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2024-07-03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精选6篇)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第1篇

道县耕地保护检查专题报告

一、基本概况

道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东邻宁远县,南与江华、江永县接壤,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北与双牌县毗连。全县辖8镇、15乡、3场,54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 68万人,土地总面积244102.68公顷,人口密度为283人/平方公里。截止到2004年末,全县农用地20809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3%。其中,耕地45410.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6%;建设用地784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未利用地2734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其他占0.2%。人平耕地0.07公顷(1亩)。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为主,呈现出“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的格局。

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落实和完成情况

1、耕地占补平衡情况。1997年初,全县耕地总面积为45290.26公顷,至2004年末,全县耕地总量42559.67公顷。1997年—2004年末,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减少耕地3130.50公顷,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347.66公顷,生态退耕减少2502.82公顷,建设占用280.02公顷;同期,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 389.47公顷(不计因生态退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全县耕地总量还净增109.45公顷。剔除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因素,全县耕地保有量为45519.60公顷。1997年,全县非农建设审批占用耕地27.63公顷,没有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净减耕地27.63公顷;1998年,非农建设审批占用30.15公顷,没有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净减30.16公顷;1999年—2004年末,非农建设审批占用222.25公顷,开发整理复垦补充389.47公顷,净增167.2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从1999年以来每年都实现了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量逐年增加。同时,我县还承担了省下达的易地补充耕地任务,共完成35.38公顷。我县建立了耕地指标储备制度,现已储备指标耕地16.79公顷。

2、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落实情况。全县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7815公顷,控制指标已层层分解到了乡(镇)、村组、地块和农户,面积和区位符合规划要求,数据准确,图表吻合,帐表相符,帐卡一致,物卡对应。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地块数块。2004年,投入

万元,完成了县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2005年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安排,我县正在进行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现已进入验收扫尾阶段。全县544个行政村,2 设臵基本农田保护标牌433块,其中,维修、翻新13块。我县与市政府、26个乡(镇)、场与县政府、各乡(镇)、场与581个村都签订了责任状;全县18万余农户,也以基本农田到户花名册和责任卡的形式与村及村民小组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了保护责任。

3、耕地(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情况。1997年—2004年末,全县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80.02公顷,农业结构调整347.66公顷,退耕还林2502.82公顷。非农建设没有占用基本农田,而生态退耕及农业结构调整不计入耕地保护考核目标之中,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仍保持37815公顷不变。同时,通过开展中低产田改良、农业新技术推广、有机肥建设、矿毒田改良、新开耕地培肥等工作,基本农田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4、违法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查处情况。在自检自查中,从1997年——2004年,全县共查处违法占用耕地28.6859公顷,已处理结案28.2759如五洲电站开发建设项目,违法未批先用耕地面积11.0717公顷,经市县土地执法大队联合查处,因该项目为列入了上轮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现已报省国土资源厅执法局审核定案,作出了结案处理。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及时部署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各级政府都成立了耕地保护执法领导小组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门办事机构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国土资源、农业、监察、财政、林业、水利、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全县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据统计,全县26个乡(镇)均成立了相应机构,有26名乡级领导挂帅负责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二是强化责任。县政府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一把手为基本农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在每年召开的各级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县、乡、村、组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界定各自的责任关系、范围和后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并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了农户,农户在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或面积分户册上都签了字,做到了责任、任务、人员和经费“四落实”;三是认真部署。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方案‣,结合省人大开展的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要求,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道县实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 4 保护条例‡情况检查工作方案‣、•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执行情况的通知‣,并制定了工作方案。2004年5月18日,召开了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传达了省会议精神,部署了工作,提出了工作要求。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深入广泛地宣传,做到“三个面向”,即宣传面向领导,将两部、两厅关于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的文件及相关资料印发四大家领导;宣传面向农民,各级政府把这次检查的内容、时间和步骤向社会公布,将基本农田“五不准”内容发放到农户,让农民掌握政策;宣传面向社会,以“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和其它重大节日为主要宣传时点,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监督意识。

2、突出重点,查摆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按照•工作方案‣的部署,7月中旬到8月中旬,各乡(镇)、场按方案要求开展了自查,8月下旬,由县人大、县政府领导带队组成四个组对各乡(镇)、场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采取听、查、看等形式,深入到农户和田间地头实 5 地查看,就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状况和质量水平及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尤其是“五不准”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通过检查,基本掌握了全县基本农田利用状况和变化情况,促进了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少数地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挖塘养鱼、种果树等行为督促纠正,并严肃查处。

3、建立制度,完善措施,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县政府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并与领导政绩挂钩。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过问国土资源工作,县人大把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执法检查工作作为县人大代表视察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县人大和县政府每年都要开展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和工作检查。

二、建立奖罚制度。为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县政府在今年的全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明确,检查结果与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考核挂钩,检查未通过的乡(镇)、场不得评为本的先进单位和优胜单位。各乡镇场对先进村组和个人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从物质上进行奖励。三是建立了基本农田公示制度。县 6 本级及各乡(镇)、场在主要交通沿线的城镇、集镇,在村庄周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树起了标准较高的永久性保护标牌,上面注明保护面积、范围、责任人和“五不准”等内容,并对原有标牌进行维修和翻新,原有标牌被毁坏和没有标牌的按要求重新树立。在乡(镇)政务公开栏、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公示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四是建立规划实施管理和用地计划制度。对建设用地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指标双重管理,严格农地转用审批,遏制建设项目随意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的势头,防止突破指标用地。同时,对建设项目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法按程序报批,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与被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五是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我们严格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规定,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原则上实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确无能力开垦耕地或开垦的耕地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必须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国土资源部门统一负责开垦耕地。通过严把选址关、规划设计关、资金投入关和验收关,确保补充耕地地块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投入到位,验收合格。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投入耕地开垦的资金多达1603.33万元。祥霖铺镇上渡土地开发整理、寿 7 雁镇芽洞等二个部级立项项目已全部通过验收,而寿雁镇、梅花镇土地整理项目也正在实施中。六是建立健全监测网络联动制度。建立以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为主,乡(镇)以乡(镇)长,村以村委主任(兼土地协管员)为主的上下联动监测网络。全县聘请27名土地协管员定期报告基本农田利用和变化状况。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基本农田动态巡查网络体系,定期对基本农田进行巡回检查,实行全方位的监护。全县设立基本农田土地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点26个,对全县基本农田的监控面达80%以上;七是建立健全防范查处制度。坚持动态巡查制度,狠抓防范工作,将土地违法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均设立了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对举报的问题及时登记,并督促相关责任人认真调查、及时整改、狠抓落实。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挖塘养鱼、种果树等行为,从严从快查处。

八、建立土地违法案件移送制度,加强了国土资源部门与纪委、检察、公安、法院等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设立法院国土审判联络室、公安国土执勤室、检察院预防土地犯罪工作联络室进行联合执法,同时,将土地违法行为及查处结果在违法用地者所在村内或单位予以公布,抓住违法案件教育干部群众,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 8 果;九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档案管理制度。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建立了建设用地台帐、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用地审批档案、政策文件档案、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档案,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政策文件等资料全部整理归档。所有涉及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表册、台帐、责任状都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更新,并打印、装订、存档,建立了一套完整、详细、客观的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十是制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少数地方耕地保护和爱地惜地的意识还有差距,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表现在: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保护耕地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发展就必须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先上车后补票”的错误思想和观念指导工作,给主管部门依法管地造成了很大压力。少数地方还存在违法占用耕地甚至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养鱼、种果树的现象,盲目退耕还林比较严重,调整产业结构损坏耕地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部分用地单位对耕地占补平衡存在模糊认识,以单位资金不足为由,拖延、短交甚至拒交耕地开 9 垦费。为确保耕地保护工作的基本国策地位,建议省市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要求,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领导任期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党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划定不合理,比例过高,保护压力大。全县耕地总量只有45410.15公顷(不计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就达37815公顷,划定率83.3%,如果将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面积减掉,那么我县基本农田保护率将达到88.9%。同时,由于全县耕地总量受灾毁、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而逐年减少,另外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省市下达给我县的耕地转用指标大幅减少,今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需求量大大超出省市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耕地供需突出的矛盾给耕保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建议,一是请求市里在下达耕地转用指标时,尽量对我县实行倾斜政策;二是在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时,适当降低我县基本农田划定率。

(三)土地详查面积与农户承包面积不一致,责任 10 书签订到户时农民抵触情绪大。我县现有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确认的基础数据是以1996年详查变更面积为准确定的,该数据大于农民计税承包耕地数。部、省方案都要求责任书签订到村、组和农户。过去,我们只签订到乡(镇)政府、村和组,一般对应的是保护区、保护片和保护块,与农户不发生直接关系,农民反应不强烈。现在要求签到户,一方面,由于土地详查面积大于计税面积,农民怕今后以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准确定计税面积增加负担,因此,有部分农户甚至村、组不承认土地详查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据,也不肯在责任书上签字。另一方面,我县部分偏远山区乡(镇)农户虽然不多,但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按照“一户一书”签订责任书实难操作,到目前为止,还有部分责任书未签订(以发放基本农田保护卡或分户册代替)。建议,一是省、市政府应作出规定,按照国家土地统计制度的要求,确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为基础形成的基本农田数据为法定数据,解决长期以来耕地和基本农田统计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二是从实际出发,不必强求户主签订责任书,改为在一个村民小组内由所有户主共同签名,称之“一组一书”。

(四)新开耕地质量不高,占优补劣现象普遍存在。11 一法一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占补平衡的内涵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必须开垦出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而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现状是占优补劣,占田补土的情形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开发整理复垦耕地价格从省到市都在每亩2000元左右,极少超过每亩3000元。由于补充耕地的质量只能服从开发价格,导致新开耕地质量不高,占田补土现象为数不少。尽管数量平衡了,但质量和结构没有平衡,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平衡。建议,一是提高耕地开垦价格,从现在的每亩2000元—3000元提高到3000元—4000元;二是足额收取耕地开垦费,杜绝减免,并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三是改革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改变以往那种在考核时,只看数量是否平衡,忽视质量和生态考核的办法,做到三者并重考核。同时,积极探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新途径,从过去以开发荒山、荒地为主向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还要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

(五)质量保护措施不够严,基本农田质量受到影响。一是耕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由于前几年农业比效利益差,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劳动力不够,加上我县属丘陵地区,丘陵、山地多,平地少,耕 12 地分布较散,管理成本高,难度大,导致了耕地抛荒现象的出现。尽管中央近年来对种田农民实行直补措施,耕地抛荒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抛荒现象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还有2000多公顷耕地抛荒;二是耕作粗放,农田污染较严重。特别是泡水河一带矿业污染对不少基本农田造成了破坏,导致地力下降。建议,一是省、市政府要尽快出台一个可操作性文件,明确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拿多少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以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二是切实按照国办发明电„2004‟15号文件要求,在摸清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止耕地撂荒行为,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三是省、市里要出台有关政策,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第2篇

——以湖南靖州渠阳古城为例

靖州,全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南的一个神秘地方,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沉淀,“八邦会靖”的繁荣,如今又承载着二十六万苗侗汉各族人民跨越式发展的梦想;渠阳古城,渠水蜿蜒流淌,往日“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的盛况只能凭残存的码头会馆去想像。

我公司积极探索古城镇开发中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辨证关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推进渠阳古城的开发。

一、渠阳古城现状分析

渠阳古城,也称靖州古商城,建于后晋,明朝时成为湘黔桂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更是形成了“八邦会靖”的繁荣局面。古城是楚王与五代时期苗侗领袖杨再思交战的古战场,也是历史上湘黔桂三省(区)边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文化是其一道绮丽的风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古城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性开发,目前古城遗迹仅剩下以土桥街为核心的三条历史街区,原真性文化承载物缺失。

古城现存的主要问题一是防洪压力大,若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就会淹没老码头至街巷的区域,建设防洪设施难以保住沿河建筑;二是古城现有民居保护价值不大,除11个县级文物保护点之外,大部分建筑保护价值不大,若要全部拆迁,有一定工作难度以及资金压力;三是古城建筑风貌混乱,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居民居住条件差;四是土地价值不高,商业开发难度大。

二、古城开发的难点

渠阳古城的开发所面临最大的难题——是以保护为主还是撤掉重建?

若选择以保护为主,保留古城原貌,保护现存的古街区,未来发展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渠阳古城与附近的黔阳古城、洪江古城整体特色相近,且在资源品级、风貌保存方面不如后两者,很可能会被形象遮蔽,难以进行旅游开发。若选择完全拆掉重建转而发展房地产,就意味着完整地毁掉了历史,湮灭了文化,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做法。

三、问题解决方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开发理念

用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去解决渠阳古城的开发问题,我们要传承古城的历史文脉,传承苗侗民族文化,传承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以及建筑风貌;同时在建筑空间、消费空间、融资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旅游产业的植入,对渠江两岸环境的整治,旧城的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创造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古城改造为具有新功能的新天地。

古城的文脉不仅指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还包括古城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效果、生活性和市俗性反映了古城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居住形态——个性与交往空间的并存是一种本质性的需求,是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时的精神场所。因此,应该保留古城历史街区的肌理,作为古城再造的基础。要努力寻求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在保护与开发的基础上,形成汇聚苗侗风情体验、餐饮、购物、宅院酒店、娱乐休闲、商务会议、情景再现等业态的苗侗风情之城,构成渠江两岸独特的吸引元素和靖州语汇。要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加快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来源。

2、总体定位

古城的产业定位为发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院落式酒店、商务、会议和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聚集区;将其功能定位为靖州的“城市客厅”、“休闲娱乐及夜生活中心”,把渠阳古城打造为靖州的“城市名片”,使之成为靖州旅游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3、具体发展策略

(1)完善功能分区

设置入口服务区,依托渠阳古城现存历史街区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构建苗侗风情体验区以及苗侗风情休闲带。

(2)文化价值的提升

一是文化的植入:包括古城文化的直观、静态展示,如雕塑、建筑等;二是文化的演绎,把节庆文化、民风民俗等融入到主题娱乐、参观游览、活动表演中;三是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元素延伸到商业领域,构建文化商业休闲多产业模式;四是文化的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加入现代人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把文化创新的价值落实到游客的生活方式中。

(3)建筑风貌的打造

对原已定为保护单位的建筑要按规定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在原有历史街区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引入多义景观概念,营造景观意象,通过挖掘该区域的文脉进行景观重塑。充分利用苗侗传统建筑元素,在传统建筑外壳中植入崭新的功能。建筑外观为传统苗侗风情,而建筑内部的结构则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

利用条石构筑退台式防洪堤,防洪堤上形成休闲空间,依地势修建吊脚楼,可同时满足防洪需求、景观需求和休闲需求。沿河修建苗侗风情建筑,二重檐民居,修筑亲水平台,保持亲水环境和沿水而居的建筑形式。保持传统的街巷机理、码头空间,拓展沿河休闲空间、街巷购物的娱乐空间。营造鼓楼、风雨廊道和亲水广场等开放空间,苗侗风雨桥连接渠江两岸休闲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风雨桥上的观光休闲体验。

(4)商业业态的选择

要依靠富有文化内涵、内容丰富、风情独特的产品与业态打造,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苗侗文化氛围的复合型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结语——古城、古镇、古村落都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亦是我们传授下一代,告诉他们祖先的存在之物证。没有它们,我们只有“空间”而无“时间”。

希望渠阳古城的开发模式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成为古城镇开发的新的突破,但也需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旅游体验视角下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开发

——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诉求。在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如何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验旅游产品以及对目前现有的产品进行整合和升级,是当前旅游规划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古城古镇古村落来说,由于在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保护其建筑风貌、建筑艺术及其承载的特定地域文化与环境空间,因此,旅游娱乐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如何在古城

古镇古村开发体验旅游产品,对国内众多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体验经济”这一概念。他预言,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一切也越来越短暂。消费者无情的摈弃了旧的占有欲,开始像收藏财富一样,自觉而又热心的收藏体验。而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他们1999年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体验经济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一种难忘的值得回味的经历。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游客的体验深度不断加深,开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升华,情感的比重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大大增加。同时,对于文化的体验与消费也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者更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可以说体验旅游是顺应体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旅游趋势。

二、体验旅游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大众旅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在向深度体验方式转变。传统观光旅游虽然也是一种体验活动,但是体验的深度较浅,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阶段,旅游活动对于旅游者来说也只是停滞在悦耳悦目的体验层面。同时市场上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也仅仅是迎合大众旅游市场的需求,多为观光类型的旅游产品,观光山水,观光寺庙,观光古迹等。殊不知游客的需求层次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多年的大众旅游市场培育,已经使游客对于浅层观光的旅游产品感到疲惫,希望有更深一层次的体验旅游产品。而近几年城市周围乡村体验旅游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深圳欢乐谷的品牌延伸、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正说明体验旅游市场的到来。

乡村体验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对优美的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观赏,而是深入到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事体验中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之间形成互动,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愉悦。深圳欢乐谷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相继在北京、成都、上海建设欢乐谷主题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都市主题公园体验旅游的第一品牌。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于2008年4月开业,仅去年开业当年就接待游客量150多万人次,引起全国的关注。欢乐谷与方特欢乐世界,都为主题公园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游客的参与

为其创造一次刺激、快乐的旅游经历,体验现代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

所有这些正成功的说明旅游市场对于体验旅游产品的若饥似渴。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旅游供给在体验产品方面的严重不足。

三、古城古镇古村落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

洛带为成都市四大古镇之一,于三国时期建镇,原名甄子场。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小镇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带”之名,后演变为“洛带”。经过旅游规划后,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影响下全年接待游客量仍达398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亿元。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从沿海地区迁到了成都东郊的洛带镇。在此之后,洛带镇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小镇。客家居民的迁入带来了众多客家文化的传播。1999年,现成都来也旅游策划公司的团队在为洛带编制旅游规划策划及后来的详细规划时紧紧围绕客家文化这一核心,进行深度的

挖掘和包装,在古镇推出使游客多方位体验客家文化的旅游产品。

(1)美食体验。在洛带古镇,美味可口的客家小吃让游客流连忘返,且每一种小吃都融入了其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客家伤心凉粉几乎成为到洛带游览游客的必尝小吃。凉粉本是云、贵、川等地普通百姓的日常食品,但是客家的凉粉加上“伤心”二字,就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伤心”一词意在回忆客家人几百年前的迁徙和进入四川后开创新生活的艰辛。

当普通的凉粉负载了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时,便不再仅仅只是小吃,更成为一种代表,一种客家文化的象征符号。游客品味的也不仅是精彩的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2)娱乐体验。古镇内的娱乐产品众多,体验性强,最突出的要数客家“火龙节”“水龙节”。“火龙节”“水龙节”都是几百年来被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火龙是为祈福望岁,水龙是为祈雨,都是直接从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每年春节期间,古镇都会进行火龙表演。舞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并以鸡冠之血祭祀,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而“烧火龙”则把整个舞龙活动推向高潮。游客可以使用预备好的焰火鞭炮任意的袭击舞龙者,双方在龙舞和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我挡。游客以自己所烧的焰火越多,表示吉财越旺;而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仅是勇敢的表现,也预示着大吉大利。

舞水龙也是客家人的又一重要习俗。由于体验性参与性强,水龙节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一项重要狂欢活动,现已被称为“成都的泼水节”。

(3)购物体验。洛带古镇内众多的民族商品向游客展示这是一个客家人的世界。古镇上有特色工艺品很多,兔子耳朵、橡胶做的假排骨、椰子做的拎包、还有草编的时尚包,各种草鞋、布鞋,客家草编草帽、客家的雨伞等。既有实用的拎包、草鞋等生活用品,也有水晶、假排骨等装饰品,类型多样,可以满足各类不同需求的游客。

可以说,客家文化充满了整个洛带古镇。游客在古镇内的食、住、行、游、购、娱无不感受着客家文化。也正

是客家文化才使洛带古镇重新活了过来,在四川的众多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成都的一张旅游名片。

旅游本身就是一项体验活动,不管游客参与的是什么旅游活动,真正追求的都是一种文化体验。不论旅游项目有多么丰富,活动有多么复杂,终究也只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旅游开发中,需要紧紧把握独特的文化内涵,围绕文化开展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在进行古城古镇古村落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时,尤其如此。在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只有在把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才能开发出让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创造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旅游对古城古镇的社会文化影响

 旅游业是带有文化性质的高度综合的服务行业,所以旅游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有时更具有隐蔽性,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古城古镇是保留了较多

传统文化,相对封闭的空间。古城古镇旅游兴起后,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互动和碰撞,产生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旅游对古城镇社区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再建构

丽江旅游的发展不但相继推动了丽江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而且还建成了一批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高质量的景区景点,为当地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出现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优秀歌曲,如《丽江美》、《纳西人》、《蓝月亮》、《七个月亮》等等。濒临消亡的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借助旅游大潮的契机乘势获得一定程度地恢复与重建,纳西古乐成为誉满中外的文化精品。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前几十年的社会变动几乎造成其传统文化的完全消失,服饰日渐汉化,民族歌舞活动越来越少,就连他们最具特色的阿夏婚及母系家庭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旅游的介入,众多旅游者惊羡于其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和独特的母系文化而纷至沓来,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又唤醒了摩梭人的族体意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而倍加珍视、百般

呵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摩梭人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复兴。

2、旅游强化了接待地的民族认同意识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民族联系的一种意识”。旅游业的发展,唤起了纳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再认同,引发了民族意识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借助旅游的开发,种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事象由于日益得到海内外尤其是本民族的热切关注,而得以苏生和再现,从而增强了自我民族认同的内趋力。正是在丽江民族旅游的特定场景中,象征性的纳西民族意识借助其身份的再认同得以强化,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

3.旅游并没有影响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

旅游的发展,对当地居民的核心文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破坏。一项通过105户摩梭家庭的调查显示,摩梭人仍然保持着其核心的传统文化。家庭成员婚姻形式只有阿夏异居婚(走婚)一种的占了47%,只有阿夏同居婚的为17%,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为13%,另外,23%的家庭中有2种或3种婚姻形式并存,虽然这种变化体现了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存

在着向一夫一妻制转化的趋势,但可以看出“阿夏”异居婚的人群比例仍然占调查家庭中的50%以上。主要原因是对摩梭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得摩梭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阿夏”异居婚的作用。在以旅游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落水村的调查中发现,这里摩梭人的摩梭意识、自信与文化自豪感,胜过其他地区的摩梭人。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意识到吸引旅游者的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从而开始关注并研究自身的文化,这一切都对人们维持原有的婚姻观念有着促进作用。

二、旅游对古镇居民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尽管旅游者与古镇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对于古城镇居民而言,他们同旅游者接触是长期不断的,由于旅游者的不断刺激,对古城镇居民产生叠加影响,因此,旅游对主客双方文化的冲击并不平衡。再加上古城镇通常是一个较小的封闭的社会,在主客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弱势文化的位置,所以古城镇旅游对古城镇居民的社会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1、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古镇社会中,引起古镇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

范效应。示范效应是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发生影响的主要途径。受示范效应影响最大的是年轻人,老一代居民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仍保持着祖先们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外来游客不论来自国外或国内,都是相对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接待地充满好奇而有戒心,他们无意识的行为或不同日常生活的高消费行为往往也会给当地年轻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而引起心理失衡。

2、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了旅游地工艺美术风格和形式上的变化,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现在也变成了纯粹的商品。

3、对传统习俗的影响

某些古镇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常常经过预先安排以娱乐的形式被介绍给旅游者,从而失去了其原有文化意义。传统习俗的商业化、庸俗化,带来“舞台的真实”,真正“典型”的真实风格要么变味,要么消失。

总之,旅游作为一柄双刃剑,虽然不可避免地给古城古镇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唯有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寻求一种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又能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及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旅游与

“环境保护”专题复习 第3篇

环境问题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主干知识, 也是高频考点。综观部分省区近三年的高考地理试题 (见下表) , 选做题中的环境类问题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以各类图表为载体, 突出对地理信息解读能力的考查。如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重视对等高线图的考查, 海南地理卷突出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山东文综卷重视对大比例尺分布图中信息的解读, 广东文综卷倾向于分布图和统计图表的结合, 综合考查学生对数据、时空信息的解读能力。第二, 突出环境保护主干知识, 凸显命题的公平性。如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对资源问题情有独钟, 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考查, 山东文综卷对生态问题考查频繁。第三, 密切联系环境热点问题, 体现高考命题的时代性特点。如2012年海南地理卷对城市内涝的考查, 2011年江苏地理卷对重金属污染的考查,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对上海饮用水资源的考查等。第四, 能力要求较低, 设问较少, 倾向于对信息解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

该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图所示。

考点1环境与环境问题

【考点精讲】

1.环境问题的类型

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灾害, 主要由自然原因形成;次生环境问题即生态破坏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由人为原因形成, 人口数量增加、不合理利用资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主要原因。

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 或对资源索取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和补给的速度, 将产生生态破坏问题, 主要有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物种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速度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将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2.我国环境问题的分布

我国不同区域自然背景不同, 环境问题也不同。东北地区森林破坏、土壤盐渍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湿地减少等问题严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近海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华东和华南地区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石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西南地区的环境问题表现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酸雨、泥石流等。

3.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多种, 分析各种环境问题时应从原因、影响、分布、应对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 特别应关注细节。如全球变暖问题, 学生应重点关注: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还有甲烷、氮氧化物、氟氯烃等。全球变暖既有人为原因, 如破坏森林、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也有自然原因, 如太阳活动、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等。全球变暖有弊也有利, 需要辩证分析。

【备考策略】

1.区分环境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根据成因判断。有污染物排放的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如排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破坏生态系统及其平衡的为生态破坏问题, 如水土流失。方法二:根据位置判断。如我国黄土高原多水土流失问题, 南方地区多酸雨问题。方法三:根据特征判断。如森林大面积死亡的原因, 可能是酸雨, 也可能是虫灾, 或森林火灾, 应根据森林死亡的特征来判断。

2.提出解决环境问题措施的方法

方法一:根据原因 (主要是人为原因) 提措施。方法二:根据影响地区提措施。方法三:根据危害对象提措施。如针对森林破坏加剧全球变暖, 应植树造林;针对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针对全球变暖危害农业, 应改良农作物品种, 调整农业结构等。

【典例剖析】

(2012·江苏地理卷)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b.气温年较差大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2) 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

(3) 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 (填图中代号) 。 (1) 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4) 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 (1) (4) 建设防护林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分析: (1) 据图可知水土流失重点区分布在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华北山地、东北黑土分布区, 归纳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为:位于季风气候区, 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2) 该界线以西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少, 蒸发旺盛, 风力作用强。

(3) 根据分布图可判断 (3) (5) 工程覆盖黄河和长江中上游, 对两流域都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1) 工程为“三北”防护林体系, 可防止土地荒漠化。

(4) (1) (4) 两工程分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 气候不同;地形分别为高原和山地丘陵, 地形特点不同。

参考答案: (1) c d

(2) 风力作用

(3) (3) (5) 土地荒漠化

(4) (1) 地地形起伏小, 气候干旱; (4) 地地形起伏较大, 气候湿热

【变式训练1】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 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 则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 但因成活率低, 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 如果有 (1) 植树造林、 (2) 种草、 (3) 自然恢复三种措施, 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考点2资源问题

【考点精讲】

1.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反映能源短缺, 供需失衡。从供给方面分析, 常规能源储量有限;从需求方面分析, 消费结构不合理, 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大;从供需关系方面分析, 能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分布不均衡。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也应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开源, 开发新能源;二是节流, 提高能源利用率;三是跨流域调配和区际协调, 如产业转移、能源跨区域调配等。

2.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也反映供需失衡。从供给讲, 可利用淡水资源数量有限;从需求分析, 因人口增加, 经济发展, 水浪费、水污染严重, 产生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两种类型。解决措施表现为:开源, 如海水淡化;节流, 节约使用;区际协调, 跨流域调水等。

3.耕地资源问题

耕地问题的产生既有人为原因, 如建设大量工矿企业和城镇;也有自然原因, 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解决耕地问题的措施, 也应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节约和合理使用耕地,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耕地, 提高人们保护耕地的意识等。

【备考策略】

1.能源开发时需要关注新能源

整理从开发条件方面进行评价的思路。如评价风能开发条件时应从地理位置、风力、风频、地形、峡管效应、市场远近与技术等方面分析;评价太阳能开发条件时应分析纬度位置、海拔、天气、市场远近、资金与技术等;评价核能开发条件时应关注安全、环保、经济发展程度、常规能源缺乏等方面。

2.水资源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资源数量多少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流域面积、植被覆盖率、人口数量、工农业需求等, 分析资源多少时应全面系统考虑。

3.分析资源特点的思路

综合考虑资源数量、质量、地区分布、结构构成、开发利用现状。同时, 对资源数量进行分析时应注意相对数据与绝对数据的转化;对资源结构进行分析时应从数量、组成、比例、速度等方面考虑。

【典例剖析】

(2012·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 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 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 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 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见下图)

(1) 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 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易错点分析: (1) 根据文字材料、分布图可知, 上海水源地逐渐由近及远, 由小河到大河, 由此可推断用水量增大, 靠近城区处水污染问题严重。

(2) 根据水源地变化的事实, 提取保护水源地的思路, 即从现实的污染源入手, 治理水污染;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潜在的污染出现;采取多种手段, 如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教育手段等, 加强管理。

参考答案: (1)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 控制污染源, 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 防止水污染;制订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 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变式训练2】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 (2009年) , 经济发达,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 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地形单调, 平均海拔不足15米, 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 图2中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 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 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

考点3生态环境问题

【考点精讲】

1.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有多种类型, 如西北地区的风侵荒漠化、南方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水侵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渍化、青藏高原的冻融荒漠化。由于各地自然背景的差异, 其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次生盐渍化是人类大水漫灌, 地势低洼, 加之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形成的。

2.湿地减少

湿地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原因, 如泥沙淤积、河流改道, 也有人为原因, 如围湖造田、水体污染等。保护湿地应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整治水污染、保护植被、退耕还湖等措施。湿地与森林功能接近, 都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平衡生态等功能, 区别之处是湿地是“地球之肾”, 能降解污染物;森林是“地球之肺”, 制造氧气, 固定碳。

3.森林资源破坏

从自然原因分析, 森林破坏受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变化的影响;从人为原因分析, 森林破坏受过度砍伐、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开矿、城镇建设的影响。保护森林需要开发性保护, 即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采育结合, 并运用法律等多种手段综合保护。

【备考策略】

1.构建成因分析的思路

从自然角度看, 重点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地质等要素的变化。从人为角度看, 从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入手, 围绕人地矛盾展开分析, 如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 林业用地减少;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小。

2.构建措施选择的思路

选择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应从四方面考虑:自然背景, 投入、产出, 措施比较, 制约因素等。如判断半干旱地区究竟适合种树还是种草, 要考虑本地自然环境特征, 也要分析投入和产出, 并对综合效益进行比较, 还要分析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 综合作出判断。

【典例剖析】

(2012·山东文综卷) 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单位:km2)

(1) 分析该区域1990~2010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2) 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易错点分析: (1) 分析变化特点时应考虑数值大小变化, 划分变化阶段并分析速度快慢、变化趋势等。不同要素的变化应分项目考虑, 最后综合比较分析。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疏忽之处就是不比较分析, 不注意数据大小变化和速度快慢等。

(2) 治理盐渍化应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管理措施等, 合理调节水、盐运动。

参考答案: (1) 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 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

(2) 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 退耕还草。 (答对两点即可)

【变式训练3】

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考点4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精讲】

1.大气污染

因污染物不同, 大气污染类型多样。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产生酸雨;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氟氯烃造成臭氧层破坏。分析污染成因应考虑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如光化学烟雾, 从自然原因考虑, 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天气晴朗、无风、逆温;地形封闭。主要人为原因是大量排放汽车尾气, 释放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

2.水污染

按照发生领域, 可分为河流水污染、海洋水污染、湖泊水污染等。污染源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大气降水、石油泄漏等。分析水污染成因也应考虑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如水体富营养化, 陆地上为水华, 海洋上叫赤潮, 其形成原因为:氮、磷、钾大量排放;天气晴朗、风浪小;海湾、河道、湖泊的水流速度慢等。其危害表现为:水质恶化、生态失衡、鱼类死亡。

3.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源有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目前电子垃圾危害最为严重。各种垃圾会污染大气, 污染水体, 污染土壤, 影响环境卫生, 广泛传播疾病等。其治理措施为:填埋、制作堆肥、焚烧等。

【备考策略】

1.整理污染防治的措施

污染防治应从四个方面考虑:从源头入手治理污染源;全过程控制, 循环利用、资源化处理;运用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多种手段, 加强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

2.分析污染危害的思路

分析污染危害应从三方面考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生态失衡、鱼类死亡等。

【典例剖析】

(2012·福建文综卷) 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 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 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易错点分析: (1) 仔细阅读扇形图可发现南北方城市不可回收物不同, 北方地区无机物比重大, 南方地区有机物比重大。城市污染物不同反映污染源的不同, 学生应主要从生活污染源角度分析。北方地区冬季燃烧燃料产生的粉尘多;南方地区气候适宜种植蔬菜, 蔬菜产量大。

(2) 从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等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 (1) 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 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 需要燃煤取暖, 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 蔬菜种类多、产量大, 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 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变式训练4】

根据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 峡江急流变成“平静湖水”。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 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 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 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 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就有100多吨。

(1) 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2) 从源头控制的角度, 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变式训练部分参考答案:

1. (选 (1) ) 选 (2) 或 (3) 。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 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 (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 , 过量植树, 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 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 且投入较少。

2. (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 地势低平, 四周环海, 陆地上储存淡水 (地表水、地下水) 的条件差 (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 经济发达, 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 (1) 从邻国 (马来西亚) 购买淡水。邻国 (马来西亚) 面积较大, 高温多雨, 淡水资源丰富。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 输送淡水成本低。 (2) 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 四周环海, 可选适当地点, 建海水淡化厂, 生产淡水。 (3) 废水 (污水) 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 人口密度大, 生活、生产废水 (污水) 产生量大。

3.问题:次生盐碱 (渍) 化。原因:常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以及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4. (1) 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2)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利用各种手段 (法律、行政、经济等) 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第4篇

一、完成全部在用、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合格规范化创建。加快台州长潭水库、丽水黄村水库等保护区内人口的移民搬迁工作。

二、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根据各地饮水安全的客观需要,选择一批引调水工程和备用水源地工程纳入建设计划,着力推动近、远期水源规划落地,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督促磐安和天台两地建立里石门水库跨界保护机制,规范划定保护区,制定联合保护制度,清除污染隐患。

四、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契机,通过委托执法或联合巡查等方式,尽快建立健全水源地行政执法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污染水源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继续推动饮用水水质检测机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检测能力,保障饮用水取、供水水质检测特别是乡镇、农村地区水质检测的需求。加大水质检测市场化的改革力度。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第5篇

一、宁夏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接近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全区面积6.64万平方公里,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总人口663万人,2014年末全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0亿元。宁夏地域东西窄,南北长,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境内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地散布,有翠岚接天的峻岭,蒿茅连空的高原,漠漠无垠的沙地,水网交错的平原和碧波万顷的湖泊,更有滔滔黄河从西南到东北斜贯全境。四季分明的气候,充足的阳光,洁净的空气,山岳、河流、森林、草原、戈壁、沙漠、湖泊、湿地、绿洲交融的环境,共同构成了宁夏丰富多彩而又富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8大类、46种,在旅游界有“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之称。

“十二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全社会树立了“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1%和19%。2014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1671.62万人次,增长9%;接待入境游客33657人次,增长32.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2.69亿元,增长14.7%,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5.2%,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全区有A级景区43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4家。A级景区中,共有生态旅游景区23家,其中5A级生态旅游景区2家(沙湖、沙坡头),4A级生态旅游景区9家(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旅游区、贺兰山岩画、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华黄河坛旅游区、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腾格里沙漠湿地旅游区),3A级生态旅游景区9家(中卫寺口子风景旅游区、阅海国家湿地公园、玉泉营葡萄庄园、哈巴湖生态旅游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森淼生态旅游区、宁夏园艺产业园、巴格斯酒庄、青铜峡黄河生态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贺兰山、六盘山、沙坡头、白芨滩、罗山、哈巴湖、云雾山、火石寨、南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苏峪口、六盘山、花马寺、火石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西夏陵、须弥山石窟),国家级湿地公园11个(银川国家湿地公园、石嘴山星海湖、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沙古渡、青铜峡鸟岛、中宁天湖、固原清水河、鹤泉湖、太阳山、镇朔湖、简泉湖),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火石寨、灵武、水洞沟)。

宁夏生态旅游景观总体归为三类:

(一)以黄河湿地为主的水域风光景观

黄河在宁夏一改常态,变得舒缓而宽阔,形成了不同的支流和大片的湖泊、湿地。宁夏湿地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的典型代表,有着独具特色的典型原生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和极为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目前,全区共有湿地有413处,总面积25.6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4.9%,其中最大的沙湖和阅海公园面积都超过了杭州西湖的面积,首府银川有“七十二连湖”之称。宁夏湿地栖息着285种候鸟和留鸟,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

近年来,宁夏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湿地观鸟游、科研考察游、休闲度假游、苇海探险游等湿地旅游业态,目前主要开发的景区有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4A)、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4A)、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4A)、腾格里沙漠湿地旅游区(4A)、阅海国家湿地公园(3A)、青铜峡黄河生态园、长流水旅游区等。其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东郊,距市区9公里,邻黄河2公里,占地面积10000余亩,是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会议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黄河大峡谷长10多公里,宽50—100米,两侧的崖壁高30米以上,具有典型粗犷雄浑的北方黄河特色,被誉为“黄河中上游第一峡谷”。黄河大峡谷以水利工程闻名于世,闻名遐迩的黄河大坝、十里长峡、108塔、金沙湾等景区均分布在此。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继浙江西溪湿地公园和江苏溱湖湿地公园之后经国家林业局审批的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2000多亩,水域广阔,风景秀美,生物种类丰富,是目前宁夏面积最大、地貌保持最完整的一块生态湿地。公园内有各种植物114种,鸟类107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余种,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之一。

(二)以贺兰山、六盘山为主的山岳景观

贺兰山和六盘山是宁夏主要的两座山脉,自然景观雄浑壮观,山上泉水叮咚,植被葱郁,物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宁夏通过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从2000年的8.4%提高到2014年的13.6%,5年净增5.2个百分点。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宁夏打造了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4A)、六盘山旅游区(4A)、贺兰山岩画(4A)、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4A)、寺口子旅游区(3A)、贺兰山滚钟口(2A)等森林观光旅游景区。

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银川市西北50公里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占地面积9300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0%,拥有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八百余种,是国家级干旱区水源涵养林山地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珍贵、濒危动物种类及种质的基因库。著名的贺兰山岩画也位于此区域内,在山体两侧,约有千余幅岩画分布在600多米长的山岩石壁上,记录了数千年来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的更迭变迁,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六盘山是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写下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旅游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区内有国家级半湿润区水源涵养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黄土高原的绿岛”;还有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须弥山石窟、老龙潭、胭脂峡、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风景秀丽、特色鲜明的重点景区,是全区生态旅游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以腾格里沙漠为代表的沙漠生态景观

宁夏毗邻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具有独一无

二、水沙结合的生态旅游资源。腾格里沙漠是全国唯一靠近区域中心大城市的大沙漠,是全国唯一同时靠近铁路干线(枢纽)和公路国道的大沙漠,也是全国仅有的能实现短、中、长途沙漠观光、休闲、探险旅游,且已初步建立起多样性沙漠旅游景点线路的沙漠旅游区。沙坡头旅游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大鸣沙——沙坡鸣钟所在地,丰硕的治沙成果于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光荣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授予“科技进步特别奖”。多年来,景区围绕沙漠、黄河和展示生态建设成果,开发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其中“天下黄河第一索”的800米跨河滑索、全国最大的天然滑沙场、驼队沙漠探险、羊皮筏子漂流、沙海冲浪等项目已成为宁夏的主打旅游产品向海内外市场推出。沙坡头景区被《中国地理杂志社》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五大沙漠之一;被《纽约环球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五十个地方之一。目前,宁夏开发较好、知名度较高的沙漠景区还有5A级景区沙湖、4A级景区黄沙古渡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我区虽然拥有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对于自然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整合开发不到位,系列化不足,名牌精品少,旅游产品之间的互补协调较为欠缺,竞合共赢的发展格局未能建立。

二是产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区旅游业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投入不够,游客参观游览往往是“走马观花”,滞留时间短,无综合性旅游购物点,无娱可乐,旅游消费相对单一,“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短板较多,对服务业、加工业以及就业的刺激和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是生态旅游形式单一。旅游是创意产业,是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较强的产业。目前,宁夏生态旅游主要以休闲、观赏为主,创意体验类的旅游项目较少,休闲娱乐项目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不利于生态旅游向高层次和规模化发展。

同时,我区生态旅游业在宣传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景区之间推广资源相互利用率不高,营销范围、品牌效应仍需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三、“十三五”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间,宁夏生态旅游主要围绕“两区两廊”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沙坡头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廊道,开发具有宁夏特色的标志性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增值服务,形成景区资源互补、线路有机衔接、产品互相补台的大旅游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新常态,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服务,为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为把宁夏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战略支点服务。

(一)重点打造的生态旅游区

1.沙坡头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沙坡头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中卫市,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以“一核一带”(一核: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旅游核心资源聚集区域;一带:黄河沙坡头大峡谷旅游带)为重点,着力发展旅游主体产业、旅游相关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和装备制造业、养老服务业、观光农业、沙产业、智慧产业七大类产业。下一步,以沙坡头景区为核心区,推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产品整合,沿迎闫公路沙漠湿地草原光伏旅游带和黄河南北长滩旅游带,重点实施沙坡头景区提升改造、旅游新镇、腾格里沙漠旅游度假区、银阳光伏科技生态园、大漠风情休闲度假区等项目。预计2016年,游客人数达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亿元,园区实现增加值40亿元;到2020年,游客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45亿元,园区实现增加值100亿元以上。

2.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2000年4月,国家旅游局商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计委、财政部、民航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委批准在宁夏固原地区设立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2014年,国家旅游局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的函》(旅函〔2014〕23号)。“十三五”期间,六盘山旅游区作为全区生态旅游重点区域,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形成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预计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亿元。

3.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宁夏贺兰山东麓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适宜葡萄种植及葡萄酿酒的地区,是全国第三个获得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同时,贺兰山东麓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有可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的贺兰山岩画,有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秦汉时期戌边军民的墓葬群,西夏时期的皇家宫殿、寺庙、陵寝、窑藏,明代的长城、古堡、古建筑群,直至新时期代表西部黄土文化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宁夏已编制完成《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建设规划》,贺兰山东麓已形成葡萄种植基地100万亩,培育出了加贝兰、法塞特、银色高地、类人首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十三五”期间,将按照“一廊、一心、三城、五群、十镇、百庄”的空间布局,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文化旅游廊道,完善贺兰山东麓一线旅游休闲度假功能。整合提升贺兰山东麓一线传统景区,建设完善贺兰山岩画、西夏避暑行宫、苏峪口森林公园、星海湖湿地公园、北武当旅游区,做好大水沟西夏离宫遗址保护和昊王故渠遗址保护,对明长城进行保护性修复,建设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计至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后,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可实现旅游收入300亿元,实现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

4、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廊道。宁夏“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带是以黄河为轴线,以沙湖、沙坡头、黄河大峡谷、水洞沟、黄沙古渡、横城古渡等核心景区为重点的一条多姿多彩的沿黄城市旅游带。“十二五”期间,我区实施的“黄河金岸”滨河大道和一系列园林景观工程不仅使我区成为全国的“黄河旅游之最”,也将全区的主要景观连缀成一串耀眼的明珠。“十三五”期间,黄河金岸旅游廊道仍是我区生态旅游重点打造的区域,在重点提升沙湖、沙坡头、黄河大峡谷、水洞沟等核心景区建设标准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整合银川金水园——横城古渡——兵沟旅游区——石嘴子风景区,加快实施滨河新区全域5A级景区建设项目,建成黄河外滩长河栈道景区、兵沟自驾车营地、黄河水上航运旅游服务中心、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二期项目、鸣翠湖水世界及四季滑雪场、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华夏河图生态小镇、薰衣草休闲度假庄园、天山海世界黄河明珠、宝丰休闲牧场、五虎墩万亩生态园、小龙头明长城遗址及滨河万亩果园生态休闲旅游区。预计至2020年,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廊道年接待游客可达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5亿元。

(二)重点生态旅游线路

根据宁夏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空间布局,整合谋划“激情沙漠探险”、“奇享塞上江南”、“探秘西夏古国”、“观光黄河金岸”、“漫步葡萄长廊”、“重走丝路北道”六大精品线路:

激情沙漠探险:黑山峡——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湿地旅游区——通湖草原。

奇享塞上江南:沙湖——星海湖湿地公园——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中卫沙坡头——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

探秘西夏古国:西夏陵——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森林公园——明长城——内蒙黑水城。

观光黄河金岸:沙坡头——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沙古渡——水洞沟——黄河外滩长河栈道——兵沟旅游区。

漫步葡萄长廊:西夏陵——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星海湖湿地公园——北武当旅游区。

重走丝路北道: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胭脂峡——野荷谷——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

(三)重点工作 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存量做优、增量做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度开发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生态“三大板块”,不断改善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注重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注重可持续发展,使优美景观和基础设施载体相得益彰、交辉呼应,全方位展示宁夏壮美自然风光和特色人文资源。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安全设施、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开展公共服务。完善旅游公益惠民服务体系,制定面向弱势群体的旅游优惠政策,发行旅游年卡、旅游一卡通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惠民产品。

3.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一是建设旅游运行监测平台。通过接入景区景点图像以及气象、交通等部门的相关信息,实现对各类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展示,提高产业运行状态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水平。二是建设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微网站为核心,开发覆盖36家A级景区的智能导游系统,全面整合电子认证、电子票务等系统,探索建立门票预约制度和游客评价机制,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三是建设多语种资讯平台,开发涵盖旅游六要素的宁夏旅游客源地多语言服务系统,扩大对外宣传营销渠道。

4.健全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建立全区旅游资源评估标准体系和旅游资源电子信息库,更加重视各级各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建立全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监控体系。严格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编制、论证、审批程序,强化规划管理,建立规划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科学界定旅游功能分区,合理确定景区容量,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全区旅游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高校、大专、中专、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为载体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健全旅游人才保障机制,用好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施全区旅游培训计划,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导游人员、景区饭店服务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争取把全区旅游人才培养纳入教育部门全区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宁夏旅游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旅游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形成旅游人才工作与旅游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四、需要国家层面统筹支持的事项

一是在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将宁夏重点打造的沙坡头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黄河金岸文化旅游廊道四大生态旅游区纳入全国重点生态旅游区当中,将六条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纳入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线路。统筹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宁夏与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周边省区之间的高层次、大空间的区域横向联动,为构建旅游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互流的区域旅游品牌提供支持。

二是在安排中央旅游专项资金时,适当向宁夏等西部地区倾斜。宁夏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地方财力较弱,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所不足,致使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进程缓慢。恳请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在安排国家旅游专项资金时向宁夏等西部地区倾斜,支持宁夏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新常态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服务。

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报告 第6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近期,按照《市纪委关于开展净化政治生态问题问卷调查和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公司就“净化政治生态问题”开展了一次专题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公司高度重视此次“净化政治生态问题”专题自查工作,认真安排部署,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集中时间精力,通过召开座谈会、对照检查、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细致开展了此次专题自查工作。公司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议,对照学习贯彻执行《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贯彻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情况,认真查找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同时,通过个别谈话,掌握公司政治生态状况、寻找突出问题;通过发放份问卷调查,更准确的掌握当前政治生态状况,进行了统计汇总,为后期净化政治生态发挥了有效作用。

二、党内政治生态总体情况 今年来,集团公司党委严格按照市委、市纪委的安排和要求,不断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常态化制度化,采取多种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通过党委专题会议和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牵头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中央、省、市纪委有关会议精神,把上级的部署要求领会透彻、贯彻全面;加大警示教育力度,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和《巡视利剑》等违法违纪廉政警示教育片,传达学习市纪委审查案件通报,增强了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组织党员干部不断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

目前,集团公司党内政治生活总体状况是好的。集团公司党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树立“四个意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在集团公司党委内部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正常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在选人用人方面能够坚持正确的导向,认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在民主会上能够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工作中能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集团公司工作实际,加强对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制约,通过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

防范风险;党委班子成员按要求向组织汇报个人事项,报告各自的廉政情况。

按照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与市委的新要求衡量,集团公司党委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认真自查,也找出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学习贯彻执行党章方面 对《党章》学习不够深入,贯彻执行与具体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一些党员干部学习意识淡薄,自觉学习意识差,对《党章》内容知之甚少、理解得机械、教条,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导致党员干部理论素质不高,认识上出现片面性,工作上产生盲目性,思路上存在局限性;同时,在贯彻执行《党章》过程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能与现代企业发展同步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方面 学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工作中,虽然在集团公司党委会议、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多次学习,但部分党员干部学习标准不够高,学习不够深入,学习缺乏主动,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全面的情况。

(三)贯彻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方面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方面:一

是由于公司项目建设任务重、日常事务较多,党员领导干部有重业务学习、轻理论学习的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抓得不够紧、理解不够深,在运用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洗涤灵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出现松动。二是虽然能够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央、省市委重要精神,但在把握精神精髓和实质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对理论上、政策上的一些问题不能快速有效解决。

2.树牢“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方面:一是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深入开展,集团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四个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但任有部分党员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到位,“四个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集团公司党委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导核心的指示要求,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向一致、号令一致、步调一致,始终与市委的决策部署一致。但部门企业在执行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部署时不自觉、不主动、打折扣,影响了公司整体发展大局。

3.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环境方面: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讲政治、顾大局,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但在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上没有发挥好应有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教育监管还比较乏力,致使

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松懈、行为失态。二是政治敏锐性上还有一些差距,有的同志对上级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对上级决策部署领会不够深刻,在精神还没完全吃透、措施还没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开会安排,表面上是讲政治、落实快,实际上是政治纪律性不强的表现。

4.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方面:部分企业选人用人不符合规定,有未经集团公司党委会议研究审定,选拔招聘干部职工的情况。同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缺乏宣传。由于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宣传范围比较窄、深度比较浅,致使干部群众对党的选人用人制度、程序、规定和方法的知晓度、知情度不高,导致部分职工一方面对选人用人的机制和方法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对选人用人的过程和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是走过场、虚假、不真实的。

5.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方面:个别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与员工心贴心、面对面交流少,在感情上和员工仍存在距离,不善于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开展批评

与自我批评方面:一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还不完善。虽然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建立了一些有利于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相关制度,但制定的制度过于原则,在执行中缺乏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组织生活形式主义现象较严重,质量不高。部分党支部组织生活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对“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贯彻落实的不够好。三是虽然党的民主生活是健康向上的,能够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质量不高、分量不够的问题依旧不同程度的存在,自我批评多,相互批评少,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人主义思想。

7.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方面:近年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国企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市场环境以及监督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党员干部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意识较为淡薄。

8.保持清正廉洁政治本色方面:集团公司党员领导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双十条”规定和市委八项要求,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但有的同志在生活中勤俭节约意识不足,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带头过“苦日子”、“紧日子”的意识不强。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洁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严格执纪问责,加大对遵守党的纪律、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

一是以提高政治站位为首要度,对照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规定的 12 个方面,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政治站位,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真正让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结合纪检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实际,对新形势下加强财政机关纪检监察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切实增强财政机关纪检监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突出财政业务工作,继续抓好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预防和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对推进市级预算单位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和财政机关内部风险控制,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不断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增强财政管理约束力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凝心聚力、战胜挑战的重要保障。净化政治生态,要用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统一思想和行动;靠扎实的基础工作,把情况摸清楚、把握准、分析透,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根本好转。

市直机关工委净化政治生态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状况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市直机关工委管辖 X 个机关党委、X 个企业党委、X 个党总支、X 个党支部;机关党委、党总支下辖支部 X个。管辖党员 X 名,其中在职党员 X 名。按照市纪委 X 届 X 次全会部署要求,市直机关纪工委围绕调研内容,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组织开展了净化政治生态问题调研工作,形成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市直机关政治生态建设现状 (一)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趋于常态。市直各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等有利时机,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党章》等党纪党规,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廉政示范警示等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念深入人心,践行“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进一步显现。

(二)党内政治生活日益规范。市直各机关党组织按照“党

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等党内法规制度和纪律规定的同时,认真抓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等基本制度,进一步严格程序、细化要求,做实征求意见、谈心交心、对照检查、整改落实等环节工作。探索实行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考核制度、党支部书记定期会议制度、党员活动日等制度,筑起严密的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篱笆墙”,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进一步增强。

(三)作风建设效果持续好转。市直各机关党组织以开展“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明查暗访督查年”等活动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着力重点,深入查纠整改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八个着力”、服务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方面的问题,持续纠正在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和市委“八项要求”方面的问题,各机关党组织的贯彻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落实惠民政策不力、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问题得到及时查纠,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廉政防控机制不断完善。市直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切实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安排,一起监督检查,一起抓好落实,积极支持市纪委派驻(出)机构的监督执纪工作,以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抓班子、带队伍、管干部。党组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

责”,层层传导压力,层层传递“反腐斗争无禁区、法纪面前无特例”的强烈信号。广泛开展廉政风险点防控、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家庭等活动,支部书记定期述责述廉,定期约谈提醒、民主评议党员实现制度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

二、市直机关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委机关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直机关工委政治生态建设总体良好,但对照《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治学习内容方式不够灵活,党员干部虽然能按时完成规定篇目学习,但学习只停留在纸面上,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原则性需进一步增强,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的还不够经常,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还需提升;三是党员干部的作风需进一步转变,工委干部联系群众还不够紧密,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不够经常。

(二)工委机关所辖党组织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意识上有差距。一些基层党组织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平时用心体察、领悟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不够深入,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导致工作中出现重业务轻党建、重治标轻治本、重在位业绩轻长远功绩。

2.践行初心使命有差距。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宗旨意识淡薄,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存在群众工作不愿做、不会做的问题,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单一,不能走进实际、走进群众。有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不深入,缺少对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切身体验,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工作中,不能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帮群众之所需。

3.党内政治生活有差距。个别机关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简单化、形式化,不经常、不严肃,政治学习浮于表面,民主生活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别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内民主集中制不得力,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还存在。

4.作风建设方面有差距。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不敢担当,工作中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工作方向不明、动力不足、闯劲下降。一些党员干部对上级决策部署理解不深,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调查研究不深入,知识储备不充足,开拓创新能力差,破解难题方法少,责任担当不够。

5.廉洁自律方面有差距。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反腐斗争形势的严峻性,错误地以为反腐主要是打老虎、抓典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反腐是高层的事,是领导干部的事,离自己还比较远,抱有侥幸心理,存在工作不

尽心、不担当,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要求不够严的现象。

三、市直机关净化政治生态对策建议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要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自觉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全过程、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上党课、道德讲堂、集中培训、专题辅导等载体和平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理想,涵养政治品行,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注重在实践中提升政治引领力和执行力,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探索实践,一以贯之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在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的生动实践中考量政治生态建设成果。

(二)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要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从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抓起,让党员干部在党内

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及时阻隔不良风气的干扰和侵蚀。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决防止民主、集中“一头重”,出现决策“一言堂”和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现象。要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既“真刀真枪”“红脸出汗”,又出以公心,帮助同志内省改过、成长进步。要充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严防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从而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

(三)聚焦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整治“四风”顽症。作风问题关乎党的形象和执政基础。市直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要巩固“三纠三促”专项行动成果,聚焦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有效解决不担当、不作为和弄虚作假等顽疾痼症。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全面深化“放管服”和“四办”改革,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情况、协调工作、解决问题、督促落实。严格执行《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来,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着力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鲜明树立注重实干实效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积极构建鼓励干事

创业的容错保护机制,通过激励、保护、奖惩、问责等制度安排,推动良好选人用人政治生态的形成。

(四)严明党的纪律规矩,进一步加大执纪监督力度。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将“严”字贯穿立规建制、常治常管始终。以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大核心权力”运行为重点,进一步锁紧关键环节、堵住关键漏洞,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始终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那些罔顾制度、规定,顶风违纪的人和事,坚决查处,不搞“下不为例”,以严规严制促进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党员领导干部在守纪律、讲规矩上既要严于律己、管好自己,更要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做到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经常抓,不当“老好人”,勇做“黑包公”。要从严从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对出现问题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领导干部严肃追究责任,真正发挥严抓严管的威力,促使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规,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守者、维护者、建设者。

(五)强化制度机制创新,进一步构建党建长效机制。政治生态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要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严的标准、实的要求,注重解决制度不健全、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市直机关工委要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与部门党组(党委)协调推动、机关党建逐级督查落实等机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

上一篇:中国历代名人下一篇:海航企业文化-整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