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2024-07-25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精选11篇)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1篇

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

计算是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以上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计算教学:

一、从生活的角度使学生明白学习计算的重要意义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爱学、乐学计算,克服计算教学的枯燥与无趣。其次在学生掌握计算的基础上,引导或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使其在生活中会运用所学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学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数学计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从学习习惯培养的角度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在练习中却屡屡出错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在教学计算的伊始,我们就应该给学生灌输一种“估算——计算——检验”的模式,使学生明白要进行准确计算,此三步非同小可。首先,估算可以确定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其次,计算可以得到较确定的结果;最后,估算与检验是计算正确的一种保证。

三、在启发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掌握一般有价值的算法 现在每到计算教学,我们都会强调算法的多样化,有时甚至忽略了一般算法,导致学生计算五花八门而对一般算法却较为生疏。因此,在教学时,并不是说算法越多越好,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具有一般性的算法,从而突出一般算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思辨的能力,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基本计算方法。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2篇

【内容提要】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关键词】 评价 能力 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活动效果促进学生后续发展的手段,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标中要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明确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面向大众。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因而要改变唯一标准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要求应是多层次的,方式应是可供选择的。承认差异。《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所有人朝一个目标看齐,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盖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本身,只有将学生也视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被学生认可与接受,评价才有意义。

二、要改革评价方法

1、评价内容要有所突破。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要仅仅停留在“对”、“错”上,更重要是评价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在实际评价时我们注意采取平时作业.课堂提问,期中、期末考核等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平时表现,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评价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其他方面的好习惯。好方法等。

2、完善评价标准,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宜,采用不同尺子测量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评价.能使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使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平时课堂提问,尽管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回答得不是很好,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注意挖掘其闪光点。并且教师注意克服:(1)以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心理压抑。(2)评语枯燥,动不动就是“你真聪明”或“真棒”等不真切的评价。使学生找不着被表扬的感觉。努力做到评语合适,有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同时对孩子的发展有教育、引导作用。

3、实行民主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每单元学习前,让学生对自己以前的学习习惯、态度、知识基础、经验做自评,然后确立本单元学习所要努力的目标,单元

结束时,对照测试情况对自己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分析。小组评价要着重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成功之处。如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中的表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人客观公正,对自己不断自我调控、完善的过程。并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对于一些无法实施量化的内容,可实施问卷的方法。如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等编制成问卷让学生答卷,以达到检测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三,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强化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时,教师是评价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这样不仅有助于避免单一评价带来的误差(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主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尝试使用了学生自评表和小组评价表。学生自评表主要是填写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小组评价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别人在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学生自评表(填满意、一般、不满意)自评项目 自评结果

1、积极举手发言

2、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3、努力解决课堂上每一个问题

4、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5、作业认真完成

6、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小组评价表 姓名: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1、(他或她)上课认真听讲吗?

2、(他或她)能正确响亮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吗?

3、(他或她)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吗?

4、(他或她)作业认真吗?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得以提高。以前由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遭遇失败的打击,学生对数学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加上教师、家长的不当评价,不少学生惧怕数学。实施新的评价方式后,学生逐渐找回了自信。有位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到:以前我从未想过如何把数学学好,我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老师监督和催促下进行的,感觉自己好像是接受训练的动物,被反复地要求这样做那样做,累极了,厌恶极了。现在好多了,老师总在说你比以前进步了,再努力一下一定会更好的。感觉自己好像是在母亲呵护下咿呀学语的孩子,总在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数学课堂氛围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争先恐后的讨论和交流无不体现了这种改变。

(二)师生关系得以改善。由于以往的学习评价过于重视考试分数,学生感受到巨大压力,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从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新的评价方式更侧重纵向化评价,总是把学生与自己以前比,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退步,学生容易接受。同时新的评价方式的着力点是激励与调控,所以它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体验等发生的变化,评价更具针对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因而激烈的批评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抓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点滴闪光点的及时表扬,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成就感,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课堂教学气氛围更加和谐。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被忽略。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我在教学面积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这样题:在长30米、宽20米的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园,并估算出所需的经费、制出效果图。这需要学生进行价格的调查,动手、动脑去设计,并需要学生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制出效果图。学生在做这次作业时,都能积极进行价格

调查,小组内同学合作,力求设计新颖、经济实用,完成的设计大多十分精美,能力强的同学还用电脑制出效果图。我将作业在班上展示,并根据设计精美程度、经济实用程度给出正确的评价。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以上是对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需要所进行的一些做法。这些还需要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改进。评价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希望有实践经验的同行提出更好的理念和想法。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育》

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第3篇

一、合理利用教材, 不惟教材, 走进生活

小学美术教育课本是根据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方面科学制定的。我们现在的小学美术课本比以前的课本的知识性、趣味性强了很多, 这也大大地增强了美术教材的可利用性, 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教材里面的美术知识渴望程度大大地增加了。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 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挖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潜能。如今的美术课已进入素质教育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引导学生内在未被发现的艺术兴趣潜能为本,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 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得 (这里的所得是指学生究竟在课堂外如何领悟课堂上的知识点) , 让学生轻松、快乐。教师始终在教学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关键是要看任课教师怎么样去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恰当、宽广、有特点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创造、思维发散的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

二、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

本来, 美术这门学科就应该是开放、轻松的, 这也是美术学科在小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那些美术底子强的学生,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起来, 有条件的可以专门为他们指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让他们能跟着我们的计划实施。但是这个计划我认为还是要以引导和指导为主要内容, 不要生搬硬套地给予他们更高、更严格的计划, 他们也应该拥有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国有一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类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美术知识, 我们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而那些对美术学科兴趣不浓的学生来说, 这门学科对他们的作用要做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上面, 我们应该让他们尽其发挥想象积极地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美术教育教什么?我认为, 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传授学生绘画基本技能、给予他们宽松环境、提供学生想象力可以发挥的课堂气氛等。

三、创造独特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则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之一, 很多人都说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开发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的,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他们身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中学, 在学中创造, 教师本身就要有创造性思维。只有我们思路活跃、方法新颖, 学生才能感到学的有意思,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美术教育和学生智力开发融合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本身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里, 美术知识的运用和表现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 使他们懂得爱美、怎样创造美, 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一个群星璀璨、英才辈出的时代即将到来。

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更全面地辅助了教学。课件中的图片信息和动漫效果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结合优秀教学中的案例进行解说, 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 新的方法。知识面广, 内容新颖, 学生爱学爱看, 收获也很大。学生视野开阔, 展开了思路, 更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并能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些观念, 使传统的美术教育与现代美术教育之间进行了综合。

五、在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问题是欣赏课中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欣赏课上, 不是看教师讲得怎样精彩, 而是看学生是否对艺术作品真切的感受, 表达得是否精彩, 已日益成为教师评价一节欣赏课的重要标志。如何在欣赏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语言问题首先是对美术作品的感受问题

学生对美术作品没有感受就不会“有感而发”, 当教师让他们谈感受时, 他们只能无言以对。这是许多教师在欣赏课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教师只怨学生不会表达, 殊不知原因处在自己身上, 平时根本不注意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培养, 特别是对学生的感受能力没能引起重视, 才出现课堂上“卡壳”的情况。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靠教师平时的“造型·表现”课上培养学生对色彩、沟通、造型、材质、明暗、肌理等语言的理解和关注, 并有计划地按不同年龄段, 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语言, 有利于他们的表达。有了这样的基础, 学生在欣赏课上对美术作品就有了一定的感受, 表达的内容也会“言之有物”了。

(二) 学生有了感受, 缺少足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还是不能进行理想的表达

在小学低年级段, 教师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 有意识地用一些学生能接受的词汇和短语, 如“金黄色的秋天”“强烈的明暗对比”“画面是多么明亮”“构图是那样饱满”等进行交流。在交流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在小学中年级的欣赏课中有民间美术的内容, 学生表达对民间艺术的感受, 是需要另一种语言的。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民间艺术的美术语言, 只有教师的语言得到提升, 具有艺术感染力, 才会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的语言培养, 应当更重视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在经过两三分钟的准备之后, 就对被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描述。如在人物画写生活动中, 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词语, 提高对人物画的兴趣, 还能以这样的理论去欣赏一些人物画, 大大提高他们对人物画的认识。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科中都能涉及, 对每个年级提出的要求也不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今后发展很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美术学科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我们要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紧跟时代的教育核心, 不断地完善自己, 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叶如柯.乐学、爱教——美术教学的几点尝试.陕西教育 (理论版) , 2006.

对小学习作教学的认识 第4篇

关键词:生活;作文;积累;真情;鼓励

一、丰富生活是完成作文的基础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这是学生不细心观察生活的结果。因此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享受物质文明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从对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乐趣,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才能灵活运用,涉笔成趣。

2.指导学生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多做积累词句的练习,多做熟读成诵的练习,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鼓励和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往往学生在积累好词佳句后,在写作时却把这些好词佳句忘得一干二净,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经常提示引导,时间长了,学生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了。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培养自主写作能力

1.掌握写作方法

在习作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进行指导时讲解不必太多,应当引而不发,留有余地,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路,按照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步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学生便可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写成作文。

2.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写作是个性的解放,在作文教学中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个性进一步得到解放。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会千篇一律,照抄照搬,套话连篇。

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生的作文要反映学生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眼光去发现小事中包含的道理,去亲身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有亲身的体验,符合生活的现实,从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中体现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文章才有感染力,教育人,为自己的写作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自改习惯

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是习作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带着习作要求通读几遍习作,在读的基础上,想想本习作在立意、选材上是否符合文题,再看看文中词句是否通顺。必要时可以同学之间互改,这样可以借鉴别人的长处,互相交流讨论,力求把文章改得好一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步骤,还要让学生好奇修改符号,为今后的修改打好基础。

四、利用闪光点鼓励学生

在批改作文时,要學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尽可能地在平凡文字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写作基础不好的学生,更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抒发自己的胸怀,写出自己的心里话。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地给予表扬,让他们去感受成功后的喜悦,进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征的再认识 第5篇

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征的再认识

一、小学数学的特性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启智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促进身心发展.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生活性、现实性和体验性.

作 者:潘敬霞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师范,附属小学,江苏,宿迁,223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

浅谈对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认识 第6篇

柘沟小学郭盼

今天有幸能够听刘老师为我们新聘教师解读《济宁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对教师的日常工作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学常规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常规,首先是能规范我们的个人教学行为,它规定了我们计划的制定、备课的撰写、上课的要求、作业批改、帮助与辅导、教学评价、总结等方面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常规逐步转化成教学习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校教学常规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复习与考试等内容。特别是关于教材使用这方面的。“要正确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要根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实现课程资源有机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教学常规工作与教学质量是高度相关的,教学是否有正常的、稳定的秩序;教师是否有备课、上课、考试、教学研究等制度;学生是否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严格的管理措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的。因此我们要做到: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教学大纲明确考核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集体备课。针对本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完成详细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课堂情况,游刃有余。

认真上课,提高效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能为了课堂气氛的调动而故意离题千里。真正的课堂活跃是建立在师生教学相长的基础之上的。精讲精炼不搞题海战术。抓关键、抓重点。认真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的布置要符合要求,不布置超大量的作业加重学生负

担。同时也不能不安排作业,借口逃避责任。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同步进行,批改标准要明确,不能笼统的对与错,同时要有鼓励与批评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写好教学反思。明确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及时纠正,总结成功的地方进一步保持。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领会了学校教学常规的内容对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活动”、“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常规》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消除了新教师们对教学常规工作的模糊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认真遵循学校的教学常规去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会事半而功倍。

柘沟小学郭盼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7篇

【摘要】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选择创作途径,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关键词:彩色线描画、探索、掌握、观察力、认识

彩色装饰线描教学是我校实施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是针对7-10岁这一年龄段孩子所设计的,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强而写实性差,性情较为浮躁,在此阶段开设本课题的研究,一是加深学生对彩色线描的理解,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通过此画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创造及表现能力;二是培养其作画的耐心和毅力,磨炼孩子的意志,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让学生初步学会彩色线描的运用,掌握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在教学中,从画简单的平面物体开始到画复杂的立体组合,从静物写生到动态写生,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线描写生训练。

装饰线描画重在装饰,运用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它强调表现对象的形式美感,虽有时不合常理但符合绘画规律,特别是“线”具有丰富的 表现力,它可以勾画出你所看到的物象轮廓、结构分界,以及物体的深浅变化。而不同的线 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象水平线给人广阔、宁静感;垂直线给人升腾、挺拔的感觉;斜线则 让人感觉极不稳定;流动的曲线会使人感到变化、柔和、轻巧、优美、愉悦的感觉。装饰线 描追求理想中的自然、外形轮廓的韵律美,是把审美要求通过各种表现方法使之理想化的方 式。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藏着无数千奇百怪的形态,从自然中吸取丰富的形状,让孩子给以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变化出孩子眼中的线描世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期阶段的点、线、面组合练习尽管重要,但不能枯躁,否则将使孩子失去绘画兴趣,我们不主张用铅笔起形,钢笔定稿的画法,为什么?这是因为无数次的擦拭、修改,养不成孩子良好的作画习惯和心态,孩子画什么样就什么样,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他不会因改动而来征求老师的意见,我画得行还是不行?以至于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在考虑绘画形态时,也要想到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而又容易接受,并不是越简单的形状越好画,其实最吸引孩子的才是最容易表现的。如在《恐龙》一课中,恐龙是我们地球曾经存在过的动物,虽然它早已灭绝,但现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拥有恐龙 图片及模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恐龙的特征、习性,所以在表现这一课时孩子们显得 轻松自如又意趣不同:例许文正小朋友的《恐龙》:从画面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恐龙的喜爱和了解,其形象特征明显,大胆而有创意,小恐龙身上用密密的线条进行装饰正好被大恐龙身上 大面积的空白所衬托,线条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节奏起伏的感觉;罗丽丽小朋友的画象是表现一只正要飞起的恐龙,美丽的翅膀伸展出许多象鸟一样的羽毛,花纹的添加很好的诠释了她对点、线、面的理解与运用。每一课题的给出,都要给孩子一种直观感受,通过观察及 生活中的联想,进行创造性表现,如《怪鱼》一课重点突出一个“怪”字,受我国传统纹样“龙”的启发,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万年来创造性的产物,从不同动物身上选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形象,而“怪鱼”则是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鱼类的形 象加以概括、提炼进

行艺术加工,打破形的约束,进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如图:何伟画的鱼轻松舒展,重点突出了鱼美丽的尾部,涂黑的面与曲线的搭配让人联想到正在游动 的鱼;刘耀文的鱼则重点刻划了鱼的头部,大大的嘴巴、尖锐的牙齿、伸出头部的四只眼,加上翅膀形的鱼鳍,疏密对比的花纹,点、线、面组成的尾巴,都说明他对“怪”字的理解 ;徐晓舟则表现的是一只圆圆、胖胖的鱼,硕大的身体正中加上一朵漂亮的叶子形花纹,周围用点来衬托,头部、鱼鳍、尾巴则运用各种线条表现,体现出简洁的美感。

看到这些画,我们不可能说这个孩子对或那个孩子错,抑或是这个孩子画得好那个孩子画得不好等等。因为孩子的画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来判定谁好谁坏,孩子的性格、经历、生活环境、理解能力及使用绘画材料的不同,决定着画面效果的不同,只要 孩子画出自己对这个课题的理解就是一幅好的作品。而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大胆地去画,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后期的线描慢慢向简单写生*拢,让孩子直接面对自然对象,凭着自身的能力、审美、兴趣和概念进行直接地学习表现,在写生中,出示吸引孩子的优秀图片,告诉孩子用心去观察,选择从最感兴趣的部位入手,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上自己的理解 进行画面组合变化,如图同是《鸟》的写生,每个孩子都表现出鸟的特征,但又各不相同,有的大胆概括,有的灵巧细致,有的生动有趣,有的装饰感强„„。此阶段让孩子学会用心 去“看”,细心去“画”,看就是观察,由观察产生理解,由理解产生想象,由想象产生创 造,这样一步步开发孩子的智力,自然而然提高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线描画因使用工具简单让孩子容易接受,又因工具单一而易枯燥乏味,大多数孩子在学画过程中会出现信心动摇,不外乎是嫌麻烦,不知添什么花纹才好,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家长与老师一起来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老师要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换用不同的材料调节孩子的兴趣,适时进行引导,用宽容、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做为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给孩子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肯定他的绘画成绩,孩子因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兴趣出现反复在所难免,但只要正确对待相信会克服。

好多家长朋友在看到孩子的画时很不理解,第一反应就是用充满疑问的口气当着孩子的面不 客气的说:“这是画的什么?怎么不像?什么也看不懂,乱七八糟?怎么越画越差劲了等等类似的话。这与家长的审美能力和原有“像与不像”的观念有直接联系,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要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绘画特点及所想、所感、所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聆听孩子的心声,也不会因此招致孩子的不满,您不妨换用一种客气的语气来反问孩子:“这是画的什么?你能给我讲一下吗?”孩子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会兴致勃勃的告诉你,他的画如何如何„„由此也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家长实在不理解画面内容可直接与老师交流沟通,了解绘画的目的,了解孩子的特点。尽管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 成凤心切,但更重要的是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对于孩子来说,绘画既重结果而更重过 程,动笔的奇妙,情感的渲泄,绘画的乐趣尽包涵于其中。

生活中的事物是美好的,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去关心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一切,逐渐学会去寻找和挖掘那些蕴藏在普通而平凡生活当中的美,并用绘画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鼓励学生从身边画起,从一点一滴画起,小到纽扣、蚂蚁,大到高楼大厦、宇宙空间。提倡学生尽情发挥,大胆创造,用他们细嫩的手描绘蓝天、白云,用细细的线条唱出他们心中的歌。要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身边的人看,希望其他人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快乐的生命。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儿童美术,感悟他们的心灵净土,探索这个神奇美妙的世界。

参考文献: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起点》---东莞市美术课程改革实验与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8篇

一、吃透教材, 用好案例

“我们的教材是什么, 教材就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 是给你的一个思路, 你遇到这个素材和思路, 要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素材、唯一框架、唯一起点, 但是也不能随意轻视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的依托, 是重要的课程教学资源。教材有其自身的结构体系, 每课都具有落实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所选取的材料虽然可能不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 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需要, 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权威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冷水与热水》一课, 由“冷热不同的水”、“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和“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等三个活动组成。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经历通过触摸, 按冷热程度把水分成烫、热、温、凉、冷的过程, 以及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很明显, 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层面上, 学生只要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不必深究“为什么”。一位科学课教师在教学组织教材时, 将探究活动改成“水里火山”、“加热一杯冷水”、“烧不死的鱼”等实验, 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对流的过程”。这样一来, 教材的编写意图就被完全改变了, 变成了深入探究“热对流”, 将学生的学习明显地提升到了研究“为什么”的层面。那么, 这位教师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呢?授课教师认为, 这样处理教材是新课程提倡的“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其实授课教师的这一做法明显偏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 与“用教材教”的本意相距甚远。

因此, 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吃透教材, 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 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 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 把这个“例子”用好。

二、完善教材, 超越案例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充实、完善教材, 为学生创设“做”的环境, 以期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 才能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但对大多数教师来说, 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繁重, 加之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 缺乏编写课程的实践基础与探索, 实际上还不具备大范围改编教材的能力, 要实现“用教材教”, 如果没有太大的把握, 教师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完善教材。

1. 调整教材。

“用教材教”可以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调整教材的前后顺序。如苏教版教材五 (上) 《七色光》一课, 要求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 背对太阳, 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 制造彩虹。对天气要求很高, 因此, 要随时做好材料准备, 遇到天气晴朗无风时, 就先上这部分内容。

“用教材教”还可以是一堂课中教材内容的适当调整。如苏教版三 (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可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1) 把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放到课的开始,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 在木条、吸管、泡沫板在水中浮起来的实验中, 增加鸡蛋、萝卜等材料, 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不同的材料创造性地使物体“浮”起来,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在探索潜水艇的沉浮前, 增加让学生观察粉笔在水中的沉没过程, 认识粉笔吸水后重量加重所以沉没的实验, 为学生探索潜水艇的“沉浮”铺路,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的原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 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新知。

2. 拓展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 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必须利用和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周围有许多花草树木, 有小虫小鸟, 这些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 笔者注意拓展教材,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探究。例如, 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观察动物的卵, 比较它们的异同。笔者根据教材要求, 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课内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回家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普遍都感兴趣, 动手动脑, 认真观察和记录, 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这样对教材的拓展, 扩展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

三、自选教材, 走出案例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 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总是从身边不断发掘能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求知欲的素材, 引导他们去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第9篇

一、要发扬小学生在阅读中的发散性思维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求同,发现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不仅要求同也要求异,即发散思维。在小学生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教导学生能从事情的几个方面,多个层次来看问题,可以顺向思维,也要学习逆向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讨论能力。

二、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要讲究提问技巧

对于“提问”的认识,我认为关键是要知道两个方面:

(一)是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在上课时,教师不得不自问自答,唱独角戏的情况。其实学生没有办法回答问题,往往是因为他对问题理解的思路不对。

具体方法有:我们可以自问自答一个问题,但是在中间插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供学生模仿;还可以将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分解到学生可以理解的程度;教师可以特别提示在问题中的关键语,让学生找出与之有关的段落或句子。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问题的策略,不至于遇到问题束手无策。

(二)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常见问题的归类,掌握各类问题的性质和答题要求

大体上来讲常见问题可以归纳为几种格式:1. “是非题”;2. “分析题”;3. “归纳题”;4. “综合题”。学生弄清楚了教师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就可以提取程序性知识,根据问题回答的模式去回答,自然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在提问中也要避免“一问到底”的问题。有时作为教师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放弃启发式提问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机械式问答。

三、要注意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完成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速度很慢。多媒体计算机可存储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以随时让学生以类似与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难句,更有标准化的朗读和示范,这样就更方便于小学生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及在新课程下语文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重视去挖掘的。我们将努力使小学阅读教学开展得更生动,更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得阅读教学更能促进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就让我们努力发掘,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10篇

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解决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我在从教近二十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不仅注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策略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评价与反思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要深刻领悟课程标准所赋予解决问题的独特理念。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我对解决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学生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人教版数学教材中问题的呈现的方式是丰富的多样的。低年级一般是以图画、表格与对话等方式呈现,中高年级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数量。这样的呈现方式既可以使数学学习生动活泼,又可以使问题回到生活实际状态。从表面上看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其实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一种重要技能。学生整理信息感到困难的原因常常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题目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可能找出来;二是题目中的信息相对于其它信息比较隐蔽,应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或从问题角度出发寻找信息;三是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与要解决问题不能一一对应,应指导学生列表收集信息或根据问题反向收集信息。

二、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信息的分析与解决。学生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除了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注重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还要注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人教版教材对于提出问题的要求一般也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根据问题中呈现的部分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提出类似的问题;二是根据信息和学生已解问题的结果提出问题;三是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特别中第三种情况,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问题是根据哪些信息提出的,又是怎么想到的,哪些是符合要求的,哪些是有创意,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十分重视根据加、减、乘、除的意义来分析和理解要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更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传统数学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要知道学生如果基本的数量都不知识,仅凭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和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直觉地把握数量关系,再慢慢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三、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独立地思考,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再通过交流对于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提升理解的深度等都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交流还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更能加深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通过合作得以解决,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精神、合作的价值,从而自觉形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进行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时、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时老师应该参与其中,一是帮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二是引导其他同学主动帮助那些学生,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

四、重视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评价与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能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的数学思考外,更要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回顾与反思。从而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解题问题策略。

对小学美术教学认识 第11篇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魏解云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它可以把孩子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得很有道理,“小提琴或钢琴对你算得了什么呢?你的喉咙就是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音乐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的音色都要美。”在歌唱教学过程中包括歌唱技巧、识谱能力,音乐感受、欣赏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从《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谈认识

首先,对于音乐课《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曾经这样写到过,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应就是通过感受音乐,理性感受音乐来体现的。而对所学歌曲的欣赏我认为就能起到很好的学唱歌曲作用。比如说《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一课中,我认为学会唱这首歌的首要就是学会听这首歌,不是单纯的用感官去听而是用心,用思维去听,理解歌曲中的潜在大意,发挥想象力去感受歌曲描绘歌曲,将唱歌和欣赏结合起来,体会歌曲把简单的会唱变成对孩子听辨感受音乐的训练,让孩子感受歌曲的情感,懂得如何用演唱表现出来,使得孩子是在学习演唱这首歌而不是会唱这首歌。

当然,对于孩子欣赏音乐的要求是会有所不同,因为孩子的审美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做正确的引导。《小学音乐教学法》中曾经说过,在运用讲授法的时候要做到启发式的教学,而我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还不可以过早的脱离教师的讲授,只不过重点是在于启发孩子,用不同的手段去启发去学习并不局限于欣赏歌曲,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逐步学会欣赏歌曲。当然这就不局限于讲授法的教学了,我认为演示法的运用也尤为重要。例如多媒体的运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演示方式,配合教师的讲授,结合孩子们所熟悉的方式学习歌曲,让孩子由简到难,这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光会欣赏歌曲也是不够的,新课标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学习制定的目标还包括了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怎样做到这一切我认为和心理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在遇到没有遇到过事情的时候,我认为总是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深或浅。而三年级的孩子又容易出现集中力不足的现象,我认为这就需要教师慢慢的引导,由简单开始一步一步提高难度。而不是盲目的跟从教材要求去做,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消除学习困难的想法。例如在我的课堂上,我就发现有些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畏惧心理就显得不那么爱学音乐,再加上本身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就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再有趣的课堂他们也显得格格不入。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应该给与他稍低的要求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许会比一些孩子慢一些但教师一定要给与耐心帮助他爱上学习音乐。

当然,除了让孩子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外,新课标中也提到了对演唱歌曲的技能要求,让孩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对指挥作出恰当的反应。而这一点上,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先从呼吸方法的练习开始。例如在我的课堂上,只要是唱歌课我都会安排孩子进行呼吸的练习,然后再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务求做到声音统一,达到较为完美的和声效果。当然,这和专业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所谓饱满的和声也就是做到让孩子明白不是声音大就是唱得好的道理,让孩子会优美的声音效果就好。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优美的声音效果也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听辨能力的,不光是欣赏歌曲的听辨能力,也是听辨声音效果的的能力。为了让孩子具备这样能力,我认为逐步脱离伴奏视唱练耳就尤为重要了。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孩子在最初升上三年级的时候就应该在运用伴奏的同时加入音阶的听唱练习,然后配合伴奏再加入对歌曲乐谱的简单视唱,一直到三年级结束务求做到脱离伴奏也可以较为准确的视唱乐谱,听辨哼唱歌曲旋律。做到真正可以运用听唱的方式学习歌曲。

当然,对于歌曲光会演唱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会如何表现歌曲,因为孩子的表现力的开发也是很重要的,而表现的方法就比较多了。例如,乐器的演奏舞蹈律动的运用就是很好的方法,关于这一方面结合本人课堂的实际,我认为在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应该先从律动开始引导孩子,例如:《健康歌》这一课的学习中,由于孩子对歌曲已经耳熟能详,我认为就可以从律动做手去引导孩子创编动作,教师和孩子一起律动。这样既不会让课程变得沉闷也可以让孩子更有效率的学习歌曲。其次是对于乐器的学习,同样结合我的课堂实际我认为三年级的孩子应该掌握的是简单的例如沙锤,三角铁,短笛等乐器的演奏,一步一步来先掌握较为简单的沙锤,三角铁等乐器再去掌握可以产生音高的例如短笛等乐器的运用,由简到难,切不可超之过急应当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一点点的引导孩子熟练运用这些简单的乐器。当然了,各个地方对于这一点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接受能力去引导的。

最后,我认为音乐不是单纯的唱歌艺术,唱歌也不是学会以上要求就可以的,对于相关文化和其他有关联的艺术形式的学习反而可以让唱歌教学更为丰满,更为有意义有效果,让孩子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就比如新课标中说的文化和姐妹艺术还有相关学科的学习这一点,要求中就有喜欢搜集音乐材料和接触其他艺术,学到一些相关学科这几点。我认为在这几点上我个人还是比较好的做到了的,在我的课堂上我始终把这几点教授作为理解歌曲学习歌曲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课上,我就结合了新疆的人文风情去让孩子感受音乐风格并从中初步认识这个民族,然后再结合其他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歌曲。律动舞蹈方面我除了简单的律动外也适当的加入了三年级孩子可以接受的简单的新疆族舞蹈动作进行教学,当然在课前我也让孩子收集了这个民族的一些简单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而这种教学方式我认为还是要一直进行下去的,一点点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让孩子学习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去喜欢更多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单纯的唱歌练习,因为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是死板的也是容易被孩子们遗忘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二,结合小学音乐教学法和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谈我的认识

三年级的孩子在心理上的特点也对他们的学习音乐起到一定的作用,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初期,对他们的要求要相对简单一点,可以让孩子形象的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掌握他们认为简单的学习唱歌的方式。树立孩子对唱歌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采山》这一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和简单的舞蹈的律动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充满兴奋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加形象的学习音乐而乐器的运用可以带动孩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跳脱简单的讲授法的运用。把《小学音乐教学法》中提到的演示法和练习法很好的运用起来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而其中还有三年级的孩子的心理是往往对自己评价有些偏高的,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所以恰当的表扬才更合适,且对于他们来讲不可频繁的叫某一个学生表现,或是给孩子一种老师只觉得我最棒这样的心理。例如我的课堂上,我认为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孩子反而应该更多的鼓励他们发言和表现,更多的去引导他们,而不是认为他不能给自己满意的答案就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需要认可的,有不足就更应该去引导他树立他的自信心。

在一节音乐课中,学生的练习也尤为重要。从心理上来讲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不敢表现的心理,为了让孩子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己,做到前面提过的用各种方式表现。我认为一堂课中一定要安排合理的时间去让孩子去练习,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授,也不是单纯的演示教学。让孩子熟悉自己学习的知识,让孩子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各种能力去表现歌曲才可以更好的让孩子去表现歌曲,唱好歌曲。把演示和练习,讲授等教学法结合在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这其中,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只要做到让孩子去听歌曲去记忆歌曲就好,因为会用心听音乐和记忆歌曲不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习歌曲,也可以让三年级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心理和其他面逐步摆脱对教师一个人的教授的依赖。

上一篇:30例护生发生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下一篇:高三优秀议论文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