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2024-08-23

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精选6篇)

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第1篇

大学学风建设-大学学风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

三,如各种声像设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学校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他还说,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动机即告结束。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刻苦钻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新时期。在高等学校,需要才

能转化为动机。为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以此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品格,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筹集一部分:“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一是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接受能力强和思维敏锐等特点:学习动机 =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诱因,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并由此产生学习动机,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学学风建设

作为大学生、爱好。”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学习、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重任,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另一方面、意志,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风校风等,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正如弗兰西斯&#8226。学习需要是各种各样的,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所发明、价值观念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对于什么是学习动机。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知识可供装潢;培根说,是指引起,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如何,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在具体做法上、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一、意义和方法。历史证明,以此推动学风建设。知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才能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⑤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一旦违纪,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积极创造和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动机的实质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这样、健康状况等,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科研

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四,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再好的制度,树立科研的信心,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系或教研室对学生科研进行理论培训是必要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学风建设方面,它是靠持之以恒,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学校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的一部分,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与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伦理之学使人庄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

道德素质;博物使人深沉。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当需要有可能满足时。在学风建设方面;二是要有满足需要的条件,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如一定的外部环境等?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在新时期、推动并维持人的活动,毫无意义,使课堂教学既缺乏双边交流又缺乏趣味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一方面。大学生科研基金主要用于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日常必要开支和奖励费用,形成群体竞争,包括学习的兴趣,加快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知识,什么是动机,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风建设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帮助学生确立科研意识,实行“奖优罚劣”,如果不执行:“知识就是力量,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一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严明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实践证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第2篇

校发〔2006〕284号

关于印发《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

办法(修订)》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因工作需要,学校对《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请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四日

—1— 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修 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建设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措施,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并为其它学科建设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有利于提高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地;有利于更好地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学位点建设提供后备力量。为规范和加强校级重点学科的管理,促进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设置原则与建设周期

第二条 校级重点学科设置的原则为:

1.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所规定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分设);

2.已经形成优秀学术群体并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3.国家与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

4.设置一级学科,其二级学科中应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或一级学科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置二级学科,应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有校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基地、中心)或实验室作为支撑;

—2— 6.已被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原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不能完成建设任务的,不再设置为校级重点学科。

第三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各校级重点学科都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国家和河南省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基础,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主要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环境和基础条件、经费使用、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三章 建设目标

第四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重点建设,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或基本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具体目标是:

1.结合国家和河南省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若干个有影响的优势学科群体,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校级重点学科达到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要求。

2.结合专业建设、硕士点与博士点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瞄准国内、国际学科前沿,承担高层次研究项目,创造出具有规模效应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形成学科特色,使校级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行列。

第四章 管理方式

第五条 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遵循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实现目标的原则,实行学校、学院、学科点三级目标管理体

—3— 制和第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

第六条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有关副校长和研究生院、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设备实验管理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校级重点学科总体发展的规划、校级重点学科政策和规章;筹集建设经费;统一组织校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布局、资金投入与评估,并通过政策引导、检查评估和拨款相结合的机制进行动态管理。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是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目标确立、计划执行、资源配置等日常工作,并对校级重点学科定期进行检查,协调解决各学科在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

第七条 校级重点学科所在学院应建立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院长主管此项工作,具体负责组织本学院有关专家填写拟申报校级重点学科的材料和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责任书,帮助制订三年建设规划,监督实施建设规划,组织检查,上报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学校评估验收。

第八条 第一学术带头人要与学校签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正确估量本学科的发展潜力,广泛吸收学科成员参与制定和实施本学科具有效力和效益的整体规划;要组织指导并审查各研究方向制定的研究计划和各成员制定的个人研究计划,检查、评估各方向与成员研究计划的执行情况;要组织指导本学科成员申报项目、发表成果、申报奖励(专 —4— 利),开展学术交流;要管好、用好本学科建设经费,确保本学科能够取得良好的整体工作绩效。

第五章 评 选

第九条 校级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1.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学术梯队,其中,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含副教授)的教师不少于总人数的一半,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正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职称,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2.申报一级学科应有四个或四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申报二级学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确的、有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稳定研究方向取得比较突出研究成果,取得过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科研奖励,每个稳定研究方向须有一名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负责人;

3.有承担重点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已经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项目,且有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

4.承担有本科专业或研究生专业教学任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较高,取得有校级以上(含校级)优秀教学成果;

5.具有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

第十条 申报程序与评选方法:

—5— 1.根据上述第九条,各学院评选出本院拟申报的学科。拟申报的一级学科数量不限,拟申报的二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内不超过2个;

2.各申报学科须按要求认真填写《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申请表》,于规定时间内将申请表一式两份报至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逾期不再受理;

3.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对各学院申报的学科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并将符合条件的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评审;

4.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将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的结果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确定并公布。

第六章 建设任务

第十一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妥善处理好新老学术带头人的交替,大力培养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委培、定向等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建设一支学风端正,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第十二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在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等方面起示范作用,突出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努力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或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领域开展研究。建设期内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申报和承担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并保证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2.公开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

—6— 3.获得若干项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

5.针对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状况每年面向全院师生定期作学术报告,以保持和追踪本学科的前沿;

6.根据自身实际,争取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任务,切实帮助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十三条 在建设期内,各校级重点学科要切实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承担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项目,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一定数量的教学改革成果,定期向全院教师进行示范性教学,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估活动。

第十四条 在建设期内,各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要有显著增加。

第七章 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五条 学校每年为校级重点学科拨一定的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挪作他用。经费主要用于:

1.重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的购置; 2.信息网络的建立和运行; 3.重要学术交流活动;

4.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和学术著作的出版;

5.重点学科建设检查、评估、验收及其日常办公费用。

—7— 第十六条 各学科负责人应于每学年年初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学院领导组负责人审核后,报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备案,建设经费开支须经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审批。

第八章 评估验收

第十七条 学校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领导组依照每个学科点签订的建设目标责任书,每年定期对各校级重点学科点的建设管理绩效进行检查评估。

第十八条 各校级重点学科点定期对目标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写出自评报告,并接受学校的评估。

第十九条 评估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第二十条 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限期半年整改,重新接受评估,重新评估仍不合格的,撤销其校级重点学科资格。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河南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校发〔2002〕207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领导组负责解释。

主题词:学科建设

管理

办法

通知

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 2006年12月4日印发

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第3篇

一、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启示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是以知识为内容、以学科为组织单位的学术组织。从根本上说,大学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能力以及办学声誉、社会影响力等,都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有赖于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

关于欧洲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总结了欧洲大学变革转型为创业型大学的五个要素,即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一个拓展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1]。这五个要素彼此互相影响,都直接、间接与学科建设密切关联,有的甚至就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们都在组织的活动和变革的纷乱现实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必须包括中枢管理集体和学系。其中,以各学科知识领域为基础的学系具有重要地位,它们在学科上的优势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拓展的发展外围方面,创业型大学展现出很多与校外组织和群体连接起来的单位,其中一种形式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另一种形式则是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2]。仅仅依靠学系并不能承担大学现在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因而必须走出校门兴办研究中心。当一所创业型大学培育一个比较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和一个不断拓展的发展外围,面对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渠道收入时,它的“心脏地带”必须变革,否则不适应学校的发展。他把“学科组织”作为欧洲二三流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途径的关键性要素:“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在2005年出版的《创新区域:向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发展理论》一书中总结美国创业型大学形成原因时,指出:“第一步,大学能承担起创业者角色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建立自身的战略方向;第二步是确保大学产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商业化应用;第三步是将能够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身的学术目标。创业型大学一方面是服务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与政府、产业和相关组织密切合作并保持相对独立身份”[3]。埃兹科维茨总结认为,“创业型大学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是具备创新的先决条件;创业型大学是天然的孵化器,能够为师生提供风险投资的创新平台;创业型大学是培育新交叉学科领域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温床”[4]。

综合以上,欧美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学科建设:首先就是整合学科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以学科特色和优势取胜。其次,通过与企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大学-企业-政府”新型关系,获得项目经费、共建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研发、培育转化创新成果和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形式等学科建设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第三,学校在政产学研合作和知识技术资本化的过程中,从政府、行业、企业获得学科建设经费,利用这些经费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如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建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推动学科建设,进而带动学校各方面的良性循环运行和改革发展,促进学校转型为创业型大学。

二、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

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经验为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然而,纵观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科布局不合理,结构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相对落后,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科布局不合理,往往局限于传统学科,走在学科前沿的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发展重要支撑的基础学科并未得到良好的培育,因而造成多数地方高校学科结构单一,学科涉及面过窄。强势优势学科数量不多,缺乏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学科群体的合力。

(二)学科特色与优势不明显

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现实情况,没有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办学模式上,有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规模、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匮乏的情况下,上马大批一级学科博士点,难以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原有的优势、自身的特色学科,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学科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带头人偏少

由于地方高校缺乏强势优势学科,因而难以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尽管近年来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提高队伍博士学位比例、增加教授职称数量、拓展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队伍结构的年轻化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优化,但是在国际学术领域有一流水平的年轻学者如“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仍然缺乏。从数量上看,和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较,师资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学术带头人仍然偏少。大多高校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学术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小;从年龄结构上看,往往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地方高校多数学科的学术梯队中缺乏顶尖的优秀人才。

(四)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不紧密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地方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的学科少,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高校科研水平直接体现学科实力,地方高校由于学科竞争力较弱等原因,难以承担国家的重大专项研究和地方大型企业的技术攻关。多数学校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开展,往往导致科研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高校科研不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而使地方高校科研能力不强。

(五)学科建设经费短缺,学科平台设施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是地方政府主管,建设经费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由于主管部门投入的差异性原因,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普遍短缺。不少地方高校因为学科建设经费缺乏,致使实验仪器陈旧、先进仪器短缺、实验室人员力量薄弱、实验技术手段落后,图书资料、数据库和教材建设等辅助保障没办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此外,学科建设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六)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学科管理的机制体制不健全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学校管理层赋予学科的权利过少,过多的采用行政手段对学科进行干预,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对学科管理过于具体化,造成各学科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自由的发挥,学科建设效率不高,势必会影响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三、对我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世界后发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正在从“要素驱动、数量增长”转向“内源能量释放、质量提升”的建设进程中,亟需创业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成功经验作为引导,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那么,如何将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做法中国化、地方化,化为地方高校成功的实践,无疑更加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借鉴与研究[5]。为此,本文结合福州大学提出学习借鉴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

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经验表明,一所大学整体办学水平如何,就是看学科建设。推进学科建设,可以使学科方向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保持一致,学科水平处于同行业或同地区的领先地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例如福州大学的学科门类基本涵盖了工科所有学科,学科相对优势不明显,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紧缺问题依然突出;学科专业和科技工作布局还不能灵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有些学科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所从事的研究方向较窄,与福建省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服务方向不一致,造成企业的技术需求在福州大学无法相应对接等。为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立足现在、谋划未来的永恒主题。

(二)学科规划为地方高校描绘发展路径图

规划是行动的向导,认真规划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和可行性,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和步伐;有利于使学科建设贴近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科规划尤为必要。一方面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支撑面宽、竞争力强的学科群;另一方面要在学科方向领域,重点建设那些社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

(1)根据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人才队伍建设真正摆在学校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政策、管理、服务上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努力构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集聚的高地。以发展趋势良好的重点学科及新兴学科为载体,形成若干个“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平台,加快在若干战略性学科领域形成后发优势;以创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术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根本,重点引进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学术水平的杰出人才,优先推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学科骨干人才的引进和学科骨干“种子选手”的培育,科学发展师资队伍规模,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调整学科布局,培育后发优势,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拉动内需、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性重大投入领域,进行选择性布局调整;按照培育一级学科综合实力的要求,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优先保障具备较好条件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在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计算、信息、通信、能源、环境与资源、生物工程、创新药物、新型功能与结构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增加横向合作项目和经费,拓展纵向空间,提升立项水平,扩大科技项目和经费总量,抓好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3)突出一级学科建设方针,促进学科资源整合。学校的优势学科根据冲击一流学科的目标,一方面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另一方面进行内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调整。其他以二级学科作为项目主要依托的建设单位,争取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在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建设方面加强“定位”和“补位”规划。学校建立学科建设的内部评价机制,实行公平竞争、择优汰劣、滚动投入,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产出投入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自身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创新激情,努力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加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人才队伍建设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至关重要。福州大学在制定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之后,在明确了优先发展学科领域和主攻方向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队伍建设上。

(1)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把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转变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的高水平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重视学科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向,组建不同层次的学科和学术梯队,调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培育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2)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领导素质直接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因为学科带头人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带领本学科走在学科建设前列。所以福州大学要在选择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为学科带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3)打造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虽然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学科梯队的支撑,学科带头人就会没有队伍可带,没办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立足于校内,重点培养。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应选拔一批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要面向校外,重点引进。要大力加强年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工作,积极争取并用好高水平学术人才引进的外部资源,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青”等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

(四)平台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随着地方高校相继进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的发展期,学科建设也就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学科要发展,平台是关键。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很多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相对紧缺,存在实验仪器不足、实验场地不多等问题,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重要因素。对福州大学来说,一是加快发展现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和国内竞争能力;二是建设50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制定新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规划,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三是坚持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要与完善体制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实施“高水平研究型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计划;四是强化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观念,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融合,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以国家及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为依托,全面构筑集约性学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环境,特别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大型实验室建设,力争成为不同学科、学者进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基地。

(五)发展学科前沿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趋势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学科前沿不断延伸,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同学科之间日渐交叉融合,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建设思维。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中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学科前沿。改进学科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在学校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与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之间建立经常性的专题对话机制,加强跨学科、跨学院的综合协调,提高学科资源的整合效能。例如,近年来,福州大学以“高水平大学”“十三五”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加强对学科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加强跨学院的资源整合,鼓励跨学院联合建设博士点,制订了有利于跨学院学科资源整合、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相关管理文件,淡化了学位点行政隶属界限,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

(六)营造良好氛围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学科建设除了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外,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丰富完善的教育科研资源、浓郁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美自由的校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为学科建设提高保障的制度。从学科建设的环境来说,地方高校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学校设立由校长挂帅、各院系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学科机构统一领导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学校近期和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确立学校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加强对校院两级研究机构的管理,并进行梳理整合,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强化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做好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书、经费使用年度预决算、项目评估考核三个关键环节,积极配合学科建设开展工作,努力形成全校团结一致,共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加强岗位聘任的顶层设计。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完善关键岗位的基本功能职责和考评机制,满足“保质量、上水平”的基本需求;面向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关键岗位控制数,并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关键岗位和相关的资源配置。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及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软环境的构建,使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走出一条适应创业型大学建设、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科研水平提高、活化科研活动,通过建立健全凝聚学科方向的科研工作机制、原创性研究的奖励激励机制、校内外科研活动的联动制,切实增强学科意识、加快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早上水平、上高水平;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学科建设的责任机制,把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目标的实现情况列入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鼓励各学院学科建设着力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到分析现状、锁定目标、制定措施,培育学科后发优势,使决策更加符合学科建设客观规律,营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赢共济的学科建设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

[2]胡仁东,戚业国.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64-67

[3]陈静.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4]Henry Etzkowita,Magnus Klofsten.The Innovating Region: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 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R&D Management,2005(3):243-255

大学学科建设现状的生态位思考 第4篇

关键词:生态位;大学;学科建设

1.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意义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创立的,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其环境系统间作用规律的科学。生态意识即是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广义范畴上讲,无论研究哪一门学科的人都应该具备生态意识。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围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它既表示物种生存空间的特征,也包括置身其中的物种的概貌,如物种可利用的资源条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理论揭示,在自然界中,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没有两个物种生活在同一生态位中:如果同一生态位中出现了两个物种,则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既便是亲缘相近,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两个物种也不例外。如果物种形成并拥有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就可以弱化与其它物种的恶性竞争,确保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有序和稳定。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理论不仅是分析物种的资源环境与能力如何协调统一的重要方法,也是探求在物种与物种互动、竞争和协同的过程中,物种个体如何提升自身当前的生存发展水平以及未来演化能力的重要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科或学科群的某些特性,直接影响大学系统的特性。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某一学科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进而引起整个大学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反应映或变化。同时,大学中的学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单体学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组分,如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条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边界,以此区别于与其他学科。作为大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科具有结构与功能双重属性,即学科的组分与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学科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若某一个学科的学科梯队发生变化,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一所学校创建高水平的学科,但是其离去也会给该学科带来重大损失。

大学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有各自的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所有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大学学科系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表现出垂直和水平分离特征。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逐级叠加构成学科生态“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个学科往往既是另一个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

学科类似于生命体,具有一般生命有机体的功能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欲望和新陈代谢,也经历着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并接受着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选择,具有食物链特征、种群特征、群落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等。和自然界的生物体一样,大学学科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由小变大的生物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学科不断出现并替代老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化趋势。

大学的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学科生态位以大学学科个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大学学科群内单体学科相互之间的差别,探究大学学科之间及学科所占据生态位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学科生态位是由学科自身状况、外部环境、环境对学科的影响、学科对环境的作用以及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是学科在与外部环境“平衡一不平篌__一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逐渐形成的。

大学学科生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整个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代表了对该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预见,如带头学科和当采学科;二是同一学科在不同大学问的生态位,它反映的是水平,展示的是特色;三是不同学科在一所大学学科系统中的生态位,表现为强势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定位。

在大学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通常学科的多样性、异质性程度越高,学科生态位的差异性、空间就越大。如果大学生态系统中的学科种类数量少、异质性程度低,大量相同或相似学科的生态位难免相互叠加,致使生态位空间变窄。而假如大学系统中的学科多样而异质,不仅可以弥补学科生态位空缺,使学科生态位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使系统中的不同学科互为资源,优化整个学科系统资源结构,从而优化大学系统内部生态环境。

2.大学学科生态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建国后长期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发展一直滞后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科的生态性。例如,对学科生命现象缺乏了解导致学科定位不清,对学科生长方式缺乏认识导致割裂学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学科生态环境缺乏综合考虑导致重物轻人等等。学科生态现象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不清:过分注重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学科整体优势的形成;没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重视组织结构的调整,忽视学科之间协作、互动机制的形成:强调行政管理,忽视学术权力等。这些问题已危及到了大学学科建设。

从生态位角度看,高等院校特色的形成首先需要科学的定位,要明确自己的办学类型和层次,即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还是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定位不准确,学科发展战略定位趋同,特色不鲜明,片面追求“高、大、全”,平均发展和机械模仿现象突出。由此导致综合性、多科性和高水平等成为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战略定位上的流行术语。同类型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主要表现在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在高等教

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上盲目攀比,脱离自身院校的办学资源和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不考虑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一味追求规模大、层次高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求学科发展之全,在学科建设上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忽视自身学科结构与特色而盲目效仿重点院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建设,陷入随波逐流,没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学科。这种学科建设的发展,从学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看似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实际上却忽视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没有形成准确而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定位。

上述问题的成因,根据生态位理论可解释为学科生态位的争夺,即低位上移和同位相类。例如,在我国大学中,一些处于高水平的学科,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短期收益,不惜以丧失发展机会为代价,利用自身优势而高位低移,竞争、挤占其它学科的生态位;一些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学科,不顾自身条件限制而低位上移,盲目机械模仿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模式;一些层次和水平相近的学科生态位趋同,致使资源重复分配,学科间竞争加剧,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同类型同水平和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差异不大,没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为千校一面。也就是说,在生态位上定位雷同,这就难免会存在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导致同类生源的竞争就业市场和科研市场的竞争以及对师资资源的激烈竞争等等。为避免这种生态位高度重叠现象,同类高校应在学科建设上做文章。

3.大学学科建设的生态位策略

学科生态位是对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生存、发展与演化水平的一个客观定位。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内,每个学科均有自己相应的生态位,学科间的竞争表现为生态位的争夺。

大学提升学科生态位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根据学科自身固有属性以及对所处生态位的认识与把握,调整其具体战略定位与战略行为模式。每一学科只有在自己适宜的空间才能生存和发展,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是强者,弱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生存并寻求发展。大学学科系统发展战略的选择总体上应坚持生态位策略,即生态位分化策略、生态位扩充策略与生态位协同策略。

首先,应科学地进行发展定位,要切实制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办学层次、规模、学科和专业、科研的发展规划,在学校的发展中有意识地通过努力,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学科生态位空间;同时每一学科应立足于自身生态位基础之上的竞合互动,认清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科学布局与规划,明确其在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定位与目标。

其次,应该在加强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思想来制定学科发展战略,根据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扩充策略来定向扩充和改变学科生态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要在创新中提升,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其他高校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市场需求和新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科学分析和制定发展战略,发展自己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创新中不能简单地丢弃原有特色,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形势发展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发展自身的原有特色。

再次,要强化创新中的特色建设,各学科要在把握自身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从质量、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度等创新点中寻求重点,集中精力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生态位空间的特色。要找准学科发展生态位,通过生态位分离来减缓竞争压力,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若干重点学科,建设好特色学科并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在适宜的空间生存和发展,避免学科生态位重叠,防止因生态位错位导致丧失特色而弱化竞争能力。一是保留若干具有深厚学术底蕴、能够体现学校传统特色且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二是扶持和培养一些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学科。而这些学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它是建立在某些有共同学科背景及良好结合前景的学科之上,这些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学科间互相支持、互生共长,形成和谐、统一、结构合理的基础型学科。千万不可“高位低移”、“低位高攀”或“同位相类”。

最后,大学学科生态系统是一个各学科共生、共栖的环境,是有规律的有机共生,彼此提供营养,相互作用。大学应根据生态位协同策略构建整体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结构和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形成各学科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发展态势。

实验大学区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第5篇

自大学区成立以来,各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使各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声誉越来越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区内各成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好地通过学科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带动学校的发展,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大学区学科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造条件,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有效的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学科建设,培育更多的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的辐射、示范作用,提升学校的示范性。另外要创设有利于教师迅速成才和学科教学模式形成的教学环境,使任课教师逐渐形成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

二、学科建设的策略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除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各学科建设的强弱。所谓学科建设,就是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学科建设是学校成长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教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所以,学科建设的策略必须正确。

1.更新理念。在学科组内,人人要有优势学科的意识,全学区要形成一种建设优势学科的氛围。要加强学科组文化建设,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打造品牌。选出2个学科组:语文组、数学组,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尽快成为教师业务能力强、学科成绩突出、学科特色明显的学科组,使它们成为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3.造就队伍。教师强则学科强,要做好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教师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业务能力明显增强,造就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4.创建模式。通过三个重点教研组的建设,探索一套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学科建设模式,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经验,使其对学校其他学科组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所有学科组水平整体提高。

三、学科建设的措施

1.加强领导。学区内成员校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组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2.建立领导包组制度。相关领导每人承包一个教研组,深入一线为学科组建设给予指导和服务。

3.制定规划。学校总体规划是:在学校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学科建设的三年规划。今年重点建设二个学科,明年整体推开。重点建设的二个学科近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各类考试的成绩必须名列全县前列,每个学科要有2-3名教师在本县本学科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各教研组要根据学校工作规划和方案,结合本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明确目标和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实现既定目标。

4.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如果说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的话,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能带出一批好老师,就能带出一个好的学科。教研组长在一个学科中起着灵魂的作用,组长强则教研组强,所以必须加大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管理能力。

具体措施是:建立和名校的教研组长进行交流的平台,定期举行研讨会;请专家来校进行培训;请校内专家进行培训;加强教研组长之间的交流。

5.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搞好学科建设一方面在教研组内要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另一个关键方面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学科中要有领军人物,要有名师,要有大师级的教师。名师是品牌,名师会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没有名师的学科不可能是名学科。为培养更多的名师、骨干教师,各教研组要认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提升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作好培训计划,搞好校本培训;要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系列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6.强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把校本教研作为学科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具体操作的模式是:课题带动模式,使学科组形成人人有课题的局面,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名师引领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骨干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第6篇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探索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给高校思想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故此在新时期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化的兴起与发展,既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更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新、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冲击,尤其是随之带来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等现象。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文件中清晰指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强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已经毋庸质疑地成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网络时代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生活的简单资讯来源,而且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本身,包括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内容甚至其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内容。所以我们根据要网络时代的状况,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学生乐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认同,取得学生的信任,达到教育的成果。

1.2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生活的网络化,其生活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例如学习,资讯、游戏、娱乐、购物、交际等都越来越多的实现网络化。大学生活的网络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必然要网络化,只有更好的利用网络,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

1.3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创新性。时代的发展,各种新鲜的事务层出不穷,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更加喜欢接受新的事务,向往新的生活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时代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是连续性,而不是一时的创新,要随着学生的关注点不断的变化,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

学习生活,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具体如下:

2.1 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道德人格缺失。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一直灌输的传统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不断弱化,导致道德评价失范。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有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甚至导致个人是非善恶感念不明,道德人格缺失。

2.2 使大学生产生对现实生活疏离感,诱发心理问题。网络的出现,使人同时生活在网络和现实两个空间中,在虚拟和现实之间,需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为的协调。如果这种转换和协调失效,就会出现行动变异、心理错位、生理失调,甚至患上网络综合症,如网络上瘾、网络孤独、迷恋电子游戏等。过分地沉溺于网络空间,人就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尤其当大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也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安慰。

加之在就业、经济、情感等多重压力下,使大学生躲进网络里去构想自己的生活,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用虚无来证明自己,更加缺少自信心,加剧其个体行为的麻木、冷漠,缺少社会责任感,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和更多的心理疾病。

2.3 影响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占据上风,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而目前充斥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带来伦理道德失律失范。因此,网络文化严重威胁与挑战着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

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强化校园网络监管

3.1.1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高校校园网是学生的“网络家园”,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广泛开

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建设学生的门户网站,并努力使其承担起学生中的主流网络媒体的任务。学生门户网站包括校内新闻焦点、学生热点调查、校园生活服务、创新创业辅导、社会实践指导等与学校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的信息频道。学生门户网站要以个性化的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同学参与到网站的建设和服务当中来,力争成为每位学生首选的因特网入口和获取网上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学校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首选网上渠道,并致力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主要任务。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各类特色网站和主题网站,这些特色网站和主题网站是学生网上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学生的门户网站与它们之间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特色网站和主题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媒体的格局。同时也要努力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可以建立一些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的专题网站,大力宣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合力和正面舆论强势,努力消除负面影响,积极扩大正面影响,始终使大学校园先进文化占据主流地位。

3.1.2 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强化校园网络监管

高校校园网络正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网上舆情和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校长信箱、学生论坛、QQ群和学生网站都是反映学生网上舆情和舆论的重要窗口。必须密切关注这些窗口,及时了解和认真分析校园网上动态。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同时综合运用网络监管的多种手段,首先,学校应当运用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尤其是校园网上论坛的管理,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严防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其次,学校应当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技术上对校园网络游戏进行必要而适当的限制,甚至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段关闭校园网,还可以推广实行网络实名制,从源头上防堵道德失范行径。再次,学校要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对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手段,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最后,学校应当利用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校园网络监管实行领导责任制,如果监管失职,学校不仅要严肃处理当事学生,而且要认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3.2 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还应该建设网络课程,推行网络教学,让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的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此外,还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使其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整合起来,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对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对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网络社会需要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所以学校要教育学生不但要做到“内省”,对自己进行内心的省视和灵魂的拷问,而且要努力做到“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差异,认清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必须生存在现实世界之中,只有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增长才干,取得成绩。

3.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触角的不断延伸,网络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所谓的“网络生存”,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较少与他人联系,疏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极易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与人格畸变,仅仅靠谈心、电话心理咨询已不能起到作用。因此,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探索和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咨询,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应的咨询机构。但是由于大学生们常常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因为害怕周围同学的误解,而羞于启齿。而网络的交互功能恰恰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双向沟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向青年大学生们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独立思索,既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也突出了引导塑造功能。通过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使青年大学生们能够自主地选择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

上一篇:和雷锋同行演讲稿下一篇:《益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