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2024-05-24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精选10篇)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1篇

大专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计算机大专班学生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赵喜明

摘要: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 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是教学的研究者。为了顺利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成功地扮演好各种新角色,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下面几种能力: 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才能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教师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 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是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是教学的研究者。为了顺利地适应角色的转变, 成功地扮演好各种新角色,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下面几种能力: 整体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才能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大专班学生就是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 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整体教学设计能力

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 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地、协调地安排, 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来促进与改进教学工作, 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急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并用现代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环境下的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优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需求分析,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选择认知工具和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评价等等。

首先,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 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一切教学的安排应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 改变以往只注重“教”, 而忽视“学”, 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可利用CAI 课件, 增设学生学习点、自学点, 举一反三, 精讲多练, 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其次, 从设计的策略上, 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对其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合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强调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当前学校中开展的学过程, 因此, 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策略和网络教学策略结合起来, 突出网络特点, 使之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

其三, 从设计的方法上, 强调对学生的分析, 强调师生之间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 强调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 强调新的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实施能力

2.1 综合评价的能力。课堂设计几个教学任务, 任务按教学难度和顺序进行设计, 教师就应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任务、在何处设定、如何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 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 按照学生学习的思维, 重点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当注意, 学生完成任务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和美化性问题, 教师适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指正和纠正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教师应及时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可直接提问学生制作过程, 从学生的回答和作品综合进行评价,达到示范、鼓励作用。

2.2 教授内容与教授方法相结合的能力。把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新要,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涉及许多软件, 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软件, 而是通过对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式方法。设计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任务掌握处理类似问题的方式方法, 任务的设定要联系实际。

2.3 协作性教学的能力。基于问题的学习,往往采用协作学习的形式, 如采用分组形式进行问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教师的协作教学形式在工作中也是常见的, 它能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 互相补充、取长补短, 是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方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与其他学科教师或专业人员进行成功协作的能力, 这能力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素质和经验背景。教师之间还可通过网络等通讯手段可以进行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 打破了以往封闭自锁、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从事研究的局限。利用Internet 网络技术可以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协作关系, 而且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 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2.4 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

: 设定教学任务后, 在解决问题的初期, 学生立即完成是很困难的, 需要教师先进行必要的演示和提示, 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这种能力不是单纯传递知识的能力, 不是从教师的方向如何传递信息的方法,而是为了使学生自身能够积极探究知识进行有效帮助的能力, 强调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2.5 实施教学的操控能力。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 还应包括教师对教学媒体熟练的操控能力, 尤其应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基于问题学习(PBL)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下师生之间的调控能力。如软硬件的操控能力, 软硬件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引导、演示、示疑, 把握教学全局, 控制教学流程等综合操控能力。

2.6 教师基本能力。合格的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规范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都要在普通话上下功夫。

写一笔好板书。好的板书设计是将书本上的知识, 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融为一体,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它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而且重点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起码要求是通顺、流利、准确、条理, 较高要求是简洁、生动、优美、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除了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富的知识外, 还必须要有一副好口才。

作一套好课件。运用多媒体改善课堂教学,可以将知识表现形式多样化, 可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可以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发挥其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已经是教师职业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信息技术教师尤其应该加强研究, 不断制作出适合实际教学所需的好课件。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是教师促进学生完成正确知识建构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 对教学进行全面的监控,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学生的学习形式又增加了利用媒体的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 因此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师的角色变化, 都对教师的监控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学生在计算机教室的学习, 经常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 并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学习, 教学监控必须从课堂监控到情境监控, 从对集体监控到对个人监控、小组监控和同伴关系的监控。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 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监控、切换功能, 辅以大屏幕帮助教师监控,可以, 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再比如: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导航, 教师要向学生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 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进度, 学生可以上传作品到指定教师机目录, 教师也可按需要定向向学生下传文件, 及时反馈就要求教师的监控从宏观纵深到微观。

总之,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灵活变通, 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多种能力, 多进行教学研究和探讨, 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 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学生就要在学习过程中, 有目的的培养上述这些能力。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2篇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靠性设计【1】

摘要:本文介绍了软件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软件故障产生的机理,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参数,并且着重介绍了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可靠性设计;机理;参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可靠性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软件系统规模越做越大越复杂,其可靠性越来越难保证。

应用本身对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关键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等,其可靠性要求尤为重要,在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其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也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竞争能力。

特别是软件可靠性比硬件可靠性更难保证,会严重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在许多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可靠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开发商(部门)也不在可靠性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往往只注重速度、结果的正确性和用户界面的友好性等,而忽略了可靠性。

在投入使用后才发现大量可靠性问题,增加了维护困难和工作量,严重时只有束之高阁,无法投入实际使用。

本文仅就软件可靠性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1.软件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1.1 软件及软件故障。

软件(也称程序)本质上是一种把一组离散输入变成一组离散输出的工具,它由一组编码语句组成,这些语句的功能基本上是以下功能之一:(1)计算一个表达式并将其结果存储在单元里;(2)决定下一步要执行哪个语句;(3)进行输入/输出控制。

软件产品与硬件产品一样。

软件的可靠性工作也是贯穿于软件的整个寿命周期的。

软件的寿命周期,是指从软件任务的提出一直到它完成使命,因陈旧而被废弃为止的整个时间历程,这个寿命周期包括了提出要求/规格说明、设计、实现、检验、维护等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开发期,维护阶段为使用期。

1.2 软件可靠性。

关于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是什么。

较多的人认为软件的可靠性与“概率统计的可靠性”的概念密切相关,软件的可靠性是软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周期内执行所要求功能的能力。

软件的可靠度是软件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引起系统故障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与系统使用的函数。

2.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参数

2.1 系统平均不工作间隔时间(MTBSD或MTBD)。

设d为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d为系统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的次数,则定义TBSD=Tv/(d+1)。

式中,TBSD—MTBSD;Tv—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h);d—系统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的次数。

MTBSD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

2.2 系统不工作次数(一定时期内)。

由于软件故障而停止工作,必须由操作者介入再启动才能继续工作的次数。

2.3 可用度A。

设Tv为软件正常工作总时间,TD为由于软件故障使系统不工作的时间,则定义A=TV/(TV+TD)。

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亦可表达为A=TBD/(TBD+TDT)。

式中,TBD—MTBD(h),TDT—平均不工作时间,以下简称MDT(h)。

对一般生产用计算机系统,要求A≥99.8%;银行计算机系统,要求A>99.9%。

2.4 MTTR。

它反映了出现软件缺陷后采取对策的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软件企业对社会服务的责任心。

对于在线系统而言,MTT只要求不超过2天,变差系数应小于1。

一般的MTTR也应小于7天,变差系数小于1。

2.5平均不工作时间(MDT)。

即由于软件故障,系统不工作的均值。

对在线系统而言。

MDT要求不超过10min一般的MDT<30min。

2.6 初期故障。

一般以软件交付使用后的三个月内为初期故障期。

初期故障率的大小取决于软件设计水平、检查项日数、软件规模、软件调试彻底与否等因素。

2.7 偶然故障率。

一般以软件交付给使用方四个月后为偶然故障期,偶然故障率以每1000h的故障数为单位,它反映了软件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质量。

一般最少要求偶然故障率不超过1,即每千小时不到1个故障,亦即MTBF超过1000h。

2.8 使用方误用率。

使用方不按照软件规范及说明等使用造成的错误叫使用方误用。

在总使用次数中,使用方误用次数占的百分率叫使用方误用率。

造成使用方误用的原因之一是使用方对说明理解不深,操作不熟练,但也有可能是说明没有讲得很清楚而引起误解。

其他的原因还有软件系统的可操作性还应改进、对使用方的使用培训还要更深入等等。

2.9 用户提出补充要求数。

这反映软件未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有时要求是特定用户的特定要求,生产方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应该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2.10 处理能力。

处理能力有各种指标。

例如可用每小时平均处理多少文件、每项工作的反应时间多少秒等来表示,根据需要而定。

在评价软件及系统的经济效益时需用这项指标。

3.软件可靠性设计方法

从软件可靠性的概念可知,软件的缺陷可以导致错误并造成系统的故障,因此,缺陷是一切错误的根源。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最关键的还是力求减少软件中的缺陷。

软件的缺陷来自软件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因此应想方设法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减少缺陷。

缺陷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露,导致系统运行中出现错误。

软件的错误概括地说可能由规范(要求/规格说明)、软件系统设计及编码过程产生。

3.1 要求/规格说明。

只要在规格说明与用户要求说明之间存在误差,就会产生规范错误。

规范它不仅规定程序的要求,还规定所用的结构、研制及试验中需要的程序试验要求和文件,以及程序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这些方面作出适当的规定,就可以建立使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最小、并保证错误能被发现和改正的程序生成的结构。

这种说明书是软件设计人员和用户间相互了解的基础,是软件设计人员进行程序设计、调试的基础和评价软件的依据。

要求/规格说明书应具有以下性质:

(1)可测性:生产出来的软件产品应能根据要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测试。

(2)完整性:对软件要求的描述要完整无缺。

(3)明确性:对软件的要求必须是明确的,不存在语义上的支义性。

(4)一致性:要求说明书中的概念与规范化。

(5)弹性:当软件的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功能说明也相应地扩充或压缩。

3.2 软件设计。

软件系统是根据要求/规格说明(规范)设计的,通过设计将确定程序结构、测试点及限制等。

为设计出可靠的软件,需要在考虑诸如机型、资源、语言、模型及数据结构等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设计方法。

3.2.1 “自顶向下设计”法。

这种设计方法是处理分级问题最有效的设计技术。

它是以一个系统功能的最抽象描述开始作为最高层次;从它出发,设计一系列较详细的子系统。

由这些子系统来完成员高层次的功能;再以每个子系统为基础,设计出一系列更详细的子系统,等等。

如此逐次向下作功能分解,直到最低层次的子系统能够比较方便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为止。

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价值在于,它在设计的`同时,指出了复杂性不同的处理层次,而且各种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

通过这样一种结构化构造途径,有可能在早期就洞察出设计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必要地先去考虑较低层次的细节问题。

3.2.2 结构化程序设计。

软件结构对软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构良好的程序易于编写、检查,便于查错定位、修改和维护。

结构化程序设计(也称为模块化程序设计)把程序要求分成若干独立的、更小的程序要求或模块化的功能要求,

分别提出各自的要求/规格说明,并注明是如何与程序中的其他部分接口,还必须指出所有的输入与输出,以及测试要求。

对每一个更小的程序和模块,可分别编程和测试,使得模块间高度分离。

3.2.3 容错设计。

对软件错误所引起的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况,如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核反应堆安全系统等,需采用容错软件。

容错设计的途径有:(1)加强软件的健壮性;使程序设计得能够缓解错误的影响,不致造成诸如死锁或崩溃这样的严重后果,并能指出错误源。

(2)采用N(>2)版本编程法:即尽可能用不同的算法与编程语言,经不同的班组编制,以提高各软件版本的独立性。

这N个软件版本同时在N台计算机上运行,各计算机间能进行高效通信,并作出快速比较,当结果不一致时,按多数表决或预定的策略选择输出。

(3)恢复块法:给需要作容错处理的块(基本块)提供备份块,并附加错误检测和恢复措施。

3.3 软件编码。

在软件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编码,编码产生的缺陷是软件错误的主要来源。

一般的编码错误是:键入错代码;数值错误(尤其是单位不统一时易出这类错误);丢失代码(如括号);用了被零除这样不定值的表达式等。

为了减少编码错误,实现设计与生产分离,首先由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完成结构设计,再由程序设计员完成程序的编制是合理的、必要的,并在编码过程中尽早地查出缺陷予以改正。

4.结束语

软件可靠性设计工程是一门虽然得到普遍承认,但还处于不成熟的正在发展确立阶段的新工程学科,任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探索、研究和解决。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3篇

1 要转变就业观念

说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有人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一大堆就业难的事例举不胜举。可是, 大学毕业生就业真的就那么难吗?其实不然,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我们可以看到,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单位招聘不到大学毕业生, “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所以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当务之急。就业观念涉及多个方面, 有教师的就业观念、学生的就业观念、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就业观念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观念等。后两者的转变要依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社会舆论的宣传来实现, 前三者的转变则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

一是教师就业观念的转变。为了让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医药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 优化药学专业大专人才培养方案。应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目标, 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整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课本上, 而应该结合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市场需求和就业市场实际,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强化岗位技能训练, 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 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二是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通过调研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较大的差距,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就业期望有较大的差距, 这就需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期望过高的心态, 消除其在就业过程中观望等待、被动依靠等现象。有调查数据表明, 应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率”只有10%, 与其追求“一步到位”, 不如“骑马找马”, 为自己“拼后劲”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忌“高不成, 低不就”, 把握就业机会, “先就业, 再择业”, “为前途不为钱途”等观念值得称赞和肯定。三是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不了苦并且对某些单位与职业存在偏见, 宁愿把自己已大学毕业的孩子养在家里, 也不让其出去工作, 就有学生为此而向笔者大倒苦水。所以, 笔者认为家长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 认清就业形势, 尊重和支持自己孩子做出的选择, 鼓励他们到私营企业、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去大显身手, 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 要加强学风建设

讲到就业, 就有人认为要靠关系, 要有后门。不可否认, 现阶段社会上仍有不正之风存在, 每个就业机会并非完全平等地对毕业生开放。但笔者要说的是机会总是有的, 当机会来临时, 就看我们的毕业生有没有实际能力去把握。近几年, 卫生系统基本实行公开招考录用医药人员, 一般经过理论考试、面试、政审和体检等程序进行严格筛选。我系有名毕业生就非常自豪地发短信告诉笔者:“老师, 我没有一点关系, 在有本科毕业生参与竞争的公开招考中脱颖而出, 我是我们县药学专业人员公开招考的第一名。”所以, 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被新的“读书无用论”所冲击, 而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学习, 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一抓晨读晚自修。我校的学生是第四批录取的,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而且, 刚跨进大学, 学生往往有松了一口气的想法。新生入学是抓学风建设的最佳时机。我校坚持实行晨读晚自修的学习制度, 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间, 继续保持在中学时代就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建设,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抓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用人单位决定是否录用毕业生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抓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既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系2008届毕业生的英语三级考试合格率为81.49%, 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为16.08%, 个别学生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率为99.30%, 个别学生通过了二级考试。三抓专升本考试和自考。因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原则上笔者主张学生毕业后先就业, 再参加成人高考继续深造。但有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误未能考出理想成绩, 也有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考上“三本线”后却选择来我校就读。他们参加专升本或本科自考的愿望非常强烈,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积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组织专升本考试经验交流会和自考报名与学习指导, 他们勤奋好学的精神, 也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 促进了学风建设。近几年我系每年都有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有的学生刚进校就报名自考本科, 他们在拿到大专毕业文凭的同时, 本科自考也已进入毕业论文准备阶段。

3 要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广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应具备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例如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中, 我系就有一名学生因为适应社会能力强, 有5家单位都愿与其签约;但也有学生虽通过理论考试, 却在面试时因不够自信而被淘汰。有一名学生在药店工作, 因缺乏交往和信息沟通能力在试用期满后被辞退。一个人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工作所必需的各种基本技能和能力, 是不会受到社会欢迎的。因此, 我们要求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抓住机遇,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等活动, 充分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及时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我系每年还精心组织开展专业操作技能大比武, 要求学生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毕业时拿到“双证”,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要强化指导和服务

大专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探索 第4篇

关键词 大专护理学生;计算机教学;职业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66-02

1 大专护理专业现状

1.1 护理专业发展展望

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医院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与护理有关的行政和事务上的管理,并能有效地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的作用,提高了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在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中,通过计算机完成护理计划的制定、书写,使护理计划更规范,既能如实反映病人的病情,又可使护理表格书写、修改、启用更方便,减少了书写时间,使护理人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病人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均有计算机的应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使病人得到严密的监护与及时的救治,为医疗、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

1.2 大专护理学生现状

走进大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最深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文化课基础都相对较差,选择大专护理专业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考分数不理想,只能选择一个大专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过,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女生,她们细腻、认真。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理解较慢,操作速度也较慢;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追求进度,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践,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要变注入式、封闭型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型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再次,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学生都希望体现自我价值,自尊心较强,希望受人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大专护理计算机教学探索

2.1 计算机教学目标的确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医学领域,计算机更是扮演着主角,在医学研究、医院管理等方方面面,它都已经无可替代。大专护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运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在大专已经成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教师不能仅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为目标,而应该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性的指导教育,教会大专护理学生如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问题。

2.2 大专护理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体会

1)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往将计算机基础部分作为计算机入门教育,占用1/4的课时;将Office办公软件部分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占用2/3的课时。现在要在计算机教学中体现大专护理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将计算机基础内容缩短,加入医用计算机应用部分。这样就减少了基础部分的理论内容,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操作作为重点,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也满足了其工作需要,让学生更能胜任未来的护理工作。

2)教师素质的提高。护理大专教育是为医学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护理大专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专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的,他们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很少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运用做内容上的补充,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对计算机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普及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去医院进行实践参观,对其中涉及到计算机的医学设备进行学习、了解,对相关的医学知识进行定向的培训。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让计算机教学更有职业性,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教学方法的创新。旧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以听为主,操作为辅,被动地接受知识。可是,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并且,大专护理学生未来的工作中也会操作计算机。所以,如何让学生熟练操作成为教学目标。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熟练操作呢?

①引入学导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提倡学生自学,教师在旁及时指导。这样,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2/3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首先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解疑,对其中共同的难点进行精讲;最后,学生开始动手演练。个体和群体相结合,变讲堂为学堂,这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习惯的重大改革,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②合理利用资源,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护理管理、整体护理、ICU护理等计算机应用在医院护理工作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的特点,护士工作站的进程等。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会成为护理工作者后,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操作医院各种计算机设备。通过将知识与职业需求的结合,模拟工作场景,不仅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让学生更胜任以后的护理工作,使教学与职业性完美地融合。

③善用任务驱动法,串联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教学内容逐层细化,设置课堂任务,让学生一步步完成操作,最终收获新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4)教学效果的反馈。简单地通过考试考核教学效果,已经不能真正体现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状况。教师应加入计算机能力实习评估环节。大专护理学生会在第三年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教育。学校实习指导中心会定期抽查每一个医院的学生实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估及记录。以往只关注学生的具体护理操作,例如注射、清创等,但是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却不关注,这存在很大的不足。实习指导教师应在记录其护理操作水平的同时,关注计算机知识实践水平,并及时做好反馈和指导。这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同时也让计算机知识变成有职业性引导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工作、就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3 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继续学习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成为可能。网络所体现出来的图像、声音、编辑灵活等巨大优势,对传统的黑板教学形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同时网络教学在语言应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大专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后发现自己不足,仍然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欲望,可是苦于没有学习途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网络教育学习时间灵活、地点随意、效果理想,对于就业的大专护理学生非常有帮助。

总之,大专护理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不但要符合普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在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与其职业性的结合,尤其是在护理专业教育中,更要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要紧跟形势,顺应时代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锡昆.护理成人大专班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体会[J].医疗设备信息,2005(8).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5篇

有广泛爱好的我特别擅长于排版及网页美工和多媒体的制作,就任本班组织委员的同时也加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部内成员团结一致,一年间我由部委升为部长。在任部长期间注重配合学校、学生会其它部门,出色的完成各项宣传工作,促使学校的各种运作更顺利的同时行。

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至xxxx年间获校文娱比赛及知识问答比赛等一等奖。大胆创新对校报版面进行改革,使得校报的受视率提高到一个层次。学校的各种活动都热情的参加,在xxxx年xx月获校演讲比赛一等奖。

身为学生的我在修好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于对社会的实践。本着学以致用,实践结合理论发挥xxxx年暑假我以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聘入xx市xx电脑公司技术部任技术员兼培训部教师。xxxx年暑假我在xx县xx印刷公司学习名片和小型广告、商标设计,自身对这方面有坚实基础和浓厚兴趣的我用一周时间就熟练了各样设计软件,之后做出了大量出色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及老师的一致好评。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6篇

三年的大生涯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小段,并且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较快速度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成熟了很多,性格更坚毅了。下面是应届生求职网提供给大家“大专毕业自我鉴定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本人自一年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奉献精神。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光阴似箭,大学三年的美丽时光已近结束;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XX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职业技术学院。三年的校园生活,使我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人处事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让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是相互映射,所以大学阶段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才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题。

除此之外,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学习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拼搏、刻苦好学。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校期间,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为了扩大知识面和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系学生会干部的我,有较强的组织、宣传、管理和应变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外,还在校内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能有力地组织同学及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从中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与人密切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深受同学们和老师以及领导的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与同学们的相处极为融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自身的交际能力随之增强,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且已向党组织靠拢。

计算机大专毕业论文 第7篇

摘要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中等职业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更侧重于实践操作的能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人才市场要求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模式操作技能。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真正达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办公化和信息搜集、处理。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关键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是要在计算机模式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加强职业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存在的问题

1.1职业学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机房条件迅速改善,可是生源整体素质迅速下降,学生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成为当今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2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也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等等。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80个左右的汉字,更不用说叫他建立一个“学生成绩表”了,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2.解决的方法

首先: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其它的自然学科,它需要许多命令描述,既抽象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有许多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很难向学生一一描述清楚,如:DOS目录结构、图形窗口界面、各种各样的图形符号等屏幕显示信息。而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大部分课堂教学环境都是枯燥,呆板,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操作系统以及关于汉字排版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的理论性都很强,专业术语也很多,这就使得学生学了几周后,还不知道计算机究竟能做什么,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吸引力变为一种恐惧感,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化教学的方法就比较直观,教师可以一边讲授,一边演示,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屏幕显示信息,上机时也比较轻松,对所学内容能很快掌握。有时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电脑的一些基础操作方法,如:正确的打开关闭电脑,利用电脑听听音乐,画画,打字,写信等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游戏软件,让那些乡镇上来的,从来没有摸过鼠标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正确使用鼠标,不会在那些城里的学生面前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学生会觉得收获很大,有一定的成就感,对计算机的畏难情绪减低,增强了学好计算机的信心。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高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计算机课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为社会培养出有熟练操作技能、有相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3.解决的方法

最后,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改变考试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介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个性特点。要使学生增加压力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必须调动学生,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并保持这种成就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乐趣是自主学习不断深化的重要保障。计算机课程实践性较强,上机也是一重要环节,因此,在考试时,不但要进行笔试,还要进行上机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即考核采用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原理的掌握情况,而上机考试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们对一些命令、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都可以建立专用试题库,使考试更规范化,尤其是上机考试,还要编制出专门上机考试系统,考试系统根据每位同学的学号随机组题,在机器上现场完成,且限时完成。通过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的结合,才能基本全面反映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达到培养人才的目地。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8篇

1. 1 出题

1. 1. 1 要求。由指导教师出题, 各学科组织人员对本学科教师所报题目进行审核后上报学院, 学院将再次组织人员对各学科所报题目进行审核后公示。

1. 1. 2 存在问题。 ( 1) 部分题目过于简单, 工作量不够。 ( 2) 部分题目有新意, 但难度偏大。 ( 3) 部分教师题目与往年重复。 ( 4) 部分题目表述不清楚, 功能模块或关键技术描述不清。

1. 2 选题

1. 2. 1 要求。学生对公示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选定。共公示两次, 学生可以在一次公示后经指导老师同意后申请更改论文题目。

1. 2. 2 存在问题。学生选题时发现没有合适自己的题目, 无法进行选题。

1. 3 开题

1. 3. 1 要求。 ( 1) 立题依据: 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现状。 ( 2) 研究主要内容: 包括计划解决的具体问题或实现的基本功能。 ( 3) 研究中的重难点分析、实用性及创新性分析, 预期达到的成果等。 ( 4) 研究方法与实验条件: 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分析, 项目实施中的实验条件分析, 项目应用环境和系统测试环境分析等。 ( 5) 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 6) 主要参考文献: 指撰写开题报告所参考的学术文献。

1. 3. 2 存在问题。开题报告中需要填写的参考文献是撰写毕业设计 ( 论文) 过程中的参考文献。

1. 4 中期检查

毕业论文和设计进度过半。各位指导教师在中期检查期间, 按照进度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设计进行中期检查, 并填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 ( 设计) 中期检查表”。在此期间学院将按10% 比例抽取学生进行中期检查答辩。

1. 5 初稿检查

1. 5. 1 要求。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和毕业设计的系统已成形。指导教师在此时间段内, 按照进度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设计进行检查, 并填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 ( 设计) 初稿检查表”。

1. 5. 2 存在问题。 ( 1 ) 学生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 ( 2) 指导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职责: 指导教师没有认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和部分初稿检查表为学生填写。

1. 6 毕业论文格式审查与论文查重

要求: ( 1) 毕业论文格式审查: 学院安排专人对所有论文的格式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审查。 ( 2) 论文重复率检测: 学院通过 “论文相似性监测系统”检测所有论文的重复率, 检测标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论文查重具有一票否决作用, 未达到标准者不能参加答辩, 直接视为毕业设计不合格。

1. 7 导师答辩前审核

1. 7. 1 要求。导师审核所指导的学生的毕业设计 ( 论文) , 同时给予是否能参加一次答辩的意见。

1. 7. 2 存在问题。指导教师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毕业设计, 不管情况如何均同意答辩。

1. 8 一次答辩

1. 8. 1 要求。参加答辩的每位学生必须通过PPT汇报, 评委进行提问, 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1. 8. 2 存在问题。 ( 1) 分组过多, 造成评判标准不一致。 ( 2) 答辩时间、形式、要求等不统一。 ( 3) 评委老师准备不充分, 提问问题随意, 造成后期有学生复议的情况。 ( 4) 论文和系统中出现问题。

1. 9 二次答辩

要求: 二次答辩过程要求与一次答辩过程相同, 并且答辩过程全程录像。

2 采取的对策

2. 1 选题阶段的变化。如果没有合适的题目, 由学院指定指导教师, 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在选题结果一次公示后申请更换题目。

2. 2 开题阶段的变化。 ( 1 ) 学生开题过程中发现毕业设计题目不合适者, 经指导教师同意后, 可申请更换题目。 ( 2) 对于考研学生如需推迟毕业设计工作, 可在提交开题报告时, 同时提交推迟毕业设计申请, 申请上学生和指导教师务必手工签字。 ( 3) 指导教师签署开题意见时, 需要按照开题报告具体内容逐项评价, 并手工签字, 不能只填写 “同意开题”。

2. 3 中期检查阶段的变化。 ( 1 ) 学生在中期检查阶段需提交前期工作材料 ( 论文及系统) , 并向指导教师汇报进展。 ( 2) 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并在中期检查表中结合开题报告对该生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评价, 并对是否按照计划进度执行给予明确意见。 ( 3) 学生不能私自填写检查表。如果老师强制要求, 学生有权向学院反映。

2. 4 初稿检查阶段的变化。学生需按照进度要求提交成型的系统 ( 作品) 及论文初稿, 并且学院进行抽查。

2. 5 答辩阶段的变化。 ( 1) 答辩安排。首先减少答辩分组, 抽取部分教师担任评委; 其次答辩时间缩短为1 周内完成; 最后答辩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 2) 对学生答辩的要求。①PPT汇报; ②系统演示、回答问题; ③学生可以提前熟悉答辩环境, 提前部署系统。

3 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 用近八个月的时间, 学生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协调下自己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得到设计和研究的基本锻炼, 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严格规范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摘要:毕业设计 (论文) 是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 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后, 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理论知识,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下, 通过自己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得到设计和研究的基本锻炼, 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严格规范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现对整个毕业设计 (论文) 的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拿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规范,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高炜森, 何影.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J].科学大众, 2008, (08) .

计算机专业大专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 大专 计算机 课程设置改革

1. 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原理及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普遍感到很吃力,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派上用场(主要因为他们学进去的很少很浅,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多),因而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学。这让我们感觉到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设无所适从,很难把教材、教师、学生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社会市场对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

2006年上半年,我们学校就业部门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区总共100家计算机方向知名企业进行了专业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企业对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2)能进行单位内部局域网的操作维护。(3)会为公司或产品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宣传。(4)擅长单机维护、调试、软件安装的。(5)胜任信息管理、经营分析工作。(6)熟练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工作等。

4 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策略

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学校学生在校时间普遍只有2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的安排课程呢?众所周知,由于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不强等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一方面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太“难”;另一方面也很重要,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在社会上受欢迎,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依据是市场。课程设置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外,还要考虑实用。我们必须考虑市场需要什么,就开相应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宽基础、重技能”的培养模式。对具体每一个学生而言,首先要要求他们 “基础好”,其次要“有特长”。这样的话,他们既可以凭借其扎实基础知识在小企业充当多面手,也可以凭特长在大企业找到用武之地。

(1)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方面

首先,专业基础方面要培养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计算机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要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含计算机基础、中英文录入、文字排版、电子表格、演示文稿、internet应用等知识模块)、微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技术、常用工具软件等。

(2)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方面

除此之外,专业教学目标可确定为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一来主修:

a)网页制作

主要培养从事网页设计的专业性人才,培养具有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网页设计师,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Dream weaver网页设计、Flash动画设计、Fireworks、图形处理Photoshop、Html语言、JavaScript语言等。

b)网络管理方向

主要培养负责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设备供应商配合进行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保证其正常运行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微机组装与维护、internet实用技术、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运营管理、路由器交换机配置、局域网组网方案设计、网络工程及布线技术、网络安全等。

c)多媒体技术方向

主要培养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多媒体制作、音视系统开发和应用、网络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运营等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专业课程涵盖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摄像技术、多媒体音视频处理技术、平面动画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影视编辑技术、影视特技与后期合成等知识模块。

d)广告设计方向

主要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广告设计的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色彩与素描、构成艺术、平面设计(Photoshop)、网站艺术、多媒体程序设计、flash动画基础、premiere、数码摄影基础、版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flash高级应用、3ds max、人机交互设计、flash互动设计等。

5 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基于上述策略,我们针对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备案,在我校从2006级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新生起予以试行。

第一学期: 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册和下册一部分);主要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中英文录入、Word文字处理排版、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电子邮件E-mail和Internet应用等。新授课时(含普通上机):55时; 课程设计课时15时.

第二学期: 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下册剩余部分)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微机组装与维护、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常用工具软件和考证培训等;主要内容: Access数据库和一些其他课程内容以及组织考证(如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认证),并培训好,保证其通过率。新授课时(含普通上机): 50时; 课程设计课时20时.

第三学期: 课程: 网页制作方向, 网络管理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 广告设计方向;主要内容: 分四个方向开设专业课程,选择教材时是应注意尽量选用实例型的。教学时多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考核也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可让学生们(分组)自主进行小型作品开发、课程设计等。本学期继续组织过级考证工作(专业方向考证和通用技能证补考)。新授课时(含普通上机): 各95时; 课程设计课时各45时.

第四学期: 课程: 网页制作方向, 网络管理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 广告设计方向;主要内容: 完成第三学期没有完成的课程,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各行业技能认证考试,外加毕业作品设计,到企业顶岗实习,及时走访,获得反馈信息。并依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实时调整我们后续年级整个(1-4学期)的教学。新授课时(含普通上机): 各55时; 课程设计课时各85时.

6 成人教育函授大专层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实验

我们在2006年暑假制定了以上方案,从2006级新生开始,我们依据上述课程设置在本校计算机专业进行试验。在2006年下期期末,我们通过学校就业部门利用跟踪回访的机会从2004级(拟毕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5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样,在2008年下期期末我们又通过学校的就业部门从2006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对比:2004级: 学到了知识技能占28%;没学到知技能占72%;已(能)找到满意工作占32%;没(不能)找到满意工作占68%.2006级: 学到了知识技能占53%;没学到知技能占47%;已(能)找到满意工作占56%;没(不能)找到满意工作占4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学到了知识技能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认为自己没学到东西也找不到工作的比例也显著下降了。

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部门反馈意见也表明,我们06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相比04级和以前的总体来说专业知识更扎实,操作技能水平更高;相比同类学校的毕业生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索尼老总坦言:“你们现在的毕业生我们很喜欢,主要是他们会的东西多,招过来就能做,能做好;不会做的上手也很快,会做还会学。”所以很多名优企业都加强了在我校招人意向。应该说,本实验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已获得学校领导批准,将把本实验继续进行下去,并总结经验,准备向其他专业推广,促进我校教学的新一轮改革。

参考文献

[1] 高铁栓.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2):84-85

计算机论文大专 第10篇

实践能力是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能力。

本文首先简单地说明了专业和课程设置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纲领性和重要性, 然后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课程设计这种“任务驱动” 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性地提出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应该打破传统的受单独课程制约的方式, 采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以整个专业的知识来设置任务内容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计算机早已脱去其神秘的外衣和高科技的头衔, 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

随着Internet 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网络化、功能化。

如今社会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

正因为如此, 各个学校都相继地开设了 计算机的专业教育, 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同样也不例外。

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既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 更不同于本科学校, 其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中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

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 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衡量一个高职学校其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采用实践性教学, 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实践性教学要求实践既要落实到教学中, 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2 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 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学校应该合理地设置其专业。

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

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

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 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

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 计算机方面的培养方向主要有: (1) 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人才(2) 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3) 高水平的系统设计人才(4) 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才(5) 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6) 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7)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8) 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9) 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如网吧和小型的企业单位等) 显然, 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到(5) -(9)这5 个方面。

因此, 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到计算机 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3 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 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自己的目标, 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

而要最终实现这个目标, 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专业的培养。

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 然而,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因此, 课程的设置必然需要有专业之间的交叉, 这就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必须要明白主次。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 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 人才能力的培养则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

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 因此, 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

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 则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 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显然, 为了 今后工作的需要, 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不管专业及课程如何, 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不变的, 那就是, 课程必须为专业技能训练服务。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 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寓教于乐, 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4 学生自 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想会使用某一工具, 你就必须去使用它。

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

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 解了 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 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技巧。

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高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必须要有显著的不同: 高职院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 因此, 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 做到重理论强实践。

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 己的实践。

实践的环节在教师授课的时候就应该得到重视, 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

其中, 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以及各种常用的工具 (如Office) 的使用。

从最基本的必须的技能技巧开始,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

比如, 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 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要过关, 要求他们训练出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 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 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

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到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

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去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 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专业技能训练的上机实践环节应该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来进行。

课程设计是一种最有效的“案例引导, 任务分解” 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计以任务方式来进行设置, 每3-4 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任务的完成以小组的团队方式来实施。

任务由简到难, 并且, 任务不应该只与某一门单独的课程相关, 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统筹合理地设计任务的内容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技巧。

每一个设计都针对本专业的某一实用的完整的实例来设置其内容,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当中。

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 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能产生新的任务。

这种阶段性的成就感能够让学生像沉迷于游戏过关一样沉迷于学习的整个过程。

而走出课程的局限, 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 将多门相关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和设置。

学生面对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 必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

使得学生在完成某一特定应用任务的同时, 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在训练专业技能和技巧的同时, 也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了 解决问题, 学生就需要围绕问题去展开各项工作: 分析问题、收集查阅资料、进行各种试探尝试……; 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就锻炼了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5 总结 职校的培养目 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能技能的实用人才, 实践性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

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技术, 因此, 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是评估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

本文首先简单地讨论了 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在此基础上, 深入地分析了如何通过“任务驱动” 的方式, 以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从而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并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交流等各种综合的能力。

笔者指出, 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应该打破原有的以某一门具体的课程为任务内容主题的设置方式, 创新性地提出了应该以专业目标和内容来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问题设置。

这种设置方式不但能够完成传统的课程设计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更能让学生将自己专业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公司勤俭节约的倡议书下一篇:《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