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2024-07-17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1篇

近几年,我市加强行政机关组织和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行使和防止滥用,保证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等规范和改进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执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如何理

性地把握和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及其根源,并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政府法制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坚持依法治市,创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把行政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的规范性、民主性、科学性来约束行政行为的随意性、集权性、主观性,建立依法行政的执法体制。目前我国宪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民主和法制原则。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法律以及残存的传统体制的影响等因素,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落实。

(一)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立法不到位

“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立法工作缺乏可行性研究,对实施后的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估计不足,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以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用;有些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缺乏衔接,对有些问题之间的矛盾缺乏协调,造成执法人员无所适从;有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制定的实施细则出台滞后,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违法的行政执法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规定地十分笼统,或者没有规定,造成执法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2、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

(1)行政执法机关设置较混乱。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单位;既有固定的常设机构,又有临时性的非常设机构;既有行政机关,又有事业单位、企业或政企合一的单位行使执法权的情况。

(2)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立,如

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活动中行使着重要的职权,但在部分县、区政府里却没有机构、编制,致使行政职权无法行使。有的行政执法领域下属执法机构直属上级,缺乏执法本身应有的权威性,执法活动难以开展。

(3)有些执法领域一直处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上下错位和职责重叠的困扰之中。如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只有一个,而管理部门却有很多。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又对文化齐抓共管;另外还有一些因政策变化而产生的非常设性机构管理文化市场。

3、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缺乏协调

有的行政执法机关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对“有利可图”的事项比较积极,甚至越权执法,互争管理权。而对一些难点问题的查处,个别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相互推诿,谁都不愿管,造成执法“真空”。对涉及多个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行政执法机关之间不积极配合,协调性差,甚至相互拆台,造成执法手段软弱无力。

4、行政执法权“出租”现象严重

行政执法权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的一项特殊权力,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权力是由宪法和法律确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将执法权力转借或下放。实际工作中,有些行政机关受利益驱动,法制观念淡薄,把本应由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行政权力,“出租”给某些单位和个人,致使一些单位和个人借用“出租”的行政权,乱罚款、乱收费,甚至索取、收受行政相对人贿赂,贪污、私分罚没款,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滥用权力,影响政府形象,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5、行政执法监督不力

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报告、检查、约束机制,造成地方政府对各级行政执法主体、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监督不力,出现“走过场”、“护短”等有错难纠的现象。

(二)行政执法人员的问题

1、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队伍中不少人素质不高,不懂法律,发放执法证件前的岗位培训、考试流于形式,有的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上岗执法。有的基层执法部门中无一人受过系统法律知识教育。有些基层的执法人员靠走后门进入执法部门,更谈不上素质问题。

2、执法人员滥用职权,造成执法无序

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时背离法律、法规的目的,背离基本法理,所实施的具体行为虽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但其内容与法律、法规设定该职权的用意相去甚远。主要有下列表现: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无任何确定标准任意所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违法,如滥用、乱用械具,出于报复或滥施淫威等目的而对相对方进行殴打、污辱等。当前,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的事件屡有发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2篇

4月9日—18日,市人大《依法行政》课题调研组对我市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调研,课题组分别走访了市人民政府、沙县人民政府、市公安局、工商局等7个行政单位和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召开了六场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调研组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提出调研报告

如下:

一、我市依法行政的基本情况

总的看,这几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人大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和决议,全面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依法行政的实施规划》,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依法办事的机制基本形成,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和正确的实施。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各部门都把建立健全制度做为依法行政的最主要措施。市工商局制定的行为规范就有七章94条,全面规定了行政执法的要求、责任、查处案件的公示办法及评议考核的监督体系等。公安部门将办理各种案件的程序规范化,共建立健全制度89项。在这些制度中,对依法行政行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的主要是这几项:一是罚缴分离制度。即行政处罚与罚没收入相分离,实行“收支两条线”,有效地制止了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二是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各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处罚措施均必须报市政府备案。部门内部也规定:较的大处罚案件由局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发生错案。三是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把行政执法的依据、权限、程序、要求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务、警务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四是错案的追究制度。对违法、失职和不当行政的责任人员,依照《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责任或给以处分,有效促进了执法人员依法办案。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做为一项重要工作,经常性开展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辅导、集体轮训、闭卷考试等方式,使执法队伍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遵纪守法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自1999年起,全市开始实行执法主体资格认定和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目前已有49个行政执法主体和19个授权单位得到确认。已有9500多人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3、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防止和纠正执法上的偏差,各级各部门都加强了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设立了法制、纪检、督察等监督机构,负责案件的法律审核、复议应诉和执法检查等。在对案件的复核审查中,能坚持以实事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把好事实、证据、程序、定性、适用法律等各道关口,不袒护、不包庇。对那些事实不清、处罚失当或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予以纠正。

近年来,各执法机关都加强了对执法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设立举报机制、建立监督员队伍等措施,有力地查处了执法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进行。

二、存在问题

1、执法主体的资格和人员构成仍有不合规定的情况,执法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

执法主体必须合格,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市虽已对各执法主体的资格进行了确认,对执法人员进行了考试,但仍有少数单位存在执法主体资格不合规定的情况。例如,市城管办是市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主要机构,在清理占道经营等方面,要经常与市民或单位发生行政管理行为,罚没和收费的数量都比较大,但这个机构是一个临时性的单位,进行执法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执法人员的构成也较复杂,是由多个单位抽调而来或临时雇佣组成的。城管办在城市管理中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如果执法地位长期不能明确,对搞好城市管理是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也不明确,例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隶属党委宣传部门,但经常要对出版、发行等事项进行行政管理,其执法主体的资格急需理顺。

执法主体的另一个问题是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执法人员还存在自身法律水平不高、业务不熟、不文明执法等问题,个别人员还存在循私枉法,营私舞弊等行为,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是当务之急。

2、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仍不够有力,争权争利,政出多门的情况仍存在。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3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锦州市农民的致富能力并不强, 缺乏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无法跳出农业谋发展, 走出农村闯市场。而且锦州市农村的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 不具备发展现代商品农业和工商业的条件。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差, 对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部分农民只能徘徊在维持生存上, 这就需要党员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要从根本上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要发展农村经济, 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改变发展思路, 增强市场意识, 用现代工业思维发展农业, 用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经营农业, 提高经济效益。

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中, 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表现是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大许村的发展就是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的结果。2005年, 党支部书记赵强等12名党员用自己的房照做抵押贷了12万元创办宏强苯板厂, 现在这个厂每年销售额200多万元, 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的村庄, 经济条件相对就好, 社会矛盾相应就少。

二、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控预防机制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必须做好重大矛盾的预防工作。农村社会矛盾的发展方向和最终结果都很容易预料, 重大矛盾爆发前都会有一些苗头、倾向, 紧盯着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那些人, 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 使他们认清激化矛盾的后果, 促使他们在法律道德范围内重新考虑问题, 就可以预防矛盾的发生。比方说北镇市广宁乡赵营子村的赵东辉, 他在杀害叶春祥全家之前, 曾经多次流露出如果当不上村主任就报复叶春祥全家的意思, 如果及时采取措施, 就可以预防悲剧的发生。另外, 我们还可以针对像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农作物赔偿等矛盾纠纷经常发生并且容易激化的特点, 设立相应的预防应急机制。

另外, 设立矛盾制度化调处机制亦非常必要。矛盾已经发生, 就要及时处理, 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化解矛盾, 防止矛盾激化。

调研结果表明, 矛盾刚发生, 如果能及时进行处理, 费力小、耗时少, 而且不伤和气, 不结仇, 激化的几率非常小。如果处理不及时, 容易节外生枝, 事情越拖越大, 情况也越拖越复杂, 甚至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不仅会增加化解的难度, 而且会加大矛盾的破坏性, 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还要趁早化解, 当天发生的矛盾当天处理, 尽快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能在基层解决的尽量化解在基层。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必须彻底, 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不留下“后遗症”。农民的思想复杂多变, 矛盾当面解决了, 可能他心里还有些阴影和想法。要同他们多沟通, 抚慰矛盾当事人, 彻底化解矛盾。

事实证明, 化解有些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你不找他, 他肯定会找你。等他来找你的时候, 说同样的话, 效果肯定不如这样主动地跟他说好。

三、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及法制意识, 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农民是小生产者, 整体素质比较低, 对农民素质的提高一刻也不能放松。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 对农民思想道德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认识到哪些事应该做, 哪些事不应该做, 哪些事有利于促进和谐、稳定, 哪些事容易激化矛盾。

农村中法制意识差的群众相当多, 这是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层党组织要加大普法、守法宣传力度, 让法律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使群众遇事后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 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像大齐村、大许村、七台子村这些村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法制教育大会, 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很少发生因矛盾纠纷引发的刑事事件。

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形成合力, 彻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农村中的社会矛盾非常复杂, 化解时光靠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

矛盾发生后, 基层党组织要主动介入、了解情况、协调各方, 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解决。

农村社会矛盾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这类问题, 可以采用民事调解方法。摆事实, 讲道理。只要把道理讲通了, 矛盾双方就能正确理解, 有什么误会、有什么隔阂就会消除, 双方就能以平和的心态握手言和、和好如初。

通过调研, 笔者注意到:在农村中, 道德有时候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多数农民非常注重自己在亲戚朋友和村民中的名声, 基层党组织就可以通过倡导做道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和纠纷。

调解和道德不是万能的。发生违法的事情就必须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这个时候不能碍于情面, 回避和掩盖矛盾, 否则, 矛盾和纠纷不仅解决不了, 还有激化的可能。

邓小平同志说: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 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形成奖罚分明的制度, 来约束村民的行为, 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也非常有帮助, 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大齐村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笔者立足于锦州市农村社会矛盾的现状, 对基层党组织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中所起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宣传教育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于我市中考体育加试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对我市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类型的分析及思考

从加试体育项目类型来看,50米跑、原地投掷实心球、立定跳远都属于田径类。都是以时间或远度来计量运动成绩作为其共同特征的。跳绳是可以归类于民间体育项目,要从功能上来说,是发展人的跳跃能力的,也可以归于田径类。所以总的来看,我市中考体育加试考察的都是田径项目。从事田径运动可以发展人们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及协调等方面能力,而其中耐力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什么是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调查,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尽管有了显著提高,可是中小学生的体能水平却在下降,其中表现尤其突出就是耐力素质。笔者曾从事多年的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一提到上耐力跑课,就唉声叹气,极不情愿。反观我市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又人为的避开了耐力跑项目,只是考察了学生速度、力量等能力,这样的考试范围狭窄,有重要缺陷,不利于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不利于体育教学,没有考在实处。新课程目标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以耐力跑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精神是卓有成效的,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建议我市中考体育加试在保留原有项目基础上,可考虑增加耐力跑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另一方面中考体育加试项目类型也要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田径项目,目前初中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占70%以上是田径、体操、球类。在一个体育运动开展得很成熟的地区,甚至可以加试体操和球类项目。体操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力量、灵敏、协调等基本素质。球类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在体育教学中也占有很高的比例。建议我市中考体育加试田径项目仍然保留,再添加对体操与球类项目的考察。在具体操作上,田径项目是规定项目,而体操与球类项目是可以采用由考生选项考试。比如:以球类为例,考试范围限定在篮、排、足,在篮球的投篮(1分钟定点)、排球的垫球(双手原地)、足球的颠球(单、双脚都可以)三项中任选一项。

二、对我市中考体育加试赋分的分析及思考

目前,我市中考体育加试的分数满分是30分(共三项,每项十分)与文化课总分750分相距甚远,与语、数、英三学科各150分也差距太大,与分值最少化学学科60分相比,也只是它的的一半。提高中考体育加试的分数,不是为了要分数而加分数,而是在于促进体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就我市寿县地区来说,体育教育资源发展极不平衡,有完整400米跑道的学校仅有3所,其中一所还是私立学校,全县70余所初中有像样的碳渣跑道只有几所。全县体育教学设施总体较差。体育专业教师人数虽然逐年在增多,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还是较匮乏。部分学校领导轻视体育教学,不在乎有无专业体育教师,有认为谁都可以教的思想。有些学校体育课程是开足了,可还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体育课堂教学还是保持在放羊式上,一个哨子,两个皮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状态。反过来说,有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很高,可敬业精神太差,导致他们的体育教学长期处在“糊”的阶段。上述两种情况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中考体育加试是一把丈量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尺子,它的分量如何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的走向。同样提高中考体育加试分数对学校管理者及专业教师也是一种鞭策,对学生是一种积极的动力。总分30分的分数偏低,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从体育深层意义上讲,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理解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对自己以后人生有多大影响。许多青少年习惯于敲敲键盘的生活方式,他们头脑聪明,但体能状况却令人担忧。如今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放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2007年1月7日胡总书记在钟南山等15位知名人士的信上做出:"增强青少年体育,促进学生体质的改善"的批示。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能否从调整中考体育加试分数入手,来真正贯彻落实党的体育决策,从目标上引领学生切实发展体能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强体质。建议我市中考体育加试分值要提高,可以考虑设定总分60分。其中田径30分,体操与球类各15分。

三、中考体育加试对学校体育教学走向的思考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5篇

施文学

日期:2009-05-27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科学发展,我陪同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别听取了各区政府的情况汇报,并深入到地震台、学校、消防支队、防震减灾物资储备库等进行了实地察看。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防震减灾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各级政府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围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在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建设,地震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完善地震应急机制,强化紧急救援、抗震设防监督、救灾物资等管理能力,加大群测群防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我市地质构造情况。

我市地处南北构造体系的北端,在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部南侧,“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顶部,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乌海及周边地区为多震区的特点。《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将其列入地震基本烈度8度区域内,自治区将其列为地震高烈度重点监视防御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南北构造体系中段,南北两端地震活动再次发生相同级别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2008年度全区地震趋势会商判定,自治区地震活动水平具有升级趋势,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地震危险区域有3个地段: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6级左右;包头-呼和浩特-蒙、晋、冀交界区,5-6级;牙克石-扎兰屯地区,5级左右。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

(二)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1998年我市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下设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准县级建制的市地震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于2003年制定并发布了《乌海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7年8月,成立了市地震应急救援分队。2007年11月,成立了市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了指挥部主要职责。2008年6月份对原应急预案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三区也相继成立了以区长为总指挥的防震减灾指挥部,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为防震救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防震减灾法宣传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建设安全家园、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小学师生防震避灾疏散演习和专家防震减灾专题讲座”等活动,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入社区、下乡村。组织发放宣传单,展出地震知识展板、开设局域网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市民了解了地震科普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

(四)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情况。

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方面,我市建成了由市地震局、乌海地震台、哈图乌素地震台、哈图乌素强震台、GPS陆态监测网乌海基准站、各宏观观测点和灾情速报网组成的专业技术工作系统,具备了一定的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水平。近期市政府投入100万元对哈图乌素地震台进行监测设备和环境改造完成后,将实现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现代化,增强地震信息快

速传输和反应能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我市多年来一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地震监测防御区,严格执行周、月会商制度和震情值班制度,定期对地震趋势进行判定,对2007年以来发生的三次有感地震均及时通过媒体迅速通报震情,稳定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在震灾预防体系建设方面,市、区都制定了灾害性地震应急预案,并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了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先后对神华海矿公司矸石电厂、京海矸石电厂、西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监管。对矿区、农区居民住房和现有学校医院进行了抗震设防检查,基本掌握了上述用房抗震设防情况,并提出了抗震设防指导意见。结合棚户区、沉陷区搬迁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引导农区、矿区危房住户居民向建成区搬迁集中。抗震设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收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应急救援车、侦检、破拆、通讯等设备,市地震救援队组织地震紧急救援设备使用演练80多次,为市区其他紧急救援累计出动救援队伍90多次。市区都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拔和紧急配送体系。2003年市政府在市社会福利院内新建了300平米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了粮食、帐篷、棉被褥、衣鞋、雨具等生活用品,确保震灾发生2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二、存在的问题

(一)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相对滞后。各级政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不够。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患意识浅薄,存在侥幸心理,缺乏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政府提供的专业性指导培训不够。

(二)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和管理比较薄弱。截止目前,一些已建成和在建的重大工程、公用设施包括教育体育卫生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业生产建设工程,未强制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三)地震应急工作基础仍较薄弱,应急能力和应急水平亟待提高。虽然制定了全市的灾害性地震应急预案,但按照防震减灾的要求,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化工产品生产经营单位,都没有地震应急预定案。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一些现代化技术难以开展,也无法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影响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四)各区防震减灾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没有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不明确,难以形成高效有序运转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我市作为自治区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应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全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重点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等基础工作。现就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组织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三区政府要明确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解决工作职能职责不明确,没有专人负责防震减灾工作的问题。

(二)加大宣传贯彻防震减灾法的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纳入全市“五五”普法教育的内容,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掌握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知识,防震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知识,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段,通过信息产

业部门、新闻媒体、大众广告单位、进行全面有效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

(三)把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国民安全教育体系,组织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切实加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逐步提高全市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将地震安全评价工作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6篇

一、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真扶贫、扶真贫”,以实施“三大工程”为载体,不断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不断推进扶贫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工作。2005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奔小康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2006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具体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的明确要求。从2004年至2008年连续5年,市委1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尤其是2007、2008年分别出台了市委1号文件《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丽水市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市人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确了全市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扶持政策、工作举措,对指导我市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实现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因地制宜,狠抓“三大工程”,不断深化扶贫工作

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以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农民异地转移等“三大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通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到2007年底,全市欠发达乡镇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81.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72.2%;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通村率达到76.6%;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58.74%;实现贫困家庭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和高中段免收学费、代管费;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和引导低收入农户“走出去”、“输出去”、“考出去”,拓展创业空间。通过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2000-2007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下山移民小区166个、点189个,安置下山迁移农民3.78万户、14.28万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到2007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从2005年底的18.1万人减少到8.5万人,净减9.6万人,加上4万低保人口,全市低收入农户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为75%。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3元,比上年增长13%,增加504元,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三)部门协作,结对帮扶,不断促进扶贫工作

部门各尽其职,深化项目引导,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市欠发达乡镇实施开发农业和产业化扶贫项目2580个,投入开发资金5.57亿元,各级财政扶持资金7269.8万元。新建农业基地56.9万亩,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1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4家,覆盖行政村1441个,带动农户11.7万户。全面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和“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机制,通过单位结对村、干部结对户的办法,把帮扶工作做到村、做到户、做到人。2007年,全市31421名干部结对33761户低收入农户,资助资金1217.4万元,帮扶项目10590个,项目资金2032万元。同时,不断深化“六个双百”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合力共建新农村、合力扶助低收入农户。2007年,百家民营企业扶百村结对帮扶115个村,落实帮扶资金1369万元。1055家文明单位与940个村结对,落实帮扶资金533万元。55名侨胞、27个侨团结对帮扶76个村,共捐资761万元。青田县还开展“百个侨团助百村”、“千名华侨扶千户”活动,共有327名华侨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共落实帮扶资金81.2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全市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关注。

(一)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外在因素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立地条件差、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市耕地量少、块小、分散,而且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不少己年久失修,制约了我市农业发展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二是特色产业扶贫水平较低。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再加上技术、人才等方面因素制约,专业合作社组织从事种养业的比例高,粗放经营的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少,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单一。城镇产业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让低收入农户从第二、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下延伸不够,低收入农户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行情缺乏了解,对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不明确,致使农业生产难以与市场对接,加之部分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强,影响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六是一些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无法带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二)制约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也不少。扶贫工作要靠“内治外帮”,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只有把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才能抓住扶贫工作的“牛鼻子”。目前影响他们脱贫致富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一些低收入农户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模式,离开土地的脱贫致富能力较弱,有的仍未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养鸡养鸭为了找点油盐钱”的自然经济状态,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都很低。二是由于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低收入农户生产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部分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三是部分低收入农户“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过去长期实施“送钱、送粮、送衣”的扶贫方式,致使一些地方的低收入农户产生了靠政府靠社会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扶贫的方式方法还需改进。一是强调经济的多,重视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的少。有些地方往往强调的是增加“物”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一谈到扶贫就强调加大资金投入、发展项目等等,对于树立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不够。二是缺乏对症下药、分类指导。有些扶贫资金、项目,采用平均分配办法,直接影响了扶贫的效益和效果;机关干部在帮扶中,下去的人多,但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指导脱贫办法的少;在帮扶措施上,有些地方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采用的办法不多、措施单一。三是有些地方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反映在一些基础数据上,包括低收入农户、低保对象的确定,有些就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够准确、真实、可靠。比如有些贫困户是由于家庭成员不承担或少承担赡养和扶养义务造成的,但这类情况在一些地方仍把他们列入扶贫对象,以致造成不良影响。

(四)一些政策、措施还不尽科学合理。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诱发新的债务。如下山脱贫中,生活在偏远山区的部分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差,致富门路缺,原始积累少,而异地转移成本较高,农民除了政府补助的部分之外,自己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导致部分下山移民负债。又如康庄工程对村级配套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地处高山的村级经济一般都较薄弱,有的村由于实施康庄工程导致村集体背上了债务,甚至有些村还存在因筑路而返贫的。二是资金渠道多头分散、门槛高,受益难。据了解,近年来中央、省、市各级财政投入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资金也不少,但这些资金各有各的主管部门,各有各的投向,各有各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规划、实施、验收不好统筹协调,增加乡镇村的操作成本、农户的生产成本。其中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都是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下发或申请条件要求较高,而低收入农户由于无资金、无能力进行启动实施,根本无法争取项目资金,所以扶贫效果收效不大。再是有些规划项目不尊重群众意愿和不切合实际,有的地方农民想做的项目,相关部门没有规划,就不能申请扶持资金,而部门规划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在当地实施,但为争取资金又必须申报,最终效益不好。三是低保扩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保“提标扩面”将能更有效解决农村最低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但“提标扩面”下达比例指标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低保对象难确定。由于分配到乡镇、村的指标是固定的,造成部分农村出现“粥少僧多”或者“粥多僧少”,引发农村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二是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配套资金难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出现落实不到位情况。

(五)扶贫的机构、力量有待加强。一是扶贫的主管机构不健全。目前市本级和大部分县(市、区)扶贫办没有独立(青田、云和除外),大多与农办或农业局合署办公,而且办公室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或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二是扶贫的资源、力量有待整合。扶贫工作要求多部门协作,但当前的协调主要在资源动员上比较有效,在资金和项目的管理上部门间的协作明显不足,形成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没有很好地将部门的资源、资金整合运用,形不成合力,造成各方面都在抓,而各个方面又都出现资金缺口、项目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而且多数县(市、区)缺乏统筹兼顾、有效整合的机制,降低了扶贫的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市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扶贫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扶贫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清思路,加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市委[2008]1号文件的同时,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把扶贫开发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抓住扶贫关键环节,用统筹的眼光看扶贫,综合的手段抓扶贫,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加大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的需要,统筹规划,加大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林生产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打实基础。

二是狠抓农民异地转移工程。认真贯彻执行市委生态移民的决定,把高山远山立地条件太差的农户“请”下山。充分考虑就近就业、就医就学等各方面因素,选准移民点(如工业区附近、中心镇等),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要提高低收入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搬迁的补助标准,以及搬迁后的帮扶工作和后续管理工作,降低移民户的搬迁费用。

三是进一步规范扶贫对象的审定。扶贫对象的确定必须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规避人情因素,确保准确、真实、可靠,把真正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纳入建档立卡对象,扶贫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对接到位。

四是加强扶贫分类指导工作。要继续向开发性扶贫、救济性扶贫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管齐下的方式转变。要积极开展信息帮助、产业扶持等开发性扶贫。目前我市贫困对象中近三分之一是老、病、残等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适宜“造血式”的扶贫,对这部分人员应纳入政府低保救济。要进一步做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尽量减轻乡镇的负担,对欠发达乡镇要给予特别的照顾,以更好地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二)明确责任,提高扶贫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完善扶贫工作组织。市本级、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扶贫工作机构,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市、县、乡、村及相关部门的扶贫责任,明确目标任务,贯彻好“以人为本”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帮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统筹抓好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做足“农”字文章,加大引导、指导、帮扶的力度。

二是加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力度。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是基层扶贫工作的生力军,要强化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责任。乡镇扶贫工作要有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协助村领导想办法、抓落实,发挥好基层扶贫的主体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县主管部门和帮扶部门的责任,扎扎实实协助乡镇党委政府搞好扶贫工作。

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科学严谨的扶贫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准确评价扶贫工作的成效,努力避免以表面的数字统计成果取代实际增收效果,用考核促使“真扶贫、扶真贫”落到实处。

(三)政策扶持,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渠道

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大力促进信贷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增收实力。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贫政策。在用足用活现行上级扶贫政策的同时,继续努力向省委、省政府争取扶贫政策和补助资金,对一些不尽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二是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为加快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降低项目门槛,引导农民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应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三是全面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形成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等贷款方式优势互补的格局。积极探索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和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范围,开展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组织的试点。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

(四)提高素质,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能力

扶贫先要“扶志”和“扶智”,才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首先要典型引导,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典型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要大力弘扬基层群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环境,建立奋发图强、勤劳致富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的光荣感。其次,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扶贫。要紧紧抓住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产业科技含量,深化科教扶贫。要引导低收入农户积极参与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在利用培训基地集中培训的同时,积极采用流动式培训、乡村培训等灵活多样方式,尽量方便群众参与。以科研院校为依托,引进人才和技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引进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低收入农户讲课、传经送宝。要认真组织好农民职业实用技术培训,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使每个有能力脱贫的贫困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要充实县乡农技推广队伍,完善技术服务手段,普及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低收入农户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辅导。

(五)科学帮扶,完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从愿意为村里作贡献的致富能手、务工经商能人中培养村干部,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对他们加强政策、法规、技术的培训,提高其政治素养,增强其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重奖优秀村级干部,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作用,对工作成效显著的,要予以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二是积极推进互惠式产业扶贫。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业主、龙头企业在农村建立基地,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在方式上,多扶持与扶贫项目相关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签订生产合作合同,项目主管部门与龙头企业签定产业扶贫合同,项目风险由企业承担。当企业保证了低收入农户的利益、实现了预期的增收目标时,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给企业兑现项目资金,使低收入农户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把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落实农村低保、“五保”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残疾人扶贫等救助政策,确保特困群众的困难救助落到实处。要建立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机制,及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7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近日,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艺术团体改制后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市直单位

我市市直文化事业单位共10个。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单位有5个,分别为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个(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差额拨款单位3个,(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自收自支单位1个(市电影公司)。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积极稳妥,先行示范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现有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5家单位为基础,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市电视产业有限公司、市广播产业有限公司、市电影产业有限公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隶属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管理。五月份,各公司完成了人员分流、在职人员聘用、企业章程制定,同工商、国资委协调了企业注册等问题,现正在办理企业注册和制定分配制度。这

是我市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目前,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新成立的公司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 的新思路,运转正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较好履行了文化市场多个行业综合执法职责,运行不断规范。

(二)县(区)直单位

全市7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各县(区)剧团、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于6月30日前挂牌成立。目前,正在办理公司登记注册有关手续,符合政策的退休人员已经上报人社局待批,各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机构设立、人事聘用、工资分配等工作正在进行。

二、我市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前无遵循的文化大变革。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力度,合力推进。对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指示和部署进行了集中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宣传,全面安排部署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明确、细化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落实。

(二)抓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我们组织我局干部职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传达中省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全面细致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定改革工作时间表,落实改革工作任务,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认真学习中、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改革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切实增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按期完成。

(三)抓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根据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排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改革单位的基本现状及市场潜力、人员编制、工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关系等,对我市的文化体制机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把完善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并通过专题会议研究,反复商议拟定改革方案,上报市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我们组织了市直相关单位进行了方案实施。

(四)抓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党九十周年,广泛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电视台摄制了8集反映革命老区的电视片,开设了“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专题栏目,开展了“红色影视”片展播,开展了“三唱三颂”、全民阅读、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6月9日成功举

办了红色经典大型交响乐—永远跟党走演唱会。农村电影放映9838场次。市直文化单位开展了“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深入下赵塬村、黑漆河村、保安镇进行文艺演出、书写春联。

(五)抓文艺创作,推进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焕发了全市文化工作者的活力,催生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共创作大小剧本100多个,其中:

三、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地方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自然上去了,缺乏在新的起点上的文化自觉,对文化改革发展关注不够、支持不够;一些同志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甩包袱,减人减钱,就是一味地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对改革的目的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的单位改革意识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意识不强,认为只有事业体制才是保护支持文化事业的最佳选择,实行企业体制会使文化单位失去发展优势,甚至会在市场的大潮中淹没,对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片面强调国家的扶持和保护,认为文化必须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发展,对市场机制有效配臵资源、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推进改革上表现为内外协调不力,干部举棋不定,职工等待观望,稳慎有余,主动不足,改革思路停留在方案上。

(二)缺乏整体配套措施,改革阻力较大。在改革工作

中,虽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但涉及“人”、“财”、“物”等关键问题的相关规定操作性还不够强,一些政策措施与单位、职工的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改革涉及各种利益的协调均衡,文化体制改革本身更具有复杂性,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贫困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很不实际,各项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三)文化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我市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培育阶段,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产业项目少、规模小、层次低、经营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特色不鲜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等问题。

(四)投入不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市文化事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仍然落后,目前我市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均没有建立,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与我省其他地市比较而言,我市公益文化单位财政拨款较少,制约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致使文化事业发展受阻,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产业领军人物。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存在“进不来、出不去、上不来、下不去”的人事管理格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艺创作人才、专业表演人才等都严重匮乏,远不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紧迫任务。要进一步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省、市关于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商洛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注重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有组织有领导、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二要注重分类指导,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三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逐步加以推开,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态势。

(三)增强统筹协调,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总体指导和综合配套。要加强领导,督促各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加以推进。

(四)加大对改革的投入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一是要确保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成本,改革的成本除单位自筹一部分外,主要靠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二是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到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要提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支持一些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高和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

关于我市行政执法的调研报告范文 第8篇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我市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一是内容丰富, 分布广泛。据调查, 在河北省政府公布的前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 该市已有12个项目入选;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三内画公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二是喜闻乐见, 群众喜爱。衡水老白干酒是中国白酒老白干香型的典型代表, 具有醇香清雅、酒体谐调、醇厚甘冽、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千百年来, 以口传心领, 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相传, 并不断创新和发展, 是不可用现代技术替代的技艺。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 特色鲜明。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 完全手工制作, 手传口授, 世代沿袭, 经久不衰。每幅画都有一个主色调, 更具有农村气息, 风格粗犷, 色彩简单浓烈, 颇受欢迎。

四是技艺精湛, 知名度高。内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玻璃、水晶料器、琥珀等为壶坯, 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瓶内反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 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各种题材, 格调典雅, 笔触精妙, 色彩艳丽, 可谓“方寸之间, 别有天地”。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京派最早, 起源于乾隆年间。“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 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 被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从整体上看,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目前, 我市仍存在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人士, 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投入的、短期内没有回报的基础性工作。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 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 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二是投入不足, 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提炼, 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 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 都需要资金作支撑。

三是宣传不足, 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 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 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为此, 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政府责任, 完善保护机制。成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领导小组, 建立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其他部门积极配合, 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 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保护措施。要借鉴外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不断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要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 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保护和抢救。首先, 要组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其次, 要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逐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确实施保护的单位及各自权利, 落实各自责任。

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首先, 要继续增加投入, 政府财政应划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 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其次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门人才,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的研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人才, 使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建立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探索出非遗保护新途径, 为建设文化强市发挥应有作用。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公共传媒普及保护知识, 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 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 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提高群众对本地民间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认知度, 培养新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2) .

[2]张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群众, 2005 (7) .

上一篇:年保育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夸人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