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2024-06-20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精选6篇)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第1篇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2.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通讯 范长江、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3.桌上的表(通讯 张明、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4.访“葡萄常 ”(人物专访 邓拓、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5.春夜(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6.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事件通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有时会考选择题)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7.英雄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8.“一厘钱”精神(工作通讯 新华社记者 李峰 余辉音、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9.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物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10.水城威尼斯(国际风貌通讯 穆青、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11.写在绢帕上的诗(人物专访 柏生、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结构特点:以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12.并非鱼草之争(工作通讯 陈晓微 周守瑾、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13.夜宿车马店(通讯 刘云山、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14.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通讯 熊先志、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15.小城风光更迷人(通讯 林黎、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16.“飞天”凌空(人物特写 夏浩然 樊云芳、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妈妈教我放鸭子”(刘衡 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18.访厕所(罗详兴、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19.核弹元勋的“三子”(人物通讯 李春 王进昌、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20.相思正是吐黄时(通讯 连锦添、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1.华阳礁上补给忙(现场短新闻 刘冰 徐文良、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22.醒来,铜陵!(龚声、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23.菜价追踪(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王进业、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24.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物通讯 何平等、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25.师魂(人物通讯 黄绍全 陈朗、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属于(c)a.通讯

b.现场新闻 c.人物新闻 d.评述新闻

2.《从邮局的变化看》一文导语属于(d)a.设问式 b.引语式 c.直叙式 d.对比式

3.《滦河水向天津奔来》一文安排结构的依据是(b)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纵横结合

4.《抢菜记》一文结尾的特色体现在(d)a.总结评述 b.紧扣主题 c.尾笔点睛 d.设置悬念

5.《祁连北的旅行》选自(c)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6.《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的作者是(c)a.邓拓 b.范敬宜 c.毛泽东 d.刘少奇

7.《上海严寒》一文的导语最鲜明的特色是(d)a.引用 b.对比 c.评述 d.描写

8.《京郊出现科学热》一文深化主体的方法是(c)a.笔尾点睛 b.开篇点题 c.前后呼应

d.运用背景材料 9.《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篇(c)a.事件新闻 b.背景报道 c.新闻素描 d.新闻特写

10.《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d)a.通讯 b.评述 c.特写 d.消息

11.《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c)a.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b.表达真切,语言生动 c.有评有述,评述结合 d.用事实说话

12.《抢菜记》一文运用的采访手段是(b)a.现场采访 b.现场观察 c.追踪采访 d.隐性采访

13.下列新闻属于国际新闻的是(d)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别了,司徒雷登》 c.《京郊出现科学热》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4.《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指(d)a.港督别名 b.港口别名 c.港口专用桥名 d.英国皇家游轮名

15.《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a)a.消息

b.新闻评述 c.新闻特写 d.现场新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 b c d)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17.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c d)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18.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 b c e)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19.《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是(a b)

a.抓住矛盾

b.揭示症结

c.表达观点

d.表明态度

e.体现问题的严重

20.《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中,邓拓的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c d)

a.以诗来扣题

b.以诗来展开情节

c.以诗来串联时空

d.以诗为线索来谋篇布局

e.以诗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答:客观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 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22.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答: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 “不学新闻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不能帮助读者正确的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23.结合《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和影响?

答: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报道了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事迹。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新闻。中国登山队员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人类登山史上几十年来没能突破的复杂难关,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我国的登山健儿登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答: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通过具体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了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于部的光辉形象: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艰苦相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人物通讯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常常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内心世界。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英雄模范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具体显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了这位英雄人物在兰考县一年半所经历的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做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间、地点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人胜。25.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答:《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文主要运用了事实对比、数字对比两种对比手法,其作用就是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事实对比主要体现在生产、调拨、批发部门都强调火柴是在增产、增销,零售部门却出现火柴脱销的局面,这就存在着明显的事实差距,必然有一方提供的事实不准确。

数字对比主要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调拨、发放的火柴数的对比。比如在文中“零售部门的同志反映” 这个小标题部分,就存在明显的数字对比,公司统计科的同志说:“我们调进火柴的比重,占全市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说是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那我们今年头四个月就得调进3204件,而实际只调人2086件,差了一大截呀!”

通过事实对比与数字对比,记者抓住了生产部门火柴的增产与市面上火柴的脱销、账面上调拨火柴数的增长与实际下拨火柴数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一边市场上火柴脱销,一边仓库里火柴睡觉的对比,问题的症结也就被揭示出来:火柴脱销是人为造成的紧张局面,是我们的工作未落到实处,并由此得出经营作风有待改进的结论。可见,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抓住矛盾、揭示症结的作用。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共同社北京1979年12月7日电」(特派记者松尾)“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因为日本首相夫人要来参观,所以熊猫房的周围,在夫人到达前三十分钟就挤满了中国孩子。“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大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 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 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 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 约十分钟后,在向“欢欢”告别时,卓琳夫人问道:“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志华于夫人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好极了。” 据北京动物园业务组长曾建珠说:“‘欢欢’何时去日本,还未定。冷倒不在乎,安排好专机就可以去。”“欢欢” 嫁给上野动物园的“康康” 的日子不远了.答:一条意义深远的外事新闻 这是一则关于中日关系的外事新闻。记者抓取现场活动瞬间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十分传神而细腻。导语直接引用了大平夫人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其后的叙述完全由此展开,无论是引用大平夫人和卓琳的对话,还是描写“欢欢” 的出来与转身,都注意了体现人情趣味。这样情趣盎然的现场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在传递审美价值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自然得到体现。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如改成:“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国家动物园观赏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欢欢’首相夫人希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的种子。”显然,索然寡味。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呆板、单调的事实,写得真实、动人、亲切,而且激发了读者对熊猫“欢欢” 的喜爱之情。本文重视现场描写、现场对话,少过程叙述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总之,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传神、含蓄的笔法。

综合模拟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上海严寒》一文的表现特色为(d)

a.高屋建瓴,纵览全局

b.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c.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d.用事实说话

2.《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d)

a.廉教授的回忆

b.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3.《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一篇(c)

a.事件通讯

b.人物通讯

c.体育快讯

d.经验通讯

4.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著名记者(a)

a.邓拓

b.范长江

c.胡乔木

d.孟秋江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现场报道的是(c)

a.《上海严寒》

b.《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d.《夜宿车马店》

6.《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作者是(b)

a.金凤

b.郭玲春

c.邓拓

d.范长江

7.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作品是(b)

a.《菜价追踪》

b.《从邮局看变化》

c.《醒来,铜陵!》

d.《“飞天”凌空》

8.《抢菜记》是一篇(d)

a.背景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现场新闻

9.《好啊!诚实永存》一文的结构特点是(c)

a.穿插大量背景材料

b.按时空顺序安排结构

c.段落简短,节奏感强

d.安排有序,层次分明

10.《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是一篇(d)

a.消息

b.通讯

c.特稿

d.新闻述评

11.《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a)

a.散文式的结构

b.鲜明的时代感

c.语言、文风的独特

d.人物、时间的特殊

12.《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具有强烈的(d)

a.重要性

b.接近性

c.趣味性

d.时效性 1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叙事特色是(d)

a.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b.结尾画龙点睛、富有深意

c.立意巧妙、题材新颖

d.背景与材料紧密结合

14.《经济学家赶集》反映的年代是20世纪(c)

a.70年代初

b.70年代末 c.80年代初 d.80年代末 15.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b)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一厘线”精神》中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a c)

a.叙述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e.描写

17.《并非鱼草之争》结构上的特点是(a b c)

a.层层深入

b.由表及里

c.采用递进式结构

d.采用并列式结构

e.开篇即设悬念

18.《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b c e)

a.文字优美

b.精心选材

c.巧妙构思

d.笔法轻松

e.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19.《访“葡萄常”》的写作技巧是(c d)

a.小中见大

b.视角独特

c.因人写事

d.缘事写人

e.具体生动

20.《春夜》在写领袖人物时的写作特色是(a c d e)

a.另辟蹊径

b.描述简洁

c.独具匠心

d.不落俗套

e.别开生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答: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运用多种思维。知识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细,作品越来越个性,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发展,尝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新闻作品。

2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3.分析《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的中心思想。答:《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通过对作者在伦敦居住时,结识的三个小人物的生活境遇的描写,揭示了华美窗帷后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一切并不像资本家所描绘的那样是人间天堂,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华美窗帷掩盖下的社会现实。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简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中,导语的写作特色。

答:白色新闻中出色的导语就是写出感情,写出特点,以引起更多读者怀念。新华社记者郭春玲在《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记者以现场描写作导语,把读者带入肃穆的会场,情景交融,又巧妙地揉进了新闻要素。25.谈谈《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数据的运用。

答:此文从导语开始,几乎处处有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支撑可以体现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新闻的真实性。数字的不断增长变化体现了候鸟保护区的成就,数字的运用便于受众了解,且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答: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记者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位常年卖报、生活艰辛且倔犟认真的老人形象。“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削瘦的肩头”。记者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在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的67岁老人。为了表现这位老人的性格特征,记者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童” 罗伊的艰辛忙碌,又充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人们从“老报童”奔波一生的凄凉晚景中引起诸多联想。

文中三次运用了人物对话,极富人物个性,如他的“粗声粗气” 和直奔主题的回答:“要买价时报,”。“是唆,不过你得L芝加哥去。”“一共六块二毛五”显示了他的职业性语言和认真执着的性格。

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方面各自独具特色。记者在表现人物时,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非它莫属” 的个性特征。这篇特写为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个” 的“老报童” 罗伊的个性特征。综合模拟试题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c)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别了,“不列颠尼亚”》

2.下列属于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是(c)a.《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锺鸣百又八》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并非鱼草之争》

3.“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这句话是一篇体育快讯中的(b)a.导语 b.背景 c.结尾

d.新闻由头

4.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c)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5.结尾有背景材料的消息是(d)a.《抢菜记》

b.《一厘钱精神》 c.《经济学家赶集》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6.《春夜》中景物描写的特色是(d)a.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 c.客观描写

d.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7.《“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矮禾经不起鸭子拖,禾密过不了麻鸭婆”属于(b)a.俗语 b.民谚 c.歇后语 d.民间传说 8.《“一厘钱”精神》是一篇(b)a.人物通讯 b.工作通讯 c.经验通讯 d.事件通讯

9.《春夜》的语言特色是(d)a.生动朴实 b.平易动人 c.幽默风趣 d.优美清新

10.通讯《并非鱼草之争》说明主题的方式是(c)a.边破边立 b.欲扬先抑 c.正反结合说明 d.用事实说话

11.《相思正是吐黄时》一文采用的散文笔法是(b)a.借景抒情 b.托物寄怀 c.以物论理 d.托物言志

12.《水城威尼斯》的作者是(b)a.邓拓 b.穆青 c.范长江 d.胡乔木

1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体裁是(c)a.工作通讯 b.经验通讯 c.事件通讯 d.人物采访

14.《飞天凌空》是一篇(c)a.人物消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通讯

15.《水城威尼斯》是一篇(a)a.风貌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经验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面关于《小城风光更迷人》的表述,正确的是(bcde)a.这是一则事件通讯

b.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次端阳龙盘盛会 c.这篇通讯在很多部分运用了现场感很强的表现手法 d.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简洁而又传神

e.关于“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的文字,属于细节描写 17.《“飞天”凌空》一文中采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是(b c d)a.调动记者丰富的想象力

b.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c.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使文章有起有伏

e.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

18.《彭德怀印象》一文表现的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是(a c)

a.平易近人 b.淡泊宁静 c.艰苦奋斗 d.谦虚谨慎 e.耿直诚实

19.下列新闻作品由美国记者采写的有(a c d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c.《日本签字投降》

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20.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b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22.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答: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23.指出《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一文中背景材料部分,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在最后一段中文章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父亲都是广西桂林地区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 指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紧接着又写了两个孩子受画家李骆公教授指导的经过。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难道两个孩子是神童不成”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分析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在消息中的作用。

答 文中引用了名诗人臧克家 1947 年那场严寒时做的“生命的零度”的前两句诗“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来叙述旧社会时那场严寒的后果。紧接着说“这几天要比十年前要冷得多” 可是“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人” 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老人与孩子是弱势群体对疾病灾难的抵抗比一般人要差因此用他们做比较具有典型性。在文末作者尤其提到了对老人与儿童的照顾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严寒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是教育局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照顾与旧社会政府对人民死活不闻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进行人物塑造,体现人物性格。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有助于突显人物的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有点睛之语。正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文中刘胡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短短几句话,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大量运用人物对话,简化了叙述程序,使叙述紧凑、条理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富于现场感。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 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 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答:这则通讯主要通过作者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全文篇幅短小,但是精选体裁,构思巧妙,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先,通讯以第一人称叙事,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叙事农村的变化。记者在文中充当了显性叙事者,和一般通讯的隐性叙事者不同,更加真实,读者可以从记者眼中,了解、体会到默特右旗如今的幸福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第二段中明确交代,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老远就听到爽朗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看到卖粮卖油 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其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独具个性特点,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读来非常亲切。如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乐呵呵地说,过去庄户上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 人家就图个美气哩!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谈自己领一家人下馆子时说 娃娃们想吃啥的都尝遍了 那场面才叫美气哩!不知道谁说的,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这些朴实的语言,将农村人民真实地一面展示给读者,他们的话语里充满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通讯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年面貌的变化之大。开头处粮食总产量 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油料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炊事员周二旦在谈到庄家户时说,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都拿着红黄面窝头,现在 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 通过这些衣食住行的对比,充分表现了生活的变化。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第3篇

关键词:感染力,谋篇,标题,语言,细节,情

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文化快餐时代”和“读题时代”。现在我国每年公开发行的报纸有2000多种, 期刊有1万多种, 算上广播电视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浩如烟海的新闻完全覆盖了。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报刊种类、报纸新闻版面的增加, 读者停留在每份报纸上的时间越来越短。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罗德里格斯曾说:“在美国, 电视、广播、电影诞生后, 人们不止一次宣称‘报纸要完蛋了’, 但报纸直到今天也没有完蛋。在新媒体时代, 报纸在以自己的方式演进着。”因此, 报纸的“演进”就必须成为所有报界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指导, 而提高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让读者停留在每份报纸上的时间更长一些, 便是演进过程中被证明了的有效方法之一。

笔者分析“中国新闻奖”中的作品, 发现下述五种写作技法是提高新闻作品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一、感染力来自谋篇布局的出新

现在报纸上有些新闻报道主题选得好, 立意也不错, 可由于谋篇布局的写作形式呆板, 套数老旧, 观点加例子、概念加数字、公文化、公式化, 结果把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写成面孔死板、毫无新意的新闻报道。为了使新闻报道出新有感染力, 记者在新闻写作上要在遵循新闻写作一般规律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摆脱“新闻八股”, 打破传统的写作框框。我国著名报人徐铸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闻记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 要把精心采访得来的素材精心‘烹制’后再献给读者。”因此, 徐铸成先生把新闻学叫作新闻烹制学。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各种事物的相互组合奥妙无穷, 可以生发出魔方般的无穷变化。如果在新闻写作中着眼于精心构思和对题材的巧妙布局, 则可使文章求生动、求新颖、求深度, 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热情, 使新闻的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而使新闻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青藏铁路: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通道》一稿为例, 谋篇布局出新是这篇通讯获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经济日报策划了一系列重点报道, 抽调骨干记者深入藏区采访。2011年7月1日, 恰逢青藏铁路格拉段 (格尔木到拉萨) 通车运营5周年, 报社特派采访组从北京出发, 经西宁到格尔木再到拉萨, 乘坐火车深入雪域高原采访, 记者深入一线, 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 连续作战, 采访了青藏铁路调度所、青藏铁路公司拉萨车队、西宁站枢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青海玉峰铁路维护公司雁石坪工务维护车间、拉萨珠峰购物中心等地, 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司乘人员、管护者、藏族群众等深入交流, 并采访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报道通过“一条科技路”“一条生态路”“一条幸福路”三个层面展开, 回应国际社会对青藏铁路的关切, 用准确的统计数据, 反映青藏铁路全线运营后, 发挥巨大的引擎作用, 拉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事实。用藏族同胞的生动语言、用往返青藏线铁路职工最真切的感受等细节反映青藏铁路已成为一条群众的“幸福路”, 并报道了拉日铁路 (拉萨到日喀则) 建设的最新进展, 行文段落短小、事实精练、结构巧妙、布局新颖,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品发表后, 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新浪网、中国铁道网、高铁网、中国西藏网、中国藏族网等网站纷纷转载, 作品还入选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优秀作品集》, 最后登上了“中国新闻奖”的领奖台。

还有“中国新闻奖”作品中的《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第21届通讯一等奖作品) 、《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 (第20届通讯特别奖作品) 、《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尉》 (第17届通讯一等奖作品) 等, 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二、感染力来自标题的亮丽、养眼、抓人

现在是信息时代, 我们每天都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 铺天盖地的信息向我们涌来, 让我们无法拒绝。在我们对信息进行筛选时, 总觉得很多信息没什么意思, 不想看、不想听, 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信息确实价值不大;二是标题太过平庸, 对眼球缺乏吸引力。而面对后者, 我们就应该在新闻标题的提炼上下功夫, 如中宣部在《关于贯彻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指出的:“要做准、做好、做活标题, 善于抓住要点、提炼有效信息, 准确鲜明表达核心观点, 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 一篇具有感染力的新闻, 其标题的制作是很精心和讲究的。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 使新闻的价值最大化的作用。为了一个好标题, 需要作者苦思冥想, 绞尽脑汁。标题制作到位, 读者一看标题就可以明白正文的大意。在“中国新闻奖”作品中, 不少作品的标题是很精彩、亮丽、抓人眼球的。以第13届消息二等奖作品《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为例, 标题采用拟人手法, 引题为《欢迎“孕妇”归来, 不舞新旗;喜送“母子”去, 不敲锣鼓, 这段青藏铁路又成“无人区”》, 排比对偶, 多么形象生动, 富有动感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看了引题, 一幅藏羚羊安详迁徙的生动画卷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主标题《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 多么亲切, 如诗如画, 真切感人。一声“请过”, 一句“亲爱的”呼唤, 可谓妙笔生花, 让人心驰神往, 标题的感染力将读者牢牢吸引住。

又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 标题采用幽默式手法。“幽默”一词在《辞海》中的定义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在善意的微笑中, 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林语堂先生也说:“凡善于幽默的人, 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 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的确, 生活中需要幽默来点染生活激情, 新闻标题又何尝不需要幽默来点染新闻意趣呢?幽默是一种巧妙的语言方式, 若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曲折含蓄而又耐人寻味的效果。无数新闻实践证明, 风趣幽默的新闻标题, 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显然, 《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这个幽默风趣式标题, 它将就业局长与民工一同外出打工, 去体验打工环境和生活, 用“潜伏”二字做标题, 无疑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位局长为什么要“潜伏”, 是怎样“潜伏”的, “潜伏”之后带来什么收效, 读者自然要探明究竟。这样的标题就起到了夺人眼球, 吸引读者阅读下文的目的。还有“中国新闻奖”作品中的活用动词, 标出了悬念、惊奇和诧异的标题:《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 (第13届消息一等奖作品) 、《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 (第12届消息一等奖作品) 、《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 (第10届消息二等奖作品) 、《读者你猜:他的职称是……》 (首届消息二等奖作品) 等, 都是具有很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好标题。

三、感染力来自运用生动、活泼、形象、优美的新闻语言

中宣部在《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指出:“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 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 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 简洁平实、通俗明白, 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在新闻报道中, 读者最不喜欢那些重要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老话”“空话”。作者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写稿, 用具体、准确、简练、生动活泼的可感性强的语言表达所要报道的事物;要用群众的语言, 特别是广大群众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创造、涌现出来的新话语写稿。有些报道, 还可以用亦庄亦谐的幽默语言。语言新了, 就可以使新闻报道既朴实无华, 又形象生动、神采飞扬、过目不忘, 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如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文中的下述描写:

“‘你只有为政府和乡亲们把这件事做好了, 做到底, 才是我的好儿子!’一句话, 交给了他如山的使命。”“有人曾问韩萨, 想不想让王顺友继续跑邮路?她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只要他天天在家, 哪怕什么活也不干, 我也高兴。可是他送信送了20年, 你要让他不送, 他会受不了的。邮路是他的命, 家是他的心哪!’”

“三个家, 三重情, 三份爱。王顺友因它们而流泪, 也因它们而歌唱;因它们而痛苦, 也因它们而幸福。有人问, 这三个家哪个最重要?他说:‘哪个都放不下。’放不下, 是因为连得紧。三个家, 家家都连着同一颗心, 一颗为了马班邮路而燃烧的心!”“扁担挑水两头搁, 顾得了一头, 顾不了另一头。”“记者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5月的凉山, 漫山遍野开着一片片火红的花儿, 如彩虹洒落在高原, 恣意烂漫。同行的一位藏族朋友告诉记者, 这种花儿叫索玛, 它只生长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原, 矮小, 根深, 生命力极强, 即使到了冬天, 花儿没了, 它紫红的枝干在太阳的照耀下, 依然会像炭火一样通红。”

“噢, 索玛花儿……”

上述描写中的语言, 除了具有一股新闻语言的准确、朴实、简洁、生动的特征外, 还兼有电影艺术的画面美、小说艺术的形象美、散文艺术的意境美。它勾画出真实的场景、感人的气氛、活脱的对话, 让人读来诗情画意, 余音缭绕, 回味无穷, 其感染力无疑是巨大的。

四、感染力来自小细节、大思想

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 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 用高尔基的话来说就是“细小而又有代表性的事情”。细节犹如珍珠, 镶嵌到新闻里能产生光泽、动感、形象, 有利于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概念化的毛病, 使新闻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那篇著名的关于新闻散文化的谈话中说:“在外国记者的一些成功报道中, 我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了, 一是新闻中的议论, 二是细节。”作家李凖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人则如见其人, 写景则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此点对新闻写作同样适用。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是各类媒体一直追求的理想传播方式。受众之所以能够因媒体的传播而动情, 关键在于媒体能够把新闻事件的情节、细节原原本本地传播给受众。受众都活动在社会生活层面, 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是以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为依据的。他们从这些细节中筛选、取舍, 情绪随着这些细节而波动, 这是人类形成的基本认识规律。新闻传播要打动人、感动人, 就应当顺应这个规律,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情节越细越感人”。如果一篇新闻只有事实的陈述而没有任何细节描写, 就好像一幅画, 只有远景而没有中景和近景, 景色再美, 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难以吸引、感染、打动受众。为此,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应尽可能地挖掘细节,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

世界上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小细节、大思想, 作品通过周密的调查形成精致的细节描写, 反映出深刻的现象和事实。“中国新闻奖”中的作品, 也大都以此取胜。

还是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稿为例, 文中有下述小细节, 大思想的描写:

老母亲活着没有得到他一天的照料, 临病逝前, 喊着他的名字, 见不到他的身影。那一刻, 他正在邮路上翻越雪山。

韩萨说她自己是“进门门里没人, 出门门外没人”, 想得太苦了就拿出丈夫的照片看看。

有一次, 韩萨病了, 因为没有钱, 去不了医院。当时儿子在学校, 女儿去了亲戚家, 她只好一个人躺在家里苦熬着。不知道熬了几天几夜, 当王顺友从邮路上回来时, 她已经说不出话来, 望着丈夫, 只有眼泪一股股地往下流。王顺友向单位的工会借了1000元钱, 把妻子送进了医院, 服侍了她3天。3天后, 妻子出院, 他又要上路了。握着韩萨的手, 他心头流泪, 轻轻说:“人家还等我送信呢!”善良的女人点点头。

他有一本发了黄的皱巴巴的学生作业本, 每一页上面都记满了他在邮路上唱的山歌,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相思相盼的情歌。他说:“那是唱给韩萨的。”说这话时, 他眼里有泪。

邮路上乡亲们塞给他的好吃的东西, 哪怕是一个果子, 一颗糖, 他从来舍不得吃一口, 总是带回家, 让妻子儿女品尝;每一趟出门, 他总是把家里的事一件件安排好, 把妻子要吃的药一片一片地数好, 包好, 千叮咛, 万嘱咐。他对记者说:“每次从邮路上回来, 当老远能看见半山腰的家时, 心里就开始慌得不得了啦, 巴不得一纵身就跳到家里, 剩下的两小时的路, 几乎是一路小跑……”

上述细节描写, 将母子情、夫妻情、儿女情, 展示得一览无余。“为了能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为了能让更多的乡亲们高兴!”王顺友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 使受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感动。

文中还有主人公王顺友与他的哑巴同事———“马”之间感情的细节描写:

“邮路上, 即使走得再苦, 他从来舍不得骑马, 甚至当看到马太累时, 他会把邮包从马背上卸下来, 扛在自己身上。”“记得他第一次接过吴书记送的那匹马时, 来不及说一句感谢的话, 一把拉过马头, 双手扳开马嘴看牙口, 连声说:‘好马!好马!’说完就流泪了。”“前不久, 他作为全国劳模去北京开会的那几天, 每天晚上躺在宾馆松软的床上, 就是睡不好。他说, 和马在一起睡惯了, 有马在, 心头就安稳, 没有马在, 心头空落落的, 即使眯一会儿, 又梦见自己牵着马走邮路。”

王顺友对马的感情, 就是他“为党和政府做事, 为乡亲们做事”的感情, 他和马一起“就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 就把党与政府和木里连在一起了!”这些关于这个苗族汉子的善良与美好心灵的细节描写, 让人敬佩和感动!

五、感染力来自真情实感的注入

像新闻界很多同仁所说的那样, 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是一种美文, 它必须是在充满人间真情实感的氛围中间展开叙述的, 如果离开了这种氛围, 就正像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讲的:“倘若缺乏这种激情, 没有爱, 没有恨, 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 或者现象罗列, 读起来味同嚼蜡。”反之, 一篇好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 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真情实感才有味。因此,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 文之经”,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写新闻固然要告之以事、晓之以理, 但还得动之以情。正如中宣部在《关于贯彻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中指出的:“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真情实感是联系事理的桥梁。清人袁牧说:“作者情生文, 斯读者文生情。”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必须用新颖、生动、感人的事实来传播信息、反映和引导舆论。这种感人的事实, 不但要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 更要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打动人的真情。因为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 尽管有华丽的词句, 也只能像塑料花一样, 虽然艳丽夺目, 却因毫无生机, 不能像真花那样芳香扑鼻而自然动人, 谁还会有耐心去读它呢?应该说, 文以真情取胜, 佳篇每自真情实感出, 早已成千古定论。

以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一稿为例, 这篇作品之所以能面世, 首先是新闻事实饱含的人间真情深深打动、征服了作者, 在面世后又赢得读者的青睐并广受好评, 最终登上了“中国新闻奖”的最高领奖台。

据“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介绍, 2007年3月18日至22日, 作者满怀激情随采访团来到大连、旅顺、沈阳和本溪四地, 认真细致、扎实深入地采访了近百名采访对象, 包括方永刚的家、办公室、教室等第一现场, 获得了大量的细节故事, 从而使采写的报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和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典型事迹。写作时, 注重运用独特的视角, 以情动人, 以事感人, 以言感人。报道分成“如期如盼的生命之约”“无怨无悔的人生选择”“至真至情的理论之光”三大部分, 运用新闻手法的敏锐和简洁、文学手法的细腻和厚实, 将作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体现出先进人物感人至深的情怀和事迹。

由于作者写作时注意情感的铺垫和循序渐进, 报道集中展现了方永刚同志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报道面世后, 由于情真意切, 方永刚在受众面前变得真实可信, 可以触摸, 其情其境得以更深地打动受众,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当笔者在评介此文时, 那感情奔涌如滔滔江水, 一直在心中涌动, 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似乎看到了方永刚身侧贴着胶布和额头豆大的汗珠、解开衣襟, 露出身上的导流管, 一脸的歉然:“我病了, 讲话有点费劲。不然, 我会讲得更好更响亮的。”仿佛听到了方永刚虎虎生威的鼻息及绰号“方大炮”洪亮的嗓音。同作者一样, “突然间记起他的生命之约, ‘我和冬天有约, 白雪皑皑的时候, 我要再次走上我心爱的讲台……’”的确,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作为血肉之躯, 当然不能脱离凡俗生活, 但作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优秀新闻作品, 就应既出自凡俗又超越凡俗, 飞凌更高的视界:要善于发现社会发展、时代需要弘扬的人间真情, 使自己笔下的一切报道对象, 即使是极细微平凡的生活, 也流溢着奋进盎然的情趣。

新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现实生活又是通过人们七情六欲的追求而色彩缤纷的。如果我们笔下的新闻作品把这些都舍去了, 即使再重大的题材也会成为没有血肉的“骨头”, 很难打动人。所以, 新闻传播绝不是一位浅薄的“花大姐”,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入心入脑的情感活动。它一旦触发, 往往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 万途竞萌, 在受众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共振。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要既有认知需要, 又有感情需要。西方有的新闻研究者认为:“新闻要抓住一切能使大多数人感动、任何人都不能对此无动于衷的内容, 并把人的感情, 即喜、怒、哀、乐、爱、憎等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补充指数。”这位论者还认为, 这种补充指数在一定情况下, 往往超过其他因素在新闻中的作用。当然, 新闻报道绝非无情物, 但新闻报道中的感情因素, 并不是可以任意作渲染的点缀品, 而是新闻事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新闻中感情的抒发, 既不完全同于散文, 散文依托对事物的感受, 可以直抒胸臆地抒发感情;又有别于文艺作品,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抒发感情, 戏剧凭借矛盾冲突表现感情, 诗歌是感情的凝聚。新闻中感情的表

重视新媒体在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IPTV城乡传播体系建构研究》序言

□吴信训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客观上并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可喜的是, 在当今时代,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奋力进取的重大现实目标。

作为传媒研究者, 我们注意到, 在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试点改革的新阶段, 如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特有的功效。为此, 由我领衔的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规划了重点资助项目“我国城乡IPTV受众需求与使用的比较研究”, 由我的博士研究生高红波具体主持实施。

该项目将我国第一个成功应用IPTV的农村试点———河南省巩义市作为典型个案, 并选取了上海和河南552个典型用户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量化研究, 证实IPTV的使用与需求对农民现代化观念具有显著的影响, 提出了建构“中国IPTV城乡传播体系”的新思路。该研究以“电视机+宽带+机顶盒”的IPTV为例, 用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IPTV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认为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能够有效提高人口素质,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的条件。在IPTV产业研究的纷纭见识中, 这样的结论, 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关注点和高度。

三网融合后, 传媒产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扩张,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避免“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扩大, 重视我国城乡区域社会

露, 主要是靠形象传神, 寓情于事、寓情于人、寓情于景中;靠以理导情, 优秀的新闻是理性的, 但是新闻中的理性又常常与情感交融在一起, 因理见情, 理在情中。没有理性、思想的新闻, 常常也没有什么感情;感情淡漠的新闻, 思想往往也肤浅平庸。优秀的新闻报道, 必定情理兼备, 情真意切。《方永刚:真情传播的协调发展, 并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增值业务, 积极发挥新媒体在城乡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信息滑板”功能和对“现代观念”的提升作用, 以助于从根本上着眼努力实现“市民与农民”在人的文明化进程意义上的同步演进。

具体说来, 重视和发挥新媒体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大中西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为新媒体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奠定基础;第二, 对于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终端载体的“家电下乡”应作进一步的政策倾斜, 确保新媒体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第三, 针对农村受众需求特点, 创新性地提供内容服务;第四, 有针对性地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 促使新媒体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论文提出的很多观点,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中对农村IPTV公益性的论证与呼吁尤其具有建设性, 受到众多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希望作者能以此为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从更广阔的视角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农村IPTV的公益性价值和功能及其健康发展的路径问题, 为新媒体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进行理论探索。

(《中国IPTV城乡传播体系建构研究》, 高红波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年7月)

(作者为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大学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研究基地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编校:董方晓

真理》, 堪称事、理、情交织融合得很好的新闻作品。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第4篇

《撤离》 路易莎·格里亚马奇 摄

2011年2月27日,在希腊首都雅典附近的比雷埃夫斯港口,一名从利比亚班加西港口撤离的孩子在一辆大巴上张望窗外。一艘由外国使馆安排的渡轮载着数百名来自大约16个国家的乘客从利比亚撤离。

评委吴才兴点评:“这张照片安静、细腻。第一眼看不出个所以然,但会吸引人仔细看,信息量丰富。”

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单幅铜奖

《击落的战机》 安贾·涅得金豪斯 摄

2011年3月19日,一架卡扎菲部队的军用战机在利比亚东部的班加西郊区被击落。

评委赫拉修点评:“难得的瞬间。”

新闻人物组图金奖

《二战劳工幸存者》 吕廷川 摄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为弥补国内劳动力不足,从亚洲周边国家掳掠平民及战俘充当劳工,其中从中国强掳近4万人,押解到日本35家公司135个矿业所,在军警的刺刀与皮鞭下,强迫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幸存劳工拖着病残的身体回到了中国。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偏远的农村,生活贫困。随着时间的流逝,健在者寥寥无几。垂垂暮年,往日的伤痛却愈加清晰,他们一直期待着,能够在有生之年得到一个真诚的道歉。但是,这一刻至今没有到来。

评委王文澜点评:“这组劳工肖像从整体上把握住了劳工的特殊精神状态,画面朴素,人物眼神非常突出。作者没有拍摄劳工的刻意神态,而记录下的都是非典型形态,自然流露的瞬间。如果一组中有一张表情夸张是合理的,但是每张都很夸张,就是用力过度了。感觉作者是厚积薄发,在拍摄这组作品时,没有特别用力。”

经济及科技类新闻单幅金奖

《尼日利亚非法炼油厂》 阿金图德·阿金勒耶 摄

2011年3月24日,在尼日利亚三角州区域哈科特港附近的奥格尼兰德航拍的非法炼油厂。 原油窃贼在当地被称为“地堡里的人”,在拥有非洲最大规模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尼日利亚,他们已存在多年,他们刺穿管道盗油,每年给尼日利亚和外国石油公司带来数百万美元损失。

评委玛丽安点评:“一张富有美感的新闻照片,构图出色。但漂亮的构图下却隐藏着忧患,引人思考。”

日常生活类新闻组照金奖

《细语者》 库巴·卡民斯基 摄

“细语者”是波兰一个群体的统称。“细语者”相信自己拥有上帝赋予的天赋,能用咒语解除厄运、治疗疾病。他们通常向其他信徒轻声吟诵经文,因此得名“细语者”。大多数波兰的“细语者”是年长的妇女,她们居住在波兰东部的小村庄里。 “细语者”常在自己的小屋或者特定的场所里施法,她们给人看病或解咒不收取费用,觉得这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义务。

评委王文澜点评:“这一组用一种诗化文学性的语言给你讲述一个很哀伤,很虚无的故事。画面都是迷茫,飘忽不定的,和他要表达的主题想吻合。藏而不露地,用完全写意的手法拍出了这组好作品。”

体育类新闻单幅金奖

《马踏牛仔》 邹峥 摄

2011年11月6日,在加拿大国家展览中心,选手汤米·梅杰在比赛中落马。当日,2011年加拿大皇家冬季农业博览会上的牛仔骑术竞技赛在加拿大国家展览中心举行。比赛共设有无鞍马骑术竞技、绕杆竞速、有鞍马骑术竞技、绕桶竞速等项目,来自加拿大东、西部地区的近50名男、女参赛选手为观众尽情展现了骑手在马背上的风采。

评委普雷基点评:“这是一张有趣的照片,构图和画面都很突出。”

体育类新闻单幅铜奖

《海地地震后的足球赛》 凯纳·本塔库(Kena Betancur) 摄

2011年1月10日,三名足球运动员在海地太子港的一场友谊赛中拼抢。海地地震中,一些足球运动员失去了腿,然而他们依靠拄拐回到了赛场上。

评委张蔚飞点评:“虽然从技术角度,这张照片存在硬伤:焦点对在球上,三个运动员都是失焦的。但是在激烈的一瞬间,技术上一点点的失误是可以接受的。这张残疾人踢球的照片非常动人,表现出一种乐观的精神,并深刻地阐释了什么是体育精神。”

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单幅金奖

《婚前教育》 克里斯托佛·福朗 摄

2011年4月1日,在英国北威尔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右二)和她的孙子、刚执行完搜救任务的威廉王子(左二)交谈,菲利普亲王(右一)注视着他们。威廉王子当时在盎格鲁山谷的英国皇家空军作为搜救直升机飞行员服役,他将在4月29日迎娶凯特·米德尔顿。

评委普雷基点评:“这组可能更适合归入到新闻人物肖像类别中。图片中这种家人关系,反映出背后的一种文化。”

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优秀奖

《强奸案审讯》 皮提·穆勒 摄

2011年2月17日,在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巴拉卡地区的一个军事法庭的庭审现场,法官听取辩论。11名刚果士兵被指控犯有反人类罪和强奸罪。

评委普雷基点评:“与利比亚战争照片相比,这组照片远没有其他照片拍得有冲击力,评委们也不用讨论导弹是什么型号这种问题,但是这组照片可以看出是摄影师花了很多功夫准备的,他用安静的画面表现出了一个强大的故事。在刚果拍摄军人强奸妇女的审判,他自己应该是冒了很大生命危险的。这个案件在刚果本身也是一个重大事件,在这个国家,这是第一次将强奸妇女作为一种犯罪进行审判。”

自然及环境类新闻单幅金奖

《闪电遇到火山》 卡洛斯·古铁雷斯摄

2011年6月5日,在智利恩特拉古斯附近的普耶韦火山上空,闪电划过弥漫的火山灰。6月4日,休眠了数十年的普耶韦火山突然喷发,喷射出的火山灰上升至10公里高的空中,并随气流向邻国阿根廷移动。火山喷发迫使智利政府疏散了数千附近居民。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 第5篇

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4、新闻作品的特点?

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

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

③新闻结构,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 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⑤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

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呢功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

6、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7、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

①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②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心新闻作品的个性。

③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④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8、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

9、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主观性: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

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要做到主、客观同意,需要注意:

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③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10、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1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

12、立体思维是相对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1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14、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最大功能是求异。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2、研究、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

①对新闻结构的分析。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②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③对新闻语言的分析。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5、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

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分析水平和新闻报道水平。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①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②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③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④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6、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述,要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7、描写,主要是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述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呢功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文笔简洁。

8、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间、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9、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

10、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富翁,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2、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即使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

3、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特稿常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4、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博爱到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5、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

调查性报道分为单项揭丑式和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两种。

6、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③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④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⑤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7、增加新闻报道的接近性的方法:

①点明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如果事实牵涉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②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作。

8、连续报道是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

9、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具备五大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研究者个人的各方面素养,对研究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下列几方面主要的素养。

①政治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②理论素养。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较强的分析评判能力。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③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对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也应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的实际体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④知识素养。新闻作品报道范围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以缩短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应力。

⑤道德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研究新闻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阅读,培养和提高鉴赏新闻作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了扩大优秀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为了对新闻采写实践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评论和总结,传播成功的采写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研究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研究评价新闻作品不抱偏见,不徇私情,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3、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政策水平是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来说,采访和写作知识尤为重要。

6、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第八周讲义 第6篇

传媒艺术学院 王丽丽

课程核心知识:外国文学作品赏析

一、预习检查(约15分钟): 作业讲评:

 阅读《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体会其语言特色、结构特点以及细微描写。提示:

 1.可参考文后的作业要求完成。

 2.可与其他近现代外国新闻作品进行对比阅读。(1)张汉新同学作业展示

教师点评:优点:语言连贯流畅、分析点评精要;注意分析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2)陈金伟同学作业展示: 学生点评1-3人

教师点评:分析具体细致,能灵活运用分析方法进行赏析。(3)赵达宁同学作业展示: 学生点评:1-3人

教师点评:分析全面,层次清晰。注意倒金字塔结构形式的提法是否合适。教师补充知识点:倒金字塔结构形式的概念内涵及示例。

二、课堂核心知识引入:(约20分钟)

通过前面同学的作业展示,可以发现里面有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即突发性事件。那么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性事件报道在新闻写作与报道当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其一般特点及写作方法是什么?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2.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非常时段里,各种利益驱动下、文化、意识形态影响下,新闻舆论复杂难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成为展示事实真相,营造积极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媒体借用危机事件,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近几年,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进入人们的视线,引来世界媒体的深度关注。每次危机事件处理的成败得失都为危机传播积累了经验。我国媒体对外危机传播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教师提问: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近几年来社会反响较大的一些国内外突发性事件报道有哪些?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这几年来譬如国外的美国9.11恐怖袭击、印尼海啸、伊拉克人体爆炸、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国内的抗击非典、南方雪灾、拉萨“3·14”事件、4月初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遭袭、4·28山东列车相撞、“5·12”汶川地震等,都属于突发性事件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引导舆论导向、消除社会恐慌及为公众提供即时的有效的信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三、案例思考,师生互动:(约15分钟))

教师提问:

最近大家关注的新闻里面有哪些属于突发性事件报道? 学生回答: „„

大家说得很好,说明平时还是很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的,这也是咱们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应有的习惯。

那么刚刚有同学提到了最近发生的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凶杀事件,这是最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的一件惨案,事发突然,属于一桩社会性的突发事件,就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相关报道。

教师展示相关报道图文

《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24日第1版

福建南平校门口发生特大凶杀事件 学生8死5伤 记者 龙超凡 3月23日清晨,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特大凶杀事件。一名犯罪嫌疑人持刀捅死捅伤学生13人,其中8名学生死亡,另5名学生正在抢救中。犯罪嫌疑人虽然当场被制服,但留给人们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和巨大的恐慌。事件发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南平采访了有关当事人和当地教育部门。

(图片及其他文字说明略)教师提问:

关于这件突发事件的报道,你有印象的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 „„

说得很好,那么再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觉得这一些报道都有什么特点?

恩,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尤其是有同学谈到都是把事情的最重要的信息点放在最前面,或简要述之,或补上最新情况,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

是的,因为在突发性事件中,人们已经处于一种迫切想知道事情的原因、进展、掌握最新信息,所以设置悬疑等一些用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一些报道方法在这里不再适用,新闻报道的及时快速准确传递最新消息的功能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同学有补充的吗?

很好!有同学发现了,突发性报道的角度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像比如聚焦于学生家长及学校的同时,有些媒体转而思考这件事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些转而聚焦于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心理分析,此外还有北京晨报的关于最近北京中小学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的报道等等。这些都是突发性事件报道为满足受众需求,同时起到应有的社会功能而呈现的一些报道上的特色。

四、观看案例,结合核心知识点,师生互动。(约25分钟)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阅读课本上提供我们思考的另一则突发性事件报道:《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分析该篇报道的现场描写的特点。

问题2:结合本片报道,说明研究读者心理对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学生讨论:(约10分钟)......教师总结:(约5分钟)

1.《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导语之后使用了描绘手法,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勾勒了火上爆发现场的场景。这些描绘与导语中“炽热的泥浆、火山灰夹着各种气体顺破咆哮而下”共同组成了火山爆发后令人恐怖的灾难场景。

整个场面充满动感。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作者描绘图景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在于作者没有使用一般化的抽象叙述,而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描叙再现一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把火山爆发后最有特点、先显著的形象摄取出来,使读者产生仿佛目击现场的感受,留下深刻的记忆。

2.《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是典型的突发性事件新闻。面对突发性事件,读者首先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作者在导语中首先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提供明确信息,时间,地点,事件要素交代清楚,消除读者心理感知上的不确定性。

记者随即报道了灾害事件最重要的后果:人员伤亡情况。仅百余字,就把最重要、最鲜鲜,读者最想知道的事实报道出来。为满足读者探究“怎么样”的心理。

作者又几笔勾勒出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随后几段作者补充了灾害的其他后果。

读者对整个事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读者心中的疑问基本得到解答,记者以事件的重要性程序为顺序来组织新闻,同时也是按照读者对事实的关注程度的递减来展开报道。这对读者来说便于阅读,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获知重要内容,这是完全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

五、预习指导(约15分钟)核心问题: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并透视其思想境界;或者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以此来解释人物行为的时代依据,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那么请阅读《记鲁迅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两篇人物特写,体会各自的写作特点。预习提示: 1.可参考文后的思考题完成。

2.可与其他近现代其他外国相关新闻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性总结:

现场感 局部化 可视性 预习检查:

上一篇:镇xx中心校开学安全工作自查总结下一篇:室内空气污染检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