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24-07-30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6篇)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以解决“增收难、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等“六难”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五大体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新产业,构建质量效益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基础在于主导产业与农村经济支撑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进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1、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扩大绿色、无公害食品及专品种、优质高效作物种植面积,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亿斤。切实提升畜牧经济质量,培育大户,发展专业村屯,推进规模养殖,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屯一色。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水库工程早日立项、开工建设,完成长阁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东北黑土区基本农田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五年内完成造林面积1万亩,乡村集体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实施良种化工程,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实现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中心区域站的作用,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支持**米业、**集团等农作物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拉动农民增收。尤其是举全县之力,保证总投资3亿元的30万吨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上马投产。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实现有效对接。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

3、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培育特色产业。重点抓好有一定基础和较为成型经验的,优质大蒜、山野菜、食用菌、中草药等生产,发展特色种植业。以特种猪、森林鸡、鹿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壮大联众食品有限公司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

二、拓宽新渠道,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体系

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稳步提高农民来自于农业方面收入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创新工作思路,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快又好、最为现实的办法。近年来,我县劳务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后,我们将以培训为重点,以我县被列为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试点县为契机,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输出质量。从2006年开始,凡未能升学的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合格后发证,否则不算规范就业,2010年农村新生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面达到100%。重视输出结构调整问题,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外出打工赚钱。深挖鲜族村屯的劳务输出潜力,鼓励农民到国外淘金创业。2010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要达到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

2、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各业能人和产业大户,带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领办创办各类生产加工型企业。鼓励农民向中心集镇、中心村转移,发展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乡风民俗旅游等第三产业。

3、关注弱势群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扶贫与扶志、“治穷”与“治愚”、“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以救济型贫困户和开发型贫困户为重点,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政策扶持、部门包扶等手段,分阶段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2010年,全县开发型贫困户脱贫率达到100%,贫困人口比重下降到2.5%。

三、打造新村镇,构建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使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1、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过硬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我县将抓住机遇,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到2010年,新建通乡通村公路900公里,形成城乡、乡村、村村之间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举全县之力,把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好。新建农村防病改水井及人畜饮水安全工程270处,使农村安全饮水人数达到80%,解决高铁、高锰等饮用水重金属超标问题。推广应用天然气、沼气、秸秆气化等新能源,加快家居取暖清洁化步伐。

2、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改变落后面貌。当前,城乡差距集中表现在社会事业上。我们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点,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全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解决教育不公平、就学难等问题。扩建一中,研究与林业局联合新建一所高中,拓宽高中入学渠道,初中生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比例达80%。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循环支教,并在晋升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围绕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积极运作新型合作医疗项目,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2010年以前完成对11个乡级卫生院和76个村级卫生所的规范化建设任务。抽调县城内的医疗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对口轮岗支援,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放养老补贴,实行实物养老制度集中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提高敬老院的生活标准,由乡镇统一管理敬老院人员的工资。2010年前建造2所高标准的中心敬老院,逐步提高供养标准。抓好农村低保工作,加强动态管理,让真正困难的群众受益。

3、开展乡容村貌整治活动,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村镇规划,解决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科学规划住宅新区,设计一批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房建筑方案,向农民提供设计图纸,建设样板房。集中开展“四清、四改、治五乱”(“四清”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四改”即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五乱”即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肥乱堆、脏水乱泼、畜禽乱跑)活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净化、美化、绿化村屯环境,建设生态型文明新农村。

四、倡导新风尚,构建乡风文明的和谐发展体系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集中体现,更是农村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1、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以“新农村建设中心户”评选为突破口,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文明农民、诚信农民。尤其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讨论活动,引导和鼓励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跳出种点地、打点工赚钱的狭隘思想观念,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实际,科学安排增收计划,多渠道增收致富。

2、搞好阵地建设,活跃乡村文化。抓好文化阵地建设至关重要。要在每个乡镇建设文化站,每个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户,使农民茶余饭后有去处。抓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化建设工程,让农民群众看到更多套数、更加清晰的电视节目。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乡村运动会、篮球比赛等经常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3、加强法制宣传,打造平安乡村。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加强农村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推进“调访一体化”进程,依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努力打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五、健全新机制,构建务实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执政水平。建设新农村,实际上还是一个人的问题,必须创新思维,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在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上破题,把选人权交给群众。从县直机关和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年纪轻、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到薄弱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到一般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一派三年,加强村级力量。组织县直机关、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村包产业。通过公务员招考的形式,招录一批专业急需的本科大学生,改善村级班子的知识结构。继续实行“村村大学生”制度和“一元钱”村官制度。对连续三年实绩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村党组织书记,可上挂为乡镇党政副职,纳入财政编制。建立末位淘汰出局的新机制,坚决打开干部出口的大门,让新的干部制度永葆生机和活力。

2、强化村级民主管理,保障村民参政议政。建立民主管理议事日制度,深入开展民主议事活动、民主管理活动,发挥农民参政议政作用,调动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力争做到“让农民知道的与我们一样多”。尤其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用舆论的、经济的、道德的措施推进村民自治。

3、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重点推行土地反包倒租,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建立县乡村屯四级农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加大农业贷款投放规模,强力推进农户信用贷款“一证通”业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现代物流方式,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2篇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着眼于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城市社区组织、服务、管理、维稳和党建工作考评“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一、着力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的组织体系。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全社区管理新格局需要,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一是完善领导体制。组建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揽总、驻区主要单位党组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负责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社区党组织负责协调、指导、监督辖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二是健全基层党组织。新建社区、新建各类园区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3篇

一、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前提和基本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术届是一次新的尝试, 因为要将民主制度量化为指标数据, 而后归类, 分出相应等级, 这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及科学的计算。然而上个世纪末, 我国已经有了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评价的尝试。村民自治制度实行伊始, 为了促进全国性的村民自治, 民政部展开了“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 制定了一些评估村民自治现状的具体指标, 各省也制订了相应的实施办法, 如辽宁、福建、浙江等地。“村民自治达标示范”不但推进了村民自治的推行, 而且为我们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前提。进入本世纪, 随着学术届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及其发展的研究的深入, 民主制度与法制建设逐渐结合起来, 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民主法制村”创建活动。“乡政村治”的格局已经演化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 民主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纷纷制定落实村民自治的实施办法, 将民主与法制转化为具体的指标, 评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开展情况。这些办法、文件构成了我们构建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前提。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致力于评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现状, 探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这一目标出发, 广大村民理应成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评价的主体, 因为他们不但是村民自治主要参与者和受惠者, 而且对于本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情况他们感触最深, 只有他们才能真实的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信息。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目标中, 力求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因此从这一目标出发村民自我评价也在情理之中。由村民来评价既可以减少政府成本, 又可以节省人力。但是村民自我评价并不代表由全体村民评价, 也不代表每个村民都可以来评价, 因为如果由全体或者每个村民来评价, 由于村民本身的民主素质限制, 必然带来评价结果的不科学, 不系统等等问题, 从而致使评价出现纰漏。因此在评价主体的确定上, 应该由村民选举或推荐, 产生民主政治建设评估小组作为评价主体, 完善评估小组工作的各项制度, 使评估小组成为村民自我评价的主要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管理民主的内在要求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各项民主制度健全, 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 村民民主权力得到充分尊重, 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1) 。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指向是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而村民自治的民主性评价必须以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这四个民主作为评价对象。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评价, 而且要评估民主政治的整个管理、决策过程, 评价民主监督的组织及落实情况, 评价村民权利的保障及救济机制等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指标及评价方法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政治目标, 我们将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指标定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一级指标下设置若干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与相关的一级指标相对应并且能够科学的测量出民主政治建设现状。根据一级指标的设置以及村民自治实践, 我们选取了与村民自治相关的若干问题并将其做成调查问卷, 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深入村民自治开展较好的浙江省金华、余杭等地农村由村民填写调查问卷, 选择自己认为相关的指标, 最后通过分析与归总得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其中, 民主选举指标下有1.选举原则指标2.选举流程和技术规范指标3选举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指标。民主决策指标下包括1.决策主体指标2.决策范围指标3决策程序指标。民主管理指标下包括1管理主体指标2管理方式指标3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指标。民主监督指标下有1.监督主体指标2监督形式指标3监督流程指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现状进行评估。设定评价指标只是完成了农村民主政治评估的第一步, 如何将设定的评价指标转换为量化的数据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根据设定的4个一级指标, 我们将其分开测评, 每个一级指标按照百分制来评分。例如民主选举指标我们将总评分定为100分, 也就是说在民主选举指标之下的3个2级指标的评分之和最高为100分, 无加分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指标也同样。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是村民自我评价, 在计算本村民主政治建设综合得分时可以将四个一级指标的得分简单相加即可。

关于二级指标的权重我们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 将所有的二级指标做成调查问卷, 由不同地方的村民针对本村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最后将调查结果综合, 计算出每个指标出现的频率, 并按照频率多少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98份。各二级指标出现频率及权重系数详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 在民主选举的三个二级指标中选举原则指标、选举流程和技术规范指标、选举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指标分别占一级指标总分数的20%、50%、30%。也就说, 3个二级指标的评分上限分别是20分、50分、30分。民主决策指标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占总分数的30%、40%、30%相应的评分上限是30分、40分和30分。民主管理的三个二级指标也是同理, 得分上限是20分、40分和30分;民主监督的三个二级指标评分上限分别是40分、20分和40分。

各二级指标的具体评分也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就是不但要确定各二级指标的评分上限, 而且要按照差额评分的原则确定各二级指标如何达标, 下面就各二级指标如何达标即各二级指标如何计分做简要说明:

1. 选举原则指标:

选举要严格按照公开, 公正, 平等和无记名投票的原则进行。这一指标是民主选举的基础指标, 能够达标即可得20分, 有一项不达标则不得分。

2. 选举流程和技术规范指标。

这一指标要求 (1) 选举要有完整的程序步骤参考 (2) 候选人介绍要公开 (3) 投票人秘密写票 (4) 选举实行公开记票 (5) 限制流动票箱使用 (6) 规范委托投票 (7) 投票结果公开。在这7个指标中每个指标平均占7分, 总分49分其中, 根据评价的实际情况, 可增加附加分附加分为1分。

3. 选举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指标。

这一指标分为5个三级指标 (1) 选举时间不得拖延 (2) 候选人权利充保障 (3) 投票人行为保障 (4) 当选者权利保障 (5) 选举违规行为处罚。每个指标平均计分6分总分30分。

4. 决策主体指标。

(1)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决策机关 (2) 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授权机制。每个三级指标平均计分15分总分30分

5. 决策范围指标。

(1) 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范围明确规定 (2) 不得越权。每个指标最高20分共40分。

6. 决策程序指标。

(1) 党员大会讨论 (2) 村民会议决定 (3) 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报告工作, 回答质询 (4) 形成决议、建议、要求 (5) 决议、建议、要求落实、回复、解决。每个指标6分共计30分

7. 管理主体指标。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作为管理主体, 达标得20分, 不达标或缺少不得分。

8. 管理方式指标。

(1) 村民群众参与、民主协商 (2) 民主管理与农村改革相结合、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 (3) 民主评议干部 (4)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落实村民会议决定情况。每个指标10分共40分

9. 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指标。

(1) 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 财务清理整顿制度 (2) 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情况 (3) 村委会印章的制发、使用和管理 (4) 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情况。每个指标10分共40分。

1 0. 监督主体指标。

村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作为监督主体, 达标得40分, 不达标不得分。

1 1. 监督形式指标 (1)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做定期做报告 (2) 民主

理财小组和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本村财务情况 (3) 村干部民主评议 (4) 离任审计 (5) 村干部罢免制度。每个指标5分共计20分

1 2. 监督技术规范指标。

(1) 规范的村务公开程序 (2) 规定并公开村干部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 (3) 规定各村级组织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 (4) 规定各村级组织间关系。每项指标10分共计40分。

三、小结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方便村民对本村民主政治建设现状的了解, 同时让村民在评价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提高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民主政治的意愿。评价指标体系与以往评价体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村民的自我评估, 而不是由政府制定的考核性质的评估, 因此它有更大的实用性, 而且由于脱离了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式, 可以避免诸多评估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更加真实可靠, 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增强政府机关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现状的把握, 从而找到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基层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构建一个村民自我评估的平台, 以“四个民主”为基点, 根据量化的数据, 由村民评估本村民主政治建设现状, 以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 保障村民各项民主权利,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篇

一、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筑钱江上游生态屏障

我市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优势是我市的特色。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等功能,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效能。大力植树造林,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通过加强生态公益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为钱塘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坚持封、造、补、抚、管相结合,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在75%以上,林分质量在0.6以上。建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同时,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钱塘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侧山体和生态公益林重要区域,以生态经济型树种开发种植为主建设绿色通道1200公里。加强县乡道村道的绿化,因地制宜,推行生态经济树种,建设一批特色景观长廊,总建设面积10万亩。为更好地保护我市的饮用水资源,在乌溪江库区建设水源涵养林1.2万亩。

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131个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与建设。采用封、禁等管护措施,依法严格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市域内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建设2个湿地公园,面积3555亩。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档案,依法开展保护。

二、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创建农村绿色美好家园

统筹城乡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农村绿色美好家园,是林业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职责所在和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按照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万顷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意见,林业部门着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全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建设。结合市政府“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大力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村。以平原、丘陵村为建设重点,以村庄内绿化为主,以村庄周边片林保护为辅,并结合特色经济林、庭院经济建设,开展村庄、庭院绿化美化。

启动实施森林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以山区、半山区村为建设重点,以现有村庄周围森林的改造保护为主,以村道绿化、沿河植树、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为补充,重视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新建集生态、环境、经济于一体的森林生态示范村100个。

统筹城乡绿化,营造城乡居民秀美家园。在农村规划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万顷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用五年时间,采取点、线、面结合,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城乡联动等方式,推进农村平原绿化工作。 加大城市及郊区的绿化建设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植物园(含野生动物园),在城郊结合部、环城和衢江两岸规划建设环城景观林带,直接大幅度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庭院建设的创建活动,形成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社会各界植绿、播绿、护绿的氛围,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在郊区规划建设森林公园和自然风景旅游区,建设生态建设道德教育基地、乡土树种保护基地和义务植树基地等。

三、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全面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围绕“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建立高效生态林业产业体系,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林业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的总体目标,加快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竹林低改增效、森林食品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景观苗木基地、林特产品加工等五大建设工程。全市规划建设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000户,示范基地10000亩,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00万亩。

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竹林经济,加大毛竹发展和改造力度,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以推广竹林低产改造技术、定向培育技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为主要措施,实施竹林低改增效面积100万亩。二是加强培育以油茶、茶叶、干鲜果等为重点的森林食品基地100万亩。三是引导发展工业原料林、花卉苗木、食用竹、茹茸林、药用林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短轮伐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扩大现有主栽品种杨树、国外松基地面积,引种推广耐寒桉树、毛红椿、赤夹木等新品种,建成短轮伐原料林20万亩。以浙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依托,新建设珍贵乡土树种驯化和引进珍稀树种示范基地3个,茹茸林基地达到5万亩,药用林基地达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达到14万亩。

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提高林业增产增效能力。竹木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最大最好的产业,已经被市委、市政府列入“410”产业发展规划和“345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竹木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产加工业发展,重点建设笋竹加工、竹炭加工、人造板制造、家具制造、铅笔制造、山茶油加工、名茶加工等七大特色加工基地。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力争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以上,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林业产值100亿的目标。

加快森林休闲旅游、林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以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快实施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以完善钱江源、紫微山、仙霞山、三衢山、大竹海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改造,提升森林公园的文化底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景区知名度,创建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林产品物流业,打造华东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人造板、竹胶板、水煮笋、细木工板、家具、竹炭、活性炭、竹木装饰材料及工艺品等加工产品为重点,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竹木经营交易市场,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牌林产品。

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确保林区稳定生态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结合林业实际,从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入手,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构建和谐林区,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

落实“严管林”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实行“采造挂钩”,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偷盗林木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木材凭证运输制度,规范木材运输检查行为。切实巩固、保护好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的成果,确保我市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依法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林地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行林地用途管理;大力支持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积极调处山林纠纷,化解矛盾,建设平安林区。

切实抓好森林防火。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和参与防火的自觉性、积极性;要完善森林火灾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加强专职护林员队伍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快速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建设市、县两级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工程,五年内森林防火预警监控覆盖面力争达到85%以上;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成1000公里生物防火带,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灾能力。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检疫防范、防治减灾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市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中心及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严防死守,坚决防止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森林病虫害的侵入,保护好森林资源。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培育,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猎捕、采集、收购、运输、加工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加强对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五、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动力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山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动力和后劲,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山区发展。

进一步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我市已于2004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山林承包责任制的延包完善工作,山林承包期一律延长50年,并且换发了新的《林权证》,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山林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使广大林农吃下“长效定心丸”。

积极推进林业生产要素流转制度改革。依法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交易、林权登记、变更、建档等管理制度,建立多渠道的林业经营投融资体制,建立高效、便捷的流转服务体制,促进和保障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依法、规范、有序流转,盘活森林资产,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倡导全社会办林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投资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分类经营,拓宽林业的投资渠道,公益林业由公共财政投入,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逐步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基金补偿制度,发动和接受全社会捐资捐物;商品林业要完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个人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制定林业建设优惠扶持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鼓励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市居民、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各类组织参与林业投资开发。

积极推行林业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经营形式,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的优化组合和企业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林业企业。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5篇

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三月的大地,万物争荣,生机盎然。三月的七宝,民心激荡,斗志昂扬。

今天我们怀着满腔激情,秉承着高昂的斗志在这里聚首,在这里勾画繁荣

富强的家乡图景,在这里弹唱新农村幸福和谐的乐章。如果说这张繁华的图景是一万七千平方公里七宝山的缩影,而这首幸福的乐章就是对和谐新荷塘的颂扬。

荷塘,美丽的家乡,你是那浏阳河畔上徐徐升起的骄阳。你的美丽让我陶醉,你的淳朴让我痴狂,多少个月色阑珊的夜晚,我都在你的怀抱里徜徉、畅想„„

是的,我是一个荷塘人,我为我是一个荷塘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更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汗水能尽情地挥洒在和谐新荷塘的宏伟蓝图中。

从古到今,勤劳勇敢的华夏子孙饱经沧桑,遭受了无数次血与泪的洗礼。三千多年战争与蹂躏,新生与腐朽,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向往和追求着“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样的太平年代、和谐社会。然而今天,我们拥有无比优越的阶级政党,拥有无比先进的科学理念,拥有无比坚实的群众基础,拥有英明果断的乡党委领导班子,今年我们提出的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的新构想,一定能够实现。

古今中外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和谐是生产力,和谐是财富源。和谐的社会才能稳定,稳定的社会才能发展,发展的社会才能进步和繁荣。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时期,“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丰富的内涵:一是和谐经济必须可持续;二是文化和谐以弘扬民族传统和社会文化为中心;三是和谐政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同时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富有活力的和谐社会秩序,让我们的家园文明、政通人和,欣欣向荣。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以发展为中心,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才能不断走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才能更加殷实,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融恰和谐。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全面加强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强化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建设先进文化,巩固社会团结进步的共同思想基础,强化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创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每个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都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实实在在的,都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培育文明荷塘人、建设和谐新荷塘,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

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不要忘记历史的战火留给旧日家乡的满目疮痍,不要回避荷塘建设过程中 的束缚与蹒跚,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大好时代,我们首先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作用,建设新农村,我是主力军,„„..荷塘一定会旧貌焕发新容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构建“五大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6篇

一、着力构建防洪保

安体系。一是坚定不移地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攻坚战。在积极上争资金加快中型、小Ⅰ型病险水库治理的同时,按照州委、州政府集中资金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的指导思想,继续捆绑资金搞好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抓好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亚行贷款吉首、保靖、凤凰三县市城镇防洪堤建设,全力组织实施好沱江镇、白沙镇、古阳镇、里耶镇等防洪堤工程建设。加快永顺县高家坝、雷公洞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新的水库枢纽工程。三是抓好防御山洪灾害工程措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快处治危及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程隐患。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洪保安非工程措施,不断提高防洪减灾领导决策水平以及农民群众的避灾躲灾意识和能力。

二、着力构建饮水安全体系。“十五”期间,我州虽然已解决了211个乡镇373个村50342户25.61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由于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仍有83.9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等水质问题。特别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农村的水源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河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我州新农村建设的突出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应在巩固已取得人饮解困成果的基础上,完善饮水安全规划,全力争取国家农村安全饮水投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和“稳定解决、因地制宜、注重效益、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快解决饮用水严重不足和水质不达标地区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大力推行国际上通行的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模式,确保安全饮水工程长期为农民群众发挥效益。

三、着力构建农田灌溉体系。一是全力作好酉水、武水大型灌区配套建设项目的跟踪,争取早日启动。搞好保靖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助专项资金试点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加快改造、建设、维修小河坝、小提灌等小型水利设施。加强渠道清淤、维修等灌区工程管理,新修一批山塘、水窖。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资源,集中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综合整治、烟水项目、扶贫项目等资金用于农田灌溉体系建设。三是积极组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按照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加快农田灌溉体系建设。四是加快发展用水者协会,逐步建立起符合州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用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益。

四、着力构建生态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生态保障体系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抓好公路、城建、工业园区、开发区、水利、电力等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的规划、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指导、验收。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搞好河道清障。二是加快水土保持项目工程建设,重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基建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三是搞好退耕还林、退人还山和封山育林,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使我州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五、着力构建用电保障体系。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水能资源,认真落实州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村水电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全力抓好农村水电开发重点工程建设进度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峒河、猛洞河、洗车河、沱江、花垣河等五大流域的农村水电开发,努力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积极争取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进程,加大电站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更廉价的清洁能源。

上一篇:酒店星级划分标准下一篇:写春雨的日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