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猫为题的作文

2024-07-17

以猫为题的作文(精选5篇)

以猫为题的作文 第1篇

生活中,当人们看见流浪猫时,因为怕它们身上带病菌,大都会转身离去或避而远之。而我姥姥的新邻居——王奶奶却用爱来照料它们。

王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她头发花白,鼻梁上总架着一副老花镜。她虽然身材不高又瘦小,但干起活来决不输给年轻人,好像总有使不完的精神头。王奶奶的老伴五年前就去世了。一次王奶奶在街上看到了一只后腿有残疾的流浪猫,觉得它可怜,就抱回了家。从此王奶奶就开始收留流浪猫。为了养猫,她把原来的房子卖了,买了现在这间带小院的房子,成了姥姥的邻居。王奶奶对这些猫可好呢,每只猫都有自己的名字。每次我去姥姥家,总能看见王奶奶忙里忙外的,不是给猫洗澡,就是给猫梳理毛。为了给这些猫“加菜”,她有时会捡废品卖钱后买猫粮。在王奶奶的精心照顾下,这些猫变干净了、变漂亮了,完全不像流浪猫了。

一天中午,我正在姥姥家吃中饭,突然听见王奶奶家的门“砰”的响了一声,同时传来了一个男人的喊声:“别跑,站住!”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忙出去看。原来是王奶奶的儿子正在捉一直猫。他费了好大劲儿才把那只猫抓住,自己的衣服却弄得脏兮兮的。见我们都在看他,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您看,这猫太不听话了,总喜欢往外跑,我妈自己哪弄得了呀。”“我弄得了。”不只什么时候王奶奶已经从屋里出来了。只见,她一边手叉着腰一边提高了嗓门说道:“你别瞎操心!我的事,不用你管!”“这小黑子刚来,淘了点儿,过几天就好了。”一提到她那些“宝贝儿”,王奶奶的语气立刻变得温柔许多。“妈,您这是何苦呢?您要是觉得闷,就去我那儿住,您这么大岁数了,就别受这累了。”“我跟这些猫有感情了。再说,我身体挺好,不用你担心,有空我去看你们。”王奶奶的.儿子见劝不动王奶奶,只好摇着头走了。看到这里,我有些不理解:王奶奶是不是太固执了,难道天伦之乐比不上与流浪猫的感情吗?

那天我来到姥姥家,一进楼门就发现,往常王奶奶家的门总是留着一道缝,目的是为了让猫进出方便。可今天王奶奶家的门却关得很紧。我连忙去问姥姥发生了什么事。姥姥叹了口气说:“昨天白天,王奶奶突然晕倒了,你姥爷赶紧打了120,把王奶奶送医院了。”“那现在王奶奶怎么样了?”我关心地问。“刚醒过来,她儿子正在医院陪着她呢。”“那,那些猫呢?”“我刚去看了,昨天晚上的食物它们还没吃呢,你去看看吧!”当我轻轻地推开王奶奶家的房门,发现以前淘气的小猫们,现在都安静地趴在地上,远远地望着食盆却无动于衷。它们好像在担心王奶奶又好像在等着王奶奶。

就这样王奶奶住了一周的医院,这些猫只是渴了喝一口水,一口食也不吃。王奶奶听说后执意要出院。大家把她接回到家时,所有的猫立刻来了精神,欢蹦乱跳地围着她。它们用舌头舔着王奶奶的手,用身体蹭着王奶奶的腿,表达着对她的想念。而王奶奶一会儿拍拍这只,一会儿搂搂那只,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傻东西,我知道你们想我,我也想你们呀,可你们怎么不吃饭呢?快去吃东西,你们养得壮壮的我才高兴呀!”这些猫好像听懂了王奶奶的话,纷纷聚集到饭盆前抢着吃了起来。“这就对了嘛。”王奶奶脸上带笑着,眼泪却从她的眼里淌了下来。这一刻在场的人们无不被这感人的一幕震撼了。

我想说王奶奶的付出是值得的。她的爱散发着金色的光芒,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动人……这个场景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以猫为题的作文 第2篇

母爱伟大,母爱无边。为孩子,母亲可以赴汤蹈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题记

猫妈妈守在洞口,静静的等待着。它时而竖耳细听;时而抬头向马路对面张望,它在等待它的前主人——小彭。

这儿没水没电,没人居住。这是一处拆迁工地。猫妈妈原来有家,主人因拆迁搬离。它留恋这里,不愿离开,变成了一只流浪猫。几个月后,它还在这里生了一窝小猫崽。刚动迁时,在人们留下的废弃物里,不凡有食物可寻,猫妈妈不愁吃喝。随着楼房倒塌,工人撤出,变成一堆废墟后,猫妈妈已很难寻到食物了。

也恰在这时,一直在寻找猫妈妈的小彭寻见了它。从那时起,小彭每天拿着食物来喂养它。久而久之,猫妈妈形成了习惯,每天按时在洞口等待小彭。随着小彭一声“乖乖”!猫妈妈“喵”的一声从洞口跳下,然后大口、大口的嚼着那些食物。猫妈妈的`饭量很大,它要哺乳三个孩子。它吃饱了,还会刁起剩下的送到洞里给它的孩子们尝尝。

小彭每次来都会抱起猫妈妈说:“乖乖,跟我回去吧?在这儿,多受罪呀!”可还没走几步,它就会挣脱小彭的怀抱跳下来,用身子蹭着小彭的腿,“喵喵”的叫几声。仿佛在说:“我的孩子怎么办呢?”把小彭心疼的泪水涟涟。

所谓“洞”,是一间民房的烟道。空旷的拆迁工地,唯独剩下这间房。是留作门房?还是另有他用?不得与否!猫妈妈的家原在拆迁的废墟下。一天夜里,挖掘机轰轰隆隆来铲垃圾,惊得猫妈妈一家逃离了家门。幸亏跑得快,再晚一步,就会有被掩埋的危险。性急之下,猫妈妈相中了这间无人居住的房子。它把自己的孩子叼到嘴里,顺着烟道一个个的送到了屋里。这里很安全,就是出行不便。烟道离地面太高,只有猫妈妈能上去。

今天太阳落山了,也没有等来小彭,猫妈妈焦急万分。它那儿知道,小彭高烧不退,正在医院打吊瓶呢!猫妈妈饥肠辘辘,饥饿难忍。洞里也传来“喵喵”的叫声,孩子们也饿了。猫妈妈赶紧回到洞里,侧身卧下,给三个孩子喂奶。没有饭吃,哪来的奶?小猫不管,它们只管含着干瘪的奶头使劲吸。

天渐渐黑了,猫妈妈站起身,爬上烟道,在外面溜达了一圈,也没有寻见食物。它来到马路边,想到对面去寻找。可疾驶而过的车辆,使它望而却步。只有再等等了。夜深了,人静了,马路上已没有了车辆。猫妈妈终于等来了时机。它像剑一样冲过了马路,突然,身后的汽笛声使它惊慌失措,它左闪右躲,还是“砰”的一声,被撞到了头部。猫妈妈口鼻流血倒在了马路边、倒在了血泊里……它死了!离小彭打工的店铺只一步之遥。

第二天,小彭来上班,一眼看见了躺在路边的猫妈妈。小彭伤心欲绝,痛哭流涕,她掩埋了它。而后,小彭又费尽周折,撬开房门,救出了三个奄奄一息的小猫咪!

编后话

以猫为题的作文 第3篇

我拥有的爱孙煜

看到这个题目, 只有一个字涌上我的心头, 那就是“爱”。

爱有很多种, 有母爱, 有父爱, 有同学之间的关爱, 朋友之间无话不谈、互相关心的爱……这些都是伟大的爱, 相比之下, 我却为我拥有父亲那样默默无闻的爱而感到自豪和开心。

初中生活开始有一些紧张。从开学的第一天每周一到周五我都不回家, 所以我就很少看见爸爸妈妈, 和外婆、表妹住在一起。如果妈妈有空, 便会晚上上班顺路来看看我, 来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而爸爸呢?只有在我周五晚上回到家时才能看见他, 有时放学迟了, 爸爸都去上班了。因此, 我对爸爸有了一点点的埋怨, 只有一点点, 在这种感觉一天天开始增多时, 我不得不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爸爸是如何如何的爱我, 每当我周五回家时, 爸爸都会亲自下厨, 为我烧许多许多好吃的饭菜;当我晚上在家住的时候, 他下班后都会轻轻地推开我的房门, 然后又轻轻地帮我盖好被子……听了这些, 我对爸爸埋怨的细胞似乎在开始慢慢的减少。直到那一天, 它完全的消失了, 从我的内心深处彻底的消失了。

又是一个周五, 晚上回家迟了一点, 又没有看见爸爸, 但桌上却有一些好菜。妈妈让我快些吃饭, 全都是爸爸亲手烧的拿手好菜。晚上, 看了会儿书就睡下了, 可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我又把那本书拿出来了。直到十点多钟, 看了看钟, 看爸爸就要回来了, 灭了灯, 便开始睡了。

爸爸回来了, 可我并没有睡着。我的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 爸爸走上前来, 帮我轻轻地盖好了被子, 然后又轻轻地走了出去。也许就这么简单, 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 让我深深地被感动了。不知怎么的, 我的眼角流出了晶莹的泪珠……

是的, 爸爸对我的爱是那样的默默无闻, 但对我来说, 我拥有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最无私的爱。

生活依旧是那样, 一样的紧张, 一样的周五回家, 一样有美味佳肴, 一样的轻轻开门, 一样的轻轻盖被子, 一样的爱, 伟大的爱。

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学生习作。小作者真实地记下了她对父亲的心路历程。特定情景的营造与渲染、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内心情感的斗争激烈, 自然地牵引着我们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学生作文要写出“自己”的、“诚实”的话。让学生真切地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体悟生活中的情、理、趣。然而, 现在学生的习作越来越呈现出两个弊端, 一是缺乏真实性, 假话、套话、空话一大堆。二是情感沙漠化, 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最基本的尊重、理解、爱和感恩。

确实, 我们该从孩子最本真的情感出发,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让学生真实、真诚地面对人生, 从培育丰富的情感入手进行作文教学的指导和引领, 使学生认识到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 写作是从“心坎里唱出的歌”;写作的过程是心灵的发育过程、生命的成长过程, 由稚嫩到圆熟, 由单纯到丰富, 不止是文笔的历练, 也和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同步。如果一味地追求写作章法和技巧, 那只能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行为。

那是一堂作文课, 第一节课现场作文, 题目为“我拥有”, 第二节课, 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自评、写评语、打分, 然后小组评, 补充评语, 小组推荐等。我首先现场朗读了被小组推荐的也是很自信的两位同学的作文。读完了, 全班掌声四起, 啧啧称赞。我觉得这两篇文章无论是在文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不错, 但总觉得在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背后还少了点什么。然后我问, 还有没有同学将自己的作文读出来让大家和老师一起来评一评的?一位女同学孙煜怯生生地站了起来说, “老师我来读”, 她脸上闪着红晕, “我的题目叫‘我拥有的爱’”, 同学们都笑了, 有的还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孙煜读着, 声音有些沙哑, 也有些激动, 课堂逐渐安静下来, 当她读到“爸爸回来了……”那一段时, 她有些抽泣, 下面也有些同学涨红了脸, 低下了头。当她读完之后, 教室里静悄悄的, 我看得出, 很多同学都沉浸其中, 过了一会儿, 才逐渐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知道同学们都被孙煜同学真实的情感和父亲真挚的爱所打动, 因为他们也都经历着这样的生活。大家都踊跃参评, 有人说, 她写的是我们身边真实的事, 谁都经历过, 但我们就想不起来写;有人说, 对爸爸的爱还表明孙煜很细心, 她能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爸爸的爱, 而我们都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有人说, 我认为她的文章结构严谨, 篇末点题, 读起来让人感动。后来学生都说, 我们想听听老师怎么说。我说, 我想听听你们的父母、亲人怎么说, 其实我想我要说的学生们基本上都说得很好了, 我想用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教育资源, 通过父母的点评促进他们和子女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于是我马上把这篇作文复印了36份, 让学生每人带一份回家, 读给父母听, 并请父母写上评语。

刘同学父:写得很感人, 很棒!

倪同学母:这位小孩写得很好, 把无私的爱表现了出来。

黄同学父:这个孩子是个知道感恩的孩子, 她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父母的无私、细腻的关心和爱护, 由此我不仅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愿他也能感到无私的爱, 因为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爱他们的孩子。

刘同学父:关心家长为自己做了些什么, 体会爱的真谛。其实爱就在自己的周围, 或给予、或接受, 要用自己的真心、诚心、热心、爱心去回报, 才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曾同学父:本文通过几个小事, 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感情热烈, 行文流畅自然, 语言干净利落。

潘同学母:文章情感真挚, 语言质朴, 从小处着眼, 体现了深沉的父爱, 是一篇佳作。

……

当我在课堂上读完这些评语后, 我想, 这不正是我要对学生所说的话吗?看到学生的激动和投入, 我知道, 通过让父母与子女在交流中评价作文, 可能对学生的习作和做人更有效。

常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 校门口醒目的校训“爱你的妈妈”;也想起美国中小学守则, 从“对老师称呼要礼貌”起列出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语言行为要求;再到今年上海高考出现的一篇70分的满分作文《他们》, 作者是将目光投射到一个不受关注的群体———农民工子女身上, 真实地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 体味了他们的心灵世界。“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真情”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把生活写进作文, 使学生的作文用真事打动人, 用真情感动人呢?

第一, 作文教学应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写阅历, 还是写阅读, “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 教学生习作, 不只是训练外在的语言形式, 最根本的是要培育学生一颗真诚的心灵, 在写作与阅读的过程中, 丰富情感, 增长阅历, 学会表达。

第二, 细节处见精神。学生习作的空洞乏味, 很大一部分是对身边的世界缺乏感触和感悟, 特别是对生活中的细节失去了敏锐的嗅觉, 有的甚至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 只有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 从细节着眼, 从小事体味,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写出言之有物的作品。在竞赛的作文中我们也发现, 不真诚的风气甚至已经蔓延到校园里, 《中文自修》主编李锋教授指出, 作文竞赛每年都要求学生签署“诚信声明”, 但主办方却每年都收到检举信。失却了对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 失去了敏锐的嗅觉, 习作怎能不假、大、空?有的作文还明确写道:“同学之间的谎言渐渐成了习惯用语, 有时竟能脱口而出一句毫无破绽的谎话。久而久之, 真诚死去了。”对此, 学生们呼唤真诚“回家”。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也指出, 学生最不愿意写的“真诚”正是当代社会最缺失的东西。

第三, 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习作往往是学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反映, 习作的空洞乏味往往是思维的僵滞和模式化的反映, 只有真诚、灵动的文章才是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表征。然而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 交往圈太窄, 课外阅读太少, 生活体验贫乏。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感动, 首先需要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 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教材、影视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另外从阅读中寻找写作动机, 也是一种激发。

叶圣陶先生谓之“触发”:“读书贵有新得, 作文贵有新味, 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激发也可以通过充满激情、富于启迪的作文前导语, 创设情境, 酿造氛围, 为贫乏的心灵注入感情的“酵母”。如果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指导, 那不是激发。激发还应包括评价的激励原则, 要摒弃那种用所谓单一的线形标准评价文章, 而代之以评价标准的宽容多元, 鼓励多元, 注重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新鲜的见解。孙煜同学的习作鲜明而真实, 就有效地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热情, 也启发了他们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家长的评语从为人父母和成人的阅历的角度出发, 或称赞, 或感慨, 或评点, 或进行再教育, 这个过程中学生习作、家长评语、师生互动这些教育资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育环境, 学生既学会了写作文, 也学会了怎样做人。这也应了我们语文教学中“因文解道, 因道悟文”的教学规律。

以猫为话题的四年级作文 第4篇

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猫,因为猫很可爱。

初六的下午,我和妈妈、姥姥准备去看我姥爷打麻将。到了那里,我们3个人一人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那儿边看姥爷打麻将边晒太阳。这时,我眼睛的佘光瞟见有一个东西过来,是什么呢?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猫。“哇!好可爱呀!”看到猫之后,我不禁叫道。只见这只猫体形娇小,头不大不小,脸上是黑白相间的线条;头上长着一对小耳朵,假如有东西掉到它的耳朵上去了,它的耳朵就会一动一动地把东西抖掉;它的脸上长着一双淡绿色的眼睛;眼睛下有一个扁扁的粉红色鼻子;嘴小小的,几乎看不见,只有在叫的时候才能看清里面的红舌头和4个尖牙。身子也是黑白相间的。只有一条黑黑的尾巴。身子下的4条细腿很可爱,下面有爪子,爪子能伸能缩,捉老鼠时伸出来,玩儿时缩回去,我把一张纸举高它还能立起来咬呢! 猫很爱干净,等我们跟那只猫熟了之后,它便开始“洗澡”了:它首先把爪子舔湿了,然后舔一下爪子用爪子弄一下脸,连耳朵也洗了,这样来来回回弄几次,就换一只爪子洗。洗完脸之后开始舔前腿,然后它躺下来舔它那白白的肚子,之后才满意的站起来。 洗完之后,它在阳光下躺着晒太阳,我便伸出手逗它玩儿,它就拿小爪子抓我的手,我的手越来越高,它就“喵喵”的叫了起来,然后它终于抓住了我的手,它把爪子放到我手上,我觉得它的爪子软软的,而且非常轻。之后,它就站了起来,我学了一声猫叫,它便使劲儿掏地上的一个小洞,里头是些纸,可能它以为里头有老鼠吧!过了一会儿,它的主人回来了,它也就进屋了,我也恋恋不舍的回去了。 我上面所介绍的猫,我想就足以让我们喜欢猫了吧!

中日文化的比较―以猫为中心 第5篇

关键词:猫;文化;中国;日本;复杂心理

猫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宠物之一,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关于猫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影视作品等。日本关于猫的描写早在《日本灵异记》、《枕草子》、《源氏物语》上就已出现。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形成了现在日本独树一帜的“猫文化”。“招财猫”、“猫咖啡店”等关于生活方面的猫现在十分流行。关于以猫为主题的小说,动画,角色群,也有很多的代表作品。《我是猫》、《hello kitty》、《哆啦a梦》、《猫的报恩》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名。同样在中国也有很多关于猫的神话传说和语言表达,但较之日本为之甚少。同样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对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猫却持有相当大的不同印象。本文将通过有关猫的文献,谚语,传说,影视作品等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中不同的猫的认识展开叙述,然后从中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的了解两国文化。

一、先行研究以及问题点

有关日本猫文化的研究很多,通过对这些先行研究的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从语言方面,赵(1998)对有关猫的谚语进行了总结。李(2010)对猫的惯用语进行分析,得知很久以前猫和人类的生活就密切相关,并列举了有关猫的文学作品以及传说。从文学作品方面,张(2004)第一次分析了猫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介绍了猫文化的形成情况。李和柳(2009)通过分析神话传说中的猫形象,把猫分成了三个种类,并提出了猫与女性的关系。从文化方面,韩(2005)说明了招财猫的由来等。从动漫方面。殷和王(2013)分析了动漫中的猫形象。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于猫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方面。而通过中日两国猫形象的对比分析两国文化不同的文章少之又少。本文将重点分析两国猫文化的异同点,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爱猫,赞美它,把它当成人类的朋友,但是另一方面,人类又要鄙视侮辱这可怜的动物。本文将从关于猫的谚语,传说,动漫等不同角度来看人类寄托在猫身上的这种复杂感情,从而找出中日两国猫文化的异同点,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二、中日两国猫文化的相同点

首先,先介绍中日两国对猫的四个共同点:

一、据史料记载,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猫都是在宗教传播中从国外被带入国内并走进一般大众的家庭。

二、猫最初都是因为猫捉老鼠,保卫庄稼,驱除鼠疫的本领而受到赞美与喜爱。

三、因为猫的温顺,乖巧,可爱的娇小形态而作为宠物受到大众的喜爱,寄托自己的情感。

四、自古以来,两国对猫的认识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日本人对猫有畏惧和喜爱的复杂心理,猫在《日本灵异记》、《枕草子》、《源氏物语》等被描述为猫妖的形象。且有关猫的惯用语也大多贬义,但另一方面猫在人们心中也有正面的形象,比如日本寺庙还有神社里会看到祭祀猫的现象,日本人把猫看成神灵,相信它能消病去灾,招财纳福。同样中国对猫的情感也是复杂的,自古就有“猫改不了偷腥”“猫哭耗子假慈悲”的说法,但也会形容人时“像猫一样乖巧”这样褒义的描写。

三、中日两国猫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对猫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本文只列举了主要五点,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两国文化中黑猫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日本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描写黑猫的出现代表着恶兆的降临,比如“猫婆说”。至今日本人对黑猫都有种畏惧,把它当成不好的征兆。这也经常反映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比如《夏目友人帐》中出现的黑猫。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例如在门口挂一个坠有黑猫的风铃,有些富人,用黄金打造猫作为装饰,一定要用漆涂成黑色才行。

二、在日本猫是神佛共奉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日本的神社还是寺庙都有供奉猫的现象,这种现象恐怕全世界除了日本再无其他。这是由于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猫救人的故事,比如招财猫的由来。

三、在日本的谚语和传说等中,关于猫的表现和描写要远远多于中国。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独特的爱猫情节。

四、和中国不同,日本人自古就认为猫有超能力和灵力。这种形象经常出现在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比如《夏目友人帐》、《向日葵的她》。众所周知是通过不断模范和吸收外国强大文化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比如中国的唐朝,近代的英国,现在的美国。它总是一路追随着强者的脚印,可以看出它对强大的事物有着崇敬与崇拜之情。而日本人就觉得猫是一种强大的生物,它可以飞檐走壁,而且人们总说猫有九条命。这是赞美猫由于天生精灵,行动敏捷,因而比别的动物有更强的生命力。

五、中日文化作品中的猫形象也完全不同,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大多是通过猫眼看世界,通过猫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对猫本身是没有任何的批判,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例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而另一方面中国作品中对猫的描写大多是用猫不好的一面来比喻人类丑陋的一面,比如鲁迅的《狗 猫 鼠》,通过描写猫令人讨厌的一面来暗讽人类的邪恶。老舍的《猫城记》中也是以猫替代人来批判丑陋的现实社会。这是由于日本人比起中国人更喜爱猫的缘故吧!

四、总结

上一篇:矿长安全生产承诺制度下一篇: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