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2024-05-23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精选9篇)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1篇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来源:歌词大全 http://

电子琴因其携带方便,表现力强,演奏方法较为容易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在实际生活中,从广大琴童的学琴经历来看,部分教师和家长在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此,想以自身的教学体会就三个方面谈些想法。

误区之一:学琴年龄越早越好。

现代家庭对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许多家长都希望在自己的家庭里诞生一个“莫扎特”式的神童。有的家长甚至毫不犹豫把把2、3岁的小孩带进琴房,他们认为孩子学琴年龄越早越好,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扎实的“童子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人皆有之,但学琴亦不能违背一定的教学规律。

从生理学角度看,1――3岁的孩子尚处在婴儿期,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很不健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手过小、过软。从医学角度上讲,婴儿手指极其稚嫩,指关节在长时间压力作用下,就会影响手指的正常发育。所以特定的生理状态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能开始学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年,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奇刺激所吸引,”,幼儿则更是如此。实践证明,4岁左右的孩子对某一事物的持久注意力平均约为5分钟。因此对年龄过小的孩子进行教学,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坐不住,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双向交流很吃力。

一般来说,对5――6岁的孩子开始电子琴启蒙教育比较适合。只有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才具备一定的音准、节奏感和手的条件,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将引领孩子们走入音乐的殿堂。

误区之二:电子琴是一种电声乐器,触键训练并不十分重要。

作为一种电声乐器,电子琴和钢琴在触键上是有一定区别的。钢琴的触键完全取决于演奏本身――发声的音量随触键力度的大小而变化。触键力度大则声音响,触键力度小则声音轻,甚至没有声音。而电子琴通电以后,手触键即会发声,音量等功能开关的设置给儿童学琴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演奏者本身触目惊心键上的缺陷。因而,在电子琴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触键训练。

学琴过程中触键训练是基础,在学琴初期尤其重要。如何让肩、臂、手腕自然放松?如何保持正确的手形?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我们从正确的坐姿开始,让孩子们体会“自然放松”地弹琴。实际弹奏训练中,我们一般又从落腕触键法弹奏非连音开始,让孩子们体会在运动中保持松弛的状态和完满的手形。非连音的弹奏即由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自然放松地提起,手形呈自然放松的下垂状,接着手臂放松地落下,全部重量都落到所要触键的手指上,手指在琴键上站好并保持正确的手形。学琴初期,孩子在练习非连音弹奏时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腕关节僵硬,掌关节下塌,指关节凹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草率了事。作为教师更应以正确地示范为主,辅之以耐心的引导,让学生用心体会和循序渐进地弹琴可以少走弯路。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弹单音时手指在琴键上一个一个地站好,才有可能正确体会触键中“落――滚”及重心转移的感觉,顺利地弹奏好连音,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批好扎实的基础。事实上,只有“站好”方能“走好”及至“跑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问题,如:手形难看,手指跑动困难,乐句呼吸不自然,速度上不去等等都是因为自然放松不够,基本功不过关所致。由此来看,正确的触键方法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如学到一定程度想转学钢琴,亦可从容自然地过渡。

误区之三:电子琴就是微缩的钢琴。

诞生于二十世纪的电子琴,以其神奇的表现力和简易的演奏方法让无数的音乐爱好者为之疯狂。很多人认为:电子琴就是微缩的钢琴。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把电子琴教学和钢琴教学混为一谈,这种认识是不对的。的确,从外形和演奏方法来看,电子琴和钢琴比较相似,但电子琴有着更为显著的特点。它音色丰富,节奏多样,表现力极强。它不仅仅是微缩的钢琴,更是一个微缩的乐队。

仅把电子琴作为微缩的钢琴来弹奏,不但抹杀了电子琴的特色邮购同时抹杀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是单纯搬用钢琴教学模式进行电子琴教学的必然结果。

如果简单地把琴法教学分为技法培养和表现力培养两个方面,那么电子琴教学无疑比钢琴教学更注重后者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是音乐的四大特质,而电子琴正是以感性的方式把音乐的这些本质呈现给大家。丰富的节奏型和音色库,巧妙的自动和弦伴奏,让音乐更具魅力,也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尽享无穷的乐趣。当看到左面有些孩子满怀无奈、单一而机械地弹奏着钢琴教学中的哈农、拜厄、汤普森练习曲时,我总想大声呼喊:为什么为让他们弹奏更生动有趣的曲目?为什么不给这些练习曲加上多彩的节奏和音色?

儿童有着比成人更为敏锐的听觉和迎春感,所以有些教师在第一课时就把节奏和音色引入课堂。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它避免了钢琴启蒙教学中单音练习的单一和枯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节奏体验会使孩子们的乐感越来越好。一方面训练他们反应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听觉去感觉、比较、寻找最合适最美妙的音乐效果。这对提高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都有极大的益处。

总而言之,我们应充分发挥电子琴的功能,让孩子们快乐地、科学地学习电子琴,让电子琴真正发挥健脑益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2篇

,随着英语课程成为我国所有小学三年级以上必修课后,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大部分家长们希望能提前为孩子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国际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早期英语教育更加重视。

因此,英语学生趋于低龄化,人数也成倍增加。儿童英语教育误区的危害也随之广泛蔓延。其后果轻则压抑儿童语言学习的巨大潜力,让孩子一直在一个浅层面上重复,或强迫孩子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低效的单词、语法记背。人为使孩子在英语学习道路上多走许多弯路;重则造成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被早早地摧残,从此很难再被激发出来,导致其一生的英语学习走上艰难道路。

儿童英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下一代成长的严谨科学,目前儿童英语教育的误区主要来自于对三个问题的片面理解:一是多大开始学?二是跟谁学?三是学什么?

1、多大开始学?

“越早学越好”的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要求教师具备过硬英语技能,特别是标准的语音语调,并接受过儿童教学培训。大量的研究表明少儿学英语的真正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出更好的语音(母语似的口音)和听力。这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老师发音不准,儿童也会把老师走样的语音语调学到家。一旦形成不标准的发音,需要日后花好几倍的时间去纠正,更谈不上拥有更好的语音了。如果从小再被灌输了不科学的语言学习方法或挫伤了兴趣和自信心,所带来的问题会更加长远和严重。因此,儿童早学的关键是选对好的学校。

2、跟谁学?

“跟外教学英语最好”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看法。其实并不然。外教最大的优势在于他的母语性,原汁原味。而最大的劣势也在于他的母语性,因为自然天成,所以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困难在哪里,也不了解中国儿童的心理。

有的外教本身英语就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孩子模仿后,很难再改正。虽然在不影响沟通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发音的好坏和学什么口音,但研究已表明儿童阶段具有强大的语音可塑性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期,尽量让孩子接触和学到地道标准的语音语调。

还有的外教不仅没有经过适当的教师技能培训,流动性还很大,教学上无法做到系统严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顾孩子的水平,盲目的迷信外教,只能是花高价练听力,打发时间。

外教对于那些需要交流训练的高级学员才是必要的选择。而对于更多的初中级学生来说,中教或中外教结合才是最理智的选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中国老师从事儿童英语教育,他们发音很标准,也了解中国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教学效果往往要胜出绝大部分外教。

3、如何学?

“考级拿证书,听说读写一起学”以及“孩子小,学些简单少量的英语就行了”是关于如何学的两个较大误区。

要走出这些误区,首先要了解5-12岁儿童学外语的过程:儿童首先是从通过口语去寻求外语内在意思和意图,而不会从外在的语言系统或书写形式去认识外语,同时他们会渐渐形成母语似的口音(native- likeaccents)。随着小学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用抽象概念学习,慢慢会从“外部”看语言,并可以脱开语境学外语。10岁之后开始形成读写和语法学习能力。

因此,从听说入手,先培养孩子标准的语音语调和应用能力,才是最能充分利用儿童年龄优势的教学,而不应听说读写并驾齐驱。

那些认为儿童只能学习些简单少量的英语的人则是低估了儿童巨大的语言学习潜力。如果孩子被教得简单,当然也只能学到简单的东西,比如数字、颜色、儿歌等。换一句话说,对于复杂的语言或稍长的句子,大人们通常会因为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可能会,而不去教他们也不让他们接触,最终导致孩子真的变成不会,而并非是他们真的没能力学会。其实,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要强很多。才学了3、4个月英语的孩子就能做到边看动画片,边根据自己对动画的理解,用完整的句子一句一句地为动画片添加自编的英语旁白。这种自由发挥能力就是靠孩子平时像接触汉语语言一样去接触和学习各种各样的英语句子形成的。

英国儿童英语专家Lynne Cameron也明确指出“儿童总是能做比我们估计的要多的事情。他们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如果我们的外语课堂不去挖掘这种潜力,就是对孩子造成一种损害。 ”

综上所述,儿童英语教育固然存在许多误区,但如果能对上述三个问题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就能有效避开或摆脱误区,把握好孩子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向。

韩国“狮子型”教子法

“狮子型”教子法其实就是“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方法”的一种教育态度。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在韩国,一种新型的教子理念正在悄然流行。那就是“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轻忽怠慢,即使是幼狮也从一开始便让它面对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长。

狮子是群居的动物,幼狮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表面上看来,似乎无忧无虑,每天只是互相打闹、玩耍,其实,玩中暗藏玄机。在玩耍中,幼狮学会并得到了许多东西:这种玩闹增进了小狮子的脑部发育,锻炼了它四肢的灵活性;学会了尊敬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学会了交往的礼节,也间接学会了忍耐、谦让及欣赏其他人。

韩国人认为,孩子其实也是如此,他们不可能一生都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受成人保护,最终他们还是要独自走向社会、独自面对问题,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从小就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呢?

有一次,在韩国汉城街头的一家商场里,我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母亲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岁的儿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声听起来让人不忍,觉得这位妈妈是个铁石心肠。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这位妈妈聊起来。

“他想要那辆遥控车。”这位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定好,不会再买遥控车了。他不遵守协议。”“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我不理解这位妈妈的做法,“他那么小,而且哭得这么可怜……”

“无论怎样,”妈妈斩钉截铁地说,“他必须遵守诺言,这是不能商量的。”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只好哑口无言地走开。直到孩子哭闹累了,才老老实实地走到妈妈身边,和妈妈一起离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位妈妈就象一只母狮,她正在教他的小狮子学会通用的规则,而且,坚守原则,毫无弹性可言。

还有一次,是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空中缆车,这是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可那个孩子的爸爸却让他独自去玩,自己只是站在入口处等他。我走过去和他攀谈,原来他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张票,而是因为他要让孩子明白,既然他要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惊险和自己的恐惧,并学会调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这又和狮子的育儿方式不谋而合。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岩石下,让幼狮从跌倒的困境中想办法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都只是远观而不干涉,只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它们保持着保护的安全距离,却不是零距离,这同样也是种爱的距离,只有在这种距离之下,幼狮才能学会独立。

在韩国,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父母们都认定,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反之,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在森林中无法生存、自保的废物。

浅谈语文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 第3篇

这里所说的文理即文章内容方面的条理, 主要指文章的起承转合、架构及表情达意的先后顺序。如果抛开文理解读文本, 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抛开文理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这种现象在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 直接从第三段开始引导学生赏析关于“荷塘”“月色”的描写, 写什么、如何写分析得都很流畅, 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时, 却卡了壳。学生无法准确品读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究其原因, 是执教者抛开了文理, 只抓住文章一个截面, 断了文气。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文眼, 统领全文, 奠定了感情基调, 如果围绕这一句对文本展开解读, 就不难准确体会出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抛开文理解读文本, 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缺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习惯;二是教师没有完全读懂文本, 文理概念淡薄; 三是为了标新立异, 故弄玄虚。另类解读, 可以偶尔为之, 作为常态只怕破坏了作品的结构, 扰乱学生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无法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齐读不分对象

齐读不分青红皂是语文教学一个常见的误区。某教师教授《声声慢》一文时, 一节课让学生齐读不下三次, 或通过齐读感受作品的基调;或通过齐读想象画面的凄美;或通过齐读体会作者心境的凄凉;或通过齐读理解作者复杂的愁情。表面看, 学生能较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都是齐读的效果, 其实不然。文本开头一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戚戚惨惨戚戚”直抒胸臆, “凄切”的感情基调十分明确, 无需齐读;相反, 齐读的声势, 倒是掩盖了人物内心的凄切。“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样凄美的画面, 是通过齐读可以想象的吗?想象最好的方式是闭上眼睛冥想, 通过冥想调动生活经验对画面进行再现、补充、再创造, 感受“细雨、点点滴滴”需要安静到极致。齐读只求声齐音高, 不仅不利于展开想象, 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再说理解主人公复杂的愁情, 单靠齐读是无济于事的, 思考交流碰撞才是最佳途径。从全篇看, 人物心理活动细腻, 齐读讲究整体划一, 无法读出人物微妙的情感活动, 反而冲淡了作品的主题。相反, 如果让学生通过个读、默读等方式来欣赏文本, 也许更容易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齐读之所以在教学中大行其道, 表明教师对于齐读的利弊还缺乏辩证的认识;或许, 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功利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究竟哪些文字更适合齐读呢?笔者认为, 从意境的角度看, 壮美的情境适合齐读, 在齐读中感受境界的阔大雄浑之美;优美的画面则不适合;从情感角度看, 振奋快乐的适合齐读, 在齐读时体验兴奋与喜悦, 凄婉哀伤的则不适合;从句式的特点看, 整句适合齐读, 齐读读出语言的音律美;散句则不适合;从表达方式看, 抒情议论的更适合齐读, 通过齐读感受激情与力量, 叙事描写则不适合齐读。另外, 人物对话也不适合齐读。不分青红皂白的齐读, 往往会破坏作品自身的美感, 妨碍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

课标明确要求, “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 “注重个性化阅读”, 学生个体朗读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笑声充满课堂

近来似乎有一种形式成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 那就是看你课堂有没有笑声, 笑声几乎成了一节优质课的必要条件。固然, 课堂有笑声说明学生学得开心, 老师教得开心, 课堂其乐融融, 和谐阳光。但, 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必须有笑声?是不是所有的笑声都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我们不妨看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屈原该不该选择自投汨罗而死?

生甲:屈原不该选择自投汨罗, 应该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 (哈哈哈, 学生大笑!) 生乙:屈原自投汨罗才能保持自身的高洁, 是明智之举。 (哈哈哈, 学生大笑!) 生丙:屈原可以选择离开楚国, 投奔他国, 另谋出路。 (哈哈哈, 学生大笑!) 生丁: 屈原选择赴江而死不是最好的方式, 还可以选择别的方式结束生命。 (哈哈哈, 大笑!)

不能说, 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道理, 但当每个学生发言后, 听到学生的哄堂大笑, 就让人觉得很别扭。我感觉屈原之死似乎和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的学生似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 我们的学生在把一个陌生人对于生死的选则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更可怕的是, 在这过程中, 教师始终没有做出恰当的引导和矫正。先不谈屈原之死有何意义, 我想问问诸位读者, 此时的哈哈大笑意义何在。课堂气氛是很活跃了, 可学生却离文本越来越远了, 离屈原越来越远了, 行吟泽畔, 形容枯槁的屈原形象瞬间被学生的大笑声所淹没。原本严肃的生命拷问, 此时已沦落为语言的游戏。可想而知, 原本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率要大打折扣。可见, 语文课堂有时不该有笑声!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 和教师对课标误读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注重和谐氛围的营造, 而忽略了“严谨、求实”学风的养成。

学生能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就是一种较高的阅读境界。能把学生引导到这种境界的课就是优质课。

笔者在教授台湾作家林齐月的散文《生日礼物》一文时, 鼓励一个个面容青涩的孩子勇敢地走上了高高的讲台, 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只言片语, 有的侃侃而谈, 有的列举细节, 有的诉说衷肠, 都能声情并茂地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理解, 对父母的感激。一开始下面还有些许感慨的声息, 渐渐地就鸦雀无声, 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感动不已, 只见一双双明亮的眸子沾满了晶莹的泪花。那一刻, 我知道, 学生在“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教学之所以步入以上三个误区, 我个人觉得离不开三个原因:一是执教者对课标解读有误差;二是专家学者盲目喝彩的误导; 三是公开课过分追求形式的必然。如果任其自然, 只怕真是误尽苍生。我把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在听课过程的一点想法写出来, 希望引起大家关注, 不当之处, 敬请同行批评指教。

摘要:本文对语文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如:解读抛开文理、齐读不分对象、笑声充满课堂, 进行了探究, 旨在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语文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解读抛开文理

这里所说的文理即文章内容方面的条理,主要指文章的起承转合、架构及表情达意的先后顺序。如果抛开文理解读文本,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抛开文理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这种现象在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某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直接从第三段开始引导学生赏析关于“荷塘”“月色”的描写,写什么、如何写分析得都很流畅,在让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时,却卡了壳。学生无法准确品读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究其原因,是执教者抛开了文理,只抓住文章一个截面,断了文气。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是文眼,统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如果围绕这一句对文本展开解读,就不难准确体会出作者细腻的情感

世界。

抛开文理解读文本,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缺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的习惯;二是教师没有完全读懂文本,文理概念淡薄;三是为了标新立异,故弄玄虚。另类解读,可以偶尔为之,作为常态只怕破坏了作品的结构,扰乱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无法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齐读不分对象

齐读不分青红皂是语文教学一个常见的误区。某教师教授《声声慢》一文时,一节课让学生齐读不下三次,或通过齐读感受作品的基调;或通过齐读想象画面的凄美;或通过齐读体会作者心境的凄凉;或通过齐读理解作者复杂的愁情。表面看,学生能较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都是齐读的效果,其实不然。文本开头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戚戚”直抒胸臆,“凄切”的感情基调十分明确,无需齐读;相反,齐读的声势,倒是掩盖了人物内心的凄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凄美的画面,是通过齐读可以想象的吗?想象最好的方式是闭上眼睛冥想,通过冥想调动生活经验对画面进行再现、补充、再创造,感受“细雨、点点滴滴”需要安静到极致。齐读只求声齐音高,不仅不利于展开想象,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再说理解主人公复杂的愁情,单靠齐读是无济于事的,思考交流碰撞才是最佳途径。从全篇看,人物心理活动细腻,齐读讲究整体划一,无法读出人物微妙的情感活动,反而冲淡了作品的主题。相反,如果让学生通过个读、默读等方式来欣赏文本,也许更容易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齐读之所以在教学中大行其道,表明教师对于齐读的利弊还缺乏辩证的认识;或许,过分追求课堂气氛的功利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究竟哪些文字更适合齐读呢?笔者认为,从意境的角度看,壮美的情境适合齐读,在齐读中感受境界的阔大雄浑之美;优美的画面则不适合;从情感角度看,振奋快乐的适合齐读,在齐读时体验兴奋与喜悦,凄婉哀伤的则不适合;从句式的特点看,整句适合齐读,齐读读出语言的音律美;散句则不适合;从表达方式看,抒情议论的更适合齐读,通过齐读感受激情与力量,叙事描写则不适合齐读。另外,人物对话也不适合齐读。不分青红皂白的齐读,往往会破坏作品自身的美感,妨碍学生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

课标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注重个性化阅读”,学生个体朗读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笑声充满课堂

近来似乎有一种形式成了课堂评价的重要指标,那就是看你课堂有没有笑声,笑声几乎成了一节优质课的必要条件。固然,课堂有笑声说明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开心,课堂其乐融融,和谐阳光。但,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必须有笑声?是不是所有的笑声都有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我们不妨看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屈原该不该选择自投汨罗而死?

生甲:屈原不该选择自投汨罗,应该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哈哈哈,学生大笑!)生乙:屈原自投汨罗才能保持自身的高洁,是明智之举。(哈哈哈,学生大笑!)生丙:屈原可以选择离开楚国,投奔他国,另谋出路。(哈哈哈,学生大笑!)生丁:屈原选择赴江而死不是最好的方式,还可以选择别的方式结束生命。(哈哈哈,大笑!)

不能说,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道理,但当每个学生发言后,听到学生的哄堂大笑,就让人觉得很别扭。我感觉屈原之死似乎和我们的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学生似乎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我们的学生在把一个陌生人对于生死的选则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更可怕的是,在这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做出恰当的引导和矫正。先不谈屈原之死有何意义,我想问问诸位读者,此时的哈哈大笑意义何在。课堂气氛是很活跃了,可学生却离文本越来越远了,离屈原越来越远了,行吟泽畔,形容枯槁的屈原形象瞬间被学生的大笑声所淹没。原本严肃的生命拷问,此时已沦落为语言的游戏。可想而知,原本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率要大打折扣。可见,语文课堂有时不该有笑声!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和教师对课标误读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注重和谐氛围的营造,而忽略了“严谨、求实”学风的养成。

学生能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就是一种较高的阅读境界。能把学生引导到这种境界的课就是优质课。

笔者在教授台湾作家林齐月的散文《生日礼物》一文时,鼓励一个个面容青涩的孩子勇敢地走上了高高的讲台,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只言片语,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列举细节,有的诉说衷肠,都能声情并茂地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感激。一开始下面还有些许感慨的声息,渐渐地就鸦雀无声,接下来的一幕让我感动不已,只见一双双明亮的眸子沾满了晶莹的泪花。那一刻,我知道,学生在“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教学之所以步入以上三个误区,我个人觉得离不开三个原因:一是执教者对课标解读有误差;二是专家学者盲目喝彩的误导;三是公开课过分追求形式的必然。如果任其自然,只怕真是误尽苍生。我把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在听课过程的一点想法写出来,希望引起大家关注,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儿童电子琴教学浅谈. 第5篇

电子琴作为一种新兴乐器,以其常规乐器所没有的独特功能,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很多学生的家里买了电子琴,但真正会弹的人不多。许多学生家长要求学校开设电子琴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00年9月办起了电子琴兴趣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体会到:

一、调动学生学习电子琴的积极性,必须从兴趣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就调动不了学习的智慧和灵感,就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要使学生学好电子琴,也必须从兴趣入手。

大部分学生在初学电子琴时,兴趣很浓、爱不释手,这是儿童好奇心强的表现,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面对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音阶练习、琶音练习等,不少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对电子琴不感兴趣了,甚至有厌烦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采用权威和高压训令式的方法,强行敦促学生练琴,而需要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启发教育。这时候,我演奏了一曲《花儿与少年》,让学生欣赏。弹完后,我就启发他们:“要是这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手弹出来,该多好!同学们,坚持练琴,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一定能行!”从而,激发了学生练琴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兴趣,我还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选出十几首儿童喜爱的歌曲,从简单的《赛船》、《粉刷匠》、《闪烁的小星》,到稍有难度的《小鼓响咚咚》、《樱花》,逐渐到难度稍大些的《铃儿响叮当》、《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再结合一些简单而动听的世界名曲,如《雪绒花》、《卡秋莎》等,配上指法、自动节奏和自动和弦,让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对歌曲熟悉,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弹、边唱,兴趣很浓,脸上常常流露出成功的喜悦。练琴自觉,收效也快。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其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体

随着学生学习电子琴兴趣的不断提高,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动脑筋,主动去探索。首先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然后教给学生各种指法标记。每学一首新曲子时,我都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曲子跟着钢琴先把谱子唱熟,然后在曲子上标出各种指法标记,让学生跟着老师边唱、边空手练指法。这样学生们既熟悉了曲子,又明确了指法,然后再让学生们到电子琴上自己去摸索,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弹一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再逐一解答,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这样教学效果果然不错,有的学生能不用老师辅导,自己看着谱子和指法,一句句地弹下来。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自获得的本领,比老师手把手地教要深刻得多,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让其主动感知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每首乐曲,即便是一首最简单的低幼歌曲,都是用音乐这种手段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对学生手指、手腕等各种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于理解和准确完美地表现音乐,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如我在示范演奏《小白船》这首曲子时,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对宇宙空间充满幻想,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结合歌词与学生一起分析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多听(优秀的儿童歌曲、中外名曲等)、多看(文艺节目),学会学习,让他们在充满音乐的环境里得到熏陶。

四、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儿童在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电子琴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学生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既消化的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学生的表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我校举办庆“六一”和庆“元旦”等文艺联欢会时,我也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实践中琴艺得到锻炼和提高。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6篇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黄 澍

【摘要】文章针对高中英语写作训练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训练;改进策略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书面输出终端,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更重要的是,在数十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英语写作对于学生英语兴趣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因为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逐渐爱上了英语。因此,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却存在着一些误区,甚至违背了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新课程理念,本文将分析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写作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分析

误区一: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应当在高中英语学习后期重点强化。新课标中对每一级教学都有写作能力培养的要求,如第六级要求“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能简单地描述人物和事件……”,第七级要求“……能描述人或事件,并进行简单地评论……”,第八级要求“……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摘要,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表达观点和态度……”,第九级要求“……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能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引用的资料及他人的原话……”由此可知,写作能力培养的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然而部分老师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临考前,认为前期的练习没有实际“效果”,往往在高三后期突击,力图写出高分作文。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很多学生因为英语写作的提高而爱上了英语,因此,英语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起着突破口的作用。另外,高质量的英语写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多年英语学习结果的综合反映,应该对写作教学至始至终予以重视。

误区二:利用模板套句快速炮制“华丽丽”的英语文章。诚然,句型结构对于英语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利用模板和套句的英语写作教学无异于饮鸩止渴。那些所谓“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万能句型,如:①文章主题句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从句),It is needless to say that …,It is obvious that…,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I am greatly convinced that …With the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delight me so much as…,Whenever I hear…,I can not but feel excited。Well goes an old saying… ②文章承转句That is to say…,That is…In other words…To put it differently…Ever since then,I have found that…,What is more serious is that…,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need of society…③文章结论句If one can really put the three points into action(practice)…,Only with combined efforts can we…,Last but not least,等等。这些句型有一定作用,但华而不实,用他们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不符合英语写作自然流畅的.要求,更不可能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反而让学生的英语写作进入万劫难复的深渊。

误区三:忽视教材中每个单元写作部分的教学或写作教学脱离教材。部分教师由于课时不够的原因或者对于教材处理没有进行积极思考,对每个单元的写作部分不够重视,使得写作教学不能循序渐进;有的直接跳过教材,舍近求远,选择一些偏离教材的教学材料,导致教、学、练不在同一纬度上,违背了教学规律,没有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往往事倍功半。

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第一阶段,从词法、句法、单句着手,结合教材,夯实基础。英语写作基础不能一言以蔽之,因为它涉及词汇、语法、习惯用法、英语语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等等,这就注定了英语写作教学绝非一日之功。每接触一届新生,笔者都会教授英语的基本句型、词性的用法,然后从单句练习开始,笔者把每个单元的课后翻译练习当作是初级英语写作的教学重点,做到一句多译、举一反三、精益求精。

同时,背诵也是夯实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就会经过一个“死记硬背、‘死’去‘活’来”的过程。毕竟,英语对于我们还过于陌生,使用的机会相对较少,课堂创设的情境并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下,没有一定的背诵量是不能学好英语的。我们训练学生背诵是通过默写来实现的,要求学生每天背会一段课文然后默写出来,检查批阅严格细致,包括标点、大小写等都必须和原文完全一致,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精确性和学习过程的细致性。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加上新概念第二册课文的默写。另外,造句训练、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训练也行之有效。课本后面WORKBOOK中的汉译英练习一定要认真处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格式的翻译,在黑板上讨论分析。

第二阶段,尝试多种文体和不同话题,强化基础,规范写作。高中英语教学依据单元教学,具有很强的话题性特点,科、教、文、卫、政治、经济等包罗万象,围绕话题的单元性教学有助于词汇的拓展和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通过不同话题的写作训练,有助于所学词汇的巩固和扩展知识面,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此外,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涵盖多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书信等其他应用文体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写作体裁,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缩写、扩写、改写和续写等,针对性地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和风格,从而有效地避免不同文体千篇 一律的写作模式和文风,这对于规范学生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阶段,收放自如,文质兼备,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一阶段是英语写作教学的跨越期,也是收获期。笔者经常能在大型考试的阅卷过程中一眼就认出一篇优秀作品出自谁手,也就说明该考生的英语写作不仅十分优秀,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高考作文的最高要求即自然流畅、表达符合native English Speakers 的习惯,能够依据文体和话题自如地按要求写出文质兼备的美文,既是高考对于英语写作的要求,也是英语学习者终身学习必备的技能之一。不仅如此,还能够在大量练笔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万花丛中脱颖而出,这是英语写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写作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这一阶段,英语名篇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阶段,笔者会搜罗大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的名篇,如three days to see,The goodness of life,On life,Gettysburg Address,等等,这些文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的英语写作提供了范例,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跨越起到杠杆作用。

总之,这三个阶段概括起来讲,即基础、练习、突破。英语写作教学是长期积淀的过程,切忌一蹴而就、脱离教材、快速炮制,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通过加强基础和练习规范,才能最终达到文质兼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7篇

英语是国际交流、经贸往来、科技合作等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言。随着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国民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加入WTO之后,英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英语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英语教育从幼儿开始抓起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在儿童家庭英语教育热的背后,由于知识背景、思维观念的不同,以及科学的教育观、教育方法的缺乏,家长在儿童英语教育当中其实还存在许多的误区。

一:进行英语教育的年龄不当

许多家长认为,儿童英语教育应该越晚越好。他们认为:儿童的身心尚未成熟,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且儿童学习东西的兴趣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如果过早的进行教育,强迫他们进行英语学习,不仅不会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反倒会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恐惧,甚至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在6岁以前。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英语教育,给予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就能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语言萌芽增长的关键时期,获得同等语言能力就可能需要成倍的努力了。

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的总经理张建春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他问一位年轻的妈妈,您认为您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最好?妈妈答道,起码得六岁以后。张建春曾经主导过一次耗时1年的调研,他从调查问卷中发现:有近四成的年轻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六岁以后才学英语,一岁、两岁学了也记不住,到时候上学堂还得再学一遍,花时间、花钱,还得花精力。根据卡尔特威的学习法则显示,人类的学习吸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0~3岁是模式教育期,吸收能力是100%全盘吸收。4~8岁是兴趣教育期,有选择的吸收,吸收效果是80%,8岁以后是引导教育时期,需要加倍的努力和反复的练习才可以获得学习的效果。日本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华夏七田也认为0~6岁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若在最佳时期只接受母语的刺激,那么母语中枢以为的语言中枢就逐渐退化。儿童进入学龄后,母语中枢以形成一整套固定的控制模式,这时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母语中枢就很难接受。因此,如果家长能抓住这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其潜力和发展是无限的。

二:进行英语教育的目的、动机不当

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活动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对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教育活动认识不够全面,觉得让孩子学好英语是为上小学、中学打基础;有的家长则看到别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点什么;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学英语是为了追形式、赶时髦,不学就觉得没面子。

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让孩子紧随时代要求,这样的父母固然没有错,但是若全然不理会孩子本身的素质条件、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而任由家长越俎代庖地为其设计前途,让孩子盲目的去学外语,其效果往往会事倍而功半。所以,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必须要扭转自己的教育思想,重新建立对英语早期开发教育的正确的认识。早期英语教育诣在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言语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人类沟通需要语言,而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对于当代幼儿来说是步入社会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科学研究还证实,学前儿童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具备了比大龄儿童和成人更为明显的外语学习优势,所以很多专家学者都大力提倡学龄前幼儿的英语早期开发教育。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其教育动机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家长应扭转自己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的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早期英语开发教育。

三:进行英语教育的手段、方式不当

对孩子进行早期英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有些家长在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都步入了误区,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一)只注重实际的英语教育训练而忽视兴趣的培养

一些家长不懂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及教育规律,却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盲目地给幼儿施加压力,让他们枯燥无味地进行英语口语训练和反复的单词识记,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幼儿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也曾说过“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去钻研学习,并使其以专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从事这一活动。幼儿对英语有了兴趣,便会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便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所以进行英语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英语的兴趣是否被唤起。

例如,有位家长硬性规定孩子每天背3个英语单词,并且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训斥孩子不认真、不努力,甚至逼迫孩子加倍识记作为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对英语便产生了畏惧和厌恶心理,他们对英语不是主动地去学习而是被动地去接受。很明显这位家长不注重对幼儿英语活动兴趣的培养,而一味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教育效果不理想。

又如一位家长在教幼儿学英语时,并不急于传授孩子枯燥的英语知识,而是注意引导幼儿对英语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英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鲜学科,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位家长平时结合各种活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对幼儿进行启发。有一次,这位家长正在削苹果,便随口对幼儿说:“我削的是apple”。孩子觉得很有趣,便要求家长把苹果的英文名字教给他,这位家长因势利导地把“分果果”的英语儿歌也一并教给孩子,由于孩子对英语的学习是出于好玩、有趣,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也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和压力,而只是凭一时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学得,所以孩子在学习中学得非常开心和愉快,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和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去主动学习。很显然,在幼儿早期英语开发活动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单词及短语的.识记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对英语辨听能力的培养等等。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子以知,不如启子以智”。确实,训练孩子英语方面的各种能力、启迪孩子的心智实为更长远的教育策略,但有的家长却对其认识不够。

例如前面所列举的那位家长每天要求孩子背3个英语单词及一些短语,家长也不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帮助,孩子学了几天便嚷着不想学了,很显然,这种繁琐的机械训练及识记幼儿是承受不了的,同时也会销蚀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相反,我们若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时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有些家长在评价幼儿英语学习活动时,只注重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常听到有的家长夸奖孩子时说:XX小朋友真聪明,会背多少英语单词,能唱多少英文儿歌。学习结果确实能反映学习过程,但却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过程,成人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往往限制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发展。幼儿好表现,愿意别人夸奖他,所以他为了获得成人的肯定和表扬而去机械地记忆一些单词及儿歌,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

早期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诣在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各种能力,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及各种游戏活动中主动学习简单的英语知识及常识,并不提倡让幼儿机械地识记多少单词及句子,在英语教育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是学习英语的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因此在评价幼儿英语活动时要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对立统一起来,达到和谐的统一,既要评价活动的过程又要评价活动的结果,既要看孩子学到了什么又要看孩子怎样去学,使孩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学,更愿意学,只有这样英语教育活动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包袱过重

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什么都学不会,一问才知道这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英语的效果不理想,便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英语学习班。殊不知,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没上去,学习兴趣却大大减低了。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调查发现,在珠海开设英语班的幼儿园里有47%的幼儿家长给孩子另报了其他英语学习班,也就是说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完英语后还要到外面继续学习,有时连双休日及假期也要去按时学习,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英语学的更多更好。

其实,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有的孩子的英语水平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样一来却用去了孩子大量的时间,久而久之很容易降低幼儿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社会上形成的英语早期教育派别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们所倾向的发音也有所不同,所以幼儿不宜学了这个学那个,家长们最好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的一种让幼儿进行学习。幼儿英语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慢慢提高的,不能急于求成。

(五)揠苗助长

珠海狮王南方教育机构(Lion King South Education Instruction)发现一小儿很有趣的事情: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初期,表现了很强的学习能力,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记住,并能按照语法规则活学活用了。慢慢的过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些孩子的兴致慢慢降下来了,学起东西来,没有以前那么认真,没有以前那么自信了,说起话来有点吞吞吐吐,还老怕出错。

询问家长之后,发现: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小孩学了2年英语了,一般的对话都能很流利了,她突发奇想,给孩子买了中学生的试题给她做,还给孩子买了本四六级单词,想让孩子能够早点学习,将来考四六级时,就能走在别人的前面了。

孩子是怎么认为的呢?他们原来觉得自己学英语很简单,而且总能在班里受到老师夸奖,同学羡慕,因此,也很自信,学习的兴致很高昂,跟她上初中的表姐一起做作业时,也时不时的翻看表姐的课本和题目,然而,她这些举动让妈妈误解了,认为她可以早点接触,早点学习。其实,这些初中资料孩子大部分都看不懂,题目基本都做不对。碍于虚荣,也不好意思问题,慢慢的发现自己错误越来越多,自信心也一点一点被蚕食,变得越来越抵触英语学习了。

幼儿学习阶段,应该还是以兴趣引导,以简单口语对话,故事情景模拟为主,千万不可超越他们年龄阶段,把一些诸如初高中英语、四六级,甚至专业四级的材料题目交给他们来做,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提前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揠苗助长,挫伤了他们的兴趣,将他们带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走出“变式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8篇

误区1因一味求“全”而偏离了主题, 学生的感受是“无所适从”.

剖析教师能充分挖掘课本习题的价值, 开展变式教学, 设计是好的, 值得学习与肯定.而将教学目标定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特殊函数的最值, 也是到位的.只是将目标重心落实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却出问题了.毕竟这只是基本不等式教学的第2课时, 学生对不等式的结构还不熟悉, 即头脑中远没有构建相应的“模型”.因此, 重点应放在如何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 并通过恰当的变形, 配凑出一边为定值的基本不等式模型上.这从教材上配备的所有练习可印证一点:重点会解决可利用基本不等式来求最值的问题.

这样看来, 上述变式存在的问题是:因一味求“全”而偏离了主题, 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为此, 作下列修正:

(1) 求值域宜改成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因为求值域并非光用基本不等式能解决, 必须涉及到其它的知识, 你是讲还是不讲?若讲, 则势必大大冲淡了主题, 若不讲, 则学生会不甘心.

(2) 去掉变式3, 因为等号取不到, 势必要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来求最值,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轻松, 一讲不光浪费时间, 学生更是疲于应付.而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等号是否成立的情形, 只需将所有问题的设问加上“x取何值时”即可.

误区2只重“题型+技巧”式的训练, 缺少对问题本质的揭示, 学生的感受是“雾里看花”.

案例2一堂内容为“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的习题课.

教师让学生先完成练习:

目的是复习回顾相应的公式.接着, 给出变式:

极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做的:

然后, 再结合同角正、余弦的平方关系, 联立方程组来求.

但由于过程实在繁琐, 只有小部分学生才算出了正确答案.面对这个结果, 教师就及时出手了, 向学生介绍角“变角”的技巧, 从而快速、简洁地求得答案 (解答略) .

在学生既惊讶又兴奋的同时, 教师跟进补充了两个变式:

很快, 学生都能模仿着、顺利地完成问题的求解.在学生尝到甜头后, 教师又进一步小结提升:常见的角的变换方法有α= (α+β) -β, β= (α+β) -α, α+β2=α-β () 2-α2- () β等等.并总结出规律:由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 求未知角的三角函数值, 可将未知角用已知角来线性表示,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变角”技巧.

剖析出示变式1后, 较之将“变角”技巧强行灌输给学生, 教师的教学已改进了不少, 表现在:能让学生先暴露自己的思维, 然后再展开教学.但这种“题型+技巧”式的训练, 表面上看, 学生似乎都懂了.其实不然, 学生的“懂”仅停留在“懂操作”, 而浑然不知深层次的“是什么”与“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变角”的技巧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学生自己也能“创造”出许多数学题目来, 这样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 也可以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有趣.至于像案例中那样, 将注意力集中在“题型”及其技巧上, 而对技巧的来龙去脉则语焉不详的做法, 只能造成学生“懂而不会”.

误区3不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盲目进行“知识交汇”, 导致学生是“不堪重负”.

案例3在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3.3节“二元一次不等式 (组) 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的第2课时, 教师给出了下列问题让学生练习, 旨在复习求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接着, 教师在不变约束条件下, 就结论给出了下列变式.

变式1当x, y取何值时, x2+y2取得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各是多少?

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先自己尝试解答变式1, 自己则在教室里巡视, 观察学生的解答情况.但很快发现, 学生似乎很难入手.教师只好自己进行讲解, 变式2, 3也做了同样处理.而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 学生还是感到有些茫然, 并不断发出一些议论声.

剖析教师之所以给出上述变式, 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交汇, 对线性规划问题作些拓展.但由于涉及到的知识, 如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 向量的投影等, 前后学习间隔时间长, 学生已忘得差不多了.所以, 压根就想不到该如何做, 即使教师讲了, 也是似懂非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不在如何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而是集中到怎么回忆起所涉及到的知识.由此说来, 像这种“知识交汇”式的变式, 在新授课中还是要慎重, 一个恰当的做法是:安排在综合复习课较为适宜.事实上, 我们可完全立足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来变式, 既巩固所学的知识, 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不变约束条件下, 将线性目标函数中“y”的系数变负数, 进一步再引进参数;也可在约束条件中引进参数来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的变式, 学生能“跳一跳、摘得着”, 感觉可亲、可及, 能力的培养更接“地气”.

总之, 在教学中, 要更好地发挥“变式教学”的作用, 需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尤其是使用的时机、度和编排层次上, 要细细揣摩、斟酌, 切不可随心所欲, 更不能为“变式”而“变式”.唯有如此, 才能将其在教学中运用的效益最大化, 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章建跃.“题型+技巧”的危害[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10, (11) .

浅谈儿童电子琴教学的三个误区 第9篇

现在不少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电子白板,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部分老师用电子白板只是播放课件,而课件往往没有从实际出发,滥用、套用现象比较严重;过分追求课堂容量,什么都依赖一张屏幕,自己不动手写,忽视了板书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只扮演播放的角色,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知识的对象;或者由于课堂教学的过于形象视觉化,对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起到阻碍的作用,等等。下面,本人就数学课堂中电子白板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过分追求课堂容量,学生难于消化

电子白板教学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能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但也是因为如此方便,于是便出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全部做成课件,一张接一张地放,学生还没看清楚是什么内容,或者看清了但还没来得及思考、记录就变成下一张了。数学教学主要讲究的是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也曾听过有的学生说过这个问题,如果课堂容量过大,他们都来不及消化。过大的容量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学习障碍。

其实,在数学课堂中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可能有的用了电子白板后,学生根本无法做笔记,上课时似乎是什么都听到了,可是那么多的东西实在不容易很快理解,下课后就觉得脑子里乱乱的。所以,虽然用电子白板,但课的容量上要适度。一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可以学的知识是有限的,如果过分追求课堂容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难以理解消化,时间一长,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会厌倦,学习兴趣就没了。

2.过分追求趣味性,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只停留于表面,可能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喜欢加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以及夸张的音响效果,这样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听课的效率下降。另外,在页面上设置一些按键,链接等,也容易造成失误按错,导致屏幕内容反复更换,这样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又浪费时间。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

电子白板教学可以使学生注意力一直被吸引,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关键的信息,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要出现。电子白板再好,也不过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也不需要什么都要用。如立体几何,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有的教师把空间直线和直线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以及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在白板上表示的非常直观,还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旋转让学生看清了这些位置关系,这固然很好,方便了学生,也让教师容易解说,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过分依赖直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效果则适得其反。

3.缺少板书,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般用电子白板上的课,都是课前预设的,不能做到“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直接批注或者板书。但有些教师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白板上书写的技巧,而且白板总是没有黑板大,如果字太小,学生看不清,字太大,一个页面的内容是有限的,所以还是需要黑板的辅助。有人说,板书是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良好载体,好的板书更是教师剖析教材重点难点、构建知识体系的最佳展示。反之,如果一味依赖白板,则极易使教师陷入按部就班的“泥沼”中不可自拔,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更缺乏教学的机智与应变。如果用板书来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让板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那么肯定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解题过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现在有的教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时很少板书或者黑板上根本没有几个字,有的索性把解题的过程、作图的过程全部通过白板展示出来,用鼠标完全代替了粉笔,这样的课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课堂容量大、效率高,实则对所讲解的知识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实际上当教师用粉笔板书解题时,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分析,特别是基础中等或较差的同学,而教师板书作图或画图的过程比电脑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电子白板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数学抽象认知的功能上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这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电脑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机器屏幕无法取代的。所以,合理地将电子白板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总之,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当前电子白板辅助课堂教学的问题,才能使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的发展少走歪路,才能真正地发挥电子白板教学的优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上一篇:商会选举方案下一篇:民办学校捐赠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