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范文

2024-07-12

输血安全范文(精选12篇)

输血安全 第1篇

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控制方法:加强输血环节管理,重点患者唯一身份信息识别、标本唯一身份识别及患者与标本一致性保证等。

二、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D)血型初检;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 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微柱凝胶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微柱凝胶配血卡(抗人球蛋白加补体)。

三、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法有:

1、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9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四、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控制方法有:

①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②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③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凡不合格血样标本一律不退回临床科室,要求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④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⑤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确认无误后,共同签字发出。

五、保证血液质量。控制方法有:

1.储血条件、温度及环境设施设备符合要求。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输血安全 第2篇

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血液编号、血型;

(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进行输血操作。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10、血液为特殊制品,如不立即输注,应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输血安全 第3篇

输血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 血液和血液制品来自人体, 血液中各种成分的生物结构、遗传特征十分复杂, 人类作为多种致病微生物的中间宿主及寄生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输血存在感染疾病和导致不良反应等风险。稳中有降医院应利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以及现代的循证医学, 加强对输血工作的管理, 及时发现医院输血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并加以改正。目前, 安全输血已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保证血液质量, 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在安全输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如何管理好输血科,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输血安全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加强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是确保输血安全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完善输血科的管理使之工作制度化、程序化, 将有利于提高供血质量, 同时严格执行血液交接和查对制度, 实行全程监控, 做到每一袋血从来源、入库到发放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 确保输血安全。

1.1 血液入库前的管理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核对与验收, 输血科工作人员要对血液的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等进行认真查对后方可分类、整理、登记、存放, 并按血液的制备日期、血型分类储存于专用储血冰箱内, 使用时遵循“先陈后新”的原则, 保证血液从入库到发往临床的每一袋血、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记录, 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合格血液的进入, 避免人为差错的发生, 为安全输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库存血的冷链管理

输血科交接班有严格的交接手续, 值班人员认真检查每一袋血液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笔者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储血冰箱采用专用储存监控, 非必要时不得打开冰箱, 保证温度控制在全血、红细胞4℃±2℃、血小板22℃±2℃震荡保存、血浆-20℃以下列保存1~4年, 并有报警系统, 实行24 h监控, 出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理;②在血液发往临床科室过程中, 虽然路程短, 距离近, 但输血科人员仍然要求临床采用保温壶取血, 并在保温壶中加装温度计, 保证血液的冷链运行, 效果较为理想;③冰冻血浆的管理 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血浆价格的调整, 成分输血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因此, 血浆的保存问题引起输血科人员重视, 根据血浆保存日期长, 对温度及储存条件有严格要求这一特点, 我们采用了低温冰柜合理存放并设专人管理, 24 h监控, 确保温度控制在-20℃以下, 保证了血浆质量, 满足了临床需求。

2 其他管理工作

2.1 制定年用血计划

输血科除了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外, 还应随时与临床科室保持联系, 掌握临床用血情况, 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用血计划, 做到按需用血, 纠正血液偏型补充库存, 积极推广成分输血, 合理用血, 做到一血多用,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避免血液浪费。

2.2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做好原始记录、积累数据资料、能在输血纠纷中提供数据作为第一手资料, 对输血安全起到了推动作用, 详细的记录是分析、统计、总结的基础, 为开展输血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2.3 定期召开院输血管理委员会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总结交流输血和成分输血管理方面的经验, 纠正不足并对临床提出的不同意见, 及时改进调整, 使整个输血科的工作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法律观念不断提高, 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增强, 在新的形式下, 输血科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科学化、规范化、文件化已是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 完善的管理制度、血液的冷链应用与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中确保安全输血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输血科多年来从未发生一例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事故。

输血安全 第4篇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50×109/L等此类的微血管出血现象;老年内科患者血小板<(20-30)×109/L。②由于急性血液丢失从而引发休克的患者。③成人血红蛋白小于70g/L,未出血患者的HB小于90g/L以及其他慢性病等。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計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2] 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249-250.

临床安全输血措施 第5篇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等)。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所致。控制方法:

1、外科手术、待产孕妇、有创诊疗操作,入院时常规进行ABO血型、RhD血型、相关抗体筛查检测;内科、门急诊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也要将上述检测项目进行常规检查。

2、抗体筛查阳性结果,须做抗体鉴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临床。输血时,临床医师要提前与输血科联系,由输血科与市中心血站联系调配合适的血液。

3、需要输血时,输血科要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和RhD血型。

4、交叉配血试验必须采用能检测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二、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1、成分输血。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二级医院成分输血率要达70%以上。

2、烟台市中心血站所提供的血液制品,已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达99.8%,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对不合格输血申请单,输血科拒绝接受。

2、护士采血时,一定要核对病人身份,与相关信息是否相符,无误后方可采血。

3、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接收。

4、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是否一致,检查血液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5、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专用取血箱和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

6、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患者信息、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无误后双方签字。

四、保证血液质量

1、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

2、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第6篇

1、确定输血后,当班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要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采血要求:一次采集一人血样。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又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4.取血时护士携带领血单到输血科,与输血科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血液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交配血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及血液有效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

(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及交文配血单,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即查血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定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血型及交又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2)核对患者腕带,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服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没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先慢滴5-10分钟,再根据医嘱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①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

(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送问输血科

7、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

8、输血反应的预防:(1)血液从输血科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应在30mim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认真查对血装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人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注两袋以上血液时,应问隔输人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人的速度宜慢。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第7篇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血小板、CIK取后立即输注,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①皮肤过敏反应 ②寒战、发热 ③腰痛、血尿 ④四肢抽搐 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通知输血科及其他相关科室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完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输血安全 第8篇

1 采血过程必须要保证安全

目前, 采血过程基本上均于流动的采血车室内进行。采血时, 采血车室内的空气合格率应达到95%以上。流动采血车内的空气消毒质量一定要高, 因其直接关系到无偿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用血者的安全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所以采血时必须注意安全。无菌操作是采血的重要关键一环, 因此, 在采血时更要认真地进行空气消毒和保持空气新鲜。在血液流通的过程中, 无菌操作也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医务人员尽全力切断一切感染源, 减少血液的污染[1]。

2 输血期间可能存在的排斥反应

输血时由于个人的血型不同, 如ABO型和RH阳性和阴性。因此在患者住院时, 必须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血型检查, 以确定患者的血型, 确保在患者手术中或抢救用血时的安全用血。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自身血液类型的特殊性, 易出现有些血液供应或储备较缺乏, 导致患者需要输血时血液供应不足的现象发生。因此, 要加大社会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力度。尤其应鼓励特殊血型的人群多献血, 以补充特殊血型血液的供应和储存的不足。

3 输血期间可能存在的血液传染病

随着临床需要输血的患者不断增多, 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染的疾病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在输血时必须严加管控, 控制各种传染病的发生[2]。

4 加大输血管理, 确保输血安全

4.1 加强法制宣传

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严格加强血制品的质量管理。由于血制品是一种特殊的医疗物品, 不仅可治疗疾病, 也可传播疾病。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对待。我国针对于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我院加强了对输血的管理, 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输血规程。加强供血及输血相关管理规定和质量标准, 加大对献血的监督和检查, 严格杜绝非法卖血和采血的不法行为[3]。对于不符合规格的血液及时进行处理或销毁。加强输血安全教育, 严把血液筛选关。同时,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 造成血液在供应或输血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加强输血质量的控制, 防止出现人为影响血液质量。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和教育, 坚持科学的检测, 保证血液在各方面均安全有效。

4.2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合理使用血液资源

我院依照自身的情况建立临床输血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防止出现输血无章可循的现象。对于输血全过程均详细记录, 建立相应的临床输血申请及使用制度, 加强临床输血配型, 防止出现输血排斥反应。加强临床血液的合理使用, 防止出现血液滥用的现象。加强血液制度的管理, 坚持科学合理少量用血, 加强血库血样的抽查和检测, 防止出现各种危险因素影响输血的质量。

4.3选用新技术加强血液检测

临床应加强对各种血液传染疾病的关注, 有效地预防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防治, 加强检测的灵敏度和敏感度, 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有效。逐步引进先进的新技术, 加强高科技的使用范围, 加大对血液质量的控制力度。

4.4 加大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培训

加大对血液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包括采血人员、输血人员等, 保障无偿献血的正常运行, 严把血源的质量关, 严格执行血液检测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血液血源的管理[4]。

总之, 加强输血的安全管理, 保正输血的安全, 严格把好输血的各个关口, 为患者输血提供可靠的、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方祥.临床医师应该熟悉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知识[J].重庆医学, 2009, 33 (12) :1076-1077.

[2] 邓硕曾, 宋海波, 刘进.循证输血与输血指南[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19 (14) :263-264.

[3] 陈平.从产品质量责任角度研究输血的风险防范与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2 (3) :57-58.

输血安全 第9篇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安全输血措施 第10篇

按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生部[2000]184号文件,以下简称《规范》)制定本措施: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血型初检(检验科);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盐水和聚凝胺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卡式抗人球蛋白法等。

二、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1.成分输血。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7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 达99.8%,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① 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② 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③ 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④《规范》二十四条规定。“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用治疗盘端回。

⑤《规范》二十五条规定:“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共同签字发出”。

四、保证血液质量。

1.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2.血液发出后不得退回。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规程 第11篇

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可以不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7天者,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

(2)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

(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如果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若无不良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器材毁形消毒处理。

9、若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临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

10、血液为特殊制品,如不立即输注,应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安全输血的护理体会 第12篇

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的并发症[1]: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如何做好安全的输血工作,保证医院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护理人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临床输血所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临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依法行医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指导临床输血的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我们做为护士应遵徇法定及院内规定的输血制度,以确保输血安全。掌握各种成分血液的输注和护理要素

2.1、全血和红细胞的输注和护理 储存温度为4~6℃,稍复温后即可输注;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穿刺;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合,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轻摇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少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通过Y型管(双头输血器)注入血袋中加以稀释并混匀,在血液输完时可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血袋,尽可能不浪费血袋内的余血;严格掌握输注时间,先慢后快,输注时间一般不超过4h;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必须在2h内输完,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冰箱保存24h;红细胞内不能加任何药品,尤其是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否则会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对于有ABO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应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幼脐带血移植病人输血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2、血小板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4~26℃,轻轻振荡;因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所以取回后应立即输注(输注前将血袋混匀,切忌剧烈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以病人可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用输血器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22±2)℃下保存,并每隔10min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冰箱暂存;ABO血型同型输注,Rh阴性患者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小板有特殊要求,应特别注意。

2.3、血浆的输注和护理 保存条件为-20℃以下,融化后应尽快取回;输注前必须检查血浆外观,正常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颜色异常或有絮状物则不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输注速度一般为5~10ml/min;用输血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一经融化不可再冰冻保存,如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h;血浆原则上需同型输注;骨髓、血干细胞、脐带血移植病人输注血浆有特殊要求,一般输注AB型血浆,应特别注意。2.4、冷沉淀的输注和护理 冷沉淀是从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分离制备的,其容量为20~30ml;在37℃水浴中快速融化后,应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可以加入10~15ml0.9%氯化钠溶液稀释);未能及时输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放置过久,不宜放于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保存;不主张静脉推注,建议选择输血器输注;原则上应ABO血型同型输注。

严格按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执行 3.1、输血前的护理 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3.2、采血 据文献报道[3],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病人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病人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病人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

3.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最好能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应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或血库)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3.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有文献报道[4],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护士在病人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5],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

3.5、输血后的护理 护士对输血后病人的关心和询问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病人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血反应的原因。

4、小结

上一篇:小班健康《小小手指》下一篇:我是90后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