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2024-05-12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精选8篇)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1篇

摘要:单一的儿童游戏形式缺少创造性的活动安排,基于自然互动特征的儿童游戏空间为儿童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拓展性。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空间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对场地设计中活动主体的行为活动、感知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要素进行考量,使儿童能够自觉地融入自然,挖掘自然的潜能,开发智力、锻炼身体。

关键词:自然;互动;游戏空间

游戏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载体。游戏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沟通、参与、协作、表达。游戏空间不仅承载着儿童游戏和锻炼的职能,而且也是他们接近自然、促进交流、开发智力的优选空间。

1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场的概念

1。1营造自然的儿童游戏空间

正如梭罗所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儿童向往自然,在自然中愉快地游戏才是儿童最好的智力成长剂。然而纯粹的自然环境对于儿童来说还存在风险,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模拟自然,打造一个既安全、又有自然野趣的空间。

1。2营造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

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单纯的形式和功能,应该关注活动主体与景观存在间的互动形式和使用者的体验,挖掘儿童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环境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介质,突出儿童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儿童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行为,确定儿童与周边环境有效的互动方式。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有效地挖掘和设计,在最大化模拟自然的同时,规避真实自然中的危险,对环境中的互动要素与儿童的互动模式进行最大化的开发,提升场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场地与儿童的互动,利用场地现有的树木、枯枝、石头、地形,塑造儿童感兴趣的空间,激发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

2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憩空间的特点

儿童游憩空间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对空间信息的互动有着重要联系。

2。1更新文化宣传方式

游戏空间一直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传播的任务,注重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对于儿童来说将给他们带来更为有效的刺激。

2。2重构儿童行为模式

以增加外界环境对儿童的刺激为主要关注点,充分考虑游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和重构,改善儿童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使儿童与空间环境呈现出双向刺激,提高儿童游戏的参与度。

2。3运用多感官体验方式

注重多感官的应用,视、听、触、嗅、味觉的多重体验是我们感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方式,多重感官的刺激模式改变了接收刺激的单一模式,对儿童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使儿童在互相认知的过程中更为深切、全面。

2。4改变游憩模式

注重挖掘场地存在物间的游憩可能性。注重儿童与互动对象的交流,“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间的互动都是使儿童游憩空间充满活力的关键。

2。5展示高科技

高科技的事物以更为新奇和多变的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先进的材料、奇特的造型、别具匠心的互动体验,打破墨守成规的形式,从全新的角度对儿童游憩空间设计进行重新定义,使之更加多元化。

2。6重构自然课堂

与自然环境接触不仅影响注意力、认知力,而且能达到类似体育锻炼的效果。儿童游戏场是天然的动植物课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

3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憩空间设计模式

3。1活动主体及活动内容探讨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根据儿童的行为认知、心理特点,人为地将0—6岁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每个时期之间并没有严格限制,相互渗透、递进,本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作了总结。

3。2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原则

3。2。1因地制宜

在设计中,地形是决定场地基本形态的关键因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设计与场地的原有形态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设计改造。洼地、斜坡、凹陷处以及场地中的制高点,都是可利用的元素。

3。2。2趣味生态

植物在儿童游戏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植物进行形象塑造,对植被进行生态化、形象化设计,增加趣味性。

3。2。3空间灵活

儿童有不同的选择,满足儿童间的相互交往。对于游戏设施的选择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尝试尊重场地原有材料,有所选择地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得到不一样的、凸显自然野趣的游戏设施。

3。2。4寓教于乐

对空间内的科普教育方式进行深度挖掘,将游戏和教育结合,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态科普,寓教于乐。3。2。5为“我”所用最大化地利用环境资源,让地形、水体、动植物成为儿童可以玩耍的工具,整个场地为儿童服务。

3。3基于自然、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形、植被岩石或水体等的不同设计形成对整个儿童游戏空间的把控。地形——地形是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的基础,决定场地基本形态,尽可能地将设计与场地形态结合。斜坡当作滑梯,利用树篱来躲猫猫、寻宝,利用洼地蓄水养鱼、设沙池,藏身于凹陷处等。水——水是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元素,具有高度可塑性,小溪流是儿童偏爱的场所,他们可以采石作画、捉虾摸鱼,旱喷、喷泉广场也是吸引他们的点。同时水也是进行自然科普的教材,观察水的倒影,聆听水声,设置水泵来组织水流等。游戏设施——游乐设施是儿童游憩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也是儿童最常使用的设施。奇特的造型、亮丽的色彩都是吸引儿童的点。滑梯可以借助原有地形或利用大型岩石的堆叠形成缓坡,最大化地利用环境;秋千可以借助废旧轮胎、枯枝树木等进行合理搭配,对秋千座椅周围进行保护,以防儿童摔落受伤;迷宫可采用灌木、竹子、树枝或栏杆围合,既有神秘感,又不失探索乐趣;攀爬空间可利用枯木和攀爬网,地面铺设枯叶、木屑或沙子,避免跌伤;树上穿越利用树间距,设置可供儿童爬行、行走、探索的空间,对不同的空间进行探索。植物——植物是儿童进行户外科普的重要课堂,也是与儿童产生互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植物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人互动,荷叶、芭蕉伞,凤仙花耳环,落叶手作,在大自然的启示下儿童也变成了生活的小行家,栽种、除草、收获,使儿童品尝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欢喜。园建小品——座椅、标示牌、园灯、垃圾箱、公厕、围栏或栏杆、母婴室、饮水口、洗手台等配套设施,要参考成人和儿童的尺度设置,尽量使用环保安全、色彩明亮的材质,注意座椅的圆角设计,以防碰伤。

3。4基于自然、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策略

保持空间活动的有序进行是进行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常根据活动内容组织情况进行分区,常分为休息区、安静游戏区、儿童学步区、体能锻炼区、秘密探索区、美劳科探区、自由游戏区等。休息区和安静游戏区:休息区域可供人们在此集结,安静环境的营造应远离噪声。大树的庇佑不仅可以遮暑,而且有利于孩子们专心于他们的活动。将婴儿的活动区域与老人和幼儿的活动区域设置在一起,可以促成家长的交流,也给周遭的老人提供了可观的“景”。儿童学步区:为学步儿童提供一个学步的空间,放置适合推拉的学步工具,旁边也可设置长椅、花池、栏杆等能够让他们站立并借助这些设施来回走动。注意场地的干净和整洁,采用柔软的材料铺装。体能锻炼区:体能锻炼区给儿童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采用自然材料结合进行重新架构,如枯树攀爬架、攀爬网、散置可跨越的轮胎等。在安放应时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以免伤及路人,采用柔软的铺地,如厚厚的落叶或沙子,以防跌落受伤。秘密探险区:他们好奇心强、爱探险,喜欢去探索一些能挑战他们运动的新事物。在绿林中寻踪问迹、丛林探险等。美育劳作区:儿童通过对自然材料的性能进行挖掘,具有一定认知开发的作用。利用易于塑造的材料,如沙子、碎石、泥土等进行塑造;栽种植物,观察生长,采摘果实。自由区域:留出一片场地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以增加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互动。这个场地是学龄前儿童最爱的,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活动的玩具,如随意组合的盒子、智力拼图,也可与别人结伴玩耍。

4结语

基于自然互动特征的儿童游戏空间为孩子们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也是其最早接受社会教育的“学前课堂”。在设计场地时,不仅要遵从安全、自然、美观、生态原则,注重场地内景观与人之间的感知与尺度,而且要将儿童及其活动对场地的影响、与场地的互动放在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奥尔兹。刘晓光译。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梅瑶烔。儿童乐园设计——自发空间与儿童型互动园林。[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008。

[5]唐莉英。城市公共小型绿地及公园儿童游戏场设计。[J]。四川建筑。2011

[6]王红奕。园林建设中的互动性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7]董雪。社区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研究。设计。2014。(4)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2篇

内部空间主要包括住户的套型空间以及内部的公共空间两种,公共空间在高层住宅中占的比重很大,但是,通常情况下,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和施工时,不太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施工时,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1、高层住宅中的公共空间概述

1.1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的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能够承载众人的公共行为的一种空间形式,并不专属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邻里进行互动和交往。邻里关系在居住环境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在人类的心中,群居是一种固有需求,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与邻居友好相处。

1.2公共空间的特点

第一,重要性。人们从进入高层公寓一直到进入室内为止,一定会经过公共空间,在室内与室外的联接中,公共空间是高层公寓中的必要通道,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与人们的交通行为的规律相符,交通路线要保持便捷和通畅,方便住户的出行。而且,住户在高层住宅中通行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住宅的氛围,所以,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形象建立和创造。

第二,多样性。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住户的日常交通以及防火疏散活动的进行。与此同时,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内一般都放置强弱电、水暖等设备,这些设备是高层住宅中的枢纽系统。所以,公共空间的布局一般都与整体建筑相关联。

第三,经济性。高层住宅相较于其他的住宅形式,总体面积中,公共空间所占有的面积比较多。而目前,在销售高层住宅时,公摊面积也包括在销售面积之中,大多数的住户都希望能够获得较多的使用面积,因此,非常关注公共建筑面积分摊的比例。所以,在设计高层住宅时,设计者要正确处理公共空间。

第四,安全性。住宅的安全性是在设计高层住宅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组织高层住宅的交通时,要注意它的安全性,消防通道以及消防楼梯的设置要遵循法律法规。住户们平时的竖向交通一般是依靠电梯进行的,因此,电梯的配置数量要满足住户日常的基本使用,与此同时,还要符合相关的消防法规的要求。

1.3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住宅内部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层住宅中各个空间的通风、采光、保温以及隔热等各方面性能的需求;二是公共空间中关于声音干扰、卫生污染等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共空间相关的管理措施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第二,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人家庭正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增加了很多无障碍设施。

第三,竖向交通的不断改善。电梯是高层住宅中主要的交通工具,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竖向交通的变化,电梯的轿厢、噪声影响、稳定程度、设置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而且,有些高层住宅为了避免住户们在电梯的轿厢中出现尴尬的局面,将景观电梯应用在高层住宅中,有的地区甚至使用了透明的电梯门。

第四,安全性的提高。住宅的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考虑重点,目前,很多的高层住宅都采用了警卫监控,通过加强物业管理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增强住户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住宅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节省人力以及物力的同时体现住宅的安全性,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安全感。

第五,面积标准还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级住宅不断发展,每一户的套型面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公共空间的面积却一直保持着以前的水平,有的开发商甚至牺牲住宅的使用功能,只为了提高出房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现行的房屋出售政策;二是因为开发商想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对此,国家应该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

2、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策略

目前我国的需求模式,生理、安全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关注重点。在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在设计公共空间时,从住户的需求着手,满足住户的舒适性、安全感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

2.1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坚持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这一设计策略,可以从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以及通风等方面入手。首先,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光环境,减少光线死角,为住户的交通提供便利。其次,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声音不影响住户的生活。此外,住宅的墙体应该使用保温的构造。另外,还要合理配置公共空间的通风设施。

2.2满足住户的安全感

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房屋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安全感,加强安全防护,建立可防卫的空间。首先,要对空间层次进行明确划分,建立领域意识。其次,要为住户创造舒适空间,减少消极空间。最后,应该针对公共空间,采用电子锁、电视监视、电子呼叫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加强监控。

2.3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

公共空间是住户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对于住户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其他的居住形式,高层住宅中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复杂。所以,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利用空间设计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促进邻里间的交往。

3、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方法

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针对底层架空、入口门厅、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创新了相关的设计方法。

3.1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指的是室内以及室外具有过渡作用的空间,不仅具备水平空间上的通透性,还具有垂直交通上的易达性。随着现代结构技术以及观念意识的不断发展,架空空间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应用上的适应性以及广泛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在设计底层的架空空间时,应该注意底层空间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在架空的底层空间,可以设置一些停车处、书报亭以及信报箱等基础设施来满足住户的日常所需。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底层的架空空间分割几个功能区,组织住户在底层空间进行室内活动,加强住户之间的交流,丰富住户的闲暇生活。

3.2入口门厅

入口门厅一般位于整栋住宅的入口处,具有很多的功能,不仅是住宅内部路径的重要节点,还能进行人际交往,除此之外,一般还设有告示栏、信报箱、值班室等基础服务措施。因此,入口门厅的设计,应该具有引导交通的功能,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休闲设施来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住户创建一种轻松的交往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入口门厅的个性设计,提高住宅的个性以及可识别性。

3.3电梯间以及楼梯间

由于高层住宅设计具有便捷性以及紧凑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节约,高层住宅一般都是将电梯间以及楼梯间进行合并设计,不仅要具备交通功能,还应该对设备管线进行有效排列和安全维护,而且,还应该降低电梯的运行噪声。在人们的印象中,楼梯间都比较昏暗、狭小,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的合理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受,因此应该加强楼梯间的光照设计。

4、结语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3篇

当代城市建筑环境日趋密集, 钢筋水泥的环境限制了儿童进行户外游戏的机会, 景观设计学研究表明户外游戏空间能够为儿童提供与动植物接触了解的机会, 增强对自然界、宏观世界的认知的机会。这种接触能促进孩子们身体上、认知上、语言上的发展, 提高孩子们的体育活动能力, 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增强社交能力与公民意识等。如何为儿童设计一个广阔、自由的游戏空间, 让他们茁壮成长, 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二、国内外概况

美国是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起源地, 1868年, 第一个户外儿童游戏场地建筑出现在波士顿的一所公立小学内。1886年, 由一所儿童之家率先建起的儿童沙地乐园也位于该市, 由此引发了20世纪初美国的“儿童游戏场地运动”。1950年, 美国游戏协会 (Playground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引导35个城市开始有规划地设置游戏场地, 到1990年, 已达到336个城市。在过去的100多年间, 美国迅速推动了儿童游戏场地的建设, 为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也开辟了儿童户外场地设计的先河, 并为当今儿童场地的景观设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丰富素材。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立足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则上, 对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儿童游戏场地建设有所重视。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新建的儿童游戏场地, 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但也暴露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较之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发展速度和经验来说, 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我国儿童游戏场地存在问题剖析

首先是儿童游戏场地及设施的缺乏。目前, 尽管我国儿童游戏场地空间的数量和面积都有很大的增加, 但真正能够吸引儿童的游戏空间并不是很多。许多居住区都将健身活动区作为儿童的游戏场地, 迫使儿童以成人健身器械为游戏设施, 这既影响到一些成年人的健身活动, 也对儿童的安全构成威胁。而有些城市公园的儿童游戏场地空间, 还只停留在“沙坑+滑梯”这种千篇一律的游戏模式上, 对于具有“喜新厌旧”这一特性的孩子们来说也缺乏吸引力, 影响了孩子们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与同龄孩子交流互动的机会。

其次表现在安全隐患上。儿童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 好动的天性使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在游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一些儿童游戏场地的维护管理并不到位, 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视觉死角, 游戏设施的尺度过大、过高, 活动器械的表面多棱角等都可能对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

此外, 我国大部分的儿童游戏场地并没有按照儿童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区域划分。儿童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生理、心理、行为特征、活动尺度上不断发生变化的特殊人群, 单一的设施和器械不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求。可以将场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幼儿区 (0-3岁) 、学龄前儿童区 (3-6岁) 、学龄儿童区 (6-10岁) , 另外还应考虑到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 在设计上进行无障碍设施的规划。

最后是在场地设计上没有考虑使用人群的多样化。儿童虽然是作为游戏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 但儿童的监护人, 有老人、成年人、残疾人, 他们也是游戏场地使用人群的一部分, 他们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合适的活动区间与休息座位的规划也应该纳入整体设计中。为了便于他们对儿童进行监护和照顾, 还可以考虑设计一些活动设施让他们和孩子们进行互动, 以提升亲子关系。

四、儿童游戏场地空间布局形式

儿童游戏场地的空间布局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型空间和复合型空间两种。单一型空间可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封闭空间。复合型空间一般由若干个单一型空间有机结合形成, 可分为串联形空间、环形空间、放射性空间、树枝状空间和组合形空间。

单一型空间适合面积相对较小, 活动内容较少, 使用率较低的游戏场地空间, 是居住区常见的空间布局形式。复合型空间适合面积较大, 活动内容丰富、游戏设施完善、使用率高的儿童游戏场地空间, 是城市公园、广场中普遍使用的空间布局形式。

五、影响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要素

第一是建设资金, 资金来源是政府公益性的投资还是开发商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 资金量和投放比例都决定了游戏场地空间布局的规模、形式以及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是人口密度, 城市中儿童游戏场地的布局要对人口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调研, 了解儿童在每个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儿童分布密度对儿童游戏场地的利用率、设计规模和设施数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是地理位置, 儿童游戏场地的选址需要考虑周边的用地性质, 尽量避免人流较少的郊区地段, 以及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区。此外, 城市过境交通和城市主干道相连的区域也不适合建设儿童游戏场地。如果地理位置选择不合理, 即使设置了儿童游戏场地, 其使用率也不会很高, 造成设施、土地等资源的浪费。

六、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景观要素

(一) 植物种植

植被既可作为儿童游戏场地的边界, 隔离外界噪音、粉尘、尾气等有害物质, 也可作为景观节点来美化环境。比起欣赏, 儿童更多的喜欢把玩植物,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能让他们认识自然, 亲近自然。因此在植栽中一般选择能够春夏观花、秋季观景、冬季观枝的景观。以乔木为主, 供稀疏庇荫, 灌木少数, 无毒无刺, 草坪要选择耐践踏的品种。

(二) 道路和场地铺装

由于儿童对道路的方向性不敏感, 所以可以将广场、草坪、游戏场地等场所, 只要是儿童能够通行的空间都视作是道路交通空间, 在这些地方应该保证平整防滑, 方便轮椅、儿童自行车、滑板、婴儿车等通行。所有的游戏设施下必须采用保护性地面, 例如沙地、注塑橡胶、橡胶垫等, 保证有足够的厚度减缓冲击力, 以减少儿童从设施上跌落所造成的伤害。

(三) 地形

变化的地形, 高差起伏, 新颖、独特和细腻的空间构成可以增加游戏场地的趣味性, 鼓励儿童去探究环境, 培养孩子的探索和挑战精神。将地形与游戏设施结合在一起, 比如山地的滑梯, 林间的树屋爬网, 既不生硬又具有识别性。而平整开阔的地形则可作为体育运动的场地, 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奔跑, 追逐嬉戏。

(四) 水体

水是多变的、柔和的, 也是易亲近、易感知的。儿童都喜欢玩水, 这能让他们亲近自然, 热爱自然。可以设计喷泉、跌水等比较安全的水景小品, 水池的设计按年龄或身高设不同深浅 (20-40cm) 的水池, 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水质应保证清洁, 湿滑区域的边界处应采用防滑材料固定以预防儿童滑跤摔倒。

(五) 设施的摆放与色彩图样

日晒雨淋等因素可能对设施有所影响, 因此在摆放位置上需要注意。从儿童的行为因素考虑, 也需要对设施的摆放进行设计, 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在场地的色彩上尽量选用明亮愉悦的颜色, 给儿童带来愉快的心情。色彩丰富的图案或纹样也同样能够引起儿童的兴趣, 其中可以添加一些科普知识,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寓教于乐。

七、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创新点

我们总是将儿童游戏场地与游乐园等同, 最著名的是迪士尼乐园和欢乐谷, 这种集中的、快餐式的娱乐文化剥夺了儿童对自然的兴趣和发现自然、获得快乐的机会。而传统的游戏场地只鼓励那种孤独的、平行的游戏或者是简单的合作游戏, 例如跷跷板, 孩子们能在跷跷板上做什么, 除了上升和下降, 或者从上面掉下来, 这种游戏限制了儿童的戏剧性和创造力。因此, 我们需要为儿童游戏场地设计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创意。

(一) 设计运用感知类游乐设施

参与感知活动对儿童由具体思维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有很好的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通过大量的心理学试验证实: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 11%是通过听觉, 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对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觉的体验可以通过材料的运用来实现:粗糙与光滑、干燥与潮湿、轻与重、热与冷……材料与物体的丰富程度远比设施的多少重要。将这些因素运用在儿童游戏场地, 会使儿童的兴趣大增。

(二) 本土文化的再现与表达

中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孕育了民间儿童游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不仅需要再现我们的祖先们所熟悉的民间儿童游戏, 更应给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民间儿童游戏注入生机和活力, 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八、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儿童游戏场地的建设应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国家日后的发展。以城市开放空间中的儿童游戏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探析, 以期能为我国城市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帮助。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少年儿童群体数量在我国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户外游戏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及体魄的增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因素, 合理的户外游戏场地设计会对儿童的户外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 为城市儿童营造一个布局更加合理、设施更加完善的户外游戏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咸孚, 李雄飞, 王全德等.居住区儿童游戏场地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唐莉英.城市儿童游戏场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刘冰颖.城市儿童游戏和游戏活动空间的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4]詹燕.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4篇

儿童空间作为现代城市户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的设计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儿童户外空间的重要意义,以儿童行为心理的特有特征为基础探讨儿童户外空间设计原则和具体设计手法。以期能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市中能够提供给儿童户外活动的场所却越来越少,而普遍存在的室内儿童活动场所空间狭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空气流通差,这样的空间环境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儿童们的心理健康,更影响其性格发展。因此,关注儿童身心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环境,是现今社会各界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意义

在各类活动空间中,儿童活动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各界逐步重视儿童成长教育问题,这使得人们对儿童户外游戏空间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关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需求,保护儿童的利益,促进户外游戏空间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为儿童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戏和学习的户外空间环境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1.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

户外儿童空间是提供给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的研究对城市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儿童成长教育中,户外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中游戏能够积极促进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像儿童的语言、认知、心理情感、行为以及学习能力等等都能通过游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正如弗洛伊德所提到的:“游戏是建立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途径”。因此,更好地设计创造出适宜城市儿童活动玩耍的户外空间环境,能够让儿童们娱乐的同时让他们的各个方面——身体素质、语言、合作意识、交际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满足现代城市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2.有益于亲子教育

在现代城市中,一处环境良好的户外儿童空间对家长们来说无疑是一处呵护陪伴儿童成长的乐园,同时也是儿童最早的“校园”。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家长们参与到儿童户外游戏活动中,与儿童共同分享参与户外游戏的乐趣,有利于家长与儿童的情感培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从而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塑造出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性格,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户外儿童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在户外儿童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并根据儿童成长的切身需求进行合理化设计,以满足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

1.整体性设计原则

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属于整个城市户外空间设计中的特别空间,是整体环境设计中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设计和谐与否的关键要素。要使其在整体环境中发挥好的作用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儿童活动空间的气氛要符合整体设计的氛围。在形式设计上应遵从与周边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做到不彰显突兀,使之融入到周边的整体环境中。(2)儿童活动空间要从整体上考虑其所处位置。结合所设计场地整体的通达性、安全性的需要,同时可以考虑为陪护家长提供休闲休憩区,可结合场地活动休息区来进行综合设计。总之,户外儿童空间的设计需考虑整体,协调周边交通、环境条件等综合因素。

2.安全性设计原则

在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将游戏场地危险率降到最低,确保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安全无忧是设计师的责任。在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安全性原则:(1)选址安全性原则(表1)。户外儿童空间的场地设置选址时要避开高危区域,如靠近流动密集的交通干线,出入口,以及河岸、湖岸等场地。对并不理想的场地可以在其周边运用低矮灌木植物或公共设施进行分隔、围合再创造,营造出隔而不离的视线通透空间,家长们可以随时观察活动空间周边的情况,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另外,儿童活动空间的选址还必须确保通达性,让其使用者有最佳到达距离,这样才会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这个活动空间。(2)材料安全性原则。在场地设计中的活动设施、铺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材质用途。首先,儿童活动空间的重点区域是儿经常游戏活动的地方,在其材质上的选择应采用软质塑胶、彩色铺装等。铺地形式应以体现童趣的色块铺地为主,鲜亮的色彩、奇异的造型能带给孩子们视觉上的刺激,易让儿童产生玩乐兴趣。再者,儿童活动空间中的游戏设施应该尽可能选用良性材料,如工程塑料类、木质类或者沙质类材料。尽可能少选用金属类材料,在设施的焊接处,五金配件,支撑柱及脚盘上等要注意做到圆化处理,从而提高儿童娱乐设施的安全性。(3)植物种植选择。儿童活动空间中植物配置应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设计。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及配置能够激发儿童对自然的兴趣,提高儿童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如选择生命力强且分枝点低的植物,满足儿童的好动行为;选择比较奇特的,色彩丰富艳丽,含有益香味的植物种类,从视觉和嗅觉来吸引儿童,可舒缓放松儿童情绪,亦可满足儿童探索需要。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活动中易接触植物,因此要注意避免栽种有异味、有毒性、有刺激性的敏感植物种类,如月季、龟背竹、玉簪花、紫藤花、玉丁香、五色梅、夹竹桃等植物,以防儿童过敏、被刺伤。

表1 安全性与通达性的相关定额规定

年龄0-3岁4-6岁7-12岁

距住宅的最大步行距离(m)50100400

入口环境不可直接对车行道开口不可直接对车行道开口尽可能不穿越车行交通道

注:表1引自杨焰文、肖毅强《儿童游戏场地系统规划探析》

3.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应做到以使用者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儿童活动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是儿童,次要使用者是陪伴儿童的家长,在进行场地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两种人群的使用需求。首先,设计以儿童为主的几个要素:(1)尺度,儿童活动空间的游戏设施、植物配置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尺度,如,秋千的座板高度就应该要比成人的座板高度要低,儿童秋千的座板高度一般设置为30厘米左右;沙坑的深度以30cm为宜,位置不宜长期处于背阳处,定期更换沙土,以保持其清洁。(2)心理,儿童游戏设施的设计要满足儿童新奇、好探索的心理。如,设计挑战性的小型攀岩设施,能让儿童体验冒险的游戏乐趣,增强儿童意志力和自信心,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另外,亲水是孩子的天性,场地中可安排戏水区。如,设置尺度适宜的水池、水流、压力出水等器材设施。(3)年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游戏设施的要求不同。根据相关研究指出,0-5岁的儿童倾向使用固定的游戏设施,6-12岁的儿童倾向使用能让其发挥想象力的可活动游戏设施。因此,应设置多种游戏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其次,在设计中也要考虑家长们的不同需求,设计成人、老人休息区。如廊架、亭子、花坛座椅等,方便家长看护及家长们之间交流。

户外儿童空间设计手法

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包括空间的形式构成、活动结构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设计,这些都是在设计中应该考虑的手法要点,只有综合的处理好各个手法要点才能设计出优秀的空间。

1.构成形式设计

儿童活动空间是各类活动空间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在空间结构形式上也应创新,如子母空间,交错穿插空间的运用等,使儿童空间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营造出趣味性的儿童空间;在形式元素的运用上也应多样化,如星形、动物轮廓以及多重图形组合等,有趣奇特的图案都可以成为儿童户外空间构成的形式元素。从而刺激儿童的活动愿望。

2.活动分区设计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分区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需求,以及不同年龄对不同游戏的需求。按照儿童年龄大小可分为幼儿活动场地,学前儿童活动场地,学龄儿童活动场地,让儿童们都可以自由的享受各种游戏;按游戏方式可大致分为球类活动空间、攀爬空间、沙坑活动空间、综合游乐设施活动空间、休息区等,让儿童有机会去体验攀爬、跑、跳的乐趣;按形态分区又可分为动态游戏活动区:如秋千、球类、攀爬、游戏赛跑等活动场地。相对静态的游戏活动空间:玩沙、积木等场地。不同的功能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有效的功能分区能为儿童提供更为合理的户外活动场地。

3.场地色彩设计

儿童游戏空间设计中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色彩的设计,运用色彩来塑造和强调环境氛围。色彩能够刺激儿童的感官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对儿童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儿童看到丰富艳丽的色彩会激发他们的兴奋感和愉快感;面对单调暗淡的色彩儿童往往变得忧郁甚至会产生恐惧感。在设计时选择明快鲜亮的色彩或是动画游戏场景中的主题色系、主题图案等,并与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搭配,达到协调统一,这能很好的吸引儿童产生乐趣,也能避免纷乱错杂的搭配给儿童带来烦躁不安、焦虑的影响。尤其是在五彩缤纷的游戏环境中,儿童感官上通过对色彩的认知和感受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心理上能够引发儿童的乐趣,并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成长,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结语

儿童是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的活动主体,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娱乐游戏空间,满足城市儿童的户外锻炼娱乐需求,同时提高儿童们的体质、认知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设计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林崇华(1971-),男,籍贯:辽宁省抚顺市,副教授,就职于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艺术设计;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探析论文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滨水空间;设计方法;城市

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水体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利用不合理、自然景观破坏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使滨水区域的保护和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滨水空间,作为人类最早的居住环境,其居住功能正面临着严重衰退的威胁。加强滨水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恢复原有的滨水空间面貌,使滨水空间和现代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滨水空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具的区域。充分运用滨水区位和资源优势对其进行设计和建造,是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而随着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法的进步,生态环保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中,并在前期设计、材料运用及后续养护管理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例研究对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对滨水空间的设计规划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

20世纪,北京、上海等城市引领了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和改造的热潮,城市的滨水空间逐渐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很多城市将滨水空间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但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还比较局限,并没有放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来考虑,仅注重水体本身的整治,忽略和整个城市的联系,注重经济效益胜过生态效益。而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使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绿色、低碳、环保上来,“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格局,更是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和保护管理,将生态的理念融入进去,以改善滨水景观环境。

1.2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景观发展起步较晚,空间规划设计相对落后且缺乏经验。近些年,我国的滨水景观由于快速盲目的改建,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规划缺乏整体性、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无法传承地域文化等。这些均会导致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要素不协调,景观生态功能削减,甚至是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1-2]。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结合生态理念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的重中之重。

1.2.1规划缺乏整体性设计

现在的滨水空间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一是只注重设计和施工,忽略前期的项目调查评估和后期的总结归纳;二是未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滨水区域的具体功能出发,与城市割裂性明显,边界过渡生硬;三是土地使用混乱,资源利用不合理。

1.2.2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

现如今的滨水设计、改造过于追求景观效果,大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河床被硬化、河道截弯改直,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结构;河道边界修筑景观大道,严重破坏了天然土壤;生产、生活废水过度排放,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图1)。

1.2.3地域文化传承缺失

由于滨水景观设计方式陈旧,过度追求形式化,缺乏和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度结合,导致滨水设计普遍缺乏城市特色,千篇一律,甚至在多个城市出现相似的景观,不能突显当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2生态理念下滨水空间设计构思

生态理念的根本就是强调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满足空间的景观效果和利用人群心理因素的同时,营造出生态环保的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注重整体性。要全面分析整个滨水区域,整合可以利用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次,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当艺术性与景观性并重。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适当加入艺术元素,增加滨水景观的观赏、体验功能,力求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第三,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在进行生态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保护河岸、湿地、动植物等,多运用低碳节能的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的自给,使场地充满活力。第四,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考虑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在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地形地貌,合理保留和改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地物。这样不仅生态环保,而且更具地域特色。

3滨水空间设计方法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对滨水区域所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城市中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和当地文脉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对整个城市区域内与水体相关的设施及规划中的相关方案进行整体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范围。同时,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和已建成的成功案例,根据生态滨水空间的建设原则完成设计。基于对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应遵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3.1滨水空间的生态化设计

滨水空间想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化。通过对水景建设的控制,来保护水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滨水空间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因地制宜,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3.1.1保护水质,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首先对水质进行保护,发挥水体的净化功能。一是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保护水体循环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在污水源头净化水质[3]。二是运用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在水中种植生态型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笔者在参与抚宁县洋河两岸景观工程方案规划设计项目时,就运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对洋河及其支流进行净化,并结合地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引入了NARS自然水景系统(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从地质、水质、微生物菌群、水生动植物等方面考虑,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4]。此外,采用自然原型的生态堤岸,辅以水生植物,在荷潭映月景点中重点打造摇曳多姿的水景风情,展现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热烈景象,既保护了河流水质,又获得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3.1.2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运用

生态的设计手法保护滨水空间的生物,保护和适当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主要是靠城市河道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面积较大的城市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就是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图5、图6)。整个生态河道全长2000多m,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河道渗透进入市区,有效地调节了城市小气候。设计者运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和修复湿地的方法,为鸟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附着生长地,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白莲泾生态修复项目效果明显,改善了河流及两岸的自然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了动植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3.1.3采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保护天然状态下的河岸、河心岛及湿地景观,减少大规模的开发,保护滨水空间的结构。采用生态驳岸,如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等,运用石材、木材、植物等天然材料(图7、图8),增强河流的渗透性,起到抗洪、防涝、护堤、调节水位的作用[6]。

3.2滨水空间的延续性设计

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历史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延续性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延续,以及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3.2.1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结构的延续

滨水空间所独有的线性特征,能将滨水区域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1880年,美国景观设计界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突破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中,针对波士顿绿地现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及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线性的绿化将河流沿岸的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7]。滨水空间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延续需要通过景观廊道来实现。这样不仅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统一,还可以将滨水区域的气候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3.2.2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滨水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深度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生态理念和材料,设计并建设生态型的构筑物、景观小品,力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场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化探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尽可能对遗留下来的厂房、铁轨、吊车、烟囱等景观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如厂房的框架被留下,旧时的烟囱用玻璃包裹,用造船厂原有的机器零件设计成景观小品等,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充分延续。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的大胆运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铭记这一段历史。岐江公园在中山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在设计改造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低碳环保,还使得岐江公园独具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规划中重视生态、水利、游览、城市保护等功能的合理设置,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丰富了该区域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公共空间,只有秉持功能复合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理区位优势,将功能衰败的产业迁出,同时引进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休闲、商业产业,使城市滨水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等方面[9]。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主要运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结合生态自然的驳岸,合理设置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区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滨水空间的商业设计应利用滨水区域线性的特征,根据地形建造部分临水或非临水的商业街,同时结合开敞广场和亲水平台,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滨水商业发展新模式。滨水空间的居住功能是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和自然特性的前提下,开发其周边区域,发挥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悉尼的达令港就是体现滨水空间功能复合化的典型案例。达令港由港口码头、绿地流水及各种建筑群组成,将水族馆、博物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综合设施与滨水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达令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整体规划设计以公共性、层次性、延续性、复合化、立体化为原则,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连续的、规模性的滨水空间格局。达令港在恢复滨水生态功能和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时,创造了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满足了市民观光、休憩等各种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生态这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生态理念,探析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从各个景观要素进行考虑,归纳总结出适合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对自然有着特殊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化功能。这对城市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2]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3]桑立红.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98-101.

[4]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研究———nars:长期清澈秀美的自然水景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2006(5):36-40.

[5]于志远,戴军,朱胜萱,等.系统整合化的景观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5):10-20.

[6]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7]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4):73-85.

[8]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6篇

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生态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态思想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然后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资源缺乏等问题。

园林行业在当代中国是一个逐渐兴盛的行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团队建设、部门设计、领导人物的决策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没有健全科学的法律法规性文件;

(2)行业规范不够完善,缺乏具有高素质、较强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做决策;

(3)设计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队伍在施工建设方面缺少较为规范化的指导。

以上多种因素说明我国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在绿化率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工程带给城市系统的好处,导致现代多地区展现出的是一种生态效益较为低下的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城市园林景观,从根本上缺乏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生态思想对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

当前城市化推进让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建立宜居生态城市势在必行,就要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创新设计思维,不仅要优化平面园林设计,更要创新多元的立体生态空间。为优化城市环境,有效利用资源,要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实践中,使园林景观因为生态思想的加入而更具魅力与吸引力。目前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生态学思想为城市注入了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但也存在用人工景观取代很多自然景观,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利有弊。还有观点认为,在生态思想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作用下,最重要的是要强调自然美,比如要懂得保护当地不可再生资源,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学会尊重当地的乡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达到人文、文化、景色相得益彰的效果[1]除此以外,还有学者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认为要重视和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侯条件及污染程度,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能够改善环境污染并适合当地的物种在当地种植,以确保生态环境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以上不同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都与城市化生态建设息息相关,力图将城市环境打造的更具自然人文气息,给城市居住人群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工作实践中更加全面的从多个思维角度去考虑打造生态化城市园林景观。

2、城市园林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造尽管因为有了生态学理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园林设计理念落后死板。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设计前缺乏整体规划,拼块设计,不加考虑的模仿发达国家或发达城市的设计手法,甚至有些城市一边改造一边设计。这些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园林景观缺乏整体性,城市绿化参差不齐,破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给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色彩也较为单一,过于重视突显形状带来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颜色和物种的搭配,既不能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美感的需求,也因物种单一而不能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要求。

(3)园林的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有一些园林设计工程队伍并不重视园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导致园林经常处于干燥的状态,并没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其浇水,此外,还有一些树木因为受虫害的侵害,也没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虫害进行处理,造成了树木的枯萎,这样就影响了园林的整体效果。

3、通过对生态学的研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营造的措施

园林设计者通过将生态学思想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方式意识到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追求视觉上美观的同时,不能在设计上忽略“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佳设计就是在满足视觉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最后还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几点,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3.1选择植物的时候采用“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在园林景观建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需要选择能适应当地气候以及符合该地文化背景的植物来种植,才能更好地发挥该植物与整体景观相得益彰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研发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增加园林设计中植物多样性,为更好的美化园林景观做出百分百的努力。

3.2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要完善和加强

之所以要加强对植物后期的养护管理,是因为要落实将生态思想融入园林景观中的设计理念,也为了有一个较为健康的生态园林景观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对园林植物养护的监管力度,聘请园林养护方面的专业人员做好浇水、修剪以及病虫的防护工作,还要做好保护园林景观植物的工作。最后,还要大力做好爱护花草树木的宣传工作,比如在园林中贴一些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标识牌,让爱护花草树木的文明行为深入人心,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3.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思想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所以不仅要融入生态学思想,还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园林中需要有足够的水进行灌溉,而我国水资源相对缺乏,所以如何达到灌溉的目的,又能很好地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这需要慎重考虑[2]。首先,可以通过对污水的再处理和收集雨水来解决水资源的缺乏问题,还有在一些耐旱地区建造的园林景观,可以选择种植多种耐旱的植物,最好是采用滴灌和喷灌的灌溉方法,能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在园林景观建造中,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一些可再生资源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风能等,这些都需要大力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会对树木进行修剪,在修剪的过程中,被剪下来的树枝就变成了垃圾,所以要加大研究,使这些枯枝变废为宝,在尊重自然原本生态自然的基础上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景观,在融入生态学思想的同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3]。土地资源也是除了以上所说的水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外很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但是独特的是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是能循环再生的,这也是土地资源最宝贵的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对如废弃工厂或类似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尤其是这一类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中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而园林设计师可以精心设计将其改造为园林景观,不仅仅能解决城市规划的棘手难题,还可以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废弃工厂变废为宝、大变样貌,富有活力与生机[4-5]。在通常的城市或绿地水系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水陆过渡带上是生硬的水泥铺装,但这里本应是多种生物栖息的边缘地带。这种硬质铺装的河岸破坏了土地原有的生态方式和生态环境,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提倡建设生态驳岸,恢复河岸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城市园林景观的建造变得复杂多样,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简简单单地种一些树、栽一些花和摆一些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雕塑,除了这些以外,现代园林景观更加注重“美观与功能”同在的设计模式。园林设计师通过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以前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建造一个当地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越来越多的园林设计者也在充分践行生态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都在为建造一个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又能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王明璐.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张鹏飞.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之建议[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党亚萍.凤县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管理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5]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第7篇

【关键词】 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32―01

城市留守儿童指的是一些由于各方面原因限制无法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由他人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户籍为城镇的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城市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具有缺乏亲情、心理焦虑以及监护不利等共性的不良影响外,同时还具有其特有的个性。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m然在物质生活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却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教育,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诱惑,进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城市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学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城市留守儿童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以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在调查中显示,对自己学业比较满意的留守儿童占13%,不满意的占60%,其他的儿童则表示无所谓。同时超过50%的城市留守儿童都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考取良好的成绩步入高中、大学,进而让父母满意,也能获得更多的关爱。在学习的过程中,35%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同时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2.心理存在严重的偏差。由于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从而使得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偏差,表现得过于焦虑、自卑,同时存在冲动倾向和社交恐惧等不良心理。这种心理偏差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自卑内向,不善交际;另一种则为逆反、暴躁,容易被激怒,冲动、狂躁。同时,通过调查显示,4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自信心、社交能力等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3.思想观念扭曲。由于父母的缺位,使得城市留守儿童会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和偏离。通过调查显示,城市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对公益以及集体活动不关心、不积极,同时缺乏爱心和同情心,讲究吃穿,在消费上随心所欲。很多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会采用物质和放任的方式纵容孩子,进而使留守儿童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并容易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的习气,进而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二、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干预的策略

1.提升父母教育认知水平。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所以在孩子的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至少要有父母一方留守在孩子的身边,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如果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父母无法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在外出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与孩子保持亲子互动,虽然在生活上缺位但是不能失职。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要与监护人以及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成长动态,而且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城市留守儿童虽然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学校担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学校需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心和管理;其次,设置留守儿童的管理部门,可以在校内实行一对多的师生监护机制,比如每名教师负责5名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管理;再次,设置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现、追踪和引导,进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如果在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更容易加剧叛逆的程度,通过心理专家的引导和对其心理问题的疏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最后,学校还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或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为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等,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通过与家长形成合力的方式,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慎重选择监护人,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首先,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具有和谐的家庭氛围,进而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代理监护人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这样才能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对孩子行为以及习惯的规范;最后,代理监护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不仅可以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同时也可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能够积极地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考虑。

城市儿童游戏空间设计探析论文 第8篇

1 自然游戏场所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

1) 城市远离自然, 儿童远离自然。现在, 我们需要穿过城市到被圈禁的各式公园亲近自然, 城市儿童不再能奔跑于山林间、嬉戏于河溪里, 难以与泥土沙石为伴、与花鸟鱼虫为友, 更多的只能留在室内或进入毫无意趣的游园进行游戏。

2) 自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充满自由与意趣的自然环境是儿童必须且天然的导师与教师。儿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各种游戏, 一方面锻炼身体、体验劳动, 增强抗病能力并积蓄力量, 另一方面塑造审美情趣, 也学习如何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3)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缺乏与无趣。本文中探讨的是正式的儿童游戏场地, 即各级综合性公园附属儿童游乐场、居住用地中的儿童活动区、儿童乐园等专门设置与设计的儿童活动区域[1]。它们多以游戏设施为中心、植物为边界的“麦当劳”模式[1]指导设计, 普遍存在活动布局不均、内容陈旧单调、配套设施不齐全以及维护管理较差等问题, 还存在如交通、犯罪等隐患, 不仅不适合儿童尤其是幼儿进行游戏, 更难满足其创造性、冒险性的游戏需要。

2 城市户外儿童游戏的调研分析

儿童作为调研对象, 参照中国医学界普遍以0岁~14岁儿童作为儿科对象的研究范围[2], 又根据儿童随年龄增长所表现出身高、体重、活动方式以及户外行为能力等的差别, 将重点讨论3岁~~12岁的儿童。

2.1 儿童户外的游戏类型

1) 象征型游戏。即模仿型游戏, 是由儿童自身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 经过一定构思表达出来的游戏。其对于儿童观察、表达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 构建型游戏。儿童利用泥土、沙石、植物、废弃物等, 结合流水或使用工具, 将它们重塑成与身边事物相似的建筑形象[3], 如挖沟、堆沙堡、搭木屋。

3) 运动型游戏。偏重体力与耐力的游戏类型, 包括各肢体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 如跑、跳、攀爬、投掷、转身、攀登等。保证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儿童体能并提高抗病力, 更有利调节情绪及有效缓解学习压力[2]。

4) 冒险型游戏。目的是训练儿童体力、协调性和精神。让儿童在不熟悉又看似危险的环境中借助游戏挑战体力及心理承受力, 使其意志力和体力都得到锻炼。

2.2 儿童对户外游戏场地微地形的需求

1) 多样性。儿童对组合丰富的空间序列及形式多样的游戏设施更感兴趣, 因此场地的设计不仅地形有更多变化, 还要改变设施的单一活动维度, 让其配合地形灵活布置以创造更多游戏形式。

2) 自然性。儿童游戏不仅需要一块有器械的空地, 而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游戏中全身心感知自然的同时学习多元的知识和技能, 都是儿童在户外活动中获得的重要经验。

3) 刺激性。儿童天性爱冒险, 且其健康成长需要外界环境给予多样的良性刺激, 故应尽可能依托、利用微地形来创设数量更多、冒险刺激的游戏内容, 帮助儿童实现多面发展。

4) 安全性。公众对游戏场地安全性的担忧涉及设施、生态、心理等方面, 投射在微地形上则集中为:过深且缺乏边界保护的坑洞或水体;过高、过陡或高差过大的丘陵、坡地及台地;不具有保护性的铺装。

3 儿童游戏性微地形设计

对于城市户外儿童游戏空间来说, 一般性微地形是不够用的, 即只满足基本景观功能而不能传达场所精神———儿童游戏, 并且儿童在一般性微地形中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游戏空间。

3.1 游戏性微地形设计指导原则

1) 改善原有地形, 保证多样性。在保留原生地形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功能与主题以利用, 应具两种或以上不同形式地形, 且地表形态应作出相应改变, 最终成为充满趣味的游戏性微地形。

2) 关注设计细节, 确保游戏安全。在保守观念中, 场地是否足够刺激有趣相较安全与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实际上儿童却更追求冒险, 因此满足儿童游戏需求同时保证安全是游戏性微地形设计的核心。

3) 提高微地形互动性, 设计“活”地形。a.将游戏器械同与其形态相似的地形结合, 不仅让游戏更便利, 更增加了地形的趣味性和游戏性。b.儿童能通过游戏自主改变局部地形或地表形态, 此时微地形是运动的、“有生命的”。

4) 重视儿童天性, 营造环境自然性。高度自然化的空间不仅包含泥土、沙石、花草、流水等自然元素, 还包括味道、声音、色彩、肌理等多元素的表达与变化, 利用天然的事物更易激起儿童游戏、探究的兴趣。

3.2 游戏性微地形的设计方法

1) 山地。首先从形态上, 山地都包括山顶、山坡及山麓, 每一部分都能成为游戏空间。山顶有平顶、圆顶和尖顶, 可在山体内部铺设攀爬甬道, 在山顶设塔楼、瞭望台等标志物作为终点;山坡分为直形、凹形、凸形、S形及阶梯状, 可将“陡坡”与“悬崖”开拓为垂直游戏空间, 开展坡道攀爬、垂直攀岩、滑草等活动, 或将坡面作为涂鸦墙、黑板;山麓的过渡区, 可以设计“雨水花园”供孩子们参观、学习环保知识, 也可将平坦的一侧作为沙滩、戏水池任其玩耍。

其次从构建材质上, 有土山、石山和土石山三种形式, 都必须遵守相应土壤安息角的要求, 并配合种植防止水土流失。利用石材的独特质地、性状、颜色、形状等, 堆砌成各具特色的游戏空间。例如用叩击能发声的灵璧石、太湖石等堆叠成“会唱歌”的玲珑山, 用黄石、宣石等颜色特殊的石材堆砌“四季”假山。

再次从空间虚实上, 园路穿山而成隧道, 或在山体中修建地道连通各个小场地, 还可模拟建造动物洞穴、地质溶洞以结合“溪流”“暗河”, 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探索空间和探秘乐趣。

2) 平地。每一个儿童游戏空间都应当有一块平整或坡度极缓的平地, 且平坦的空地能提供最大的自由游戏空间。

首先, 游戏性平地可以是一片宽敞草地, 也可以是林下空间。一般来说, 前者以疏林草地的植物景观为主, 草坪中只需一两株高大且树冠开散的落叶乔木, 作为点缀和短暂停留使用;后者则需平地造林, 应选择分支点较高、主干笔挺的乔木, 外形独具特点更好, 如水杉、复羽叶栾、银杏、樱花等, 且不能种植过多灌木及地被植物以保证不侵占游戏空间, 此外, 可以利用其上层空间建立树屋、空中走廊、爬梯及桥梁等, 无疑会增加游戏趣味性。

其次, 有多个平地时可将其合成一个整体, 组合形式有树状、环状、线状及复合形, 同时各平地间可以略有高差以增加空间变化, 不仅能设计更多游戏内容也便于儿童集中活动。

最后, 必须保证游戏的舒适度、安全性与趣味性。铺装应以草皮、草丛、细沙、彩色橡胶地垫等软质材料为主, 局部使用彩色沥青、木材、天然石材、鹅卵石等硬质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特殊材料进行局部装饰, 如木屑、陶土粒、贝壳、玻璃、瓦片等。

3) 洼谷地。洼谷地引申到游戏微地形中表现为两侧及以上隆起地形的夹峙地带, 以及凹陷向下的平底和圆形底地面。

首先, 结合“山地”的瀑布跌水设计成溪涧景观。其一, 洼谷地能收集雨水及浇灌植被后的余留水分, 以免水土流失或堆土塌陷;其二, 水体景观的贯通能给水生动植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 并增加儿童游戏及受教育的条件。

其次, 当水流进入较宽敞地带后可设计“滩涂”景观。即在两侧向下倾斜为起点至常水位线之间的陆地上放置可以攀爬的雕塑, 靠近水边布置石堆或大石块, 还可将喷头隐藏在石缝中做成小喷泉等。

最后, 植物或铺装可结合地形设计旱溪景观。如成片、成型栽植一种或多种开花灌木、地被形成花溪、花境;用不同材料设计有趣的铺装纹样等。另外, “盆地”地形可作露天剧场, 给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或节日表演提供场地。

4 结语

目前, 国家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指导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 致使当下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建设与儿童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如何使孩子们的生活多一些自然绿色, 使他们能自由开放地游戏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 由此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可以通过设计更适宜游戏的微地形, 表达、传递游戏场地多元情感, 使其成为可倾诉、可感知的实体, 满足儿童对游戏最直接的感知, 也在细微处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

参考文献

[1]鲍鲁泉.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自然化设计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1 (3) :1-2.

[2]刘冠兰.“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0:12, 22.

上一篇:关于开展2011年度江苏省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下一篇:贫困户档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