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流程

2024-06-16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流程(精选6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流程 第1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强化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问题教学的意识。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一是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意识。三重讲评,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方法、评思路、找规律,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四教师要在规范做题上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 “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在学生讨论和说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并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流程 第2篇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需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个阶段。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但它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所谓有形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这种材料的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它也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无形设计、有形设计和集智(体)备课这三个大的方面是课前教学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二、关键环节在课堂:在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有效手段,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以信息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3.通过图表和模型创设问题情境:图表和模型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图表简明清晰地呈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课堂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和具体操作等都应尽量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5.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创造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不仅有利于

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开放中思辨创新,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1)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显示出许多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2)要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一堂课70%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20%的时间用于教师指导、点拨、答疑;10%的时间用于学生总结、巩固、检测。

(3)课堂上一定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绪波动:课堂能处理的课堂处理,情绪波动较大的课后一定要抽时间和学生交流,引导开发学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投身到学习中来。

三、关注课后作业和课后反思:课后作业要有针对性地去做,教师要提前选好典型提纲给学生,切不可随意或者让学生全部去做,也没那么多时间。还有就是让学生做好纠错作业,通过分析错题的原因,寻找学习知识点上的漏洞,最后一定让学生要在课后做好课堂知识的小结与归纳,让学生体会学习后的成就感。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流程 第3篇

一、强化备课, 突出“深”字

在化学教学中, 备好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上好课的前提, 也是努力“减负”的保障。为了使教师深钻大纲、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 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 强调年级组集体备课与个人独立备课相结合, 坚持做到“一及时” (及时备好课) , “二规范” (书写规范, 教案编写程式规范) , “三不” (不照搬参考教案, 不抄老教案, 不备假课、空课) , “四精”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练习题, 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 “五备”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自己、备教具学具) 。我们坚持执行三项制度:一是领导审监制, 分工负责, 月终审签和不定期抽查审签相结合;二是互问互评制, 每月举行一次备课笔记互阅互评活动, 本本亮相, 公布评分;三是集体备课制, 每周举行一次年级组教师共同备课, 研讨教法和学法。

二、抓好课堂, 突出“实”字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课是提高化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们把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上, 力求做到: (1) 强调“重心转移”, 要求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 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 把“教”落实到“学”上, 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把握上,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创设和谐氛围。我们要求每个教师真诚关注和帮助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充满爱心、关心、热心和耐心, 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学习, 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 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 (3) 体现“三路”一致, 教材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力求同步协调, 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4) 培养“四自”习惯, 即以自学为主线, 将学生的自谈、自换、自练、自评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 从小培养自学能力。 (5) 突出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理论, 综合运用渗透、明示、模仿、迁移等方式,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自学能力, 不仅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阅读、思考、操作、表达等一般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预习、复习、听课、作业、检查等综合学习能力, 确保训练到位。 (6) 实行有效控制。为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没空”, 即教学过程环环紧扣, 没空时;教师语言精练简洁, 没空话;学生全员参与, 没空人。

三、反馈显现, 突出“精”字

在化学教学中, 作业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教这方面说, 我们对各学科的书面作业, 从内容到形式, 从份量到书写格式, 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布置作业要以课本为依据, 分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 课堂作业课内限时完成。教师批改作业要做到“四要四不”:批改要及时, 不得拖拉;批改要认真, 不得马虎;批改书写要端正, 不得潦草;批改符号要规范, 不得随意。家庭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 本本过关, 以充分发挥作业批改的指导作用和反馈功能。

四、做好辅导, 突出“丰”字

化学教学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是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我们提出“从最后一名差生抓起”, 以两头带中间, 即抓后进生的补缺提高, 抓优等生的再提高, 抓中间学生的大提高。后进生的补缺提高是我们辅导工作的重点, 每学期初, 我们组织教师在全班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重点辅导对象名单, 从学生态度、学习条件、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等各方面对每个学生作具体分析, 拟订辅导计划, 采取课内多提问、作业多指导、课外多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对后进生, 我们强调要在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习惯、学会方法上下功夫。对优等生, 主要是通过拓宽加深他们的知识面, 努力让他们的才能特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对中间学生的辅导, 我们注意三点:一是摸清底, 二是针对性强, 三是鼓励上进, 严格要求。对学生的辅导主要以教师为主, 同时也提倡学生之间能者为师, 教学相长。我们要求教师组织学生间的辅导, 并控制适量, 不增加学生负担, 不能以学生的辅导代替教师辅导, 对每个学生的辅导, 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好辅导记载, 定时检查, 抓全面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丰收。

五、实绩考核, 突出“严”字

考查学生学习情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搞化学教学, 既要研究教法、学法, 也要研究考法, 考试要重在考查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坚持以新课程为准则, 以课本为依据, 以平时考查为主。坚持平时考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核相结合, 单项考查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集体互评相结合。

初中化学流程图题归类解析 第4篇

类型一:有关检验成分

解析首先找出实验目的:该实验为了分离两种固体。分离与检验不同,最后要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钙,并且不能有杂质。溶解固体混合物,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反应得到氯化钙溶液,经蒸发可得到氯化钙固体;由于碳酸钠过量,所以滤液中的物质有氯化钠和碳酸钠,因此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就需要除去碳酸钠,加入稀盐酸最合适,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蒸发后最后的固体物质只是氯化钠了。

流程图题大致分为四大类:检验、除杂质、分离、工业生产。解这类题型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看清楚属于哪一类。为了便于分析,建议先把流程图中物质名称的化学式写出来。再根据已有的基础知识,寻找突破口。最后结合题意,综合分析作答。

类型一:有关检验成分

例1实验室里有一瓶混合溶液,可能含有K2SO4、NaCl 、K2CO3中一种或多种物质。为探究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

解析本题是检验溶液成分,这类题要注意干扰问题。该题中生成的白色沉淀B可能是碳酸钡,也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两种沉淀都有。根据加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确定白色沉淀为硫酸钡,不是碳酸钡,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钾,无碳酸钾。硝酸钡是过量的,因此滤液A中一定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了可溶的硝酸钾,也存在其中。由于白色沉淀C不溶于稀硝酸,因此一定是氯化银。由此判断,溶液中一定也含有氯化钠。如果把硝酸钡换成氯化钡,氯化钡中也含有氯元素,对判断氯化钠要产生干扰。

答案:(1)BaSO4; AgCl(2)K2SO4 NaCl;K2CO3 (3)NaCl、Ba(NO3)2、 KNO3(4)否,氯化钡中的氯,对检验氯化钠有干扰。

要点①用来检验物质的试剂若过量就会有剩余,一定存在滤液中。②反应后产生的可溶性物质,一定也存在滤液中。③检验时要避免发生干扰,若有干扰,要记得排除干扰。

类型二:有关除杂质提纯

例2某氯化钾样品含杂质氯化钙和氯化镁,实验室提纯流程如图2所示:

解析首先找出实验的目的是提纯氯化钾,属于除杂质类。答题时要注意为了把杂质除掉,所加试剂要足量或过量。过量的试剂也要除掉,否则还有杂质。本题中加入氢氧化钾可以除去氯化镁,为了除去氯化钙而又不增加新的杂质应使用碳酸钾溶液,为了把氯化镁、氯化钙完全除掉一定要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和过量碳酸钾,最后要把过量的这两种溶液用盐酸除掉。蒸发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水分,盐酸具有挥发性,过量的盐酸中的氯化氢也可以挥发掉。最后的氯化钾固体中包括了碳酸钾、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钾,所以最终所得氯化钾固体的质量应大于80g。

答案:(1)碳酸钾或K2CO3;KOH、KCl、K2CO3;(2)把氯化钙完全除掉;完全除掉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和过量碳酸钾;(3)HCl、H2O;(4)a。

要点为了把杂质完全除掉,所选试剂一定要足量或过量、但过量试剂也要除净,否则会重新引入杂质。

类型三:有关物质分离

(2)滤液D的成分是: 。

(3)实验得到的NaCl经分析含有杂质,杂质是 ,引入杂质的原因是?

(4)要获得纯NaCl,该如何改进? 。

解析首先找出实验目的:该实验为了分离两种固体。分离与检验不同,最后要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钙,并且不能有杂质。溶解固体混合物,再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反应得到氯化钙溶液,经蒸发可得到氯化钙固体;由于碳酸钠过量,所以滤液中的物质有氯化钠和碳酸钠,因此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就需要除去碳酸钠,加入稀盐酸最合适,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蒸发后最后的固体物质只是氯化钠了。

答案:(1)将其全部转化为沉淀,便于过滤分离;(2)Na2CO3、NaCl;(3)Na2CO3;Na2CO3过量;(4)滤液中滴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为止后再蒸发

要点分离物质要保证要得到的物质中都不能有杂质,有杂质要除掉。

类型四:有关工业生产

例4工业上可以用食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生产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让 NaCl、NH3、CO2和H2O尽可能多地转化成NaHCO3(固体沉淀物)和NH4Cl(溶液)。主要生产流程如图4所示。

图4(已知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在化学实验室里分离“设备(Ⅰ)”中的混合物,用到的操作名称是 。

(3)在“设备(Ⅱ)”中固体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4)对“设备(Ⅱ)”中的母液处理后,除水以外可在本流程中再利用的物质有(填写化学式)。

(5)请写出一个该生产流程的优点: 。

解析这是工业上用食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的基本流程。化工生产与在实验室中不同,它生产的量较大,因此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经济方面,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宜,能源成本如何。技术方面,装置能否承受,安全如何,速度如何,纯度如何等。环保方面,是否产生有毒气体等。因此在评价生产流程时,要运用“绿色化学”思想进行评价。

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特点是“多变一”,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过滤是把不溶于溶液的固体和液体分开的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设备(I)”中的液体混合物析出的晶体,可用过滤的方法。进入“设备(Ⅱ)”的物质有氧化钙、氯化钠、氯化铵及水,发生的反应有

H2O+CaOCa(OH)2

Ca(OH)2+2NH4Cl2NH3↑+2H2O+CaCl2

最终产物有氯化钠、氯化钙、氨,其中氯化钠、氨可循环再利用。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成本低、更易得到。

答案:(1)CaCO3CaO+CO2↑; (2)过滤;(3)H2O+CaOCa(OH)2;化合; (4)NH3、NaCl;(5)原料便宜易得,可以循环利用

要点对方案评价,要运用“绿色化学”思想(经济,技术,安全,环保)评价。

高中化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第5篇

“213高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于教的思想,重视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于此,复习课教学在充分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历年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基础上,努力创设复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设计典型例题、习题,学生展示,增强自信,锻炼能力。现就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教学设计、课堂流程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一)复习课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一、复习目标:

基本要求:

1、复习目标与新课教学目标有所区别,应根据学情针对课题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复习目标。

2、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目标。

二、复习重、难点:

要求:复习课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习方法指导与知识链接

结合该部分内容实际,联系相关知识,对学生指导复习,比如:实例法、对比法、联想法、归纳法等

四、复习与探究学案:

1、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要把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学生对照学案自主复习,切不可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

2、典型例题

基本要求:典型例题一定要选择的有代表性,不可过多。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备课时做到组内统一。

3、拓展延伸

基本要求:

(1)不宜过多,1-2个即可;

(2)选择带有一定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习题。

4、不懂问题统计

说明: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不理解的知识点写在这儿,教师在批阅导学案时应对这部分内容给予解答。

五、复习反思小结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要与导学案复习目标一致,以“通过„„”的格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写。

示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电解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要与导学案复习重难点一致。

三、学情分析:

1、认真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错误;

2、统计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

3、统计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

3、分析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

4、根据导学案做的情况,预设和解决教学流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问题展示

各小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针对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剖析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整理,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

要求:

1、提前布置,尽可能在课前完成,有个别不理解的知识点留在课上完成;

2、老师尽可能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二)例题解析,精讲点拨;

要求:

1、在学生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过程,抓捕讲与听的学生反应瞬间的脸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2、一定要让学生讲完,切不可感觉讲的不对就停止让他讲,这样下次学生就不

愿意说了;

3、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对每组学生分析做总结点评,点评时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

(三)拓展延伸,学生展示

要求:

1、对于部分习题应努力创设适宜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这块可以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对知识的遗漏或困惑,再进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实际,作业布置应该分层次、分类型布置;

2、对于创新班,学习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型习题;实验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题和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常规班基础相对薄弱,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布置适量的中等难度的习题。

3、分类型,主要是将同种类型的习题布置在一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认知。

五、教学反思

(三)高中化学复习课课堂流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以便讲解时层次分明,而且学生易于把握。

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然后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给学生。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找出学生易错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又能及时订正反思总结,为下节复习课打下伏笔。

二、课堂探讨环节:

(1)合作、交流、探究

首先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自身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

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然后分配任务,每组细分析一定量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为第二步展示服务。

(2)学生展示

① 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 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纠错本”上。

(3)总结评价

对学生做出的分析进行评价,在主干问题和个性问题上再做强调、延深和拓展,加强学生记忆。

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述,而应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复习课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旧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同时,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三、课后环节:

(1)学生总结

做过的复习课习题课下一定要认真总结,反思,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训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第6篇

一、课前预习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写作教学课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出示写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2.学生课前根据教师预置文题的基本要求,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明确任务要求。

二、作文指导与写作 1.指导

①审题:先让学生自己审题,之后小组讨论探究话题的内涵及其含义、揣摩作文题目所允许取材的性质和范围。

②指导:师生列出习作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批阅评分分值和记分方法,激励学生完成训练目标。③交流:取材性质和目标确定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构思行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评选出优秀的、新颖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矫正自己达标误差,扩大取材范围,开拓写作视野,并修正自己本次写作的素材、构思。2.写作

根据写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常规目标,学生开始作文。3.批改

①师批: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其行文速度不同,对于早完成的几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批阅,教师当面指出习作的成功与不足,根据“批改要求”填好每一项目标的得分及共计分数,然后让学生回去修改。同时把典型问题和优点记在作文批改记录上,以备后面讲评。

②组长批阅:组长批阅和教师批阅形式相同:当面指点、打分,然后学生用红笔修改作文。因为牵扯到小组组员竞争,每个竞争小组的三个成员,可以在组长批阅对手文章时,进行监督。批阅过程中如遇纠纷或其他批阅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的,可由教师进行定夺,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批改记录中,典型的作预备讲评。③修改: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后,不管修改还是重写都必须在作文本上进行,组长可以对比第一次的批阅进行复查。如果是小错误,直接在作文中进行修改,如果错误比较大甚至需要全文重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4.讲评

①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规定的重点和常规目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过关人数统计,如果某个训练目标过关人数不足四分之三,那么这个目标将继续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如果重点目标只有少数不过关,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为下一次的常规目标。②逐项统计每一项目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并及时评价,同时欣赏优秀文章,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形成《优秀习作集锦》:每次习作每班都要选出优秀的作文5—10篇编成《优秀习作集锦》,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作为图书传阅。传阅者要在《集锦》中部分文章后面的“传阅留言”中留下对某篇作文或褒或贬的意见。

2.实施评价激励: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汇总一次,评价作文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3.每天写作900秒:课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写作900秒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多感悟、多动笔,同时做到规范书写。文言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提前明确预习要求或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熟读课文。2.学生课前根据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工具书,落实学案内容。3.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读通: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避免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使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

2.读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文本的大意。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储备和辅助资料,解决通假字、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①首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学生一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大体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果遇到查阅不到的词句,在文中做出标记。

②小组互助,解决自学过程中查阅不到的词句。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小组长提到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

③班级集体讨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的知识,可以由教师精讲点拨解决。

3.读精与读新: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一步是学生汲取思想精华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方式。学生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用合适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4.读深: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与争论。

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古人的观点,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背诵或默写课文,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专题复习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专题复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前检测,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以此了解学生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复习重点。

2.教师提前出示复习提纲,明确复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务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学生课前根据复习提纲提示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材料,搜集有关专题的相应知识性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结合课本材料,自主、有序地进行自主复习,初步感知所要复习的内容,主动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2.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教师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要注意选择与复习重点相关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拓展延伸知识的探究性题目,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先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有关问题,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之后,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本组成员出现的疑难点、易混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并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利用情况。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语言材料展示各组对知识的理解,全班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教师的点拨,一是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纠正错误的;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作出准确答复;三是对各组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内容,重点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点拨要有意义,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简单重复,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4.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学生运用复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巩固训练,拓展迁移。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当堂反馈矫正。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转化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有所创造。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复习的相关知识并辅以巩固练习。作业内容可以体现层次性,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内容的作业。也要体现探究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2.在阅读中,关照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专题探究课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出示专题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2.学生根据活动提纲,查阅相关材料,落实探究的内容。

3.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对需要讨论探究的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思考

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专题探究活动提纲,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自主整理材料,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②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重点探究的内容,对材料进一步进行取舍,并查找相应资料,形成文字材料。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探究的重点内容。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制定活动计划,合作搜集研究相关资料。3.交流展示

①教师精心创设交流展示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②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展示各组对专题探究内容的理解,在全班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③教师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全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要进行活动指导、方法指导、评价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协调听者与说者双方的互动,组织各组同学对展示小组的研究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总结提升

在梳理专题探究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进一步梳理课堂探究的材料,继续搜集相关材料,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专题探究活动研究报告》。

2.围绕相关主题,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形成新的课题研究思路。第三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初中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

姓名 年级 学科 得分

课题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学设计

(分)

教学目标(4)

(每项2分)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可行,贯彻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②有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并搞好课堂落实的措施

教学内容(4)

(每项2分)①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时拓展,分量深度适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②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内容安排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教学过程(4)

(每项2分)①教学过程总体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②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环节要求

教学手段(4)

(每项2分)①根据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②注重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使用自学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小组互助合作 教学过程

(分)

学生表现

(30)

(每项5分)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学知识内化、重组且效果明显

②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助与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积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④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较高,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90%以上 ⑤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⑥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教师表现

(30)

(每项5分)①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师生关系平等

②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能够尽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案)情况,并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④课堂内容(学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解决;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恰当点拨;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的反思总结过程方法灵活、扎实、有效

⑤及时进行跟踪训练;注重课堂反馈训练(检测)的作用 ⑥课后延伸训练题量适中,题目质量好,并能搞好落实

教学效果

(15)目标达成 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所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每人学生都能愉悦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欢乐中成长 教学评价

(5)多元评价 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 合计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共20分)

1.教学目标的确立(4分,每项2分)

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可行,贯彻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和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一致,要更多地运用行为动词,引导学生用行动去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初中生的实际相结合,体现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②有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并搞好课堂落实的措施

教学目标的展示要避免大而空,要结合具体问题展示。教师所展示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把握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2.教学内容的选择(4分,每项2分)

①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时拓展,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差异等学生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当向外拓展材料,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在问题设计、预习要求、小组划分、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②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内容安排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语文学习内容上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提升的认知规律,安排富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的学习内容;在语言习得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学习材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

3.教学过程的设计(4分,每项2分)

①教学过程总体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课前延伸即预习,教师解决好预习时间、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要掌握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要设计好预习学案;课内探究教师要体现“三讲三不讲”,应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等。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和训练环节的设计等;课后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②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环节要求 能有效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活动,弄清什么是自主,为什么要自主,什么情况下合作更有效,精讲点拨的分寸应如何把握,训练的质量和落实应如何体现等。

4.教学手段的运用(4分,每项2分)

①根据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能充分、恰当地使用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设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注重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注重挖掘校本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口语交际、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学方法的运用(2分)

教学方法科学灵活,新颖实用,大胆使用自学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要杜绝一种方法一堂课的陈旧做法,用不同的方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6.教学活动的设计(2分)

应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活动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要体现小组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共60分)

1.学生表现(30分)

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重组且效果明显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将相关学习内容理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在深度思考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应用。

②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助与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过程都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通过各种途径动员所有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小组划分、小组合作等各个方面作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助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的所有问题,体现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③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积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混淆点进行大胆质疑,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互助合作合理矛盾,解决困难。

④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较高,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90%以上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合作合理解决达标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⑤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学生不仅关注语文文体知识的学习,还能够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积极主动地去探寻语文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避免学生过程中的盲目性。

⑥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学生能够对每一具体学习内容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分析所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能对所学内容内涵、规律和方法进行合理总结。2.教师表现(30分,每项5分)

①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师生关系平等 教师应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展示教师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素养;能够建立平等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能够尽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教学过程设计到教学过程实施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关注学生差异。从备课、上课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各个方面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③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案)情况,并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能够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重点体现。

④课堂内容(学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解决;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恰当点拨;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的反思总结过程方法灵活、扎实、有效

课堂学习过程要着重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重要环节。要科学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内涵,从提高效益和提升能力的角度去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⑤及时进行跟踪训练,注重课堂反馈训练(检测)的作用

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设计训练题,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目的;每一堂课应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反馈训练,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⑥课后延伸训练题量适中,题目质量好,并能搞好落实

应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设计适量的课后延伸训练,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和延伸。教师应对课后延伸的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搞好落实,真正发挥作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促作用。

(三)教学效果(共15,每项5分)

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通过课堂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和课堂检测过程,学生能够对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牢固掌握,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出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③所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每人学生都能愉悦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欢乐中成长

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愉悦中渡过自己的学习时光。

(四)教学评价(5分)

上一篇:北京建设大学高校简历下一篇:小学元宵节为话题的写事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