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2024-08-19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精选18篇)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篇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仲殊朝代:宋体裁:词 楚客才华为发扬。深林著意不相忘。梦成燕国正芬芳。莫把品名闲议拟,且看青凤羽毛长。十分领取面前香。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2篇

浣溪沙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注释】 (1)红日:别版做“帘日”。

(2)三丈透:三丈为虚数,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3)透:透过。

(4)金炉:别做“佳人”。 金炉为铜制的香炉。

(5)次第:依次。

(6)香兽:香料炭屑制成的 兽型燃料。

(7)地衣:地毯。

(8)佳人:指宫女。

(9)舞点:别做“舞急”,“舞彻”,“舞点”。舞点,按照音乐中的`节拍舞一支曲调。

(10)溜:滑落.

(11)酒恶(ě):别做“酒渥”。亦称“中酒”,指酒至微醉。

(12)时拈:别做“时沾”,“时将”。常常拈取。

(13)花蕊:此处代指花朵。

(14)嗅:闻。

(15)别殿:帝王所居正殿以外的宫殿。

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第3篇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 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 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 但误以为是李璟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 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

(二) 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 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 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 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 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 有似触著也, 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 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 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 ‘青鸟不传云外信’, ‘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 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 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 一入词, 即成妙句, 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 学者须以此参之, 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 贵整练工巧, 流动脱化, 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 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 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 风流蕴藉, 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 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 其所自作, 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 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 馨烈所扇, 得之最先, 故左宫右徵, 和婉而明丽, 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 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 (金凤细细) 、《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关于《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的“无可奈何”二句, 作为千古奇偶, 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 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 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 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 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 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 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 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 而于缠令格调, 亦未深考。亡佚既久, 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 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 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 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 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 无比兴, 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 即说意中人物, 便觉直率无味, 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 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 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 光摇半壁, 月在万松顶。’沉郁, 以清超出之, 飘飘有凌云气概, 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 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 盖借物言志, 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 《离骚》之香草美人, 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 只可用比兴体, 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 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 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 而后又见“落花风雨”, 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 “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 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 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 虚处难工, 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 有似触著也, 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 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 虚对工整, 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 又喜燕归, 燕归而人不归, 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 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 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 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 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 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 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 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 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 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 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 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 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 却自然可以感受到, 它所给予读者的, 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 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 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 “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 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 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 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 “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 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 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明]胡仔纂集, 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54.

晏殊《浣溪沙》赏析 第4篇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他少年得志,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著有《珠玉词》,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王灼《碧鸡漫志》说:“晏元献工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此评语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风格特色。

《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词为双调,各三句,共四十二字。作者在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中,道出了其对宇宙、对人生、对周而复始永恒回归的世间万物的深刻体会和认识,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作品既有景,又有情,更富含哲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主人公斟满美酒,举杯唱饮的情景。此二句句式错综复叠,语调轻快流利,颇富闲雅雍容之气度。然而,在一样的清歌美酒,不变的亭台楼阁的表层意象下,分明有一种难以逆转的变化,有一种淡淡的消逝之感。接下来的“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使作品的主旨有了进一步地呈现。作者借助“夕阳”这个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抒发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其中,有对美好景物的流连,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更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联系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及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借助“夕阳”的意象,所感所触已扩展到了整个人生,富含耐人寻味的哲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句的出名,又和其丰富的理性意蕴密不可分。作为宰相的晏殊,虽然少年得志,一生仕途顺利,享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加上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他常抒发“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兰花》)、“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这类忧思,因而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是其词作的显著特征。花落、燕归本来是很常见的自然景象,但作者一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联系起来,其内涵就变得宽泛多了。谢桃坊《宋词概论》认为此是“借花落春归而寓悼亡”,虽然有待于进一步确证,但词人通过伤春惜时之意暗抒怀人之情却有一定的道理。试想:去年人在,听歌饮酒,何等欢愉?今日景象如旧,人却杳然,怎能不黯然销魂,触目伤神?“花落去”可以是指芳春的匆匆归去,但又何尝不是惋惜美好生活的消逝?“燕归来”固然可看作燕子寻觅旧巢的实际景象,但又可以理解为故地陈迹所引起的依稀之感。此两句借物传意,融情于景,情中含思,思之甚广!花落燕归之中,寄蕴着花落事已去,燕归人未归的深沉慨叹。其实,人生的盛衰沉浮,生死聚散,不也如同花开花落?抚昔怀旧,前尘往事,岂非如梦如幻?飘逝无回,去者何其无情;残踪剩影,朦胧仿佛,遗存者又令人感慨万分!虽含愁思,但哀而不伤,感情基调雍容和缓。试比较“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等宋词婉约派名句,顿觉此作语言风格雅致,更具富贵气象,更有解脱之气度。借平常之景而抒不尽之意,感慨遥深,风流蕴藉,以景而立,以情而胜,以理而深。

“小园香径独徘徊”,落英缤纷,残红满径,孤身只影,踌躇徘徊。思时光之迫促,叹生命之有限。一个既优雅睿智又多愁善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既无“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的奇幻张扬,也无“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刘克庄《卜算子》)的精细描摹。以“香径”反衬“落花”,以“小园”照应“燕归”,含蓄凝练,韵味悠长。无香艳之语,不见雕琢之迹,却自然媚婉,笔姿摇曳,情韵动人。

(王海兰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748200)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5篇

浣溪沙,浣溪沙张桂,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张桂  朝代:宋  体裁:词   雨压杨花路半乾。蜂遗花粉在阑干。牡丹开尽正春寒。懒品么弦金雁并,瘦惊双钏玉鱼宽。新愁不放翠眉间。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6篇

浣溪沙,浣溪沙晏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晏殊朝代:宋体裁:词 杨柳阴中驻彩旌。芰荷香里劝金觥。小词流入管弦声。只有醉饮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7篇

浣溪沙,浣溪沙方岳,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方岳朝代:宋体裁:词 夜醉渊明把菊图。宿酲扶晓又冰壶。秋香留得伴双凫。并日满浮金馨落,明年初赐玉茱萸。更书欲上有除书。

晏殊《浣溪沙》的艺术魅力 第8篇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赋予深刻的哲理, 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 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 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总体上来看,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 生于承平之时, 官至宰相, 政事之外, 过着“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 征歌逐舞, 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 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 温润秀洁, 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而这首《浣溪沙》词作所抒发的也正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刚刚完成一首词作而把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 抒发了他感叹春光易逝, 人生易老, 富贵难久的“闲愁”, 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 花园中精之华美的楼台亭榭, 此人独自一人在此填词饮酒作乐, 一切显得那么从容悠闲。但是作品中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 身处同一处, 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 可是岁月匆匆流逝, 如今的自己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 明天还会再来, 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其内心的伤感, 使词人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客观自然之间相互融合, 难分彼此。

这首《浣溪沙》词, 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 意兴无穷, 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一样的天气, 一样的亭台, 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 于是感到光阴的流逝, 不可追回, 虽有富贵, 犹有不足, 因而未免深深叹息。而这首词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化用了白居易的一首诗, “花枝缺处青楼开, 艳歌一曲酒一杯” (《长安道》) , 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了这首诗之意, 以诗酒作自我排遣。第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是说自己所处的一切景物依旧, 同样的季节、同一个庭园、同一了亭台, 但过去的一切, 都像夕阳西下, 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似乎是, 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 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 但人却在变, 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 其中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 百花已在残落, 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衰亡, 这一切又都是不可抗拒, 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 在春天来临之时, 依恋着旧巢, 再一次来到。词人见到它们, 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 酒阑人散之后, 他只能心中怀着一种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的灵魂所在, 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 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这二句词的意思是, 春残花落, 是季节变换时光推移的自然道理, 虽然触景心伤, 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春去秋来, 此刻又回来自己的旧巢, 不忘故主。“落花”的衰亡、无情, “燕归”的新生、有情, 充满辩证法, 思想意蕴远远高过于字面的意义和形象。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 它构思精巧, 选景典型, 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 但处处又是在抒情, 由景及情, 情在景中, 景在情中, 情景交融,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浣溪沙》这首词中, 我们不难发现晏殊词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一种“渐变”意识的觉醒。这一特点, 也正是晏殊词最具魅力之所在。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 在宋代词作中较为普遍, 不外乎表达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 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 它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时光流逝、万物推移的“渐变”的敏锐感悟。全词只是写的一种平缓的事物变化, 而非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变,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或是宇宙人生的微妙变化, 即“渐变”。

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变迁发展, 其实质有两种形态, 一是剧变、质变, 如地震水患、战争政变, 这些变化都是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恐惧;而另一种则是“渐变”, 这是宇宙人生所呈现的最常见的变化形态, 却又往往会为人们所忽略。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渐变”中, 时间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地流逝, 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 并用文学的语言把这种变化精细地描绘、揭示出来。王国维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这首词显示了韶华短暂、离别无常的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哀, 更把词人对宇宙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种无法挥除的孤独感贯穿整篇词作。

这首词语言通俗晓畅, 清丽自然, 意蕴深沉, 启人神智, 耐人寻味。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 词人面对现境时, 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 这现境却又触发他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表述上回环委婉, 波澜曲折。前几句写景, 一气呵成, 伤春的情绪含蓄缠绵, 而结句翼然振起, 直抒胸臆。感情基调似乎与前文不太协调。这是一种抑扬之法, 先是在抒写内心的衰迟之愁, “无可奈何”一句后突然暗转, 焕发异常精神。愁思而不失理智, 伤感而不失气度, 读起来让人产生不断的艺术联想, 又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理。“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 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又是“倚声家”的特殊追求, 目的是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来补充“夕阳西下”一句的内涵, 它准确地捕捉了生活中的“诗意”。有了这一对句, 全词便诗意盎然, 光彩照人。“花”红、“燕”紫, 色彩斑斓, 形成对比。“落去”、“归来”, 变化强烈, 动感鲜明。词人充分运用并发挥了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平仄粘对的艺术技巧, 读之悦耳, 听之悦耳, 恰当不过地增强了词之所应有的特殊韵味。

晏殊的这篇词作, 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写了一种迷惘的伤春情绪, 但是从深处细细体味, 其实质是一股深浓的“惜时”意绪, 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 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情文并茂, 音律谐婉, 给人以美的享受。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 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层次——珍视生命和人生, 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摘要:晏殊是我国北宋初期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 以《浣溪沙》一词最负盛名。这首词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 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情文并茂, 音律谐婉, 给人以美的享受。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第9篇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作家,擅长诗词,尤以写词著名。他很讲究词的意境,其词语言凝炼自然,风格含蓄婉丽。

一般传诵的古典诗词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整个作品不错,而且不乏名句;一是整个作品很难说怎么好,但它的某几句写得不平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浣溪沙》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之所以成为名篇,主要就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作者自己也喜欢这两句,还一字不改地把这两句写入一首赠人的七律中。

这首写伤春的词,由于写出了惜春的内容和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所以在五代宋初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显得颇有新意。

词的上片写有一年暮春,作者在花园里一边喝酒,一边轻轻地吟诵着自己新写的词。忽然,触景生情,他回忆起去年的生活来。那时天气不也和现在一样吗?不也在这亭台上登高远望吗?转眼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而眼前的一轮红日又正向西边山头坠落。他也许想起了古代关于太阳运行的一些古老传说,想起了“羲和(驾驭太阳车的神)鞭白日”的景象,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啊。作者的本意是要说光阴还在继续地流逝,但他却不这样说,而用一句问话“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现他极为复杂的心情,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这就使作品显得有曲折了。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写在暮色苍茫中,树上开得很繁盛的春花一朵又一朵被风吹落,这在他的心上引起了一阵颤动。他从美好的花儿想到了人生岁月。他因惜花而產生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实际上包含着这样更深一层的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借不同的生活感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深刻更具体了。

他本来感到怅惘了,忽然一双燕子从眼前飞回窠去,于是他想起了去年的情景。他觉得这对从南方飞来的燕子似乎就是去年天冷时从这儿飞走的。燕子是候鸟,它们往往在人家的厅堂内筑巢,呢喃的叫声像儿女对语,这些都能给人以亲切之感,所以作者说好像认识它们。它们归来了,正好说明旧的一年过去了,而新的一年也必然要过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香径”指花间小路。这首词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它写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这种情调代表了晏词的基本倾向。晏殊在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后来虽然一度降职调任地方官,受过一点挫折,但总的来说,一生高官厚禄,过的是优裕闲适的生活。叶梦得说他没有一天不设宴饮酒。他自己在另一首《浣溪沙》里也说“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无端的离别容易使人悲伤愁苦,莫要推辞经常举行的宴会)”,这便是他的词情调低沉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也是他的局限性。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0篇

浣溪沙,浣溪沙曹勋,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曹勋朝代:宋体裁:词 春到皇居景晏温。冰轮驾玉上祥云。烛龙衔耀九重门。宫掖两仪临舜殿,金莲万斛奉尧尊。官家慈孝格乾坤。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1篇

浣溪沙,浣溪沙赵鼎,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赵鼎朝代:宋体裁:词 惜别怀归老不禁。一年春事柳阴阴。日下长安何处是,碧云深。已恨梅花疏远信,休传桃叶怨遗音。一醉东风分首去,两惊心。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2篇

浣溪沙,浣溪沙程垓,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程垓  朝代:宋  体裁:词   天女殷勤著意多。散花犹记病维摩。肯来丈室问云何。腰佩摘来烦玉笋,鬓香分处想秋波。不知真个有情麽。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3篇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他强调译语要与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大程度的对等, 包括意义对等和形式对等、语言意义上的对等为首要的, 其次才是形式上的, 不可过分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意义对等, 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对等。下面, 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许渊冲《浣溪沙》的英译本。

原作赏析:《浣溪沙》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笔者认为, 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内涵, 才能创作出翻译佳作。词牌又名《浣沙溪》或《浣溪纱》, 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全诗大意为:清明时节, 春光和煦, 玉炉里未烧尽的熏香袅袅萦绕, 梦醒后, 花钿发簪落在枕边。海燕还未飞回, 人们就在玩斗草游戏, 江梅花落, 柳絮纷飞, 黄昏的细雨打湿了秋千。此词为李清照早期作品, 通过描述闺房景物和暮春风光, 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和惜春之情。

许渊冲译本:Tune:Silk—Washing Stream

Spring sheds a mild and wild light on Cold Food Day;

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spray.

Walking, I find my hairpin under pillow stray.

The swallows not yet come, a game of grass weplay;

Willow down wafts while mume blossoms fade away.

In drizzling rain at dusk the garden swingwon’t sway.

一、从意义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意义对等, 即译文所展现出来的含义应与原文所传达的意思相一致。但追求意义对等并非是表面上的文字对等, 而是要做到在含义上的对等。许译本就做的很好。例如将词牌名翻译成Silk—Washing Stream (洗纱的小溪) 忠实于原文词牌名的含义。再如将“玉炉沉水袅残烟”译为“Jade burner spreads the dying incense like a spray” (玉炉中散发着似雾一样将要燃尽的熏香) , 真实再现了当时残香袅袅弥漫于室内的景象, 若此处将“袅残烟”译为“the left incense coil up”, 不但不如许译本一样传神, 还容易造成读者对原文含义理解的扭曲。此外, 对下片第二句的翻译更为恰当, 将“江梅已过” (江梅花落) 译为“mume blossoms fade away”, 忠实体现当时的时节, 与原作描述一致。同时, 将“疏”译为“drizzling”而不是“sparse”, 真实再现当时的画面。由此可见, 许译本忠实于原文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而不是形式上文字的逐一对等, 这正是功能对等所提倡和强调的。

二、从风格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诗词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 而好的翻译作品将是美的再现。风格对等, 顾名思义, 就是译作应最大程度地在风格上与原作保持对等, 包括形式、韵律等。从形式上看, 原作为对仗工整的六行诗, 译文亦是。从韵律上看, 原作中句尾词“天”“烟”“钿”“绵”“千”均压尾韵[ian], 而译本中词尾的“Day”“spray”“stray”“play”“a way”“sway”均压尾韵[ei]。同时, 原作中的“荡漾” (dangyang) 压头韵[d], 在译文中“mild”“wild”是类韵 (assonance) 压[ild]。从译本中我们不难看出, 译本成功地做到了与原文风格上的对等。原作是一首经典诗作, 译本同样也是, 在翻译中保持风格对等, 能使读者在阅读译本理解原文深刻内涵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我国诗词形式上独特的魅力。

三、从读者反映对等角度分析译文

好的翻译作品应使读者感受到原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这种目标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反映应与原语读者看到原著后的反映相一致, 即奈达所强调的读者反映对等。在许译本中, 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不同文化环境与背景知识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 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的生活, 用更便于其理解的词汇翻译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 避免读者不能通透地理解原文精髓。如将“沉水” (沉香) 直接译为“incense”, “花钿”译为“h a i r p i n”, 将“绵”译为常见词汇“under” (绒毛) , 同时, 将“寒食天”直译, 让读者理解此为中国清明时节的一个节日, “人斗草”译为一种游戏, 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将“柳生绵”译为“Willow down wafts” (柳絮纷飞) , 而不是“willow grow the down” (柳树长出绒毛) , 更直观地展示出当时柳树不只是“生”绵, 并且四处纷飞, 能帮助读者想象出暮春时节的景象, 和作者想透过景象表达的对春意将逝的惋惜。这样, 就能使西方读者读到译文时也能同中国读者读到原文一样, 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孤单和惜春的哀婉之情, 即读者反映对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四、结语

世界上不存在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 所以翻译中所追求的对等只能是相对的, 绝对意义下的对等在翻译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与原文对等。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对许渊冲的英译本研究发现, 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李词翻译中是可行的, 并且它对李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 好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也要考虑到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 同时, 读者的反映也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 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优化翻译策略, 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2.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4篇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宋词 翻译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对宋词的研究是从诗歌赏析或文学翻译角度出发,对其阐释或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随着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逐渐兴起,黄国文教授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古诗英译的研究中,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古诗词。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开始在该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理论为工具,对晏殊的《浣溪沙》及其多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与原诗的过程类型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且更好地传达其内容与思想的译文,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二、理论简介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语言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的功能是无限的。但若将其归纳或抽象为若干个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其功能就是有限的。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壮麟,2005:74)。概念功能广义上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逻辑功能主要特征是递归性;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体现。本文主要运用及物性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该理论进行详述。

及物性被看作一个语义系统,从而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抽象或归纳为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明确指出各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将人类的经验分成了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浣溪沙》原诗及及物性分析

(1)句是存在过程。“一曲新词”和“酒一杯”是存在物。其中,“一曲”和“新”做“词”的修饰语;“一杯”做“酒”的修饰语。(2)句同样是存在过程。“去年天气”和“旧亭台”是存在物。“去年”修饰“天气”;“旧”修饰“亭台”。(3)句表示物质过程。“夕阳西下”中,“夕阳”是动作者,“夕”做“阳”的修饰语,“下”表示动作,“西”表述动作发生的方向,即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几时回”是另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太阳”,动作是“回”,“几时”做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4)和(5)句是并列关系。“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表心理过程,感受者是“我”,“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象。同时,“花落去”和“燕归来”又是物理过程,动作者是“花”和“燕”,动作由“落去”和“归来”表示。(6)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我,动作由“独徘徊”表示,“小园香径”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

四、《浣溪沙》五种英译文及及物性分析

关于《浣溪沙》一诗的英译文,我们收集到五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许一译、许二译(许渊冲)、黄译(黄新渠)、铁译(铁冰)、Louisa译代表这五种译文。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五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先看第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

从过程类型看,五种译文中只有铁译和Louisa译采用了存在过程,将两个意象作为存在物表现出来,与原文一致。许译先使用filled with体现物质过程,并用隐性的there is体现存在过程;随后又将两个过程都作为物质过程,参与者是I,由compose和drink体现动作。黄译则将该过程视为心理过程,将a new tune作为时间段During a cup of wine 时I感知的现象。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文通过两个存在物体现作者记忆中那次难忘的歌,因此铁译和Louisa译是最忠实的译法,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比其他三人的译文更能表达原诗意境。且原文中不存在环境成分,因此黄译将“酒一杯”译作表时间的环境成分略显不适。

(二)去年天气旧亭台

以上五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文存在过程不一致。许一译用属性last years和as fine体现亭子和天气仍与去年一样;黄译和Louisa译用the same分别体现同样的天气和亭子,而将此句中的另一种意象作为环境成分体现。许二译和铁译将此句中两意象皆表示前一句的环境成分。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诗句中包蕴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感,天气和亭子为并列关系,因此,许一译文相比其他几个译本与原文更接近,更能体现怀旧感以及糅合在其中的深婉伤今之情。

(三)夕阳西下几时回

以上五种译文采用了与原诗句一致的物质过程来体现,其中表示“夕阳西下”的动作分别由环境成分as the sun on decline(许译一)、关系词is(许译二、Louisa译)、动作词sinks(黄译)、修饰词slanting(铁译)体现,另一过程中表示“回”的动作分别由reappear(许译一)、come back(许译二)、return(黄译)、again appear(铁译)、appear(Louisa译)体现。许译先将夕阳西下作为环境成分,后又将其译为关系过程;而黄译采用物质过程与原文在形式上更接近,但该诗句流露出的是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在此将my past glory作为参与者使用似乎与原文在意义上略有差异。相比之下,Louisa译虽然采用了心理过程,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不同,但却恰好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诗句采用了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过程类型,而译文多采用与原诗一致的物质过程。在表达“花落去”的动作时使用了fallen in vain(许译)、have faded away(黄译)、flown in helpless regret(铁译)、pass by(Louisa译)这样一些动词词组,但这些过程都将flower作为动作者,因此体现更多的是花而不是人的无可奈何。而许译采用了行为过程,I作参与者,for the flowers fallen in vain作环境成分表示原因,通过行为词sigh deeply表现作者的无可奈何,与原诗的心理过程相照应,因此,从过程意义上讲,许译更能表达原诗句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

(五)似曾相识燕归来

从过程类型和意义看,以上四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与原句相同的物质过程,其中swallows做动作者,但表示“燕归来”动作的词分别为have come back(黄译)、return(铁译)、come to fly(Louisa译),而在许的译文中,该过程被当作了心理过程的感知现象而体现。在表达“似曾相识”的心理过程时,许译通过动词know体现,黄译将my old friends yesterday作为识别者,铁译则使用Whom as if Ive known作环境成分以体现,Louisa则选择了修饰语acquired。铁译既有I作为感受者感受现象,又留给作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其译文无论是在类型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原文一致。

(六)小园香径独徘徊

原诗句仅采用物质过程,而在这五种译文中,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许译的两个译本过程类型虽不同,但都将I作为关系过程的载体,remain alone作为过程,in fragrant garden path/on the garden path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不同之处在于许二译中增加了loitering的过程,突显了作者“徘徊”的意思;黄译着重描写了小园的香径,却忽略了徘徊的人;相比之下,铁译和Louisa译更体现原诗句中作者想表达的忧伤和哀愁。

五、结语

通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浣溪沙》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视角和依据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正确选择及物性过程对于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为准确传达词义及词的意境,在选词上译者应参考及物性理论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红阳.中国语境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6]张威.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02,(5).

[7]王正鑫.对《渔翁》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2,(8).

[8]刘冰冰.对古诗《春晓》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2007,(6).

[9]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J].中国翻译,2006,(5):45-49.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5篇

浣溪沙,浣溪沙周紫芝,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周紫芝  朝代:宋  体裁:词   无限春情不肯休。江梅未动使人愁。东昏觑得玉奴羞。对酒情怀疑是梦,忆花天气黯如秋。唤春云梦泽南州。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6篇

浣溪沙,浣溪沙刘仲尹,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刘仲尹  朝代:元  体裁:词   万叠春山一寸心。章台西去柳阴阴。蓝桥特为好花寻。别后鱼封烟涨阔,梦回鸾翼海云深。情知顿著有如今。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7篇

浣溪沙,浣溪沙刘一止,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刘一止朝代:宋体裁:词 曾向蓬莱得姓名。坐中省识是飞琼。琵琶翻作步虚声。一自当时收拨後,世间弦索不堪听。梦回凄断月胧明。

浣溪沙,浣溪沙仲殊,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第18篇

浣溪沙,浣溪沙陈克,浣溪沙的意思,浣溪沙赏析 -诗词大全

浣溪沙

作者:陈克朝代:宋体裁:词 香雾空鞫椴鼠浮G愠谴哂吵鲋亓薄!酢跻烛夜厌厌。何物与侬供醉眼,半黄梅子带红盐。粉融香润玉纤纤。

上一篇:小学数学几何与图形教学的问题与策略下一篇:无损检测职员工作总结报告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