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外国教育史笔记

2024-09-11

333外国教育史笔记(精选6篇)

333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1篇

教育学考研完整笔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 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及其各自作用(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神经系统等。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机体结构不断变化和完善,如幼儿周岁学走路,青少年身高剧增等。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功能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如有的人从小天资聪颖,在学习和工作中会比别人发展的快些;如果一个人先天双目失明,则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的发生变化。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对于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如出生家庭、科学文化、道德规范等,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程度。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1、环境的给定性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儿童生来不能选择。

2、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就被注定了,相反由于人的能动性,他可以选择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什么性质和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如是悲欢消沉还是乐观积极。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能简单决定人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选择和认同才能起作用。环境决定论把人看做是环境被动、消极的产物,夸大了环境的作用,这种观点是片面和错误的。

(3)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的能动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中表现出来的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1、个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

2、个体的能动性不仅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选择,而且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加工。

(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通过确定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简答: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改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它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3)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对文化的传承(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选拔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和科层组织之间转换、变动,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智慧才能,实现人生抱负。

4、简答题:教育的相对对立性

(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有自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3)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5、论述: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中一例做深入剖析

一、教育公共投入不足

二、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一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实现免费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以“奖助补减免”的资助体系。

这些举措使我国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新时期,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变革,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上的不平衡。如2001年农村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是城市小学生的29%,农村中学是城市中学的31%。

因此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2)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进城务工,将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代管。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监护,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品德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部分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但因为受户口和收费的限制,导致不能及时和正常入学,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对待。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增设农村寄宿学校和城市想方设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一方面是受社会、经济、传统等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两者的矛盾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转校生、转户生和移民生等。因此尽快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成为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个人本位论(名解)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获得高度发展。

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社会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应根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

(2)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3)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程度来衡量的。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道德、情感、意志、社会关系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或劳动者

二、坚持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

5、德育: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6、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7、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素质的教育。

8、美育:授予学生美学知识,发展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和高尚情操的教育。

9、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问题探究、社会实践、户外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意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育实践的能力。

第六章 教育制度

一、学校制度(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18~19世纪的西欧,受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种是新兴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现代学校,它自下往上的结构是小学、初中及初中后的职业学校。这两轨平行,不接通。

2、单轨制

北美早期沿用西欧的双轨制,但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性一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美国的单轨制。它自上而下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地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利于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但是后来,又恢复了帝俄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这样形成了既有单轨特点又有双轨因素的分支型学制。它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

第七章 课程

一、课程概念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二、课程方案

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制定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三、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四、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五、活动课程

是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和发展需要等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课程。

六、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的内容式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发展。

依据: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规律。适用:

○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 ○低年级的儿童

如:劳动二重性与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和剩余价值学说等的教学。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式前进,前面的内容不再在后面呈现。根据:课程知识本身的逻辑是直线式前进的

适用:理论性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地理教学:含有机磷的洗衣粉对水体污染的实验。

七、纵向组织: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八、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等,将相互联系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编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

4、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精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八章 教育(上)

一、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论述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认识过程

(2)这种认识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教学中最基本和主要的活动,其它如交往活动、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等都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3)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特殊性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指导性,学生在富有知识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二不是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方式

(1)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初期的学习和认识,如对语言的学习,事物及其名称的认识。教学也要以社会交往背景,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2)教学还以交往为重要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启迪学生,激发思维火花的碰撞,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此外,师生在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沟通,有助于激起两者的情感和心理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追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因此应当使教学成为发展性和教育性教学,突出教学的发展和教育功能。

三、论述教学过程存在的基本关系,并以其中一个关系为例简要论述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教学或直接经验积累的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偏向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由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共同组成

(1)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感知、观察、思维、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工具和手段。

(2)非智力活动是指在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好奇、兴趣、意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活动,它是认知和学习的动力。

(3)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各有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只有正确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1)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是不稳定的,容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它与智力活动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2)一是教学知识和过程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些非智力活动反过来又推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另外一种是教学知识与过程单调乏味,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比如望着窗外的事物等。这种情况下,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作用不一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3)在教学中,调节非智力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二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自觉的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促进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有效简捷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四、论述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事例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实际去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1、书本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

2、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直观性原则 教学中在讲授知识点时,配以相关的教具或事物,辅以直观的语言进行形象的讲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清晰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1、选择合适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直观

3、防止直观的不当使用和滥用

七、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分析、自主探究,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八、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遵循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

九、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整合,充分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使之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再现,卓有成效的运用。

十、何谓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经过他们努力后才能掌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

1、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时代特点

3、适当增加难度,建立最近发展区

十一、因材施教

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倾向、意志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讲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促进学生智能和品德发展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就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发展他们智能的方法。

三、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辩明真伪是非,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四、研究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五、个别教学制

(一)教师面对个别和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优点: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意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人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缺点:

1、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2、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3、教学效率低

六、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一)它把一定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对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各门课程。

(二)优点:

1、教学效率高

2、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3、利于个人的社会化

缺点:不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育组织形式改革: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增加个别和小组教学方式

2、控制班级人数,避免数量过多

七、分组教学制(名解)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八、简答题: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

2、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4、组织好教学活动

5、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发展

6、布置好课后作业

九、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评价

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检查和评价

十一、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之后,如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学期结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和成绩评定。

第十章 德育

一、德育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道德学习和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形成品德的过程。

二、论述:举例说明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影响,逐渐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2、学生在入学前,所受道德影响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中,他们掌握了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行为。

3、学生上学后,其道德发展主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学校教授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学校可以引导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在上学之前,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比较多,如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勤洗澡;讲礼貌,不能讲骂人和讲脏话;热爱劳动,比如打扫房子,帮爸妈干农活等具体的道德教育。上学后,教师不但教授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主义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如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参加学校大扫除等。

(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1、品德的培养不能是单纯的抓道德知识教学,而应以道德活动为载体,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道德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比如说有些学生不爱护公共卫生环境,喜欢在教师和公共场合乱丢乱扔。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这个道理学生都懂的,但往往缺乏执行力。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批评教育,讲述道理,肯定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不妨适当的惩罚这个学生,让他来清扫他弄脏的教师卫生或在公共区域中划分一块区域由他负责保持卫生,学生在体验自己不良行为后果的过程中,就会增强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的行动力。

(三)进行德育活动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1、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显的实际活动,一个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

2、通过外部活动的引导规范来促进内部心理活动的升华,使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3、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荣誉感,可以让他代表班集体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他的集体意识,比如接力赛、拔河之类的。

三、试析德育过程使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一)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和谐发展

知情信意行使构成道德的五个要素,开展德育活动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损害其整体功能。

(二)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道德的五个要素的发展使不平衡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能机械每次进行道德活动都从五个要素展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

(三)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信意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道德的五个要素各有特点,同一要素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德育过程使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1、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期望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育者一方面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期望,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这种期望加以引导,使之更实际、更理性。启发学生构思近期目标和长远理想,并将两者联系起来。

3、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4、自我调控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是学生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节行为、控制思想的能力。

5、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对于未来我很模糊,没有想过要像别人一样成为什么样的家,只是知道要努力考上大学。英语ABC,中学政治。

(二)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1、自我教育能力是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德育的开展和进行,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品 德的发展。

2、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从缺乏道德知识、依赖性较强逐步培养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3、在大学里,我参加了一些社团和协会,在与同时共事的过程中,让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与同时合作交流,建立起了初步的团队意识,这些意识的建立是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发展和提升,它们同时由促进了在工作中我个人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如包容、互信和纪律等。两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根据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从他律发展自律,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认识和遵循这一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2、我在儿童的时候,完全只有自己,根本不会想着他人,很任性,想做什么就干什么,那时父母也依着我。比如我不想吃饭,想吃零食;想要儿童车或玩具枪等。上学后渐渐董事,主要是老师的教导,比如不能偷人家的枣子,对人有礼貌,爱劳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再大点,我已经内化了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如节约、主动帮助人家等。

五、疏导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讲明道理、循循善诱,解答他们的疑惑,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积极成长。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激励为主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名解)

德育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体的作用,注意通过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1、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为建设优秀班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力量结合起来

七、长善救失原则

德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努力发扬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

1、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教育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八、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九、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德育应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影响一致

2、正确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致并达到最佳状态

3、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影响前后连贯。

十、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思想品德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又要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

十一、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十二、榜样(名解)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三、锻炼

有目的的对学生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实际活动和交往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十四、修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发展的方法。

十五、陶冶(名解)

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十六、奖惩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第十一章

班主任

一、班主任(名解)

班主任使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使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家长的心肠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6、善于待人接物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2011华中)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核心

3、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二章

教师

一、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校内

(二)示范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质的规定,决定了教师劳动带有严格的示范性

(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是变化的,处于不断发展中,因此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即教育机智

(四)专业性 我国教师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

二、请简答教师角色冲突及解决办法

(一)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实际地位低下

3、教育者与研究者

4、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

(二)调节这些冲突,保持教师心理平衡,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客观上:

1、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

3、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

4、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主观上:

1、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

2、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

3、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

三、华中简答:教师的素养

(一)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人文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实现。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

3、热爱集体,团结写作

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热爱并依靠集体,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作用。

4、严于律己,伟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所教知识能系统把握,运用自如,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

(三)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

教师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

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因此,教师应学会心理调节,做到乐观、开朗、自信、幽默等。

第十三章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

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1、学校管理法制化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二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

2、学校管理人性化

是指学校管理要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等。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和法规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4、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于学校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从过去的人-人、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

333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2篇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管窥 第3篇

关键词:外国艺术设计教育,建立背景,教育模式,课程设置

如果把1919年格罗比乌斯在德国魏玛小镇建立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的话, 发展至今已有了近九十年的历史。艺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设计水平的迅速提升, 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经过了这近九十年的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从在黑暗中摸索发展到了拥有的独立的体系, 学科建设较为完善, 教学方向明确的阶段。近些年,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亦相当迅速, 各地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系科现已发展到了近千个。如此大的规模对于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肯定是好的现象。但如果缺乏对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 盲目蛮干, 犯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在避免犯错误的前提下, 我们有必要对国外设计教育进行研究, 发现艺术设计教育的规律和趋势, 借鉴其经验, 预防其失误, 以使我们都艺术设计教育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所涉的方面相当庞杂, 一文难以尽述, 本文仅选择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国外艺术教育的认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 大多数国家的设计教育在发展初期都是在美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 先是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而扩充建立设计系, 再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如英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位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其最早是在1860年前后建立的工艺学校;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 其前身也是一所典型的美术学院;就包括作为艺术设计教育之发端的包豪斯学校最初也是建立在魏玛工艺与使用美术学校的基础之上的。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社会对纯艺术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艺术设计却得到了高速发展。因此在多数学院内设计与美术教育逐渐本末倒置了。像一些著名的设计学院, 如美国的罗德岛设计学院、纽约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其美术系都只有很少的二三十名学生, 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而艺术设计教育已成为其支柱专业。这些学校却是因为其设计教育的优势而成为名校的。这亦体现了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就美国的情况看, 现在几乎没有哪一所艺术学院没有开设设计教育, 就连一向最为前卫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 也为了适应社会新形势而开设了动画设计等专业。这种基于美术学院建立的艺术设计教育, 必然有它的问题, 如它们的课程都是从绘画的素描变为结构素描、设计素描;从绘画的写生课变为设计色彩的分析课;从手工艺操作课程变为材料、结构分析课程等。这种方法对于平面设计来讲基本是适应的, 但是进入到与工程相近的工业设计时, 艺术的个人的、自由的、非常规的工作方式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障碍。正是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设计教育出现了第二种类型——理工型。

理工型艺术设计教育英应该是从1953年在德国建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开始的。该学院认为设计师应该是科学型的, 设计教育应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设计教育训练的基础应该是市场学、研究能力、科学与技术、生产知识等五大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它们完全抛弃艺术课程, 而以各种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取而代之, 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机械原理、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 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主。乌尔姆的建立和发展使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形成两大体系, 一种以艺术为其依托, 一种以理工为其依托。理工型设计主要在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方面获得发展, 艺术型设计主要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插图设计等方面获得发展。

第二个大的特点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 艺术设计教育与其它学科有很大的不一样。其它很多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都有一个各国大致相近的模式, 而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界各国却各有特点。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 其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也不太相同。这一现象其实是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因为设计是为社会和经济市场以及不同的人服务的。而这些因素会因为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导致对设计的需求不同而造成艺术设计教育的各不相同。各国的设计教育也正是基于这个区别, 根据国家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经济水平的不同、社会风俗的不同只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不同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一个国家的设计教育的发展自始自终是和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如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在1930年前后, 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在1919年, 日本在1950年前后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艺术设计教育得到真正的发展。这都说明, 设计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这个国家的设计教育水平上直接反映出来, 反之也可以找到同样的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 任何想超越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不切实际的。当然,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如日本现当代的经济发展就和其发达的艺术设计教育有密切关系;韩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和其优秀的艺术设计教育有重要的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世界各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 要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固定模式, 来应对世界各国的艺术教育实践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各国在发展自己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具体情况、实事求是, 找寻自身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之道, 任何对外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简单拷贝都不会取得好的结果。

当然由于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 加上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明显趋势, 各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共同趋势也相当明显。从设计教育的内容来看, 各国有大体一致的区分:一般分为工业设计 (含交通工具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等) ;平面设计 (含包装设计, 书籍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 (含室内设计, 展示设计等) ;广告策划与广告设计;插图设计;摄影 (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 ;影视多媒体设计;纺织品与服装设计等一些专业。从课程的设置来看一般都包含理论课程、基础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三个部分。理论课程包括:设计理论、现代设计史、平面设计史、世界艺术史、建筑史、哲学、美学、市场学、消费心理学、人机工学、工程学、材料学、美术理论、社会学、设计伦理学、生态学等课程;基础课程包含造型基础 (素描、设计速写、平面分析、立体分析、材料分析、色彩理论与实践方面课程) 、效果图基础、模型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专业课程一般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专题设计课, 大多数学校采取和企业合作或进行具体项目的方案设计, 这种方式既可以创收, 又可避免设计教育的纸上谈兵、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

这里我还要提到的是, 国外大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对理论课的教学相当重视, 开设了大量的各方面的理论课,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的素质。如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设计本体的正确认识、设计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如美国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该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理论课要修满45学分, 而毕业要修满的整个学

谈谈儿童美术培训

周湛清 (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儿童美术培训是目前社会上很热门的一项培训, 从少年宫到社会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都开设有儿童美术培训课程, 但这些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本文试图从培训机构、教师、家长等几方面来解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混杂的原因, 让广大家长能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美术;培训;培训机构;兴趣;误区;方法

又是一年暑期到, 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林立于街头, 而家长和孩子们更如辛勤的蜜蜂一般穿梭于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之间, 其间辛苦自不必言表, 而收效如何, 各有得失。就儿童美术培训而言, 常常有很多家长很是纳闷:“我的孩子本来很喜欢画画的, 为什么上了培训班以后反而不喜欢了?”或者:“我的孩子本来画得挺好的, 上了培训班以后反而不乐意画了?”更有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在培训班上画得特别好, 能跟老师画得一模一样, 可一离开老师, 回到家就什么也画不出来了。”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培训机构的误区

1. 师资选择的误区

很多培训机构从事儿童美术培训, 但从业人员儿童美术教育的专职人员, 而是一些美术院校的学生或老师, 甚至是一些会画两笔以画家自居的社会闲杂人员。我们常见的状况是某某美术培训机构打出的牌子是某某美院教授、某某知名画家或某某美院高材生主讲。殊不知美术教育不等于画画。美术教育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需要专门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人员, 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 而不是参照一两本书, 做几回示范, 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画的像就成。很多培训机构以为我们所聘的老师画得很好, 甚至不惜重金高薪聘请所谓的画家, 但从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出发, 教师画得好固然重要, 但不懂教学方法与规律, 顶多也只能算是个工匠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的, 仅仅也就只能培养有一定造型能力的匠人, 而不能培养出对美术有一定理解与造诣的艺术人才。要知道美术教育的根本作用不仅仅是在于教会孩子画画, 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孩子审美能力, 通过系统的美术学习来培养孩子的发现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 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初衷。

2. 人员使用的误区

分是136学分, 理论课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它们以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的思想文化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对设计本身有准确把握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目前我们的设计教育似乎更多地停留在艺术设计的技能层面, 设计以及相关理论课的教育似乎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当然, 理论课程本身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现有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课程的作业方式、考核方式却亟待进一步的改革。从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来看, 国外一些知名的院校的更注重的是设计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基础技能的训练, 比较忽视学生掌握技能之后应该如何发展, 割裂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与专业设计创新之间的联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来讲, 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更注重同社会实际需要的对接, 一是直接将社会、企业的项目用于艺术设计教学, 二是将设计一线的设计师请进学校进行教学, 这和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很不一样, 我们大多是用虚拟的、假想的、或者是设计竞赛的项目用于课堂进行教学, 再就是教设计的老师几乎不以设计为职业, 教师就是纯粹的教师, 几乎不太做设计项目, 甚至是不会做。这个问题就大了。而国外则不是这样。以美国的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为例, 她拥有400多名教员, 但有360名是兼职的, 这些兼职

很多培训机构是以业绩来考核教师的。所谓业绩, 美术和其他学科不同, 没有一个一是一, 二是二的明确的评分标准, 不好量化, 于是大部分的培训机构经常以学生的数量和家长的满意程度来衡量教师的业绩, 这就造成了绝大部分的培训老师为了投学生和家长的所好, 教一些容易出成绩, 看上去很实用的一些技法和技巧。殊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方法违背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扼杀了孩子的独立观察和思考, 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前面家长所提的孩子离了老师不会画画的情况。再者, 很多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很大, 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更有培训机构为了让家长和学生接受新老师, 都会一味鼓吹新来的老师画得是多么多么的好, 是位了不起的画家, 比以前教你们的那个老师画得好多了等等前后自相矛盾的话, 这往往又把家长和孩子又一次引入美术就等于绘画的误区。

3. 课程设置的误区

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于安排上没有一个总体的定位与思考。由于从业人员和决策者自身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往往一味的满足家长与社会的需求, 不能科学的从儿童生理与心理需要出发设计和安排课程。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培训机构开设素描班招收的孩子甚至包括6、7岁的孩子, 而家长以为对美术有一知半解的了解, 认为素描是更高级的绘画形式, 不顾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特点, 坚持让孩子学素描,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很多孩子在过早的学习素描以后反而不喜欢画画了。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儿童绘画和成人绘画完全是两回事, 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是画不出成人绘画的, 而成人也是画不出儿童绘画的那份纯真与质朴。素描是一门相对理性的学问, 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抽象的思维能力, 而低龄的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象思维, 他们对一些专业词语与技法的理解与掌握存在着难度, 因此也大大制约了其对知识的掌握, 再加上素描是一项技术训练, 要训练孩子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而低龄孩子由于骨骼和肌肉的发展还未完善, 不能有一些相对精细的动作, 所以过早的进行素描训练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久而久之, 带来的后果便是孩子丧失了对美术和绘画的喜爱与执着。

二、教师与学生的误区

1. 教师教学方法的误区

我们常见的美术培训班的授课方式是老师给出一幅画得精者大都是有突出成就的设计师, 甚至是设计大师。这一体制, 不仅使学校拥有一流的艺术设计教育师资, 而且还因为不必每月为他们付薪水而减轻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总的说来, 世界各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当的,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艺术设计教育呈现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各国情况相当复杂,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短短一篇文章甚至连皮毛也难以触及, 以上仅是一个对外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印象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33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4篇

一些没经验的水鬼捞到东西后过于兴奋,从海底一下游到水面,这时肺里的压强可比水面高得多啊,于是肺泡破裂,口里鲜血像喷泉一样,人很快没了。

南海的沉船、文物,永远是一个挑动大众神经的话题。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电视直播万人空巷。船舱里文物价值究竟几何?百亿?千亿?一时间各路藏家、媒体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南海文物的重重危机也开始显现——几千艘古代沉船不再安宁,国内外的盗宝者正如“群蚁蚀象”一般,正在蚕食着这些古迹遗物。与此同时,无数珍宝亮相世界各大拍卖场,如潮的抢拍声中,南海文物正一步步堕入深渊。

盗捞与破坏、抢救与保护,几乎就是今天南海沉船文物的现状,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宝藏躲过各方夹击,保留下去?

古代南海航线上的沉船遗迹

南海海底有多少文物?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两条航线说起。

“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秦汉,虽然知名度要稍逊于同时期中国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从货物输出量而言,得益于海运的相对便捷,海上丝绸之路要远远高于陆上的那一条。

参照由宋代流传至今的航海路线图“更路簿”、“水路簿”,专家们大致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南海地区的主要航线。航线分“内沟”和“外沟”两条,所谓“内沟”,即沿着中国东南大陆线,经福建、广东、琼州海峡、北部湾,绕中南半岛而行,一路向西;而“外沟”航线则是北宋后期才新辟的,它也是从闽粤出发,经南海北礁过西沙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往南沙,通过马六甲海峡后由印度洋远至东非、欧洲。这两条航线至今仍在使用,而那些在久远年代不幸遇难沉没的商船,也大多沿内沟、外沟航线分布。

这些沉船的数量,目前已有一个较确切的统计。据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报告,中国南海海域的古代沉船在2000~4000艘之间,而就在此消息发布的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也宣布了自己的一项统计:在中国沿海以及中国通往欧洲、西亚的所有航线上沉没的贸易海船,位于南海地区、且有明确记载的就多达2000多艘。按南海3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来算,大约每800平方公里的海域就有一艘沉船分布——800∶1,这个比例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单看古代沉船密度,南海的800∶1并不算高,红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地区的沉船密度都比南海大,但恰恰是因为南海沉船货载的特殊性,又使得它们的价值又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瓷器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大宗的商品,因为瓷器重量大价值高,并且还是远洋商船的理想压舱物,所以古代商船通常都会装载大量瓷器——宋代一艘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而大型商船装载数十万件更是不在话下”,“船只沉没后,由于海水腐蚀性很大,丝绸、木器、漆器很快消失殆尽,唯独瓷器和金属器能保留下来。在今天看来,沉船里的瓷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每件都价值不菲,所以说南海沉船‘含金量’是极高的,差不多每艘都是宝藏”,经过多年的考证积淀,“海上丝路”研究学者纷纷对南海沉船的价值打起了“保票”。

除了众多国内学者,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在为“南海沉宝”提供着佐证。最近几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历史学家就通过整理16、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瓷器贸易清单,陆续发现了很多沉船的信息。比如据清单记载,17世纪初(明万历三十年到三十五年之间),一艘满载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在“外沟”航线沉没,上面载有“普通青油碟6万枚,碟3万枚,墨色壶2000个,大海碟1000枚,小调味碟500枚;青花海碗1000只及若干小碗,酒壶600个,随身小壶500个,大酒杯500个,漂亮的水果碟2000枚,盐罐1000个,以及漂亮的、直径3.5英寸的碟200枚”,如果将这批瓷器全部打捞出水,它们的价值将超过一亿美元。

“单是一艘沉船货物的价值,保守估计就达上亿美元,那么整个南中国海的沉船又有多少货物,价值又有多少呢?实在难以估算,这将是一笔庞大的财富”,2010年荷兰东方历史学专家钱斯?李?豪斯首度撰文评估了南海文物的经济价值,立即引起世界关注。

南海寻宝,外国打捞队的疯狂

上世纪50年代,法国海军率先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SCUBA),即现代常规的轻潜技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项技术专利的最先引进者不是法国军方,也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一个个专事“海底盗宝”的沉船打捞组织。

有了先进技术的支撑,盗宝者愈加肆无忌惮,此后的30年间,从地中海到澳洲,从加勒比到印度洋地区,沉睡海底千百年的各色商船、战舰相继被打捞出水,他们也在这些沉船上获得了丰厚回报。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亚太地区冷战局势的缓和,西方沉船打捞组织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南海,觊觎起海底沉船的宝藏来。

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南海活跃的西方打捞组织不下10个,他们装备精良,在打捞之前都会进行长期的定位、踩点,有充分把握后再下水,每每一击必中、满载而归。1985年,英国打捞商人米歇尔?哈彻在南海南部发现了1752年沉没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吉特默森”号,共打捞出15万件瓷器——主要是乾隆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盘、碗和黑彩执壶,以及125块中国金条和金元宝,每块重量达750克。

打捞成功后的第二年,“吉特默森”号沉船遗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被打包拍卖。也直到此时,中国外交部和国家文物局才知晓了哈彻的“盗宝”行为。在所有的申述、抗议无效后,1986年6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两位故宫瓷器专家怀揣3万美元奔赴阿姆斯特丹,希望在拍卖会上“尽可能地抢拍下一些文物”。

然而,他们的想法落空了——整场拍卖会上,两位专家没获得一次举牌的机会,绝大多数拍品的底价就超过了3万美元。除了目瞪口呆外,两人一无所获,眼睁睁看着无数珍宝流散四方,3万美元分文未动。此次拍卖,“吉特默森”号沉船遗物共拍得3000余万美元,其中米歇尔?哈彻进账三分之二。事后他面对媒体,难捺兴奋:“这是我打捞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感谢瓷器、感谢中国(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为同一单词)”,他还表示将继续在中国南海从事这项“饶有兴趣的寻宝”。

时间进入新世纪之交,同样是米歇尔?哈彻——1999年末,哈彻打捞队在印度尼西亚北部的南海海域打捞出巨型清代沉船“泰兴”号,船上共发现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窑青花瓷器。为了“物以稀为贵”,卖个好价钱,丧心病狂的哈彻竟命人将大部分瓷器打碎扔入海中,只保留三分之一,约36.5万件。2000年,泰兴号沉船瓷器在德国斯图加特被拍卖,为了避免“刺激”中国,这次拍卖会并未邀请中方参加,最终拍卖金额也不向外界公布,但事后有消息透露,哈彻此次的收益“数十倍于1986年”。在拍卖结束、收到钱款后,哈彻迅速销声匿迹,再未出现于公众视野。

“中国沉船=巨额财富”,这个等式早已成为南海各路盗宝者的共识,今天,几乎任何一场中国文物拍卖会都能看到南海文物的踪影。除了那些在南海各地伺机而动的西方盗宝团伙,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如越南、菲律宾也成立了“水下考古队”,打着考古的旗号掠夺文物。而2012年的中非“黄岩岛争端”,事件诱因就有菲律宾考古船擅自进入我黄岩岛泻湖“文物勘探”。

渔民还是水鬼?

一夜暴富的诱惑

外国人的盗宝行径直接刺激了国内文物贩子,当他们在南海大捞特捞的同时,中国东南沿海的盗捞活动也开始萌芽,并愈演愈烈。

“南海里的文物多得很,每次出海总能从海底拽上些碎瓷片来,以前从没有人把它们当宝贝,因为这是沉船里的东西,捞出来了反还觉得有些晦气……可后来,这些碎瓷片就有人收购了,一麻袋就几十元钱。价钱越往后越贵,一些‘收瓷佬’甚至在出海之前就上船下定金,怕我们把瓷片卖给了别人”,在今天的海南琼海潭门镇,稍微年长一些的渔民,都经历过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碎瓷变宝”的岁月。也是从那时开始,潭门镇渔港里多了些奇怪的船只——平常看不到它们撒网作业,与普通渔船相比,它们的行踪异常诡异:不仅不依渔汛行动,每次出海归来船只甲板上总堆着混着泥沙的碎瓷片,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瓷碗、瓷瓶。

各路文物贩子闻风而至——“在潭门镇,说外地口音的人,基本都是海瓷贩子”。如今的潭门镇早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物黑市。据当地渔民反映,近年来总有人到他们中间搜集海底捞回的瓷器,并且给出的价格还相当诱人。一些当地渔民也成为盗捞水下文物的“专业户”,凭此“发家致富”。据海南省文物部门调查,潭门镇专门从事盗掘活动的大型渔船有30至50艘之多。最严重时,有近百艘小艇同时在南海西沙海域盗掘水下文物,有些船主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数百万元。

2011年5月,海南省文物局会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共同组织了一次南海(主要是西沙群岛)水下文物状况巡查,结果触目惊心——此次巡查的48处沉船遗存,无一例外全部被盗,其中一半以上遗存破坏程度超过50%。由于渔民只为求财而来,他们在沉船区扒拉耙筛,瓷器是到手了,但遗存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却被毁坏殆尽,而这往往也是最令文物工作者头痛的地方。

“以前渔民的盗捞还主要集中在浅礁盘,距离水面很近,可现在不少盗捞分子当起了‘水鬼’,开始向深水沉船下手了”——巡查组工作人员口中的“水鬼”实际就是指装备了简单潜水设备的盗捞分子,他们的出现,无疑为南海文物保护增添了隐忧。“水鬼真是要钱不要命,几十米深的海水他们衔一根氧气管子就直直潜下去,巨大的水压,让很多水鬼的身体都出了问题。更可怕的是,一些没经验的水鬼捞到东西后过于兴奋,从海底一下游到水面,这时肺里的压强可比水面高得多啊,于是肺泡破裂,口里鲜血涌出像喷泉一样,人很快就没了”。

尽管危险重重,但近几年南海里的“水鬼”却越来越多。他们将文物打捞出来后,立即采取专船运送的方式,人货分离、异地上岸,文物基本上由买家直接运走,整个过程中间环节少,时间非常短。这些水鬼捞出的“深水瓷”,由于打捞时已经过选择,一般品相较好,价格也要高得多,早已成为国内文物黑市里的“硬通货”。

南海文物保护的“外患”与“内忧”

南海沉船文物的科学考古,完全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开始的。1986年,英国人哈彻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数十万件南海沉船瓷器,国内舆论大哗,当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我们自己的水下考古事业——中国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1987年,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引发渔民盗抢,国家文物局一边组织力量对沉船进行抢救性保护,一边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得莱德大学联合举办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本届培训班学员日后都成为中国南海考古的骨干力量。

迄今为止,南海考古已不间断开展了25年,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如“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出水、明代沉船“南澳一号”的发现与发掘等。然而,对于整个南海文物而言,这些成绩依然只是“九牛一毛”。

“渔民、文物贩子对南海文物的破坏是严重的,这点毋庸置疑,但它毕竟是我们的‘家务事’,只要广泛宣传、加大打击力度,南海文物的盗捞风是可以刹住的。可很不妙的是,现在南海周边国家都喜欢插手水下考古,打着的旗号也冠冕堂皇,什么海洋水文勘测、地质调查、资源普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南海文物”,广东考古界的一位专家认为南海文物的“外患”要远大于“内忧”。他的观点也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周边国家正式登记的已打捞出沉船的地点截至目前共有118处。其中以菲律宾最多,为41处,印度尼西亚27处,泰国23处,马来西亚17处,越南10处。虽说这些沉船的“登记发现地”大多在其近海,不在我国南海疆域内,但其中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呢?

就在今年4月,位于南海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海底的一艘明代沉船遭到菲律宾籍轮船的破坏。据目击的海南渔民介绍,当时有两艘2000多吨的菲律宾籍轮船在明代沉船遗址处轮番作业,进行盗掘和破坏。他们的行为其实有多重含义,一是为了盗捞文物,获取经济利益;另外就是蓄意破坏中国南海水下文化遗存,以销毁中国关于南海主权的历史证据。

自1974年中越海战,收复西沙后,我国曾于1975、1976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西沙、中沙文物普查,这些海底文化遗存成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重要法理依据。而那些在南海与我国有“主权争议”的国家,往往会对这些海底遗存采取“非常手段”,进行破坏。由此看来,南海文物保护已经超出了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权限,需要联合边防、海军、渔政等海上力量,齐抓共管,否则肯定是收效甚微。

教师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第5篇

朱永新说过:“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可以接触到终生致力于幼儿教育研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教育专著的克鲁普斯卡娅、提倡集体教育的马卡连柯、提出“以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赞科夫、写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名著的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翻开《外国教育史》,我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西方的一些教育思想新流派,如: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析主义、结构主义等,与这些大师对话、与这些现代的思想流派对话,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一、杜威——“教育无痕”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他被美国人称为 “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他所撰写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被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视为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有同等地位。他一生提出了很多教育主张,如:“儿童中心主义”“从做中学”等教育原则,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变”,

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一方面是在那里受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这句话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反复读了几遍,觉得很有道理。暑假有次听陈主任的讲座,陈主任最后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无痕。当时我就立即想到杜威的这句话,“教育无痕”,不正是杜威这个观点的精练概括吗?

我相信,教育是建基于人类本能活动之上的一种社会活动。这样说不仅不会破坏“教育”的神圣,而且恰恰言说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当教育被狭隘化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置于“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逻辑拘囿时,它的很多意义已经消遁无形了。“教育无痕”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再超越的化人润物的无形大象。联想到现在的孩子在制度化的教育框束中的战战兢兢惟惟诺诺诚惶诚恐,大言无声的无痕教育多么让孩子们翘首以盼。

我相信,教育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此,教育的丰富性只有靠生活才能展得开说得明。离开生活的教育是驯养,除了造就不会生活的木偶外不会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当我们以生活来诠释教育,教育知识才具有人性,才具备灵性,才拥有亲和力和趣味性。

我相信,教育是沟通的函数,而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驯化,教育是平等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影响。有了充分的沟通,才会有教育的创造、教育的快乐、教育的享受与富足,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发展。

我相信,教育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社会标准件”的,教育是张扬个性、培育个性、保护个性的方法而不是抑制个性、抹杀个性、消解个性的手段。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样也要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

我相信,溶融于生活中的无痕教育之若拙大巧将在生命历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对教育者如此,对受教育者也如此。

说到这,我不仅又想起杜威的另一个教育观点:教育无目的。他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我们平时总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我突然感到迷惑:到底纯教育的本身有没有目的呢?

请参考更多相关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333外国教育史笔记 第6篇

一、古埃及文学。

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诗是《失望者和自己灵魂的谈话》。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篇故事是《魔术师的故事》。古埃及的《亡灵书》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

1.《亡灵书》——《亡灵书》是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

⑴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后人从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为《亡灵书》。

⑵《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

2.纸草卷文字——古代埃及最初的书面文字,始于公元前3300年,古代埃及人将文学作品书写在纸草制成的纸草卷上。

3.古埃及劳动歌谣——古代埃及产生最早的世俗诗,盛行于公元前3000多年,大多民间创作,口头传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奴隶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感情。如《庄稼人的歌谣》、《打谷人的歌谣》等。

二、古巴比伦文学。

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

三、古印度文学。

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种姓制度将人分成4等: 婆罗门(宗教)、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首陀罗(贱民)。1.《吠陀》——

⑴《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经婆罗门解释,逐渐被印度人视作宗教“圣典”。

⑵《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梨俱吠陀》主要是祭祀时用来朗读的颂神诗,尽管带有浓重的宗教或迷信色彩,但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情绪,也收入一些劳动歌谣和民间情歌。《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诗。

继《吠陀》文学后,古印度又出现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是广博仙人; 《罗摩衍那》的作者是蚁桎仙人。2.简述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的思想内容。《摩诃婆罗多》堪称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古代印度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其主旨在于强调政治斗争中的“法”。“法”与“非法”是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罗摩衍那》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王权问题,谴责了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争权夺利的行径,表明人民希望开明君主实行仁政的思想,歌颂了正义战争,宣扬一夫一妻制,具有进步倾向,但也流露出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3.《五卷书》是一部大型的寓言故事集。迦梨陀娑的创作把古代印度戏剧推向了高峰。(见专节)《舞论》即“戏剧论”,是印度最早的文学理论著作。

四、古希伯莱文学。

第二节《旧约》

1.《旧约》内容

——《旧约》是希伯莱人的经典。犹太教《圣经》代表着希伯莱文学的最高成就,基督教兴起后,犹太教《圣经》为基督教所接受,将其收入基督教的《圣经》之中,称之为《旧约》。⑴《旧约》(圣经)是希伯莱的犹太教4部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的总集。⑵全书共39卷,按内容一般将其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律法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5卷。5卷内容是关于耶和华神(亚卫)创造世界、伊甸园和诺亚方舟等神话。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等。先知书15卷,包括《以赛亚书》、《耶得米书》、《以西结书》等。诗文杂著包括《诗篇》、《雅歌》、《路得记》、《以斯帖记》等。

⑶《旧约》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2.理解《路得记》的和平主题,《以斯帖记》的爱国主题。(略)3.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焚毁圣城耶路撒冷,将犹太贵族、祭司、工匠、歌手等在内的5万余人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从此希伯莱人的国家不复存在。4.旧约文学的主要特征

(1)文学与宗教历史紧密结合(2)民族心声的倾诉(3)民间文学的奇葩(4)简洁生动的文体和风格

第三节迦梨陀娑

1、创作

迦梨陀娑的《云使》是印度文学史上最早的抒情长诗,被列入印度“六大名诗”之一。《沙恭达罗》取材于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是迦梨陀娑最杰出的戏剧代表作,是古代印度戏剧的最高峰。

2.《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

《沙恭达罗》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及其同破坏美好爱情的两种思想与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朴、真挚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反映出印度古代社会的若干不合理现象,诸如上层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下层穷苦大众的沉疴辛酸,尤其是妇女任人欺凌的悲惨处境。3.《沙恭达罗》的艺术特色。

《沙恭达罗》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主要表现在:

(1)情节线索单线发展,戏剧情节一波三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给人峰峦叠嶂、高深莫测之感。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个性。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甚至一些穿插式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注意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典型环境有三个“净修林、宫廷、仙界”,同一人物在这三个不同的环境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3)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刻画净修林的景色描写,皆是妙语连珠,抒情浓郁。(4)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悲剧和喜剧相结合(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4.沙恭达罗的形象及其意义。

沙恭达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古代印度妇女的正面理想人物,她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质朴自然的美。

沙恭达罗从小生活在远离凡尘、洁净安宁的净修林,性格天真纯朴。

纤丽妩媚的外表和纯洁质朴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她身上,处处显示出朴素无华的自然美。②纯真执著的爱。

沙恭达罗向往人生的幸福。她对豆扇陀的爱,是出于自然天性,没有任何功利的企图和虚假的意念。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沙恭达罗的性格以柔顺为主,但也有坚强的一面。这种坚强表现在冲破各种束缚、自主成姻的时候,也表现在宫中被拒后对豆扇陀的指责。

意义:沙恭达罗是一个质朴、纯洁、善良、多情、忠贞不渝又柔中有刚的古代东方女性的典型。通过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干闼婆)、、生活理想(独立)和审美理想(仙界重圆)。5.国王豆扇陀形象(略)

好国王?又有种种劣迹败行。其复杂性是作者思想矛盾性的反映。6.迦梨陀娑的地位和影响:

迦梨陀娑是印度的古典梵语文学的高峰,其创作具有突出的特点: 第一,迦梨陀娑的创作大多取材古代传说,但不受旧有题材的约束,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体验加以改造。第二,迦梨陀娑的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从艺术技巧上看,迦梨陀娑的作品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他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擅长人物心理刻画。

迦梨陀娑被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沙恭达罗》。7.迦梨陀娑戏剧与古希腊戏剧之比较。(平行研究)相同点:

⑴戏剧结构上:情节单纯,单线发展,曲折、富有戏剧性。经过几次的急剧转折,波澜起伏。如《沙恭达罗》中沙恭达罗与豆扇陀的爱情关系。与《俄狄浦斯王》的曲折经历相同。⑵手法上:

心理刻画相同。如《美狄亚》心理刻画同《沙恭达罗》;

写实手法也相同,如《美狄亚》与《沙恭达罗》的宫廷一幕。浪漫主义手法上,《沙恭达罗》中的净修林、天上;阿里斯托芬的浪漫主义手法。不同点:

⑴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

美狄亚--只表现了反抗,没有温柔一面。沙恭达罗--既有温柔的一面(净修林、天界),又有反抗、坚强的一面(宫廷)。⑵打破悲喜剧界限。

《沙恭达罗》融悲喜剧于一体,比莎士比亚还高明;古希腊悲与喜分开。⑶语言上的不同。

《沙恭达罗》的语言生动丰富,个性化,故称为印度的莎士比亚,妙语连珠,抒情浓郁,如“盖着枯草的井”。语言上超过了《美狄亚》。席勒:“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诗能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或者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第十三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中古文学概述

中古四大文化圈:

一、中古阿拉伯文学。1.悬诗——

(1)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古代阿拉伯人在麦加朝觐时举行赛诗活动,获胜者的作品用金汁书于麻布上,悬挂于克尔白神庙的墙上,供人观赏模仿,宛如一串明珠悬挂在脖子上,史称悬诗。《一千零一夜》(见专节)

《斗篷颂》是最早的长篇宗教颂诗,赞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卡里来和笛木乃》源于印度的《五卷书》。

二、中古日本文学。

1.《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历史和文学著作。2.《万叶集》--⑴《万叶集》是日本最古的和歌总集,全书共20卷,收入诗歌4500首。⑵《万叶集》成书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下来,故称《万叶集》。

⑶诗集的作者比较广泛。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代表作家有山上忆良等。

⑷《万叶集》广泛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以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内容充实,感情朴直,是日本诗歌的奠基石。

3.中古日本诗歌方面的代表是:松尾芭蕉——俳句,被称为“俳圣”。

4.中古日本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市井小说,统称为“浮世草子”。紫式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见专节)5.中古日本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6.俳句——

(1)俳句初时称俳谐,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它强调集中表现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和感受,因此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3)松尾芭蕉被称为“俳圣”。

三、中古印度文学

印地语英雄史诗,长篇叙事诗《地王颂》。

中古印度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杜勒西达斯。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被当作宗教的经典、文学的典范、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

四、中古波斯文学(伊朗文学)

鲁达基是被称为波斯文学史上的“诗歌之父”。中古波斯三大诗人:萨迪、菲尔多西、哈菲兹。萨迪,代表作《蔷薇园》、《果园》。(见专节)菲尔多西——长诗《王书》。

哈菲兹(笔名,意思是“能熟背《古兰经》的人”。)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加宰里大师。1.“柔巴依”——

⑴“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一种波斯传统的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与中国四言绝句相似。

⑵内容主要严肃地探讨了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了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⑶代表诗人有海亚姆和内扎米。

五、中古朝鲜文学

1.崔致远,其文集《桂苑笔耕》曾收入我国《四库全书》。2.“高丽文坛双壁”:李奎报、李齐贤。

3.许筠的《洪吉童传》是朝鲜文学中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4.小说《春香传》把爱情故事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题材的选择、社会内容的反映、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艺术形式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六、中古越南文学 《金云翘传》。

七、东南亚文学

第二节紫式部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中最早的长篇小说。1.《源氏物语》的主要思想内容。

⑴紫式部的《源氏物语》通过对光源氏及其周围女性的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平安王朝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

⑵作者透过高贵浮华的宫廷生活表面,看到了淫荡糜烂的生活方式给贵族自身带来的悲剧结局,深刻展示了贵族之间及宫廷内部的尖锐矛盾,独到地揭示了贵族阶级精神颓丧的过程。⑶客观地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广大日本妇女的悲惨命运,自然地奏响了日本平安时代大贵族专制统治必然衰亡的哀歌。

2.《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⑴结构,经纬交织。主干单纯而集中,支脉清晰而紧凑,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其结构手法具有开创意义。

⑵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是跟着人物走而不是随着事件来,作者特别擅长运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藤壶女御与光源氏发生乱伦关系后,灵魂深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心理和苦恼刻画的很成功。)⑶景物描写,“物哀”与“幽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性格表现、情感的流露、命运的变迁及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体现追求优美、崇尚“物哀”与“幽玄”这一美学境界的独特特色。⑷语言,优美典雅。透露着一股缠绵的幽情。小说引用最多的白居易诗共100余处,引用和歌800余首。3.光源氏的形象。

光源氏是《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

⑴他的渔色生活方式是追奇猎艳不分对象,上自高贵的皇妃下至低贱的贫民女子,这也正是当时贵族社会放纵、淫荡的两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又希望他有始有终,能够真正关心妇女的命运。

⑵他的政治生活方式是在错综复杂,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光源氏不重名位与权势,自动贬谪穷乡僻壤,表现出宽容忍让、与人为善的态度。一旦重新得势,光源氏又不计前嫌,并违背真正心愿,接受朱雀帝的请求,娶女三宫为妻。寄托了作者对理想贵族社会的向往。

⑶作者通过光源氏的一生,既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又揭示了贵族阶级从繁盛走向衰落以致精神崩溃的历史过程。

光源氏的关系女子:紫上、空蝉、夕颜、六条妃子、末摘花、藤壶、女三宫等。4.《源氏物语》对日本文学的意义。

《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为日本散文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的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历代作家都把《源氏物语》奉为经典,日本文学所独有的柔美、抒情风格也正源于这部《源氏物语》。

第三节《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规模庞大、内容丰富、流传甚广的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誉之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1.《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1)生动、忠实地反映了劳动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揭露统治阶级贪婪丑恶的本性,赞颂人民在与邪恶势力斗争中表现的惊人智慧和才能。

(2)从男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执著追求中,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3)反映商人生活和海外冒险的故事,赞颂了阿拉伯商人冒险经商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

(4)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处境与命运,诉说了他们的苦难与不幸。《一千零一夜》没有仅仅停留在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对现实的不满上,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源,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哈里发。2.《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

《一千零一夜》被称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不仅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古阿拉伯社会的现实,艺术上也具有鲜明独特的特点:

第一,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生动丰富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形成其特有的传奇色彩。

第二,幻想与现实交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是《一千零一夜》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三,灵活简洁的框架结构。整部作品有一个总纲性的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故事还包孕着故事。故事之间有重迭、有平行,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连绵不断的整体。

第四,鲜明的对比手法。故事中真善美总是在与其对立面假恶丑的斗争中得到体现。

第五,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语言以白话文为主,辅以吟歌和吟诗。经过加工提炼的民众口头语言优美流畅,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3.“框架结构”——

(1)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创造的文学结构模式。

(2)即整部作品有一个总纲性的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故事还包孕着故事。故事之间有重迭、有平行,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连绵不断的整体。(3)《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直接受到它的影响。4.故事来源

主要来源于波斯、印度;另一部分来源于伊拉克阿拔斯王朝时期的故事;第三部分来源于埃及麦马立克 王朝时期的故事。

5.试述《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一千零一夜》是中古阿拉伯的民间故事集。

(1)富有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浪漫色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一千零一夜》的一个突出特点,使民间文学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奇妙幻想、丰富生动的想象、大胆荒诞的夸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神魔怪的矛盾纠葛,形成了这一作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作品还把人情世态描绘的真实性同奇思异想的幻想性奇妙地融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渴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2)灵活简洁的框架式结构。整篇作品是一个总纲性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有时又包孕着故事,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联成有机的整体。

(3)使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故事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极为强烈的对照。阿里巴巴与哥哥,女仆马尔基娜与强盗,脚夫辛伯达和航海家辛伯达。

(4)诗文并茂。叙事写景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主,又辅以故事人物的吟歌和吟诗来进一步突出主题思想。民众口头语言,谚语俚语的运用,生活气息浓郁。6.《一千零一夜》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

《一千零一夜》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字军东征时期,传到欧洲。薄伽丘、乔叟、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等的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以影响。

第四节萨迪(哲理诗)

1.代表作:诗体故事集《果园》和诗文集《蔷薇园》。2.从《蔷薇园》看萨迪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中古波斯诗人萨迪被称为“人道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蔷薇园》中集中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特点是讽刺中带有训诫。

⑴《蔷薇园》处处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明确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统治者不要任意榨取百姓,否则人民痛恨暴君,转眼叫他灭亡”。能够在中世纪提出“君轻民贵”的思想正是萨迪超越同时代人的地方。

⑵萨迪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心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萨迪对僧侣的贪婪、伪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辛辣的讽刺。

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故事中提到的5种人最宜外出旅行,商人排首位,其次是有学问的人、美貌的人、会唱歌的人和手艺人。除了美貌的人不确定外,其他都属于市民阶层。⑷《蔷薇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萨迪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

3.萨迪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萨迪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有时宣扬命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最终归于和谐”,萨迪想通过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来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明显的局限性。4.《蔷薇园》的艺术特色。

⑴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蔷薇园》一直是学习波斯语的理想教科书。⑵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无价值。” ⑶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感。

第十四章

东方近代文学

第一节近代文学概述

一、日本文学。

1.日本近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见专节)

坪内逍遥的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和二叶亭四迷的长篇小说《浮云》是日本近代文学形成的标志。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是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主人公内海文三是一个“多余人”形象。森鸥外的短篇小说《舞姬》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之作。北村透谷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和理论倡导者。

日本近代文学流派先后有:唯美主义、白桦派、新思潮派、自然主义文学等。2.唯美主义——

(1)唯美主义文学以描写人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情欲为目的,是一种表现在官能享乐中寻求精神满足的文学。

(2)代表作家: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3)

3.白桦派:——

⑴白桦派是由近代日本作家创办的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

⑵白桦派作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⑶主要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3.新思潮派——

(1)新思潮派是以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2)其特点是注重人性的思考和表现技巧的探索。

(4)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罗生门》。4.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流派。它的产生对日本近代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2)从1906年岛村抱月的理论著作《被囚禁的文艺》(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问世之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便进入了高潮。(3)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

A、理论上,主张“破理显实”,即主张作家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去描写“真实”。

B、实践上,主张遵循绝对客观主义的创作方法,即要求作家冷静地、客观地、不带任何倾向性地去描写事物。

C、方式上,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即作家不仅要写自己,而且要写自己作为动物的“性本能”和“性冲动”,要对个人丑恶的私生活进行忏悔。

(4)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5)田山花袋的长篇小说《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二、印度文学

查特吉,印度文学史上仅次于泰戈尔的大作家。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阿难陀寺院》、《毒树》。

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见专节)东方近代文学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在发展过程中受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大,一些国家社团林立流派众多,变幻不定。

3、作家数量骤增,作品数量大,影响大,成果大。

4、东方近代文学在亚洲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

第二节夏目漱石

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前三部曲” 包括《三四郎》、《其后》、《门》3部作品。“后三部曲”包括《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3部作品。未完之作《明暗》被誉为日本近代心理小说的典范。

1.《我是猫》中的主要人物: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系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2.《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1)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表达比较灵活、自由。

(2)小说以猫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猫是作品中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独立形象,既有动物有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这只猫也同人一样,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最后因偷喝了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进了水缸淹死了

(3)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既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讽刺传统,又吸收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如插科逗趣、猫态猫语。(4)语言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3.“苦沙弥”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苦沙弥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中的主人公。

⑴苦沙弥是日本近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厌恶资本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

⑵苦沙弥的弱点表现在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是日本近代社会的产物。形成苦沙弥等一系列多余人形象的原因是:

①一方面,他们接受了比较新式的教育,思维开阔、活跃,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近代教育还无力全面、健康地培养他们,他们在现实面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会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②他们既针砭时弊,不满现状,又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力把握时代的潮流,同时丧失了人生目标,认识不到人生的意义,是一群无所适从的弱者。4.《我是猫》中猫的典型意义。⑴小说以猫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⑵猫是作品中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独立形象,既有动物有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⑶这只猫也同人一样,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最后因偷喝了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进了水缸淹死了。

第三节泰戈尔

1.泰戈尔

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略)长篇小说:《戈拉》、《沉船》。短篇小说:《喀布尔人》、《摩诃摩耶》等。叙事长诗:《两亩地》 2.泰戈尔的泛神论

——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于,他在印度传统宗教和西方近代泛神论的基础上,信仰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既具有抗议现实的不合理,追求和谐统一进步性的一面,又有超越现实、神秘朦胧的一面。他的“泛神论”思想在诗集《吉檀迦利》中得到集中的表现。3.《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1)表达了诗人对渴望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达到这种境界后的快乐,写出了诗人虽强烈追求但却难以达到合而为一境界的痛苦,及诗人经过不懈追求,达到合而为一理想境界的欢乐。(2)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通过对神的礼赞,表达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3)诗人笔下的神十分神秘,他不是高高在上一神教者供奉的神,而是化作万物之中。诗人正是借“泛神”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的真理。神,既可求,又缥缈;既实际,又神秘。这种种特征糅和在一起,构成了《吉檀迦利》的神秘色彩,反映出作家进行理想探索的矛盾心理与一切必归和谐的哲学观念。4.《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⑴充满哲理(即泛神论的神秘思想),抒情味很浓(对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⑵在直抒胸臆时,却又千回百转,飘忽不定,给人以朦胧之感。

⑶想象奇特,韵律优雅,将哲学思想融化在优美的诗行之中,神秘而不枯燥,“含义深远,清新而美丽”。反映了东方宗教诗歌的特色。5.《戈拉》的艺术特色。

《戈拉》是泰戈尔最优秀的一部长篇小说,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⑴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父女之间,母子之间,姐妹之间,情人之间和朋友之间的种种争论。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倾向及内心世界。

⑵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正面人物之间,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均互为映衬,互为对比,层层对比之中,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⑶小说具有优美的抒情格调,在写景、状物、叙事、摹人中,往往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抒情,动人心弦。6.戈拉的形象。

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戈拉》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印度青年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⑴他身为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印度教教徒青年们的领袖,刚直不阿,一身民族正气,不去逢迎英国县长以求怜悯或饶恕。

⑵戈拉身上有着明显的宗教偏见。他严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清规戒律,甚至为种姓制度辩护,他行触脚礼,不喝异教徒拿过的水,反对与异教姑娘谈恋爱,一种高尚的爱国思想于是蒙上了狭隘的民族情感的色彩。⑶现实与他的宗教思想发生了矛盾,他的宗教思想发生了改变。

A、戈拉在农村旅行,看到教派纷争的危害,目睹了劳动者冲破宗教偏见一致反殖的事实,感到再也不能用自己的幻想来欺骗自己了。

B、他曾经对梵教姑娘苏查丽达产生爱慕之情,由于教派有别,拼命压抑这种情感,但无济于事,内心矛盾十分激烈。

C、最后,他从养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并非印度人,一下子感到卸掉了包袱,成为自由人,可为三万万印度人谋利益了。此时,他已完全战胜了自我,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变成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7.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精巧,以小见大。

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真实可信。③对比描写。

④语言上强调议论和抒情的结合。

第十五章东方现代文学 第一节现代文学概述

(一)日本文学 1.特点:

日本文坛双峰并峙:反映现实为主旨的左翼文学;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2.无产阶级文学: 1921年,《播种人》创刊,标志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形成。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纳普)成立,并发行机关杂志《战旗》。

叶山嘉树的长篇小说《生活在海洋上的人们》被认为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建立时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德永直,代表作品《没有太阳的街》。

小林多喜二,日本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蟹工船》、《为党生活者》。

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和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并称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双壁。3.资产阶级艺术派文学:

1924年,新感觉派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4.新感觉派——

(1)日本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2)特点:

A、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

B、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C、由于这一派别没有将文学扎根于本国的土壤,只是盲目模仿,没有太强的生命力,1924年兴起,1927年便烟消云散了。

5.横光利一,短篇小说《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诞生的象征。6.川端康成。(见专节)

(二)印度文学

普列姆昌德(印度的鲁迅)。(见专节)

(三)朝鲜文学 1.新倾向派——

(1)朝鲜20世纪20年代初的无产阶级文学流派。(2)代表作家是崔曙海、李相和、赵明熙等人。

(3)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文学追求的唯美情调,坚持把文学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2.李箕永,朝鲜无产阶级文学创始人。长篇小说《故乡》。

(四)阿拉伯文学 1.旅美派——

(1)旅美派又称叙美派,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2)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2.埃及现代派——

(1)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2)埃及作家侯赛因是埃及现代派的卓越代表,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被誉为阿拉伯地区现代文学的典范。

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首先,反帝反封建倾向成为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其次,无产阶级文学是现代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一些主要国家产生了有组织的文学社团,开展有组织的文学运动。最后,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主。

第二节普列姆昌德

“印度的鲁迅”。创作成就

“短篇小说之王”:《热爱祖国》、《进军》、《圣湖》、《半斤小麦》等。“长篇小说之王”:《仁爱道院》、《战场》、《戈丹》等。1.《戈丹》的思想内容。

《戈丹》是20世纪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何利的遭遇。何利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头奶牛,作品通过主人公何利的命运,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印度当时农村的悲惨世界。

⑴在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婆罗门、祭司联起手来结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罗网,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冷酷无情、贪得无厌地盘剥、掠夺、欺凌、侮辱着农民。⑵不合理的种姓制度,也始终折磨着低种姓的尤其是被认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⑶作者深刻指出,殖民主义者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勾结是造成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戈丹”,印地语的中文音译,意译为“献牛”或“牺牲”。2.何利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何利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长篇小说《戈丹》中的主人公,是20世纪30年代印度贫苦农民的典型。何 利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头奶牛,作品通过何利三次买牛的经历,使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印度当时农村的悲惨世界。

⑴何利身上有着许多农民的优秀品质,善良、勤劳、宽容。表现为:对妻子怀着真挚的感情,收留可怜的媳妇裘妮亚,还要交出全年的收成。

⑵何利身上还有着种种农民所特有的懦弱、愚昧、不觉醒,还有贪小利、自私的想法。表现为:出于自私对有钱人大献殷勤,为了得到奶牛曾想欺骗牧人薄拉,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甘愿受罚。真是由于这种性格,使他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直到死。3.何利形象的典型意义:

(1)通过何利的形象否定了印度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反映出印度在第三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过后,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依然黑暗。(3)对何利式的旧式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启迪广大印度农民觉醒。(4)作家也因此被称为是“印度的鲁迅”。

第十六章当代文学 第一节当代文学概述

(一)日本文学 “战后派”(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 新感觉派

三岛由纪夫,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代表作《金阁寺》。井上靖,《天平之甍》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主要作品:《性的人》、《个人的体验》、《核时代的想象》等。

(二)印度文学(略)

(三)埃及文学

马哈福兹,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见专节)

(四)黑非洲文学

阿契贝,尼日利亚作家。“尼日利亚四部曲”:《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索因卡,尼日利亚作家。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狮子与钻石》、《路》。戈迪默(女,南非),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故的资产阶级世界》、《大自然的运动》。

第二节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1.《雪国》的艺术特色。

(1)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东西结合。即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方法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既有一定数量具体的、客观的描绘,又在不少地方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和意识流动状物写人。(2)重视感觉,刻画细微。作品重视表现人物的主观感觉,表现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不仅岛村的纤细感情被表现得细腻入微,同时驹子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变化也被表现得无微不至。

(3)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活而不乱。中、长篇小说往往近似于若干“短篇”的连缀,既可以作为“短篇”独立存在,又可对于另一个“短篇”的不断补充和丰富。整体来看仿佛缺乏统一的构思和立体的框架,各个“短篇”之间的联系显得有些松散,不过仔细读起来仍然能够发现一定的内存联系。(4)风格上特点是既美且悲,抒情味浓。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和美貌的青年女性都是美的象征,而岛村的感伤情绪,驹子的内心痛苦和叶子之死都有一种悲凉的气氛。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2.岛村形象,驹子的形象。

岛村,游手好闲,思想感情充满虚无的色彩和感伤的情调。

驹子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的主人公,一个具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形象。小说写了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艺妓驹子交往的故事,并通过岛村的经历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态度这两方面描写了驹子的性格。⑴日常生活表现方面,驹子坚持写日记,喜欢读小说,刻苦练三弦。作为一个艺妓,驹子应该算是生活态度比较认真,意志比较顽强,且有进取心的,不同于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因此,是值得加以肯定的。⑵对待爱情方面,驹子虽然也到宴会上陪客人,但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艺妓。她主动委身于岛村,觉得岛村虽然是个游客,却跟一般毫无教养、毫无感情、毫无良心的游客对自己的态度不同。岛村开始时也没有把她当成艺妓,不想跟她发生肉体关系,清清白白地交朋友。驹子想在岛村身上求得像是爱情的爱情,哪怕只有一点儿也好。然而这种爱情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合乎常态的,驹子明知不能长久,仍是不顾一切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这种“无偿的爱”正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现。驹子的爱情既有纯真的一面,又有畸形的、病态的一面。驹子作为一个艺妓,既不是积极反抗者的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的形象,而是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形象。3.川端康成创作的美学特征。(既美且悲,抒情味浓。“物哀”、“幽情”。)

(1)川端康成是一个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把日本古典美和西方现代美结于一体。具体表现在: 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为背景,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为衬托,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以美貌的青年女性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如驹子的现实美和叶子的空幻美。

(2)川端康成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情绪,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如:岛村的感伤情绪和驹子的内心痛苦、叶子之死。

(3)川端康成认为美与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具有独到的艺术成就。

(4)川端康成这种格调的形成既与他本人自幼失去父母及亲人的不幸遭遇和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及悲观思想有关,又与《源氏物语》的基本情调——“物哀”、“幽情”有联系,此外还受到了西方世纪末艺术和现代派文学所普遍带有的悲凉情绪的影响。

第三节马哈福兹

1.马哈福兹,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文学家。马哈福兹被称作阿拉伯小说世界“金字塔”

马哈福兹小说创作三阶段:历史小说阶段,社会现实主义小说阶段,现代主义或新现实主义小说阶段。《新开罗》描写了三个大学生不同的命运,是马哈福兹文学创作的一个转折点。马哈福兹的《三部曲》包括:《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3部作品。2.马哈福兹《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三部曲是阿拉伯作家马哈福兹的代表作,是埃及第一部广泛反映一个时代伟大风貌的现实主义作品。作品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三代人对理想的追求:(1)反映了埃及从1917年到1944年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变化。(2)反映了埃及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经历。

(3)反映了受新思想影响的新一代反对封建传统和保守势力,以及争取自由的斗争过程。3.马哈福兹《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⑴三部曲总体而言没有集中描述气势博大的历史事件,缺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而实际上则讲求严整的结构安排,追求缜密的细节描写,着意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擅长传达浓郁的生活气息。

上一篇:应试教育优缺点下一篇: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