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024-06-07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精选8篇)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1篇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如果不进行大幅度的产业结 构调整将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并且为了适应加入WTO后新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作 者:李莉 作者单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15刊 名:山东经济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Y年,卷(期):“”(3)分类号:F121.3关键词: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 第三产业 企业集团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2篇

征管二分局课题组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经济繁荣在带来丰裕税源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制约着税收结构。组织税收收入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讲求聚财之道,又讲求生财之道,以实现税收—经济—税收的良性循环。我市自撤地设市以来,城市化进展迅速,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税收入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市本级地税税收收入由2001年的2.61亿元,增至2004年4.28亿元,年均增幅达21.3%,尤其是营业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高速增长,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占地税税收收入比重达47%,税收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我省经济面临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新形势下。丽水市地税局第二税务分局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就如何贯彻落实“三个三”的工作思路,保持地税收入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和不断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前提下的可持续增长,以保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财力,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积极有为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分局地方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房产税等地方小税种收入由2001年的1423万元,增至2004年2488万元,年均增幅达25%;社保费等非税收入也由2001年的3004万元,增至2004年7363万元,年均增幅高达48%,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保持了地方可用财力的持续增长。主要采取了加强小税种征管,优化税种结构;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培植地方税源;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做大非税收入规模等三方面对策及措施:

一、以强化房产税征管为突破口,加大各小税种的征管力度,着力优化税种结构。近年来,二分局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组织收入原则,在继续抓好主税种营业税、所得税征管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房产税等小税种征管的新办法,充分挖掘小税种的增收潜力,以优化税种结构,不断提高小税种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市区范围不断拓宽,城市人口剧增,房屋租赁业市场日趋繁荣,如何组织好营业用房税收征管这一新课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二分局全体干部的面前。针对营业用房房产税税源分散、覆盖面广、个体经营比例大、主动纳税意识弱、税源监管难度大、部门协作要求高、征管力量不足、征管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等特点,二分局采取了社会化的征管模式,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人员、地域优势,委托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房产税征收工作,并通过加强部门协作,充分调动了各街道办事处开展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市区营业用房房产税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六方面的措施:一是领导重视,全体干部思想认识统一到位、工作作风顽强扎实。市、区两级政府领导及市局领导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关注市区营业用房房产税征收工作,并给予高度的支持;二分局全体干部对房产税征收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高度统一到位,全局干部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整个房产税征收过程中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骄阳以火的夏日奋斗到雪花飘扬的寒冬。二是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从市房管处调取所有营业用房产权人的基础资料进行登记造册,并组织人员深入实地广泛开展核查。三是以“广税基、适税负”为指导原则,制定较为合理的定额征收标准。在进行大量实地调查摸底,并充分考虑丽水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营业用房租金的定额标准,将市区主要街道按照实际租金水平和繁华程度,在每年每间2000元至23000元之间划分为六个等级。四是制定严密的征管实施程序。制定了《营业用房租赁税收征管实施方案》,印制了《营业用房基本情况表》、《定额通知书》、《转告通知书》、《清场通知书》等一系列表证单书,针对房产税征收的具体阶段,明确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并先后多次召开业务专题会,讨论解决征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征收工作的实际操作性。五是加大征管工作宣传力度。通过逐户发放、宣传栏张贴、新闻媒体播放等方式广泛宣传营业用房税收征管政策法规,普及相关税收知识,提升纳税人主动缴纳意识;同时开设局长接待日,对部分对房产税缴纳仍有困惑不解的纳税人集中进行辅导教育;对经反复宣传教导仍拒不执行税法的“钉子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对主动踊跃纳税的“先进户”和被强制执行的“钉子户”,通过新闻媒体及时进行正反面典型宣传报导。六是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营业用房征管基础工作。开发应用了具有登记、开票、统计、查询等功能的“房屋租赁税收征管系统”,实现了房产税征收的信息化管理,纳税登记及征收开票等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

经辛勤耕耘,2004年市区营业用房房产税征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二分局完成了市区主要街道2500多户营业用房经营户房产税征收工作,共组织入库房产税1072万元,房产税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与上年同比增收523万元,增长95.3%,为以后房产税的征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成效显著。2005年,二分局又在上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完善市区营业用房房产税征收工作,征收范围从市区主要街道营业用房拓宽延伸至次街道、里弄、专业市场以及村级集体营业用房;部分街道地段的定额征收标准也进行了及时合理的调整。2005年1—9月份,已组织入库房产税1018万元,房产税收入再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178万元,增长21.2%。

在强化房产税征管的同时,其他小税种的征管力度也得到了全面的加强,二分局积极探索并全面贯彻落实市局出台的加强地方小税种征管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多环节控管,切实加强印花税征管,在企业设立登记、注销登记、购销行为等环节,审核企业实收资本、账簿设立及购销合同印花税缴纳情况,同时对印花税按行业实行分类管理,将印花税作为一个单独申报的税种进行登记,针对各行业特点,开展检查提醒服务;针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中心市区划分为小城市一级,每平方米税额调至2元,市区其他地区划分为小城市二级,每平方米税额调至1.2元,各建制镇镇政府规划区范围所在地,每平方米税额0.6元;调整房地产转让市场土地增值税预征率,转让房地产的单位和转让非普通住宅的个人应缴纳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由原来的2%调整为3%,房地产预售企业按预收额的1%预征土地增值税;摩托车车船使用税委托市交警队在车辆年检环节实行代征代缴,切实从源头上加强控管。

通过上述各种征管方式的创新应用,各地方小税种的征管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2004年,二分局共组织入库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城建税等6个地方小税种收入2488万元,与上年同比增收768万元,增长44.7%,小税种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比重由上年11%上升至16%,税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二、积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培植地方税源。

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在于经济税源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运用好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有利于实现税收—经济—税收的良性循环。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的重要税源,对地方税收贡献率大,几年来,二分局始终把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抓手,在收入盘子有限的情况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了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民政福利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努力培植后续税源。

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工作中,一是通过开展“送政策上门”、“办业务培训班”等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条件及具

体操作程序,积极引导帮助企业依法享受并用足用活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减免和税前扣除条件的企业,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退库,2004年二分局共为16户新办企业、劳服企业、福利企业办理2004所得税减免审批上报工作,减免所得税9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所得税亏损弥补的后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弥补亏损台账,逐户登记审核,及时落实亏损弥补政策。四是全面贯彻落实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客观平稳地做好调高起征点工作,到目前为止,二分局已落实符合享受下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个体经营户433户,认定1500多户月营业额不到起征点5000元的个体户定额税收实行免征,从而降低了第三产业纳税人的税负,扶持了小型服务业、商贸业等行业发展,壮大了第三产业发展基础。

三、加强社保费等非税收入管理,做大非税收入规模。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财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有着直接影响。为此,二分局在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收入结构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社保费等各项非税收入的征管,做大非税收入规模,二分局组织入库的社保费等非税收入已由2001年的3004万元增至2004年的7363万元,非税收入占地税总收入比重由2001年的20%提高至2004年的32%,地方财力结构不断优化,地方政府对地方财力的综合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二分局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积极贯彻执行《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丽水市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申报缴纳管理试行办法》,坚持“税费并重”,从今年4月起,已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保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社保费征管力度有效加大。二是加强与莲都区社保中心、区就业处等部门业务联系,确保社保费应征数、入库数等信息传递准确及时。三是加强社保费征缴管理宣传工作,通过举办“业务培训班”、与社保部门联合印制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社保费征缴知识,提高缴费人及时主动缴费意识。四是加强社保费催报催缴等日常监管工作,积极组织社保费清欠工作。五是改革社保费征缴模式,提高征管效率,对各项社保费在TF2000系统中按具体费目进行费种登记,企业社保费征缴实现“网上申报”、“一户通”电子扣缴,自谋职业者社保费征缴实现“税银联网、实时扣缴”,进区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税费征缴,实行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代办。六是在加强社保费征管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非税收入征管工作,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代征工作,全面加强各项非税收入管理。

组长:刘志伟成员:潘志伟杜春平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3篇

一、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产业向高加工、集约型产业转变时, 相应的产业结构也会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转变。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间存在紧密关联。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 (1950)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经济增长极理论, 主张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即增长极, 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根据这一理论, 从长期的动态过程来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需求结构不断变化, 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单位资源产出效益的对比也经常发生变化, 为保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并使区域经济能够在协调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快速度增长, 社会就要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结构, 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因此, 一方面, 区域经济的发展驱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运行的效率直接取决于不同产业结构的比例和协同共生的效率。良好的产业生态不仅能够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还能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 促进就业, 增加税收。

近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迅速, 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其次, 存在区域同构现象, 即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结构的趋同易产生投资方向、项目建设的同向选择, 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规模经济效益。第三, 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生态效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为降低成本, 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过于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大连市虽整体经济实力较强, 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 南北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各区域间产业发展失衡, 互补性差, 没有发挥充分区域优势;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因此, 尽快建立高效优化的产业结构不仅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能够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面一体的良性循环。以下以大连市为例来简单分析如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大连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 产业结构概况

近年来, 大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且近两年呈加速增长趋势。2012年, 大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51.4亿元, 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634.8亿元, 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916.7亿元, 增长10.6%。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6.4:51.9:41.7,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4.6%和42.3%。自2000年以来, 大连市逐步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尽管三次产业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总体上, 三产的结构呈第一产业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稳中有增, 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就产业结构比例而言, 大连市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稍显逊色, 为促进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利用大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大连市产业结构仍需向高级化方向推进。

(二) 三大产业结构分析

1. 第一产业结构分析

农业各部门在速度和构成方面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451.4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 农业增加值134.6亿元, 林业增加值3.7亿元, 牧业增加值83.8亿元, 渔业增加值194.7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4.6亿元, 分别增长5.2%、2.4%、8.5%、3%和8.9%。渔业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创增加值相对最高, 地方水产品总产量也有了一定提升;传统种植业增长速度快, 全年粮食总产量和平均每亩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发挥作用日益增大;种植业中蔬菜与水果总产量较高, 均超出了全年粮食总产量, 传统的粮食与蔬菜水果产量比重有了较大改变, 。另外, 现代农业方面, 全年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 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项等,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 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尚未形成规模。

2. 第二产业结构分析

工业生产方面,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207.4亿元, 比上年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822.2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其中, 重工业2055.1亿元, 增长10.1%;轻工业767.1亿元, 增长13.5%。重点项目建设中, 全年组织实施工业项目1583个, 总投资4450亿元。机车旅顺基地二期、机床集团瓦房店铸锻工业园等953个项目开工建设;奇瑞汽车、恒力石化PTA一期、德豪光电、船舶重工修造船、机车旅顺基地一期等783个项目竣工投产。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集群成为本市第三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部门的主要特点为:传统的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仍占据重要地位;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工业部门发展较快;汽车产业有了全新的突破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资源能源为主的重工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虽快但不够稳定, 还需扶持。

3. 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建筑业方面,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2031亿元, 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方面, 商品房销售额861.5亿元, 增长17.6%;交通运输方面, 全年运输企业客货换算周转量7871.1亿吨公里, 比上年增长14.1%。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7亿吨, 比上年增长11%, 其中, 外贸吞吐量1.1亿吨, 增长3.2%。邮电通信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6亿元, 比上年增长9.1%。旅游方面, 国内旅游收入711.4亿元, 增长19.0%, 旅游外汇收入8.9亿美元, 增长10.1%。金融资产1.8万亿元, 保险业保费收入160.6亿元, 比上年增长7.9%。利用外资方面,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83家, 注册外资金额91.6亿美元。第三产业中建筑业、房地产业增长幅度较大;交通运输业增长也较为迅速;旅游业所创产值较高;引进外资及投资项目增多。从总体上看, 物流体系尚处建设之中, 要能够完全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 物流业、金融业和信息中心仍需发展完善。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 大连市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不强, 海洋渔业作用尚不突出, 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初具规模但仍需发展;第二产业中传统的重工业所占比重大, 且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和数量来推动, 制造业大而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弱, 汽车产业尚待发展壮大;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但还存在港口优势不明显, 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应用网络衔接不充分等问题。简而言之,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还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产业新生态。

三、构建产业新生态,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主, 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进步为代价。西方的“先污染, 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前车之鉴, 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 走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发展道路。因此,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大连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需待进一步优化, 才能使经济、生态与环境的发展互为裨益, 实现和谐共赢。

(一) 打造沿海生态农业, 彰显海洋渔业生态体系

依据大连的地理位置优势及自然资源的特点, 在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 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重点打造沿海生态农业。沿海生态农业首先要突出绿色生态功能, 可以大连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为主导, 发展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建设海洋渔业方面, 应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海水种植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渤海、黄海的海洋资源优势, 既要适度捕捞, 又要注重海参、鱼虾扇贝等的人工养殖,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珍品, 并以此为突破, 发挥渔业在第一产业经济增加值中的作用, 同时也要逐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以良好的海洋渔业生态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二)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连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船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工业, 这些产业为推动大连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大连市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时, 一方面, 应注重发挥传统支柱型产业的优势, 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合理改造, 发挥现有龙头行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可围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海洋生物工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进行。并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提升综合实力。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双管齐下, 使二者平衡发展, 互相促进, 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又推动经济循环高效发展。还应逐步重点建设汽车产业, 培育其成为大连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 以港口为依托发展服务业, 提高国际竞争力

首先, 应充分发挥大连的港口优势, 以东北为腹地, 辐射全国和东北亚地区, 加快港航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自身的设施服务条件, 力争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同时, 加强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以港航业和信息化为发展平台, 带动现代物流业如集装箱物流链、粮食物流链、油运物流链等的发展, 并使其集约化规范化, 提升物流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再以先进的港航业、物流业、信息业推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其次, 加大城市对外开放的力度, 突出特色休闲旅游。鉴于大连具有临近日韩的地缘优势, 可加强与日韩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具有国际特色的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 并要注重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完善服务业的信息网络, 提升现代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小结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 它涉及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等多个方面, 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市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 在构建产业新生态过程中, 应利用好资源地缘优势, 以规模化的生态农业和特色海洋渔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以先进科技武装的传统支柱产业配合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第二产业;以港口为依托, 日韩为特色的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综合外向发展架构第三产业, 使三大产业布局合理互为补充, 并通过不断的优化升级, 最终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坚, 张唯实.产业结构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5) :40-42.

[2]古和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5) :112-115.

[3]高颖飞.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09, (1) :10-11.

[4]大连市统计局.2 0 1 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 L].h t t p://w w w.f d c 0 0 1.c n/portal/2013/0328/7560.shtml, 2013-06-02.

[5]刘天宝, 韩增林.大连市产业结构分析-基于城市定位的视角[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7) :29-32.

[6]朱瑞娟, 马民涛, 卢萌萌.东北老工业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 2012, 38 (1) :61-64.

[7]王盛兴.大连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对策建议[J].大连干部学刊, 2009, 25 (9) :30-31.

[8]郭庆祝, 黄东贤.关于加快发展大连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 2008, 24 (6) :19-2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服务外包 我国服务外包现状 发展服务外包对策

1.服务外包的概念及意义

1.1服务外包的概念

服务外包是企业将本来由自身提供的一些基础性的、非核心的业务从企业流程中剥离出去,外包给更为专业的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业务的经济活动。最初的服务外包模式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将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目前已经发展到包括商业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三方面的经济活动。

1.2服务外包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交流的加强,目前服务外包已经被广泛应用于IT、金融、设计、人力资源、会计、客户服务等众多领域之中.服务外包的层次和附加值也在不断加大。总的来说,服务外包对于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对企业出口点的转变、对投资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可以使企业以最为经济的方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主动承接国际先进服务业转移,对于我们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和优化外资利用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社会就业和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最初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晚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在九十年代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进行全球布局的重要手段。相对来说,我国的服务外包行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十余来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服务提供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甚至成为一些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研究表明,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了国际产业发展的方向。自金融危机以后,面对经济风暴的冲击,全球各国都在积极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竞争。而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服务外包行业作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转型经济的新增长点,全面渗透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中。近两年来,虽然受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人民币汇率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服务外包行业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 扩大社会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服务外包合同的执行金额达到198亿美元,其中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就达144.5亿元,而在2011年,服务外包业的增长势头更进一步加速,服务外包企业不管是从数量,还是从就业人员等方面,都呈上升趋势,更涌现出了一批超万人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

3.提高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2011年,财政部和商务部共同下发了《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业务予以资金支持》的通知,并且将服务外包行业包括在商务领域“十二五”规划的六个专项规划之中。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化,服务外包行业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政策扶持,可见国家对服务外包行业的重视。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了35%,并且在过去五年里,一直保持着年均30%~50%的增速发展趋势。据估计,到2015年年末,我国服务外包行业整体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因此,提高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3.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行业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发展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商务部自2006年起联合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先后认定了16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服务外包示范区。但是,各基地城市和示范区在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定位上,多集中注意力于软件外包、离岸外包,而缺乏对地区特色的考虑,缺乏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成地区差异。这种缺乏统筹安排的产业布局现象,使得各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甚至为了争夺市场,各地区纷纷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加入服务外包产业范围内,使得原本缺乏统筹安排的市场更加混乱,极不利于服务外包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上述现象,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应加强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和大城市,由于一线城市成本上升,许多企业将总部设立在一线城市,而将交付中心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 逐步形成“一线城市接单,二三线城市交付”的模式和分工格局。这一分工格局有利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二三线城市提供发展机遇。

服务外包企业应找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形成明确的产业定位。要加强行业研究,前瞻性地看到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客户需求特征,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还要主动激发市场的隐形需求,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形成差异化竞争。

3.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市场的开放力度日益加大,信息互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因信息泄露引发行业危机的隐患。因此,国家要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保护制度。服务外包企业还要加强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独立的技术知识产权的意识。值得欣慰的是: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开始实施《关于境内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信息保护的若干规定》。该规定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态度,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境外知识产权输出企业中的形象,有利于保护中国国内的知识产权,降低了境内外企业之间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谈判难度和谈判成本,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3培养专业人才

服务外包行業属于以人力资源为核心资本的产业,是人才智力密集产业,所以,该行业特别需要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而作为新兴行业,我国相关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还相对滞后,学校教育和行业需求没有很好地对接,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目前,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外语能力、专业技能和项目管理上能满足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

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情况,政府应采取创新型的、多种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比如,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能够使学校与社会、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对接,培养出对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具有深入的理解,同时具备市场开拓实践经验和能力,熟练掌握商务谈判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还应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采取吸引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等方式,以满足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加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能极好地促进我国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

结语

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为巨大,随着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国际专业合作的加强,服务外包产业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阙澄宁,柴渊哲.中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力比较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8).

[2]中国服务外包网. 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5篇

(下空一行)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优势农业品牌区„„„„„„„„„„„„2

(一)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2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业品牌区„„„„„„„„„„„„„„„„„„„2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培育名牌产品„„„„„„„„„„„„„„3

三、调整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3

(一)要以品质和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3

(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3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4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4

(一)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4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4

(三)加强基地建设„„„„„„„„„„„„„„„„„„„„„„„„4

(四)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深加工扶持力度„„„„„„„„„„„„„„„4

(五)扶持农业各种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的发展„„„„„„„„„„„„4

五、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5

六、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5 参考文献„„„„„„„„„„„„„„„„„„„„„„„„„„„„„6(小四宋体,1.5行距,不设页码,目录单独一页)

(上空一行)(题目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促郁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下空一行)【内容提要】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种养、加工的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需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对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要采取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质量、抓信息、上服务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大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5号宋体,单倍行距,顶格)【关键词】优化 农业结构 发展 农村经济(5号黑体,加粗,顶格)

(关键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正文5号宋体,全文1.5倍行距,设页码, A4纸双面打印)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十七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解决当前农村所有关键。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之一。由于郁南县地处粤西山区,受气候影响,农作物品种少,品质较差,价格处于劣势地位。加之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从中获得直接收益的比重不大。所以仅仅依靠种植业和工副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农业结构进行全方位调整,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区的繁荣与稳定,更关系到郁南县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

近年来,郁南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中心问题,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走在云浮市各县的前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缓慢,来源于种植业的农民收入比重大,而二、三产业比重仍有待提高。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加大了农民困难。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从以往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以往的资源约束为主转为需求的约束为主,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矛盾随之凸现出来,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就形成“卖难”,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二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郁南县地处粤西山区,西江、南江贯穿全境,山地众多的地理状况,长期以来受洪涝、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1 土地贫瘠,耕作传统,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特别是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迟缓。三是调整速度慢,显现不出特色经济,更无主导产业和优质品牌。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部分镇村的调整层次较低,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适应性调整,未能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生态等综合因素进行深层次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档次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不多,调整的局限性较大,还存在一定盲目性,跟风现象突出,人家种什么好,就一窝蜂跟着搞,没有考虑自身技术、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结果往往吃大亏。五是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农民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意识不强,特别当前世界各国都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未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非常值得关注。六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龙头企事业还较少,规模不大,基本上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生产技术千差万别,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知名度高的品牌农产品偏少,竞争力和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七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的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变。

根据郁南县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当前农村工作中最突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为重点,以农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分层推进,加快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信息、上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开创郁南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局面。按照这一思路,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优势农业品牌区(5号宋体加粗)

(一)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5号宋体加粗)围绕粮食、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等优势产业,大面积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逐步实现优势农产品优质化,通过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业品牌区

通过规划引导,搞好区域布局,以优势产业为主导,逐步改变目前生产中“多而杂”、“小而全”的种植格局,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的各具特色的种植区。如:建城镇要做大做强郁南无核黄皮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良好市场发展潜力,把无核黄皮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使无核黄皮 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种植效益;都城、平台镇要全力打造好郁南沙糖桔品牌,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普及和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使郁南沙糖桔成为国内外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宝珠镇要依托宠寨黑叶荔枝名牌产品,推广荔枝高产栽培技术,做好荔枝驻蒂虫测报和防治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使全镇成为优势荔枝生产专业镇;南江两岸要发展蚕桑,东坝镇要充分发挥蚕桑连片种植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争取更好种植效益;西江沿岸发展肉桂、巴戟、南药生产;大湾镇发展温氏鸡饲养等优势农业品牌区。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培育名牌产品

郁南县所具有的环境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主要有:郁南无核黄皮1998年被省列为“星火”发展计划项目,2000年注册“郁江”牌商标,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被认定为绿色食品;郁南沙糖桔荣获绿色食品证书。因此,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农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品牌农业种植,形成有规模、产业化、程度高的大型基地。一是对原有品牌进行提纯复壮,推广无公害种养技术,恢复扩大原有品牌的知名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新、稀作物新品种,扩大名优农产品的种养比例。三是鼓励扶持企业和专业户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名优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三、调整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化农业,不仅是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更要在农产品质量上进行优化。郁南农产品只有在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要以品质和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在积极制订自己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同时,一定要执行国家所认可的农产量质量标准。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农业向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方面发展。

(二)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

一是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和消费等政策和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识。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加快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步伐,争取用两至三年时间,每个镇建立一至二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在部分镇设立检测站,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肉菜市场监测点试点范围,建立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作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发展农业龙头型经济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利用省财政专项资金,加快发展步伐。要以企业为龙头,效益为纽带,把零散的小生产聚合起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重点在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食品加工等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龙头型经济,即“公司+企业+农户”、“市场+企业+农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等。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着重培育三种类型的龙头企业:生产带动型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工拉动型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营销推动型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同时着重扶持和培育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问题。

(三)加强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导向和区域特色优势,在全县范围内,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的农业产业基地,使郁南县农业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轨道。重视和加强产品品牌工作,下大力气实施品牌战略;结合区域和基地实际及特色统一规划,分区域发展,逐步形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有规模、各有品牌的产业格局。

(四)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深加工扶持力度

要学习、借鉴新兴县、潮安县的做法,制定鼓励农产品深加工的优惠政策,通过资金的扶持、收费减免等途径,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扩大农产品深加工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档次,增加农业经济收益。

(五)扶持农业各种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的发展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贸易纠纷、生产自律、供求矛盾等诸多问题,需要由行业协会发挥自身的调节机能予以解决。因此,应充分发挥现有市场农产品流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全县流通专业户和加工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巩固周边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五、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体系

以发展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方向建立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地处山区的郁南县在当前农村市场建设方面应把重点放在批发市场上。

1、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水果、南药、松脂、蚕桑、禽畜等大宗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带动作用较强、标准较高、功能配套的高产品批发市场。在县城及北部片的平台、桂圩、建城、都城建设较为大型规范的沙糖桔批发市场,在都城、建城、河口镇建设三个无核黄皮批发市场,北部片的平台镇、南部片的大湾镇则建设为禽畜批发市场。

2、健全农产品的流通队伍和市场体系,制订各项鼓励流通政策措施,诸如“电脑补贴、保温车补贴、绿色通道证”等,同时搞好信息服务,不断开拓市场,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研究分析网上信息,及时捕捉商机。

3、制定规范的市场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保护产权边界,消除身份歧视,废除所有制限制,地区封锁和地区分划,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平等竞争。在生产要素市场方面,应重点推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的发展。支持农民以稳定就业方式进城,进镇务工经商,促进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提高规模效益,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进入一级或二级市场的途径。

4、利用股份合作经济形式,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农产品的流通,拓宽流通渠道,这就需要有完备及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使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去,卖得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为百姓分忧。

六、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成立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构成由省到县到镇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促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在广大农户中的推广。主要做好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抓好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工作,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增加创新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进行设施配套,完成后续工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抓信息,定项目,请“老板”,力争再新建一至两个新的科技示范区或项目。

3、继续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组织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 程,切实提高郁南县农业的科技素质。

4、引进农产品贮藏和深加工技术,做好水果、蔬菜的种植季节,产品丰缺调节,确保农民的种植效益。

5、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是人民群众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是群众健康的基本保证。要加快农产品无公害质量认证、市场准入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工作,使群众吃得放心。要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规范栽培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

6、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种植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更新种植观念,掌握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提高种植水平。

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第一要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走上富强的道路,那就要想方设法让农民富裕起来。而作为一个农业县,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去解决那些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是县委、县府的神圣使命,而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要强龙头、重科技、创品牌、抓信息、抓质量、上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从而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

(上空一行)参考文献

(下空一行)(4号黑体,加粗,居中,与正文顺延一页)

1、王贤华.郁南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云浮日报.2006.11.3

2、陈清浩.科技创新成广东现代农业强劲发展火车头.南方日报.2006.12.15

3、欧广源.无工不富、务农不穷.2006.8.29.南方日报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6篇

一、经济增长尚未摆脱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经济增长潜力有待充分发挥?

尽管经过连续多年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却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持续下降的总体趋势,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图1 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持续下降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局面。但这个过程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分析。1992年增长率高达14%以上,属于明显的经济过热。为此中央政府实施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银行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行政性措施。因此,这个时期的下降属于对宏观控制措施的正常反映,是经济过热之后的正常回落。但以后,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其性质却明显不同。这时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已经转向利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但经济增长率除了有略微的反弹外,总体上仍然呈现继续下降的趋势。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观察,在当前的增长率水平上,我国各种经济资源显然处在未充分利用或未充分就业的状况。(1)资金。居民储蓄存款连年大幅度增加,而银行贷款的增加赶不上存款增加,出现大量存差,大量资金滞留银行。(2)劳动力。城市失业率和下岗人数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步伐放慢。(3)各种物质资源存量和生产能力都很富余。(4)我国从整体来讲,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美元,潜在的市场需求相当广阔。?

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生产能力特别是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就出现了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和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这就需要对导致总需求下降的因素作进一步分析。?

二、制约内需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需求增长放缓

需求首先可以分为内需和外需。无疑,19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的严重影响,是导致总需求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国出口仅增长0.5%。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从长期来看,内需对于经济增长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出口增长对于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小(如图2所示)。?

图2 出口增长与GDP增长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比而言,内需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则比较明显

注:内需绝对值为按现价计算的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之和,计算增长率时按国民收入平减指数作了调整。

内需又可以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从消费需求看,第1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6314亿元,增长9.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721亿元,增长7%,农村落后于城市2.3个百分点。从最近5年的情况看,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问题主要也是在农村。如表1所示。?

表1 最近5年我国消费需求的实际增长情况

从表1可以清楚看出,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始终落后于城市。特别是19以来,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城市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除努力保持城市居民消费继续较快增长之外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7篇

同志们:

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乡2004年综合目标管理暨党风廉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和《云南省关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切是实

转变和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实行综合目标责任管理,使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新的形象,新的作风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推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站所、村委会在全乡处于重要的位置,承担着组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我们所

一、综合目标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全县推行综合目标管理以来,进一步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增强了全县上下抓工作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了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改进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行政效率,确保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

2003年,是我县推行综合目标管理工作的第二年,在上一年实践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石屏不断发展的县情,进一步完善综合目标管理的各项内容,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一年来,与县委、县人民政府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43个县属部门和12个乡镇,紧紧围绕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县上下呈现出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富、人人争先创优的好势头,各级各部门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县委、县人民政府年初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经县委、县人民政府严格考核,大部分乡镇和县属部门,都较好地完成了综合目标任务。在各乡镇列入考核的几项经济指标中,在粮食生产上,除四个乡镇稍差一点未完成任务外,其余五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在财政包干上,全县九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其中有三个乡镇完成任务数达到或超过了40个百分点;在农业税的征收上,除个别乡镇未完成任务外,其余八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在烤烟收购均价上,九个乡镇都完成了任务,其中均价最高的乡镇达13元。

通过各乡镇、各部门一年来的辛勤努力,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2003年,全年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增长33.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85万元,增长14.52;农民人均纯收入1212元,增长5。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2.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为7‰。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级各部门辛勤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全县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

一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艰辛努力,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县与周边市县相比,与全州发展速度较快的市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经济质量不高;二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支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少;三是经济总量不大,增长速度不快;四是经济外向开放不够,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机制不活,民间投资启动难,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繁重等等。

就综合目标管理工作来讲,我们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仍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乡镇和部门对推行综合目标考核这项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还不够重视,导致工作上没有认真抓落实,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地被州综合目标考核扣分。二是有的乡镇和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得还不牢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还很淡薄。三是有的乡镇领导和部门领导甚至连综合目标的内容都不熟悉、不掌握,导致工作被动等。

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加以克服和改进,争取今年的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再创新的业绩。

二、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扎实工作,努力谋求新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第8篇

产业自然是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之后的自然, 是技术发明、工程建造的结果———人工物与社会化的结果。优化产业结构, 可实现产业自然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的过程即产业实践的过程就是产业自然的形成过程, 工业化就是制造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的历史性范畴正是在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形成的。从逻辑角度分析,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是不断演进的从天然自然到产业自然的演化经历了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 从产业自然的历史性方面考察, 产业自然包括人工自然, 但是产业自然和人工自然最大的区别则是产业自然的普遍性。但从历史角度分析, 产业自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有限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促使产业自然的形成, 因为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中规模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逐步取代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 产业 (工业) 就是劳动, 不仅是人的生产活动, 更是人的目的性施加于人工自然的结果, 在对象性存在层面上体现着人的社会性存在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展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了产业 (工业)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他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能力, 那么产业实践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

总之, 自然科学本身并不能生产出单个的人工物, 它必须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应用之后才能制造出为人所需的制造物, 从而为我所用, 同时改造人的生活, 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在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过程中, 人工自然得到了社会性的改造, 自然物通过人的目的性的施加成为人工物, 而且通过人的规模性、盈利性施加之后成为了制造物。

产业实践与产业自然的动态关系

产业自然是以人工物为物质基础而得以发展的, 是社会化生产和消费制造物而形成的遵循社会规律的自然界。产业自然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在产业实践与产业自然生成的过程中, 产业实践与产业自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即不同时期的产业实践表现为不同时期的产业自然。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来看, 在重农学派时期, 产业自然主要指农业产业自然。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产生以后, 产业自然主要指的是工业产业自然。随着信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后工业产业自然也包含在产业自然之中, 甚至服务业也成为产业的一部分。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看, 随着某一时期科技应用于不同的产业自然, 无论是农业产业自然、工业产业自然还是后工业产业自然都表现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产业自然是工业化以后形成的自然。工业产业自然建立的基础包括动力的产业化、制造业大量生产体制的建立、能源产业化等。这里以蒸汽动力的产业化说明工业产业自然的形成。能源在社会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导技术是能源技术, 能源代替体力构成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主导要素是机器或资本, 机械化生产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生产结构以工业为主体, 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工业社会是围绕着机器生产这个轴心并按商品生产形式组织起来的, 是一种经济化的社会。

信息产业自然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是与信息产业自然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这里以IT产业化说明产业自然的形成。人类为了更好的计算, 发明了计算工具。早期计算工具特点在于占有的空间较大, 运算的次数与准确性也不是很好。对于电子计算机产业化而言, 这是人工自然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由于技术上的成熟, 电子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对于电子计算机产业化而言, 这是产业自然阶段。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或智能技术, 掌握这种技术的专家、工程师和经济学家将处于统治地位。主导要素是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整个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刘易斯·芒福德认为, 鸟巢、蜂窝、蚁穴等都是技术,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巨机器 (Megamachine) , 它能够明显提高社会力量和集中生产效率, 从而导致了集团化和祛人性化。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自然可持续发展

产业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工自然的构成物即人工物不断得到规模化的结果即形成制造物, 大量制造物的产生便构成了产业自然,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在调整社会经济领域内制造物不断交换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革命力量, 不仅促进了农业这个传统产业的发展, 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 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促进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轻工业迅速发展, 加快了重工业的步伐, 出现了大机器的现代工业产业和新的服务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 是对不合理、不协调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目的是调整各个产业层次和部门产业之间的横向结构和比例关系, 以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产业结构高度化, 是对产业结构简单化、低度化而对其纵向组织结构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整, 其核心内容是由技术更新所引发的结构性的改进,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附加值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表现在由农业产业自然占优势比重向工业产业自然、后工业产业自然占优势比重方向顺次演进, 由低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从产业自然和谐发展看,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发展, 要做到:

第一, 从产业协调发展看, 各产业是否协调发展是其结构合理化的首要标准。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各种资源。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和谐取决于内部组成部分和比例关系。目前, 国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目的在于提高污染高、附加值低的产业技术水平, 在产业高度化中提高产业自然的高附加值, 所以要大力监管低端产业的审批程序, 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 才能保证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顺利进行。

第二, 从人的发展层面看, 人的需求层次是不断提高的, 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相匹配时, 我们就需要发展新兴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 要注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当前,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人们对精神产品等需求不断增强, 所以, 在产业结果优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人们对第三产业的需求。

第三,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 能否实现创新性国家, 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人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重要内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附加值的制造物是我国发展的目标, 由于国内外现实发展, 我国目前还处于“中国制造”阶段, 拉动经济方式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 我国大部分制造物是价格低廉, 低附加值的产品, 经济发展易受国内外客观情况制约。所以, 依靠产业结构优化转变为“中国创造”争取世界经济话语权与决策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创意则是“中国创造”的前提。“创意主导产业的发展在该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 无论是作用方式还是作用路径, 都与创意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紧密相关。只有达到规模经济, 创意主导产业才能够支撑这些作用方式和链条的实现。创意主导产业的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和基础。” (董红杰《创意与创新:创意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第10期)

第四, 从自然多维尺度角度看, 产业结构优化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所以, 不论在进行产业实践还是产业结果优化中, 人类都要考虑是否造成对无机身体的伤害。

上一篇:河西坝小学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音乐课三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