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同步的作文:素材积累

2024-07-29

《雷雨》同步的作文:素材积累(精选18篇)

《雷雨》同步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1篇

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阳光明媚,万里无云,下午就突然翻了脸,漫天的乌云层层叠叠,像长江黄河的波涛,一浪盖过一浪,气势汹汹地向大地压下来,顿时天地间一片乌黑,都笼罩在阴霾之中。

雷雨的先驱者,风神,神不知鬼不觉的跑了过来。一阵狂风之后就平静了。也不过几分钟一道道曲折的闪电像一条条带火的赤练蛇。紧接着就是震耳欲聋的雷声。它震得楼房在微微颤抖,雷电在天空中横行了十多分钟,那密布的乌云中开始掉下黄豆大小的雨点,打在池塘的水面上,数不清的水泡在水面上,落在皮肤上都有点隐隐着痛的感觉。在这期间,风神又来了,把树吹得弯下腰,有许多的树被风吹雨打的折断了。雨越来越大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房顶上的雨像瀑布一样从房檐上哗哗啦啦的往下流,溅起高高的水花,大街上的灰尘干干净净。

下了大半天,雨渐渐地变小了,似乎失去了风和雷这两个靠山,越来越没劲。慢慢地雨停了,太阳也露出了笑脸,空气中也带着泥土的芬香,空气非常清晰使人陶醉,不远处的山坡上又传来小鸟的歌声,雨过天晴,空气多么迷人,大地多么美丽。

啊!多么神奇,多么迷人的大自然啊,我爱你!

《雷雨》同步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2篇

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整段引用的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

可谓“一石双鸟”。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

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

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这篇作文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在备考阶段。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当然,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本身未必值得提倡和鼓励.本节内容只是为考生提供一种参考。

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实际上。

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能够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张力的表达唤起读者无尽的联想和想象。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

比如,金晶。’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这篇高考作文化用苏轼《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将苏轼一生的遭遇聚焦于一个感伤而又旷达的赤壁之夜.写出了苏轼的“心灵的选择”.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又出之以新的情调。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2.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

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个性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御语言的功力。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要知道.这些优秀作文的成功靠得是“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内容充实”,这些才是它们获得成功的关键.而非仅仅是浅易的文言。这一点。一是方向模糊,一是范围太大,怎么办?不断有考生留言询问,我想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做文都很讲究章法。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来。

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

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每一首(篇)诗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

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2002年江苏考生的《东坡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写法获得成功的。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

四、改写古诗文内容出彩

好的古典诗文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简而意丰。改写可以是化用意境.再现古诗文的情景.也可以从古典名篇中寻找“空隙”,对内容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例如2004年江苏考生的《(孔雀东南飞)新传》“活用”古典文学资源,根据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对《孔雀东南飞》大胆改造而成的“故事新编”,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中国式离婚”.体现出了考生独到的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洞察。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

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的《赤兔之死》,2002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

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改写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

“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2003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

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高考临近了,许多教师和考生都在为考场作文的写作准备素材,但是又常常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关口.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地体现出个性的色彩。——传统文化的继承。

也能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平添些许的诗意。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如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

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1.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而全篇引用的。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

” 这个开头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高考作文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以上四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妙用古诗文“出彩”的方法也不止是这四种。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别有忧愁暗恨生。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

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然。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

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第3篇

高投入地进行广泛阅读的确是“开采”作文素材之“正道”, 但学生往往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旺盛的精力去扩宽课外阅读面, 从而难免产生“管他新与旧, 能用便是料”的心态, 大肆使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 言必称李白、杜甫, 满篇老例酸词, 又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鉴于此, 教师必须有效地开“源”扩流, 才可使已弱化为涓涓细流甚至有干涸之虞的素材之河日渐丰盈, 碧波荡漾。

可供挖掘的“泉眼”, 除了不少老师公认的初高中各科目教材 (不只限于语文科) 以外, 各次语文测试卷以及高三复习资料书中的阅读题文本同样具有不容小觑的利用价值。这些资料学生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要“另找时间阅读”的顾虑与花费, 而且它们往往横跨古今中外不同时空领域, 融合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海量知识, 的确是积累素材的又一绝佳选择。譬如文言文中清白坚贞、宽容待人的王述, 深谙民瘼、才德兼备的拜住皆可一一入文, 选考类文本中“干净了一生”的傅雷、以创新理念改变了世界成就了自我的乔布斯都有着可歌可泣的经历……学生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 主动发掘近在咫尺的素材,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目标又怎会难以企及呢?

二.精选萃取, 笔运妙理, 才能铭记于心、翕张自如

“记忆”与“使用”是更为重要的写作环节, 而教师往往让学生围绕某话题抄录3-4个相关素材, 再施以“背多分”法, 这种传统方法难脱“高耗低效”的怪圈, 学生用时多、记不牢、不会用, 难免对素材积累敷衍了事, 这甚至成为其在作文中“堆砌例子、言不达意”的主因。

因此, 笔者认为, “死记硬用”不如“巧记活用”, 原始素材一般篇幅较长、指向多样化, 只有去粗 (与话题无关的内容) 取精 (能够论证话题的核心部分) , 才能化繁 (原始素材) 为简 (话题与论证要素) , 让学生记得牢, 用得好。

在教学中, 笔者尝试指导学生使用以下方法巧记、活用作文素材:以“由果溯因法 (因果分析法) ”从作文素材中提取2-3个话题→根据话题对原素材进行萃取, 用3-4句话概括论证的基本要素 (背景或原因, 具体做法, 目的、意义、成就、影响或后果) , 再结合话题以及这些要素记忆素材或运用该素材进行写作。

例如, 以该方法从人物通讯《乔布斯的双面人生》中萃取记忆及运用要点, 步骤如下:

话题:热爱

背景:乔布斯遭受公司高层排斥, 曾被赶出苹果, 后又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

具体做法 (人物热爱事业的表现) :当他不幸患上胰腺癌时, 他对事业的热爱却并未减退, 在他主导之下, 苹果推出iPod nano, 重新回归市场宠儿;当他因病休假时, 他对科技产品更广阔的图景和未来的思考却从未止息, 不久他又推出iPad, 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意义或成就:他对事业的热爱, 不仅让他重获命运之神的眷顾, 取得令全世界为之咋舌的成就, 更使苹果获得长足而持久的发展。

不难看出, 以该方法提炼出来的恰好是写作议论文核心论证段的基本要素。该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着眼于增强学生挖掘素材中的有效信息的敏锐度, 从而实现对素材的有效记忆, 进而提高了对素材进行有效运用的能力, 从源头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时“贴标签、依赖性套作”的弊病, 可谓是“一箭多雕”。

作文素材的积累 第4篇

关键词:引导写作 素材积累 方法技巧

写作文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痛的是,他们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没有可写的材料,于是只有像挤牙膏一样的挤,或者干脆胡写乱拼。可想而知,他们的作文往往是空洞肤浅,缺乏文学色彩。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怎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呢?语文老师只要引导他们学会一些积累素材的方法与技巧,就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的作文也就会有看头。我们可试着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

在平时,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与报纸杂志等刊物,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并教给他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边吸收感悟一篇文章的好词、好句以及构思、章法、修辞、表现手法等。再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例、感人的事迹等材料,就应该把这些事例先加以概括积累在自己的记事录中,而后简单地谈谈感受与启示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不愁在写作文时没有材料可选。

二、引导学生在背诵中学会积累。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最佳时期,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背诵能够很好地积累所学的知识。语文老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多背诵名家名篇,名言名句,还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优美的语段,有个性的语言的等背诵下来。时间长了,学生头脑中的文学沉淀积累会越来越厚,写起作文来也不再像挤牙膏一样,而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

语文和生活紧密关联,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在学校期间,留意本班与其他班级的一些趣事、要事,某些有特长、特殊性格的人,还有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精彩赛事、有值得纪念的事情等等。在节假日,留意电视节目中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与节目,留意家中的喜忧之事,邻里之间的趣事,公园、商场、街道、游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见闻感受等。学生只要能把生活中的这些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的、鲜活的事例积累起来,在写作文时就不会无从下手,胡拼乱凑,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许多的事例可以当做材料来写。

四、引导学生在练笔中学会积累。

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所学课文的扩写、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手段来积累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因为课文大多数已经通过自学和老师的讲解、分析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学生对其内容已很清楚了,对当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理解与感悟也很深了,所以写起来就容易入手,觉得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创新,也就不会愁写作文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写心情,写灵感的好习惯。

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他们也有喜怒哀乐,在不同的情感世界里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考试成绩的好坏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家长的话语,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晴雨表,鼓励他们把当时的心情写一写,这就是真情的流露,不会出现空洞肤浅。当他们看到奇怪的景物与事情时,有时他们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引导他们把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进行整理并写下来了,抓住了灵感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心境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5篇

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对上帝齐声的赞颂和祈祷,有着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的灵魂会因之震颤,也会因之归于安宁。于是,在一座座或简陋如石窟、或华丽如圣殿的教堂四壁中,回荡起和谐庄重的歌声。但如果步入今天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堂,你可能会惊异地听到迥然不同的祈祷和赞颂--强劲的律动、狂热的嗓音、混杂着爵士乐的布鲁斯音调……人群也不再是低头下跪、喃喃念诵的人群,而是无数向天空挥动着的黑色的、白色的、黄色的和棕色的手臂,是无数张渴望自由和欢乐的、热切的面孔。巴赫在他的赋格曲中,以美妙的和谐、均衡、严谨体现了建立秩序、树立权威的“巴罗克”时代风貌,他引着你走进的,是宏伟壮丽、坚固精巧的殿宇。而柏辽兹却用《幼想交响曲》中狂热的音浪裹挟着你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塌,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赞歌。……循着音乐之声,不知不觉中,走进深邃而迷人的历史幽境中去,每一扇被你推开的大门后面,都有不同的歌声为你响起,那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境的回声。

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6篇

2、我们需要有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学生阶段人的教育不可或缺);

3、不光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4、胸襟宽阔、平和谦逊的人更能取得学习或事业上的成功;

5、竞争不用你死我活,而应该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教育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7篇

2、不要单以成绩评价学生,个人的品行考察才是最重要的;

3、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孩子自身缺位,没有参与权,影响其创造力、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

4、妈妈在教育中的强势地位,对孩子成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第8篇

一.作文的材料哪里找?

首先, 我们可以从各科教材中找到各类的素材。比如:哲理类,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事例类, “孔明挥泪斩马谡”……

其次, 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各类素材。父母的关爱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

另外, 我们可以从平时的阅读中积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 从语文复习资料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还可以从网络、电视, 甚至手机短信中积累。

二.如何组织作文素材, 形成优秀的作文?

即使有了新颖丰富的作文素材, 也需要恰当的表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优秀的高考作文是一个被很多人认同的实用的捷径。每年高考, 各地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 统观这些考场佳作, 要么认识深刻, 见解新颖独到;要么材料典型鲜活, 内容丰富充实;要么文采斐然, 华章丽句叠现;要么构思精巧, 形式灵活多样……总之, 每一篇高考佳作都有其精彩的地方, 它们在思想认识、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材料积累及作文应试技巧等方面, 对考生都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如何盘活作文素材?

每个人能够掌握的作文素材是有限的, 如何将有限的作文素材灵活的运用于无限的作文话题?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盘活这些素材。对同一个材料, 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

同是一个材料——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举例说明盘活的方法。

孙膑与庞涓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结拜为兄弟。一年, 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的待遇招求天下贤才为相, 庞涓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寂寞下山而去, 孙膑继续深造。孙膑下山后与庞涓同朝为臣, 庞涓嫉妒孙膑才华设计陷害了孙膑。后来被孙膑识破庞涓计谋, 在墨翟的帮助下脱身到了齐国。在魏齐交战中消灭了庞涓。以此为原材料, 分别运用于以下话题:

(1) 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2) 嫉妒是杀人的刀。

(3) 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4) 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5) 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6) 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1) 在灾难中站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被施以膑刑, 他不屈服于命运的魔掌, 而是坚强地斗争。为了生存, 他在监狱中装疯卖傻, 让庞涓放松警惕, 齐国使者把他带回齐国后, 作为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使庞涓中计兵败身死。而孙膑这一在逆境中崛起的英雄从此扬名天下, 并写下了《孙膑兵法》, 而泽被后世。

(2) 嫉妒是杀人的刀。 (要善于包容) 妒忌是一剂毒药。

庞涓与孙膑同门师兄弟, 本来感情和睦, 按照正常的方向发展, 可以同朝为臣, 共同效力, 把一个国家搞好。但由于庞涓心胸狭隘, 不能容忍崭露头角的锋芒已露的孙膑, 以致于施出毒计, 残忍地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而自己也最终难逃兵败自刭的下场。

(3) 作恶的下一步就是毁灭。

庞涓本人也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但是他却用他的才学来陷害比他聪明的孙膑, 这换来怎么样的结果了?是桂陵之战的惨败, 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活活逼死, 是可悲可怜的被毁灭, 被耻笑。

(4) 轻易相信他人容易受害。

具有如此聪明才智如孙膑者, 还好似忘记了这样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让他无视庞涓的险恶用心, 让自己掉进了陷阱。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是什么呢?

(5) 感情影响了理性认知。

孙膑抱稀世之才而惨遭膑脚之祸, 是因为他太相信他奸诈的师兄庞涓所致。同窗手足之情蒙蔽了他的眼睛, 使他无法理智地看到庞涓的险恶用心。

(6) 团结人才的重要性。

魏惠王求贤, 却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富强。魏国本是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当时魏文侯身边聚集了一干贤臣。像李悝、吴起等人, 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而到了魏惠王时期, 由于驸马相公公叔座的排挤, 挤走了吴起;又由于魏惠王的不信任, 放脱了商鞅;由于庞涓的忌妒, 致使孙膑跑到了齐国, 成为魏国的劲敌。如果这些人不走, 孙膑和庞涓能协作共进, 魏国的强大不知还会多保持多少年, 而秦国的第二次崛起又不知要费多少功夫, 至少是重新摸索, 不能直接享受魏国改革的成果和他们发展的思路。历史上有太多的魏国人才外流, 以致造成了秦国的强大、魏国的被动。

谈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第9篇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與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三是仿其法。法,即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在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等课文运用了象征、联想、托物言志的手法,是学生学习该写作手法的典范之文。实践表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了基本的写作知识之后,经过有目的地仿写练习,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

环境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10篇

2、从小应爱护环境。

3、环境不过是事物变化的外因。

4、深入研究环境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中考作文的素材积累 第11篇

1.于细微处见真情。

回想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其共同特点之一便是不落窠臼。只看第一集就能猜到大结局的作品难成经典。因此,“你刚觉得谁是主角,他就分分钟死给你看”的《权力的游戏》才能在众多美剧中傲视群雄。

再看学生们的中考作文:逢雷雨大作必高烧不退,由母亲冒雨背去医院以体现母爱情深;数九寒冬必丢钱包,由清洁工凛冽寒风中苦苦等候才体现人间真情……

生活由点滴小事累砌而成,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正是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以平淡小事入文,以内心感受点题,以三两议论升华,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情感共鸣。以小见大,更显真情。

2.古人凭借力,助我上青天。

以古人入作文,是突显博学广知的好方法,但要注意古人入文的技巧。既然记叙古人事迹已经脱离了“贴近生活”这一主题,不如将文采这一技能炫到荼蘼。

以事例记叙王维一生如何闲适,不如一句“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2016年天津高考真题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有文采;花大幅笔墨记叙苏轼一生乐观旷达,不如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显其吃货本性。

3.一人多用,事半功倍。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第12篇

北京最近又开了一家豪华高端商场,买的全是国外奢侈品牌,号称所有品牌上货均和全球同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一)。一时间,逛该商场成了一种时尚,拎一个该商场的手袋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

历来,全世界奢侈品关注的不是中国内地,而是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或中国香港地区。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内地的情况突然发生了巨大的逆转。高盛投资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预计中国将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点燃思维】

很多法国服装奢侈品牌在法国全国的`专卖店数量远远少于在中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专卖店的数量。这些奢侈品牌在欧洲是一家接一家地关门,但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却是一家接一家地开。

奢侈品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它们,但是电视银屏上的俊男靓女和无所不在的营销广告,国内展会的此起彼伏,再加上媒体的追捧,社会舆论的推动,让我们认为没有钱就应该向往它们,而有了钱就一定要拥有它们。

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化技巧 第13篇

一、以情观“米”, 情“米”具辉

作文是作者创造文章的一种实践活动, 就写作本意来说, 写作活动就是为了表情达意。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 无不被作者描绘的荷塘美景所折服, 仿佛缕缕荷香正迎面扑来, 令人陶醉, 流连忘返。或许我们惊叹作者笔下的荷塘真如此这般美丽, 以为文章是作者经过细致观察荷塘而直接摄取材料写成的。其实, 作者所描绘的荷塘, 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日日走过”的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 在平时并不能吸引人, 甚至被人忽视。那么, 那时那刻在作者笔下为何又是那么美好呢!这与作者当时心情有关。众所周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时找不到正确出路, 内心甚是苦闷、彷徨, 于是“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以一种连篇累牍的博喻方式, 新颖别致的通感手法, 为自己营造一个“庞辱偕忘”的境界, 以求得片刻的宁静来慰藉不宁静的心灵。于是, 一个很小的已显衰败的荷塘也就如此之美了。可见, 一且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观察材料发掘材料利用材料, 材料就会被主观化而体现出情思, 那么, 即使平时再平淡、再枯燥的材料也会生动、活跃起来。

同时, 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材料, 因心情不同, 同一材料也千姿百态。在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中, 同一个“我”在同一个院中看月牙儿, 由于心境不同, 所看到的月牙儿的美也就不同:有时看到的“是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有时看到的是“老有那么点凉气, 像一条冰似的”;有时看到的是“比什么都亮, 都清凉, 像块玉似的”;有时看到的是“清亮而温柔, 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

因此, 当我们用或悲或喜, 或乐或忧, 或激越或低沉, 或昂扬或缠绵的心情审视周围生活时, 日常所见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山一水, 甚至一颦一笑, 一举手一抬足都会生动起来, 鲜活起来, 诗意起来。

二、拓展升华, 琐事非凡

一般说来, 那些认为校园生活不能给作文提供“米”的学生, 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思维, 他们认为:真正的作文之“米”总应该是有价值的, 有意义的, 要表现出人生的激荡与壮丽、传奇与浪漫, 体现出人生辉煌的业绩、非凡的壮举。而实际生活的平凡与朴素无法跟上述这些作文之“米”有任何联系。正是出于这种误解, 使他们思路变得不畅, 视野狭窄, 从而对日常所见的生活材料不能发掘其应有的价值而变得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其实生活中伟大与平凡共存, 朴实与壮烈同在, 伟大之中有平凡一面, 平凡中蕴藏着伟大, 同样在朴实之中寓着壮烈, 壮烈中体现朴实, 它们总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当我们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高尚、健康的人生观念审视周围万事万物时, 会发觉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材料, 同样有新奇、生动之处, 会发觉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 同时也会感到材料的丰富而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浪花”本是极常见极平凡之物, 可通过杨朔先生的拓展升华, 这“浪花”也就变得伟大壮烈了起来。请看, 杨朔先生在《雪浪花》一文开头写到:“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 坑坑坎坎的, 倒像是块柔软的石团, 不知叫谁捏弄成这样怪模样。”老渔民“老泰山”有他自己的说法:“别看浪花小, 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心齐, 又有耐性, 就是这样咬啊咬的, 咬上几百年, 几千年, 几万年, 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文章正是运用“雪浪花”这一极为常见、十分平凡的事物, 通过与老泰山对话交代这些老渔民苦难的身世和今天的翻身。最后作者升发联想:“我觉得, 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 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 激扬飞溅, 早已把旧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从而将对劳动人民歌颂与赞美之情从常见的材料“雪浪花”反映出来。

因此, 只要我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发现、去审视周围事物, 我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必然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感受, 对周围日常琐事会给予全神关注, 拓展升华, 便会发现无数崭新的作文之“米”, 运用它也就能“炊”出无数香喷喷的作文来。

三、联想调度, 群“米”奔聚

作文离不开联想, 联想可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纵横捭阖, 由实到虚, 由近及远, 由所见到所未见, 从而扩大视野, 丰富作文之“米”。在日常生活中, “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 “憎恶和尚恨及袈裟”, 是联想。在艺术作品中更能让我们由看到的东西想到相关联的东西。齐白石只画一群正在游动的虾子, 观者却觉得满纸是水;戏曲表演中摇桨以代替行船, 挥鞭以代替走马, 望空有月, 指地有河……都给读者联想到未表现的东西。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也应有见“游虾”想到“水”, 见“望空”想到“月”的本领, 这样将材料串联起来, 从而丰富作文之“米”。

同时, 展开联想能打破时空界限, 这就更有利于作文之“米”的调度与汇聚。三十年代, 诗人何其芳在北大校园里面对着孤独, 面对着沉闷的哲学课程时, 他以丰富的联想, 多姿多彩的笔, 为自己精心营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将自己解救出来, 如同他自述的, “在印度哲学班上, 一位勤恳的白发教授讲着胜论、数论, 我却想着教室的窗子外的阳光, 不自禁地想象着热带的树林、花草、奇异的蝴蝶和巨大的象。”正是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 打破时空的力度界限, 对所经历过的材料的发掘, 我们今天才读到他的作品《画梦录》《预言》。杜甫的《月夜》一诗写道:“今夜鹿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正是通过明月, 从时间的接近来打破空间的距离, 展开联想, 便把鹿州与长安两地的人、事、景这些素材汇聚在一起了。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第14篇

一、结合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积累

例如,在读沈复的《幼时记趣》时,当学生体会了作者“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乐趣后,可以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童年的趣事。课堂上学生讲得很是热闹,课后让他们及时记在素材本里,可记下自己的,也可记下别人的,只要是有趣的就行。在教鲁迅的《社戏》,讲到孩子们想办法看戏和偷豆情节时,我们体会到了孩子之间的那种纯洁质朴的友谊后,就可引导他们去思考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情谊。这些真实的片段比好朋友在我考试考砸时鼓励我、考试时借我铅笔、下雨时借我伞要好得多。

二、坚持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积累

我们知道,喜欢看书的学生不一定作文好,作文好的学生肯定爱看书。这两种情况的区别取决于: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看书,是否有目的性,是否有自主思维的参与。可将素材原文和自己对素材的感想都记录在素材本上,并按其适用的主题进行归类;或者在某一主题下寻找相应的三条素材,同样抄录在素材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评价。

三、抓住活动契机进行有效积累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材料,亲自带学生融入大自然:春天去双台河领略自然风光,秋天率学生到辛集市小河里摸鱼,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确定“春到双台河”“摸鱼”“打雪仗”这样的作文题目。春天时可去走走学校旁边的田间小路,冬天时去扫扫街道上的积雪。每周举行一次语文活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只要我们肯花时间,这些活动的开展可谓一举多得。

四、紧扣时事新闻进行有效积累

在这个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丰富的时代里,报纸、电视、网络都是学生可阅读的途径。老师可通过家校联系的平台,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取有益信息,然后再在语文课前开展“新闻点评”“时事论坛”等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成就了旁征博引的大气。

五、挖掘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积累

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将这些资源积累起来,我们学生的作文将更具个性。

写人的作文素材积累 第15篇

我们班上有许多成绩优异的好同学,可是,你注意过那些成绩不太好,在课堂上又默默无闻的同学吗?这次,我就要来表扬表扬这位同学——王佳瑜。

王佳瑜一个女孩子,却一直都是短发,像个假小子,但是,她整天都嘻嘻哈哈的,好像没有任何烦恼似的。大大咧咧的她,从来没有哭过,也不大会生气,一直是个开心、快乐的人。

下课的时候,我们经常玩“折磨”王佳瑜的游戏。记得上次,我们大家都把王佳瑜当作“肉垫子”,我们一个一个地往她身上坐,大约有五、六个人坐在上面呢!一开始,一两个人坐了上来,她“哦哦”直叫,还做出十分痛苦的样子。我们才不理会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坐了上去。可是,等到我们所有人都坐在她腿上时,她却说:“咦?真奇怪,一点都不重。”大家听了,一个接着一个地蹦了起来,一起一落地,都用尽了全力,还“哎哟哎哟”地叫唤着。王佳瑜推了推眼镜,笑着说:“一点都不重呀。”可我知道,这是十分重的,因为我就坐在王佳瑜的大腿上,有许多人都压在我上面,我都快受不了了,更别说她了!我猛地一站起来,对大家说:“好了,好了,快上课了,王佳瑜也快吃不消了……”王佳瑜一听,忙说:“下课,我们继续吧!”为什么她说还要来呢?因为我们快乐,她就快乐呀……

还有一次,王佳瑜和同学开了一个玩笑,她突然拍了一下同学的`肩膀,然后撒腿就跑。可是,她的鞋带松了,她不得不低下身。当王佳瑜系好鞋带,抬起头刚想跑的时候,那同学的脚“唰”的一下就飞了过来,等回过神来时,王佳瑜的眼睛那儿却已渗出了血。我们一见她这样,忙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她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地说道:“没事,只是不小心被同学踢了一脚,没关系的……”哎呀,要是我呀,肯定马上就哭了呢……

积累高考作文素材的方法 第16篇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发展态势走向清晰地告诉人们:要切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事、关注人文”。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能撰写出具有“五性”的素质佳作,即“时代性、社会性、应用性、思辩性、哲理性”。

假如你是高二学生,希望自己在明年高考作文得分上有较大突破,那么从现在起应该做好以下三件实事:

要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他俩的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二首》中所道由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义。

笔者建议同学们可以从中外名著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剪贴、人群交谈的收集、影视欣赏的采撷、新闻信息的聆听、专题报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记等诸多方法中,去广泛积累储存,使自己在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书法、篆刻、科技、财经、文体的大文化、大文学、大艺术中快速升华,提高个人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理念的能力。

对音乐素材的人文积淀

欣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在紧张学习的空闲时间里,细心聆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弗朗兹·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美妙音乐,阅读有关他们的人物传记及乐曲介绍,加以充实自己。

对口头表述进行训练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论戏剧创作·剧本》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让你珍惜语言,让每一个字都像利箭一样,一直射到观众的心坎上!”笔者理解为:每个人要学会说话,并且要说出精彩的话。

当今社会对“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不会说或说不好”的人,应该是“学能的畸型儿、人才的偏颇者”。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抓紧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课内外、校内外、家内外、社内外主动积极、想方设法地开口说话,让自己在问题的探究、群体的辩论、活动的演讲、课间的谈说、师生的对话、双亲的交流、外人的接触上都能展示出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个人口才,让大家慢慢对你的口头表述感到口服、心服、佩服、敬服。比如在语文课前的“演讲”活动中,自己要充分把握这一表现机遇,从素材、立论、语言、感情、评说、典例、层次等方面做好切实准备,把个人的演讲作为一次口头作文训练的最佳途径,作为逻辑思维严格外显的重要形式之一。倘若在任何场合的说话,都能采取类似“演讲”活动这样的态度的话,这对转化为文字的精彩撰写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有云:“为文章”要“陶冶万物”,“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其言之意蕴是希望我们撰文要“去陈言”,务必创新。

愉快的暑假高中作文素材作文积累 第17篇

在季节的词典里,乡情是一片深秋的落叶,带着不舍和眷恋轻轻地离开了树枝,在风中旅行,和着时间的脚步声,慢慢地远离。飘呀飘,飞呀飞,最后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酣睡。

在文人的诗句里,乡情是李白浮云似的游子意,落日般的故园情;乡情是杜甫故乡那明亮的夜月,滴满露珠的野花。乡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奈;是宋之问“明朝望乡处,应冗陇头梅”的牵挂;是孟浩然“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的苦涩;是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的超然。

在有月的夜里,独立被月色浸淫的小院,默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禁不住潸然泪下,拧干沾满泪水的毛巾,滴出的竟是点点乡情。在朝阳升空的刹那,遥望天际的红霞,吟诵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徒生万丈豪情,兴起而歌,唱出的仍是不变的乡情。

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把乡情封入酒坛贴上标签,以为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枯干。突然有一天揭开封印的红纸,却发现乡情不变,在天地间四处弥漫,蓦然明白了乡情如酒,藏得愈久,味愈浓厚。

文化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 第18篇

那么, 具备了文化意识, 又如何积累文化作文素材呢?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 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浩如烟海, 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 美丽的细节, 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 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它们现在仍影响深远, 比如, 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 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以权利集中, 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 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 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首先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 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指向, 这些文化符号就是意象。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 一茎草, 一弯月, 一段风, 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 文化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 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 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 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 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 草木摇落, 蝉鸣高远, 杜鹃啼血, 猿猴哀啸, 松柏傲霜, 鸿雁传书, 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 没有意象“解压”, 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要积累文化作文的素材, 首先掌握文化的符号:意象。

中国是诗的王国, 从《诗经》开始, 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 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 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 记住诗句和诗人, 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 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 赏析重要名句意境, 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另外, 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文化作文素材积累的重点。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 主要作品内容、风格, 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 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 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 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 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其次, 重要历史事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作为文化作文的重要素材, 历史课上已经学过的诸如春秋争霸、三国鼎立、文景之治、安史之乱、鸦片战争等等, 在写作中可以随意运用, 以增加文章厚重的历史感。

总之, 要想写好文化作文, 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从多方面寻找素材,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 从而能使自己在考场上运笔如风, 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

2013.1 97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在缓缓流逝的时光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其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艺术魅力, 彰显着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而写作, 就是用文化阐述文化的一种手段。因此, 让文章凸显大漠孤烟、烟雨江南的文化氛围, 应该是中学作文教学和写作展现其生命活力的独特方式。而积累文化素材, 培养文化意识又成了训练文化作文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手势语在幼儿教学中的使用技巧下一篇:国庆长假游记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