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2024-06-22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精选9篇)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第1篇

中学生数学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新课程标准以课题学习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初中与综合运用”。数学课题学习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主要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具有实践性。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是师生交流合作,开展数学课题学习的一种很好方式,是新《标准》的评价体系中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一种尝试。

多年以来,数学教育家们不断地探索数学教育的发展,数学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它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的这种建构即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但又不能单纯地提取,而应当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能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论文写作对于语文以及各门功课的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篇优秀的学生论文是各种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查资料要上网,就要掌握电脑知识;数据要统计列表,要用到数学的知识;论文要写得有文采,就要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对论文进行美化,则要用到美术课上学来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论文写作丰富了同学们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一篇篇充满童真与数学味的小论文,从中体现了数学对同学们的影响和价值,抒写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乐趣。

怎样写?写什么?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从撰写论文的形式上,有的同学是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总结,反映出很多同学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还有很多同学的论文以解题思路和一题多解为主线,展开进行叙述,也为自己以后解题时放宽思路,发散思维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另外出现频率较多的题材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而其中有多以彩票等概率问题居多,个别的同学在论文中引用的实例不合实际,有杜撰的嫌疑。

纵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在本次论文的评比中还涌现了一些以新闻报道、多人对话等较为新颖的形式。

我通过对参赛的学生数学小论文论文的评审,发现学生在撰写的论文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题目不恰当

题目是一篇文章思想的高度概括。它可以表明作者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对象。题目字数不多,看起来似乎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撰写论文时,题目往往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篇文章的形象与质量。主要表现为:

(1)题目太大。如《论数学技能》等都是大而不当的,这样的题目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一篇论文难以论述清楚的。

(2)题目太小。如《小谈„„》、《浅议„„》这样的标题,文章只能讨论学习和探究活动

中的某个细节问题,就事论事,价值不大。

(3)脱离实际;如《从“牛吃草”说起》,有些学生不知道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实践和反思中去寻找研究课题,反而一味挑选那些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课题,这些是中学生难以胜任的。

(4)题目落伍过时。绝大部分论文写老生常谈的问题,你也谈他也谈,交上来的论文,大而空,篇篇差不多,缺乏深刻的思考与研究。

(5)题目表述不清。如《》,有些论文题目没有说明研究的内容、对象与方法,题目模糊不清,看了半天不知道作者要说明的问题。

—、结构不合理

不少学生论文的结构与选题不相符,整体逻辑结构不全,或不相关,或结构过于单一。过渡不顺畅、段落间关联性不大,前后论述风格不一,跳跃性大,拼凑、抄袭痕迹明显。一部分论文材料堆砌不少,但理性思考不足;一部分论文空沿理论较多,但实例、案例缺乏;一部分论文观点和材料脱钩,没有逻辑性;一部分论文大量套用别人的东西。因而在论文结构方面常常出现如下几个弊端:一是题目与文章的主体内容不大一致。题目既表达文章的中心,还界定研究的内容和对象,这是写论文的基本常识。二是结构层次安排混乱不一致,论文论述的主体结构主要分为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具体采用哪一种论述方式,要看论述内容的大小和问题属性,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逻辑顺序。但有些教师对内容阐述和问题分析上存在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现象,论述得不合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论文的质量。

三、限于经验总结

许多中学生写的论文纯粹是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停留在对课堂学习现象描述、学习方法的体会、学习经验的总结、学习过程的感受的层面上。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超越对具体的、偶然的教学现象的描述;就不能结合教育理论采把握现象后面的规律,或者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的科研作用则非常有限。结果造成了研究成果的表面化、肤浅化和经验化。

四、理论运用不恰当

一部分中学生在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教育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准确,导致不能科学地运用原理。其二,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原理时,木能把原理与教育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处于分裂状态,教育原理的运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应当说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为论文提供大量的教育科研素材和教学案例,但由于缺乏科研素养,疏于日常教学的观察、思考、记录和整理,造成论文空洞,缺乏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资料,只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散乱零星、不成系统的工作见闻和教学感受。

五、格式不规范

许多中学生的论文缺少内容摘要、关键词、注释或参考文献等;虽然有些论文不缺不这些内容,但作者对关键词、注释等的性质、数量、用法都不清楚,表友谊赛不准确、不简练;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表示论文的严谨,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而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或过于陈旧,或缺乏权威性,这些都是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

六、雷同现象频现

做学问要求真理,写论文要求真实,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一部分学生写论文是为了完成任务,实际上对科研活动没有兴趣,也没有认真思考如何与好论文,只是东抄西拼应付了事。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于是就大量借鉴摘抄,东拼西凑形成所谓的论文。

七、数学名词中的错别字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于其中的名词,有些同学在日常的学习对于这类问题没有高度的关注,在论文中常有出现“图像”、“做图”等类似的别字,在教师以后的教学中也要提醒学生注意。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第2篇

(教师问卷)

学校名称:_____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德州学院体育学院2008级学生,现想以《德城区初中开展田径运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作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为此需要大量的实证调查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烦请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填写问卷的相关内容,本人不胜感激!

1.贵校是否有专门的田径课()A.有B.田径课在体育课中教授C.没有关于田径的课程

2.贵校在体育课中教授的田径项目有(可多选)()A.短跑B.中长跑C.跳高D.跳远E.铅球

3.贵校教授田径项目的原因是(可多选)()A.《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内容B.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C.为中考体能测试打好基础。

4.贵校一周初一开设(___)节体育课,初二(___),初三(___)。每节体育课的时间是(___)分钟。体育课中田径教学约占(___)分钟。

5.您是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A.田径B.篮球 C.足球D.武术E.乒乓球F.舞蹈G.其他专业

性别()A.女B.男

您是否在在体育课中也教授田径课程()A.是B.否

您是否每年有关于田径课程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A.有B.没有

您的学历是()A.中专B.大专C.本科D.研究生及以上

您的年龄在()A30岁以下.B.31~45岁C.45岁以上

6.您在田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是()A.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为主,强调学生必须完成教授的内容B.根据学生的体质采用适度的手段合理的转换成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来传授教学内容。

7.贵校以下田径教学器材有(可多选)()A.起跑器B.接力棒C.铅球D.杠铃E.跳高架F.跳高软垫G.发令枪I.跳远起跳板

以上所选器材数量和质量能满足教学和课余训练需求的有(可多选)()A.起跑器B.接力棒

C.铅球D.杠铃E.跳高架F.跳高软垫G.发令枪I.跳远起跳板

8.贵校每年开(___)次本校田径运动会,近几年参加校运会的人数()A.逐年减少 B.逐年增加 C.基本无变化。

是否有德城区组织的“德城区初中运动会 ”()A.有 B.否近几年参加德城区运动会的人数()A.逐年减少 B.逐年增加 C.基本无变化。

9.贵校是否组织了田径队()A.是B.否

田径队的训练情况()A.整年都有训练计划B.运动会前才训练

10.除田径运动会外贵校是否还组织其他的田径活动(如:定向越野、越野赛等)A.是B.否

11.每年田径运动会、田径活动、田径教学学校支出的费用约()A2000元以下B.2000~5000元之间C.5000~10000元之间D.一万元以上

支出费用情况()A.逐年减少 B.逐年增加 C.基本无变化。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第3篇

一、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兴趣

初中生刚学写论文时, 往往无文可论, 有畏难情绪, 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动机, 没有写作欲望;论题太大且空洞, 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写作的技巧;社会实践体验不足, 或对生活体验不加以思考加工。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 不尊重学生主体造成的。因此要消除学生写小论文的畏难情绪,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了解小论文对学科学习的用处时, 才会激起兴趣, 才会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去面对、去探究, 这样的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

在进行论文前期指导时, 要注重讲透政治小论文的地位及特殊作用, 以增强学生写小论文的兴趣, 使他们主动去学、去写。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政治小论文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的综合体现。它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小论文的写作练习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其次向学生说明, 近几年各地中考有关政治小论文的试题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 指明论文写作与中考成绩息息相关,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平时论文写作对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性, 这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学生选好题

首先, 小论文的题目应当简洁、易懂、准确, 能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在选题时应当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网络是把双刃剑》、《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等, 这些题目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也是初中生关注的社会问题, 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 真正达到知、行、义的统一。其次题目选材范围要尽量小且新颖, 不落俗套。如让学生写《谈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题目, 既大而空, 使学生对论文写作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反之, 如《我看“1分钱”官司》、《破坏环境就等于毁灭自己》等题, 只是从某一内容、某一个侧面说明某一个问题, 并不需要多方面材料的题目, 学生易于下手, 有理可论, 则乐于写作。

三、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材料

小论文虽小, 材料却不可少。充分占有资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基础, 是扩充知识、探索新见解的出发点和阶梯是写好小论文的关键一步。因此, 题目选好之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资料。一般说来, 材料的收集有三种途径。第一, 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教师要简略地向学生介绍所选定的题目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让学生大致知道前人、今人对这个问题得过什么结论。然后, 指导学生通过书目、索引、文献等工具书刊, 找到有关资料, 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第二, 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素材, 得到第一手材料。第三, 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素材, 接着是整理资料。无论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材料, 都要根据论文的内容需要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使之作为小论文的依据。中学生在对待资料的取舍上常有这样的情况:或不分主次, 贪多求全;或陷于资料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或急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匆匆忙忙翻阅材料, 断章取义, 乱摘乱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以自己小论文主题为中心, 重点搜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认真弄懂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东西, 按其本来面目, 客观地、诚实地引证。

四、加强论文习作的方法指导

俗话说:方法得当, 事半功倍。在布置论文前, 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写论文的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弄清楚政治课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语文作文, 其具有五方面特点: (1) 政治性, 即鲜明的阶级立场、态度。 (2) 现实性, 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 往往以就近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为论述对象。 (3) 理论性, 虽然小论文主要回答现实中的具体实践问题, 但它必须同理论相结合, 要有理论色彩。 (4) 逻辑性, 主要用逻辑思维, 靠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 (5) 短小精悍, 通常是一事一议, 以小见大, 文字精练生动。只有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点, 才能写出精彩的政治小论文来。

在具体撰写技巧上的指导上, 要求学生选题的切口要小, 避免“大”而“空”, 泛泛而谈, 要做到以小见大。让学生明确, 要写好小论文,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掌握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小论文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即问题的提出, 点明观点是什么。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 可以用格言名句引出来, 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来。“为什么”即深入论证观点。这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写作时要注意应用材料中的理论、观点作为理论依据, 同时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要有真情实感, 要有逻辑性, 层次要分明, 由事及理, 层层深入。“怎么样”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治课的归宿点是“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这部分是小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写作时可先写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再联系个人实际写我们应该如何做。要敢于创新, 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 常出现一些新的想法, 教师应当积极鼓励, 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言词, 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2. 层次分明, 语言规范。

小论文的层次安排一忌偏离中心, 二忌混乱, 三忌重复堆砌。材料要服从观点, 主次要分明。语言要规范、简洁, 注意文中使用的专用名词的准确和统一。切忌夸张和带有感情色彩。

3. 把握好“三个联系”。

一是联系材料, 切忌引用材料简单堆砌, 应有自己的分析论证。二是联系教材, 政治小论文不能通篇都是自己的话, 也不能大段抄或堆砌课本上的内容, 要联系教材中的内容, 用活教材理论。三是联系实际。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写作时只有联系实际, 论文才有现实意义。

五、组织评比, 适当奖励, 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论文完成后, 要及时有效地评价, 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层面上的反馈, 让学生的辛劳成果得到价值认同。因而在学生完成论文之后, 要对学生习作进行对比、评价,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又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第4篇

一、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兴趣

初中生刚学写论文时,往往无文可论,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动机,没有写作欲望;论题太大且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写作的技巧;社会实践体验不足,或对生活体验不加以思考加工。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学生主体造成的。因此要消除学生写小论文的畏难情绪,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只有当学生真正地了解小论文对学科学习的用处时,才会激起兴趣,才会用积极的心态主动去面对、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

在进行论文前期指导时,要注重讲透政治小论文的地位及特殊作用,以增强学生写小论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去学、去写。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政治小论文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的综合体现。它有利于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小论文的写作练习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其次向学生说明,近几年各地中考有关政治小论文的试题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指明论文写作与中考成绩息息相关,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平时论文写作对提高中考成绩的重要性,这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学生选好题

首先,小论文的题目应当简洁、易懂、准确,能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在选题时应当立足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网络是把双刃剑》、《净化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题目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初中生关注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真正达到知、行、义的统一。其次题目选材范围要尽量小且新颖,不落俗套。如让学生写《谈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环境问题》等题目,既大而空,使学生对论文写作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反之,如《我看“1分钱”官司》、《破坏环境就等于毁灭自己》等题,只是从某一内容、某一个侧面说明某一个问题,并不需要多方面材料的题目,学生易于下手,有理可论,则乐于写作。

三、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材料

小论文虽小,材料却不可少。充分占有资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基础,是扩充知识、探索新见解的出发点和阶梯,是写好小论文的关键一步。因此,题目选好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资料。一般说来,材料的收集有三种途径。第一,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教师要简略地向学生介绍所选定的题目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趋势,让学生大致知道前人、今人对这个问题得过什么结论。然后,指导学生通过书目、索引、文献等工具书刊,找到有关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第二,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素材,得到第一手材料。第三,通过网络媒体获取素材,接着是整理资料。无论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材料,都要根据论文的内容需要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作为小论文的依据。中学生在对待资料的取舍上常有这样的情况:或不分主次,贪多求全;或陷于资料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或急于形成自己的观点,匆匆忙忙翻阅材料,断章取义,乱摘乱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以自己小论文主题为中心,重点搜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认真弄懂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按其本来面目,客观地、诚实地引证。

四、加强论文习作的方法指导

俗话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在布置论文前,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写论文的方法指导。首先让学生弄清楚政治课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语文作文,其具有五方面特点:(1)政治性,即鲜明的阶级立场、态度。(2)现实性,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往往以就近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为论述对象。(3)理论性,虽然小论文主要回答现实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但它必须同理论相结合,要有理论色彩。(4)逻辑性,主要用逻辑思维,靠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5)短小精悍,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文字精练生动。只有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写出精彩的政治小论文来。

在具体撰写技巧上的指导上,要求学生选题的切口要小,避免“大”而“空”,泛泛而谈,要做到以小见大。让学生明确,要写好小论文,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小论文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即问题的提出,点明观点是什么。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可以用格言名句引出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来。“为什么”即深入论证观点。这是文章的关键部分,写作时要注意应用材料中的理论、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同时将收集到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要有真情实感,要有逻辑性,层次要分明,由事及理,层层深入。“怎么样”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治课的归宿点是“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部分是小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写作时可先写国家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再联系个人实际写我们应该如何做。要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活跃的,常出现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言词,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

2.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小论文的层次安排一忌偏离中心,二忌混乱,三忌重复堆砌。材料要服从观点,主次要分明。语言要规范、简洁,注意文中使用的专用名词的准确和统一。切忌夸张和带有感情色彩。

3.把握好“三个联系”。一是联系材料,切忌引用材料简单堆砌,应有自己的分析论证。二是联系教材,政治小论文不能通篇都是自己的话,也不能大段抄或堆砌课本上的内容,要联系教材中的内容,用活教材理论。三是联系实际。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写作时只有联系实际,论文才有现实意义。

五、组织评比,适当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论文完成后,要及时有效地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层面上的反馈,让学生的辛劳成果得到价值认同。因而在学生完成论文之后,要对学生习作进行对比、评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又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要持之以恒,把它当作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有意识地用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课”,寻找话题,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同时多给予指导,加强论文习作,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中学生科技小论文 第5篇

柿子是我们比较喜欢食用的的果品,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很多人还喜欢在冬季吃冻柿子,别有味道。柿子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一天吃一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基本上就能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而且还能预防心脏血管硬化呢,所以吃些柿子对人体健康是很有益的。

有一天,爸爸去乡下买了一大袋柿子,黄黄硬硬的,像一块块圆石头。我问妈妈:“这么硬怎么吃啊?”妈妈回答说:“一般农民为了让柿子在运输过程中不受伤,延长存放期,增加柿子的食用价值,就会半生半熟就摘下来,放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我不禁感叹:“要这么久啊?”妈妈说:“不过,也有办法让柿子早点成熟的。”妈妈把方法告诉了我,我立刻动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九个黄柿子和五个成熟的红苹果放在一起,用塑料袋装上,扎紧袋口,作为实验组。还另外拿了九个黄柿子也用塑料袋密封起来,但是没放苹果,作为对照组。我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晚上七点),室内气温平均在25 左右。

过了三天,我发现其中有一只柿子碰上去有点软了,拿出来一看,妈妈说:“这只熟了可以吃了。”为什么其他柿子都没成熟呢?我仔细一看,原来这只柿子的皮受到了一些损伤。又过了四天,实验组里的大部分柿子如火一样鲜红,摸起软软的,吃一口,啊,真甜!如同蜂蜜一样,而没苹果的那袋才软了一些,颜色还是黄黄的好象营养不良似的,身子硬硬的,更别提吃了,嘴里的涩味还很重啊。不过可以当

皮球玩,嘻嘻。

柿子和许多果子一样:生果子又硬、又涩,熟果子却又甜、又软。这是因为在果子成熟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果子挺硬,是因为它含有许多果胶,这些果胶大部分是不溶于水的,象石头似的整天绷着脸,怪不得生果实的组织硬而且脆。但是,在成熟的过程中,这些果胶都逐渐转变为能溶于水。于是,果子也随之变软了。象柿子、杏子、香蕉、桃子,都有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由硬变软。再说涩,涩主要是因为果子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宁物质(鞣酸),这种物质有很强的收敛性,使你的舌头感到涩涩麻麻的,那可不好吃,而且对健康也不利。成熟以后的柿子所含的单宁酸是不溶淤水的,吃起来就不再有涩味了。同时鞣酸被氧化了,转化为糖份,也就不涩了,这时我们都很爱吃。

那么为什么苹果会加快柿子的成熟?因为水果也会呼吸的。苹果会释放出大量的乙烯气体——柿子的催熟剂,促使柿子成熟。我从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原来这一切都是乙烯在搞怪。你们一定想问乙烯是什么东西吧?我告诉你,它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在所有的植物组织都会自行散发的挥发性气体,极微量的浓度就会影响植物的生理变化。只是随着器官的发育阶段不同,其含量有些差异。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知道将点燃的香柱放入盛装香蕉的容器,因为香柱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乙烯,这样就可以促进香蕉的成熟。后来经科学家研究证实,空气中乙烯的浓度只要大于千万分之一,就有催熟的功效。而放入少量成熟的苹果以后,苹果和柿子被摘下来以后依

然能不断呼吸,继续成熟。而世界级的乙烯制造者——苹果能更多地制造乙烯,因此更快地促进了柿子的成熟。

塑料袋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一方面可以促使产生的乙烯不断增多,保持了一定的浓度;另一方面密封的空间可以让里面的水果不能正常呼吸(缺养),从而由此就分解了果实里的一部分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部分酒精,这种变化就会促使可溶性单宁物质变为不溶性,所以成熟后的柿子就香甜可口了。

而受伤的柿子更容易自身呼吸,促进成熟,这也是以前经常用的在生柿子上插入牙签似的小木条,来加快成熟的落后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果不想水果成熟得太快的话,就不要水果混装和塑料袋密封。我外公家曾经收到过水果篮,当时收到十分高兴,可放了几天拆开一看,大部分的水果都太成熟烂了心,这就是几种水果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记得拿到后扯掉外面封着的塑料纸,透透气,使得可以较长的时间吃到新鲜的水果。

中学生物理小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物理模型;物理建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的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新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没有减少,但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内容,一改旧教材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情景与问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呢?物理建模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色色的运动,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形色色的运动,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抓住物理建模教学,可将最典型最基础的物理知识和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同时也将研究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其思考、感悟以至升华。

1.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即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它来源与实践,又反作用与实践,其功能可概括如下:

1.1 物理模型的特点

典型性是物理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次要和干扰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方法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美学性是物理模型的第三个特点。物理模型能简明扼要的提示物理问题,体现了它的形式美,同时物理模型是知识与思维的产物,是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它的和谐美。

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实物模型。这种模型在教材中较多见,一般用于建立某个物理概念,对理解概念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质点,理想气体,点光源,电场线,理想变压器,点电荷等。

过程模型。这种模型一般用于分析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

问题模型。这类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如“子弹打木块模型”,“人船模型”等。

2.物理建模能力培养

2.1 创设现实情境,建构实物模型

情境是建构的第一要素,在建模教学中,现实情境对学生而言最有意义,因而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为此,教师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最终建立物理模型。

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这两个原始的问题在学生头脑在中的直接表象分别如图1中A、B所示,这只是两个现实情景,还不是需要形成的物理图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二者的共同特点:均浮在水面,受重力和浮力。经过抽象和概括,再与原有表象进行变换和改造后,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本质的物理模型(图C所示)。

在抽象的过程中,也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图通过引导学生夸张想象,使的一个本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2 巧设问题情境,建构过程模型

物理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参与了众多客体,影响因素复杂,故解决问题首先要对课题进行简化,抓住其主要特征,舍弃其次要因素,即建立物理模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乐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及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的讨论来分析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的客体,从而确立正确的研究对象。

例如图2,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一端固定于墙壁,另一端连着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的O点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进并留在其中,试问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物体再到达O点? 物体的最大位移是多少?

此题物体比较多,有墙壁、弹簧、物体、子弹,应以什么

物体为研究对象呢?可以通过以下的设问来启迪学生思维:

(1)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做什么运动?能否把子弹看成质点?为什么?

(2)从子弹开始进入物体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时间如何?在此过程中,弹簧的形变怎样?

(3)这一过程可以取什么为研究对象?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4)以后应取什么为研究对象?此对象做什么运动?可以建立怎样的物理模型?为什么?

通过问题的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转动可以忽略,认为子弹进入物体的过程是平动,建立质点系统模型。

子弹从开始进入物体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时间极短,,弹簧形变微小可以忽略,在此过程中,可取子弹和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沿水平方向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的变化为完全非弹性碰撞,从而可建立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模型。系统动量守恒,故有:(M+m)v=mv0。又系统获得速度v的过程极短,它们的位移微小到可以忽略,故可以认为系统虽已具有速度但还处在平衡位置O点处。

此后,选取子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忽略弹簧质量、空气阻力与摩擦力,建立弹簧振子模型,振子从平衡位置O处以速度v向左运动的过程满足简谐运动模型。

此题先后建立了两个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模型(相互作用的质点和弹簧振子)和两个运动变化的理想化模型(完全非弹性碰撞及简谐运动),经过引导、启发、分析,学生自然而然会品味到其中思维过程的真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建模能力。

2.3 凸显“意义建构”,建立问题模型

问题模型是以问题为核心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种模型建构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各章节知识系统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问题的性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达到较深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模型的“意义建构”。

如“万有引力定律”一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在应用部分中,涉及的问题多,公式多,学生感到繁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可将这部分知识归结为两个物理模型。一个是行星模型,其特点是有一中心天体M(如太阳,地球)和星体m(可以是行星或卫星),m绕M做圆周运动,其动力学特征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运动学特征是匀速圆周运动。另一个是球体模型,物体m在天体M的表面随其一起运动,当忽略天体M的自转时,m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自身所受重力。此时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在此处对m不再适用,如转动周期T不与天体半径R成正比,而与M自转周期相同。

建立起了这两个模型,学生就会感到物理情景清楚,不再乱用公式,从而不再感到混乱。

物理建模的方法很多种,物理模型也有很多种,其中运动模型因为描述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同时又阐述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模型,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学所必须重视的问题,因为物理模型是对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而且具有典型性、方法性等特点,它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物理模型不仅仅是知识的结晶,还是思维的结晶,最能考查出一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和高三物理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可以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对复杂的事物简化出发,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级中学教课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 人教社版

[2] 物理(必修)教参第二册11月第二版

[3] 《物理教学大纲》人教社版

中学生实验小论文 第7篇

这是6月11时36分合肥市的天气实况。预测天气时,我们不仅需要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数据,还要知道气压。天气预报里经常说气压正在升高或降低。气压升高,意味着天气将要放晴:气压降低,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那么,气压是什么?又怎样测量气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准备上网查资料。

原来,气压是与空气息息相关的。过去人们认为空气是没有质量的,事实上,空气有各种气体分子组成,而分子都有质量,所以空气一定也有质量。你看,我还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个到呢!

这个实验就是:吹两个同样大小的气球,扎紧后用胶带固定在一个天平的两端,并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用针扎破左边的气球,你将发现天平失去了平衡,往右端下倾。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左边气球里的空气减少了,右边比左边重,所以下倾了。很显然,空气是有质量的。试想一下,你背着书包去上学,书包很重,背带勒着你的肩膀。走进教室卸下书包,感觉所有的压力都消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空气有质量,空气逐的重力依然压在你的身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叫气压。

那怎样测量气压呢?我又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便去问爸爸,爸爸解释道:“专门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有气压计,它有两种: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是最早发明的气压计,它由一个底部开口并装有水银的玻璃管组成。管内水银的上部空间是真空,它的开口端放在装有水银的容器中。气压的大小与玻璃管内水银柱的压强大小是一样的。在海平面,水银柱的高度一般是76cm。气压越大,作用于水银表面的压力就越大,水银柱就升得越高;当气压下降时,水银柱也下降。还有另外一种叫空盒气压计:这种气压计可以安在墙上,它的内部没有液体,而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空盒。这个金属盒对气压的变化非常敏感。气压升高时,金属盒的薄壁就向里凹;气压降低时,薄壁就向外凸。金属盒和刻度盘相连,随着它形状的改变,刻度盘上的指针就跟着转动。

那气压是如何变化的呢?我又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10本书叠成一摞,你认为哪一本书承受的压力最大呢?是上面第二本,还是最底下那本?前者只须承受它上面的重力,而后者则须承受所有压在它上面的书的重力。

海平面就像最底层的那本书,它受到的大气气压最大。超出海平面的高度叫做海拔。海拔越高,气压就越小。而接近大气层顶部的空气就像最上面的书一样,它承受的压力小,因此气压低。

如果你站在海拔为6000m的昆仑山上,跑上几步,你很快就会气喘吁吁。为什么海拔高的地方,呼吸会困难呢?原来,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也越低。而氧气只占空气体积的21%,由于氧气减少了,人体的吸氧量相对减少,所以你会感到呼吸困难。

中学数学建模小论文 第8篇

一、让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 论 文,可 以 更 好 地 实 现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要求紧密围绕家乡的地理 环境和人口、资源、社会经 济活动等 问题,突出实践 探究性、地方性、创新性,协调人地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能启发学生把在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发现的地理问题联系起来,提出探究思路,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如,《百崎回族乡的土地利用及建议》一文,就把课本中土地资源的知识活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做”科学,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真正体验地理科学之魅力。

二、让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 论 文,可 以 锻 炼 学 生 的多种地理技能

1.培养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需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系统的、正确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如《华侨大学校园及周边交通现象分析及思考》一文作者,长期生活于该地,考察对象就存在于周围环境之中,“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因此必须深入其中,细心地寻 找其“香”————学会观 察,才能获得周围环境中真实且不一般的、有别于他处的地理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撰写乡土地理小论文收集可用资料。

2.培养收集和积累资料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研究和写作。网上搜索研究资料是目前最便捷的方式,搜索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该目标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所选择的课题而确定。在收集的基础上,加工、提炼、筛选出对自己课题研究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文献或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个知识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新的研究构思,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创造灵感。

3.培养调查访问的能力。为了使小 论文内容 更丰富、更具说服力,还要经常 进行现场 观察,到现场看 一看、听一听、摸一摸,获得直接经验,这是收集第 一手资料的好方式。之前要做好调查计划方案,如查阅资 料、外出调查、资料整理 的具体分 工等。然后到 实践点实施,如到交通部门了解公交情况,到劳动局了解当地就业情况,同时还要尽可能预计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多种预案。整个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昔日的避风港呢?———对“子良”港消失的思考》一文的作者,不仅发现了问题,还亲自调研现状,访谈一些当地人,进行今昔对比,到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能发现、学到课堂中接触不到的东西。

三、让学生撰写乡土地理小 论 文,可 以 让 学 生 参 与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经济建设提建议

在小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发现家乡的建设成就和不足,并结合自己课堂所学为家乡的建设出谋献策,这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爱乡情怀。如《给家乡鞋业发展提对策》《盘活新门街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关于崇武旅游开 发和建设 的改良建 议》《浅谈“城市看海”现象的发生———关于大雨过后市区内涝问题的思考》《关于马甲镇梅岭村经济发展的思考及建议》《解放热锅上的蚂蚁———关于解决 泉州市行 人闯红灯 的建议》等都为家乡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学生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地理第二课堂的一项活动或地理作业的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迁移,锻炼研究能力,培养创造性,对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需要。

摘要:撰写地理小论文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项活动或地理作业新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的多种地理技能,让学生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为家乡经济建设提建议。

浅谈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 第9篇

[关键词]:小论文 写作

一、初中数学小论文写活动的组织活动

所谓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①从形式上看它有与学生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联系的,联系实际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旧知识来源加以考究的旧知识的新探索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对课本知识加以联想的课本知识的引伸型数学小论文习作,有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的趣味型数学小论文习作及对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驳斥型数学小论文的习作,②从数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看存在普遍性指导(即共性指导)与特殊性指导(即分类指导),所谓共性指导是对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选题、资料的收集与整合,论文书写格式进行指导,所谓特殊性指导是指对每种类型的数学小论文中所特有现象进行分类指导,③从活动原则上看应由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及示范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并存。开展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应当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据各个环节的时间段与知识结构不同按以下过程进行:

整个过程贯穿合作学习探究的特点,每个环节匀可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改进做法。

二、初中数学小论文的习作类型的活动实践

初中数学小论文就是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碰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整合,最后写成的数学学习的探究性文章。

1、联系实际生活型

这一类型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为载体,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概括,研究其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年初寒假后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每位同学在春节时得到一笔压岁钱,于是我们课题组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为《压岁钱的合理增值和使用》的小论文习作,于是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如何来写好这样一篇数学小论文呢,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存入银行,但如何存入较好呢?于是他们分别各自在银行调查来利率表,合理的增值和使用压岁钱的方案五花八门,观点及论据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位同学说过五年后上大学时拿出这笔钱来当作学习费用,共设计了8种方案,以1000元为本①每3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2.25元②每6 个月转存一次总额是1089.84元③每年转存一次总额是1093.30元④三个一年期后改为两年期总额是1096.00元⑤二个一年期后改为一年期总额是1103.48元⑥两个两年期后改为一年期总额是1098.70元⑦一个两年期后改为三年期总额是1106。20元⑧五年定期总额是1115.20元通过宋一次实践后同学们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更深深懂得数学更服务于生活。

2、对旧知识的新探索型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局限,对许多知识的来源与拓展无从着手,因此要收集有关资料对旧知识的来源加以考究,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对旧知识加以拓展,形成新知识如:零(0)每个学生都认识,自从初中数学把零规定为自然数后就有一位学生他以0为题写出了一篇《说“0”》的数学小论文。他以“0”是符号是数学阿拉伯数字中十个基本符号中的一个符号说起到“0”表示一个数,是整数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数,它是非正数和非负数,是唯一的中性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然后谈到0 是自然数,从十个为什么中说到零不是自然数到现在认为0是自然数及0的奇偶性说到0 与无穷小的,分清无穷小量是不断变化中的变量而零却是一个确定的数,这样通过这篇小论文的写作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搜寻到这个“0”的有关知识化了不少时间,把零的知识整理到一块,这样有利于学生这一知识的理解记忆,更难得的是这位同学还查了《辞海》中对零的定义解释,从中可以看出数学小论文的习作可锻炼人的态度。

3、趣味型

这一类型则多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为素材,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与小论文的写作效率,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后联想到构成勾股数的简单方法,他认真地观察每组勾股数的 ①3、4、5;5、12、13;7、24、25;9、40、41┉②6、8、10;8、15、17;10、24、26┉

他从中总结出规律,第①小组最小数为奇数,其它两个为连续正整数,第②小组最小数为偶数时另外两个数相差2的正整数,故他设A,B,C为一组勾股数时总结出 ①A为偶数时A=2N+2;B=N(N+2);C=B+2(N为正整数且N≥2)②A为奇数时A=2N+1;B=2N(N+1);C=B+1(N为正整数)。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观察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正是这样一小小的勾股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洞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4、驳斥型

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符合数学知识常规的错误观点他们会用数学的知识加以批判与驳斥,然而我们可以对此引导,归纳。叫同学们自己总结经验从而可以写出数学小论文与大家交流,从而增加知识面,增加交流机会,有助于协作学习,如有位同学在学不等式后对一道题的正确的质问写成了数学小论文习作,题目为“把一堆苹果分给了几孩子,如果每个人分了三个则分8个,如果每分5个则最后一个得到的苹果数不足3个,求出孩子与苹果 的个数”而课本中求解为:解设有x个孩子则苹果数是(3x+8)个由题意可得3x+8≤5(x-1)+3所以x≥5故x取5, 6,7,8,9。即可求苹果数,而这位同学则认为“不足3”应理解为“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3”故不等式改为0≤3x+8-5(x-1)<3∴5

5、课本知识的引申型

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后会据课本的知识的结构与自己的经验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提示,对课本的课本知识进行联想思考得出可讨论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论述,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公理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定理后联想到“钝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特例”在这篇小论文习作中他写出了“在两个钝角三形中有最大边与另一条边及钝角也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钝角三角形全等,并且它用证明的方法证之为正确,他从直角三角形为判定特例联想而来的,从而也用前面学过的直角三角形全等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公理给予了证明,事实这一切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举措,但在许多同学中就没有如此丰富的联想,而这位同学自从进行了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以后,遇事认真,态度诚恳,又动了脑筋,从而丰富了想象力,联想不断,终于有上述这一篇结构新颖、题材突出的小论文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此这位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数学成绩一直领先。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的实践研究建立起一整套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数学教育者及学习者有较可靠的方法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技巧的理解与掌握,从数学小论文的创作过程中获得和提高,使初中数学小论文写作活动真正发挥激励、交流、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数学素质教育设计》 张奠宙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数学思维教育学》 张乃达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李求来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中学数学小论文写作调查研究》 孙亦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第5期

上一篇:曹坪中学综治维稳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爱我祖国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