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毕业论文范文

2024-07-21

扶贫毕业论文范文(精选6篇)

扶贫毕业论文 第1篇

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不合时宜的文化理念将严重制约扶贫工作的开展。脱贫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比较而言精神上的脱贫更为困难,因为物质上的富足不一定能解决精神上的匮乏,精神上的富有也是扶贫工作追求的目标。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 13 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回顾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 1978 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世纪 8 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 1991 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 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1 年 5 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 21 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1 年 5 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 1 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1—21 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2。5 亿人减少到 27年的 1479 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 2 年的 6213 万减少到 27 年的 2841 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 14。8 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 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 42 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 4%。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

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 237 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

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习主席曾说:“虽然我们已经走了千山万水,但我们还需要跋山涉水。“22 全面奔赴小康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助力扶贫战斗,在荒草之地点起希望的烽烟。

或有人言:“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与我何干 ”此言差矣。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每一个渺小的个体之间,却能建立起坚韧的纽带,使我们成为牢不可破的一-体,这是深深镌刻于人类血脉的至善至美。杜甫笔辍不耕,伤怀吟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孔子为大同理想四处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有如此入世之态.才使人性与爱在历中的风,尘中灼灼牛辉。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中国拍打出一层高于一层的浪花,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脱贫攻坚工作的趋于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双勤劳有力的手掌,一位位心怀热忱的乡村英雄,-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让脱贫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中国做到了“大体量”脱贫。

《光明日报》说:“救助和扶贫带给受助者的未必只是摆脱贫困的境遇,还可能是爱心和善心的接力。”希望的烽烟骤然升起,那本将于幽晦土屋中度过的苍白迷茫荒凉在党与社会捧出的一点炙火下炎阳照雪般消逝,忍受饥荒难涉学识的人自此能有机会拥一更广阔的世界,令人何其动容!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扶贫是传递希望的火炬,能点燃善心与爱的光,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人性的光辉!

怀揣中国大梦的我们,需要以创新为发展之源动力,打造出富于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曾经贫困帽子下不见生机的十八洞村,依托开放型“飞地经济”,收获了清甜可口的山泉水,远销海外的猕猴桃,凭借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摘掉了贫困帽子,展开了丰饶画卷。彭水贫困县在腾讯光子团队的定点帮扶下,将其特色建筑与文化景观展现在游戏里,借助直播带货让居住在城市一隅的人们心生浓厚兴趣。可见扶贫不但要精准,更要创新,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在扶贫道路.上迈开更为稳健的步伐。

实现精准扶贫,心系群众是前提,而能否将真心实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果实,除了脱贫干部的“苦口婆心”,还有农民们的致富决心。失去贫困者自身眼界与智力的扶贫工作,无异于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给钱给物,顶多解贫困户-时之渴,换村庄一时之新。所以,精准扶贫既要开拓贫困户的眼界,使其“观大海,知己丑”,从而生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致富之路打下思想基础,又要推进贫困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真正让他们拥有赖以生存的镰刀与斧头,从而自力更生,开辟出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

曾经贫瘠的土地已是“稻菽千重浪”,过去闭塞的山村如今瓜果飘香,“精准扶贫”让人间换了新颜。而正值 22 年脱贫收官之际,更应咬定青山,攻坚克难,力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扶贫攻坚,立愚公移山之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位位村官,正是以“咬定青山”的坚守和“定破楼兰”的意志铲除了贫困痼疾,将希望之种播撒在荒凉的土地上。“现代愚公”黄大发以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清渠;“耶鲁村官”秦玥飞脚踏泥泞,在荆棘和贫穷中开拓黑土麦田。“扶贫之花”黄文秀翻山越岭,手绘“民情地图”,她曾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而这位“女战士”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的青春永远绽放在她所守护的土地上。“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无数的科学技术人员前往贫困区,授之术,立其业帮助当地人习得技艺,找到收入突破口,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使经济方面的改善也渐有起色。短短三年时间,八亿人口成功脱贫:杂草从生的盐碱地,盛开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无人烟的偏远山沟,运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艺品;黄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绿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路横贯南北,一座座工厂传来百姓的希望与欢笑声....著 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欢呼哈雷》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水远积极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远向前。

怀揣中国大梦的我们,需要以创新为发展之源动力,打造出富于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曾经贫困帽子下不见生机的十八洞村,依托开放型“飞地经济”,收获了清甜可口的山泉水,远销海外的猕猴桃,凭借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摘掉了贫困帽子,展开了丰饶画卷。彭水贫困县在腾讯光子团队的定点帮扶下,将其特色建筑与文化景观展现在游戏里,借助直播带货让居住在城市一隅的人们心生浓厚兴趣。可见扶贫不但要精准,更要创新,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在扶贫道路_上迈开更为稳健的步伐。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214 元的贫困村,辖 7 个村民小组,1 2 5 户,586 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 l 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 19 8 9 年只有 156 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 年为 187 元,1991 年达到了 214 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 493 元的水平低44%。

一、成因浅析

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

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 8 多米,耕地面积678 亩,人均耕地只有 1 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 7 斤左右徘

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 2 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

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 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 14 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 组 3 户农民住在海拔 12 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 2多斤,最多的户有 4 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 1991 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 16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145 万元,占 54%;林、牧、副业收入 16 万元,占 46%。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 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 443 元,购买了 5 万株桑树苗和 32 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 5 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

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 5 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 8 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 7 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

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

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 586 人中,高中毕业钩有 14 人,初中毕业的有 45 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18 人,文盲、半文盲为 216 人,占总人口的 45%。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 6 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 2 名,另 4 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二、对策展望

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

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

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

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

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

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

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

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 1 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

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

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

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扶贫毕业论文 第2篇

山西省是我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省份。“十二五”规划制定到现在,我们省脱贫开发工作得到明显效果,在2013年年底,我们省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数329万,2014、2015两年时间减少贫困97万人数,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8.7%降低到2015年底的9.6%。我们省贫困地区的乡村基础设施有了鲜明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效果有了提升,各类产业的开发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民生保障也得到应有的加强。但是在总体上来看,我们省贫困地区的面积还比较大、贫困人口还比较多、贫困的程度还是比较深的,以及农民兄弟收入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彻底有了变化。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好我省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一定要做到:

一、精准“扶贫问题”。要积极行动起来,摸清底数,找准“穷根”,结合当地实际困难,切实推进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二、要精准“资源配置”。必须解决好钱和政策怎么用、用的怎么样的问题,“精准使用”国家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要精准“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帮扶,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帮扶,关注民众心理健康、文化生活,更要让群众在思想上、智力上、技能上先“富”起来,从根本上摘掉“贫困”的帽子。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适宜本省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力求为我省的脱贫工作建言献策。

关键词:脱贫; 精准; 扶贫 ;产业发展 本省是我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省份。2017年6月21日,总书记考察山西吕梁、忻州、太原等地,对部分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深入考察,并就此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我们省的这些需要脱贫的地方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脆弱、各类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滞后的现象、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来说比较弱、公共服务的水平、程度还很低,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就目前来说。我们省的经济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少,部分种类的农产品价格开始下降,新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充足,要想赢得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完成任务还是很艰难的,时间相对来说要紧迫一些。因此,为使我省打赢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产业扶贫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贫项目:要想真的实现脱贫致富的整体规划,最终还是要靠各类产业发展的支持。必须要重点推动产业向前,不停的提高不同产业的规模性、标准性、专业性、信息性水准,形成结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连接上下游的全新产业链条,带领农民兄弟增收脱贫致富。同时要把握特点,立足于地区内的比较优势,确定产业主打的方向,因地制宜,突出所在地区特色,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进行错位竞争。扶持引导产业发展促民富,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是帮扶解困的关键,制定印发产业发展方案,并拨付经费,按“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支持种植大户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名义邀请农业科学院专家,对当地土壤、气候、水文等进行实地全方位考察,研究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农产品种,同时在技术上邀请农牧业局的专家进行免费指导; 将村上土地以村民入股分红的方式租让,在解决村民就业的同时,促进村民增收。

2.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项目: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深挖各地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打造特色旅游路线,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乡村协同发展,打造特色小镇,凸显一村一品一主体。以村为单位,向镇(乡)、县、市、省四级政府旅游部门层层上报各地特色旅游资源,层层筛选,优中选优,选定一批适合推广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发展致富,推动扶贫工作稳步进行。3.电商扶贫行动。要统一好商务、农业和供给、销售等领域,加速建设贫困的地方物流配送的体系,给予邮政、供销合作等部分行业在贫困乡村建立相关的服务网点方面的支持。开展乡村电子商务扶贫网上商店的创业示范性工程,给予电商企业在开拓农村业务方面的支持,能够让贫穷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开展网上销售,引导社会居民消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群众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农特产品。强化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倡导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区域内乡村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水准,将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进行不断扩大。通过“互联网+”新模式,带动农村农特产品销售,减少农特产品滞销问题,提高农民年收益。打响“支农金融战”,用好政策资金。充分利用好各类扶贫资金,扶持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收益率高、见效性快的养鸡、林业、电商、畜牧等项目,同时,发挥好电商联盟的作用,对接好金融部门,创新融资模式和效率,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二、政策扶贫

1.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行动。我省位于黄土高原区,我省地域内地形情况多变,山峦、丘陵、盆地交错,特别是山西西面的吕梁山脉黄土残垣沟壑地域、东面的太行山脉干石山区和北面冰冷高寒区三大区域,这部分地域内的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各类产业的推广也相对滞后一些、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涉及人民的公共服务程度不够,已经成为脱贫攻坚行动中最重要的、最急需解决的一环,对于这些地区的部分村庄,要通过易地搬迁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坚定不移的对发展难度大的地区实行扶贫搬迁与新型的城镇化、各类产业发展、旧村落发展利用和自然村落撤并、不断提高这些地区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必须尊重村民们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兄弟的意见,把政策给人民,坚决不搞“强迫式”、“运动式”村庄搬迁。在这一过程中将行政村进行就近安置、将移民新建村进行集中安置、同时要依托于较大城镇区或工业园区进行安排、也可依靠乡村旅游区域、采用插花安置和货币安置等,方法多样的进行安置,将搬迁点和人口规模进行合理安排,坚决杜绝“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应该妥善安排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同步搬迁人口、新旧搬迁政策的连接工作,避免出现新的矛盾点。对于那些需要同时进行搬迁的农民兄弟给予大力支持,最大程度上进行村落集体搬迁。做好后续发展问题的预判和处理工作,完善搬迁以后的地区发展政策,最大程度上向安置区内安排一些切实可行的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项目,给有意愿和有能力进行自我创业的的搬迁贫困户提供贴息贷款政策支持,一定要保证搬迁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将税收减免政策落地,制定相关的就业指导培训、户籍变更、保险保障、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配套办法,保证每一位搬迁农民过上新的生活,实现脱贫致富。

2.提高财政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居住环境。深入体察民生问题“解民困”。一是协调资金,完成乡村道路的混凝土硬化工程,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的问题;二是拨付资金,用于农村水利、文化、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尽快解决部分乡村人畜吃水难问题; 三是引入社会资金,用于村委会等公用活动设施的建设,解决村委会无固定办公场所,群众“看病难、购物难”、信息闭塞等问题; 四是争取、利用好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启动部分五保户、伤残独生子女家庭、低保户等危房改造工程,解决住房差的问题。进一步推广改变乡村居住环境提质提量、农民宜居、乡村生态治理等示范性工程,建设代表性美丽新乡村,保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本性的一些公共服务达到我们省的平均水准。

3.强化村民技能培训,“增民智”,大力开展培训就业扶贫行动。由资金投入、物质扶贫模式向智力投入、智力扶贫模式转变,变输血为造血。让群众在思想上、智力上、技能上先富起来,真正从根本上摘掉贫困的帽子。乡(镇)一级政府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加强对村民建筑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致富本领,对愿意从事建筑业的村民免费进行施工员、安全员、泥瓦匠、钢筋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向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让其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同时,实施圆梦计划,积极培养大学生,储备人才力量,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鼓励村民支持孩子“上得起学而不辍学”,让孩子有出路、有出息,从而更好地回报家乡父老。4.大力开展农村社保扶贫行动,打响“兜底保卫战”,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摸清现有贫困户中符合享受低保、五保政策的贫困人口底数,通过民政、残联、教育、医疗、社会等力量,关注和服务特殊群众,确保2017年符合享受低保五保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同时,走访慰问殷殷关切“暖民心”,一是深入基层走访慰问,走基层、送温暖,深入村民家中慰问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老干部等,拉近与群众的感情;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我们的领导干部可以与贫困户结上亲戚,制作帮扶信息联系卡,便于困难群众及时求助,加强沟通;三是扎根乡下“驻村蹲点”。选派思想好、作风实、能力强的干部驻村蹲点、挂职,坚持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睡农家床、干农家活,与村民打成一片,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的同时,探索出脱贫致富的良方神药,实现所驻村庄的脱贫攻坚,由小及大,由点带面。

三、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脱贫攻坚人才队伍建设,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活力。第一,结合当前我省正在推行的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对于在农村、农业建设、发展方面有专业研究的高技术人才,我们应该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对于新型农产品研究,我们应该提高对其的资金、技术支持;同时为这些高等级人才提供适合的薪酬待遇,并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比如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的福利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真正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第二,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党务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其到发展好的村庄进行参观学习;同时,把人品好、有能力、懂技术、善管理和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转业复员军人、致富能人充实到扶贫队伍当中去,甚至让其担任领头羊,帮助全村脱贫致富。

四、将实干精神落到实处,真正运用到脱贫攻坚行动之中。

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为党为人民做更多更好的工作,需要实干的工作作风。对于紧迫的脱贫攻坚工作,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加油实干,才能早日带领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实现小康,才能早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所谓实干,是指干得迅速、干的带头、干的明白、干的有效。因此,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一线工作者、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将实干精神记在心头,用在手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如何啃掉深度贫困这块“硬骨头”依然是摆在我省各级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因此,我们还需要做好精准闯关,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把脉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精准落实,方能让中央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实现我省贫困地区的脱贫难题,真正让改革红利、政策红利惠及广大贫困百姓。

扶贫毕业论文 第3篇

不同时期,扶贫形势、任务不同,扶贫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不同,扶贫的思路也随之不同。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新阶段的又一次扶贫思路创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须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2014年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对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战略”。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精准识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程序,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识别他们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以及脱贫致富的可能性选择等。二是精准帮扶。是指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脱贫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帮扶,以使扶贫对象尽快脱贫,提高扶贫帮扶的实效性。三是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测和信息记录,将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获知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效果好,就要总结经验;效果不好,就要吸取教训。而且,随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逐渐见好,扶贫帮扶的内容、方式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心坎里”。四是精准考核。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各环节工作是否到位?举措是否得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各环节工作的实效性怎样?等等。考核的目的是对前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个总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从而在下一阶段精准扶贫的工作决策中,明确方向,突出工作重难点,其根本目的是督促、提高。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开发的弊端,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更加清楚,扶贫内容、方式针对性更强,扶贫管理精细科学,扶贫考核严格高效。

二、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是指:为了帮助扶贫对象脱贫,金融机构通过信贷、保险等手段,为其生产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金融扶贫是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窘境。所以,金融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我国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为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增加其信贷投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推行为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生产性周转资金的信贷扶贫项目。步入新世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的推行,加大了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截止到2006年,享受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达592个。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到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共计246亿元。

(二)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给予倾斜。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是给予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及民族贸易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二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实行更为优惠的金融政策,以增加这些地区的贷款额;三是在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内,推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举措,对农村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完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一是信用体系的完善。“信用村、镇”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为金融机构顺利进行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到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约1.12亿农户的信用档案被个人征信系统采集,超过8000万农户参与了信用评定。此举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健全。到2010年末,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8886家农村信用社、261家村镇银行已加入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贫困地区的异地汇划渠道更加畅通,支付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支付清算更加快捷高效。

(四)扶持贫困地区优势产业、企业发展。金融企业为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特色行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推动其发展,并保证贫困户通过增加就业而从这些企业、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此种金融扶贫的模式包括:“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据统计,2012年,农业银行重点支持了173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其贷款余额达到130.2亿元,户均余额7528万元。

三、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既是精准扶贫,也是金融扶贫。其特点如下:1、主体是金融机构;2、客体是经过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3、手段是适合精准扶贫对象要求和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3、目的是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所以,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应该是:为了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金融机构基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要明确扶贫的客体。确定了“帮扶谁”的问题,就明确了资金投放方向,资金投放方式和途径也能随之确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应以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为依据,深入分析和掌握贫困人口的分布、数量、致贫原因、贫困程度、金融需求和生产特点等,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动态管理,[3]使贫困人口识别与金融扶贫措施两环节有效对接。

其次,金融精准扶贫要确定扶贫的主体。不同性质特点的金融机构,各有其优势和弊端,我们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建立完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金融扶贫开发有机系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迀等项目;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合作性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其熟悉农村业务、网点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扶贫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贴息贷款等金融服务。

再次,金融精准扶贫要解决好扶贫的方式问题。应基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生产发展特点以及需求特点,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政策,找准扶贫方向和切入点,使得有限的金融扶贫资金能够取得最大的扶贫成效。对生存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可将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的重点;对于那些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而且返贫率高,可帮扶其进行易地扶贫搬。

最后,应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扶贫相互配合,构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不断丰富财政资金扶贫形式,在坚持传统的扶贫贷款贴息的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扶贫的新路径。二是探索研究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实施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在建立、完善贫困地区信用体系、清收不良贷款等领域,相关政府应加强配合协作。[1]如此,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效性才成为可能。

摘要:金融精准扶贫兼具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内涵特征。本文结合我国的扶贫实践,分析了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页.

[2]郭兴平.新时期的金融扶贫:形势、问题和路径,农村金融研究[J],2013(5):12-16页.

古代扶贫与现代扶贫 第4篇

精准扶贫论文 第5篇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重在创新

**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一,占全市总人口的23%,贫困发生率为25.7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6.99个和10.22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战略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发展来统领扶贫工作。

一、必须创新扶贫观念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扶贫思路。

一要彻底转变扶贫工作理念,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创新有突破,打出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目前的扶贫攻坚战,是打硬仗,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因此,**在扶贫总布局上必须摒弃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单打独斗的观念,必须放眼全国、全省的大局中来谋划。要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必须突破区域束缚,加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的沟通协调,加强跨省(市)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交流合作。**还应加强与本省的其他地区,实行区域合作;本市的各县区、本县的各乡镇更要紧密合作。只有通过协作、合作,才能形成整体,才能形成合力。**要融入成渝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南贵昆经济区、滇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区,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区域的经济技术交流,主动面向鄂、江、浙、沪等沿江沿海区域,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只有把**纳入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统一部署,建立跨省、跨区域协调机制,内外一盘棋,才能打出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

二要制定灵活多样又配套的政策措施。要依据“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做好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全面解读和政策产业的全方位对接,打好政策“组合拳”。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的基础上,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在政策上实现全方位对接,制定好**的“十三五”规划。

三要建立扶贫开发示范区。**地处乌蒙山片区核心区域,要因地制宜,转变扶贫开发方式,选择恰当的县(区)作为“扶贫开发特区”,进行改革试验,探索贫困区开发新路子,推进乌蒙山片区跨越发展。“扶贫开发特区”的建成,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科学发展之路,为**乃至云南、全国的扶贫开发提供示范借鉴的经验。

二、创新扶贫方式

精准扶贫怎么干?中央指出,脱贫主要靠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途径。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因地制宜,按照产业化思路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好**特色牌,实施产业扶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强“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应把生态农业、生物产业、煤化工产业和旅游业这四大产业作为**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充分应用“互联网+”模式:“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智慧生态农业;“互联网+生物产业”,发展智慧生物产业;“互联网+煤化工产业”,发展智慧工业;“互联网+旅游业”,发展智慧旅游。只有把四大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智能化,才能建成智慧**。

二是开展智力扶贫,斩断穷根,阻断贫困带际传递。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无论任何时期,智力开发都是治愚良方。既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又要加大教育力度,大力在脱贫思路和技术上进行引导和培训,二者相辅相承。没有资金投入垫底,群众再有好思路,再有好技术,也无法进行建设。但如果不通过教育培训,打开群众的智慧,光是用大量资金扶持他们,也会让他们滋生懒惰思想,出现等靠要现象,没有自力更生的动力。目前未脱贫的都是非常贫困的,精准扶贫就是啃硬骨头,在抓好物质扶持、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扶贫”的同时,还要抓好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智力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软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改变贫穷命运。智力扶贫,首先突出教育扶贫重点。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因此要制定符合**贫困实际的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精准救助。加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投入。重点向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三是实施差异化扶贫。精准扶贫的精髓是因贫施策。要因贫施策,就必须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顺应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实施差异化扶持。从“挂包帮”、“走转访”工作中获取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大部分贫困家庭大都存在如下突出问题。首先是劳动力现状问题。很多贫困家庭要么没有劳动力,要么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孩子,这些人员,大都文化素质低。其次,是缺发展资金。第三是没有脱贫致富的路子。实施差异化扶持,就必须重视上述问题。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农村现实的“富余劳动力”,势单力薄,只能在各类“龙头”带动下做一些辅助工作,让他们单打独斗搞开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就资金而言,从总体上看,扶贫资金的数量比较大,但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全国人均扶贫资金每年300元左右,如果分散发放到每个贫困农户,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最终脱贫,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考虑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效益的问题;从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问题上看,在弱质产业(农业)+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市场过剩的现实情况下,让贫困农户自己去“探雷、扫雷”(调整结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依然是有效的选择。

四是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人多地少矛盾尖锐,总人口近6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仅1.7亩,且90%以上是山坡地,土壤瘠薄,干旱、冰雪、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2015年为35%,但和全省55.7%的森林覆盖率相比,仍然相差20.7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倒数第一。因此,在生态建设上要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就要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生态效益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五是实施企业挂钩包户扶贫。必要时出台措施,让各种企业积极挂钩帮扶,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在各种大型灾害面前,企业积极主动发挥了有效救助作用,在扶贫工作,企业强大的力量同样可以给贫困群众带去较大的扶贫效益。国家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人民对企业发展也作出了大量贡献,企业发展起来了,有经济实力,除向国家缴纳正常税收外,在发展中尽力反哺社会,捐献一部分资金,义务投入相关人力物力和技术,大力做实公益事业,挂钩包户,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发展,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也是企业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和形象提升,也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创新扶贫体制、机制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重点抓好:

一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中央明确提出由主要考核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这是中央扶贫开发考核工作的重大创新和根本转变,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要坚决落实中央精神,改进贫困县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结合起来,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二要改革驻村帮扶监督机制。省、市、县、乡四级联动驻村帮扶,对贫困村实施驻村帮扶全覆盖,但实际工作中,很多驻村帮扶人员,驻村时间较少,遇到开会或者检查才到村上。为确保每个驻村工作队员,真正驻村工作,必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驻村帮扶走形式、走过场。

对于扶贫论文 第6篇

关于扶贫的论文·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展东社村的第一要务。农业生产力要提高农业产量就要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多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会,请专家来进行视察和指导;加强对农业投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农产品社会化服务资源;建立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使食物链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走向规范。工业生产力则要提高工作效率即也要提高村民素质,如机床厂,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村委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东社村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为农民的积累资本创造条件。东社村的组织较少且较单一,...还应该包括其他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基层服务组织等等;在寒暑假期间,村委应将待业青年和休假在校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志愿服务队,参与时间活动,为东社村发展添活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社团协会或非正式组织如公路养护协会,环保协会,心理家园协会,农业协会,篮球队,老年队,文艺队等等。建议建立东社村网站,加大对东社村的宣传力度,将东社村从闭塞状态引入到开放状态,同时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东社村,关注东社村,通过网络,鼓励村民学习计算机文化,使东社村变为一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同时可以使村务透明,方便村民提建议‘使得村情村貌、规划方案、法规、消息灵通地传达给村民,从而提高村民的认知,间接地树立经济观念,充实经济头脑,找到发财致富之道。

关于扶贫的论文·2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到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富起来,可以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千千万万的我们的梦想汇集起来变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奔向全面小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和未来自己,未来国家,未来的明天的约定。

教育才能强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中国的明天,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青年的,所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型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家庭承担全家人的生计,老人的疗养,房贷等,可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高昂的学费,所以南京理工大学在每个月食堂吃饭超过 60顿,一个月消费不足 420 元的学生列为资助对象,这无疑给家庭减轻负担。

隐形慈善还是暗箱操作

但这笔费用到底是成为补贴打进饭卡了,还是进了某老虎,苍蝇的私人腰包了谁也无从得知,如果这是隐形慈善,既帮贫困学生又维护了他人尊严这无疑是再好不过,但谁能保证呢人都有私心难保不会一时鬼迷心窍出现“暗箱操作。”

人穷志不穷

贫困学生怎么了这是补助金又不是偷来的,抢来的有什么丢人穷,又怎么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要在意那些说是非事的人呢要知道“来说是非事,即为是非人。”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要依靠自己捍卫,因为穷,所以更要坚定自己的意志,要足够努力,足够优秀才能对得起每天起早贪黑的父母,才能不辜负自己,比尔盖茨,曾经说过“难道经济舱的比头等舱的先到站吗”答案当然是不会,贫困于富裕的人一样平等公正的参加高考考研的机会,没必要本末倒置,因为贫困抬不起头,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自古以来,穷人的孩子早经历社会早自立,能独立,古往今来多少穷人苦读的故事,匡衡的凿壁偷光因为穷买不起蜡烛,在墙壁凿洞也要读书,更有范仲淹读书时因为穷用米做粥,在冬天饿了划一小块充饥,更有闻鸡起舞,头悬梁刺股的故事。

真正使贫困生得到有效帮助,唯有“精准”。

关于扶贫的论文·3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214 元的贫困村,辖 7 个村民小组,1 2 5 户,586 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 l 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 19 8 9 年只有 156 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0 年为 187 元,1991 年达到了 214 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 493 元的水平低44%。

一、成因浅析

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

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 800 多米,耕地面积678 亩,人均耕地只有 1 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

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 700 斤左右徘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 2 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

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 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 14 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 组 3 户农民住在海拔 1200 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 200多斤,最多的户有 400 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 1991 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 16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145 万元,占 54%;林、牧、副业收入 16 万元,占 46%。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0 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 4430 元,购买了 5 万株桑树苗和 320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 5 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

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 5 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 80 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

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 700 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

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 586 人中,高中毕业钩有 14 人,初中毕业的有 45 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180 人,文盲、半文盲为 216 人,占总人口的 45%。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 6 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 2 名,另 4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二、对策展望

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

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

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

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

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

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0)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

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

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 1 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

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

上一篇:初中课代表入团申请书600字下一篇:工程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