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2024-05-20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精选7篇)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第1篇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1、领导定期研究和亲自承担课题制度。学校领导每学期要针对教科研工作进行三次例行研究,要亲自承担或参加一项课题的研究。

2、校内教科研组织和网络制度。成立有主管领导负责、有兼职人员组成的教科室;建立教科研骨干队伍,骨干队伍由教研组长、国家级、市级、区级和校级重点课题负责人组成。

3、教科研常规工作制度。

(1)学校有近期、远期科研工作计划。近期:(学期、学年科研工作计划); 远期:三年以上科研规划。

(2)教导处负责对校级以上课题的管理,具体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3)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实验成果集和编发教科研简报。

4、履行各级教师职责,承担和参加科研课题制度。所有教职员要承担或参加一项科研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5、教研组长承担科研课题制度。

教研组长要亲自承担本教研组的科研课题并将本组课题加以分解,合理分工给本组教师,并负责本组各子课题的管理。

6、课题的申报、认定制度。每项课题的承担者首先要向教科室申报,然后由教科室对各项课题进行认定。

7、教导处对各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指导、进行验收评奖。由教导处负责对各项课题组提供服务与方法指导,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发放教科研信息。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第2篇

(2009~2010学第一学期)

在太仓市教育局德育体卫艺科的指导下,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卫生两个《条例》要求,以及苏州市教育局出台的《三项规定》的指示精神,本学期我们以创建“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学校体卫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制定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以体现。

一、阳光体育锻炼身心

学校积极响应“阳光体育”号召:“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加强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1、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本学期我校新分配来三位体育教师,我们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新教师尽快入门。同时,严格执行太仓市“教学六认真”、“苏州市体育教学课堂常规”的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使“六认真”向“六有效”转变,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继续开展好两操工作,加强广播操训练,努力推广《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在期初选派了一名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先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组织学生分段学习,最后达到人人都会做新广播体操的要求。

3、根据苏州市“三项规定”的要求,第七节课除校级体艺兴趣组外,其余都安排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3:20以后,操场上满了,跳绳、踢毽、游戏„„到处是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每位体艺教师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调动起学生运动积极性,按照“体育、艺术2+1项目”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用强身健体的实际行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学校制订了《城四小“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 冬季长跑活动方案》及《城四小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安全保护应急预案》,并于10月27日活动课时间举行了冬季长跑活动的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同学与祖国同行,跑出健康,跑出美丽,跑出聪明!12月18、19日两个下午的冬季三项运动会更是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在阵阵热烈的欢呼声中,奋力拼搏的运动员成为场上的焦点。同学们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的意识更强了。

4、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放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科学有序地进行各个项目的训练和测试,努力提高成绩,细致汇总。12月初我们已及时做好数据的网上上报工作。

5、抓好校田径队、乒乓球队、排球队、象棋队等常年训练工作,取得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四者的协调配合,选准苗子,强化训练,狠抓落实,正确处理密度与强度关系,把好纪律关。本在太仓市第十三届全民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积极应战,团结拼搏,获得了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学校也被授予全民运动会“优秀赛区” 的光荣称号。

二、卫生工作常抓不懈

积极响应“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号召,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对卫生健康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整洁的校园环境。学校也顺利通过了“苏州市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平安学校” 的考核验收。

我们把健康教育课当成健康教育宣传的主渠道,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的设置,采取班队活动间周上健教内容的方式,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并以学生为主体,把上课、宣传、活动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学生有笔记,有教材,有考核成绩,使健康教育能从多层次,多角度,宽领域,面向学生进行教育。努力做到健康教育四落实:即落实教材、教案、课时和教师。

学校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室等健康教育辅助室齐全,硬件设施进一步到位。教室内采光、照明、空气质量指标均符合卫生要求;学校学生饮水、厕所设施,学校食堂均达标,为建设健康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中开展了“三管住”和“八个不”的教育,平时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和监督,每周抽查学生的指甲,脸,脖子,头发,衣服,鞋帽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强化全体师生的健康意识。学校的卫生与保健宣传专栏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宣传日并结合生活实际每半月更换一次。

保健老师认真按时参加各种卫生培训会议,积极进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晨检制度,完善网络直报的日报告制度。对出现腮腺炎、水痘等症状的同学及时通知家长,做到早隔离、早治疗。经常与市疾控中心保持联系,严把患病学生复学关,从而及时有效地制止了传染病的蔓延。

在后勤管理上,学校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食堂持有效卫生许可证,全部食堂人员持有健康证。食堂管理规范有序,各项制度齐全且严格执行。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卫生安全。学校无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三、艺术教育花开绚烂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艺术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辅导学生,本学期共开设了合唱、舞蹈、书法、麦秸制作、美术、橡皮泥创作等多项艺术兴趣小组。在江苏省(第二届)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展示赛中,我校共有400多名同学参加比赛,其中获得金奖的就有114人,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学会写字专业委员会授予“优秀组织奖”的称号。在苏州市“长发杯”少儿古诗词朗诵比赛中,由徐利老师指导的《水调歌头》获得了三等奖。麦秸制作兴趣组的作品《奥运图标》获太仓市中小学生奥运知识大搜集比赛一等奖。在太仓市中小学生群舞比赛中,由徐利、朱珠两位老师创编的舞蹈《北京欢迎您》获得三等奖。陆慧怡、杨燕秋两位老师带领的合唱队即将参加太仓市青少年文学艺术协会举办的“09新年音乐会”。王兰凯、周碧莹两位老师分年级段开设美术兴趣班,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欣赏能力及创作能力,周碧莹老师辅导的学生作品参加了太仓市第四届少代会的绘画展览,同时两位老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评比。

在工作之余,老师们更是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勤于练习自己的专业技能。陆慧怡、朱珠两位老师作为市合唱队的优秀成员,参加了太仓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她们的合唱队也代表太仓文化馆参加了苏州合唱比赛、太仓市“百团大展演”等演出,受到公众的好评。闻琴琴、朱珠老师平时还勤于研习书法,在江苏省硬笔书法比赛中,她们的作品分获金奖和铜奖。

论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区域教研 第3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区域教研,教学论,课程论,教学行为优化

五十多年前, 我国建立了省、地区 (市) 、县 (区) 三级教研机构, 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网络。这种自上而下、从区域到学校的教研制度, 在我国当时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下, 为保证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做出了贡献。[1]新课程提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校本教研制度的核心就是将教研重心下移到学校, 教学研究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2]。

那么, 校本教研就是只在学校中开展教研活动吗?区域教研还需要吗?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区域教研 (以下简称校本区域教研) 还有什么作用、功能和意义呢?

一、校本教研在实践中的困境

校本教研是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教学制度, 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其核心要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模式。[3]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校本教研遇到了以下问题。

一是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片面性认识, 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校内教研。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不再支持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参加区域性的教研活动。再加上一些教研部门对自身在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够, 就不再组织经常性的区域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而只忙于寒暑假的教材培训和自上而下的工作布置和检查。

二是迫于考试成绩评价的压力和教师间的竞争关系, 教研组内的几个教师间缺乏互相帮助的真诚愿望, 既不愿意将自己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来求助于大家, 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体会和成功经验贡献给大家, 在学校规定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只是统一一下教学进度、协调教学资源的使用等。

三是教师问题意识淡薄, 教研活动内容空淡、肤浅。有这样一次校内的教研活动:

某学校语文教研组通知所有语文老师集体去听课, 并特邀了学校教科室主任参加。听完课后, 大家在语文教研室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研讨, 研讨采用人人发言的方式进行。人人发言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学校专门安排了人员考勤, 按照学校的制度还要把考勤结果和年度考核挂钩。[4]

这样的教研, 教师也可能提出一些问题, 但只会是一些肤浅的、分散的疑问, 缺少核心问题的引领。这样的观摩和讨论难以引发大家的深刻反思和系统研究, 自然也不会起到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四是在农村和企业办学校, 由于规模小, 同科的教师人数较少, 形不成教研组。特别是开课年级少, 课时少的“小学科”, 往往一所学校只有一位学科教师, 不存在真正的教研组, 也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讨。笔者对我国中部某市进行调查, 在全市106所有高三年级的学校中, 化学教师数只有1~2人的有61所, 占57.5%, 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五是专业人员的引领难以落到实处。教研部门所辖的学校数目多, 且教研员们都还有自己单位的常规工作, 不能也不可能经常到学校来进行专业引领;设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高等学校数目本来就不多, 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 这些专家们教学、科研工作繁忙, 路途遥远也不可能常到一线学校进行指导。有调查显示, 从来没有得到过专家面对面指导的教师占32.1%, 能时常得到指导的教师只占22.6%。[5]这样的局面使得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几乎成为空话。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校本教研的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也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对区域教研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 需要完整认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的关系, 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校本教研制度下的区域教研

区域教研一般是以某一行政区域为单位,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以某 (或某些) 教学问题为核心进行教学研讨,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区域教研一般由当地教研部门安排和组织, 形式通常有“主题引导下的分散研究+集中讨论”、“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以强扶弱, 就近联片”、“专题合作研究”等, 内容通常是公开课观摩、听课评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集中发言、问题公开答疑、优质课评比等。区域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本教研体系中起引领、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三、区域教研的课程论意义

教师在课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不再是标准化、法理化的教学内容, 允许教师有自主性的解释与建构。教师要成为课程的主人, 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校内外情景对法定文本进行删改和再创造。

然而, 这只是教师在课程中状况的应然之态, 统观实然的课程实施, 我们发现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 往往认为由专家制定的标准、写出的教材是法定不可改动的条款, 必须一字不错地在教学中忠实执行, 或惯性地认为过去的课程总是好的, 不断地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拉回到原课程中, 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缩小课程实施的应然和实然状态的差距, 需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让教师意识到自己是课程决策中主观能动的参与者;意识到自己不仅要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而且还要运用自身的个人理论去批判与改进课程;意识到课程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与完善的, 且具有境遇性。

那么, 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什么措施才能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呢?有调查表明, 69%的教师认为, 讲座式培训听起来热闹、激动, 但难以在具体操作中应用。[6]单纯的校内教研又处于上文所述的种种困境之中;有研究指出, 通过叙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敏感意识, 通过合作传记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 通过价值之思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反思与生成意识。[7]

那么, 叙什么事、如何去叙、把事叙给谁?与谁合作、怎么合作、以什么为依托进行传记?思考什么的价值、以什么为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思考后做什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所有这些“什么”的完成和落实都需要有一个工作的平台和抓手, 都要围绕“事”来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实效, 才能进行下去。区域教研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能为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提供“抓手”。下面是一个辖25个区县的省会城市的一次教研活动片断:

“由于老师们都反映‘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内容的教学存在问题, 一周后在X学校要举行全市教师活动, 在X学校的化学备课室内, 市化学教研员召集来了全市基地学校的化学组长, 进行专门研讨, 讨论这节课的设计和关于该内容的教学建议报告。”

“我们计划按照人教版教材的设计, 让学生进行白磷燃烧和铁置换铜两个实验, 然后总结出结论。”X校的执教教师先发言。

“那不行, 我们校没有白磷, 我们想用蜡烛燃烧的实验, 而且, 还不密封, 做一个天平不平衡的实验, 那更能让学生认识守恒。”来自一所农村中学的组长说。

“教材要求用胆矾分解的实验, 我们山区学校没有胆矾, 天平也只有两台”。

“我们的教材安排的是大理石和盐酸反应, 这个实验的替代品易找, 适合于我们”。

“如果指定实验, 那还叫探究吗?在学了三个月化学后, 学生已有能力进行一次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应该让学生在提出假设后, 分组自己设计实验。”

“可是, 如果开放度过大, 学生的方案太多, 又不能当堂都进行实验, 那结论怎么得出?课怎么收尾啊?”

……

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讨论后, 大家决定利用X校的优质资源, 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自由设计实验, 再分组进行, 最好能把三种教材的几个实验都涉及到, 为全市教师提供研究范例。大家还建议要给农村、山区、市区等不同学校的教学提供不同的建议方案。

一周后, 活动成功举行, 观摩课后, 教师们围绕核心问题自由提问, 相互解答, 中心组教师还作了《用好本校资源, 开放探究》的教学指导报告。

由上例校本区域教研可以看出:

1. 校本区域教研以学校的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础, 一改过去自上而下的教研工作模式。

校本区域教研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请课程编制专家向一线教师解读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而是让教师们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在教研中进行研讨, 从而加深对课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进行再创造, 丰富课程内容, 使课程成为“教师构想的课程”———被每一个教师的意会、解释、构想、设计所演绎的课程, 体现了表达教师个性化的经验与能力的开发与实践的可能性。[8]上例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问题”就来自于教学一线。

2. 校本区域教研将教师间的差异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无论是集中研讨、校际会课还是其他哪种形式, 区域教研一定是跨学校、跨县域, 甚至跨地区的。不同学校、不同县域和地区的教师, 由于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生活传统的不同, 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新的课程管理制度还强调同一地区同一科目教材版本的多样化, 拉大了这种差异。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能引发教师对课程内涵的思考, 能产生所叙之事, 能催生价值之思, 从而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传统的区域教研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总是着眼于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消灭这种差异, 而校本区域教研则视其为资源, 通过自下而上的活动, 利用这种差异, 促进课程的实施。

3. 校本区域教研具有课程开发的功能。

首先, 不同学校间的专题合作研究往往本身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次, 集中研讨、校际会课等活动在外表形式上往往只有一两天、甚至半天的集中活动, 为了实现其观摩、示范、讨论、引发反思等不同的目的, 在这之前, 需要进行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准备工作, 这种准备的过程就是对课程的深度开发。公开课要打磨并有所创新, 主发言报告要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修改, 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都会提前查阅、思考活动的核心问题等等。这些工作在事实上对课程进行了开发, 推进了课程的深层次实施, 在课程实施的方法论上具有引导和示范意义。上例中, 实际的授课过程超越了三本教材任一本的设计, 充分体现区域教研对课程的开发功能。

四、区域教研的教学论意义

细致、深入地研究教学实践问题是教学论的份内之事。那么, 目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实践有哪些热点问题呢?

毋庸置疑, 课堂因其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决定作用成为当前教学实践领域的热点, 大家关注的焦点是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这在教学论看来是教学设计、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评价三大问题。而校本区域教研恰在这三个问题的研究上有特殊意义。

1. 课堂具有可预设的属性, 所以每一节课前教师都要进行教学设计。

区域教研活动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 统计显示, 这些问题的一多半是教学设计问题。区域教研最常见的形式是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这可使所有亲临现场的教师在问题的驱使下仔细去品味各位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模仿、反思、再创造, 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促进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人手一份的几节公开课教案, 无论其内容还是呈现形式, 都会成为教师们日常教学设计研究的文本资料。

2. 课堂具有生成的属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往的过程, 在体验、分享、争论中, 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认识的拓展, 都会激发出心灵的火花, 而这往往又能引发新的学习活动, 这些都是不可预设的。能否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中抓住这些一闪即逝的课程资源, 将教学引向深入, 获得预设之外的收效, 全靠教师对突发教学事件的把握能力和处理水平。

这种能力是由教师的教学缄默知识决定的, 而缄默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观察他人、模仿体验、反思对比。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专家马克斯·范梅南将这种能力称做教师的教学机智, 并指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润物细无声”、对情境的自信和临场的天赋。机智是通过言语、沉默、眼神、动作、气氛等进行调和来实现其目的的。[9]可见, 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是通过听讲座和学习文本材料能简单地获得和提升的, 而主要通过观摩他人、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 再反思、体验、感悟而提升的。

校本区域教研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教学现场、实地观摩他人教学细节的机遇, 当一个意外的教学事件发生后, 每一位观摩教师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特点, 瞬间在心中产生一个应对处理的方案, 这与接下来他观察到的执教教师的处理方式自然形成对比, 或同化, 或顺应, 或经过思维的加工产生新的方案。这种作用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引导教师的反思、实践、感悟, 教学事件的发生强度越大, 这种反思和体验越深刻, 持续的时间越长, 也越能提高教师的课堂生成能力。

3. 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应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节课的优劣?

这一直是在实践领域讨论的问题, 也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区域教研的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恰恰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实践探讨。

每一次公开课后, 大家对共同观摩的课堂进行评价是区域教研中必有的内容, 无论是教研员的点评, 还是一线教师的即兴评论, 还是分组讨论后的小组代表发言, 都会从自己认为需要的角度、最重要的方面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价值取向的评论, 会引发所有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的思考, 促进大家对课堂的本质、原理、教学行为价值的认识。评优课是区域教研的另一种常见形式, 一般是在全地域范围内先讨论、制定一个评价标准, 再开展自下而上, 由学校到区 (县) , 再到地区、省域的层层评比选拔活动。人人参与的活动形式, 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的研制、开发与不断优化, 引导教师在标准要求的方向改进教学, 促进教师的成长。

下面的一次地区性教研活动就能很好地体现其教学论意义:

针对教学难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某市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提前给三个学校化学组布置本课题公开课任务, 一周后在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中, 全市化学教师进行了观摩和讨论。

第一位教师从矿泉水瓶的标签开始了学生活动, 突出化学来自生活的主题;第二位教师给出了许多写有各种化学式的卡片, 还带到课堂上一大堆试剂瓶和实物, 要求同学对号并归类;……

三节课后, 按计划将老师们划分为十多个小组, 围绕如何上好这节课进行了讨论, 然后小组代表进行评课, 最后市教研员作了总结, 并从如何去评价一节化学课和课程理念在本节的落实做了专业引领。

五、校本教研制度下区域教研对教学行为的优化意义

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最终都要体现到教学行为上, 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最终决定了教学效果。

有研究指出, 课堂教学行为优化可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 可以使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行为增加, 积极的课堂激励行为增多, 课堂教学行为更显智慧性, 师生课堂生活更愉快,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0]

那么, 如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呢?

建立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机制;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课堂教学行为整体观;增强体验与反思, 增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作用力;增强创造和成功体验, 激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积极性。[11]四项措施无疑是有用的, 但建立制度, 靠硬性要求, 那只是外力的推动, 真正能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莫过于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摩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交互作用, 利用直接体验和间接指导, 对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比不同行为的方式、强度、耗时、价值, 获得不同课堂情境下最优化教学行为的认识, 形成认同心向, 并渐渐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 从而使教学行为得到优化。

那么单纯的学校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对教学行为的优化起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就有促进教师的反思、促使教学行为优化的功能。但是, 组内教师的人数一般不多, 教学行为示例的范围有限, 讨论研究的跨度小, 而且长时间的相互观摩, 难免产生审美疲劳, 同时组内教师听课一般都是常态课, 缺少对最佳教学行为及其组合的追求压力, 因而单纯的组内教研活动对教学行为优化作用是有限的。

区域教研则以自身的优势, 对教学行为优化有独特的作用。首先, 跨校、跨地域的教师, 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教学风格, 他们的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为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处于不同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案例;其次, 公开课前的打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研究、行为改进与优化的过程, 其展现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示范意义, 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具有引领作用;还有, 公开课后的评课活动则更多地对准行为的价值来进行, 能够更直接地阐明对同一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认可, 通过争论向观摩教师阐释教学行为优化的方向与方法, 促进教师对教学行为价值的研究, 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最优化。

作为校本教研一部分的区域教研, 其形式、内容、作用都高于并优于单纯的校内教研, 对其起专业引领作用, 且与之形成互补。它以教学实践核心问题为基础的同伴互助、集体观摩、问题讨论等, 能引发每一位教师的深度反思。区域教研具有跨校、跨地域, 又基于实践、基于学校的双重特征, 决定了其在课程论、教学论和教学行为优化、并最终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 2003-5-25 (4版) .

[2][3]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 2003, (4) .

[4]王鉴.校本教研:问题与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4) .

[5]课题组.全国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7, (1) .

[6]秦文孝等.新课程实施状况调查报告[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7]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9) .

[8]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6, (19) .

[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6.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反思 第4篇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都说思想与他人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实际上彼此思想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人们习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不喜欢与己不同的东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验地表述了对“他者”的否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背后的貌合神离。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滋生了较为严重的专业个人主义,使得思想感情上的彼此接纳显得更加困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当着力促使校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改变教室为教师个人的私有空间的观念,变少数教师的示范上课为全体教学人员的公开教学,变教师个人在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工作为同事之间的互相协作,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打开每个教室的门,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公开,才有观摩研讨。每个教师都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观摩的合作文化。当然,在公开场域下,还有一个如何观课、磨课的问题,有一个充实公开教学的内涵、提高研讨活动质量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一课几议几上,循环教学,对教研过程进行反思,讲述“教研故事”等等。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说到底是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权力再分配的问题,是一个真正将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融为一体、赋予教师以研究者角色的问题,是教研体制变革的问题。这些当然离不开行政力量的介入。我们的教改没有行政的支持,常常寸步难行。不过,这种介入应当是有限度的。必要的介入重在建立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现在比较多的介入是为了将来的较少介入。行政部门不仅要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研究行为,而且要限定自己的管理行为。我国原有的中小学教研机构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为带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它有自己的组织层次,采取直线制运作模式,学校、教师成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所制定的教研方案的被动执行者。教学研究以校为本,必然要求教研机构从教育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介服务组织,取消教研系统内部的垂直管理关系,促使其实现从“计划—指令”式的运作到“指导—服务”式的转变,真正面向基层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初为基层学校研制菜单式的服务计划,将教研人员可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学期中,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的选择,或登门提供帮助,或通过电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整合全县的骨干教师力量,为学校教师牵线搭桥,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学期末,对教研室的服务满意度进行必要的测评,并据此改进服务水平。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2007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的交流材料。)

尚桥小学学前班自查报告 第5篇

根据上级通知精神,我园对照清理整顿内容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场地园舍和配置设备设施

我园配有电子监控摄像电视,电脑、电子琴等一套较齐全的现代教学设备,幼儿活动室等。教学用具齐全,配有录音机、电视、电钢琴、VCD等,另外还提供了幼儿图书,并有50种以上读物、作品展示园地等,并为孩子配备了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室内玩具、大型室外组合玩具,每年为园添置新的大小型玩具,这些设备设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并确保全园安全工作,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孩子的个性、潜能、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幼儿学习玩耍的理想乐园。幼儿园不但重视硬件的建设,更注重对软件的开发与管理,力争做到管理工作规范,队伍建设专业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模式多样化,教育手段科学化,幼儿全面发展化。交通便利,家长方便接送,园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

(二)幼儿园规模及师资队伍情况

我园如今现有教职工1人,幼儿19名,设有大、中、小班共1个班。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为规范管理幼儿园,我园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园务制度,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园以班为单位,详细向家长汇报了幼儿的进步和存在问题,汇报了幼儿园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并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又如在学期末举行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大范围地了解了家长对教师和幼儿园的评价,并根据家长的意见作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这些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家园联系的紧密度更强、信任度更高。

三、加大安全工作管理力度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是我们工作的一贯宗旨。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头等大事。为了使幼儿园安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真真正正使安全工作到实处,确实保证幼儿、教职工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我园将在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的各项制度,加大对制度的落实、执行的检查力度。将安全工作纳入常规,列入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当中,提高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杜绝恶性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发生。严格遵守门卫值班制度,全天有专人值班,做好防火、防泄、防电、防溺、防盗、防骗(拐)、防意外事故等工作确保幼儿及财产安全。

四、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

我园在日常活动中注重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教育幼儿不撒谎、不吹牛、说到做到等,使班级知诚信、讲诚信的新风尚逐渐形成。

五、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班子集体能将教职工紧紧凝聚在一起,有效促进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我们班子中积极倡导一讲奉献,二讲创造性开展工作,三讲团队协作的三讲精神,并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学习与交流。首先领导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全体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在政治修养、专业理论、文化技能、管理水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实施科学工作方法,努力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成为幼教改革发展的领航人和教职工的贴心人。我们坚持把工作的主阵地放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前阵地,定期深入班级,了解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改前沿信息动态传送到每一位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课程研究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使幼儿园在课程改革中率先跨出了第一步。

六、依法办学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第6篇

尚桥小学开展我阅读 我健康 我快乐 我成长

4月26日下午课外活动,尚桥小学学生在学校开展的读爱国主义读本《健康成长》。为引领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书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连日来,尚桥小学开展“爱国爱校爱家乡,健康快乐成长”为主题的阅读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一是精读一本好书,二是上好一堂阅读课,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各班召开一次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四是是举办一次读书知识竞赛。五是是各班办一次我与书的故事为主题的黑板报,交流读书心得。六是结合自己所阅读书籍,师生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增强阅读实效。七是结合阅读书籍举办一次书画展。八是大力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利用榜样作用助推活动水平在上新台阶。九是开展爱心捐献图书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十是每位学生向亲朋好友邮寄一封信,向他们畅谈读书收获和乐趣,推荐一本好书。以小手拉大手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构建学习型社会,为推动学校书香校园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尚宗华)

尚桥小学开展“六五普法”进校园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4月25日上午,尚桥学校对150名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讲座。讲座上,校长结合实例给学生详细讲解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普法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校长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涉及到学生的道路交通、网络安全等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救助及逃生基本技能。会后,学校还组织学生观看了交通安全电教片。学生们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自觉守法,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李帆)

尚桥小学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伴幼儿成长活动

尚桥小学教研制度 第7篇

一、工作任务与要求

1、坚持学校校长负责制,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健全校务公开组织机构,及时调整充实工作人员,确保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对校务公开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宣传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指导和推动校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3、认真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收费政策,凡涉及学生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4、拓宽公开内容。要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不断拓宽校务公开的内容,切实做到“五个结合”。即把校务公开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规范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与行风建设结合起来,与教代会、工会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5、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校务公开的形式,加强校务公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全面推开校务公开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和督促检查,促进校务公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经常化。积极发挥校务公开栏“窗口”作用,提高校务公开的覆盖面,提高校务公开的效果。

6、加强监督检查。结合学校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组织行风监督员加强对学校校务公开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认真查找校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督查,确保校务公开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二、主要措施

1、抓学习,提高认识

深入学习上级有关事务公开的会议精神,把校务公开工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力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推进。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公开监督保障措施,提高公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务公开工作要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使之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2、抓宣传,培育典型

学校要营造氛围,利用公开宣传栏等媒体,宣传校务公开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工作成效,使广大教职员工感受到开展校务公开工作是体现了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依靠人民群众办好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形成了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是起到了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的作用。要不断地巩固校务公开工作的成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把校务公开工作推上新台阶。

3、抓责任,健全机制

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充实人员。完善与健全“两个机制”,确保校务公开的不断深化、巩固和发展。

三、公开项目:

1、本校的发展计划、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2、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教职工调配方案、教职工评聘方案;

3、财务收支情况;

4、师生申报或评定先进个人、先进班级的评选;

5、教师考核,教学奖惩等;

6、招生工作,招生计划、招生结果、新生分班、学籍变动等;

7、学生每学期代办费收费标准;

8、其他需要公开事项。

四、组织形式:

1、校务公开领导小组

2、校务公开监督小组

我校将认真做好校务公开工作,使之更趋完善,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做出贡献。

尚桥小学

上一篇:财务管理假期实践报告范文下一篇:超级汉堡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