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开发报告

2024-07-18

英语课程开发报告(精选6篇)

英语课程开发报告 第1篇

2、如何运用校本课程资源

① 课堂使用:这是使用校本教材的主渠道,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两本教材同时使用,相得益彰。能起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校本教材。

② 集中学习:利用早读和自习课的时间由教师统一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全体学生就同一篇阅读教材进行统一学习。教师传授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及时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决和讨论。

③ 分散学习: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自行进行阅读学习。记录下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与教师进行个别的交流和指导。

3、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① 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培养。教师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能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② 增加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量。除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之外,还应该加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面,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开拓学生阅读的眼界。

③ 加强对阅读效果的检验。要求学生试着编写简单的阅读材料以检验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有所提高。是否能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句型和单词加以运用。以此来再一次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预期成效

(一)成果

1、总结出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材的方法和途径。

2、总结出如何使用校本教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形成分级阅读的校本教材

(二)效果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提高了。

2、学生阅读量增大了。

3、学生阅读效果更好。

4、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学会自主开发教材,变教已有教材为借助教材开发特色教材,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英语阅读研究课效果好)。

5、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优质课和优质论文。

6、配有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

六、课题研究组织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1、课题顾问组

肖晓明(自贡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

李良生(自贡市自流井区教育局副局长)

肖 蓉(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主任)

甘 奎(自贡市自流井区基础教育中心副主任)

李 涛(自贡市自流井区基教中心英语教研员)

2、领导组

组 长: 付难波(檀木林小学书记)

副组长:

陆 林(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龚 梅(檀木林小学副校长)

刘颖玲(檀木林小学教导处主任)

魏 东(檀木林小学教导处副主任)

杨国兵(檀木林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3、课题组

课题总负责人:付难波

课题具体负责人:杨国兵

主要研究人员:

杨国兵(组织实施,修改订正开题、结题报告,具体监督推动课题各项工作)

吴 玉(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协助组织实施,重点负责组织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

范 敏(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周 婷(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余潇潇( 编写教材和上英语阅读课、收集资料)

课题组研究人员:

应霞 王思照 徐丹梅 刘苇 叶茂达 姚满华 宋伟 刘玲 王雪钗(负责本课题文字资料处理,开结题会议组织服务以及其他工作)

(二)时间保障

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三)经费保障

第一阶段: 3000元

第二阶段: 元

第三阶段: 5000元

第四阶段: 5000元

主要用于培训学习,调查研究,信息咨询,组织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开结题会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序号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索取途径方式

1 小学英语学习标准 《英语新课程标准》

2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要求 《自贡市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3 教学原理 《教育学》

4 小学生兴趣研讨 《儿童心理学》

英语课程开发报告 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培养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教材,环境和对英语认知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还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经过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后,我们明显地感到:在小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单词、短语、句子之后,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然而,使用现行的英语教材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实在是收效甚少,问题不少。

我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川教社新课标小学英语教材《新路径英语》。该教材是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英语学习本身的规律来编写的,着重强调了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单词拼读能力的培养。这本教材中单词容量大,句型句式多,对字母和字母组合的拼读能力要求高。但是这本教材实在是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英语短文,不利于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本教材上就只有一至两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小短文,其余的都是一些英语歌曲和儿歌。英语歌曲和儿歌虽然能很好的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随着年级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歌曲和儿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在我校,英语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等到三年级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在单词,句型的储备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量,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英语句子的方法和技巧。已经能够在图片和老师的引导下,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并且养成了按意群阅读的习惯。因此,我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已无法满足我们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

另外,《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觉得:只有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配合现行教材使用,才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我校已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成功经验和人才支持。所以,经过认真研究,我们确定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且得到了市区领导、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于2010年12月立项。

(二)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经形成很多研究成果,其中有几点已经形成了大家的共识:

1 阅读教学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单词积累,句型运用这些语言知识的层面。而应该着眼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小学生自我理解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阅读教学的前期准备: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阅读所需的单词,句型的储备。具备对单词,句型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3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① 阅读前教师会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② 阅读前教师一般还会向学生提出一些和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③ 阅读讲解的基本模式:整体―部分―整体。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修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

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被普遍运用到了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但是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状况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针对我校自身实际,找出适合我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此课题的研究实践,有利于改变我校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切实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编写英语校本教材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运用处理教材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她们的知识与视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大有好处。同时,还是我校全面有效打造英语特色品牌,提升办学水准的一个重要步骤。

因此,价值巨大,意义明显。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即:能正确朗读课文;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以上 。要达到《新课标》中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仅仅只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材料,以达到《新课标》中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

2 《自贡市小学英语教学指导意见》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受小学阶段英语教学听说领先的影响,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仍然忽略了对认读的要求,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很弱,对基本词汇和句型不能正确认读,建议课后阅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小故事,即题材广泛,情节引人,语言生动,地道的《分级有声读物》。因此需要教师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分级有声读物》,以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3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找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校本材料,尽可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习的兴趣变成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

借助校本教研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第3篇

从2012年9月使用新教材以来, 我校英语教研组在本县教科所的指导下, 就开始发动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为期三年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这是目前我校英语教师正在开展的最大的一项以校情为依据的本乡本土的校本教研活动。

本次课程资源开发, 依托教材, 依靠全体英语教师, 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 具体做法如下:每学期开学之初, 本县英语教研员将各年级的教学资源开发任务按单元和课时分到各学校, 学校教研组再将任务细分到每一位教师。学期末, 每一位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上交如下电子文档, 本县教科所再以学校为单位对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评审:

1.教学资源包:包括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含听力录音、其他音频或视频资料) 、文化背景资料等;

2.单元测试题。

其中, 教学设计和课件是定稿, 是教师在开发和收集到各种资源后, 结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 重新整合和创新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 在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 七年级至八年级每个单元都已经分课时开发了课程资源, 到明年的9月份, 整个初中三年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将暂告一个段落, 到时候, 我们将拥有各年级各单元各课时所需要的课程资源, 而且这些资源都是全校乃至全县英语教师可以共享的。

另据本县教科所初步统计:目前在全县初中英语教师中, 有90%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已经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资源开发以来, 老师们都觉得备课轻松多了, 因为教学资源包创设的依据就是“本乡本土”, 所以大家信手拈来, 进行适当调整之后就可以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而且效果很好。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年里, 我也分享了其他老师制作的多个精美、直观而实用的教学课件,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 B2a~2c部分, 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惊险壮观的视频画面:孩子在滔滔江水之上坐溜索去上学。学生观看视频之后, 惊叹的同时, 对自己现在拥有的较好的学习和交通环境更加珍惜了。七年级下册Unit 9What does he look like?第一课时, 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在课件中插入了白雪公主的片段, 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让学生明白了:外在的美永远取代不了心灵的美!

大教育观下共同开发和共同分享课程资源, 有效地避免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各吹各打, 最起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大家已经达成共识, 在教学过程中不至于偏离重难点, 因此, 在全校乃至全县范围内开发课程资源是缩短城乡教学差距以及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差距的有效举措, 同时也是促进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

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76-01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英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英语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使英语课程彰显其价值。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英语课程开发呢?

一、开发实践课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助于知识的习得与建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可见,英语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要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展运用英语的实践,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习得英语知识。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开发出有利于学生“亲历亲为”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将英语学习与知识建构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In a toy shop》的教学。该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是掌握“认物”的表达方式:“What?蒺s this/that?It?蒺s a…”虽然教师单就这个句式进行讲授,学生也能很快“记住”这个句式,但是从生活运用的角度看,仅仅只是“记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对《In a toy shop》进行课程再度开发,将教材的内容改编成一出真实的生活剧——“In a toy shop”,将课堂布置成“真实的商店”,让学生在近似实景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此时,学生可能会问:“What?蒺s this/that?”也可能会说:“What do you want to buy?I want to buy…”还可能会问:“How much is this?”……这样教学,既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语言知识,又促使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知识。这样的课程开发能够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

二、开发乡土课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往往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如果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时,不考虑地方性的差异,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与矛盾。目前我们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上是根据中国各地域人们知识水平的现状抽样和英语语言自身体系的特点等编排而成的,正是这样的编排思路,使得教材中的句式结构、对话内容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倾向,更使得英语课程与学生各具个性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行的英语课程进行“乡土化”的开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习得英语。

例如,教学句型“Welcome to…”,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乡土化”的开发,将学生熟知的家乡文化融入句型的学习过程之中。笔者编创了一个“Zoom和Zip游淮安”的故事,让学生跟随Zoom和Zip一起游淮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学习和运用了“Welcome to…”句型,而且还学会了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淮安的土产和风景名胜。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开发文化课程

“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生长的土壤”。中国与英国有着悠久的且各成体系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语种——汉语和英语。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形式,而不去帮助学生了解寓于语言背后的文化,那么英语的学习就会因缺少文化支撑而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英语教材进行文化课程的开发,以文化的融入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文化价值的渗透来帮助学生建构“英语的思维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例如《Halloween》的教学。《Halloween》是一篇典型的介绍西方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章,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万圣节晚会前的准备工作。教材中提供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客厅里,Ben和家人讨论万圣节晚会的所需物品;另一个是在商店里,妈妈带着Ben和Ron购买商定的所需物品。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会对“过万圣节所需的物品”产生认知困惑:“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此时,教师可以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开发:如搜集有关Halloween、Christmas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故事,将其编撰成册;精选能体现西方文化的图片,并制作图片集;将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以影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适当地开发文化课程,会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在对东西方语言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建构英语思维体系。

总之,教师应该重视对英语课程的开发,进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报告 第5篇

吴江市七都中学 “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谢进如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问题更为严重,为此,中央政府决定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而其中对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而在初中的课程改革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改革幅度是非常大的,它将原来的历史与地理学科进行综合,又补充了社会学的必要内容,从而开创了一门基础教育的新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与社会》。这门新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主题性、自主性、过程性、体验性、应用性、合作性、反思性。①可是仅仅依靠现有的《历史与社会》教材,还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比如说过程性、体验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就很难充分体现。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呼吁有必要进行《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以此来补充教育部所定教材的不足,丰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内涵,真正实现和实践《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改革的理念。

本校正在从事有效教学理念下层次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江苏省第六期重点教研课题《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运作模式研究》的研究任务。在这两个课题中都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各门学科层次化教学模式中难度最大、层次最深的部分,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作为参考,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没有专门的切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和依托,所以在我们学校参与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老师们都觉得无所适从。为此学校决定以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中心之一,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一)》中的教学实施建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有利于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从而为有效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推广提供典型的案例,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证资料。

实践意义: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推进层

次化教学,有利于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克服统编《历史与社会》教材过于抽象,难于操作的弊端。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总体上掌握了必要的历史与社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将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研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学会自我反思,学会为家乡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这些都是在传统的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的更深次的教学尝试。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还能促进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长为会思考,能研究的科研型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理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2. 加涅学习层次理论:加涅认为,任何学习必会有一种最合适的顺序,也就是先学什么才适合再学什么,先学的就是后学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补足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入手,为学生设计出最佳的学习知识的顺序,逐层推进。

因此,为了因材施教,实施层次教学,必须有进行具体教学的合适的载体,这是进行层次教学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探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政策性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有的学校开发德育课程,有的开发书法课程,有的开发活动课程,最多的是开发乡土课程(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乡土课程开发中,很少发现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来开发的,其实,在所有的学科中,与乡土教学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历史与社会,然后是语文和音乐美术。乡土资源首先应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乡土校本课程也应成为 《历

史与社会》课程对乡土资源进行探究开发的产物。

2.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此,乡土校本课程充分体现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在掌握乡土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②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课题组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和素材,首先由老师编写校本教材走进七都〉,使孩子们从总体上能够有一个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状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由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全校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围绕家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展社会调查、田野考察、访问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汇编就是由我们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分层次的,同时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永远不会结束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础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层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两个组成部分。

3.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个体以研究的方式来掌握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学习和研究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关心社会问题,学会思考现实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六重”来归纳,即重自由、重主动、重参与、重过程、重开放和重交流。③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一条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从而为我校有效教学理念 下层次化教学改革实验的实施提供载体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孩子们加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了解,学会观察、发现和关心社会问题,并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家乡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培养老师和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品质,掌握基本的学术研究的规范,因此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使我们的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研究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子课题)包括:

1. 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研究; 2. 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作用研究;

3. 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师生角色及作用研究; 4. 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开发模式研究;

5. 历史与社会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本研究的重点是: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开发模式研究;历史与社会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六.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挡案材料等分析和搜索,较为全面地掌握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方面的研究动态和相关的资料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2.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方法,通过边实践边研究的的方法,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及时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与此同时注重个体行动研究、小组协作行动研究和学校范围内行动研究的有机结合。

3. 案例研究法:对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如此就可以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的案例,让老师和学生比较直观地掌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基本方法。

4. 田野研究法:田野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法,主要是相对于文献研究法而言的,它最初是属于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它“主张在真实自然的状态下客观观察、记录当地文化的各要素,参与到各个群体、社区和组织的生活中,从内部观察人们的社会活动,由此来理解行为动机与意义”。④田野研究法的主要特点是参与。研究者到要研究的对象中去,按照他们的方式工作生活,尽量不改变他们原有的自然状态,另一个特点是观察。以研究者的角色来观察,不仅包括他们的社会生活,还包括一些实物,留心他们情感的变化等等,可以近似地认为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也可以扮演一个实地研究者的角色。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目的,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准备。⑤

七.课题研究步骤

1.研究的思路:首先确立研究课题,然后确定研究人员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任务的分工并组织师生开展研究。

2. 步骤:(1)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9月:配合学校总课题做好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统一思想,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学习和交流制度;成立课题组。

(2)实施研究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深入实施研究,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作好中期研究的总结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和方案。

(3)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0月:编纂出版关于课题研究的论文集;编纂出版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走进七都》,编纂出版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汇编,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基本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中的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实施步骤来开展研究,需要交代的是,由于人事变动等原因,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有所调整,详情如下:

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课题组实际做的事情有:配合学校总课题做好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统一思想,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学习和交流制度;成立课题组,由教科室主任汪明老师担任课题组顾问,由谢进如老师担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整个课题研究,重点是第1、4、5子课题研究;由汤月华老师担任课题组副组长(协助负责整个课题研究,重点是第5个子课题研究);由宋连桂和孙耀良两位老师担任课题组组员,宋连桂老师负责第2个子课题研究;孙耀良老师负责第3个子课题研究。(后由于孙老师退休,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师生角色及作用研究由谢进如老师承担);本阶段所做的实质性的课题研究工作是对第1个子课题: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学术史综述及相关概念的研究。经努力写成《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一文。

在课题实施的第二阶段,课题组主要围绕2、3、4、5等四个子课题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以下两个子课题: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开发模式研究;历史与社会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为了顺利开展“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开发模式研究”,我们聘请了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孙入学老师担任基础性校本教材《走进七都》的学术顾问,经过全课题组的努力,由谢进如担任主编的《走进七都》顺利编写完成,后经过数次修订,进一步改进。为了顺利开展“历史与社会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我们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聘请教育局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朱琴担任顾问,组织学生开展了数十个与历史与社会有关的主题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题实施的第三阶段,课题组主要做的事情有:编纂出版关于课题研究的论文集;进一步修订出版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走进七都》,编纂历史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汇编,完成课题结题报告。本阶段由于谢进如老师工作调动,大量组织性、事务性工作由汤月华老师承担。

九.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在各级领导关心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学校教科室、教务处、德育处及总务处的组织协助下,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参与课题实践的学生根据课题实施的方案,按照课题实施的计划,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可以结题了,在近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一些成绩: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相关的论文近10篇,并编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集》,其中有1篇论文《太湖湿地野外考察方案设计》获全国二等奖、1篇论文《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报告》获省二等奖,1篇论文《批注:提升历史学习品质的基本方法》获得江苏省三等奖;1篇论文《“历史与社会”学习现状、原因及对策》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1篇论文《“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中的逻辑问题及对策》获得苏州市一等奖并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上。2篇论文《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报告》、《太湖湿地野外考察方案设计》获苏州市一等奖,1篇论文获苏州市二等奖,1篇论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难度及操作程序》获苏州市三等奖,论文《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获苏州市三等奖并发表在《吴江教研》上,《社会调查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获苏州市三等奖;多篇论文获吴江市一等奖。本课题组还编撰了基础性的校本课程教材《走进七都》。

(二)在实践研究方面,我们课题组在教务处和教科室的直接组织下,开展了《历史与社会》主题性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熏豆茶文化研究》、《太湖湿地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编撰成《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汇编》。其中《熏豆茶

文化研究》作为学生的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在苏州市公开展示,并被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收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操作》一书中(崔相录,曾天山总主编,王学萍、徐燕萍、刘健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由于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显著,我校被确立为吴江市首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地。我们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社区的现实条件,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这个探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人力资源的建设、研究性学习课题库的建设、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库的建设。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校不仅拥有了较系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骨干的师资力量、优秀的毕业生和积极支持研究性学习的社会人力资源,从而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良好的大小社会环境。与此同时,专门性的研究性学习文本资源库的建设也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课题组在对“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行学术史综述的基础上,确立了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层次化教学模式;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师生角色分别是: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导者、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实践者,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角;历史与社会基础性校本教材开发模式是:以编撰“历史与社会”主题性校本教材为主要任务;历史与社会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以组织历史与社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核心内容,并将相关的主题活动形成文本,编写成典型案例汇编,整理成数字资料,建成课程资源库。我们研究的结果是找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基本模式:基础性校本教材编写+深层次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我们的课题研究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推进提供了探索性的典型案例,我们也借助于课题研究为平台,培养了一批能够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骨干教师,最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统编教材的不足,丰富了课程内涵。

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不少的缺陷,比如由于课题组人员很少只有4人,而且中间有过几次人事变动,所以研究的师资力量过于单薄,造成了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过度偏重于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主题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利于做到人文与科学理念相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我想,这一类的不足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弥补,比如尽可能地吸收相关学科的老师参加研究工作。另外,近两年来,初中的历史课程又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社会学的内容,因此今后本课题研究的切入口会更小,研究的深度会更广。

总之,本课题研究较好地体现了学校总课题的理念——探索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其中的课题研究成果《走进七都》属于基础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而《研究性学习典型案例汇编》则属于较高层次的有效教学课程资源建设,它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集》则是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所做的理论总结,主要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基础性校本教材编写+主题性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库建设。我们希望本课题研究能对其他兄弟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经验和教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基本结束,但我们对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仍将继续深入下去。

[注释]:

①② 梁侠主编《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李郭保《〈历史与社会〉乡土校本课程,何不让学生在探究中开发------谈《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的课程价值》,教育博客网

③ 余清臣《研究性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3,9,10页

余清臣著《研究性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76页。

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第6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

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

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

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

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

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

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

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

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

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

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

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

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

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

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

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

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

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

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

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

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

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

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

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

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

平。

6、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

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

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

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

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

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

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

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

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

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

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

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上一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下一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