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2024-08-21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精选6篇)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第1篇

黎族的地理和历史

【内容摘要】: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也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他们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生产发展深受当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社会形式、经济状态、文化特点都带有热带民族的气息。

【关键词】:黎族 地理环境 形成历史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族,绝大多数黎族人生活在海南省,在云南和全国各地也有分布。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民族他们相传是百越族的后裔,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河谷和滨海平原等适于耕种居住的地方,世代劳作、薪火相传直至今日。

一、美丽富饶的海南岛

海南到位于我国南面的海洋上,处于热带地区,是我国海南省的主要岛屿。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西面与越南相邻,南面与东面是浩瀚的海洋。这个地理位置对于我国来说是控制南部沿海交通和捍卫国家海上主权的要塞。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按地理热量带的说法,这里没有四季,全年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台风季节长。农作物一年三熟或者两年五熟,极适于生产水稻。在丘陵和低矮山区,还有大片的宜牧草地和缓坡荒地,不但可以发展畜牧业,还可以种植橡胶、棕油、腰果、香茅、剑麻、金鸡纳、胡椒、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也可以生产椰子、菠萝、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

海南岛远望是一座山形,岛上并非一马平川,而是中间高四周低。岛上的河流源于岛上中部的山脉,呈现出放射状向四周的海洋流去。由于海南岛并不宽广,河流所在的河谷狭窄,滩多流急,所以淡水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可是流量丰富,水力资源充沛,适合发电。岛上的森林至今还保存较好,“海南省约84万公顷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的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这些以出产珍贵热带木材尔闻名全国,是我国造船工业用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地。”①也是工业、家具、工艺、美术的特级用材。除树木之外,海南岛上还盛产竹子、红藤、白藤、茶叶以及各种野生药材。

海南的野生动物繁多,很多都是海南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如黑冠长臂猿、云豹、赤麂、水鹿、太阳鸟、海南鹩哥等等。是我国珍贵的热带动物宝藏库。①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5页。在海南岛上,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也十分的丰富。“(海南)境内著名的石碌铁矿,平均品位达50%以上,累计探明矿石储量3.8亿吨,为国内少有的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矿藏。”①岛上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铁、铜、钴、铝、锡、锰、钛、金、石英、重晶石等等30余种。“海南黎族及黎汉杂居的地区有6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伸展着众多的优良海港和海湾(31个)。辽阔的海域有取之不尽的鱼和盐。深浅200米以内大陆架渔场面积为1.69万平方海里,水产蕴藏量为16万2吨海洋鱼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多种„„莺歌海、榆林、东方是海南岛的三大盐场,而以莺歌海盐场为最著名,这里海水平均盐都达3.8%左右,在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盐量达2700多吨,超过世界著名的红海的含盐量。”②

总而言之,海南岛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热带岛屿,黎族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也充满了热带民族的独特风情。

二、黎族的历史

1、海南岛黎族的起源

在我国黎族的自称并不是“黎”,而是“赛”,他们称汉族为“客”,意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自称。“黎”是汉族对于黎族的一种称呼。在我国的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黎族是南方民族“百越”的一支后裔。“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海、皆粤(越)地也。”③在南方很多族氏很相近,但是又各为部落的越人集体称之为“百越”,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征很相似,但又各有特征。西汉时,居住在海南岛上的人称之为“骆越”,也是“百越”的一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海南全岛以至现今黎族聚居的中心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出土器物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来考察,它与我国两广沿海地区发现的新时期文化是同属一个文化系统。”④根据这些考古资料,可以分析出海南岛上的“骆越”与大陆上南方“百越”之间的关系。除了考古发现,从语言、风俗习惯上来看,海南岛上的黎族与“百越”都十分的相似并且有继承和延续的影子。

2、黎族的原始社会时期

从黎族保留的大量神话传说来看,黎族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血缘婚和血缘家族世代,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陆陆续续在海南岛黎族聚居的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当时的黎族还处于母系氏族的公社时期,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氏族部 ①②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6页。

邢关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7页。③ 出自《汉书·地理志》 ④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9页。落酋长由女性担当,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中也是主力,而且只有女性才能掌握制陶技术,并且不用受到家庭中家务的约束,妇女在是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并且受到尊重。

这些遗址被发现在河流两旁的山岗或台地上,有些在沿海港湾的沙丘上,是适合于生活动具和劳动生产的地方。根据他们的居住地方,可以看出当时的是氏族受到环境的影响,选择了便于取水、但是不会受到水牢灾害的地方定居。因为海南岛是一个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有水产丰富的岛屿,并且在考古中发现了石锛、石犁、石铲以及陶制的网坠和纺轮,所以他们的经济方式有农业、狩猎和渔业,还有纺织。

随着新时期晚期至金石并用时期的考古遗物被发现,可以发现在农业上的生产更加细致、也更加复杂化。男子从狩猎和渔业中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并且开始掌握氏族中的主导地位,女性的氏族地位和经济地位开始下降。“男子开始代替妇女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促

①使黎族的原始社会开始进入以父系计算的、男子家长起着重要作用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3、黎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黎族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是在汉代时期。在汉代时,我国的中原王朝就已经于南洋的各国有了频繁的联系,上文说到,海南岛的位置,是我国中原的海上南大门,军事、交通的重要关口,这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不断有汉人移居在岛上,与当地土生土长的黎族共同开发这座岛屿。这样,就打断了海南岛上黎族氏族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进程。一部分氏族直接受到汉族的影响,与汉族共同生活,并且通婚,受到汉族的影响比较大。中原统治者再这里设置郡县,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工具,推进这部分黎族氏族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另一部分黎族氏族由于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的父系氏族公社得以保存,并且延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在海南设立了两个郡,使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再独立与中原地区,加强了中原与海南的联系和影响。

在三国时期,孙权的军事势力想要进入海南地区,但是无功而返。魏晋之后,由于中原统治不稳固,海南地区地处偏远,所以时得时失。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对海南实行直接统治政策,极力将海南黎族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直接控制之下,唐代在海南设立了5个州22个县,是海南岛和大陆的联系、黎族与汉族的联系日趋紧密。

三、黎族的生活传统

1、黎族的传统习俗

上文说到,黎族是百越的一支,有一个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风俗,就是纹身。这 ①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17页。

种纹身习俗的来源说法多多,真相已不可考,但是纹身习俗遗留至今。“黎族妇女一般在十二三岁便择刺纹。先用野生红白藤刺痕,然后涂上野生红白藤汁,即呈现蓝色线纹。”①黎族女性以纹身为美,需要在脸、手、胸部、小腿、脚上纹身,纹花卉、鸟兽等。

2、黎族的衣食

黎族的饮食深受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食是大米,用竹子制作成竹筒香饭。肉食主要是家禽、家畜,多食水产,鱼、虾、螃蟹、青蛙、蛇等等。男性一般都会抽水烟或者喝自制的米酒、番薯酒。槟榔是黎族待客的必备物品之一,吃槟榔有益于建伟和保护牙齿。黎族的传统服饰图案精致、色彩鲜艳,衣物大多对襟无领、无钮、长袖,有的以银饰装饰。节日盛装的时候还要戴上精致美观的头巾,和耳环、项链、手镯等装饰品。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所以服饰轻便凉快,和中原的服饰大有不同,露出小臂、膝盖和小腿,腰间别这腰篓。

3、黎族的居住

黎族人民喜欢居住在山谷的小平原地区,或者是河谷坡地等,这些地区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房子则是茅草房和干栏房。干栏所用木料十分厚实,所以干栏十分干燥、舒适、清洁,人兽杂物各处其室,住起来既舒服又方便。而且干栏式房屋通风很好,很适合这种树木多、又常年气温高的地区。还有一种船形屋,是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这种房屋多呈斜向半架空水平低架空状,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传统住宅类型。船型屋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而且通风性能良好。更重要的是,海南是一个湿热多雨、台风繁多、又蚊虫滋生的地方,船型屋是一种当地民居对环境的极好适应。

【结论】:黎族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从黎族的研究探寻上可以窥见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地域风情和吸引力。研究地域地理环境对研究一个地区的民族,他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具有总要作用。

① 邢关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61页。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第2篇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1 引言

科学研究范式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是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它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简而言之,研究范式就是科学群体在开展特定的领域研究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学科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对象、基本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体系,地理研究范式则是地理学科与不同哲学思维所结合的产物。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关注陆地表层环境要素多时空尺度分异规律;既关注自然要素也关注人文要素;既关注空间过程也关注时间过程;既关注局地尺度也关注全球尺度;既关注格局也关注过程和机制。由此不难看出,地理学是一门内容涉猎广泛、问题类型多样的学科。当今地理学处于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状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目的、理论假设和方法论特点,可将地理学研究范式划为经验科学范式、实证科学范式、系统科学范式和大数据研究范式。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各自的数据需求、分析原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可综合归纳出如下主要特点。

2 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

“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开端。因此,基于经验的认识是由表观而直接的大量事实的积累而产生。因此,基于经验认识总结的规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解释。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可以追溯到郦道元《水经注》出品的年代。当时的地理学还不具备自然科学的实验特征,以自然和人文现象记述、地方志等特有的文学、历史形态而存在。作为对自然事物、人文现象的描述,通过大量事实的直观感受、累积,总结形成对地理区域的认识。古往今来,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存在着,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学的重要学科任务之一是刻画地理空间的差异性,因此,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研究范式具备独特的研究特点。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在假设是地理空间绝对的差异性,这是地理分异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时地理空间存在相对的近似性,这是地理分区的基础,也为地理学科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多年来,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以刻画区域要素和区域差异为目标,根据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特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义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在实现上述目标时,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采用野外调查、实地测量、多比例尺制图等方法,所使用的数据种类相对简单,数量相对稀少。从中、宏观尺度上分析了地理区域的时空差异,建立了地理地带性规律和地理区划的规则。考虑到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求,基于经验科学的地理学在针对小尺度地理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方面存在相对的局限性。

3 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

“实证”是指通过实际亲历的证明,证据确凿的验证。实证研究是通过实验观测的数据和实际研究的手段来总结一般性结论,并要求这种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这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地理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地理区域存在着绝对差异。一个区域的特征、状态、过程和形成机制无法在另外一个区域得到完全的重复验证,这给实证研究理论假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证明其存在,同时证明其存在的本质,实证科学的地理学目的是力求科学准确刻画地理要素的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特征,并探求其动力学解释。但由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多种多样,其格局、过程及变化机制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此实现其目的的难度非常之大,一般采用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基于实证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为自然地理要素时空变化过程基本遵守物质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刻画地理要素的演变。在刻画人文要素时,其假设人文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之间存在固有的本质联系,并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加以解决。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特征为:通过实验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利用其刻画地理事实过程从而减少偏差;通过动力学、统计学的方法,构建逻辑科学、参数适合的模型,实现模拟结果的真实逼近;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观、宏观尺度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的本质解释,进而理解地理要素时空演化的动力学驱动过程。

4 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不仅是具有层次的有机整体,还是从属于更大系统的组分。地理学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研究,这些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可视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它们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属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理尺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陆地表层系统的层次结构。从系统的理念出发,研究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演化规律、功能结构是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特点(李双成,)。

从这个意义出发,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标是刻画地理类型区和地域综合体多要素协同演化规律。这一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假设为: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的地理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协同演化的特征。宏观地理区域时空行为演化特征影响微观区域变化进程;微观区域的特征改变也会传递到宏观区域。当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改变陆地表层系统的整体行为,并导致其原有功能退化。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认识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的路径,应用的实验数据种类丰富,采用统计分析、动力分析、模型模拟、要素集成、层次集成等方法才能实现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着重分析多尺度地理类型和地域综合体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整体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理解系统多重临界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及陆地表层的组成、层次相互反馈的过程。只有对上述事实充分理解才能真正对陆地表层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采取真正有效的调控措施。如今,中国在不同区域面临各种环境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地加以治理,基于系统科学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认识地表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诚然,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很重要,但是方法、技术、理论尚不成熟,需要进行长期探索。

5 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

“大数据”源于信息科学提出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信息领域、商业领域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此介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捷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目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行业管理以及公共决策等方面。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大数据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则是一个全新问题。简单利用“小数据”的思维模式应用到大数据研究中是对利用大数据的一种误读。从地理学的研究出发,传统“小数据”的获取是针对不同的地理事实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技术,所获取的数据对地理事实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从数据本身的变化可以直接地理解地理事实的变化特征。大数据则不然,数据产生带有“自发性”,并非针对理解地理事实而设计,数据本身与地理事实相去甚远。大数据是公共财富,用好了事半功倍,用不好谬以千里。

当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和从地理学的视角解决社会需求问题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在应用大数据研究中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知识,这与大数据的意义完全相同。只是从大数据中挖掘知识的难度更大,需要创建新方法、新技术以期从大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益的地理知识(杨振山等,);其次是加强多尺度聚类分析。传统聚类分析是根据数据的亲疏关系聚类,以期获取同一地理现象的空间认识。由于大数据与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较“疏”,因此,在寻求地理相似性的同时,更应强调多源数据、空间关系的特征,力求分析结果更加贴近事实。

从以上论述可知,大数据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主要目的是刻画地理事件与地理要素的时空联系,进而揭示其发生的本质。其理论假设是地理事件与其相关的地理要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在研究中应注意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和地理科学方法的结合。对地理大数据科学范式的研究有望为短时间尺度地理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持。诚然,尽管大数据在地理学界“炒”的如火如荼,但是作为一个全新的科学范式,其本体特征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从地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奠定了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形成了地理学的本源特征。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是当今地理学研究的潮流,使地理格局、过程研究不断深化,是地理学成就的标志。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是前沿,是全面认识陆地表层系统行为,促使地理学从“好看”到“好用”的关键环节。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则是探索,有可能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提供全新的路径。

由于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研究还有许多未能触及,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加以解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共存并用的。由于地球科学的复杂性,这一特征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双成.2013.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M].科学出版社.

信息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1-3页。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 第3篇

课程资源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利用的资源信息, 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课程资源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 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课程资源既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 也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学历史教学中, 将乡土资源和人力课程资源融入大学历史教学, 可以丰富和拓展大学历史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加深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 当代大学历史教学, 必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一、课程资源的基本概述

(一) 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定义并不明确, 通过长期教学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 对课程资源进行概括。在对课程资源进行描述的时候,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所利用的条件, 而狭义的课程资源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的资源信息。总之, 课程资源类型多样, 将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 都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对课程资源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形成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 课程资源的类型

课程资源类型多样, 按照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 划分出了不同的种类。本文主要对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校内外课程资源

校内外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使用的资源内容, 它是按照空间分布进行划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课内资源主要包括硬软件资源、学生活动资源等内容, 校内硬件资源又包括各种场所和设施, 例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校内人文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班级组织、校容校貌等内容。总之, 校内课程资源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中使用到的校外课程资源, 一般包括学生家庭等各种可用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内容, 将这些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其中, 工厂、科技研究所院等都是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才能实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目标, 为实施课程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校内外课程资源都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 才能为打造高效教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功能特点划分的, 其中, 素材性资源一般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各种知识、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因素, 而条件性资源则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虽然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 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重要条件, 主要包括场地、仪器、设备、设施、环境等因素。这些条件都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 也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在大学历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历史课程是我国大学课程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 培养专业性历史研究学生, 对研究我国历史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现状, 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对实现我国历史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可以为实施历史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

大学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不同, 主要是因为它打破了纯粹理论知识教学的枷锁,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教学进行了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是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而大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又与历史学科教学不同, 主要是因为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没有相应的教材作为参考, 要促使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开展, 就需要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规划, 增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兴趣,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大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历史探究课题, 就需要师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主题, 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是开展历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

课程资源除了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 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主要是因为在大学历史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阅历史资料,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归纳和总结, 提出具有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对历史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 在实际探究过程中, 学生可以依据课题提出的条件, 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 这个综合探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 学生历史学习全过程的课程资源都是学生从渠道中探究出的资源内容。所以说, 课程资源是开展大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 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 可以拓展学生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历史教学中, 合理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 对有效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历史教学中, 过于重视课本教材内容教学,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活动范围狭窄,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 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 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搜集和探究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搜集课程资源, 就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再将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中, 拓展教学内容,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大学历史教学重点内容, 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充分的保障。

结束语

哈佛大学课程的历史与变迁 第4篇

20世纪前的哈佛课程

在建校初期,哈佛主要借鉴的是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强调并讲授逻辑学、修辞学、拉丁文、希伯来文、希腊文、伦理学、形而上学等,但不是很重视数学或者自然科学。到18世纪的时候,哈佛课程有所拓展,加入了法文和哲学的内容,要让学生接受的是所谓“绅士教育”。随着学校逐渐在18世纪和19世纪与早期所固有的清教传统分道扬镳,哈佛迎来了历史上的大发展时期。

1869年,哈佛迎来了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艾略特。这位化学家对整个美国高等教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至今犹存。上任伊始,艾略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新教育的体制》,从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哈佛在抬高了入学门槛之后,在本科生中正式确定了选修课机制,保证学生可以从各种学科的众多课程中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且,哈佛不仅放松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制,还废除了强制学生到课堂听课的政策。这一转变给了学生更多自由选择、自主决策、自我成长的机会,实际上更预示着哈佛与像父母那样管教学生的传统的大学模式的决裂。

20世纪的哈佛课程

1909年,洛威尔走马上任。他在坚持选修课制度的同时,提倡学生要特别关注一门学科。他在自己的就职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知名的理念:在我们这个错综复杂的现代世界中,最好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那些对一切学科都有所了解、而对某些专业有深入认识的人。他的这一办学理念,推动了哈佛专业制度的建设,而这一制度哈佛沿用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哈佛所用的“专业”一词有别于其它高校,这个词的大意为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意思。相信我们据此也可以判断哈佛希望学生能够在了解所有学科的基础上,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好一门专业的办学理念。

40年后的1949年,时任校长柯南特引入了通识教育的观念。在他看来,建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保证哈佛所有的毕业生既要能全面发展、富有人文素养,也要在某个专业领域得到全面的训练,两者缺一不可。30年后,到了1978年,哈佛校长、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博克给哈佛带来了新的变化,推出了“核心课程”以取代有些过时的通识教育。这个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就是去精英化或者说走向了大众化发展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哈佛为大学教育勾勒了5项培养目标,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能够做到:第一,思维和写作条理清楚、讲究实效;第二,对某一知识领域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深度;第三,对于我们所掌握并应用到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知识及其方式方法具有一种批评性的鉴赏能力;第四,对道德与伦理问题有所了解、有所思考;第五,对其它文化与时代不能愚昧无知。就课程建设而言,这里的第一目标是要通过哈佛独有的写作课来达到;第二目标通过专业学习来达到;第三、四、五目标则要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来达到。

进入21世纪后的哈佛课程

到2009年,哈佛新任也是现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对在本科教育中施行了30年的核心课程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哈佛开始用最新的通识教育方案来取代“核心课程”。哈佛本科生学院院长伊芙琳·哈蒙茨教授称之为“适应新世纪的一个崭新的培养方案”。如果从1909年开始有了专业建设算起,哈佛的课程设置历经百年沧桑。现在,哈佛本科教育主要有3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一为专业,要求学生专注于某个单一的学科;其二为选修课,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可以使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内探索的课程,目前,哈佛为本科生提供的专业领域为46个;其三为“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园知识追求的基础上,学着向外看世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哈佛的“通识教育”分为8个大的学术类别:美学与阐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的科学、物质宇宙的科学、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中的美国。每个大的类别提供了数门乃至数十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每一个类别中至少选择一门课。他们既可以每学期选修一门,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在毕业之前修完8门课、达到学校对通识教育所提出的毕业要求就行。

当然,由于“通识教育”即“人文教育”是以传授更为广泛的知识为目的,因而通常都是一些基础理论课,也因此遭到了一些认为人文教育“无用”者的质疑和批评。对这样的质疑和批评,哈佛“通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艾莉森·西蒙斯教授的话发人深省:“人文教育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梁。”

大学生地理论文 第5篇

在唐前的历史地理中,“江南”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方地区。直到东汉末年,“江南”才开始较多地指称长江下游的南方地区。这时候北方人对江南的认知是瘴厉横行、刀耕火种的落后区域,而在生活中,江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很早就指称今江浙一带,轻松愉悦的江南民歌改变了文人对江南的想象。东晋南渡以后,以浙东山区、浔阳乡村和江汉水乡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进入诗歌并成为审美对象。美丽多情的水乡女子、轻快活泼的采莲场面、奇峭疏朗的山水景观和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构成了诗歌江南的一些经典意象。

“江南”之名,有广义与狭义两说。广义的“江南”指称的就是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狭义的“江南”,所指区域大致在今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地区。但这一指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唐朝以前,江南所指的区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微妙的变化。

一、唐前历史地理中的江南

在先秦两汉,“江南”一词通常是以楚国为背景,指称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部分,具体地域为今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尤其是今湖南地区。《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此年春,楚君攻陷郑都,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这里郑伯所说的“江南”,大致是指今湖北的江南之地和湖南一带。楚灭江汉流域诸姬姓之国后,经常将其迁至长江以南一带的鄣湿之地。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八说:

(楚)初都丹阳,在枝江,居江南;后徙郢都,在荆州府,居江北;别都鄂,即武昌府,亦在江之南。自荆州以南,皆楚所谓江南也……楚迁权于那处,迁六小国于荆山,在江北;迁罗于枝江,迁许于华容,在江南。郑请俘于江南,欲自比于此属耳。春秋时未知有南海,屈完对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不过漫为侈大之辞,实非楚境。郑请实海滨,亦因其虚张,自贬损以悦之也。①

《左传》昭公三年载:此年十月,郑伯到楚国访问,楚子享之,“王以田江南之梦。”第二年,许国国君到楚国访问,楚国国君“复田江南”。杜预注曰:“楚之云梦跨江南北。”②也就是说,这个江南指的是云梦泽的长江以南部分。

在《史记》一书中,用“江南”一词可以确指其地的很多是指湖南,兹举数例如下:例证一,《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九嶷山在今湖南。例证二,《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曰:“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而据《项羽本纪》,项王迁义帝的具体地域是在长沙郴县,所以,所谓“江南”无疑是在今湖南。例证三,《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曰: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与闽中、干越杂俗,故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

《史记集解》引徐广说:“江南者,丹阳也,秦置为鄣郡,武帝改名丹阳。”张守节《正义》驳之曰:“徐说非。秦置鄣郡在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汉改为丹阳郡,徙郡宛陵,今宣州地也。上言吴有章山之铜,明是东楚之地。此言大江之南豫章长沙二郡,南楚之地耳。徐、裴以为江南丹阳郡属南楚,误之甚矣。”张守节说为是,此江南与衡山、九江、豫章、长沙并称,当在今江西、湖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亦即湖南一带是当时的流放之地。楚灭罗与许之后,将两国迁往江南。郑国国都被攻破后,郑伯自愿要求流放江南。屈原触怒顷襄王后,顷襄王怒而迁之,据《离骚序》曰:“迁于江南。”而项羽迁义帝于江南,其具体地域为湖南之郴州。

当然,《史记》中的江南也并不仅指今湖南、江西。《史记》卷五《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守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此一江南,指的是黔中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T。”这里的江南所指区域更加广大,包括了原楚国地区所有在长江以南的区域,同样包括属于越国的会稽郡。《史记》中有以江南指代今江苏地区之例,《绛侯世家》载:“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亦有以江南指代会稽之例,如《史记》卷二《夏本纪》载:“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此一“江南”,指的是会稽,即今绍兴。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江南”应该是广义的“江南”概念,但由于当时南方的中心地区为楚国,所以,往往以楚国国都为背景而言“江南”,所以,“江南”指称湖北、湖南的例子更多一些。

《汉书》中的情况与《史记》相类似,直到西汉末年,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域还是处于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载:南郡下属十八县,其中包括夷道县,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市陆城县,此夷道县在王莽时被称作“江南”。所以,《史记》、《汉书》中对江南风俗的记载,主要并不是指江浙地区,而是指湖南及湖北的长江以南地区。

大致在两汉的末年,由于中原动荡,士大夫纷纷避乱到现在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的文化地位开始得到提高;更因为东吴的立国和江南的开发,此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方地区的例证越来越多。兹举两例说明如下,《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任延传》:

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这里的江南所指为会稽郡。《三国志》卷一三《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曰:

孙策略有扬州……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刊、之礼,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

这里的“江南”,同样仅指东汉时属于扬州刺史部的江南地区。狭义的“江南”,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这一涵义的确立,可能始于唐朝对行政行域的命名。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后来就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二、唐前诗歌地理中的江南

上文我们说了,在先秦两汉的历史地理中,“江南”往往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湖南、江西一带,人们对其地的认识是火耕水耨、龉窳偷生之区,因而常常成为罪臣逐客的迁谪之所和流放之地,从屈原到义帝到贾谊,都被贬流放到江南。但在诗歌地理中,“江南”的所指与形象与历史地理中的“江南”有所不同。诗歌中的江南,似乎从西汉开始就是指狭义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如《汉书》卷二二《礼乐志》中的有如下记载:

丞相孔光、大司马何武奏:“郊祭乐人员六十二人,给祠南北郊。大乐鼓员六人,《嘉至》鼓员十人,邯郸鼓员二人,骑吹鼓员三人,江南鼓员二人,淮南鼓员四人,巴俞鼓员三十六人,歌鼓员二十四人,楚严鼓员一人,梁皇鼓员四人,临淮鼓员二十五人,兹邡鼓员三人,凡鼓十二,员百二十八人。”

除所谓“楚严鼓员”之外,另有“江南鼓员”二人,此一“江南”似乎应该是指今江浙地区。汉乐府中的名作有《江南可采莲》,以“采莲”作为江南的代表性生产方式,明显指称的是吴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的采莲女子以轻快活泼的情趣歌咏着采莲的热闹场面,那复沓的节奏和美妙的音声让我们听到并联想到水乡采莲时男女调情的快乐与愉悦。从此之后,“采莲”这一行为成为表现江南的经典意象,它代表了北方人士对江南的美好想象――在江南,有着美丽多情的女子和轻快愉悦的劳动。

事实上,在东晋南渡以前,文人对江南的想象具有矛盾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两汉以前对于江南(实际上主要指湖北江南与湖南地区)的传统想象,认为江南是文化落后的瘴湿之地;另一方面,则受楚辞与乐府诗歌的影响,对南方地区的美人充满了憧憬;这种双重心态可以曹植为代表。《文选》卷二十八《苦热行》注引曹植《七哀诗》云:“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③但同是曹植,在《杂诗》中又歌咏道: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泣。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a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④

李善注:“《楚辞》曰:‘受命不迁,生南国。’谓江南也。”很显然,这首诗主要是受屈赋中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但乐府诗对江南采莲女子的歌咏也强化了北方士人对江南美女的印象。

晋室南渡以后,视江南为蛮荒危险之区的传统观念是如此的强大,使得一些北方南渡的诗人也依然按照固有的认知模式来描绘他们的出生与成长之地,如鲍照的《苦热行》一诗曰:“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鄣气昼熏体,D露夜沾衣。”⑤

鲍照诗中的种种意象,如含沙射人的短狐、毒蛊、鄣气、D露等,依然继承着北方人士甚至本土人士对江南地区的普遍认知。不过,更基本的现象是随着政治与文化中心都迁移到江南,文人墨客对江南的认识来源从原先遥远的想象开始变为亲身的实践,他们对于江南的美好有了切实的体验,并将其付之于诗歌创作。综观东晋、南朝文人对江南的歌咏,有三个典型意象值得我们重视:第一是南方清秀委婉、妩媚多情的女子,第二就是江南吴地独特的生产方式――“采莲”。以上两点显然是接受了江南本地乐府民歌的强烈影响。第三,就是由文人亲自发现并体认的山水田园美景,这些完全不同于北方风物的南方山水田园展示了全新的美感类型。对此我们将重点论述一下。

在晋室南渡之前,亦即东汉、三国与西晋时期,诗歌的创作中心是洛阳、许昌和邺下,诗歌中描绘的较多的是中原、华北地区的景观特征。南渡以后,诗歌的创作中心转移到了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一带,自然景观从北方的荒旷平原一变而为江南的秀丽山川,诗歌的自然意象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风格各异,但有三个地理区域的自然风貌经诗人的生花妙笔而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景观,它们分别是浙东、浔阳与江汉平原。玄言诗人与谢灵运精细地描绘了浙东山区的自然风貌,陶渊明传神地勾勒出浔阳地区的田园景色,而齐梁山水诗人则鲜明地呈现出长江汉水流域的水乡风光。

在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东晋文人的观念中,自然界是道家至高的价值理念“自然”的最佳体现,所以,山水景物是悟道说理的最合适的工具,所以,以会稽为代表的浙东地区的奇山异水很早就引起了南渡文人的审美兴趣。《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彻,清流泻注。”这样的美景激发了富于艺术气质的六朝贵族的创作热情。

玄言诗人孙绰的名作《游天台山赋》将天台山视为神仙之窟宅,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⑥因此,玄言诗人很早就用浙东地区的自然山水来表现玄理。如谢万的《兰亭诗》: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谔吐澜,霏雾成阴。⑦

这以后,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更是以精工富丽的笔调展示出浙东的山水之美:“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侥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初篁苞绿[,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於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创作中心在地理上的迁移,使诗歌的意象选择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影响着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谢灵运对语言辞藻的精心选择,使得刘宋诗歌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不同于前期的富丽精工的风貌。但浙东山区的环境导致视野较窄,空间相对局促,再加上谢灵运“寓目即书”的创作特点,使大谢的山水诗不免繁富拥挤之累。

浔阳地区北临长江,南依庐山,东接鄱阳湖,人烟稠密,村落相间,陇亩纵横,草木葱茏,景色非常秀丽。陶渊明对桃花源的描绘实际上就是此地景物的一个缩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风景同样被陶渊明在诗歌中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表现出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这些富有意境的诗句成为对田园风光的经典描绘。

与浙东山区“令人应接不暇”的长林积石、连岩密竹、小澜大壑、奇峰异岭相比,长江汉水流域的水色天光则显得空旷、疏朗而明净,这一地理环境在齐梁以后频频出现在山水诗中。诗中的“江干”、“微风”、“孤帆”、“远树”、“轻烟”、“沙渚”等等意象,使齐梁山水诗歌的美学风格变得清新流丽。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使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面对着杳杳天光、冥冥水色、日边孤帆、江干远树,与羁旅行宦、感离伤别的题材相应,齐梁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带着一丝轻愁、几许惆怅。这既不同于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也不同于东晋时期的愉悦舒朗,而是在新的自然条件、新的生活方式下,诗人面对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情感基调。⑧

东晋、南朝诗人的创作创造了唐前的诗歌江南,从此之后,江南再也不是迁谪流放的瘴厉之地,而是一块生活着美丽多情的女性、有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和奇峭疏朗的自然山水的富庶之区。唐朝诗人对江南的歌咏充满了赞美,他们的歌唱凝聚在一个曲牌《江南好》之中,而白居易的作品更是代表了曾生活于南方的北方人对江南的回忆,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历史描述中的江南代表了人们对此区域的认知,这种认知有的出于亲历,有的则是出自于传闻,也有从未亲至其地的想象;而诗歌中吟唱的江南,则表达了人们对此一地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产生大部分出自于亲身经历,建立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以优美的语言展示出来,因此,也就更为真实,更为生动。事实上,江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文学才得以建构,作为文学形象的江南远比实存地理中的江南更令人向往。

注释:

①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据近来的科学考察,春秋时的云梦泽只在江南,并不跨长江南北。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4页。

③④⑤⑥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404,416,403,163.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906.

⑧王青.齐梁山水诗的新特点[A].先唐宗教神话文学论考[C].北京:中华书局,2007:207.

作者介绍:

王青,男,浙江海盐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

信息来源:

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论文与责任 第6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智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70年前,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是拯救中华。70多个春秋后的今天,中国大学生的使命是什么呢?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过时,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步入社会,参与了社会实践,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毋庸置疑,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就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只有自身的修养提高了,才有机会谈“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事。所以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定的意志。1919年4月5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他们完成了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全民族意识和共同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接触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所以今年来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许多有为青年的奋斗目标。说穿了,就是为了出国。其实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并非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80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去向不知,其余4人全在美国。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到头来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还有就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希望在社会中“明哲保身”,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有必要为当代大学生上一堂道德课,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和知识水平,更要看其道德体现。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长期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可在近代文明大潮中,中国渐渐落伍了,而且竟沦落为落后的挨打者。所以无数中华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后来又经过了艰难的探索才找到了发展中国的正确道路,从而赋予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生机。沿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奋发进取,团结奋斗,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辉煌的前景。我们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落后,要用自己的才智,继往开来,成为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大学生的肩上。我们大学生一定要积极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2.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具体体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3.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思想,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等腐败思想。在今后的人生奋斗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实现自身价值。扎扎实实学习好本领,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至关重要 人格力量 价值观 经济利益 形象 德智体美 潜移默化 正文

纵观历史的长河,我们会发现:自大学诞生之日,几乎每位伟人的巨大成就,无不彰显着的时代风采,体现着独特的人格力量,都与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不可否认,大学生活在他们的一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诸多成就便是在大学积累大量知识基础上,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才有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时代。

随着经济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诸多想法都开始从理想回到现实,更多地直接或间接地与经济利益挂钩。“十二五”的到来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更多的大学生提前早熟,各种金钱理念,拜金主义层出不穷,严重改变了社会风气,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不断渗入大学生观念,根深蒂固。不得不说这是人类的悲哀,经济时代的惨剧。

对知识强烈地渴求,个性的张扬,应该且始终是大学生的主旋律,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在大学中接触社会,接触金钱,但是那也应该仅是一种“副业”,用来积累社会经验的敲门砖,毕业后更快速融入社会的垫脚石。

但是如今看来,莘莘学子更多的在本末倒置,将原本最微末的东西奉作经典,将金钱视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准,将各种赚钱的方法和手段颂为金科玉律,大肆地汲取着社会的歪风邪气。

当然,以上只是“积极”的方面,更多的是在堕落、沉沦。

我们不得不说,大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学习营造了十分宽松的氛围。但是监督制度的缺失更多造成我们良知的泯灭,人性的丧失。

刚踏入大学,各个踌躇满志,势将大学生活描绘人生最精彩的瞬间。可是现在又如何呢?为什么黯然无光,甚至灰色?

刚来大一的同学们,远离家乡,由于环境的陌生,在开始的阶段还能记起自己的梦想,但是,一年之后的我们已然对我们的周围产生了抗体,将之前的种种激情抛诸脑后。环境的适应滋生出更多的懒惰和安逸:更多的逃课、网游、抽烟、酗酒数见不鲜。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这是怎么了?这难道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的栋梁之才?

不!这不是大学生!绝对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该如何承担起历史使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呢?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首先,我们要端正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抵抗住金钱的诱惑,树立终身学习的崇高目标。

再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

其次增强自我约束,做事有计划,有条理,按时上课。可能我们在大学更多的不只是在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和理念。我们的讲师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权威人物,他们在学术上的造诣足以让我们仰慕崇敬。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每节课,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他们人格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信仰。

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网络是把双刃剑,特别是和计算机有关的专业,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更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接触学习和吸收先进知识,抵挡住游戏的诱惑。让我们的课外生活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新时期大学生历史使命

林学与园林学院 林学(1)班 汪亚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国庆阅兵刚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胜利闭幕。我们对祖国成立六十周年感到无比喜悦,对祖国六十年来不断地发展感到重心的高兴,我们以作为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感慨颇深。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胡锦涛总书记也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在过去20世纪的百年中,中华民族和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奋斗与努力,不仅无愧于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革命战争时期,青年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是“救国、救民”;那么,处于和平年代,特别是在经济与社会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肩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时代造就青年,时代呼唤青年。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崇高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实现这一历史重托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尽管一些大学生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但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大有可为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成才,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当代大学生要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实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爱国理想。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成为了近代历史上的落伍者,在现代世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的洪流中,在一个充满创新,依靠创新的社会,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时刻。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一代代人的奋斗努力,靠的是各国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奉献,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当代大学生理当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在未来的人生奋斗中自觉地担当起为世界和平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贡献!

我们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实现这些历史使命,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呢?

一是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了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了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分子,中国当代大学生也不是以个体存在的,而是共同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大学生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荣辱兴衰与大学生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只有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与国家强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连接,更多地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敏锐观察和判断国际动向,向着国际上需要的人才战略目标迈进,才能肩负起实现振兴中华的重任,更好地体现作为青年佼佼者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经过6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不断激发青春活力和创业热情,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建设家园的具体行动,将自己的所学投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让青春为祖国的奉献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人生因融入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而闪闪发光!

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青年时代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始终把握人生的前进方向;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的人,极易在困难和诱惑中迷失自我。无数老一辈革命先烈之所以能经受住残酷的战争考验,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种理想信念,是指引他们人生不断奋勇前进的航标,是帮助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强大武器。在血雨腥风、各种条件极为恶劣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成就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正是因为他们有了理想信念这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人活一世,就必然要有一个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也就是理想信念。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重要的一点。人只有确定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才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奋斗,这样的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也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物质极度丰富、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却总有那么一些青年朋友、一些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常常感到空虚迷茫,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只能依靠沉缅于感观享乐、寻求刺激来麻醉自己,并借此来寻求所谓的生活的乐趣,我想,这与理想信念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三是要刻苦学习,发奋成才。学习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阶梯。当今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的脚步追上时代的步伐,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与时俱进”。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当代的大学生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理论学了一大堆,可是与实践脱节,与时代脱节,这样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也无法适应社会,无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当前,我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广大青年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主动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毅力,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勇气,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青春业绩。

四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青年人,也应该成为思想最解放,最敢想、最敢干的,推动各项创新的生力军。因此,青年朋友们一定要发扬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以敢为人先的志气、超越前人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洪流和方向的新思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和新途径,始终走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前列,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创新学习是以求真务实为基础,要善于把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学习中去,大胆开拓,敢于突破,不断获取新知识;要把知识与创造有机结合,把知识内化为能力。还有,要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善于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逐步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为将来能更好地胜任各项工作、出色的完成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让我们一同加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共同开创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处在世纪之交的胃史转折时期,同时又正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这是一种历史的幸运,在这特别的历史机遇里,正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充分了解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并在此基础上肩负起自已的历史使命,是每一个大学生度不容辞的职责。

? ? ? ? 当代大学生正面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动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更加昂扬的姿态出现在新的世经,是跨世经的一代,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和开创社会主动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新的历史使命。

关键字:历史使命 ? ?大学生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正因为每一代都为完成自已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而顽强地奋斗,才描绘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秦出了一曲曲动人的历史乐章,推进了历史进程,刷新了社会发展的车轮,当今社会性会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时代前进地鼓点越敲越响,我们国家正经历着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性会主动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示来社会的建设者,要实现立志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报效祖国的愿望,必须认清时代特点顺头时代潮流,明确时代要求,迎接时代挑战。

? 时代,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个阶级在政治活动中所占的地位及依据各个阶级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来划分的社会性会各个发展阶段,使用权命脉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生活,要完成的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仙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时代使命)

? 历史使命脉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随着社会性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脉,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性会主动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当代大学生庆具备的历史使命有:

一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动题,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 世界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对和平环境的要求,今年内天的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了前所示有的高度,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和平成为各国共同企盼的目标,经济强国的梦想比军事强国的梦想更有吸引力,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为世界和平的持续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中心问题,是保持国内政局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各平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些历史条件,客观地要求当代大学生庆坚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和平与发展为已任,肩负历史使命的必要性,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均力势,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这个和平的机会又给当代大学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向世界展现自我的平台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伟大挑战。二 ? 社会性会主动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 吸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性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性会主动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当代大学生要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性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长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结束了受帝国主义长期欺凌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性会的全面进步,当代大学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引起经济和社会性会许多重工业大变动,而管理,法律等配套措施的完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一些积极的东西和消极的档西相伴随的予盾现象还存在,封建社会性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仍有一定影响,社会性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曲折,而发达资本计义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的压力和西说谎意识形态的渗透还存在,西方敌对势均力敌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妄图“和平演变”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在社会性会主义建成设事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应坚持走建成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对社会性会主义事业的忠诚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了生应从人类发展的规律来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做社会性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三 ? 在现有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迎接挑战的历史使命 ?1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性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赤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成设的中坚力量,理应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也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2。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当今年内世界经济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手中,这些国家拥有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却以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为代价的,改变世界经济不合理的局面,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南北发展悬殊的贫富问题解决好,必须改变南北之间的不平等交换,提倡以平等互利为方式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当代国际社会之间的不合理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已崭露出多极化趋势,尤其是国际区域经济开始呈现出均衡态势。? ?大学生应具备敏瑞的世界意识,应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全球化经济的推动肩负起自已的世界历史使命。? 3.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挑战

? 继往开来,我们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巨大成就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当代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走富国强民之路,已成为各国的一个共同意识,综合国力的提升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力量的象征。

? 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有志气,有决心,用双手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应具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肩负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国的历史使命。

? 4.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当代大学生应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优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醒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5.我国振兴中华伟大复兴的建设任务的挑战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振兴中华,繁荣昌盛和社会兴旺发达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特殊责任,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扌出了的要求,对振兴中华这个伟大的任务,就要求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淡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和加答的问题。

四:振兴中华全面推 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重任 ?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在的历史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公社会主义的道 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新时期。? ?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对于祖国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重 要而宝贵 的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建 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时代赋予我们重大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要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寄予的期望,努力学习,奋勇开拓,振兴中华,全面 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祖 国建 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五.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

? 面对国际大舞台,我们还必须看到人们的国家和民族正临着紧近而严峻的挑战,承受着新技术革命的迅还发展,高新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并成为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焦点和决定综合国力大小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能在国际舞台上以科学技术实力赢得优势的国家和民族,就只能处在被动和挨打的地位,我们要正视日益严峻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科技实力及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代,科技革命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和特点,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化,其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科学技术迅速向生产力转化,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的周期已经不断缩小,形成科技术,生产交互作用的新型关系,2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出现了大量的交叉科学和边缘科3当今世界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和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现代科文化素质4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人口中较少的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未来我国迎接科技挑战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振兴我国科技,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历史责任,因此国家需要也希望大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努力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 当代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正经历着第二世界大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正在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只要当代大学生抓住国际形势 ,提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深入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就会更快发展,综合国力就会较大的增强,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和历史使命必将实现 当代大学生机遇与使命探索 摘要

机遇与使命感,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为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关键词:经济困境;大学生;使命;机遇;时代 本论

(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背景

随着人民币汇率上涨预期、国际贸易保护对中国经济影响加深,以及中央逐步取消很多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总体看,我国暂时并不便于全口径对外出口,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国际市场已经是铁定的规则。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在恶化,没有好转的迹象;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国民经济行业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空洞,仅仅这三方面内容就足以解释中国经济近两年的困境。我甚至在去年7月份预测今年9、10月份中国经济要大幅度下滑。从最近3个月连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下降情况和股市大崩盘看,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产业抗风险能力遇到挑战。

摆脱目前经济困境,从理论上说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用高科技力量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中国的出路只能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这一条路,坚持一手保增长、一手保转型,一面做好传统优势产业、一面做好经济转型的原则。创新升级工作最好采用“在优势区域,集中优势资源,集中研发创新,有步骤将成果向外地转移,依靠全国市场网络逐步推广,逐步实现全中国产业升级”的办法。

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严峻的形势,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挺身而出。

(二)历史使命

所谓历史使命,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时代和国家赋予个体或组织的社会历史责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活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繁荣发展,这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使命的内容:

1、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三)我国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局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心;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

但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转型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历史使命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主要表现有自我意识浓重,公德、纪律意识浅薄,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等。

(四)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创新探索

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内涵,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缺位的现状及其原因,我认为,当前进行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外部影响力

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与学生最为接近,要切实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系为一体的理念。

2、积极开展动力教育,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内部凝聚力

人的成长成才,发展的心理机制非常关键,而这个心理机制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成才发展的内动力。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动力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成才动力中最崇高、最强大的发展动力,而这一发展内动力又与其它层次的发展动力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大学生成才动力教育从小处着手,从亲情友情的小我着手,而最终的发展目标则是形成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开展动力教育,要在情感交流中激发成才动力,举办如“一封家信”这样具有亲情感召力的活动,让大学生与动力首次碰撞;要在自我规划中强化成才动力,如“立成才规划,建成才档案”等,让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中感受动力冲击;在学校实践中提升全面发展动力,如成立开放式的新型大学生社团,着力开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等;要在实战中实践动力,如通过实习等活动进行动力实践,最终将动力转化。

3、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共建平台

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必须活化形式,要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氛围,摸得着真实情境,让大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使命环境。

(五)我们大学生的启示及做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时代,同时21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世界转向。21世纪的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学习型高等教育人才。

我们大学生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大学生必须学习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的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我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就是未来和希望,我们步入社会时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则是我们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如何明确发展目标,并制定个人发展的成才规划,将个人的发展实践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是衡量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否获得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明确目标,确立规划,切实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中。

当代大学生的敏感心境,每一次心情得失,在阳光下流浪的灵魂。你是否觉得平凡的生活太过平淡,缺少情趣;你是否曾经想过,在某一天,你可以忘了一切忧虑,在明媚的天空里化成一片自在的云彩。自由的心――阳光下的游子„„怀着对过去的岁月的思念,你该怎么面对现实之中的生活呢?

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背负着使中国摆脱落后、走向富裕的历史使命,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这就叫爱国主义。的确,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身边的小事便是它的具体化。正象高楼大厦是由一块一块的砖堆砌而成,离开了小事的积累,爱国主义也就成了一句空谈。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身边的小事不屑一顾,只等着有朝一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那么,这个人将会一事无成。

这些道理,我想大多数同学都是明白的。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子在学成之后便一去不复返?为什么会有“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个中原因如果归结于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认为这是片面的。难道我们的老师没有教育过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难道我们的老师没有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地工作吗?为什么会有不少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呢?因为,学生的成长固然受教育的影响,更要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西方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封建残余思想也沉滓泛起。学生不是住在象牙塔里,不免要受到这些影响。在理想、精神与现实、物质之间,显然是后者能带给人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求每个人都做雷锋是不现实的。问题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作出选择。“是祖国和人民把我们培养成才,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肯“吃亏”,肯放弃一些实惠。若有人把“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奉为人生信条,与他谈“奉献”自然是对牛弹琴;但我相信大多数同学是愿意为国作贡献的。那么,我们能否作贡献,贡献作得是大是小,全都归结到“怎样做”上了。尤其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自己如何爱国,却因外国条件优越而抛弃了祖国,你能相信他是爱国的吗?你能指望他为祖国作什么贡献吗?因此,光认识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愿意而且能够担当这个责任。

看来,面对我们的不是个“知”的问题,而是个“行”的问题。谁不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离开水龙头时不把它关上,又有那么多人看着白白流淌的自来水无动于衷?当我们叹息当代人的道德观念是如何淡漠的时候,有没有扪心自问,自己“做”了吗?单就我们的大学生活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为将来挑起兴亡的重任打下基础?有人也许会说,我们只要学好了知识,就是打好了基础。其实不是。光有知识不行,我们还要培养将所学知识变为实际社会利益的能力。倘若一个人对集体的活动漠不关心,那么他就无法培养同集体中的其它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当代的工作有哪一个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呢?假如将来就因为他不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在竞争中失败,那么他的知识再多也是没有用的,也不会对社会的国家有什么贡献。我们既然已经将“天下兴亡”作为“我的责任”,就应该高瞻远瞩,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不应该斤斤计较眼前的小利。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但我们不能仅仅在知识方面超过其他同龄人。只有具有了责任心和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出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当代大学生还应有高远的责任心,即“要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不可否认,在当今的青年学生中,能有如此抱负者实在寥寥。谈到理想或者责任,我们之间说得更多的是出国留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赚钱„„如果有人谈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则他人就不免要皱眉了,评价也往往不外乎两种:刻薄点儿的“此人虚伪、装腔作势”,宽容点儿的“这人还幼稚”。相反,有些人开口就是物质利益、功利主义,一张嘴铜臭逼人,反而博得了“坦诚可爱”的美名。“庸俗是庸俗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确,在当今社会,庸俗远比高尚吃得开。

然而这难道是正常的社会心态吗?庸俗与高尚难道不是被颠倒了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努力改变这种社会现实吗?诚然,我们要谈现实,脱离了物质,精神也是空中楼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陷入现实的泥沼中去,被层层现实包裹起来,束缚住手脚。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执着于功利,整日在名利圈中打转的人是很累的,因为他总要患得患失,而且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尚的理想和责任心,才是曲折彷徨的人生中一盏信仰的明灯。

我们现在谈理想,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强调了个人奋斗,自我完善,而忽略了人的义务和责任。人是社会的人,从来就不曾有过绝对的独立的静止的人的概念。人一出生,就要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而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义务和责任,而人的概念就是被这些义务和责任所框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要用自己的劳动偿还从社会中所得的,同时还要努力在社会的财富中增加新的份额,只有这样,生命才是有价值,不虚妄的。我们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社会的进步中去,我们的生命也就融入到社会的生命中去,随着社会的更迭进步,将永不磨灭,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

当然,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除了圣人和伟人,谁也无法左右社会的兴衰,谁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我们只求尽心去做,对于每个人,国家和社会都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对于学生,学业就是他的国家,对于教师,学生就是的国家„„我们不必强求自己做出什么彪炳千古的伟业,只需老老实实的做事,诚诚恳恳地做人,标注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便是人生的全部。《圣经》上说:“汝毋庸竟业,但求尽心”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代大学生应该担当责任主要是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对其个人人生、事业、发展及生命所承担的主体责任。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对家庭及集体所应承担的责任,明确担当什么;其次是探讨途径,即如何承担责任;最后是实践责任,即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感恩是理解责任的源头。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渊源之恩、感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社会与他人的互助之恩,都是理解自我责任的最初感悟。学生对父母最有感情,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开始,另外,在学生奖助学金发放学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也是很好的切入点。爱是责任担当的动力。对祖国的热爱让青年挥洒热血、对亲人的热爱让青年孝心拳拳、对他人和自我的深爱让青年满怀热忱。在日常教育中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心中的大爱,使学生在幸福生活的同时,充满谋划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激情与追求。现在的大学生好像生活在“真空”中一样,缺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认知,在大学之前我们仅为了高考在生活,大部分父母都替学生承担了一切困难,使学生从没想过自己要承担什么。进入大学后,如何能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培养对学生的习惯还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相信在我们国家发展的鼓舞及我们的努力下,学生必将充满民族自豪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具体表现在: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我们大学生只有切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更好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绝对的义务。”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利和义务总是相对的、不可分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遵守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在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大学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已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而不断发生的大学生逃避义务的现象也同样不能忽视:拖欠助学贷款不还者有之,剽窃别人论文者有之,考试作弊者有之,杀人放火偷盗者有之„„这些现象屡有发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学生无视自身的义务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学习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面对这些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我们应自觉履行。

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守法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守法的义务也应如此。法律不会因为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而给予其特权,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实现自己权利的前提和保障。如果马加爵能很好地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至于会发生杀害四名同学的惨案。正是马加爵这种无视法律存在的态度使其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而且还给自己的家人和被害者的家属留下了无尽的痛苦。近年来,随着社会法制的加强,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义务的履行者,同时也是权利的享有者。大学生的维权行为开始频频地在大学校园内发生,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的调节,心理的健康与否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义务与权力的正确认识。离开父母保护范围的大学生,就有如一群刚刚学习展翅高飞的小鸟,失去了每事依靠父母的鸟巢,往往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和仇视心理,遇到问题时思想极端,心理素低下,容易冲动行事而不顾后果。有许多学生。本来有着无限美好的前程,却因心理素质差,自己自卑的心理作祟,不肯向同学坦诚自己的过错,冲动而无知的起了杀害同学之心,最终,给同学留下了终身的伤害,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因此大学生只有在具备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法律素质如何, 能否正确地认识权利与义务,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清楚明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究竟有什么法律义务,享有什么法律权利,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争取做一个健康优秀的大学生。

我们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分析当今社会,看清社会的本质面貌,体会社会生活,加强对对社会的关注,适应社会;学会去生活;学着去长大,当今社会是金钱社会;有钱一切的好办,没钱你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是一个强者生存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有句话说的好:有钱好办事,也有人说:钱财如粪土;但是为什么他们握的那么紧、不肯把粪土丢掉呢?社会在竞争;人类在进步。但是有一样东西的地位一直没变: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什么值不值的、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社会是现实的,我们要接受,每当我们看到穷苦的孩子冬天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冷的哆嗦,有谁注意到他们,他们的是中国人,的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我们忍心吗?而有钱人,贪官的人们,你们把人民的钱挥霍了,晚上游夜店,找小姐,找二奶,找小三,过的是花天酒地生活,忘记了人民,忘记了他的祖先给他们的忠告,真的不是人养的,是另类人,我看不起这样的另类人出现在我们的社会。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尽职尽责的担负起新时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对于不同的时代,历史使命感也不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使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其次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的和道德的要求。所谓“责任”就是对自己去做的事情要有一种爱(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对人民、对我们的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等至理名言都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从德育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一说到责任,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谁对谁负责”,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即将走入社会,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在我看来,不是什么以身殉职、以死报国,也不是非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造福社会,才是有社会责任感,才算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升华为主人翁责任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3).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社会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外在原因。这些外在原因之一是社会的多元化。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它在价值意义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有着其积极的效应和消极的效应。滋长了个体本位观念,为己观念,金钱万能观念。这三种观念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权钱交易,转嫁灾难,甚至组织卖淫,只要哪种形式使金钱来得轻松,那种手段就会被人们优先地使用。这些观念和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三是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就西方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想而言,它是一种个人本位主义。它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否定存在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原因。这是部分大学生淡化乃至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涉世不深,认识片面,观念偏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总是有着某种认识,抱有某种态度。分不清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阴暗、利益一致与利益对立,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是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他们的认识往往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以为真实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的社会,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把握不住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1.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2.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社会责任感是实现理想的条件。理想与责任是互相联系的,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既享有一定的权力,又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既从社会中获取,又要为社会奉献。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力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力。不讲责任和义务的思想是错误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的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团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

4.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诚信属道德范畴,是一条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砝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诚信的最佳办法是让每个人不讲诚信的行为,都在个人信用史上留下污点,使不守信用者意识到不守信用的代价在一生当中难以承受。在诚信时代,就是让守信用者享受诚信的回报,让不守信用者自食苦果。

大学生是连接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的排头兵。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的接触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接触,形成了认识专业、认识自我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真实地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这时候,大学生群体是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主体了。之前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包含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思想观念中肯定会对实际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大学期间真正地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并且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或者只写在纸上的理念,它需要通过行动内化为大学生思想的一部分。同时,这种理念是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固化,得到升华,得到传播。

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责任承担的落实和升华?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社会其他主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落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承担的思考

第一,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该自觉、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变化。无论是理工科类的学生还是文科类的学生都应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程中的变化。尤其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凸现的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矛盾的原因、发展和解决办法。同时,对这些矛盾的研究仅仅作理论层面的泛泛分析是不够的,并且会使这种关注流于形式。换言之,这种没有从参加的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所谓理论研究是脱离实际的,实践的价值不大进而对社会贡献也就微乎其微了。

大学生独立、自觉使自己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实现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成立能够充分实现自治的团体。这种团体的运作致力于充分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认识社会责任,积极地寻求社会上的资源来帮助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同时,团体的性质也使大学生之间关于社会责任的意识、承担实践的交流更加民主和平等。

第二,高校在落实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方面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大学不仅要靠社会上的公司、团体主动来找自己寻求合作,而且要主动出击寻找能达到理论与实践形成契合面的新阵地让大学生进行实践。具体而言,要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学校对学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中必须加入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而在为学生设置的具体培养课程和设施中要体现出这种应用。反观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关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毕业实习已经成为了必修的一块内容进而较好地解决了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而在专门针对思想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对实践的考虑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我们自儿童时期就开始进行学习的课程并且理论性是相当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检验标准也是多元的。面对这门针对主观精神世界建设的课程,更应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来检验这种教育是否已经内化为指导教育对象行动的标准,也只有实践才能促使大学生把所受教育的观念、理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社会。同时,在学校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上也要体现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的结合。如在网络资源的配置上、图书馆资源的选取上都应该体现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的特色。其次,学校对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的安排机制上要体现公平原则。尽管榜样的力量也是存在的,但作为大学生群体教育内部一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该是由小部分群体占有的。获得实践的机会不应该通过竞争的机制来争取。相对而言,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所以在有项目、资金支持的实践活动或者是假期中进行的活动应该让其他非干部的同学多参与。

再次,社会上的力量尤其是媒体舆论的力量必须秉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关注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且对其原因、发展的趋势引导好人们思考方向。舆论力量不能仅仅单纯为了吸引眼球而肆意宣扬某些大学生道德滑坡、漠视社会、人生责任的事件,而对事件的诱因及应该吸取的教训、应对措施等舆论应作的本份的、体现媒体积极价值的事情却忽略了。这里的媒体还包括了娱乐产品的制作者和发行者。娱乐产品是精神世界建设中重要的中介。大学生是精力充沛和思想活跃的群体,也所占比重很大的娱乐产品的使用群体,他们模仿娱乐产品内容的能力相当强。如果娱乐产品其中充斥的是关于反动、自私、暴力宣扬等消极思想,就无异于象慢性的毒药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意志。这实质是对作为社会希望的大学生思想世界进行破坏的行为。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来源的多源性也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传播不良信息和思想的温床。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和及时删除不良思想的环节是在源头上堵截这种软性的毒品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的做法。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历史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当前在很多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倾向。

关于此,很多关注大学生教育的专家就说了,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没有社会责任感了。有的分析说,改革开放后,社会处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使得我们这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对社会产生了扭曲认识;有的说,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是文革后期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当惯了,踏入社会之后,很难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有认同和自愿负起责任;也有的说,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入国内,毒害了青少年群体,使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变得冷漠而不去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了。

我知道这些专家分析的都头头是道,但仔细想一下,这些原因不都是大人们造成的么?民族文化的劣根,使得大人们面对市场经济这个新生事物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不完善的机制让很大一群人钻法律的空子,权钱交易,假冒伪劣,逢场作戏等种种丑陋的现象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不会玩这个的人反倒不正常,和不适应这个社会了;自私自利的心态,使他们把他们自己没能力或者没机会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拔苗助长,使得我们还有比我们更小的学生们,眼里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只懂得学习,不关心社会。然后大人们看到了这个现象了,气愤了:这可不行了,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得找出来原因不可。于是他们怪我们这些受害者本身,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或者从外部来找原因了,说人家外来的文化不好。人家国外的文化横行了数百年了,都没问题,怎么到我们国家就有问题了呢?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也是“橘生淮南,橘生淮北”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上找找原因呢?

就只谈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开始都是有责任心的,曾几何时,“五四”运动是多么的轰轰烈烈,很简单,热血青年,怎么可能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如果一个人整天见到的听到的,跟他所受到的教育都格格不入,甚至刚好相反的时候,他能不心灰意冷么?如果他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行事屡屡碰壁的时候,他还能不变换思路么? 我们现在也讲求“人文主义”,所谓人文主义注重一个“人”字,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人都有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权力。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应有价值都实现不了,怎么能去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任呢?他想奉献也奉献不了啊。所以说,一个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就是在实现他的社会价值。然而,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们都非常避讳谈个人价值或个人利益,或者一旦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前面了就是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诚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以至损人利己,确实不可取,或许我们就不应该整天“个人利益”“集体利益”这样子提,似乎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自利?我们为什么不换成“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呢?个人价值不实现,集体价值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呢?同样的,不能保证个人实现价值的集体又怎么是一个好集体?然而追求个人价值或者通俗的说法叫“个人利益”乃人性之根本,于是,明着不行,就来暗的,所以大家都来阴的,所以我们都很擅长虚伪和逢场作戏。

追求个人价值,天经地义,就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金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摆在桌面上呢?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撕下虚伪的面具呢?当一种思维行不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思维?

再次回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几个字眼上,我认为,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原本有,可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它慢慢地褪去了。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大学生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历史责任。所谓的责任也就是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社会呼唤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第一要确立主导价值观,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第二,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责任感,社会荣誉感.第三,大学生应该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有能力去承担历史责任.那么,到底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呢?其实每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都不同.我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中国社会现状讲起.首先,我们当代中国的目标还是要发展经济,.在今年2011年发表了新的十二五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阶段.因此,面对新的发展状况,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应该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起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远大理想,才能够及时的抓住机遇,实现发展的跳跃.但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腾飞的过程中,发现10年来中国出现了很多矛盾,社会矛盾各种各样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人就把当代的中国社会比喻成一辆列车,是一列高速行驶的各种机能正在不断完善的新干线 但确是辆满载乘客超员的列车,中国老百姓就像是列车上的乘客 虽然列车速度很快(经济发展速度)但实际上座位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各方面的要求比如就业生活个方面)乘客只能勉强有座位不少乘客还是站票没座的(普罗大众老百姓草根阶级根本过不上足够体面的日子,像有私人别墅,私人游轮,每年都能出国观光旅游,过奢华生活这类的享受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更别提什么附庸风雅了,不工作就没饭吃)也就是说虽然列车跑得快但列车上的乘客根本就没有100分100享受到新干线的乘坐安逸,能真正享受乘车乐趣的也就是一部分有产阶级大腕富家子弟能在头等舱里玩浪漫.大多数的人还是得紧巴巴的守护好自己辛苦打拼来的座位(社会地位)同时中国社会就像是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虽然运动的很快但磨损也是很大的,一边在高速运转一边在冒烟.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下,隐藏着正在倒计时的炸弹,隐患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早晚会爆发的.面对这种现状,当代大学生要承担的再一个的历史责任就是要以改变这种现状为目标,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从不同方面平衡社会的发展.第三,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只有切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响应共产党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多么伟大的科学家,多么经典的名言,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休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我国在新世纪第一部有关道德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引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指路明灯,其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进取、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代大学生必须按照这些要求约束自己,发展自己。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烧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客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茫,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的学习好本领,练好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用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为之一生奋斗.??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回顾一下历史,从这些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 那么,进入十二五教育规划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其智力因素即知识水平,更要看德育的种种表现。“德”的标准是很宽泛而实在的。但真正配称为人才的,至少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基本的社会道德。宋朝司马光在总结前人做人经验的基础上,曾特别强调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判断标准。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们纷纷将“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如今爱国的表现已不再是救国,而是兴国、强国。当代生产力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继承人,他们将决定祖国的命运。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而且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自觉意识,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自觉意识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能力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

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流行于全世界。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大学生的历史要比中国大学的历史要稍长一些。洋务运动中被派往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德杰出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摘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为明朝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使命???时代 一,大学生的社会历史地位

大学是近现代教育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流行于全世界。中国的大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中国大学生的历史要比中国大学的历史要稍长一些。洋务运动中被派往国外留学的大学生应该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

自从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早期的留学生们对中国学习西方,中国的近现代化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詹天佑,鲁迅,周恩来,邓小平,华罗庚,郭沫若,钱学森,李四光,侯德榜等人是他们中德杰出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就是未来和希望。他们素质如何,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认清当代大学生责任与使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明白了大学生的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后,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主要是因为:

(一)???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所要求的。大学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这是祖国和人民群众所要求的。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他们的素质如何,受到祖国和人民群众的热切关心。每一个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人都希望我们的接班人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都希望我们大学生有上佳的表现。

(三)???这是时代所要求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广泛和深入的发展。各国间的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白炽化。而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现代人才的主体收到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培养人才和招揽人才的政策,方案。而我国要想在这轮竞争中胜出,除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还必须加强他们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激情。所以说,认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实为大局所趋,形势所迫,不能有半点含糊。三,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现状

整体良好,但非常令人担忧。

从全局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他们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心。他们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他们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他们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

但是,大学生在责任与使命方面的问题着实令人担忧。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满口的粗言秽语让人侧目;不顾年迈的父母和深深爱着他们同学、老师而撒手人寰的大学生一再出现,不能不让人疑惑:大学生究竟有没有责任感;马加爵、刘海洋事件更是让人瞠目。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使命意识不强的现状十分令人心痛。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现象感到不满,部分人甚至因此对大学生产生一些偏见。而且,这一不良状况似乎并没有很大逆转的迹象。这一切不得不让人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导致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受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这是外因。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特别是在部分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的人群当中,而部分学生则很遗憾的成为这一群体的成员。

2、我国教育部门在这方面重视不足。近年来,国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依然很多。对大学生责任与使命意识教育的缺失,正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大学教育出现以下严重的问题:重科学,不重人文;重理论,不重实践;重能力,不重品德;重形式,不重实质等等。或许,这看起来有些偏激,但这些确确实实的存在着。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些,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但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3、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一把双刃剑,他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也带来社会风气的下降。追名逐利之风盛行,人们之间的关系业多出了几层涵义。人们的利己之心相当强烈,责任意识急剧下降。这些都使得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不在像我们的前辈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多的是“为一己之利而读书”。虽然这些并不占主流,但他们又很强的蔓延势头,在青年学生中大有市场,而且影响极坏。

4、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社会风气的下降,也使的我们家庭教育出现了惊人的变化。父母们给我们灌输的更多的是怎样去与别人斗智、争夺,怎样去投机取巧,怎样去牟取个人利益;五讲四美三热爱,早就被压在床头柜下面了。

5、部分大学生放松了对自己要求,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风气的濡染,家庭教育的扭曲,国民教育的缺失。这一切就造就了部分学生的意志的消沉,追求的低俗化。他们过度追逐物质的享受,从不知使命、责任为何物。自己的生活、人生大都是一塌糊涂。

虽然目前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大学生已经是“与家与国无望”了。出现了这些问题就是在要求我们去战胜它们、超越它们。我们是时代的强者,我们必须成长起来,完善起来,强大起来。不仅仅是在肢体方面,更是在头脑方面、思想方面 历史使命的内容: 1、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顺时代潮流而动,作时代的弄潮儿。我们

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谈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 重温90年征程,从烽火连天、红旗漫卷到中华崛起、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征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发展史。让我们向历史探寻成功密码,问前辈求取决策智慧,聚群力坚持科学发展。满怀豪情的从历史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至今已然经历了90年的历史,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共产党由最初仅仅由十几名党员组成的小党发展到如今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个光辉日子即将来临之际,作为一个最普通的大学生,我想用我的文字记录下我对党的无限热爱以及我美好的祝福。

进入大学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党组织,并且现在也仍坚持努力着,同时也有一个愿望,就是有机会要去遵义、延安和西柏坡看一看,走在那崎岖坎坷的长征路,感受那曾听了无数遍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我想这是人生中重要的纪念意义的时刻也是对我的精神的一次崇高的洗礼!纵观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从它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是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冲破国内外一切束缚和阻碍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就如同在慢慢长夜之中为人民群众送来了光明。那些光辉的历史,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此时此刻,我们更加缅怀毛主席、周总理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缅怀那些为党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们是为共和国负重的一代伟人!

???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政治基础。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国终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很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地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为此,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实,突出发展经济; 为此,我们推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实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其实质是吸引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此,我们突破了传统的错识,要求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为此,我们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今,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致力于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通道。90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无愧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它是自觉地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争取代表而且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求,中国共产党才能书写这90年的光辉历史。

1919年5月4日,由于主权问题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到来,也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935年12月9日爆发的一二九运动,是一场由共产党领导的大型学生爱国运动;1946年2月由中国学生发起的反苏运动,抗议苏联侵犯我国的主权;1976年4月5日反对四人帮的“四五运动”,更是由学生运动演化而来的正义之举。历史表明,大学生群体为推动革命发展、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接近百年的磨练和砥砺后,也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奔赴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和中轴力量。? 我们在这里迎接建党90周年,身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延续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忠于党、信任党、维护党,时刻高举党的大旗,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大学生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当时代背景改变了的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年代那样反对落后阶级或者应对民族危机而投身革命,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时,仍然应该以大局为重,做生活和思想上的理智者。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存在于党内外的诸多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审视这些问题,而不能以此否定共产党的伟大地位,脱离与党的关系。

首先,在意识形态上,我们是广泛并深刻的受到西方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思潮影响的一代,我们讲求个性解放和充分发展,但这并不与党性修养冲突。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共产党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原则,在意识形态的最深层次上始终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举党的旗帜,在党的领导和指引下实现人生的价值、个性的解放。

其次,党性修养不是口头说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磨练和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脱离生活实践谈论理论和修养,而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扎实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提高自己参加工作的能力。

最后,积极维护党的地位、忠实党的领导。如前所述,我们需要发现和解决目前存在于党内外的各种社会问题,不隐瞒、不保守,但更不能盲目激进的反对党、否定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性思考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不能因为局部的、目前的、个人的问题而一味愤青的否认党作为国家和社会领导者的核心地位,更不能偏激的对待党的政策和问题。维护党的地位是每个党员不可推脱的责任,忠实党的领导是每个党员的光荣义务。年轻人在字典上的解释是是指有理想的,敢于创造,积极向上的,努力为梦想拼搏进取的人。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敢于创造,积极进取,为了梦想抱负不断努力前进的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努力奉献着自己的一份薄力。

?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继承光荣的传统,就像歌曲中唱到的那样,“心贴着心,并肩风雨行,百姓有您享太平。今生认定跟党走,幸福中华太阳升!”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强盛中国!在党的9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心中充满着对党的无限感激和崇敬。我一定会牢记时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为党的90华诞献礼!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增强

一、社会责任感的概念

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责任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组织对社会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当今不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主要应该具备三点品质: 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为他人作出奉献和牺牲。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正是由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努力地工作。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那些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是应该为我们痛斥的,从发动世界大战的希特勒,到侵略中国的东条英机。从事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到鼓动他人反国家反民族的右翼势力。因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为人类的进步,为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在褒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在批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人,但是我们现在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管是做大事还是小事,都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做,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如果地球上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大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不在有战争,我们的环境将不在遭受破坏,世界上将没有贫穷,没有饥饿,没有艾滋病。如果我们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爱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国家将变得更强大,人们生活更幸福。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

社会责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道德的世俗化,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社会原因。首先当今社会已经由原来的同质社会变成了异质的多元社会。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社会整体的背景变得越来越不清晰,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人们因此也越来越难以对自身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认同。于是,人们也就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自身原因。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通过上大学来确定自己所要承担的专门职责。表面上,他们是根据社会需要来自愿地选择其所学专业,但实际上是根据哪种专业有更丰厚的经济收入来选择的。更轻松体面的工作,更丰厚收入的想法是潜藏于上大学的目的之中的。二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已经习惯于从父母那里索取财富,从老师那里索取知识,只享受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认为自己是出钱读书的,有权要求修改教学计划,有权要求选课,有权要求选教师,但从未考虑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纪律、聆听教师传授知识等义务。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举措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迟早要由他们来承担,因此他们必须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公意识,才能担起历史重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高校教育者的积极引导。

1、加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好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弘扬传统文化,使他们的责任感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行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应积极配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宽容和思维发展空间,教导他们尽量多去考虑别人,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学校应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人的成才目标,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3、建立一个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并把结果记入档案。学校教育应把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在学生评优与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科目。同时,在社会责任感的评价体系中,应当精简和优化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指标,使其在实践中可行。除了在学校,在其他领域的考核中,社会责任感也可以作为一项必要的考核内容,如在公务员的录用与政绩考评、企事业员工的录用与晋职加薪等。

4、社会应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在引导大学生时,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他们及早的接触社会,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感受到自身的责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5、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结合实际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活动中要十分重视用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劳模人物和学生身边的“责任典型”教育激励学生,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6、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7、大学生自身也应作出努力。大学生平时应积极开展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活动。每个人的认识都有一定的优点,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应该努力的认识自己,以作出积极的改变,同时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除此之外,也应当结合实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多了解时事新闻,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紧密配合,特别是学校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一些所在群体中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一)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在弄清楚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趋势?以及我们面临的“现状”和“历史趋势”之间到底还有多少距离?

影片《走向共和》的大结局播放了国父孙中山的生平感慨:“我孙文此生啊,没有别的希望,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孙文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

——没错,我们面临着的历史趋势,就是“走向共和”。

什么是“共和”?——“共”是多人协同的意思,“和”字从禾从口,是调五谷以合众口的意思(古代有调酒器,名“盉”,专门用来掺和各种谷物酿制的酒,以达到最佳味道。此字从禾从皿,禾指五谷,皿指盛器,造字原理与“和”相同),所以,如果把政事比作众人口味,把执政比作调和众人口味,那么“共和”就是两人或多人协作共事,一起调和大众口味,以达到满足天下大众要求的目的。在体制上,它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相对。

正如国父孙中山所言: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历史不容颠倒的趋势。为了弄清楚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我们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现状和历史趋势之间,还有多少的历史距离?

(二)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现实状况?

我们“走向共和”了么?——让最权威的声音来说话:

据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组织结构图”显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个机构“选举”产生两大主要权力执行机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中,“中央委员会”又细分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四大权力执行机构。

纵观共产党的整个权力组织结构,我们发现:除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之外再无第二个具备监督约束性质的权力机构。而作为仅有的一个监督约束的权力机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权力和地位又远低于中央委员会。作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掌门人,“中纪委书记”同时也兼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倒数第二把手。“中纪委书记”的这种职务上的交叉就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制度漏洞”:作为仅有的一个监督约束机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又不得不服从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这就在制度上产生了一个“监督约束”的“真空”区域。

这个“真空”区域必然成为中国“走向共和”的最大阻力点。——因为,“监督”的“真空”必然成为人性丑恶面得以滋生和发展的温床。在这个“监督真空”区域里生活和执政的人,一年两年或许可以洁身自爱,十年二十年或许也可以洁身自爱„„但五十年、一百年呢?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督真空”带来的必然是人性邪恶面的肆虐。这是最最基本的历史常识。

因此,理性的逻辑告诉我们:中国“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是消除这个“监督约束”的“真空”区域。不然的话,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督真空”里的“毒瘤”将会越来越大,“走向共和”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直至出现一个难以破解的历史僵局:改革者首先被“革命”——就像前苏联那样:即使执政者有心改革,也不得不屈服于体制的巨大惯性和阻力,最后不得不让整个体制土崩瓦解、走向畸形的“重生”。

(三)我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从上文“现实状况”和“历史趋势”的距离来看,我们不得不去揣测一个大胆的话题:作为处在“监督真空”区域中的、天天出现在《新闻联播》上的执政者,他们是否希望“走向共和”?

这是非常严肃且艰难的一个话题。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要承担历史责任的“我们”,就必须在“历史趋势”和“执政意愿”之间做出“二选一”的痛苦抉择。

——但幸运的是,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执政者深知国父孙文的教诲和前苏联的历史教训:“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面临的问题仅仅是: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以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走向共和”、从而承担起我们的“历史责任”?

文末,笔者给出2个“承担历史责任”的“基本原则”。在这2个“基本原则”的限定下,我们再“自由发挥”:

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不能允许国家和政府体制土崩瓦解。我们不能步前苏联的后尘:前苏联的解体的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它在塑造了美国“一枝独大”的同时,也让俄罗斯民族陷入了痛不欲生的悲惨境地。苏联解体后的10年,整个俄罗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混乱不堪,直到出现一个政治天才“普京”之后才有所好转、获得“重生”。而其他独联体国家,则因国力弱小而直接被世界舞台所冷落。

第二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不能允许国家和政府体制停滞不前。我们要像温家宝总理号召地那样:必须积极稳妥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至死方休!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来自体制上的“监督真空”就会滋生大批邪恶的末日执政官,早晚会危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安全。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我们不可以将自己的独立精神销蚀殆尽;不可以对公共政治不闻不问;不可以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可以在社会事件面前一味地按照官方宣传办事、或者一味地反对反抗。我们要有理想、有信心、有智慧,“坚定不移地支持政府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至死方休!”

——哪怕我们仅仅只能“围观”,那也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因为“围观也是一种力量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 很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对此,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教、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越来二元经济结构还有改变,地区差距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世纪之交的年代,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有极大的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是可以实现,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二是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我们可以抓住新科技革命产业化的环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3、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2、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 很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对此,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教、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越来二元经济结构还有改变,地区差距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世纪之交的年代,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有极大的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是可以实现,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二是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我们可以抓住新科技革命产业化的环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新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时代的历史使命为已任,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发展的源流,迎接变革的挑战,从而树立起为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的伟大志向。

3、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学历史地理课程论文-黎族的历史地理】相关文章:

大学关于历史的论文题目04-02

历史大学论文提纲08-03

大学历史论文提纲09-03

大学历史论文题目04-08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05-11

大学历史毕业论文05-15

历史大学毕业论文05-15

大学历史论文参考文献10-28

历史大学论文参考文献11-03

大学历史多媒体教学论文04-22

上一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下一篇:上期六年级第三次语文综合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