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2024-08-02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13篇)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第1篇

关于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1

正月初一,和家人一起观了场片子《新喜剧之王》。影片保持了周星驰惯有的搞笑作风,相较客岁的《美人鱼》,少了些低俗的无厘头,多了些深条理的喜剧元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励志故事。“丑小鸭”如梦想当一名演员,尽管不乏表演能力,却因长相丑陋,只能耐久低声下气在片场跑龙套,饱受辱骂挖苦和击打,但凭借对表演的酷爱最终成名梦想成真。如梦的阅历或许是许多名演员的真实写照。故事情节对照老套,题材与《我是路人甲》相似,但艺术后果和细节照样很到位的。观完片子,有些感触整理如下:

人生照样要有梦想,哪怕梦想观起来不切实际。追逐梦想的历程有时会让你失望到狐疑人生和否定本身。但有梦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同时坚持梦想并为之尽力的人生是宝贵的。

有些梦想并不是你尽力就必然能实现的。如果实现不了,远远地观着它,也很美好。如果做一个普通人更得当本身,又何必迷失在别人的胜利和励志故事里。

梦想一时不能实现要学会转弯,把梦想雪藏,积贮力量,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又何谈梦想和远方。

人生阅历一些痛苦并不都是坏事,有时恰恰是这些阅历成绩了你。所以你不必怨恨。如果没有阅历那场痛彻心扉的情感欺骗,如梦表演的《一个骗子》又怎能打动评委得到晋级的机会,赢来命运的转机?

还要感谢那些以各类方法默默支持和勉励你的人。有些人只是不期而遇,却乐意不计得失伸出援手拉你一把,这些人照亮了你的夜空,富厚了你的生命。有些人观似冷酷甚至绝情,却在居心血和生命阴郁为你遮风挡雨。

人生如戏,端赖演技。路人也好,主角也好,居心演绎好各自的角色就好。在以貌取人的观脸时代,长得欠好身材欠好的人注定要靠实力上位。

小人物的胜利之路,观似励志,实则是一条艰辛波折充溢悲剧色彩的泣血之路。周星驰说,我拍了那么多悲剧,看众却都说是喜剧。

人生如梦,别太在意,更要珍惜。如梦最终站在最佳女主角的颁奖舞台,舞台大屏幕播放她成名前的种种镜头,无论是她,她的父母,照样现场看众,以及看影者,想必都是百感交集,这不正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么?在别人的故事里观到本身的影子,认清生活的样子,吸取生命的养料,从而引发感情的共鸣,正是所有好的片子作品的共性。

关于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2

电影“喜剧之王”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而且这部作品是值得反复重温的电影,这是星爷的经典代表作,单听名字,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土”这个字眼,但这种土,却是一种加分项,星爷没有呈现华丽的视觉盛宴,也不像往常一样,特别“装”的去演戏,而是真正的“演”,这种演,是由内而外的,是具有散发性的,同时与他总是捧着的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达成一个融合,演绎一个接地气的故事,比较真实的自己。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在演自己,演曾经不被看重的自己,他从小就有一个演员梦,当时梁朝伟跟他一起去的培训班,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梁朝伟中选,他却没有。但星爷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他从一个龙套开始,一步步的逆袭成了喜剧大师,其实这就是自己的故事,只是剧中穿插了爱情,让电影变得更加有艺术感。在跑龙套时的一些经历,星爷也一并带进了电影中去,比如演死尸,一只蟑螂爬到了他的身上,他却仍然纹丝不动,比如演神父时,调皮的星爷一直演内心戏,所以,这是剧情片,也是纪录片。

影片很简单,包含了尹天仇绝大部分励志和对舞女柳飘飘的爱情。励志方面,电影一开场,我们看到尹天仇穿着廉价的西服,在大海前呐喊,努力!奋斗!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他并不是拥有着绝对的才华,比如他在剧组怎么死都死不了,其实他只是一个小龙套而已,强加的剧情会让导演感到愤怒,也牺牲着剧组的血汗。他需要不断地磨练自己,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成龙曾客串了一个被枪打死的人,在试镜时做得很到位,他问成龙怎么做到的,成龙说,只要用点心就好了。这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尹天仇,也让他更加勤奋地研究演技。这似乎深层次的在传递给我们一种观点,没有什么绝对的天才,只要肯努力,只要用功,就一定能做的很棒。

那个年代的鸡汤不像如今这般泛滥,他们表达的每一句感想,都是真心话,所以他们遵循着这些原理,最终达到成功,那是个真挚的年代,所有人都是通过不断努力,才有了辉煌的成就,真的很好。

不过星爷也善于运用讽刺手法,纵观他的每部剧,都把嘲笑、落魄、孤独最大化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部作品中,导演侮辱他,场务侮辱他,甚至连舞女柳飘飘都骂他死跑龙套的。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尹天仇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名演员。这句话在外人看来平平淡淡,在尹天仇的心里,这是一句信仰。他把自身定义为演员,而不是死跑龙套的,他深知自己在做着演员该做的事情,也是对理想的一次次呐喊。观众看到了一个落魄的尹天仇,然而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有一个尹天仇,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这是夸张,也是真实。

在我看来,星爷演技最爆炸的桥段在于,莫文蔚饰演的杜娟儿启用他做剧中的男一号,却因为突发状况临时替换了他,他在会议室跟导演抢夺剧本时,他用尽了全部的力气,最终瘫软在了椅子上。所有看过那个桥段的观众心里都会油然一阵酸痛吧!如果没有那一幕,失望带来的恐惧,或许根本得不到完美的展现,他是恐惧失望的,就像是“英雄本色”里的一句话,三年的时间,我只是在等一个机会。小马哥在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睛里放射着光芒,那种光芒吞噬了一切、卧薪尝胆多年,一个机会,把人鲜活的生命全部给衬托了起来,我们看到了星爷的万分不甘。你还以为星爷在演喜剧吗?他是在演悲剧罢了,只是那一丝无奈,一丝感伤,用笑声掩盖了。

当然,星爷电影里的元素包罗万象,不单单是喜与悲,还有对美好的向往。在“功夫”中,星爷艰难的在地面上画了一个棒棒糖,后来又童心未泯的开了家棒棒糖店,都包含了他内心的善良,他虽然曾经入过斧头帮,心底里却仍然是个好人,不然他也不会帮助“神雕侠侣”夫妇,他其实是正义的,心里也渴望着世界能够美好。而本片中,这种美好也直观的阐述了出来,柳飘飘面对大海时,说什么都看不见,但尹天仇却很乐观的说,天亮以后会很美。在星爷的心里,他一直保留着一寸净土,毫无污染,充满美好,甚至是童真。

然而被大家乐道的一句“我养你啊”,一度成为了女孩们心中的爱情圣言,如果男孩子能说一句这样的话,女孩一定会很开心。在电影中确实是这样的,尹天仇知道柳飘飘是坐台小姐,但他真的爱上了柳飘飘,他也愿意为爱牺牲一切,我养你,其实就是,我会照顾你一生。这种爱情让星爷拿捏的非常突出,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爱情在生命里是不可或缺的,尹天仇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对待戏是如此,对待感情也是真挚,同时又能看出,他并不平凡,敢跟舞女在一起,已经冲破了世俗的枷锁。

总之,从各个方面去解答,这个作品都非常成功,但也不是神作,比如结尾处是否显得潦草了一些呢?总觉得一个很好的收尾会让电影呈现的更加饱满一些。不过剧中所有的演员演技都是非常在线的,甚至是老婆婆、不穿裤子的小孩都能体现的出来,另外尹天仇配合达叔参演了真实的“警匪片”,全程没有NG,一气呵成,让我们感受到戏中戏的真实。

周星驰对待每一部作品都很认真,他用心的表达出了世道的艰难,又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想象风雨过后的彩虹,这是九九年的作品,放在现在依然值得回味,这部电影一直在激励着无数青年成长,正面作用很大,确实佳作。

关于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3

“弹开啦,死茄哩啡”

粤语版没有丝毫不适,农夫配音好有港味,星爷好识搞喊人又整翻笑你,女主父母是笑点之一,整部戏都系港女主追梦放弃后被一句“没有投降,就是胜利”重拾梦想,父亲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粤语配音真系好好笑,好多梗。还有就是李洋!他捂脸那一下真的超级神似星爷,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尹天仇。李洋是我在这部剧认为的闪光点。

不好的地方,广告太硬了,观众会反感的,还有那个拍手掌的配角感觉星爷是想像帮罗志祥撒花的阿姨一样出乎意料的笑点,但是观众貌似并不买账这个笑点,这个点有点不尽人意8,可能是我看粤语版的原因。

很多人说星爷老了,只会拍商业片,拍不出以前那种片子,我认为不是,星爷想表达的还是表达了。我也不会说欠谁一张电影票去看,喜欢就是喜欢,相信就是相信,即使有不足,但是星爷还是星爷啊,继续加油啊!

今年的电影两部都是讲梦想的,心灵不断被触动,做人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去奋斗,值得吗!值得!

关于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4

虽然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并没有经历那个为小虎队疯狂的年代,也没有因为李小龙的武术,开始痴迷上拳击或是中国功夫。却依旧可以耳熟能详的哼唱着《爱》,时不时的还跳着舞,想象着小虎队的动作,也可以在看到中国功夫时,想起爸爸说过的以前有个特别厉害的功夫达人叫做李小龙,就像,我们至今也还是会去欣赏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着不会褪色的回忆,也能使人们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有新的感悟。

就像长大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周星驰自导自演的这部《喜剧之王》,早已经是不一样的感触。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张柏芝真的是美得让人惊艳,是那种不加修饰,也不带任何科技感的自然纯真的美。想必看过影片,很多男生都会忍不住想说,也要娶一个像飘飘那样的姑娘回家,那么美丽,还有着她自己独特的个性。

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周星驰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很无奈的在跟飘飘告别。

“真的要走吗?”

“对啊,去工作啊”

“可不可以不走啊

“不走的话,你养我啊?”

听起来像是缓解气氛的玩笑话,却又是现实的直戳人心,以至于要过好多年以后,在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之后才能真的看懂这部片子,这些台词的真正含义。

“我养你啊”,星爷最终还是说出了这句话,可是依旧没能够留住飘飘,飘飘在车里嚎啕大哭的场景真的让人心疼,有多少人的爱情是输给了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现实面前,依旧坚持着?

关于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5

前些天,我重新看了一次喜剧之王。我已经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从本科时代到现在。有时候是漫不经心的用来打发时间,有时候是用来激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向前,不管动机怎样,每一次都会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想起它的世纪末在全港影院惨淡收场的情景,仍然叫人有些嗟叹,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快七年了,看着星星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他的眼睛还是那样的亮。电影诞生也已经百年了,我坚信,喜剧之王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垂青史。

事实上,看周星星的电影越多,看喜剧越多,看香港电影越多,就越来越认识到喜剧之王里的人生蕴涵着怎样可贵的精神。很多时候,感动观众不用太多本事,因为导演拍出来的就是他自己,比如姜文和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北野武和坏孩子的天空,比如侯孝贤和童年往事,比如金基德和春夏秋冬又一春。这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周星星的喜剧之王之所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所以几乎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最高境界,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拍出了他自己。想当初,我看尹天仇这个死跑龙套的怎么死都死不了,在娟姐后面翻来滚去浪费菲林,还不明白这到底是出自怎样的故事。直到前年星星空降人大,在八百人说起他的不堪往事,我才恍然大悟。当年拍射雕,他演一个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一爪抓死的小龙套时,就跟导演说,可不可以挡一下再死,导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于是,“我就不停的开开心心的提建议,再开开心心的被拒绝”。

很多人看星星,都是从大话开始,或者有些人是从苏乞儿开始,有些人是从唐伯虎开始,但是把他的作品看的差不多了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喜剧之王作为他们最珍惜的电影。在星星诸多无厘头、够疯狂、够恶搞的作品中,突然间插入了这么一部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正剧,当时都没有人能接受,但是日子久了,星迷们就都开始竞相膜拜了。

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星星的真诚,一个人在书写自己的时候,一定是最真诚的。所以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那个穿着劣质西服、面对海浪大呼努力奋斗的背影,那就是星星自己数十年来摸爬滚打不改对电影的痴心的写照。所以他献出了自己最好的本色演出,在片场每天只求有便当的小跑龙套却抓紧机会在摄像机前过过瘾,这样的开场一贯的无稽,却也够真实。

粤语版看了很多遍,国语版倒是只看了一次,比较了一下,虽然石斑鱼的配音尽出神采,但星星自己的原配音轨反而更能打动人。这实际上和电影本身的写实风格也是搭调的:石斑鱼的声音特质显然比周本人要夸张得多。所以到现在,我都还是会背诵很多粤语台词。

在本科那么灰暗的时光里,喜剧之王一遍又一遍的在感动我,在鼓励我,在给我看人生逆境里不屈美好的那一面,也在告诉我轻轻松松的摆平不顺和委屈。有的时候大家一起看完了跑到阳台上对着空气大喊几声:“努力!奋斗!”小人物的自我励志,是不能不珍惜的一份人生财富。

就好像我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良好的出身,也未必得到过硬的教育,他们从邻里街坊中走出来,抓紧小孩们在街坊活动室打乒乓球的功夫看书,三句台词也会紧抓剧本不放,没有人来看也照样摆齐了番茄酱演雷雨,即使爱上的人是个三陪女郎,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可以不介意。

很多人最感动的大概是尹天仇冲出屋子对柳飘飘大叫一声“我养你啊!”,这一瞬间我常常会想起大一的时候喜欢的女生,她和我一样都热爱喜剧之王。那时候第一次接吻之前,她就很狡猾的问我:“要不要涂点唇膏?”

电影的音乐虽然不多,但我却把旋律记在了心里。柳飘飘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尹天仇对柳飘飘许下一生承诺的时候,他和莫文蔚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些音乐的调子我都没有忘记。记得刚开始看大话和唐伯虎的时候,是怀着一颗孩子的心去崇拜周星星的,但自喜剧之王之后,我对这个死跑龙套的不由得肃然起敬。

看了这么多遍,早已不像刚看头几次时看到哭鼻子了,但看到任何一处被打动的桥段,以及事后每每想起那些眼神和表情,心里仍然感动到酸楚。最让我难过的一段是,尹天仇和柳飘飘缠绵一夜后,早上醒来打电话问当下小姐的行情,然后把所有的纸票、硬币恭恭敬敬的捋平,放在飘飘的衣服上,顺便再押上一块手表。

这个男人的窘迫和尊严,怎么看怎么心酸。

至于电影的结尾,头几次看的时候,我以为是败笔,但经过这么些年,却越来越赞叹这样的结局。星星自己说,这样的结尾是为了给人以希望。但这样的方式,无疑具有了强烈的戏谑味道,是对过往警匪片中英雄主义的极端调侃:小人物才是大英雄。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第2篇

做不完为什么不能慢慢做?周星驰为什么要这么着急?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

的时候,上市公司新文化13亿投资了周星驰的公司PDAL。周星驰和新文化签订了对赌条约,-,周星驰承诺PDAL将分别实现1.7亿、2.21亿、2.873亿和3.617亿元净利润,合计10.4亿元,不足承诺的部分,将由周星驰现金补偿及回购。

10亿利润什么概念?我们假设《美人鱼》的成本是3亿,33亿票房,投资片方的票房分账大概14亿,假设周星驰的公司占比30%,投入1个亿,分账4.2亿,那么利润差不多能到3亿——周星驰需要每年一部《美人鱼》级别盈利水平的电影,才能完成他的业绩对赌。

很不幸,20的《西游伏妖篇》扑街了,票房只有16.5亿,成本据传4亿,几乎没赚到什么钱。新喜剧之王没什么成本,如果能达到15亿票房的话,制片方能拿到超过5亿的利润,占比30%差不多能有1.5亿的利润——看起来仍然凑不够10亿,《美人鱼2》可能必须得在今年上映了。

往年周星驰的电影或好或坏,总觉得还能说点什么。《新喜剧之王》看到一半的时候,一起去的同学问我,“这真的是周星驰拍的电影吗?”

我看完也感觉很无力,无力到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前半段故事多少还算流畅,结果女主突然就成名了——成名到我一度以为是女主在做梦。为了减缩电影时长好能让电影院多排片,《新喜剧之王》压缩到了90分钟,大概是整整剪没了一条故事线的后半段吧。

周星驰给我们造过无数梦,可是对于长得不好看的人来说,演员这个梦,真的不是靠着一根筋甚至有些弱智的努力和轴,吃尽苦头就能成功的。你不仅需要运气,你更需要的是实力,电影里的女主有实力吗?靠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能拼得过别人多少年的专业训练?

至于整部片子里大概有一半在玩老梗、“致敬”自己过去的电影,甚至还要致敬自己过去的配乐,我感觉连生气都生不起来,就是坐在电影院里感到悲凉——还有什么比你儿时英雄的尴尬演出却死撑着不落幕更让人难受的吗?一个当年的天才演员、导演,已经要在电影里花一半时间来“致敬”自己,并且毫不尊重自己的粉丝,生硬植入各种尴尬广告,就为了挣钱。

小时候谁没看过周星驰呢?谁没有被他逗得哈哈大笑过?又有多少人被两部堪称神作的“月光宝盒”圈粉?

65岁的李安仍然在尝试各种可能,两年前还在尝试4k技术,57岁时还拍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57岁的周星驰已经吃了自己几年老本了。

不得不说,即便再是天才,人也都是有上限的。对于电影这种文艺创作作品来说,如果短时间做不好,不妨多花点时间打磨。我真的不希望《功夫》就是这些年彻底转型做导演后周星驰的巅峰,可是我更不希望他为了业绩对赌拿出《新喜剧之王》这样的东西来骗自己当年粉丝的钱。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第3篇

灰色幽默起源于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主要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对小说本身进行生动刻画, 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 以无奈的嘲讽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 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 从而让观众深感荒诞滑稽。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传统小说中的灰色幽默成分已经渗透到电影中去, 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电影的主题, 让电影本身的内容和核心思想更加丰富。灰色幽默较多通过有趣味的语言对世界的荒谬和疯狂进行阐述, 以隐喻的方式对之进行生动呈现, 体现出了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同时, 还通过反小说叙事结构、反英雄式的人物刻画、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反思, 使电影作品幽默与恐惧结合、无序中见有序、文字游戏的特征更加明显, 这都在很大程度上让电影实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 从而彰显出更强的艺术性。

二、灰色幽默中的灰色复调

1. 对于人性的灰色拷问。

对于人性的灰色拷问应该是灰色幽默中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题材的电影作品来说, 关乎人性和生存的话题是永远都不过时的。特别是在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 不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灰色幽默, 能够最大化地深化电影文化主题, 从根本上提升电影的精神价值。比如在冯巩的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 电影围绕三轮车夫的婚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通过生动地剖析现实场景, 进而更好的对现实道德、人生问题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而直逼人性, 对人性进行灰色拷问。对于灰色幽默这种艺术表达来说, 它的主要指向性在于道德、人性等, 旨在对社会现实中人性的阴暗面进行生动的阐述和拷问, 这样能够从根本上对社会有更加深入的解读, 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现实, 这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巩固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本质上来说, 冯巩的喜剧电影更多的是从社会道德层面出发, 对渐行渐远的美好进行研究和缅怀, 从而更加深入的对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进行生动呈现。

2. 灰色幽默中的思维悖论。

灰色幽默与幽默之间存在的悖论关系, 促进了灰色精神的释放和呈现。这种思维的悖论性, 在很大程度上让电影本身的思想和理念得以升华, 更加具有现实启示意义。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灰色幽默背后的黑色梦魇,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现实场景的夸张和放大, 让人的思维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奔跑和旋转, 这种富有喜剧精神和悲剧精神的幽默感提升了电影本身的文学张力, 让电影的艺术魅力无穷。这种思维的悖论, 生动地诠释出了人间的喜剧和悲剧性, 并促进了这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发, 这种所谓的矛盾让人性、社会、道德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辩证法, 让我们从中解读出了电影的深刻内涵, 这也是其艺术魅力的真实表达, 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在冯巩电影《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 主人公的为官意识始终没有淡去, 他因为落官而羞愧, 并因为之后的入选而昂首挺胸, 这种追求官位至上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欲望, 让人无法从理性中将自我救赎出来, 从而造成个人社会角色的倒置, 在根本上降低了个人的价值感和道德律。

3. 灰色幽默中的自我救赎。

对于任何一种灰色幽默来说, 它的本意并不是实现对社会的嘲讽, 而是要通过灰色幽默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和人性拯救, 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特别是从冯巩的电影作品中, 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喜剧与悲剧交融的局面, 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生活场景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本质, 同时也暗含着功利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给人性带来了巨大的阴影。无论是主人公多重的命运还是曲折的故事情节, 其实都是对现实的生动呈现和集中反映, 从而在根本上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促进了灰色幽默的出现, 强化了电影主题。可以说, 喜剧电影中所透露出来的灰色幽默正是人性阴暗面和光明面的生动诠释与表达, 这种相对来说较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见证了人性, 从而能够对之进行更加全面化的剖析和解读, 这在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时代文化变奏与道德冲击

1. 文化碰撞中的灰色幽默。

从本质上来说, 灰色幽默正在与不同文化进行互相碰撞和互通。首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 传统文化本身落寞, 而随之出现的是多种文化的融合, 这往往会让人们在突变的社会现实中找不到自我, 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 导致出现了一些比较荒诞的社会现实情况。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 孕妇在街头晕倒, 主人公被女友拉走, 担心招惹是非。这种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不得不通过冷漠的方式来处理一切问题, 以尽可能的让自己避免碰到各类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已经是社会共识, 作者在对这些现象的阐述上用灰色幽默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强化了其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对迷失已久的内在传统美德进行呼吁, 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文明价值。

2. 文化碰撞与文化回归。

文化碰撞与文化回归成为时代永恒的主题, 灰色幽默是对现实情景的生动呈现, 并通过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 从而增强了其艺术表达效果。在电影设计中, 不少情节让我们看到了出自于人性本身的美好, 这种美好让人性和情感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和表达, 对人生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和表达。这种极具转型和曲折的表达方式尽管是美好的, 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性本身的复杂、充满猜忌等, 形成了文化之间的碰撞。总而言之, 冯巩的喜剧其实也是悲剧的另一种展示形式, 用灰色幽默实现了对人性的深入研究, 成为了拯救社会与文明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四、结语

在电影创作中, 应该注重从人物对话中透视灰色幽默, 尽可能地通过灰色幽默对人物心理、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进行有效的体现和烘托, 以此来提升灰色幽默对电影艺术性的影响作用, 这样能够进一步强化电影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灰色幽默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电影艺术手段, 对于烘托电影主题, 提升电影艺术张力, 实现情感的表达等都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喜剧电影中, 不同的文化主题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表达和呈现, 从而促进小说本身现实价值的提升。在冯巩的电影中, 这种灰色幽默体现的恰到好处, 既有对社会现实黑暗面的深思, 同时也有对人间温情的传达, 让电影本身都充满了一种温情与和谐。这种独到的艺术手法表达促进了电影艺术张力的提升, 也提升了其现实指向性, 对拯救人性和拯救社会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鸿秀.“黑色幽默”与中国大陆喜剧电影——兼论“黑色幽默”片与“黑色喜剧”片的异同[J].青海社会科学, 2012, (02) :177-180.

[2]张冉.漫舞的喜剧灰色的羽翼——论中国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的灰色幽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2, (05) :119-122.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第4篇

默片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作为默片时代的重头戏——喜剧,一直吸引着评论者的注视。美国评论家詹姆斯·艾基将1912-1930年称为“美国喜剧电影最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在艺术手法和创作理念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电影技术和理念的发展离不开默片喜剧黄金时代的创作群体,尤其是导演群体,巴斯特·基顿在这其中,是与卓别林齐名的佼佼者。《七次机会》拍摄于1925年,正处于“喜剧电影伟大时代”的中间阶段,这一阶段的影片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术水平和风格,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这也是笔者将这部影片作为分析对象的原因。基顿在《七次机会》中饰演一位小公司的合伙人,遭遇了财务危机,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正在这时,一笔来自祖父的巨额遗产给了这个陷入困境的年轻人以曙光,但继承遗产的条件则是“在27岁生日当天晚上7点前结婚”。之后的影片情节和表演围绕“完成结婚”这一目标而进行,展开了妙趣横生同时又不乏温情的故事。

一、 严肃与真实:演员的表演

默片喜剧不同于有声喜剧,可以通过妙语连珠的台词或隐蔽的文字游戏增加电影的喜剧性,“无声”的限制使得默片喜剧更多地将能否成功引起观众发笑之宝押在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设置上。其中,演员的表演主要体现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

与面部表情富于变化的卓别林相比,基顿电影主角的面部表情以“单一”为标志。在基顿的电影中,喜剧主角的面部表情可以用“严肃”来概括,这也是他根据自身对喜剧电影的理解所作出的特别设计。“一个喜剧演员要是在屏幕上笑起来,那就好像是对观众说不要对他那么认真,一切都是‘瞎闹。其实,观众如果不认真对待他的话,那么即使他处于最可笑的情况中,也不能引人发笑了。喜剧片的演员毕竟是要‘装傻的。他越是当真,就越会使人觉得可笑。”[1]《七次机会》的主角香农便是从影片开头到影片结尾始终保持一张“扑克脸”,无论是表达陷入困境之时的焦虑,还是得知自己有可能继承巨额遗产时的欣喜,亦或在逃跑中的慌张,甚至向心爱之人求婚之时的激动,他都用那张面无表情却又严肃认真的脸,使人物的反应与置身其中的情境发生一种不合常理的背离,这种背离就是喜剧效果产生的技巧之一。

在演员的面部表情上,基顿突出其与常规的背离,然而他对演员肢体动作的要求则与之相反,即向生活贴近。在基顿的电影中,演员的肢体动作并非不顾人物的身份与性格而一味地依靠刻意的夸张举动或自我贬低而陷入滑稽戏的窠臼,而是为人物安排复合其身份性格的肢体动作,使其生活化地展现。《七次机会》里他所饰演的香农是一位公司的合伙人,设定的身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产阶级。因此,他身着西装,头戴礼帽,在进电梯的时候遇到女士脱帽致意,以示对其的尊重。玛丽家的黑人奴仆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活,步伐较为蹒跚和滞重,无论是上马还是走路都要比其他人的节奏慢半拍。除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之外,基顿安排的演员动作还符合生活常识。比如理发店的那一场戏,理发师理发的动作和生活中的理发动作并无很大的差别,反观卓别林《大独裁者》中的理发过程,毋宁说那是一场声情并茂的舞蹈演出。此外,影片中人物无论是交谈还是走路,都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的样子。这样的“真实”,能够让观众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电影情节的喜剧性推进,而并不单单因为滑稽到与情节脱离的动作忽略了喜剧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之处。

二、 错位与噱头:情节的设置

上文提到演员的严肃,在基顿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还要求导演和编剧的严肃:“不仅喜剧角色的演出是一件严肃的事,而且编剧和导演也是一件严肃的事。喜剧效果是很快会消失的,必须在恰当的时候造成第一次的喜剧效果,接着就应当给观众平静下来的时间,然后按照不同的情况,或是将这个效果进行到底或是继续加以发展。在这种动作的节奏中,有一种像数学那样的准确的东西,因为最重要的是要观众感觉出喜剧事件的全部力量,并且能毫不感到厌烦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一场大笑。这种节奏是一门学问,它对导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也就是说,好的喜剧电影绝不是简单的笑料堆砌,而是对产生喜剧效果的元素出现的节奏的精准把握。基顿对于节奏的把握,主要通过错位和噱头的设置来体现。

错位意味着与生活常识和艺术表现的常规的偏离,“错位就是以某种幽默的方式有意不按生活常识和以往艺术表现的常规来展开情节,从而创造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惊奇效果,使观众感到有趣。”[3]基顿的《七次机会》中,安排了如下的错位以推进情节的发展,以及增加影片的喜剧性特征:律师给香农带来遗产继承的好消息,却被香农和合伙人吉米当作来送法院传票的人,决定回避之。两方人物在对同一事件理解上的错位,巧妙地构设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事件。律师再三想要接近香农说明情况,不是被秘书拦在门外,就是被电梯门正好挡在门外,要么就是被刚好开动的汽车甩在后面,亦或被不明情况的门卫阻挡,一再地错过真相大白的机会。此外,玛丽的使者骑马传递玛丽写给香农的表达心意的信时,屡次和香农擦肩而过,产生了人物空间关系的错位,这才有了之后香农登报征婚和赶到玛丽家结婚的影片高潮的出现。

在《论影视喜剧的基本元素》一文中,将噱头的定义限定在了“非语言的喜剧性动作”内,以便更为严谨地分析默片时代的喜剧作品。噱头的原始意义为“一个即兴的穿插”,意味着噱头的出现会造成情节或有一定目的的动作的进展过程中的一次离题或中断,因此适合与表达无能和失败。片名“七次机会”本意是七次结婚获得遗产的机会,在影片中实际上变身为了七次噱头,每一次机会的出现都因各种原因而最终失败,造成“继承遗产”的情节主线的中断,而每次失败的原因也是精心安排的笑点。如其中一次吉米替香农向一位女士求婚,女士的目光正转向香农,他正好离开了原位,目光落在留在那里的年老律师身上,女士感到不可思议进而愤然拒绝求婚。导演在影片中数次穿插这种噱头,将香农的挫折和失败表达地淋漓尽致,这种喜剧性的重复叠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

一味的失败容易让观众感到乏味,因此噱头还有产生“突然的成功”的作用,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惊奇:律师机智地把遗嘱贴在透明的窗户上以引起香农的注意;玛丽不经意间通过电话了解了香农对她的真情实意;丢掉了怀表一直无法知道时间的时候,突然从天而降了一个会走的钟表……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钟表出现后又在其中穿插了一个小障碍,即这个表实际上快5分钟,在这个障碍之后又出现了一个“突然的成功”,在失望之中的香农抬头看到了,于是顺利和玛丽成婚,同时继承遗产解决了危机。影片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令观众不禁莞尔。

三、 真爱至上:《七次机会》的现实意义

苏联著名喜剧片导演梁赞诺夫认为喜剧有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幽默是一种社会范畴。每一部读者或观众喜爱的令人开心的作品,照例恰恰都包含着对该社会和该时代断面的活动家们所固有的恶习、弊病和反常现象的暗示、嘲讽和辛辣揭露,幽默和讽刺永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4]这部喜剧影片也不例外,它得以孕育于一定的时代土壤,揭露了时代断面上的弊病,但同时,它也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影片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的前半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正处于一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期,此时期正值总统柯立芝在任(1923-1929),因此又被成为“柯立芝繁荣”。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德、法还处在战后的疗伤期,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而远离战场的美国借助于战争物资的生产销售以及对他国提供贷款,经济势力得以向外扩张。美国国内则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以及企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经济空前繁荣。这个繁荣时代的美国人,对财富的追求也到达了一个相当疯狂的程度。基顿导演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心理,透过典型事件的展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中,拜金主义对婚姻和爱情的侵蚀。

影片中的玛丽是纯粹爱情的象征,然而得到它并非易事。内敛、害羞的香农历经了一个四季也未能鼓起勇气对玛丽表达自己的爱意,继承遗产的条件成为陷入经济困境的香农向玛丽求婚的催化剂。然而,玛丽在得知香农的求婚动机并不纯粹时,反而一改最初的欣喜,难过地拒绝了他。香农于失望中不得不在合作伙伴和律师的安排下寻找求婚对象。在7次向不同的对象求婚时,或因求爱的直接、或因求爱时表现的笨拙、或因其貌不扬,香农不仅都失败了,而且还遭到了嘲笑,甚至羞辱。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合作伙伴将附有香农是巨额遗产继承人的征婚启事登报后,几乎全城的女性乃至城外的女性跋涉至约定的教堂,无一例外她们的手中都拿着一份登有征婚启事的报纸,这一人群便是渴求物质的人们的代表。随后展开的长达10多分钟的大场面追逐戏,是影片的一个高潮,人群对香农的穷追不舍象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而香农的拼命逃脱则象征着他摆脱物欲包围的不懈努力。需要注意的是,香农的奔跑不是毫无方向的,他不是一味地想要摆脱人群的追逐即可,他是有方向性的,他的目的地就是玛丽的家。也就是说,在物质和爱情的天平上,香农还是选择向真挚、纯粹的爱情进发,尽管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在努力摆脱物欲,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香农遭遇到了各种阻挠和困难:席卷而来的人群,危机四伏的车辆,不停落石的山岗……可喜的是,香农勇敢而且机智地跨越了这些考验,到达了玛丽的家,并与之成功喜结连理。最终,情感战胜了物质,纯粹的爱情战胜了掺进杂质的婚姻,真爱至上。

据梁赞诺夫的观点,喜剧是有时代性的,观众对喜剧的接受程度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基顿的这部跨越将近百年的电影在今天还能够引人捧腹,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物质欲望、拜金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还并未销声匿迹,它仍旧还潜伏在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真爱至上的依然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2](美)巴斯特·基顿.使人发笑的技巧[J].崇业,译.世界电影,1994(1):77,78.

[3]钟大丰.喜剧作为类型[J].电影创作,1994(5):61.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 第5篇

首先,是对主角的分析。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是一个有梦想的底层人物,他对演戏充满了热情、执着,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跑龙套而是个演员,但是却没有始终遇到伯乐,初入社会的我们其实也如尹天仇一样。而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是个有个性的舞女,纵然她本身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是为了金钱也因为曾经的经历而不得不继续在这一行工作,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不单只为了钱更为了生存而要从事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且也只能笑对这些职业。再然后是莫文蔚所饰演的杜娟儿,她是个大红的武打影星,一开始因为尹天仇的专业精神而对其另目相看,再后来的相处中喜欢上尹天仇,甚至是不惜与制作方闹僵也要让尹天仇当男主,然而最后还是一种天性吧,知道尹天仇喜欢的是柳飘飘后就不捧红他,人常常都是这样。最后是吴孟达的卧底角色,他出场时只是个在片场负责饭盒的一个工作人员,他一开始也是很瞧不起尹天仇的,认为他只是一个跑龙套却整天在装模作样的教别人演戏,我们生活中也常遇到这样的人,或许只是因为境遇不好而不被看好,就如这个角色一般,认为尹天仇只是个跑龙套就不会演戏,很轻易的去判断然后否认这个人。

其次,是对电影情节的分析。原本两个在不同世界的底层人物相遇并且相爱的故事。其中印象很深的有几个情节。一,尹天仇教柳飘飘扮演一个纯情女学生,尹天仇问柳飘飘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时,柳飘飘联想到自己的初恋。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过去,谁都是个有故事的人。像柳飘飘那样一个其实很介意自己是舞女的人为何又会去当舞女?如果没有一段悲痛的经历她为何会去当舞女?再者在她的经历中也说明了不要随便相信一个人说出的承诺,一个轻易说出承诺,没经过思考就说出“我养你”的人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也不会把自己说的这句话当真。

三、尹天仇与柳飘飘在沙滩谈话,尹天仇说:“恭喜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舞女。”然后柳飘飘回复:“多谢,你都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死跑龙套。”跟着他们望着大海,柳飘飘说:“睇,前面漆黑一片,咩都睇唔到。”尹天仇回说:“都吾系,天亮后会好靓。”其实柳飘飘说的前面漆黑一片不只是说海岸,更是说前途。突然就想到昨晚与我朋友聊天,他说,有时想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却总是没有时间,但是为了前途又必须要学好。我也有其他东西想做,我想做导演,但是却要为现实而屈服,学了物理后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已经选了,只能为了学位而去学,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尽管尹天仇说天亮后会很美,可是什么时候才是天亮的时候?

四、尹天仇柳飘飘在隔天早上,尹天仇看到柳飘飘坐在窗前看着大海后,尹天仇就去打电话问一个很好的舞女一晚的价格,然后把自己的所有家产拿出来给了柳飘飘。我上网查《喜剧之王》含义时,发现有人说尹天仇这个行为是在侮辱柳飘飘,就连柳飘飘在看到钱的那一刻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并不是侮辱,而是一种自卑。在尹天仇看到柳飘飘坐窗台看海时,他内心是觉得这个女人很美好,再联想到自己,他觉得自己是失败的,出于一种自卑心态,所以他把所有钱都拿出来给柳飘飘,因为钱对于他来说是最实用也是最珍贵的了,他没有什么可以给柳飘飘的,除了钱。有时候给你的或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我的所有。

五、尹天仇对柳飘飘说:“我养你。”这样的一句话并不像柳飘飘初恋那样随口胡说,尹天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知道他养不起柳飘飘,但是他思考过后,还是说出这样的话。电影拍摄也很好,同样是“我养你”,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有了柳飘飘初恋的对比,才显现出这一刻的尹天仇。

六、杜娟儿知道尹天仇喜欢的是柳飘飘后就不捧红他,不让他演自己的戏时,他走的时候与卧底吵了起来,他说了一句:“不管你看得起我看不起我,我都要拿回属于我的三个便当。”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也是个演员。

七、周星驰做线人送外卖后,回到家,在家门口见到柳飘飘,柳飘飘骂了他一顿,在周星驰身心疲惫时,他对柳飘飘说了句:“飘飘,我爱你。”在他第一次经历杀人后,身心疲惫之时,然后此时有个女人在他身边聒聒噪噪的,他并没有推开他,而是说了句“我爱你”。这并不是随意的一句“我爱你”,有险中逃生后的领悟,亦有身心俱惫后的一种依恋。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 第6篇

去年的春节看了《新喜剧之王》,觉得只是一个现代版的剧情复刻而已没有多大的新意。

而在《王牌对王牌》里再度看了《喜剧之王》的一个精彩片段,听着老版张柏芝回忆这部电影,决定再看一遍原作。

二刷下来,就觉得理解了一些电影的内涵。电影是励志的,跑龙套的并不满足于做跑龙套的,尹天仇是专业的演员;卖舞女也不是一开始想做这一行,她也有不能回首的过去和死死捍卫的尊严。《像我这样的人》MV里,星爷电影中受过的苦,听过的质疑都呈现出来了。只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因而才能咸鱼翻身,从跑龙套到百年周星驰。

这是能在电影中看出来的主题:励志。只是我个人看到了另外一点——违逆本心做事是件悲剧。

喜剧之王周星驰,坦言自己的电影都是悲剧。我们也听过他的笑声,总是夹杂着些许凄凉,他的身形有时也很落寞。周星驰是一个内向的人,但往往以外向的特征却演出了很多喜剧电影。一般的电影可以刻画人物背景,包装人的气质,却很难藏住一个人的性格。周星驰在电影中用他的演技做到了。我们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很不自觉地笑了。要多少年,看多少遍,才能看哭来。

另外两位喜剧大师卓别林和憨豆先生,也是看着外向,实则内向的人。在他们的喜剧中往往藏着悲剧,主角们的孤独、悲伤往往会流露出来。

只是三位大师,都善于把悲剧掩盖,让观众看到一个开心的圆满的结局。把欢乐留给观众,把悲伤留给自己,遵循了“艺术高于一切”的宗旨,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只是他们都像是那个戴着嘻哈面具的小丑,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眼角的泪水。

喜剧之王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第7篇

香港电影艺人周星驰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喜剧演员。20__年,他成功转型,当起了导演。如今,周星驰与成龙,周润发并称为“双周一成”,被视为香港电影的票房的保证。周星驰以无厘头的的表演方式出名,被影迷,媒体称为“喜剧之王”,而他本人也成了喜剧的代言词。

电影《喜剧之王》是周星驰的自传式电影。几乎所有的影迷在说到这部电影时,都会讲到一点—它将悲剧与喜剧融合在一起,让你在笑的同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落泪。这被认为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影片中最能打动人的是周星驰的那股真诚。在这部剧中,周星驰饰演了一个很认真的临时演员—严格的.说,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虽然如此,他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研读,显得格外敬业。

每天,这个跑龙套的都在片场寻找机会,希望能在摄像机前过瘾,只要有一份盒饭吃就心满意足。他想法单纯,但却又着执着的信念: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要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他努力争取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一次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一次的被他人羞辱,但他从不放弃,永远都对别人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当别人讥笑他时,当别人把他看作一个跑龙套的并在前面加一个“死”字,他仍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执著的向他们强调:“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既然别人不给他演戏的机会,这个跑龙套的就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虽然始终不得志,但醉心戏剧的他从未放弃寻找机会,后来终于得以在街坊开设了戏剧训练班。这就是希望,在心中有一盏永远不灭的灯。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得他从不轻言放弃。

当著名的女明星杜鹃儿请这个跑龙套的配合他排练时,入戏极深生的他拖着鼻涕的动情地说道:“鹃儿,我这辈子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挫折。”这一句戏中之言,却是周星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成名之前,周星驰的境遇是悲苦的,没有钱,也没有殷实的家境,得不到人们的尊重,整天为了一盒盒饭奔波。他把这些心酸都拍进的这部电影中。

段周星驰的执着是单纯的、坚强的。就好比他所扮演的那个跑龙套的,只要导演没有喊“卡”,也要继续演下去。

喜剧之王电影观后感作文 第8篇

在观影之前,我没有一点关注它,所以我对这电影毫无预期。但不是因为我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即便是知道剧情走向,我觉得我还是会被这部电影打动。因为这部电影与其叫《半个喜剧》还不如叫《一个男孩的30岁危机》。

作为开心麻花的作品,又是一部话剧改编电影。将话剧搬上舞台,需要解决的难点是嫁接和表现上,而不是剧本。经过数次现场演出,这种与观众面对面的表现形式,对观众能够对剧本效果做出快速反馈,而且也提供给了创作者打磨和修改的机会,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修改和完善。

所以《半个喜剧》的剧本是过关的,是经得起院线观众检验的。

将一个三角恋/渣男/毁婚/搞笑这些“网大”电影元素结合在一起,而没有表现出“网大”的影子,侧面说明,不是因为这些题材是“网大”的,而是那些“网大”创作者本身水平就是“网大”水平,想上升到院线精品层次,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

主角是一群即将而立之年的“老青年”,29岁的年龄和我一样。所以剧中对这个年龄段人群面临的矛盾抓取是比较精准的。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这群人所经历的。如果转述这部电影,听众很有可能认为这就是一部狗血剧,但看过的人为什么不觉得狗血?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狗血。就像从外人的角度(护士之间的谈话一样),是个笑话,的确是半个喜剧。但这笑话,就是我们的生活,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痛苦与压力。是笑话还是痛苦,取决于你站的角度。听别人讲别人的痛苦,很容易就听成了笑话。只有笑话的当事人,才知道那痛苦的滋味。“天上的人不知道水坑里的滋味,所以不能理解”

作为即将30岁的“老青年”,我们就是那个被吐槽的“90后”,是个性绽放的第一代。那些无法理解,包含着代际之间的不理解。男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渣?为什么有的女孩这么蠢?为什么不务正业?为什么这么不稳定?这些无法理解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渣男有渣男的逻辑,波浪女有波浪女的逻辑。他们之所以为,是他们不觉得这些事情是不正常的。所以炮火猛烈的批判是不起作用的,反而显得唠叨。

代际之间不理解的事儿,同代的人就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们觉得不狗血,反而很热血。因为他表现的真实。从台词,从人物,从结局,看似夸张,其实都很真实。

前年的《无问西东》对我的影响有着里程碑的作用。听从我心,无问西东。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无比的难。因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一个初级社会人,我们身上背负着很多的东西。表面上,我还是我。但我是个“变形金刚”,我是儿女,我也是父母,我是下属,我也是领导,我是伙伴,我也是竞争对手……我是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各方利益对我都有不同的期待。爸妈希望我平安顺利,儿女希望我给予他们爱,领导希望我忠诚能干,下属希望我统领担当……每条关系线对你的期待,如果纠结在一起,就会出现抉择,会出现取舍。十全十美真的只有在梦里实现。所以能够听从我心,无问西东。是一个极不容易的事情。

成熟的社会人,会对这句话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或者过于理想的状态。幼稚又好笑。的确,听从我心,而做出决定是需要勇气的。是要取舍掉利益的,是要做出牺牲的。没有人会跟XX过不去,在利益和大局的平衡面前,所谓的我心,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有了中年危机。所以男人就是累,男人就是累……活的很狼狈。

现在所谓的中年危机已经提前,变种成了“老青年危机”。不是我们早熟了,是我们的选择变多了,我们身上背负的社会关系复杂了。每天戴着面具颤颤巍巍的在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上,对于我们“初级社会人”来说,是提前感受到了需要抉择的压力。

选择,对于我这种能力不强的选手来说,是个难题。面对众多选择,脑中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推演,尽可能让自己的选择显得聪明,让自己更安全。不知觉中就变得犹豫,变得圆滑,变得世故。

片中的男主,是单纯的。他的行为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起初是平衡的。但当他喜欢上莫默以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他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的抉择将会影响各方利益的走势。

所以危机产生了。

何去何从,骑虎难下。但事情总要解决,单靠时间的力量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电影的结局停留在男女主勇敢的牵手成功。后面的事情会怎样发展,不得而知。电影只能给我们展现他美好的一面。

但其实到这里,已经足够了。

喜剧电影《野猪》观后感 第9篇

整部影片中充满了怪异、诡异、甚至某些场景中压抑的氛围。在这里列举几个二刷过后发现的小片段:在高升拿枪捉猪时的梦境中,梅的呻吟声变成了野猪的嚎叫;在小旅馆的场景中,老板娘的脸好像刻意的鼓了一下。这个场景中,无论调色还是人物动作,存在这许多可以将其称之为现代邪典的怪异元素;在村长召开庆功宴时,我终于明白整部片子那些压抑的氛围从哪里来的了――“去喊隔壁村的黄大爷”。村子叫高老庄,野猪的侵入代表着猪八戒,那么这个黄大爷是只黄鼠狼!庆功宴看似感人,实际上是一群妖魔鬼怪的大PARTY!

喜剧电影《反转人生》观后感 第10篇

这次实现的过程很顺利,偶像,超能力,金钱,小想法都成功反转,最后不出所料撂下一切愿望,完成“育人”般的所谓珍惜现在的结局。

只是我还是怀念当年那个马小军哬。

他用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自己过量的荷尔蒙,他逞能,好强,只为那个他一直钟意的女神米兰,在她面前,他表现得似乎无所不能,尽管实际上一塌糊涂,可也是他尽力去爱的一种表现。

在《反转人生》里,我没有看到马奋斗对前女友的奋斗,只是看到他在失去后的挣扎表现。结局彩蛋着实生硬。

马奋斗重逢陈老师,

夏雨重逢宁静,

马小军重逢米兰。

耳边放着陈明章《岁月的船》,倏忽间已经二十二年了,马小军那么刻意追求的米兰,现在分外妖娆的陈老师对马奋斗的.摸头杀,也是反转人生了。

有人对我说:“我曾经喜欢夏天热风刮人的感觉”。

我曾经无言以对。

现在只是想着沉默不语了。

有人说影片内容,思想随时代变化,而情感不会变。可是现在情感也会反转的,乐不乐意已经不重要了。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 第11篇

你还别说这个标题,还真是给自己的整部电影基调和所属类型下来一个完美的定义。

因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也好,这部电影的整体氛围也罢,还真的只能算得上是半出喜剧,那么还有半出呢?恐怕你们得自己看完以后才能给剩下的这半出下定义了。

三个自由浪漫的年轻人,过着各怀心思的人生:有人急着摆脱单身,有人想在结婚前放荡一番,有人想在 大城市站稳脚跟。因为一次情感出轨,三人扭结成了一团“嬉笑怒骂”的乱麻。

当各种价值观碰撞在一起, 当一个人需要平衡亲情友情与爱情......他们慌乱的生活,就像是半个喜剧。

首先先说说看,为什么电影算得上是半出喜剧吧?因为如果只看电影的前半部分,实在是笑料不断。即使在电影的半个小时左右,本片的最大的一个故事人物矛盾冲突高潮点就已经昭然若揭的显示出来了,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也以悲伤为主了。

然而在人物悲伤的同时,从剧情上来看,整个前半部分的基调还是以喜剧为主的,而且比较难能可贵的是,可能是开心麻花终于吸取了李茶的姑妈和人间喜剧的不良效果的教训吧,这一次终于没有再走三俗下三流路线,制造笑点,也没有去盲目的模仿那些网络上的老掉牙的段子。所以,总体来说笑点都还是比较走心,比较自然,可以让观众真实的笑一笑的。

所以说喜剧的元素,其实这次算是做到位了,比如说和小编一起进场的,观众们在看电影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普遍都笑得很开心,而且不是开心麻花之前的《李茶的姑妈》那样类似作品的那样的低俗的笑点,而是基本上都是让人会心一笑的,觉得是生活中有趣的现象的那种,自然的笑点。

然后不得不说有一个点小编一定要拿出来提一下,就是本片中的所谓的反派(本片实际上没有彻底的反派啦,应该说是反面人物)——郑多多同学。

不得不说,这个角色的塑造和演员演绎的实在是相当好……

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和小编一起同场观影的女观众,几乎有一半以上,都在观影过程中咬牙切齿,直接忘记了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的道理,在小编的旁边直接大声大骂的程度……

主要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塑造的和演员演绎的实在是很好,而且非常的生活化,非常的真实你知道吧2333就觉得不是像很多电影中的人物那样浮于表面,脱离生活。郑多多这个角色绝对是你所见过的电影角色中非常日常化,生活化,仿佛你身边就有的一个人。但他绝对是你身边,你所见过的最贱,最恶心,最无耻的一个代表。

这是因为太过真实,太过形象,导致了观影过程当中全场女观众无不义愤填膺,指着屏幕大骂,卧槽,太贱了,太贱了,老娘想撕了他。小编虽然终于还是忍住了,没有开口,但是小编的心情和她们是一样的……

真的,谁看谁知道。这个角色塑造的太让人恨得牙痒痒了。堪比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和情深深雨蒙蒙里的王雪琴……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夸赞的点,就是全片的代入感,实在非常强,让人共情感很强,这其实主要取决于演员的优秀演绎的同时,更加取决于剧本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不说别的,作为一个女观众,看了一下,当时和小编同场观影的所有同场女性观众的反应,加上小编自己心里的感受,即使或许没有遭遇过和片中女主角一样的被欺骗的遭遇,也能够非常真切的对那种透彻心扉的痛感感同身受。

这并不是因为他使用了什么撒狗血的大吼大叫式哭戏演法,也并不是出于剧情这么高级画面多么美观,纯粹是出于剧本本身,写得非常生活化非常真实,感觉片中的女主人公的每一刻的心理感受你都能够非常切实的感同身受和共情到。当然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于之前说过的反面角色郑多多,就更加会恨得咬牙切齿。

那么本片为什么只叫半出喜剧呢?因为剩下的那半出绝非喜剧,甚至感情内核或许是接近于悲剧的。

本片虽然表面上面讲的是一个爱情狗血故事,看似所有主人公最后都求仁得仁,得到了应有的结局:反面人物得到了被揭穿的惩罚,男主角和女主角也终于突破外界的障碍,勇敢的抱在了一起,但是实际上有很多它埋藏在浅层的没有明晃晃的指出来的那些东西,才是更加接近本片想要告诉你们的东西。

影片实际上所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三个都市青年男女的狗血爱情故事,也不是所谓的有些人过于简单的分析的什么不同价值观,爱情观的碰撞,而是不同阶级的人在面对感情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时所面临的完全不同难度系数的困境。

这种困境不仅仅是在面临感情和爱情上,而是在面临整个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阶级的人是不可能抱着同样的心态和负担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

比如郑多多,一上来就出生在金库里,金钱上,物质上从来没有短缺过,所以他有底气玩弄别人的感情,有底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所有人都抱着不同的说辞,并且还毫不矛盾。当然,这份人精似的玩弄他人扯谎的功力,也和他自小生活的环境有关,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学会了这些应付人的把戏。

而孙同则是底层人民艰难往上爬的代表,他什么都没有,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努力,硬生生的一步一步艰难的求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面对感情和面对生活是不可能有郑多多那种随心所欲的架势的,因为他一旦走错一步,就要失去太多他努力了很久才得到的东西。

房子,户口,工作,这些都是他依赖别人得到的东西,所以他很难把这些他奋斗了一半辈子的东西,轻易放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人不好,相反孙同是一个品性十分高洁的人,但是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因为他穷,他没有底气。

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物质阶级下的人,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有多大的差距,这或许才是电影本身想要讲述的,这个社会的悲哀之处。

《半个喜剧》电影观后感 第12篇

郑多多是个十足的花心的渣男,但,好巧不巧有个有钱的爹,婚前为了放荡一番,让同学孙同帮她瞒着未婚妻(高璐),孙同为了不伤害自己曾暗恋的女神高璐,选择帮郑多多隐瞒了,同时孙同又是个寄人篱下,要靠郑多多才能找到工作和混到北京户口的外来人。但是故事的转折就在于,渣男又招惹了自己校园时期的初恋莫默,大龄女青年莫默面对巧舌如簧的渣男郑多多的追求,迅速答应了。孙同良心发现告诉莫默,渣男有未婚妻了,就这样渣男的谎言被揭穿了,莫默觉得这样是不对的,要告诉高璐,问题是,面对毫不知情、无辜天真的高璐,要告诉她吗?

荒诞的三人喜剧,现代人面对感情谎言满天飞的通病,都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一边是要靠兄弟郑多多生存的压力,一边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遇到的爱情,还有妈妈以爱之名给的压力。孙同该如何选择,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个有尊严的人,还是向现实妥协?

任素汐在影片中饰演的莫默,她那句“我不是不知道这世界什么样?我就是想试试这样行不行,我就想看看撞成什么样。”爱了爱了,这就是任素汐啊!这个角色是我们当下社会中的人缺少的,敢做自己。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的质感。电影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就是驴得水的质感再现,推荐大家看看,也许里面的某个人就是你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是爱人眼里合格的爱人,是朋友眼中够意思的朋友,但是我们唯独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好像找不到了自己。

这部剧探讨了面对谎言是要揭穿还是要隐瞒,面对现实是要尊严还是要生存,面对感情是要诚实还是要谎言,可是人性有时候就是那么的邪恶,不堪一击。人应该怎样活着才能活的像个人?

当你是实习生的时候,你送的礼领导看都不想看,但是你要是认识领导的领导,那就不一样了。

当你和哥们也好、朋友也好牵扯到利益的时候,那么一切都不纯粹了,这时候你的尊严可能在他那一分不值了。

不要在女人面前秀智商,因为女人都是侦探,对于出轨,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父母很多时候以爱之名给孩子的却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电影《半个喜剧》观后感 第13篇

任素汐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她的演技真是吊打同年龄段的女演员,在这部戏更是吊打其他发挥出色的主角。

吴昱翰和刘迅作为男一男二,表现让人惊艳,不过觉得刘迅再收一下情绪的话,在大荧幕上看会更自然一些。

裴魁山和常远作为两个客串的丑角,承包了太多笑点,电影名半个喜剧,他两个可以说是半个半个喜剧。赵海燕儿东北大妈本色出演,也给个大赞!

很喜欢这种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中国电影,这部电影关注的就是穷苦出身的北漂青年在大城市面临情感和现实问题时的艰难抉择和价值观冲突,还有经历带来的成长。

电影以一种特别精彩的快节奏进入正题,将人物形象和关系还有之后情节的伏笔以一种浓缩精华的巧妙手法呈现出来,笑点频出,还伴着轻快好听的插曲,到男女主出现问题开始节奏变缓,重心放在男主精神世界的痛苦,到最后高潮骤起,主线支线合拢成一出闹剧式的冲突,突然走向电影结尾,一气呵成但有些狗尾续貂了。

三个主角人物塑造的很饱满,但服务于剧情时,私以为就是有那么一点生硬。

我觉得电影起名叫半个喜剧,是突出喜剧笑中带泪和悲情内核的特点,毕竟现实总是残酷的,而喜剧以一种超现实主义在轻松的观影氛围中将其呈现出来。

上一篇:公司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图书馆2018年4月份主要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