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兄弟观后感

2024-08-07

山东兄弟观后感(精选11篇)

山东兄弟观后感 第1篇

我看到——

刘潇霞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为人兄弟同心同德。

——题记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电影《山东兄弟》,这是一部展现人间至爱的影片,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

《山东兄弟》这部影片讲述的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66年夏,一个不小的灾难降临到了莱州石家村一户幸福美满的家庭中。石家老四被采石场炸山的碎石砸断了颈椎。三个哥哥带着四弟,克服千辛万苦,上县城,跑烟台,奔北京,可换来的却是四弟高位截瘫、只能存活半年的诊断结果。

为了不让老四绝望,哥哥们编造 “美丽的谎言”,重整老四对抗病魔的信心。全家人克服着饥饿、贫穷、疲劳,不厌其烦地照顾着老四。可一封意外来信却让老四得知了实情。为了家人的希望和信心,老四本决定装作不知,接受治疗。可大嫂的流产和母亲的去世却让他活下去的意念再次动摇。大哥最终点醒了老四:治好病没啥秘方,就是挺!为了母亲和大嫂,更要挺下去。老四再次建立信心,而这时的他已经度过了半年时间,他没有去世,依然健康地活着……

我看到了老四的母亲内心的大爱,为了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复,日夜期盼,含辛茹苦,勤俭节约,节衣缩食……这是天下母亲的最淳朴的爱呀!回想我自己的父母,从妈妈十月孕育的艰辛,父亲风雨无阻地工作,母亲日夜呕心沥血地操劳,我看到了他们不再乌黑的华发,看到了他们粗糙的双手,看到了他们日益弯曲的脊梁……我知道我的父母正如老四的母亲,是天下所有的父母的缩影,给了孩子最无私的爱,给了孩子不求回报的爱,逝去的是他们自己的青春,逝去的是他们自己的芳华。

我看到了老四的内心的大孝,为了有孝敬母亲的身体和时间,坚定信心,与病魔斗争,不怨天尤人……这是天下儿女对母亲最淳朴的爱呀!回想自己,几乎衣食无忧,青春飞扬,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想我只有努力的做到在学校奋发学习,不畏艰辛,知难而进,用成绩回报我的父母的辛苦的付出,这样他们的笑容才会真正的灿烂。在家里,体恤父母的辛苦,不提过分的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父母的忧愁,这样他们的笑容才会真正的欣慰。这是我,做女儿的现在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看到了老四的兄弟们的大善,为了自己的兄弟,付出了人力物力财力。与兄弟共担风雨,同历艰辛……这是天下最淳朴的兄弟之情!回想自己的周围,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接受的爱多于付出的爱。从山东兄弟的身上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同学当做兄弟姊妹,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我想这是我和我的同学可以做到的,那么,就从我做起吧。一部《山东兄弟》,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部《山东兄弟》展示了以莱州人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大爱大孝;一部《山东兄弟》必将激励我和我的同学奋发学习,孝敬父母,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的人才。

山东兄弟观后感 第2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一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起点,用这不一样的起点去走向不一样的成功之路。今天上午我在学校礼堂观看了《山东兄弟》这部电影,被里面血浓于水的亲情深深打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66年夏,一个不小的灾难降临到了莱州石家村一户幸福美满的家庭中。石家老四被采石场炸山的碎石砸断了颈椎。三个哥哥带着四弟,克服千难万险,上县城,跑烟台,奔北京,可换来的却是四弟高位截瘫、只能存活半年的诊断结果。为了不让老四绝望,哥哥们编造“美丽的谎言”,重整老四对抗病魔的信心。全家人都悉心地照顾着老四。可一封意外来信却让老四得知了他只能活半年的实情。为了家人的希望和信心,老四本决定装作不知,接受治疗。可大嫂的流产和母亲的去世却让他活下去的意念再次动摇。大哥最终点醒了老四:治好病没啥秘方,就是挺!为了母亲和大嫂,更要挺下去。老四再次建立信心。此时半年已过,后来经过家人的努力老四站了起来。45个春夏秋冬,一万六千多个日日夜夜老四都平安度过。老四69岁离开人世是除了高位截瘫外,无任何疾病。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我完全深深的被这部电影感动了。老四的那种乐观和坚强深深打动了我。如果没有亲情的力量他不会活到69岁,他也永远不会不过一个有意义,幸福,快乐的人生。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亲情非常伟大,伟大的是一种奇迹;奇迹中是美好的未来;未来去努力奋斗,奋斗后最终走向成功。

我记得我刚升初一时。有一天,我们在升旗,那天气非常炎热,花都烂了。我站在太阳底下差不多站了半个小时,我开始有些难受,头晕。我低血糖,不能长时间站在太阳底下,慢慢的,我开始有些站不住了,衣服有些湿透了,脸色煞白。我此时此刻真的很想跟老师说我坚持不住了,但我没有,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说了,同学们会觉得我在临战脱逃,是故意的`。同时,我也想起了老四,老四在生活中遇到了那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没有退缩,我怎么可以因为这么一点小困难就放弃呢?于是,我又坚持了一会儿,没想到一会之后,迎来的却是——“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请各班级带回。”此时,我想起了一句:“钢是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奥斯特托罗斯基”

虽然自己的道路十分坎坷,但是我们只有解决,用正确的心

理去面对,才可以克服困难。在人生的旅途中也是如此,尽管人人盼望欢乐,盼望幸福,无人喜欢忧伤。但我们还会在人生中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退缩,而是像老四那要勇敢,乐观的去面对困难。虽然过程中辛苦,但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会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废墟里走进山东兄弟 第3篇

连日来,本刊记者奔赴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市采访,耳闻目睹了这些从四川灾区归来的可爱的山东兄弟。

不放弃一个生命

采访单位:山东消防总队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不到1个小时,山东消防总队就启动了跨区域应急救援预案。

山东消防部队面对抗震救灾中遇到的困难,绝不轻言放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山东消防总队副总队长陆长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语言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映秀小学是映秀镇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全校500多名师生,当天只逃出100多人。山东消防总队济南、聊城支队进入该校,面对其它救援队伍已经宣称“没有生命存在”的废墟,硬是凭着不舍不弃的精神,经过10个多小时的艰苦营救,抢救出已被埋105个小时的羌族小姑娘尚婷。她的母亲当场激动得跪倒在地。

在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女职工虞锦华的生还之路一波三折。由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他们分别在虞锦华被埋处的前后左右4个方位进行了尝试,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不得已,救援队员只好正对她所处的方位,从废墟上方打探洞。随着切割机的阵阵轰鸣声,压在虞锦华上方的水泥板被逐层打穿。探洞打到5米深处,营救人员钻入探洞,和她直接对话,但她的下肢被水泥板挤压坏死,奄奄一息。

指挥部讨论决定对虞锦华进行现场截肢手术。医护人员历时2个小时对她进行了高位截肢手术,送往医院抢救。至此,这场历时160多个小时的生命接力画上了句号。

饱含泪水的救治

采访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第一批医疗队成员、院胸外科主任王洲谈到在第一线的工作情况时感触颇深。刚到灾区的时候,没水、没电、没食物。队员们就地搭建了简易帐篷,在帐篷内为抢救出来的伤员做初步护理和诊断。王洲十分“得意”地告诉记者:由于山东省立医院派出的队员技术好、经验丰富,几乎所有的重伤员都被送入了山东的帐篷。

有一位为保护学生而被埋在废墟中长达51个小时的小学教师,被救出时伤情非常危急,血压已经测量不到,呼吸也几乎停止。山东省立医院的专家们立即实施紧急经口气管插管,仅仅10秒钟便插管成功,随后大量输入抢救液体并准确应用抢救药物,20分钟后伤员终于转危为安。

由于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使得许多人宁愿躲在家里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到医疗队所在地进行身体检查和相应治疗。为此,医疗队同时还担负着巡诊的职责。任勇说,有一次他们到一户人家去巡诊,发现一个4岁大的孩子指甲里面嵌进去了一根木签。队员们小心翼翼的帮孩子剪掉旁边的指甲,慢慢试着把木签拔出来,而孩子却一直愣愣的,连声“疼”都不喊,家里的大人们也就都那么愣愣的,不知在看些什么,也不知在想些什么。直到木签拔到一半的时候,孩子突然“哇”的大哭了起来,哭得撕心裂肺,仿佛一下子把许久以来积郁的恐惧全释放了出来。那个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爱心凝聚的力量

采访单位:济南市卫生局

5月14日出征的济南市卫生系统急救车队中,副队长胡岩巍顾不上年逾八旬的父母,也无法照顾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毅然参战。在灾区的几天里,即使再忙,他也要抽出几分钟的休息时间,给家里发个短信,问候一下父母,叮嘱一下孩子。

队伍中,有一名队员叫王锋,父亲刚刚做完肺癌手术。他来不及再到医院看一眼父亲,就踏上了奔赴四川灾区之路。执行救灾任务时,他特别能拼,家中老父亲的期待给了他无限的力量。

队员马卫东的老家不在济南,妻子身体不好,他一走就没人照顾,想到这小伙子就特别心疼。出征时,妻子亲自把他送到集合点,叮咛他照顾好自己,不要挂念家里。马卫东充满了干劲,“有这样支持我们的亲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

在济南市急救中心的领导慰问出征队员的家属时,家属们几乎一致的回答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我们没有困难,就是有困难也不怕,孩子能去一线是我们的光荣。”

山东的“兵哥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采访单位:山东消防潍坊支队

对于参与汶川映秀镇救援行动的潍坊消防支队官兵来说,6月5日是特别高兴的一天,他们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四川女孩袁艺给他们打来了电话,感谢他们这些从死神手里救她出来的山东“兵哥哥”。

袁艺今年20岁,地震发生后,她被埋在了映秀湾发电厂宾馆的废墟内。5月16日上午,潍坊消防支队的救援队员利用生命探测仪发现了她。当时现场十分危险,电厂宾馆废墟堆高约4米,楼板砖墙层层叠压,上部楼板随时都有再次坍塌的可能。距现场2米的右侧,是一座6层高且遥遥欲坠的未倒塌建筑,余震之中楼体摇摇晃晃,不断有砖石碎块掉落,整幢建筑岌岌可危。队员们冒着连续不断的余震,历经9个多小时的奋力救援,终于将袁艺成功救出。此时,她已经被埋压了整整105个小时。救出袁艺后刚刚20分钟,一阵强烈余震就把刚才的救人通道完全封死。

据当时参与救援的特勤中队指导员程忠峰介绍,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袁艺表现得相当勇敢。她一直在说:“我不怕痛,我相信消防队员”。由于她的双腿被死死夹住,在一旁守候的急救医生不止一次的催促:“哪怕保不住双腿也要赶快救上来,实在不行就截肢”,可救援官兵却说,“再给我们半小时,我们一定能把她完整的救出来”,袁艺终于被救出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袁艺在通话中告诉消防官兵,她现在正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进行治疗,右小腿已经截肢。她是从医生的口中知道了自己是被山东潍坊的消防队员救出来的,就立即打来了电话。她在电话里不断感谢山东的“兵哥哥”救了她的命,她永远记得这些兵哥哥的声音,并邀请消防官兵到她的老家九寨沟去玩。她说,是山东的“兵哥哥”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

坚守生命

采访单位:烟台市卫生局

5月20日,震后第8天,烟台市派出的12人卫生防疫队火速向灾区开拔。

烟台卫生防疫队开展工作的地点,主要在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这个乡位于北川北部的大山中,唐家山堰塞湖的下游,是一个受灾非常严重的乡镇。由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消毒和心理咨询专业的12名医师组成的烟台卫生防疫队,携带14.5万元的专用消毒、杀虫设备和药品,10万余份健康教育宣传册,于21日深夜赶到这里。

陈家坝的一个菜市场掩埋了30多具遇难者尸体。防疫队员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集中开展消毒消杀。灾区的天气闷热异常,防疫队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脚穿大水靴,手戴长筒乳胶手套,背着喷雾器,从宿营地“笨重”地徒步近两公里到现场。由于震后缺水,防疫队员们只得自己前往河边,兑好消毒药品,然后再爬过一个山坡进入菜市场。很快,他们浑身上下都浸泡在汗水中。

起初,防疫队服务区域有200多顶帐篷,直接服务灾区群众4000多人。随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的影响,安置点灾区群众不断增多,达到1万多人,防疫工作量剧增。队员们每天都要喷洒消毒剂300多公斤,杀虫剂180余公斤。有的队员浑身起满了痱子,有的脸上晒暴了皮,有的因长时间接触消毒液,过敏得厉害。但是,没有一个队员叫苦。“为了灾区兄弟的平安,所有汗水都是幸福,一切付出都是收获!”烟台的卫生防疫队员如是说。

“救灾要紧,我支持他!未出世的孩子需要他,但灾区的孩子更需要他!”这是一个怀孕8个多月待产的年轻妻子的表态。

烟台卫生系统赴灾区救援队员刘靖宇的妻子上述一番话,让许多人泪水涌动。刘靖宇的所在单位的领导忍不住流泪自责:“我还不知道靖宇是在这种情况下请战的⋯⋯”

热血男儿,远不止刘靖宇一人。“支援灾区人民,不辱神圣使命!”在白衣战士铿锵有力的誓言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小家成就大家

采访单位:威海市建委

作为全市建设系统工程建设经验最丰富的质量监督员之一,威海市建设工程质量造价监督管理站市政科科长马升海奉命带领先导队承担绵阳市北川县4000套活动板房、4所小学、2所中学及相应配件的安装任务。临行前,马升海同志到父母家去告别,年迈的老父亲强忍内心的不安,含着眼泪对他说:“孩子你放心地去吧,家里的事不要担心。每天晚上7点给我们来个报平安的电话就行了。”

时间就是生命。从接到支援北川建设任务的命令,到抵达灾区,先导队仅仅用了不到24小时。为了尽快对援建事宜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场地情况,马升海天天在废墟上奔波,忙的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能够亲赴灾区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荣幸。”临行时,马升海还“偷偷”带了一批药品和消毒防护用品:“我们路上累点难点不要紧,既然是去支援他们,一定要把灾区人民最需要的物资在第一时间送给他们。”

没有命令的服从

采访单位:淄博鲁王建工集团

5月25日晚,鲁王建工集团接到为灾区生产6个小学教室近400平方米轻钢活动校舍的任务,公司连夜调度各种材料,开足马力昼夜生产,26日晚上40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完成生产,27日凌晨4:30这批小学板房制品发往四川,保证了淄博市援建的香泉小学在6月1日儿童节那天顺利复课。

为了加快轻钢板房安装,公司派出业务熟练的技术员孟凡涛前往北川县香泉乡现场指导安装。夜以继日地完成小学校舍的安装任务后,孟凡涛正准备按照要求返回公司。但因他懂技术、会管理,淄博市援建指挥部留他继续在灾区做现场安装指导工作。他没多说一句话,放下行李又走进了施工现场。

With frequent aftershocks continuing to be felt in Sichuan afte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ore and more people from Shandong appeared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Among them, there were commanders and fighters from Jinan Military Region, fire fighters from Shandong military office, doctors and nurses from Shandong hospitals, epidemic prevention personnel, and many volunteers. The aid and rescue from Shandong brought about hope for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s. They said with gratitude: “Our brothers have come!”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they encountered in the earthquake relief, the fire fighting troops from Shandong never gave up their efforts. “If there was even one percent of hope, we would make a 100 percent effort!” Lu Changchun, Vice Head of the Fire Brigade of Shandong Province said when interviewed by our magazine. Doctor Wang Zhou,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of Shan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was a member of the first medical team sent to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by the hospital. When talking about the medical work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he felt he had much to say. When they got to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there was no water, electricity and food available. So the medical team members erected some simple tents in which they provided preliminary medical care and diagnosis for the victims.

Hu Yanwei is vice head of the ambulance fleet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circle of Jinan City. Although his parents were in their eighties and his child would participate in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high school, he volunteered to go to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When working in the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every day he sent a text message to his home to say hello to his parents and child.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第4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京城长安,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思念家人提笔写下的佳作。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这首诗的绝唱。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他乡,日夜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受,特别是佳节来临时,思乡怀亲之情会更加强烈。

这种感觉何止作者有,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虽然,外婆特别疼爱我,可时间一长,我还是想念妈妈。就在春节临近时,我更加想念妈妈了。外婆发觉后,让我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说话。每次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声音,我就特别高兴。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写照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 第5篇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李白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现在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就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6篇

编写人: 高彦霞审核组长:孙伟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馨寄语】谦虚使人进步,做认真学习的好少年!【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会认“忆、异、逢、佳、倍、插”6个生字,会写“忆、异、逢、佳、倍、遥、遍、插”8个生字。

2、通过小组合作读、赛读、表演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重点)

3、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乡之情。(难点)【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知道每一句诗的意思。

2、采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法会说诗意。【知识链接】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因此又叫做“登高节”。【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给下面的字注音。

()()()()()()()促忆异逢佳倍插

3、看拼音写词语。

cù jìnxiānɡ fénɡjiā bèiyǎo yuǎnchāyānɡ()()()()()

【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一说词义。

2、师生共同理解每句话意思。

3、这首诗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和同学交流一下。【拓展延伸】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描写的画面,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演一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从中懂得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当堂检测】

1、我会填。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代诗人写的,诗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诗句是。诗句表达了作者感情。2),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说出下列诗句的含义。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忘不了,远来的“山东兄弟” 第7篇

一座新城的诉说

眼前的北川新县城,道路宽阔平坦、小区设施齐备、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等一应俱全,一幢幢崭新的羌族特色楼房在阳光下散发出清新宜人的光彩,一座集山、水、城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在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着它的故事。

北川人没有想到,他們在地震中被摧毁的家园,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涅槃重生。

作为第一个进入灾区开展对口衔接援建工作的省份,山东确定3年内拿出100亿元建设新北川。100个亿,这相当于山东一个中等县5到10年的收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的话掷地有声:“要把北川县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县来重建!举全省之力援建北川!”

凭着这个信念,山东全省17个市、50C多名干部、3万援建大军,在北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对口援建开始后,按照国家提出的对口援建任务,山东结合北川实际,迅速确定了“农村援建、乡镇援建、新县城援建,工业园区援建和人力智力支持”等五大援建任务,突出了民生优先的援建原则。

初到北川,援建人员面对的是一片片废墟和悲伤期待的乡亲。在桂溪乡一个村子里,一位年迈的羌族老大爷紧紧拉着山东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前线总指挥徐振溪的手泪流满面。徐振溪倍感震动:“老人家说的话我一句也没听懂,但他那张老泪纵横的脸,和那悲伤渴望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我感到了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建不好北川,决不回山东!”

“能到北川参与援建,为灾区群众贡献一点力量,对我們企业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荣誉。”临沂市天元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桂玉说。从乡镇到新县城,山东所有中标施工单位全部是具有国家一级建筑资质的企业,援建企业参建的所有援建项目都争创优质工程,确保每一个援建项目都做到“零缺陷、零遗憾”。

潍坊援建的桂溪中学获得四川建筑质量“天府杯”金奖。“我們每平方米用了84公斤钢筋,用的是强度最高的三级钢和混凝土,钢筋密得鸟都飞不过去。”潍坊援川指挥部的刘良峰自信地说,“我們建的房子都可以作为地震时的避难所,这样的房子,即使倒了,也决不会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感激地说“山东把所有的援建项目都建成了精品工程,百年工程。山东援建工作最扎实、最实干,干得最好,四川人民永远铭记!”

“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山东共援建北川各类项目369个,合计近120亿元,在北川全面完成了“农村、乡镇、新县城、工业园区援建和人力智力支持”五项援建任务。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羌族文化特色浓郁的现代化新县城拔地而起,北川的重建创造了令世界难以置信的奇迹。

2010年11月3日,山东最后一批援川者撤离,万名北川民众用鲜花、掌声、热泪和拥抱,告别圆满完成援建任务撤离的山东亲人。“喊一句兄弟,我永远忘不了,我們永远记得你的好……”送别现场的一曲《山东兄弟》,北川人落泪了,山东人落泪了,他們永远忘不了风雨同舟的兄弟之情。家住曲山镇海光村的母贤斌动情地说:“为了我們有个家,山东人比我們自己还尽心、还细心,就像亲兄弟一样。现在大家都搬进了新家,焕然一新,远胜从前。我能回报他們的就是更好地生活。”

南疆的山东记忆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个名句给了山东援疆人好的注解。带着感情、感恩、感动工作是山东做好援疆的不竭动力。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东西部省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战略决策,确定山东对口新疆自治区。从那时起,山东援助新疆的步子不断加大。199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从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5市选择10个经济强县(市、区)与新疆喀什、和田两地区的贫困县结为帮扶对子,2005年又确定由东营、泰安、济宁3个经济强市和胜利油田、兖矿集团和新汶矿业集团3家特大企业,分别对口支援中央确定的疏勒、岳普湖、英吉沙3县。

来自山东的大力援助让南疆旧貌换新颜。南疆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业园、英吉沙县140米高的综合电视转播铁塔、100多所带有山东烙印的希望小学等拔地而起……

2010年,中央先后召开了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新疆工作座谈会,做出了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新疆建设的重大决策。按照中央总体安排,新一轮援疆山东继续对口支援疏勒、英吉沙、岳普湖三个县,另外增加麦盖提县,拉开了山东新一轮援疆的大幕。面对熟悉的人民、踏着熟悉的土地,山东更加充满信心。山东提出,要把受援4县当作山东的4个县来看待,与本地工作同谋划、同部署,提出全面援疆、科学援疆、务实援疆的理念,紧紧抓住改善民生这一援疆主题,充分发挥山东的优势,突出特色,在创新中推进援疆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对口援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济宁、东营、泰安、日照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疏勒县、岳普湖县和麦盖提县。

在援疆中,山东设身处地地为喀什4县量身定做了援助方案——山东具有两省区经济互补、共利双赢的产业优势,把援建喀什变成同步发展、共同壮大的渠道,加快推进山东优势传统制造产业向4个受援县转移。

按照“产业援疆依靠市场,发挥山东产业优势,运用社会力量推进受援四县产业发展”的思路,山东分别在省内和喀什举办招商推介会和优势产业转移对接会,做到政策引企: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做到金融助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服务留企。进疆以来,社会力量成为推动受援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止到今年6月,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累计接待山东赴喀什考察团800多个,受援4县在建产业项目达到132项,总投资218亿元。中国喀什(山东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已引入喀什,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交易规模达到126亿元,可直接和间接带动10万多人实现就业。山东具有大型工业企业多的优势。目前在受援地区落地的1亿元以上大型项目达到34个,总投资188亿元,可带动1万多人实现就业。

“务实援疆”让山东初步探索出以民生优先、产业引领、统筹布局、有序推进、建设精品、打造亮点为主要内容的山东特色援疆工作路径。一方面,抓试点示范项目,摸索了援疆经验。在确定了12个试点示范项目中,民生项目占了10个,总投资2.18亿元。另一方面,合理把握援疆资金投句1重点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确定的2011-2015年山东省援疆资金中,民生占到了70%以上,涉及新农村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学校、社会福利园区、基层组织阵地等,和广大群

众的居住、医疗、教育、困难群众救助、社区服务等密切相关,突出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山东始终坚持“强省先强干”的理念,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人才智力援疆工作。由山东省委组织部牵头,从2010年8月底到今年4月底,共分10批组织2004名四县县乡村三级干部到山东培训,其中乡村干部占60%,已经成为山东援疆的重大创新。同时,山东选派了158名干部人才到喀什受援4县任职。教育援疆,启动了受援四县128名双语教师两年培训计划,选派了87名教师来喀什和四县任教,同时组织了100名优秀大学生来四县支教。受援四县也选派了50名教师到山东培训。特别是率先组织百名太学生进疆支教,是山东新一轮教育援疆的首批支教队伍,也是19省市中抵达新疆的第一支大学生实习支教队,把山东大学生实习与教育援疆相结合,在全国率先创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教育援疆新思路。

如同一阵春风吹遍新疆广袤的大地,四面八方回响着对口支援新疆的惊天动地的号角,天山南北涌动着新疆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热火朝天的激情。山东援疆人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着喀什的美好明天。

忘不了的“山东亲人”

时至今日,在北川桂溪乡,总有乡亲过节呢吃饭时不忘在饭桌上多摆一副碗筷,斟上杯酒,祭奠一位山东援建者。

他叫崔学选,生前是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山东省援川前线指挥部新县城建设组组长。

2008年5月,崔学选作为首批援建成员赴灾区一线指挥临时板房建设,此后又主动参加对口援建任务。为尽快在桂溪乡的18个援建点建好板房,崔学选不顾身体病痛,坚持与灾区人民奋战在一起,坚强地进行灾后重建工作,足迹踏遍桂溪每一座大山、每一个村庄。短短几个月,他带人建好了3000多套板房。

在桂溪乡的援建中,崔学选成了汪华家的“崔爸爸”。汪华的“家”是个孤儿家庭,6个孩子来自3个家庭。地震夺去了他們的父母,摧毁了他們的家园。6个孤儿地震后组成一个特殊家庭,在大姐汪美的带领下度日。灾区重建中,崔学选承担起了照顾他們的责任。

在孩子們的眼里,崔学选就是他們最亲的人。他們盘算着,长大后要好好孝敬“崔爸爸”。

然而孩子們失望了。由于在艰苦条件下连续超负荷工作,崔学选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病倒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2009年7月13日,一直牵挂着千里之外建设工地的崔学选,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54岁。

西藏阿里人忘不了,孔繁森在青藏高原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山东人大义忠诚、无私奉献的时代颂歌。

1988年,孔繁森作为山东省选派干部进藏时,已是他第二次赴藏工作。已经身为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面对的是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妻子,可是在他的眼里,家庭需要他的照顾,西藏人民更需要他的工作。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依然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年近50岁的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地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們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了制定阿里地区新的发展规划,孔繁森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噩耗传到阿里,人們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12月5日,阿里地委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5000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2000多人。孔繁森当年在西藏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孔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送葬。

如今,越来越多的山东干部继承孔繁森的遗志,走上青藏高原,为西藏的发展献计献力。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两省区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从1995年开始,山东至今已有6批几百名干部赴新疆日喀则地区,他們坚持“科学援藏,务实援藏”,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8篇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第9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 第10篇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兄弟》读后感 第11篇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读就觉得文字朴实但情节却太悬乎,多读两次,试着将自己作品的场景中,才发觉别有洞天。余华有时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经常看到他发微博“抱怨”这“抱怨”那,总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文字发泄或许也是警醒。

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在地摊上看到厚厚的一本余华作品集,花了20块钱将这本盗版买回来。首先读的是《活着》,读了十多页才发现跟自己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很相似,再一看,主人公名字都一样,百度一下才发觉《福贵》是根据《活着》改编。考虑到对观众的影响,还是删改了许多,毕竟,“文革”那段历史没人敢去“深究”。甚至,主写“文革”的电视剧也屈指可数。后来,《活着》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又在北京被拍成了话剧。余华后来在微博里说一些作品被改的不满,他带讽刺的引用了拍话剧那个导演的一句话“话剧《活着》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忠于原著”,但他肯定了袁泉饰演家珍的真诚。

回到《兄弟》上来,看完了上部,可以说是非常感人。李兰丈夫死了,宋凡平妻子死了,各带一个儿子,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带着各自的“拖油瓶”,在世俗的鄙视下,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钢两个性格如此不相容的人也竟然情同手足。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借一句话来说就是:李光头这样的传奇(后来的巨富之路)在中国比比皆是,而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绝无仅有。所以很少写爱情的余华自认为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时代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之间的背叛和出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好永久的爱情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爱情最深刻,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江湖。无疑,余华笔下的爱情属于前者。 然而,在一切都看似完美的时候,“文革”袭来,一切都变了,宋凡平被当成地主被批斗,为了去上海接李兰出院,宋凡平“逃跑”了,然而在车站,却被六个带着红袖章的人活活打死,摆在路上。李兰回来,得知宋凡平死了,六年没洗头,因为在刘镇,丈夫死了应该一个月不洗头,没有人知道李兰对宋凡平的爱有多深。七年后,李兰也死去了。李光头和宋钢成了两个孤儿,宋钢答应过李兰,他会好好照顾李光头,剩最后一碗饭了让李光头吃,剩最后一件衣服让李光头穿。。。。。。李光头也对宋钢说过,“即使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也还是我兄弟”。他们是兄弟,仍然是,一直是。后来,宋钢和林红结婚了,那个李光头日思夜想的女人,李光头和宋钢从此恩断义绝,可是两个人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永远把对方当兄弟。一想起儿时的悲惨,以及后来一家人的欢乐,依然想着对方,记忆还在,感情就还在。小说中有个情节就是李光头在县政府大门口“静坐示威”,穷困潦倒,被认为是收破烂的,宋钢看到了他,将林红给他的他舍不得花的钱和粮票给李光头,李光头竟然理所当然地接过钱。读到这里,我没觉得李光头有多无赖,而是深深地被他和宋钢之间的这种感情打动,他们的默契已经不需要拘束,不需要客气,理所当然才是他们兄弟情谊的体现。我也为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兄弟感到幸福。

上一篇:晚安说说心语下一篇:三年级一班家长会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