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

2024-07-24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 第1篇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1年7月,颁布并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阅读的要求以及课外阅读量,并给出了“新课标推荐书目”。因此,学生课外阅读已越来越被学校、家庭、社会所重视。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将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问题,课外阅读没有系统,效果不明显。课外阅览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中学生,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了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贫乏。同学们课外书籍读得少,写起作文来,个性化严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为缺乏真实、缺乏思想、缺乏创新、缺乏理念。这些个性化的缺失,最主要原因是课外书籍读得少,达不到知识的积累,达不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在有效的条件下初中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如何创建初中生有效的课外阅读。因此,本课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的阅读理论来看,较多地注重了阅读过程、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构成的研究,而较少关注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现状和课外阅读的管理研究。就国内语文教学现状而言,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虽然已取得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成果,但对深层次的课外阅读仍缺乏深层的研究。开展课外阅读在绝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农村初中只是停驻在口号呼吁的层面,尚未落实。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对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这是我市的一群特殊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面和阅读渠道与一般的农村中学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一些先进城市的学生相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项任务对承前启后能力尚未完全定型、有着很大可塑性的初中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因此,课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为155万字。他们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因而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南宫市区和市区周边农村的初中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的目标设定极具可行性、操作性,主要内容围绕着目标的达成而设,每一个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课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证。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心理趋向研究;如何通过活动培养从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教师阅读习惯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关系。

1.《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论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

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

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提高课题组及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5.探索、研究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特点的有效指导方法。

6.探索和创新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效的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指导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1--2012.2)

(1)成立课题小组。

(2)做好实验前测。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本阶段成果为:《初中学生阅读心理趋向调查研究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06—2013.11)

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动员所有任课教师的力量,并取得家长支持。

——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

——特别关注读书积极学生的变化,及时总结,或请他们自述成文,以给他人借鉴、学习。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活动论》和《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3.12—2014.0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本阶段成果为:论文《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和《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本课题的负责人伏蓉经常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十一五”课题的参与者,省骨干教师,邢台市第二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所教科研有关专家(如:王克勤所长)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温少宁、许英姿、杨建生、侯海燕、侯洪义、等其他成员老师均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的研究能力、总结推广能力。在各项教研赛事中,分获过教学反思、评课比赛、教案评比、说课比赛等一二等奖。多次参与研讨课及比赛课,获得各校好评。曾获得“优秀老师”、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利用闲遐时间博览群书,坚持笔耕不辍,已有不少文章发表在学校及市创办的各项报刊中;撰写的论文也获得了国家级教育刊物的认可。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4.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校行政部门承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课题组由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组成员中,有能够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的参与者,在科研手段上,能够整合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化研究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2.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

3.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经费自行筹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教育名家论课程改革》李建刚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张天宝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自主辅导教学论》卢仲衡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6]《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顾黄初、顾振彪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7]《教育中国——50名流素质教育访谈》夏欣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8]《终身教育引论》[法]保罗·郎格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 [9]《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 第2篇

这是一篇关于课外阅读,初中课外阅读实施方案,初中语文主题阅读学生实验案例的文章。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21世纪的多元文化和信息时代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挑战,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自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中缺少碰撞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缺少捕捉描述人性的闪光点;读物较少,阅读面狭窄,农村学校简陋的图书资源环境与新课标下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大相径庭;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网络等活动方式让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能减退,学生的依赖性能在潜滋暗长;学生的阅读能力正在退化,由于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独立阅读功能正在逐渐萎缩,学生品德也弱化,人文精神失落,危及民族基础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无疑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重要措施。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22个乡镇46所初级中学中,在校初中学生4万余名,其中农村初中学生就占了90%。当前,我县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阅读拘泥于教材,学习行为被动、他控,同时,广大农村闭塞的信息和落后的条件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课题研究的目标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1、探索落实语文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途径,拓宽语文阅读教学视角,改善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现状,促进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体验的能力健康发展。

2、引导学生将“读书”与“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读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发挥主动性、自觉性、恒久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创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挖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2、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语文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

4、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使用调查对比法、个案分析法、问卷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定点实验,分步实施,整体提高”的策略,实施课题研究目标。

1、定点实验。确定课题研究对象,以校本部七年级701班和703班两个班为实验试点班,根据研究计划,学生分阶段有目的地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段分析和经验总结。

2、分步实施。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阅读过程,不同学期选定不同的读物。教师根据阶段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课外阅读过程进行记录,及时评价总结,不断地激发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3、整体提高。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断拓展阅读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领悟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做人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方式,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变我读书为我读好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6月-2007年8月)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

2、填写好《立项申请书》,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研究人员;

4、结合学校教学的工作实际,确定研究对象。

(二)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09年5月)

1、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现状;

2、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研究,收集个案、案例和体会等;

3、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研究,收集教学案例、阅读辅导实录和教学反思等;

4、对学生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收集经验总结;

5、研究学生网络阅读,收集案例。

(三)总结阶段(2009年6月-8月)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总与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课题研究的管理

1、课题组成员组成:

组长:朱金碧

副组长:陈水林

成员:陈小中、洪凯华、蒋华保、吴在南、石庆国、陈新民、虞加强、詹凯征、张飞、朱荣国、朱才茂、汪翔、梅明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朱金碧:全面负责,指导研究工作并撰写结题报告;

(2)陈水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侧重(7);

(3)陈小中:撰写阶段总结报告并侧重(6);

(4)洪凯华:撰写行动研究报告并侧重(8);

(5)吴在南、蒋华保: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推荐课外读物,侧重于课外阅读提高与创新研究;

(6)汪翔、张飞、梅明、詹凯征:负责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指导工作,侧重课外阅读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7)石庆国、朱才茂、虞加强:侧重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第3篇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是课外阅读质量的保证。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就无法使学生永久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无法保证“开卷有益”。

在实践中, 笔者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两种方法”, 养成“三个习惯”。

“两种方法”是指速读与精读。

速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 扩大知识视野,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 有信息检索的作用。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等方法, 快速阅读, 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通过精读学生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还理解了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对一些重要资料一般是采用先速读后精读的方法。

“三个习惯”是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用工具书的习惯和勤思考的习惯。

1.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笔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做到一边读书, 一边动笔。动笔有四种形式:

(1) 摘录式。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摘抄下来, 分类整理, 便于查阅。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 尊重原文, 不断章取义, 并在末尾注明出处。

(2) 提要式。记述文章主要内容, 注意语言简洁, 力求多保留原句。

(3) 眉批式。用不同符号表达对内容、字句、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理解、体会、质疑、引申联想等。

(4) 心得体会式。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将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成书面文字。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 一个是“读”, 把文章读懂, 另一个就是“感”, 可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2. 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时, 学生应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3. 养成勤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经, 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学生通过思考, 获得符合自己个性的审美体验, 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问。

二、上好阅读指导课, 强化阅读训练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师除营造大的阅读环境外, 每周还要从语文课中拿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目前, 虽已有不少学校开设阅读课, 但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把学生带进阅览室, 就放任学生自由地阅读, 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学生读了没有、读了什么、读了多少一概不知, 殊不知, 这样的指导课几乎等于没上。其实, 课外阅读指导课也应该像语文课一样,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认真上课。按一般的认识规律, 指导课上应先让学生阅读典型材料, 教师再点拨材料的特点, 然后让学生讨论, 从而总结出一些阅读或写作的规律, 最后出一至两个实践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以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概括起来, 就是“阅读——点拨——讨论——总结——提高”五个步骤。要注意的是:典型材料要精 (三两篇文章即可) ;可阅读材料要广泛 (可将阅读课安排在阅览室上) ;点拨要适可而止, 讲多了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此外, 阅读课还可借助必要的对应思考题和练习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以练促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来达到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推荐有益读物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 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 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 欣赏的是情节的离奇曲折, 贪得多而嚼不烂。学生不仅要多读书, 而且要读好书, 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每学期开始, 师生共同商讨、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并规定每生每学期读两三本书, 平均每天写一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还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我让学生阅读的主要是2001年教育部规定的必读篇目。除此之外, 我还向学生推荐新近较有影响的作品, 如《三重门》《永不瞑目》等。我还配合语文教科书学习向学生推荐书目, 如本学期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选》, 最后我还把《微型小说选刊》《语文报》中优秀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并做精当点拔, 以“注入时代的活水”。寒暑假是课外阅读的好时光, 因此, 我要求学生完成一两部“大部头”的阅读, 并做好读书笔记。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阅读资源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双翼,让学生展开双翼,他们才能自由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二、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坚持读写结合。

(三)对拓展阅读的管理

1.制订计划。教师和学生都要制订拓展阅读的计划,教师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教师的计划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教师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 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学生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要解决好阅读资源问题

(一)利用好学校藏书

据我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除在父母的帮助下购买外,其他来源并不很充足。而学生自行购买图书毕竟有限,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读物,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现在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阅览室,但未必都开放。如果能够要求学校定期开放阅览室、定期配购课外读物,让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储粮丰富的“仓库”。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我的经验是可以采取让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的形式来共建图书角。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一段时间后,图书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既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三)鼓励学生多订报纸杂志

今年,我鼓励我的学生及家长征订了《语文报》《作文评点报》《少年文摘报》《读者》《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能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汲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改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贵玉.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甘南教育,2004(06).

[2]李晓红.如何引导初中语文课外阅读[J].甘南教育,2002(03).

[3]牛少贵.浅谈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J].甘肃教育,2001(0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第5篇

我们每年投资在教育事业上的经费很多,我希望每个学校都可以建立一个自己的图书馆,让每个乡镇都有读书的地方。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国家应该适当地给予补助。每个班级都应建立“图书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发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2.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

每个学生的性格、脾气、喜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他们学习的时候也要区分开来,不能一样对待。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A类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很好的自学能力的,这类学生,教师只要适时的激励就好。

B类的学生没有形成习惯,但是只要教师布置的,也会完成,对于这类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阅读任务,挑选生动有趣的课外阅读给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喜欢阅读,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定的习惯。

C类的学生不爱学习,平时的成绩也不理想,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他,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在学生不懂的时候可以教学生查阅字典,主要是教他的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帮一”的小组学习,让成绩出色的学生带着学习,这样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让成绩差的学生懂得感恩,积极进取。

3.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21天养成一个习惯,21天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7天,这个阶段是“刻意、不自然”的,需要教师刻意地提醒学生去改变自己,学生会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8~14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这个时候学生会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的,但是要是不注意还是会回到以前的,因此还是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

第三个阶段是15~21天,这个阶段是“不刻意、自然”,这一阶段就是习惯性的稳定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做笔记的习惯,查阅字典的习惯、每次阅读完写读后感的习惯。在习惯的养成期,教师要加以指导。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取合理的奖惩方法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小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是非常快乐的,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去奖励学生。可以设置一个小图书管理员的职位,作为奖赏,作为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借书,要为借书的学生做好登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

还有教师可以颁发一些奖状、奖章、笔记本等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口头表扬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教师的肯定和支持,就会更加喜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如果教师打击讽刺学生,那么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自卑、懦弱的种子,如果我们用阳光、用赞美的语言来灌溉学生,那么就会培养出自信、乐观、善良的人才。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方法

★ 初探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

★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 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心得体会

★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 语文课外阅读稻草人原文

★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总结

★ 小学语文描写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第6篇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 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变色龙》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神奇,有目的地阅读中外科普名著,如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越地平线》,贾兰的《爷爷的爷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在个为什么》。学生们读了有关书籍后,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心到、口到、眼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第7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要促进阅读效果的产生以及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作为前提和基础,包括良好的学校阅读环境、家庭阅读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阅读环境建设中,提高其积极性。对于学校阅读环境的构建,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节日活动等举办阅读活动,开展各种主题的读书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学习中。

2.帮助小学生选阅读内容

此外,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科学进行阅读书籍的选择,保证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书籍的选取需要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知识能力等相适应,在阅读任务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对学生每星期的阅读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书籍、相关的作家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外阅读的基础和前提。书籍的推荐可以是课堂上的延伸,例如学习完《七律?长征》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毛泽东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学题材的形式进行推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或作品,比如学习完《草原》这节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山雨》《桂林山水》《西湖中的“绿”》等教材内容,还可以推荐课外阅读,如《朱自清散文集》等。

3.举行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要使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得到提升,需要先让学生感兴趣,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平台,让学生发展自我,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书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要使读书成为习惯,并促进效果的实现就需要定期进行书评,可以通过读后感的形式让读书活动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中,进行读书体会的展示,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进行阅读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介绍读书的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各抒己见,通过演讲、手抄报、故事会等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到其中。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产生阅读刺激,通过知识竞赛、朗诵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4.科学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为了更好地使小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活动中应进行阅读评价,评判学生阅读的数量是否达标,根据事先为学生制定的阅读计划,明确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进行了解。然后需要对阅读的效果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课外名著阅读指导的思考 第8篇

一、开展多样活动, 点燃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开几次灵活轻松的讲座、座谈会、辩论赛, 甚至是主题班会, 让学生自己说说阅读的好处。学生有时会说得比老师更深刻, 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有些优秀学生的体会很细腻, 他们的语言会比老师的语言更有感染力, 加上老师穿针引线地指导, 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到阅读名著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需要, 更是他们成长和人生的需要, 因为阅读名著可以使他们在饱受压力之余, 沉浸到某个精彩的故事中, 所有的压力都会被一扫而光。一部精心写就的小说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王国, 让学生的紧张心理得到放松。阅读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能扩充词汇, 提高写作能力;能平心静气, 给内心带来巨大的平静与安宁, 培养性格;能增强分析思考能力;还能提高记忆力, 让大脑保持活力。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越多, 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 生活对我越加变得明亮和有意义。”

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他们充满精力却又迷茫, 渴望有人指点迷津。开展“阅读与人生”“阅读和成长”等主题讲座, 或辩论赛, 能引起他们对名著的关注, 启发他们对阅读名著的思考, 从而重视阅读名著, 使他们不再只关注容量小的、不太适合初中生成长的漫画和言情小说等读物。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成了阅读。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创设条件, 激励学生主动阅读

比如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将每一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利用起来, 全班读一读、欣赏一些精彩片段;组织活动交流, 让学生坚持读书。学生进行阅读, 总是期望能收获明显, 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展示课外阅读的情况和成果。具体如下:1.“读书名言会”, 学生把关于读书的名言收集起来, 与同学分享、品评;2.“人物分析会”, 对名著中的某个人物进行集中分析、评价, 并和同学们交流看法;3.“好书表演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 选择书中的一部分进行改编, 然后在表演会上进行表演。

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墙面资源或者其他资源, 展示这些活动的照片和文字信息, 开展“阅读之星”“阅读能手”“最佳小作者”“优秀阅读小组”等评选活动, 因为成果和激励是促使个体自觉行为的有力手段。以上这些活动的顺利展开, 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和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教学相比, 容量大、任务重, 因此最考验教师的能力。

三、教给方法, 促进学生学会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意思是传授给人以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 就可以自由地进行阅读。阅读的方法很多, 如泛读法、精读法、跳读法、略读法、写读法、再读法, 等等;又如传统阅读法、SQ3R阅读法、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带题阅读法、三步阅读法、“透视”读书法、“出入”读书法、未读先思法、掩卷凝思法、钩玄提要法、厚书读薄法、口诵笔述法、三抓背诵法、全读法、分读法, 等等。

初中生对名著的阅读越深入, 就越能促进他们对生活、对成长的理解, 越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他们不仅在阅读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更在这种课外阅读中汲取了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这些力量将一直伴随并滋养他们。

参考文献

[1]李军.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意义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孙亚杰, 徐云知.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6) :31-37.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开题报告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字,所得非常有限,所以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且这种兴趣更持续、浓厚,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疑激趣的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阅读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还可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展示中找到动力。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其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教師应提倡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灵活运用摘录法、批注法、文摘卡片法、写心得体会法等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一是摘录法,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断等分类抄录下来。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还要尊重原文,不能断章取义,并在末尾注明出处。二是批注法,凡自己的书,可在读书时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运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或者在书的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句段的评析。三是文摘卡片法,要求经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注意语言简洁,力求多保留原句。四是心得体会法,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仔细地回味一下。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读”,就是要把文章读懂,另一个就是“感”,可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其“习惯成自然”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持续进行课外阅读的保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阅读粗略,养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将成为‘终身之果’。”可见,如果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将会终身受益。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吸取知识,每天阅读1~2小时,或每天阅读文字量5000~6000字,才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二是阅读时,引导学生采取认真的阅读态度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认真检索、勤查字典、做读书笔记等;三是能圈、点、勾、划,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养成发表议论、思考问题和背诵摘录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专心致志地读,开动脑筋地读,才能学有所得。

四、创设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变其“要我读”为“我要读”

通常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自觉阅读,教师很难把握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必须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把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课外阅读的益处的文章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深陷其中”。再次,布置学生制作手抄报进行评比、举办读书竞赛、开展诗歌朗诵会,把优秀的作品展出在班级的墙上,通过这些活动引来同学驻足观赏,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观赏者得到了美的熏陶,更激发了广大同学的阅读激情。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和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书海,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五、选择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发展其个性特长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像《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这些作品形神俱备,要求学生每天品品词句意蕴,学学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另外,又有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报刊和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作文》等,这些都是很优秀的读物,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来推荐,教师把关,以收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心得体会 第10篇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是“大语文观”的集中体现,有机地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课外阅读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书籍充满兴趣,他们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古今中外的风俗人情。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喜欢看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这一部分学生与喜欢读书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切不可用强制、武断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1.资料交流法。可让学生在看名著之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名著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交流所搜集到的材料,从而主动对名著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观看视频法。让学生观看一些名著的影视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详细了解名著的欲望。

3.故事梗概法。由老师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名著的欲望。

二、良好的开始是阅读课成功的一半

第一节阅读课的成功开展往往会决定今后阅读课的质量,因而需要充分准备,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如:在教室看书,可以事先写一些关于读书的标语,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写;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配一些轻音乐;还可以摆放一些盆景,用以装点教室。

2.准备好必备的阅读工具。如:笔记本、工具书等。

3.做好小组的搭配。阅读能力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4.阅读后及时交流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就。方式很多,如:写读后感、开展演讲比赛、名著知识竞猜,等等。

三、让方法贯穿阅读课的全过程

开展阅读课,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全部,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注,对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进行摘抄,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对于一些中、长篇小说,应教给学生“跳读”的一些技巧,在一些精彩的部分可适当作些停留,仔细研读,作深一层次的思考。

3.将课内阅读分析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课内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的作品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心得体会 第11篇

培养学生掌握语文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必须把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统一起来,同时,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是“大语文观”的集中体现,下面,课外阅读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外阅读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书籍充满兴趣,他们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古今中外的风俗人情。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喜欢看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1.运用资料进行交流。可让学生在看名著之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名著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交流所搜集到的材料,从而主动对名著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观看一些名著的影视作品,以激发学生详细了解名著的欲望。

3.讲故事。由老师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名著的欲望。

二、好的阅读指导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成功开展往往会决定今后阅读课的质量,因而需要充分准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氛围。如:在教室看书,可以事先写一些关于读书的标语,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写;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配一些轻音乐;还可以摆放一些盆景,用以装点教室。

2.积极准备好阅读工具。如:笔记本、工具书等。

3.做好明确分工。阅读能力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4.及时交流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就。方式很多,如:写读后感、开展演讲比赛、名著知识竞猜,等等。

三、要用方法贯穿阅读课的全过程

开展阅读课,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全部,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动笔墨。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注,对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进行摘抄,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多种读法相结合。对于一些中、长篇小说,应教给学生“跳读”的一些技巧,在一些精彩的部分可适当作些停留,仔细研读,作深一层次的思考。

浅议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第12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都以其地位的特殊性占据着语文教学的一片天空,虽然教师总是针对阅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会学生阅读,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的工作经验以及研读的资料,对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做了以下设想。

(一)创设阅读的大环境。

1、让学生深入走进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要深入阅读,但是怎样走进阅读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想让学生进一步走进阅读,在指导学生时,应采取多层次阅读的原则。第一步泛读,即浏览,粗知文章大意,理顺文章的字词句,在阅读过程中,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知识及背景知识都在发挥作用,并制约着我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即理解性阅读,即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字面意义,而且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有关阅读内容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各方面的知识。第三步,精读,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文章所蕴涵的美,然后从美学角度去欣赏,逐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

2、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喜欢阅读,有的不喜欢阅读。教师一般都会拿出传统的说法: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写作等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呢!我认为采取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阅读一篇文章,尽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平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经常念一些文质美的文章让学生品味,体会语言美、场景美、思想美等等。

3、让学生更好的自觉阅读。

通常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自觉阅读,由于这一切都是学生的一个心理过程,因此教师很难把握这一环节,学生自觉阅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觉阅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尽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的去读,去思,而不是简单的给出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援助者,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阅读的主人。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对于一篇文章的字、词的音和义,一般要求学生课前自查工具书完成;而有关作家作品,则提倡学生查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学生间可相互补充,这样,大大提高了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阅读效果。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1、博约结合,粗精结合,培养阅读能力

博约结合法,是就阅读的内容而言,既要广博又要简约,这是横向和纵向的结合。广博指阅读涉及面大,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军事等等无一不读,而不光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简约指阅读的深度而言,“简约”二字更是“精深”的概括。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突出重点,刻苦专研某一方面的书籍,两者结合才能融会贯通。

粗精结合是就阅读方法而言,将粗读和精读结合使用。精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90%以上,略读一般每分钟阅读250—500字,理解率80%左右,快读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理解率70%左右。如果说精读是精雕细琢,那么粗读便是走马观花,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灵活运用。例如:看《水浒传》若要看故事情节发展,可快速浏览,若要看人物塑造的手法,则可一一品味,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等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另外粗读和精读是兼容并蓄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新闻报刊可大致浏览,粗读一番;散文名篇可仔细揣摩,精读品味;时尚读物可快速浏览,知其大意。正如美国休斯顿市教育发展实验室的一材料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对于弥尔顿的诗必须逐字逐行地读,对于少克莱的小说必须一段一段地读,对于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必须一页一页地读,将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阅读能力。

2、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

(1)进一步强化读与写的关系。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读与写是相辅相承的,大量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大量写作也能促使学生多去阅读。从初一开始,就要采取读与写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有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天必读一篇课外文章,读本就选取课本的配套阅读教材,读后必做读书笔记:写作方面要求学生从一句话开始,到初二时则写成日记,通过长期的读写训练,有些学生反映,多读的确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以前是不想写,现在是很想写;以前只限于一般的浅显读物,现在则一步步走向深入,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者》、《青年文摘》等都成了学生的精神大餐,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心理都呈良好的趋势向前发展。

(2)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诗话的意境、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不管读哪类文章,都要要求学生用审美的观念去发现其中的亮点,去找自

己认为最好的语句或语段,即使只有一句也算有收效。同时学会去体验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自己身边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好事物,积极地去认识它们并抓住它们(因为“美是一项最难以捉摸的特质,它是那样的微妙,以致看起来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刹那间又给它逃跑了。”),获得心灵的愉悦和丰富的审美享受。

(五)更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

由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存在不足,而且在各种考试中也离不开阅读,所以提高阅读效率是一个大问题,教师也对此状况提出了很多对策:一目十行、只看中心内容等阅读方法,但对有些学生来说这些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为了更有效的提高阅读效率:

1、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须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同时,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还负有启发学生修正或建立理解所需的有关知识结构的重任。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只是粗略地浏览,不去探究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此在理解上只限于表层。鉴于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读后至少能提出二至三个问题,然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再深入研读课文,去获取有关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目的。而带着问题阅读实际上就起着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有地放矢。

2、缩短阅读时间。

目前中考、高考都离不了阅读,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好的阅读效果,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平时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限时阅读训练。可采取的方法是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写提纲,或提出几个问题,或写一篇读后感等等。坚持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目标。

3、学会提炼中心。

阅读理解是阅读活动的本质特征,达不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阅读效果,一个缺乏阅读理解能力的人在进行阅读时,轻则出现阅读效率低下,重则根本看不懂所阅读的材料,或者不能有效地从中提取所需信息,成为“功能性文盲”。缺乏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对它的更进一步加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中,第一,要求学生抓住第一感觉,并把这种感觉付诸笔端。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最真实的,只要抓住了它,理解所读材料就显得不是想象的那么难了。第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圈、点、勾、画以及做旁披,及时保留阅读时所获得的有关信息。第三,学会找中心句。这要根据所阅读材料作出具体

要求。

上一篇:护士试用期转正工作下一篇:高中生霸气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