关注统一规格教学向关注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由程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以选拔为主的评价向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师生共同经历发展过程的教学活动。

“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围绕有效教学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 有关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理论。

如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这些理论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具备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效果的教学经验与能力,而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2. 有关关注交流与沟通的理论。

如英国朗曼公司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3. 有关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理论。

如艾伦·C·奥斯汀所著的《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从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运用这些策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 有关教学媒体与教学有效性的理论。

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等理论,这些理论表明,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实施有效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实施有效教学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最基本的渠道,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观念,促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观念并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使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主动体验、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现实的、有趣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自主的、合作的、交流与反思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2)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它是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便于教师掌握和操作,使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素质。

(3)以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通过有效教学模式实施与探究,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研究教学模式,但不唯模式化,通过研究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实践,跳出基本模式,向更高层次———无固定模式方向发展。即经过套用模式———熟练掌握模式———跳出现有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 研究内容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全体任课老师和全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学。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1)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和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

(2) 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行动研究法。

通过“实践—总结(反思)—调整计划—再实践”的过程探究各年级各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3)个案研究法。

提倡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用案例分析来阐述研究成果。

六、研究措施

1. 健全研究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主任为副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以教研组长为组长,教研组成员为组员的一级子课题组。课题组与各子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与校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体会、谈感受。

3. 定期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的课题研究探讨活动、专题研究活动、阶段成果汇报活动等,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工作。

4制订“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奖励条例,落实科研经费,鼓励广大教师勤学习,重实践,勤反思,出成果。

5. 研究过程坚持四条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

1. 有效教学,教学相长。

(1)有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教学提高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过去的评价标准是教师是否教对教材、教会学生,而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无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教师通过对“什么是有效”的讨论,以及对课程标准的学习,认识到体现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对完成基础性目标和完成发展性目标,通过多次听课、评课、讨论,教师明确了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如,学习一篇语文课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要学生学会不同体裁、不同题材课文的不同学法。数学教学,教师让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新的算理与算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得新知,形成新的技能。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终身学习的方法,这是我们追寻的新课程理念。

(2)有效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有专题研讨,我们始终坚持以追求“有效”为目的,随时诊断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如冗长的情境导入,无目的的提问,作秀式的媒体使用,机械性的练习设计等,都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通病,是造成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我们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推荐代表试上,评课、讨论、反思,达成以下共识,以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始趣生。正常课上,教师通常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导入,以致少数学生不能及时进入角色。而在研究课、公开课上,教师往往创设情境而忽视创设情境的目的,三五分钟后仍未进入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倡巧设情境,课始趣生。即情境要扣题、激趣、惜时,形式有故事、猜谜、游戏、生活情境再现等。哪怕短短一句导语,只要能激趣、引人入胜即可。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听课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教师提问随意性,问题缺乏深思熟虑,或浅显易懂,学生不需思考随口可答;或不着边际,令学生摸不着头脑。而这些现象就是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尽量使用尼普斯坦教授研究的“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十字诀”中的方式和技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借助媒体,突破重难点———传统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又费脑,而有些教学内容无需现代媒体支持,如生字、课文内容、例题之类的内容,小黑板、卡片、投影仪也能展示,效果不低于多媒体课件。通过实践、讨论、反思,教师们认识到,对互动性、情境性、共享性、辅助性、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启迪智慧,展开想象;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练习,注意层次性———少辟精练。在有效设计练习、提高教学实效性中,我们领悟到,教师在设计巩固练习和课外训练题时,注意练习的梯度性与拓展性、针对性与层次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比较性与综合性、启发性与趣味性,杜绝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能使学生巩固新知,拓展思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等专题的研讨,广大教师在研讨活动中取长补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策略,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三年来,我校教师在昆山市小学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有10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在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有20人获奖。

(3)有效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教师有效地教是出发点,学生有效地学,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是立足点。自开展有效教学以来,学生的思维、人文情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有效教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而不思则惘,教师的有效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炬,启迪学生的思维之门。无论是在语文课上,还是在数学课上,每当一个问题抛出,接踵而来的是少则两三个,多则四五个答案相同的不同解法。有的是直觉思维,有的是形象思维,有的是逻辑思维;有的是顺向思维,有的是逆向反思,有的是集中思维,有的是发散性思维。不论是哪种思维,都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想碰撞。小手林立、小脸通红是有效教学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有效教学发展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而且爱自然、爱周围的人,爱科学、爱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有效教学注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注意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年来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了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不仅发展了思维,拥有了人文情怀,而且提高了各学科的学习质量。我校学生在基本完成市教育局质量指标的同时,在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三年中,省级获奖共58人次,苏州市级获奖共25人次,昆山市级获奖共96人次。

2. 有效教学,只有最好,没有最高。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一种境界,只有最好,没有最高,诚如斯言。三年来的研究,我们有喜也有忧,忧的是我们至今没有总结出系统性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在研究中,我们还有以下困惑需要解决。

(1)个别教师不愿摒弃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仍在坚持低效或无效的劳动。

研究提纲报告课题 第9篇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谢文兰.粤北仁化中学国化教学实施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6.

上一篇:榆林实验小学2013-2014总结下一篇:秋季田径运动会通讯稿、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