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2024-06-26

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精选3篇)

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第1篇

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这个学期,我班在林海燕老师的组织下完成了为期9周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本人受益良多。这学期的实践可以说为我们更好的认识研究性学习打开了直观之窗,也为我们以后的教师之路打下了基础。下面本人就对这学期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实施等。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9周内,我们分别以物理、化学、生物或环保、地理、小制作、摔不碎的鸡蛋等内容为课题进行了材料搜集、实验设计、结果预测、操作、结论分析及报告等过程。开设研究性学习,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信息——验证假设——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总的来说涉及到几个问题:

1)选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叫做“专题”或“课题”。课题的选定十分重要,我们的课题便是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环保等等这些,是老师提供的。进而引发我的思考:若将这些课题带到小学生的课堂上,是否适用呢?结论是不然。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类似“物理”、“化学”这样的课题太大了,并且有些小学生不理解的专业词汇,小学生甚至不能很好的区分物理化的具体内容。那么怎样选定课题才合适呢?我的看法是,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当问题需要老师提供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选取符合学生思维和能力的题目,同时最好是多出几个,让学生可以从中作出选择。内容可以是课堂内教材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类似“摔不碎的鸡蛋”这样的课题相信是小学生比较容易也比较愿意接受的。

2)寻找资料

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材料搜集,这点我们深有体会。研究性学习没有教材,在众多的实验中,我们只得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内容,或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资源了解相关知识。资料的来源十分广泛也五花八门,使得我们可以设计出形形色色的实验并根据理论基础对实验的结果作出操作前的预测,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而且推动了我们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欲望,使我们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相信在小学研究性学习中这一过程也会给他们带来这么多丰厚的收获。

3)验证假设、分析研究问题

对于设计和操作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或借鉴别人的实验设计掌握知识,通过对实验的操作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的直接经验,知识不再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而是像一项技能一样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能通过小组讨论、多次修改尝试解决,这样的过程激起了我们的重重兴趣,这就是探索的奥秘!这种尝试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更大的吸引。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其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我们的各种潜能。这种侧重更加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也更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

总结研究性学习是

1)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2)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

3)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4)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对这学期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体会 第2篇

我对《芥子园画传》的学习也将近两年了, 从起先山水画的造型到花鸟画造型等等, 我发现书中都是固定的类似符号的东西, 它主要的是解决初学者的构图、用笔、造型、等绘画元素的问题, 使其更加简洁直观的进入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当中, 领悟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唯一遗憾的是《芥子园画传》缺少笔墨的变化, 这是由于当时的印刷水平限制都用木板印刷。如在现代技术的制作下, 这可是一本非凡的书籍。《芥子园画传》是这类中国山水画图式图书中收录最全的一种。自宋代以来各种专题性的图谱、课徒稿层出不穷, 这些图式构成了中国绘画笔墨程式的基础, 也是中国绘画承传最基础的范式之一。在考察历史的演化进程中, 比图式本身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 是它的实际作用。因为, 不仅一般的民间画工要依赖于这样的教材, 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也曾说:“我的第一位教师不是别的, 而是《芥子园画传》。”从齐白石作品中笔墨皴法的运用上看, 丛树画法仍有《芥子园画传》的痕迹, 山石的勾皴也明显受到其影响。用笔似柔实刚, 似拙实巧, 齐白石自己的面目也显露无疑。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 巧则灵变, 拙则浑古”。历史上的许多大画家像于非闇、潘天寿、李可染等也往往是从这些图式的描摹起步, 开始他们的艺术生涯。我们要学的就是《芥子园画传》中古人所总结的用笔、造型、构图等绘画最基本的要素, 它是我们遨游艺海的云帆和储备。

《芥子园画传》是一种抽象的程式化的绘画语言符号, 这是我所理解的。在《芥子园画传》中一目了然:各种皴法、叶法、树法、点法、水法以及笔墨中的各种线描之法, 如山石坡皴法中的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 无疑是山水画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仅就山水画而言, 其山、石、树、水、云等表现技法均是以程式化为基础的高度意匠的表现形式。《芥子园画传》将这种程式语言进行了总结, 如树叶的各种点法有:大混点、小混点、平头点、仰头点和各种双勾夹叶点等;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等等以及为把握整体画面效果而提炼出的“三远法”“以大观小法”“跑马透视法”“鸟瞰透视法”等, 甚至具体到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有比例形态上的要求, 如“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石分三面”“树分四枝”“松皮如鳞”“柏树缠身”“仰为鹿角”“垂为蟹爪”等。这些都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观察后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 总结归纳出来以本质结构区别常态的简练生动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惟有画谱学的出现才真正剖析解构了中国画形式规律最基本的“细胞”——程式。

据考证当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介入到绘画当中, 其最大的缺憾是绘画语言能力有限, 或者说实际上就是绘画语言能力低下。然而作为智者, 他们总能找到扬长避短的便捷途径, 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 比如说当我们研究我国历代优秀山水画家在表现当时时代的自然物象的作品时, 都离不开分析他们所特有的表现方法。而这种表现方法都是一种精炼的强烈的程式化的统一性很强的构成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艺术语言”。它通过笔法, 墨法, 章法来体现出来, 这种“语汇”就是“皴法”。“皴法”是高度概括的, 是通过眼睛和心智观察自然提炼而成的, 当然它只能是对自然山川脉络纹理的长期观察体验后总结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不断成熟, 使之形成一个宝库的体系是多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在改造、创立、解体、整合中不断完善的。

有时候我会把这种程式语言符号当成固定的套路。“套路”这个词大体意思是说一种程式的东西, 略带贬义的, 为什么?因为说它没有生气, 因此, 有时提起它, 用了一个很生硬的词——“死套路”。

套路真的是完全腐朽的吗?怀疑过, 思考过, 认同过, 也否认过, 想想, 还是得见仁见智地去看待。中国画的学习大多从《芥子园画传》开始, 树法, 水法, 云法也都有一个固定程式。有人说《芥子园画传》培养出来的都是画匠, 我看不见得吧?近代这些有成就的国画家, 最初都不是受益于《芥子园画传》吗?如我前面提到的画家黄宾虹和齐白石都受这种程式的影响, 及所谓的套路的影响才有如此的艺术成就, 最终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表明人对美是有天生的认知的, 敏感的人在学套路时已经把心灵注入其中, 很快理解其中的法则。迟钝的人则是死记其中的条条框框, 这是大多情况。有些迟钝的人在严格的套路训练后, 也由“技”进入“艺”的境界, 全看个人因缘了, 正应了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还有一句话值得借鉴:“对于传统, 我们于其中受益的, 是启发, 于其中受害的, 是模仿。”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山水画已经有了多元的局面, 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 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及造型手段被山水画所借鉴, 各种传统画派的复活, 各种新画派的崛起, 使得山水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并存的格局。这使得《芥子园画传》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有点减弱, 也似乎在慢慢的衰退, 但是不论何种艺术表现, 不管他是现代还是当代的或者是未来的, 但它的形式因素是绝不能忽视的。形式所打动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如何使笔墨形式与图式结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皴法”就成了主要的研究内容, 尽管各种各样的皴法新光闪现, 各式各样的技法层出不穷, 但他离不开他的根, 这也就是我在文章中一直提到的《芥子园画传》, 如果离开了他, 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即便搞得多么时髦都是些吹毛求疵的东西, 何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呢?试问这样的艺术会走的多远呢?

《芥子园画传》汇集了古代很多的绘画技法, 是古代的艺术家的绘画结晶, 是艺术的积淀, 作为一种影响至今的传统的绘画程式方法, 它影响了很多从事绘画的人, 无论是皴法还是山石法、树法、云法, 水法, 都作为学习山水画最精到的艺术语言。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语言的同时, 创造新的表现技法是绘画的当务之急。在继承的同时我们还要有创新, 这样我们的绘画艺术程式将变得更加趋于完善。社会在前进, 历史的画库中更需要增添新的“程式”, 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画家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 只有对传统山水画程式的熟练掌握, 只有对自然的切身感受与提炼, 只有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才能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摘要:山水画是一种抽象的程式化的绘画语言符号, 在《芥子园画传》中一目了然:各种皴法、叶法、树法、点法、水法以及笔墨中的各种线描之法, 如山石坡皴法中的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他是一种程式化的形式, 也是套路。

关键词:《芥子园画传》,山水画,影响,笔墨程式,套路,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 (清) 王概《芥子园画传》.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4-1.

[2]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

[4]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对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解和体会 第3篇

数学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数学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充分地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高效课堂就是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讲到底”的旧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这就要求我们用热情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讲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轻轻松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课题内容,这样学生才不会有厌学情绪,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数学高效课堂应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备课方面要准备更加充分,每节课上课前,要自己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的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其次,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

上一篇:医院库存药品管理下一篇:夏季安全生产大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