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2024-07-10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精选6篇)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第1篇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观看了《看上去很美》、《热血教师》、《死亡诗社》三部有关教育的影片,看过之后内心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七十年代时的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件琐碎的事情。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早晨起床后齐刷刷的站在茅厕里等待老师的一声令下然后蹲下。每一个拉出来的会得到一朵小红花。不仅如此,在院子里排队走路也会放一根绳子小朋友们抓着绳子走才显得整齐,加上孩子土黄色的园服,沉重的、安静的步伐,不禁让我想起牢狱里的犯人。才五六岁的年纪,天真烂漫的年纪,就被驯服的跟小绵羊一样听话。是不是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多是思考我以后作为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们。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我们现如今的幼儿园发展进步是肯定的。教育理念也在朝着自然主义教育在发展。就像我们幼儿园的园训“让孩子像小花一样生长”,是说让我们的孩子想花儿一样自由、自然的、按其发展规律去生长,这与以前幼儿园的小学化和一刀切做法显然是科学的。同时,每一朵小花又是各不相同、争奇斗艳的。有的可能是路边的小野花很不起眼,但却默默无闻很善良;有的可能是富贵的牡丹很惹眼;可能有的一辈子都不会开花,却也有它独特的美。因此,每个幼儿也是各不相同的,都有其个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孩子变成一个样子。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我们的民族、未来的希望也会随之覆灭的。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然、自由生长,像小花一样,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时,我们老师是太阳普照着花儿健康成长,每一个孩子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那不仅是看上去很美,其实真的也很美。

《热血教师》故事的背景发生在90年代,克拉克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离开了出身的小镇,来到了纽约哈林黑人区执教。他以前带的都是非常优秀的班级,而且成绩也非常的好。但他来纽约后所带的班级是全校最差的,老师被这些学生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家长、学生自己都已经放弃了,但这个带着金丝边眼镜,打着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男人却勇敢地担起了教育他们的责任。事情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好,他也曾想放弃,有一次也被气出了教室,但他重新审视了自己,再次研究整个班各个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长处,详细了解了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他真诚的去帮助他(她)们,他说:“你们在这四方的空间里,呆一段时间,不是在看一个个老师被撵出去的闹剧,而是要达到一个目标,那就是自信的走出去,只要我想做,努力,任何事情我都行,不是吗?而我就是来帮你们的,我的知识你们可以随便问,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他最初制定的班规很简单,就是“我们是一个家庭(We are a family)”,然后一条一条地加上,他把自己和学生都融入到了这个班里。

我觉得一位优秀、称职的教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外,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这点非常的重要。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 努力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改变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枯燥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格教育。只重视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这些片面的行为,真正给学生一个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确实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讲述了新任英语教师John Keating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

作为即将走上教师的我,在看过这三部影片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相信我会以影片为鉴,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第2篇

——一部让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影片

何丽

大家下午好,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的机会,说起来很惭愧,这篇文章是我在第二次通识培训中完成的作业。也是在第二次学习中得到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可能是学理科的原因,对于读书,尤其是很厚的书我一般很难把它读完,但把书翻译成影像,也就是电影我还是能看进去的。几个月前,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名叫“三宝大闹宝莱坞”的影片,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五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帝国工程学院读书。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在以严格著称的学院里,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不随波逐流,他用善良、开朗、创新、幽默、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为自己选择的生活而活着,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影片的整体风格积极向上乐观,不是反对学习,反对教育,而提倡的是“因材施教”把苦学变成乐学!

看过此片,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校园不是高压锅

影片中,有这样一些台词,“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刚一进校,学校的“病毒”主任就给他们上了一堂社会教育课: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主任教育学生时使用的例子:

有谁知道最先登上月球的是谁吗?对,是阿姆斯特朗。谁知道第二个呢?不知道没关系,因为第二名无意义,只有第一才会被人们记住!

可能因为是印度传统的名校,所教对象是一种精英教育,对学生传播的理念是,竞争是血腥的。

而我们学生的学习环境虽说没有影片中的那么残酷,但也并不轻松。对现在我们的学生而言,家长是施加给学生的第一批压力,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的话,你考试必须进多少多少名,考进去了怎么奖励,考不进怎么惩罚。到学校来,老师是施加给学生的第二批压力,作业完不成怎么怎么样,我们也经常想一些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改掉不完成作业的恶习。看了这部影片以及我现在学生的状况,我也怀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可能不是很科学,我们应该承认个体的差异。就拿完成作业情况来说,我们班的王雨辰和吕泽辰两个男生是我班不完成作业的一号选手和二号选手。几乎两三天小黑板上没完成作业的名单中就要上榜一次,但考试成绩出来,他们两人的数学成绩都能达到80分以上,比起那些乖巧听话的女孩反而没有他俩成绩好,连我也觉得很不公平,但事实确实如此。

说实话,我在他俩身上软硬皆施过,也给他俩施加了各种压力,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受到伤害,而是用我的激将法起了一点点的作用。其实现在想来,不是所有人都适用的。

我不止一次看过一些老师的案例和叙事,讲述他们在教育学生时采用的各种高招:各个击破、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敲山震虎、一石二鸟„„还有人专门出了所谓的兵法,教老师们如何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其崩溃,逼学生就范。他们施加压力的原因不是为了学生,不是为了教育,而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只是为了让学生在权威面前彻底匍匐,教育在此彻底异化为奴役。教育如同爱情,如果丧失了能够直抵双方内心最深处的诚意,而要靠欺诈、恐吓来迫使对方就范的话,就已经背离了根本的原点,就不配称为教育。

影片中,乔伊在压力下崩溃了,失去了生命,莱俱在压力下也崩溃了,几乎丧命,但是更多的人的崩溃是在内心中,在灵魂中。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给学生施加压力更要适度,我们不但要保护好自己,更要保护好学生。

二:热爱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影片中兰彻的两个死党——法罕和莱俱从进入工程学院那天起就一直处在被开除的边缘,因为他们每次考试都垫底。而当他们惊讶地发现兰彻这个叛逆小子居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时,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当朋友考不及格时,你感觉很糟,当朋友考第一时,你感觉更糟。兰彻坦诚地告诉他们,他热爱机械,上工程学院是他最大的梦想,这就是他成绩优异的秘诀。而一直想当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法罕始终心猿意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所以成绩总是很糟;莱俱则是由于贫寒的家境,给自己加上了太多额外的压力,这些压力变成了恐惧,于是使他无法专注学习。

影片所讲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高等院校,这个常识对基础教育来说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中国古人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个老师都告诫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不可能每个人都一定对每件事会有兴趣,因此,学生对某些科目,甚至对学校学习根本不感兴趣,至少从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可惜,我们的体制不允许这样的常识。影片中兰彻对好友说:“想象一下,要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父亲要他去打拳。拳王阿里的父亲逼着他学唱歌,那该有多可怕?”至少在中国的校园里,“偏科”是学生的重罪,那作为应试体制下我们的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呢?

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样学生的存在,并能够理解他们。然后,一起帮助他们来肯这块硬骨头,而不是一味的讽刺和埋怨。

三: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学生不能循规蹈矩

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循规蹈矩,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很难培养出发明的创造者。片中有这样一段:调皮的学生惹怒了校长,校长罚他,让他来讲课。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单词,让大家在书中找到这个单词的解释,看谁找得快。包括校长在内狂翻教科书,但无一人能找到答案,其实根本就没有答案,因为他写的是两个好朋友名字的组合。

这个片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尤其是对我们数学老师而言,课堂上教科书并不是权威,老师可以对教材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质疑,学生也可以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题方法。以前,由自尊心的驱使,总是在学生面前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老师说的就是权威,总是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方法最好,其实这种教育已经扼杀了未来的发明家。现在,我会因为一道题和学生争的面红耳赤,如果能说服我,我会自掏腰包来奖赏他。我也会和学生一起做题,比看谁做的快,也愿赌服输。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和学生平起平坐,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用放大镜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才敢在你面前完全放松自己,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学习,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第3篇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视语言,影视语言的民族弱化性,影视语言民族性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 很多都停留在对少数民族影视作品梳理和解读上, 少有学者从影视语言的角度探讨影视语言的民族弱化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保护作用, 以及影视语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呈现, 所以我主要从影视语言的民族性呈现角度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进行补充。

从文化学角度看, 一种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民族的文化具有内在的基础性和延续性, 是某种历史活动和历史进程的产物, 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我国人口较多的汉族而划分的, 除汉族以外, 把人口相对较少的55个少数民族均看作我国的少数民族。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少数民族文化正在一点点的消失。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却是人类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 才能促进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繁荣。所以, 从影视语言的民族性角度来探讨影视语言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有价值的。

一、影视语言的民族弱化性

1、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语言是人类视听语言发展到现代的产物, 是视听语言的高级形态。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影视语言的内涵: (1) 视听语言, 是人类创造并使用, 依托视觉与听觉两种感觉器官, 以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进行思维感情的交流、交际与传播所使用的语言 (影视语言与自然语言所追求的化学、物理反应的振动相比较, 追求的是一种反映内心的思想效果) ; (2) 影视语言已经发展到可以脱离交流、交际主体而单独存在, 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而非简单的视听; (3) 影视语言完美的艺术性和高层次的技术性必须拥有现代技术。总的说来, 影视语言作为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相符合的开放式系统, 能最大限度地、最富感染力地再现主客观世界——将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等, 以自然流程的美学本性、艺术手法, 表现巨大的社会与历史内容, 同时又最清晰、最有规律地渗透着人类的情感记忆, 映现了人类的思想感情、生存状生态环境、理想目标与探索热忱。

2、影视语言是承载少数民族文化最重要媒介

与自然语言相比, 自然语言是不同民族、国家所拥有的语言, 属于特定的民族和国家, 自然语言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语言将人们进行自然的分割, 语言决定了人们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 决定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构成, 语言的阻隔造成文化的难以交流。影视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较, 影视语言的具有民族性弱化的特征。人类对于画面和声音的认知大致都是相似的, 例如, 紧急情况下, 语言不通的人可以通过身体语言进行简单交流。而影视语言将最直观的画面和声音直接传递给观众, 观众对于拍摄者拍摄意图的体会也更加明显, 较好地理解了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在影视语言中, 语言所导致的文化间的阻隔被弱化了, 影视语言能表达民族文化, 让不同文化间的阻隔变小, 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传达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兰陵王》, 充满了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影子, 其中关于仪式的描写很大部分都是借鉴了东巴文化, 自然崇拜中对于山神的崇拜, 在获得面具这一情节中展现的很好, 在祭拜山神的仪式舞蹈中, 正展现了古老东巴文化中的圈圈舞, 这样观众能在影视语言中更好地了解异文化的风俗风貌。

可见今天的影视语言已经成为见证文化以及直观呈现文化的最重要媒介,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承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视语言民族性呈现

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发展中, 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国后十七年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的想象性再造, 因而多以阶级矛盾取代族裔矛盾, 通过阶级矛盾的强化和最终的解决, 阐述新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建构统一、和谐、完整的大中华民族的必然性。比如有《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五朵金花》虽画面元素中融入了大理风貌苍山、洱海、蝴蝶泉等, 人物衣着也是白族传统服饰, 同时也表现了白族传统风俗三月街、赛马会等, 声音元素中有少数民族传统对歌, 满足了观众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想象, 但无论从创作和呈现都是以“外来者”的视角来解读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如火如荼的人民公社运动, 巧妙地渗入国家意识形态, 宣传国家大一统。不能说说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好, 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解读的缺失却是显而易见的, 只能说是穿着少数民族的衣服, 讲汉民族文化。《阿诗玛》虽然讲述的是少数民族神话故事, 但为了体现政治性, 影片的整体思想上都融入了浓厚的阶级斗争性, 封建统治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害, 这样难免使得民族文化的显得浅薄。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因“文革”而被压抑和激发的所有思绪, 一股脑爆发出来, 保守和探索走向两级。虽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是有一大批带有浓重政治思考的影片, 但少数民族文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中, 以强烈的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精神成为新时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绿海天涯》、《从农奴到将军》、《舞恋》、《孔雀公主》、《红象》、《叶赫娜》、《青春祭》等, 九十年代的《傣女情恨》、《云南故事》、《独龙纹面女》、《幸福花园》等, 虽然在这些影片中还是承载了主创者对“他者”文化的想象, 但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古朴民风来释放被压抑的天性, 尤其是《青春祭》中将傣寨的质朴美丽和傣族人民自由的天性, 一方面如实的呈现了傣族文化, 但由于其目的是想通过傣族的外衣作为“他者”想象的乌托邦, 来反思文化, 使得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更多的蒙上了一层乌托邦的遐想意味。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仍旧还是停留在表面, 还没有人能说清楚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得到少数民族的认同。这其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卷入九十年代全球化的浪潮中, 海外视角及海外资金的卷入, 如《兰陵王》、《太阳鸟》, 用国际视野来拍摄电影, 其中不乏人类学的思考, 以“原生态”的视角融入, 影片中很用大的篇幅描写宗教仪式、原始图腾、民族传统歌舞等内容, 但由于创作团队还是以汉文化生活圈的电影人为主, 并不能很好地诠释其中仪式、图腾、歌舞等符号的深层少数民族文化意蕴, 影视语言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上仍停留在表层。

第三阶段, 新世纪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诺玛的十七岁》、《石月亮》、《花腰新娘》、《怒江魂》、《大东巴的女儿》、《马背上的法庭》、《香巴拉信使》、《别姬印象》、《俄玛之子》、《绝代》。这一时期拥有少数民族本民族身份的电影人的出现, 如《俄玛之子》填补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母语电影”的空缺, 其中对于本民族仪式内容、民族语言的融入, 使得这一时期的电影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了“精神层面”的高度, 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但是反响却不容乐观, 说明其在影视语言民族性呈现上还不够。

所以, 严格地来说, 至今影视语言的民族性对于云南少数民文化呈现较好的作品是缺失的。

参考文献

[1]刘业雄.试论少数民族影视的文化性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

观电影《南极大冒险》有感 第4篇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杰瑞和8条犬在南极的冒险之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狗之间关于爱、友谊、忠诚、坚韧、勇敢和智慧的动人故事。

地质学家布鲁斯博士为了寻找外星陨石,坚持到环境极其恶劣的南极墨尔本山。杰瑞带上八只雪橇犬,毅然与博士冒险出发。杰瑞是个视犬如兄弟、胆大心细、重情义的向导。他带领的8条雪橇犬分别是首领领头犬玛雅、孪生兄弟杜鲁门和杜威、憨厚诚实的小不点、稳重的老杰克、奔跑冠军影子、聪明无比的迈克斯和红毛巴克。

当影片演到布鲁斯博士驾着雪橇,一不小心连人带雪橇一起掉进雪窟窿的时候,我的心跟着紧张起来。当雪橇犬奋不顾身地把布鲁斯博士从险境中救出的时候,我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同时,禁不住暗暗赞叹:多么机智、勇敢的!

当影片演到布鲁斯博士摔断了腿掉进冰窟窿里是,又是雪橇犬地把布鲁斯博士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

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所有的人员都需要撤退,但是飞机却容纳不下这些雪橇犬,这八只雪橇犬只能暂时留在南极。杰里答应他们等飞机到达目的地就立刻返回来接它们。但是,这场罕见的强烈的暴风雪切断所有前往科学考察站的交通,杰里无法兑现了他的诺言,8条雪橇犬只能原地困守。一天、两天、三天......它们在等待中、在绝望中、在挣扎中、在饥饿中、在在死亡的追捕中、在伤痛中、危险、在风雪的折磨中、在冰天雪地、风雪肆虐的南极生活了——175天。这175天,它们经受了多少生死磨难呀!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我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湿润了。

杰里的直升飞机终于飞回来了,杰里他们向雪橇犬跑去,7条雪橇犬向杰里他们狂奔……人与犬拥抱,亲吻......我的眼泪在也抑制不住了,不禁漱漱而下。它们终于得救了!而老杰克却永远安息在南极了。

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感动的电影,是一部注定让我流泪的电影,它不但激励我要心中有他人、要团结协作、在困境中要勇敢坚强,而且还净化了我的心灵。

雪橇犬的机智、勇敢、忠诚、坚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

走出电影院,我牢牢记住它们的名字:玛雅、杜鲁门、杜威、小不点、杰克、影子、迈克斯、巴克,我要把它们刻在心里!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第5篇

1月2日,41名患者确诊。因为病毒传染方式多样,传染数量大,使这场新型肺炎疾病在快速传播爆发。武汉封城,与日俱增的确诊病例,让春节在家过年的人们,陷入足不出户的状态,人们内心的恐惧,仿佛深渊一样把人吞噬。

疫情没有吓倒那些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奋勇无比的“战士们”,他们成为人们口中的“最美逆行者”。

84岁的钟南山院士,非典时他尽心尽力,如今武汉危机,他一边劝告人民不要去武汉,一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武汉的路;张旃教授掷地有声的“请战书”;“下一站武汉”的医生吴小艳;还有那些为人称颂的白衣天使们。

有些人主动请缨,义无反顾;有的人坚守岗位432个小时;有的人在全封闭的防护衣中坚持工作8小时;有的人把婚期推迟。只为和同事共同奋斗前线,从死神手里抢人。

“保护好自己和同事。我等着你们凯旋!”

“大家都在战斗,只有在战场上,我才能安心过好年。‘’

“如果上了战场,希望我能活着回来!”

白衣战士们的话语震天动地,他们的眼神无比坚定,他们们的身影永存我心。我看到无人问津的午饭,额角旁的汗水;我听到病人痛苦的呻吟,医生温暖的承诺;我拿着白色口罩,注视仍高远的天空,盼望他们身披荣光,骄傲归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家国危难中有这样一群人,马不停蹄前往战场,给人们留下坚强的笑容和背影。他们在人群中,人海中,不顾自身安危勇敢逆行。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但逆行的身影,义无反顾的决心,为国为民的真心,使他们从此成为不平凡的人,伟大的人。

看到他们逆行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观教师题材电影有感 第6篇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搞的问题。思想不统一,没有政治观念,就是一盘散沙。红四军在赣南、闽西根据地面临无比危险的形势,危机四伏,斗争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依然坚持,队伍不整顿,那么拉出去也是死路一条。秉承苏联革命信念的刘安恭则坚持要军事训练,思想政治上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是正确的,而且这也被之后历次胜利直至夺取政权直至现在所证明。

思想政治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根子上的东西,解决不好,行动上就会有偏差。包括现在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的人就说现在国内国外形势这么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么艰巨,工作压力这么大,还有没有必要开展?反映在行动上,就是对主题教育表面上重视,实际上放松,在学习中以工学矛盾为借口走过场。这恰恰说明了开展主题教育必要性,只有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才能更好卸下包袱,增长本领,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应对好国内国外的风险挑战。

二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创建的,自建党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贯穿影片始终的问题就是民主集中制问题,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既明确要求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又明确要求善于发挥下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体现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充分发挥下级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政府采购招标书模板下一篇:校园音乐广播稿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