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2024-06-05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精选8篇)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1篇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听课不专注,思想开小差,相互说话,或者昏昏欲睡,随意性强,坐姿不正确,东倒西歪。老师讲课接话茬,经常出现小动作,迟到、不文明现象和突发事件,严重的课堂像一盘散沙,没有一点约束感„„

面对学生这样的不良行为,有的老师常常是声嘶力竭的大喊三声:“注意!注意!坐好!坐好!听课!听课!随之而来的是,手拿教鞭,把黑板敲得山响,又继续上演它的“皇帝的新装”,口吐白沫的讲啊、讲啊,把自己累得不得了,学生烦得不得了,结果是费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啊!请问问自己,你在给谁讲课?咱们这样的站在学生面前该有多么的尴尬„„恕我直言,此时的老师是在故意的掩盖自己的虚荣心。悲哀!实在是悲哀!我想,教师是为人师表,那么你的师表作用应该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你完全没有必要处在这么难堪的地步,要勇于面对眼前乱糟糟的现象,要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我讲课?如果学生听咱的课要向看动画片似的轻松、愉快,他会不喜欢听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课程的设计出现了问题。我要说,不完全对,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授课它所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个活泼有序的学习气氛,教师要有一个高超的调控手段。

什么是课堂调控?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控制,称为课堂调控,也可称之为课堂管理。

人人听懂,个个听讲,是课堂高效率表现。课堂调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一节好课,并不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泛泛地听,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答疑、调控,使课堂的学习气氛静动有序,活泼井然。教学不是单边活动,并不是老师讲了,学生就听懂了,老师说了,学生就做了,要达到言者听者合一,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

首先来分析一下教师不能调控课堂的原因:

一、讲课不在状态。声音小,呆板少变化,气息弱,难以形成磁场。讲课是能量和气息的互动,声音是能量的释放。讲课声音小,磁场能量小,感染不了学生。有的教师说话声音大,讲课声音小,这是底气不足的表现,也是对问题认识不清的表现。腹有诗书,经验丰富才会让自己状态十足。

二、讲课时过多地关注自己思维逻辑,关注上课结果,关注自己动作、服装,而心中没有学生,当然没有效果。气场留在内部而不与学生交流,产生不了互动的效果。如教师自己陶醉在《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学生确没有反应,达不到交流互动传输的效果。

三、教姿教态不规范,不洒脱。年青教师容易在讲台上晃来晃去,走来走去,踮来踮去,像不倒翁,像钟摆,像蝴蝶,不稳重的姿态会让学生心灵浮躁,骚乱课堂,有时会手足无措,上课拘束,让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心。年老教师容易按部就班、拿腔拿调、伏案授课,老化、虚弱、固守心态产生不了互动课堂。

四、关注局部而忽略整体。提问甲而忽略全班。如果教师有关注整体的意识,你的声音、语调和肢体自然地发生变化。教师要有左顾右盼的习惯,时刻注意教室内“前、后、左、右、中”五个点的视线位置。搞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五、没有意识到所有的课都是营销课。教师是营业员,教学内容是产品,而学生就是顾客,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让学生购买你的“产品”。课堂上,营销效果衡量标准就是学生

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解了知识、运用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有营销意识了,你就会心中有学生,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和研究重点(教学内容不是授课的重点,授出的方式才是教学的焦点)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里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呢?靠的是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现在讲一讲课堂调控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搞好首堂课的常规训练,让学生养成习惯,为后来清静课堂奠定基础。学生刚进课堂,陌生坏境不懂规矩,人和人之间有怯怯防卫心理,是统一思想固化行为的大好时机,教师利用好这个时机,大力建设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要求和训练。对违反规定者及时校正。(校训誓词、课堂常规)如轻声漫步走进教室;坐到座位上悄悄的拿出书,仔细的阅读、积累;听课时坐姿(身坐正,脚放平,肩放松);读书时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写字时 注意三个一(眼离本子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要让学生知道我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

校训誓词参考:我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因我的到来而美丽,我因学校的规范而自豪。在校期间,我坚决保证按时上学回家,积极完成作业,维护公共卫生,亲近老师同学,学会感恩老师、父母和社会!宣誓人:×××

上课准备:一收(桌面)二放(横放凳子,放下双脚)三挺(微挺身材,放松双肩)调整坐姿:一(伸开双手)二(重叠双手)三(双手落桌)

二、搞好教学设计,备课考虑学生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手段灵活多样。

每个环节都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二级上册第六讲《成语学习真有趣》,我们设计课程时,如果单一的“读 一读,记一记,写一写”,这两个小时的课对学生来说呀真是一种变相体罚。教学时就要遵照二年级孩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采取成语接龙——有气无力,力大无比,比比皆是;

看成语画图画——画蛇添足,守株待兔;

观看成语故事视频——叶公好龙,孔融让梨;

讲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拔苗助长;

动作演示猜成语——聚精会神、张冠李戴、狼吞虎咽;

说反义近义成语——垂头丧气,趾高气扬;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用成语说话——星期天的早晨,秋高气爽,我们喜笑颜开地到香山游玩。到了香山,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登山。香山的美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呀!

说有关亲人的生肖成语——胆小如鼠,龙腾虎跃,鸡犬不宁。

再如四上三讲“点面结合”写场面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点”“面”结合写场面。

教学重点: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面结合方法写出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步:播放图片,引出什么是场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场面。

第二步:播放视频,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场面,有哪些人,主要是突出哪些人?

第三步:讲解什么是点面的概念。教师现场举例让学生分清哪是点、哪是面。

第四步:出示描写刘翔跨栏的文字,全班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哪是描写面的文字,哪是描写点的文字,用不同横线划出来。

第五步:快速阅读《一次大扫除》《冲刺》段,再次分辨感悟文章中的“点”和“面”。教师小结:写场面活动类的文章要有大量点面结合的文段,点面结合形式多样。

第六步:教师分别朗读刘翔跨栏点或面的句子,让同学思考这是写人物的什么?教师通过朗读重音和肢体语言让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第七步:分组阅读《跳绳比赛》、《拔河比赛》 《愉快的十分钟》,指出点面句子和写作方法。能过发小标贴来鼓励学生参与。

第八步:男女生比赛吹气球。请人拍照,拍照精彩和容易忽略的地方。女生吹时,老师指挥男生说点面的句子,说各种描写的句子,教师在旁边结合写作方法加以点评,每说一句加一分,分多者获胜。全面观察,细致描绘。男生吹时,女生观察描述。

第九步:播放拍摄照片,让学生抢答补充描写的句子,教师再次强调要把场面写好,必须要有细致的观察习惯。

第十步:重放课前活动图片,播放本班拔河比赛录相,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一个场面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词语,提醒学生可供选择使用。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2篇

阶 段 小 结

一、研究过程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点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几乎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自觉地与不自觉地运用着.那么,什么是课堂提问?

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问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启迪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它有检查评估、启迪思维、引导学习等多种功能。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行为,它不是单指教师向学生发问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为,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过程性.尽管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就过程而言,却大致相同,基本包含以下3个阶段:(1)提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知识内容、特征或关系进行提问;

(2)回答:学生分析提问的要求,回忆、提取并组织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3)评价:教师对回答质量作出评价,给予反馈、矫正或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不同的阶段提问,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提问目的的确定不光要看教师确定了什么样的目的,还应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认识到提问目的对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在判断提问是否有效与无效时,更多的关注点常常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而往往忽视有着“缄默”特性的目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

其次,依据什么来确定提问目的,教师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依据不同,往往会确定不同的提问目的,进而导致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问.提问是为教学服务,更具体的说,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教学目的应该是确定提问目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学目的尽管比较宏观,但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学目的应该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认识力的提高,另外具体到一节课的提问目的,还应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结合起来考虑.

最后,要考虑如何确定提问目的,教学活动既有预设性的一面,也有生成性的一面,课堂提问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提问目的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预设提问目的,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地生成提问目的.预设提问目的可以看作是预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教师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避免一些过于随意而与教学无关的提问.在具体预设时要对学生和教材做出具体的分析,生成性提问目的的确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来生成新的提问,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我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探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2)、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探究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3、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容易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赵海霞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张永亮老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老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观念转变。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首先做到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王峰:公用住房是调控最有效手段 第3篇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峰认为, 发展公共住房可以调整住房结构, 加大保障性住房力度, 也可抑制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以此来促进“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尽可能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一方面, 加快公共住房的建设将更加有利于以后房地产矛盾的解决, 合理调整住房结构, 避免房价大起大落从而影响销售量大起大落, 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另一方面, 公共住房的建设可带动家居、建材行业的发展, 对经济发展起到补充作用。希望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都应该尽早意识到这一点。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调整。要想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注意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上渗透新课程教学的理念。一堂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己活、自己动,在活动中形成自主意识,發挥主体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设计活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明确而有效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首先要具有鼓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其次要具有可测量性,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清晰,易于学生理解。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入课题之后,进一步解释: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作家朱自清,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他的散文描景绘情、形声并茂、文辞优美、意境幽远。因此,今天我们在学习这篇散文时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理解文章准确的用语。

2.理解景与情的关系。

3.体会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授课之前,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要设计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即知识的选择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对学生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如《竹影》一文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种是以儿童故事为特征的《竹影》,第二种是以绘画艺术启蒙为特征的《竹影》,第三种是作为研究作者的实证材料的《竹影》。这样看来,教学设计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知阶段,对绘画艺术知之甚少。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竹影》的儿童故事为特征作为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将有关绘画的“理”渗透到儿童故事中。

三、教师要设计活的师生关系

大家是否还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为我们描述的师生关系是这样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那是讲究师道尊严的时代,而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可以互辩,学生可以反驳教师的观点、纠正教师的错误。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融洽、团结、互帮互助的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能力。

四、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学生活动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形式应多样,一要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为学生多创造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乐趣。如《羚羊木雕》这篇文章中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而且这种方法,易于引起学习兴趣,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展现课堂活力。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质疑问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症结,用集体智慧将问题合理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巧妙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按照构建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切忌“一刀切”。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5篇

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指导

导引: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调控技能的变化与发展

一、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新要求

(一)充分关注学生

(二)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统筹利用环境资源

(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二、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目的和意义

(一)调控教学行为

1、调控教学目标

2、调控教学内容

3、调控教学方法

4、调控教学过程

5、调控教师情绪

(二)调控学习行为

1、调控学习过程

2、激发学习动机

3、增强学习自信心

4、控制学生现场情绪

三、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变化

(一)从“教师中心”到“以人为本”——调控理念的变化

(二)从“一言堂”到“众言堂”——调控情境的变化

(三)从“教师控”到“学生控”——调控心态的变化

话题一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概述

一、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概念和特点

(一)、调控目标的双重性

(二)、调控地位的平等性

(三)、调控手段的多样性

(四)、调控过程的反复性

二、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的构成要素

(一)应变能力

(二)课堂观察能力

(三)情绪控制能力

(四)表达能力

三、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原则

(二)因势利导原则

(三)积极调控原则

四、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步骤

(一)课前控制阶段(备课调控——课前调控)

(二)课堂实施阶段(导入调控——课中调控——结束上课)

话题二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的分类

一、从教学过程分类

二、从调控信息的物质媒介分类

三、从课堂调控方法的性质分类

四、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类

五、从调控的效用分类

话题三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的基本方法

一、教师行为调控

(一)非语言调控

(二)口头语言调控

二、教学媒介调控

(一)板书调控

(二)多媒体调控

三、课堂环境调控

(一)课堂物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四、课堂组织调控

(一)教学设计调控

(二)课堂纪律调控

(三)课堂时间调控

(四)教学节奏调控

话题四

新课程下合作探究学习课堂调控技能

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二)探究学习的含义

二、合作学习的调控要求

(一)精心筛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二)要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四)教师要灵活参与,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

(五)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探究学习的调控

(一)探究活动中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泛化探究,课堂内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

误区二:随意探究,所有探究问题皆由学生发现、选择、决定。误区三:追求探究之形,将探究教学形式化。误区四:注重个体能力养成,忽视群体共性发展。误区五:教师的角色不到位。

(二)教师的调控要适时、有效

(三)教师的调控是过程调控和组织参与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调控还表现在组织讨论上

(一)讨论题的选择

(二)讨论的步骤

(三)引导学生学会讨论

(四)注意讨论形式要多样

(五)探究教学讨论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话题五

新课程下综合实践活动课调控技能

一、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一)课题探究式

(二)社会考察式

(三)设计制作式

(四)社会参与式

(五)生活锻炼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控的难点

(一)校外活动安全难以保障

(二)班级规模大、人数多

(三)综合实践课课时难以落实

(四)综合实践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方式难以多样化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控的策略

(一)把安全放在首位,观测活动始终

(二)化大班为小班,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

(三)以活动技能做引导,维持学生的活动兴趣

(四)指导学生总结交流,促进学生进行调控反思

(五)综合实践课常态化实施策略

(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扩展策略

话题六

新课程下课堂突发事件的调控

一、课堂突发事件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

(二)特点

二、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

(一)外部干扰型

(二)教师失误型

(三)学习困扰型

(四)“课堂异动”型

三、课堂突发事件转移注意策略

(一)暂时悬挂(冷处理)法

(二)巧妙暗示法

四、课堂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策略

(一)以变应变法

(二)借题发挥法

五、课堂突发事件拜托窘境策略

(一)巧给台阶法

(二)将“错”就“措”法

(三)爱心感化法

六、课堂突发事件制止策略

(一)实话实说法

(二)停顿休整法

话题七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误区的案例分析

一、当前存在的调控不当的表现

(一)一味强调自主学习容易造成课堂失控

(二)强调课堂生成,轻视预设引导

(三)单纯追求激励性,忽略了评价的客观性

(四)迷信多媒体万能,淡化师生交往的调控作用

二、调控不当的成因

(一)调控的目的不明确

(二)教师调控能力整体素质不高

三、新课程下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对策

(一)钻研课程内容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先行条件

(二)师生合作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基础

(三)转变调控理念是提升课堂调控能力的前提

话题八

新课程下课堂调控技能训练

一、新课导入的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四)训练检测

二、组织教学的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四)训练检测

三、结课调控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标

(二)训练过程

(三)案例分析示例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6篇

一、严格常规管理

1、课前十分钟整队进入教室,登录系统,查看下发素材。

2、不允许带任何吃的东西进入教室。

3、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不随意走动,不解除锁屏,玩游戏。

4、认真操作、思考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按时上交作业。

5、下课后正常关机,椅子、键盘摆好,有序离开教室。

对于以上要求和学生约定,每节课是5分,全做到以上要求每节课得5分,一点没做到扣1分,到期末得满分的老师有奖品奖励,如果扣到三分以上将会有相应的处罚。

二、精心设计课程

1、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任务设计适当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自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多一些,可也不避免有部分同学只有每周的那一节信息课上才接触电脑,这使得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时,老师设计任务时就不得不考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任务不得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失去信心,也不得让高水平的同学快速完成无所事事。设计任务时就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多个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

3、评价总结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小学生的表现欲更为强烈。欣赏、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7篇

晨光小学

李丽丽

课堂的调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习的程度。一般来说,当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时,学生对教师的反应是敏感而热烈的,他们会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聚精会神,积极而主动的调动自己的所有的细胞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在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最强,此时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主动的汲取,心中充满求知的欲望和解决难题后的喜悦,这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根据我在听课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觉得有效调控课堂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精心地备课,教学思路清晰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思路清晰地教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我在设计教学时把教学重点引向了品读、研读和美读,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二、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关键精心的预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如果能够按预设顺利实施,应该说就算基本成功了。但学生的思维是否激活,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还得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生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编儿歌、顺口溜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生字宝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在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

三、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 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四、课堂教学多创造性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五、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成良好的氛围刘良华老师认为:“很多活力并不需要教师去培育,婴儿、小孩的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活力。学校教育只要不打击、破坏小孩的活力,就已经是做了一件最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既然孩子身体内部已经蕴藏了无数的活力,教育能够做的事情并不多,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唤醒和鼓舞。除此之外,就有可能多余而且构成破坏。”的确是这样,人的年龄越小,越是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思维也就越具有发散性,受到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就越少。

课堂调控的有效手段 第8篇

一、问题预设要关注“五度”

1. 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 过难过易都没有起到提问的效果。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 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问题:

(1)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那两条线段有关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 还要除以2?

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 而且问题数量过多, 同时, 问题过于直白、琐碎, 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2. 设定好问题的梯度

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只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以降低问题难度。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 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就是圆的什么?

(3) 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 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怎样表示?

(4) 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一设问稍有难度, 但在前几个问题的铺垫下, 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 (2πr/2) ×r=πR2。

3.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4. 选择好问题的角度

问题设计要分别着眼于知识的不同侧面, 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推导时, 教师用课件演示了切拼转化的过程后, 就把画面定格 (如图1所示) , 让学生仔细观察, 并设问引发探究。

(1) 长方体和圆柱有什么关系?

(2) 在切拼过程中, 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样变?

(3) 你觉得圆柱体积该怎样算?

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 交流自己的发现: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宽就是圆柱的半径, 长就是圆柱底周长的一半。形状变了, 体积没变, 表面积变了 (多了2个半径乘高的面) , 底周长变了 (多了两条半径) 。圆柱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或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 或底周长一半乘半径乘高来计算……不同角度的思考, 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5. 控制好评价的尺度

学生答题结果一样, 但思维过程上却有很大的差别。有时虽然答案是错的, 但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闪光的地方, 教师不能仅对结论进行“对或错”的评价, 还要对其整体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或者再进行追问,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时, 在确认了“时针走过3, 分针指着6, 是3时半”和“时针走过7, 分针指着6, 是7时半”的基础上设问:

师:小朋友, 从以上研究的结果中, 你想到了什么?

生1:时针走过5, 分针指着6, 是5时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根据以上两个钟表中的信息想出来的。

师:能根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想, 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法, 其他小朋友也能这样推想吗?

生2:时针走过10, 分针指着6, 是10时半。

生3:时针走过2, 分针指着6, 是2时半。

生4:老师, 我知道了时针走过几, 分针指着6, 是几时半。

教师睿智地捕捉了学生“无意中运用的推想”, 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 使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理性之美。

二、课堂调控要注重“四调”

教师的高智慧应体现在对课堂的有效调控上, 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发现真理。只有这样, 课堂才会散发出生命的灵性与无穷的魅力。

1. 调谐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 需要教师审视情势, 运用高超的调谐技艺, 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到学生对信息的接受量, 使教师输出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和谐。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一名学生坚持说长方体有8个面:“这个酒盒外边有六个面, 打开盖里边还有两个面, 合起来就是八个面。”老师考虑到以后教学的需要, 把问题抛还给学生, 让他们讨论争辩。

生1:“打开才能见到的面, 不是围成这个盒子的表面。”

生2:“长方体茶叶罐去掉盖时, 只有五个面。”这时, 教师点一句:“由这个问题, 你想到什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生3:“对于长方体实物, 要仔细观察它具体有几个面。”……

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 那名男生的错误竟变成了教学的巨大财富。

2. 调速

教学节奏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快节奏加慢镜头”是一种较理想的教学节奏。“快节奏”是指让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慢镜头”就是在教学的关键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延时、重复、追问、暂停, 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 列个算式试试等。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 引导学生时急、时缓, 不断激起他们思维的波澜, 使知识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3. 调味

将一些或抽象或单一或枯燥的内容放入感情色彩浓郁的情境中, 学生会以满腔的热情来参与, 产生一种迫切获取知识的欲望, 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教学《连加连减》时, 老师设计了“小猴子摘桃子”的情境, 出示变式题 (8+1+0、8-0-5、7+2-2) , 设问:“你能帮助小猴子算一算现在有几个桃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一听是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 可高兴了, 迫不急待地开始计算。

4. 调温

课堂教学要保持最佳的“温度”, 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揭示规律并练习后, 教师发现学生的情绪落差很大, 就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同学们, 你们能不能也当一回老师, 出题考考我呢?”话音刚落, 学生立刻精神抖擞, 有的马上动笔在纸上写着, 有的跟同桌交流, 还有的在翻课本或笔记……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 深入钻研教材, 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 激起千层浪”, 成为教学中的智者,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研读文本教材, 有效预设提问”和“选择应对方式, 有效调控提问”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设计而促成的自然生成, 教师的适时调控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的温度与深度。

上一篇: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下一篇:寒假品牌专卖店社会实践活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