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美文范文

2024-06-09

画里画外美文范文(精选7篇)

画里画外美文 第1篇

画里画外记叙文1000字

“靓妹,来画个肖像画吗?”一个声音从街上的某个角落传来。

一位正值芳龄的漂亮的女孩听到了声音后,用眼睛四处搜寻了一下,目光最后落到了一个石柱旁,一位街头艺人在那里作画。一旁摆有一些寻常男女的肖像画,以及他的主打力作――对《泰坦尼克号》的精彩素描――船头的栏杆上,杰克托着罗丝伸展的双手,想像如鸟一样自由地翱翔。

女孩没有走近他,而只是停下来片刻,看了看他旁边画好的肖像画,随即离开,与自己的男伴。

艺人在继续招揽生意。这是步行街,人流很多,失去一个不怕。

艺人是个年轻小伙子,看起来二十出头三十不到的样子。头发很长,凌乱,似乎有几个月没剪了。面庞还算英俊,只是不修边幅,糟蹋了天意。加上衣服破旧,皮肤黝黑,为经久阳光所晒,给人失魂落魄的印象。随身行头里除了绘画用的材料,再也没有别的值得一提的东西。朴素到了寒酸的地步。

“爸爸,我要画一张自画像。”一个小男孩对自己的父亲说。

男子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带着妻子还有儿子一起走到了艺人跟前。

“你的肖像画多少前一张?”男子问道。

“连画框在内,二十元全包,很公道的。在别的地方,你找不到这么好的价格,还有这么好的画作。”

男子犹豫了片刻,最后点头同意:“给我儿子来一张。”

艺人娴熟地准备起材料来,他用笔富有节奏地在纸上舞动着,不久男孩清辙的面庞就在纸上浮现了出来。众人围在旁边看着他,欣赏着他绘画的手艺。

“你的画好了!”艺人将画递给男子。男子给了他二十元,然后带着妻子和幸福洋溢的儿子走了。

接下来是一个开朗的妙龄女孩,她同自己的两个朋友来玩。其中一个朋友不以为意,说:“现在都是相机拍摄的年代了,哪还用得着绘画?”

女孩则对自己的这个朋友说:“你这就不懂了,这叫艺术!”

另一个朋友附和道:“你看玉多有艺术气息,哪像你这么老土!”

于是艺人就给女孩绘了一张。

傍晚的时候,人潮渐渐增多,但由于天色渐黑,不好绘画,艺术准备离去。

在艺人开始收拾行头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从街上路过,注意到了他手上的画作。中年男子凝神了一下,突然叫艺人停下。好像在那些画笔简单的素描作品里,他发现了什么。

中年男子开始同艺人攀谈了起来,他问艺人:“你在这街上呆有多长时间了?”

艺人本不想理会,但看对方可能有买的意思,不能错失生意,就回答他:“已经有三个来月。”

中年男子再问艺人:“你一个月收入有多少钱?”

这话问得让艺人有些痛心。

艺人自小喜欢绘画,想成为达芬奇那样的人物,父母也朝那个方向培养他。艺人从上小学开始,就陆续得过不少绘画方面的奖项,后来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这些都来之不易。不幸的是,在中国毕业往往意味着失业,拿着一个美术的文凭,要找工作并不容易。同时艺人也不想进入职场从事普通的.工作,他仍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因此他选择了从事个体绘画。在这里摆摊之前,艺人已经陆续在不同地方呆了六年多。

其实除了绘画的成本,一幅画作,艺人只能赚个十元。这样算来,艺人每天画个十幅,全月不休,也基本只能图个温饱。

但艺人可是个有梦想的人,且些许有点自负,他认为自己是被埋没了的天才,因此对于中年男子的提问,他多少有些愤怒。“你是来买画的,还是来探消息的?”艺人不客气地反问。

但中年男子并没有因此而吓倒,他左手托住腮帮,微笑着,看起来兴趣不减。

“你很有艺术天分。”中年男子说完后就走了,留下艺人愣在一旁感到莫名奇妙。

一个多星期后的周四下午,有人来找艺人。来人对艺人说:“我们老板想见你,希望你能够跟我走一下。”

“想见我什么?”艺人感到吃惊,问道。

来人说:“我们老板对你的画作很有兴趣,想谈下这方面的合作。”

艺人听到这,难掩激动的心情。“好的,我这就随你去。”于是跟随来人快步走出了步行街。

停车场里有辆进口的黑色劳斯莱斯,极具质感的外观,与旁边的国产车相比,显得鹤立鸡群,同时又霸气十足。

来人进了那辆劳斯莱斯,艺人则在一旁惊呆着,不敢相信自己今天能坐上这车。

来人摇下车窗,皱了皱眉头,向艺人问道:“你还在等什么?”

艺人赶紧进入车内。这辆劳斯莱斯很快消失在了鱼水马龙的大街上。

劳斯莱斯从步行街旁边的马路,驶向了市郊的一个高级别墅区。一路上,旁边的车辆毕恭毕让,生怕擦伤了这辆名车,赔不起。

劳斯莱斯驶入了其中一座豪宅。豪宅里修有泳池,建有一座假山,还做了一座小桥,整个布局非常奢侈。

来人带艺人来到了书房,里面有人在那里翻着书。那人转过身来,令艺人大吃一惊,竟然就是上次一直向自己发问的那个中年男子。

“没有想到是我吧?”中年男子微微一笑。与此同时,来人离开了书房。

“是有些出乎我意料之外,但不知道你找我来,有什么事?”艺人回答道。

中年男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艺术才能怎么样?”

“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艺人不解。

画里画外美文 第2篇

这幅画是我无意间在电脑中看到的。可是自从那一次的相逢以后,它便会时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在深蓝的夜空中,漂浮着若隐若现的流云。歪曲的长线与破碎的短线,是流云活灵活现地在夜空中随风流动的轨迹。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星辰,好像是调皮的小精灵,朝着大地微笑。它们散落在夜幕中,使原来单调深沉的夜空,充满了朝气与美感。在一旁的月亮给我的感觉像母亲一般的亲切和蔼,她总是静静地、默默地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为在漆黑夜里的人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为夜空增添了温柔之气。

星空底下,是一个美丽祥和的小村庄。在这漆黑的夜晚中,村庄里的小屋零零落落地透射出屋内的灯光。这些灯光犹如从天上坠落到人间的星星,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可是,原本宁静美丽的画面,却被一颗好似正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柏树,如利剑般刺破。它如魔鬼,张牙舞爪地仿佛要吞噬整个星空与村庄。虽如此,它却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画面全部都是宁静的星空与村庄,就会显得平淡无奇。

梵高,这位天才画家,将这幅美丽动人的画——《星空》留给了世人,让世人能够通过这极富想象力的画作,感受到自然的美丽,星空的灿烂!

夜晚,我靠在窗前,抬头仰望宁静的夜空,眼前浮现的依旧是《星空》。这幅画已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带给我无限的视觉享受,更为我开启了一扇艺术之门,它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限的魅力。

今夜,闪烁的星空高悬天空,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力量与希望。

作者:徐粤霞

画里画外美文 第3篇

在中国, 80年代出现女性概念的艺术活动, 90年代以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艺术方式被提出。

80年代以后, 随着“女性艺术”的发展, 尽管对其研究和评论的文章越来越多, 但“女性艺术”终究不能登上艺术的主流, 掌握话语权。在看过很多关于“女性艺术”的文献之后, 我觉得她们 (暂且用“她们”, 因为“女性艺术”研究最初是女性, 而且更多的也是女性自己) , 从“女性艺术”的产生及发展都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与阐释, 而我今天所做的只是从自己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的女性的角度通过粗略解析“女性艺术”发展缓慢的原由来评点女性画里画外的“角色扮演”。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似乎都是花瓶, 是“主角”。艺术描绘的主题恒古不变的是女人, 贵妇、平民、妓女, 美丽的、丑陋的、堕落的, 被注视的女人及她的身体成就了大批的艺术家, 鲁本斯、拉斐尔、安格尔、达芬奇、毕加索等不胜枚举。作为一个被观者, 女人是高贵的, 是艺术的宠儿, 但当女人拿起画笔也像男人一样去表现生活时, 很多作品能被社会认可并关注的却微乎其微。我大致将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牢固的父权观念的承袭促使“女性艺术”发展缓慢, 重视不足

在中国, 古代能遗留下来的画作多出自青楼女子之笔, “能否写墨兰, 以娱男人, 是中国古代青楼女子评定自身价值的资本, 也是她们谋生和竞争的手段”。[1]也有一些画作出自古代名媛女画家, 她们多是有家承师脉关系, 与西方18、19世纪的女性业余绘画一样, 是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消遣方式, 其作品并不具备美学和商业价值, 得不到流传。

到20世纪初, 虽然一些省立师范学堂统一布置设立了图画课程, 但课程内容以与手工刺绣等传统女红为主, 如缝纫、编织、洗染、家政等,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绘画, 这与男性社会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定位密不可分。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艺术活动较为丰富的时期, 中外女性艺术家的交流增多, 女性艺术家举办个展的新闻也频见报端, 但并不说明女性艺术家的地位可以与男性艺术家等同, 她们更多

“凡艺术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 总是根据艺术家所感受到、体验到、认识到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因此各艺术之间的相互启示、渗透, 综合、融化是合乎艺术内在规律的, 是不足为奇的?”5。

事实上, 经过艺术交融的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新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和新的技巧, 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于美的探索的勇气、锐意创新的精神, 而且包含了创作主体创造力、想象力和艰难复杂的艺术转化过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摄影与绘画在视觉语言、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交融中, 从整体上补充、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艺术形态, 拓宽了画面视觉元素多样组合, 审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 从而促进了创作主体更深刻地创造艺术图像, 表达丰富的艺术内涵。

的是在依附状态下去创作、展出, 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仍是以男性为主导, 充满性别的偏见与惯性思维。

最典型的例子是, 在1996年德国现代艺术馆名为“今日中国先锋艺术”的展览中没有一个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由于中国方面的策展人也没有提供女性艺术家的名单, 致使该美术馆馆长迪特·伦特教授在被问及为何没有女艺术家参展时回答:“中国女艺术家的档次不足以入选此次艺术展, 此话一出, 震惊四座。迪特·伦特的话语激怒了妇女博物馆的女士们。在多方努力下, 1998年6月, 以标题为“半边天”的中国女性艺术展在波恩成功举办。

“丈夫提名展”也是女性画展中积极而又具有讽刺意味的一种艺术活动。由男性画家推举他们妻子的作品举办展览, 参展的女性顾名思义其身份是画家的妻子, 她们的作品经过丈夫的认可才获得价值和意义。男性社会对“女性艺术”和女画家的歧视由此可见。女性艺术家的弱势地位并未改变, 仍在男性话语的领导之下, 处于边缘状态。

二、女性在主题的选择上受性别的限制, 范围较窄

1.性主题的性别差异

从绘画 (尤其是油画) 产生、发展到现在, 女人体一直是艺术表达不可或缺的内容。圣经主题绘画中女人的酮体光洁而美丽, 让人叹服造物主的神奇。男性艺术家对人体的研究与表现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很丰富多样。但女性艺术家对以人体作为表现内容的也是90年代才较为开放。由于性别的差异,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 用女性自己身体作为艺术对象的作品很少, 对性器官的描写就更被视为禁忌。

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窥视和利用被看作是正当的, 并且有很多作品被视为名画流传。他们一方面欣赏并以女性身体为载体展现她们的美, 另一方面又以贞节的观念来规范和限制女性, 女性略显前卫的艺术展现都会被划上“坏女孩”的烙印。

这种性观念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男女艺术家在选择身体作为作品内容时的创作态度。女性“对自己身体被‘利用’的恐惧和屈辱, 对性爱渴望的困惑与疑虑”[2]都不可能使她们象男艺术家一样用完全开放的态度去创作。这成为女性在主题选择上范围较窄的因素之一。

2.我的视点

女性艺术家在生活中具多种身份:妻子、母亲、艺术家。所以她们的作品内容多关注女性自己的生活感受, 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居多。女画家刘曼文的作品《平淡人生》、《独白》系列, “选取司空见惯的平凡瞬间, 丈夫、妻子、子女都处在一种司空见惯的情景中‘正常’地生活, 一种倦怠和凝滞不动的气氛

参考文献

1. 吴冠中《东寻西找集》63页

2.《光与影》1987年第2期

3.《大众摄影》1991年第3期4.1990年第6期《中国摄影》

5. 钟本康《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4期40页

高伟信 (1972.9月—) , 男, 河南省南阳市人, 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 讲师职称, 主要研究:美术、设计及教学。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王洁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本文从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及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 力图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诗情画意

Abstract:Thought this article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of garden art features, try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前言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 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在中国, 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 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因此, 要研究园林艺术就一定要懂得其中的美学思想。

1.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迄今不过270年左右。正因为是年轻的学科, 处于发展阶段, 各家存有争议形成不同学派、体系。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人“惟天地万物父母, 惟人万物之灵”。人的概念涵盖远古至今, 因此, 有了人类便有了美。随着人类物质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美的领域被扩大, 美的形态日益增多, 人类审美经验更加丰富, 审美能力也逐渐提高。近代文明促使人们向各领域深入细致的探索、思考, 当归纳出认识世界的哲学时, 便有了审美经验与意识的思索与反思。

中国美学思想源于先秦。西周末期, 周太使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 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 至少早于西方三百多年。而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 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提出了“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论点。道家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尤形”等美学观点, 较古希腊先哲早了一百多年。先秦至两汉, 儒家重善轻美的哲学伦理逐渐被强化。魏晋南北朝时期, 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此时美不再被看作善的附庸, 而是转变为重美轻善, 美充溢于闭塞的空间, 画面中的女子似乎都有一种不甘和不安的表情, 而男子常显得心满意足而稳定, 画中的儿童虽然是最具活力的形象, 但更反衬出无聊的窒息和停顿的感受。”[3]

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不仅是艺术家, 也是一位浪漫的政治人物。她政治观念激进, 满腔热血。她的作品中除表达了对墨西哥、对第三世界现状的焦虑和关怀之外, 更多的是表达来自身体的痛苦, 《破碎的脊柱》中车祸所造成的肉体折磨使她的自画像“象一幅女性版的耶稣受难图”, 预示着死亡。

姜洁的装置作品《放大祥云一百倍》、《别样现场》等一系列婴儿作品将用蜡制作的婴儿放在一个被覆盖的空间里, 通过婴儿与胎盘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来表达生命的偶然性, 对弱小生命的关注是女性母亲角色的初次演练。

这些都是被男性艺术家忽视的题材, 女性艺术家从自我的视点和角度去观察、表现这种感受, 是其长于男性艺术家的地方, 但同时也是女性艺术家题材单一的深刻社会根源。

3.媒材和制作手段单一而集中

在油画、水墨画、雕塑的材质运用上, 男女艺术家区别不大, 主要区别在装置艺术上。多数女性艺术家在选择材质上倾向于女性化和具体化, 通常选择她们熟悉的材质作媒介, 如针、线、蜡、丝绸、纱布、竹签、纸浆等, 表现内容不够宏大, “概念”意识略显单薄。而男性艺术家倾向于表现宏大的场景, 材质多以钢、铁甚至具有危险性的火药做媒介, 其作品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视听效果。

三、女性自身不够积极, 缺乏独立的人格, 对男性权利过分依赖

女人想要拥有自由的空间“她就与男人的规则、爱情以及理学思想疏远了政治伦理, 与玄学、佛学的探讨相联系。至隋唐中叶, 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 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追求超脱人世烦恼, 达到绝对自由, 但不否定个体生命的价值, 不完全脱离世俗生活, 幻想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去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如果说先秦两汉把美学思想作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研究, 魏晋南北朝以后则转入了审美心理的探讨。明代中叶到戊戌变法期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萌芽, 出现了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倾向。美学思想呈现和推祟唯真的自然之美, 力求艺术独创, 强调美与实用、功利的思想不同, 重视审美心理考察。五四运动后, 美学思想走上了用西方美学观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道路。而使近代中国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 他对于美学的重视和美育的提倡, 使得中国美学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之路。

2.美学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

美学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也称园林美, 园林美学属于应用美学范畴, 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者, 对生活 (包括自然) 的审美意识 (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 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2.1人工美与自然美

由于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西方哲学家认为自然美, 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 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 非经过人工的改造, 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 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布局对想有了冲突和矛盾”。[4]

可以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等作品相提并论的周思聪的作品《彝女图》就深刻的表达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怀和对两性生活中妇女沉重负担的质疑, 曾经有人问她, 画中的妇女为什么一直背着大包袱, 或者是水, 或者是柴, 她说, 她总觉得女性永远没有休息时, 活得很累。女性的社会角色要求她扮演好女人、妻子、母亲的角色, 使她们某种程度上要将自己的理想让位于男性的理想, 对男性权利的过分依赖和自身人格的不独立使得很多女艺术家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左右徘徊或望而却步, 选择女人的寻常路――相夫教子。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男性艺术家居多, 而且大作、名作多产生于男人之手的原因之一。

男性主导的社会给予了女性很大的压力, 但女性也不能就此妥协, 放弃展示自我, 超越自我的机会, 自怨自怜。只要曾经有过女性艺术家成功的典范, 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女性, 一样可以成为绘画艺术中的主角。

参考文献

〔1〕〔4〕翟永明《天赋如此——女性艺术与我们》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1页.103页

相遇《画里画外》 第4篇

一个微雨的午后。办公桌上放着刚收到的两份礼物,一束小花和一本新书。

把花修剪后插在白色的杯子中,这只杯子来自黄山市的老街,花是女儿送的。

那本装帧精致的摄影散记的名字为《画里画外》,黑体字,浑厚内敛。就书名而言,每幅图片都有动人的故事和延伸的补充。作者于我既熟悉又陌生,笔名石英。是我敬重的长者,一直尊他为先生。

石英先生,我拜读、编辑先生的文章大概三四年的光景,在我们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摄影散记,其朴实的文风、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搭配图片来延伸、扩展文章内涵的形式让我尤为喜欢。石英先生摄影功夫了得,他把这种图文称为二元叙事,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相辅相成的形式是受读者欢迎的。书中这样说,石英的摄影作品和散记是他关于世界,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关于摄影的思考和阐释。

这是一位寻找文字与摄影灵魂的人。

当晚,倚在床头。淡淡的铅墨和浓厚油彩的味道在小屋弥漫。久违的气息。欣喜。再次拜读那些熟悉、安静的文字,再次走进书中的山山水水……“从俯瞰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兴奋。变焦的镜头里,不停地搜索着那些绚丽。一向注重构图的我,这时被那景观迷乱得不好剪裁了……”——《元阳梯田秀天下》石英先生兴奋的像个孩子。

哦,他被梯田迷住了。

“……一道道,一层层,一圈圈,有起有伏,金光闪闪;像大海潮汐,波浪滚滚,像百川径流,忽隐忽现,若明若暗……”激情喷薄而发的石英先生已感受到梯田的灵魂所在。

勤劳执着的哈尼人把梯田种成一幅工笔画。基调各异,色彩的调和、搭配平和而热烈。

点与线之间的距离都是一段曲折的抵达,谦恭而非卑微。

百转千回,些许夸张,些许任性,但终究是要回到起点的。

那些生长在阡陌中的树,孤单而葱郁,依旧挺拔。

背景确是,旧时为岁月停留,归隐,不再策马天涯。

石英先生是在傍晚抵达多瑙河畔的。

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胸怀博大的布达佩斯将心门为多瑙河敞开,永远敞开着。

他看见,“落日的余晖撒在河面上,稍许,天幕变灰,洁白的云朵也被染成了铅灰色。河水与河畔的建筑物像是披上了黛色的纱。转而夜幕落下,水中与岸上的一切都变得鲜亮起来。远远看去,这多瑙河上下就是一片霓虹的世界,扑朔迷离而又曼妙迷人。”——《多瑙河之夜》

此时,酷爱音乐的他,心中流淌着定是温情涤荡的那首世界名曲,名字我不说你也知道。他还看见,“……那些情侣纷纷涌向这里,紧紧相拥在多瑙河,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爱的诉说……”多瑙河的夜晚,沉静而迷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富足而浪漫,金色的夜晚,金色的河水承载了多少人的爱恋。一些舒展的云朵,飘过街角的咖啡馆,游轮驶过的多瑙河,掀起的水纹被微风抚平。抚平的还有一段一段的过往。此刻,闭目,冥想,回味……简单很好。“……这时,雨雾中那房、那水、那绿,形成的完美构图,就像一幅山水墨画或版画,意境清幽,意蕴清新,诱人动人。”石英先生眼中的婺源便是如此。但凡提起古村,都有挥之不去的情愫萦绕在心头。一种欣喜,一种感动,一种不舍。斑驳,质感的留白,有关古墙、有关尘封久远的记忆。漫步青石小路,“小巷蜿蜒,绿树掩映,炊烟袅袅,不时有人牵牛而过。在绿荫中闪动着波光的小河,如同一条丝带缠住了小村的腰上缓缓而去,给这黄昏中的村落留下了温馨和幽静。它给古村人带来不尽的甜蜜……”——《水墨丹青又一村》多少楼台烟雨中。

夕阳下,石英先生不住地按下快门,让它成为永恒。石英先生到访过很多古镇,建筑大多类似,但他每篇散记记述的笔法不同,情感不同,就是这种常有的新鲜感令人耳目一新,百读不厌。

夜深,雨停。街灯昏黄。

心却如红酒在明亮的高脚杯里微微荡漾,一品即醉。

第二日。灯光柔和。暗香浮动,这是个紫色的夜晚。他喜欢丁香花。是的,他喜欢花儿们的媚而不妖。

丁香花开时,我会更加想念母亲。

年轻时的她,会把丁香叶子洗净敷在小孩子的患病处,有可能是眼睛,有可能是脸颊,有可能是稚嫩的小手,我们都曾闻着清香略苦的味道进入梦中。

“那是一张荷花似的笑脸。四片小小的花瓣,向外使劲地张开,修长的花茎托举着那个正在孕育的花蕾傲立在花蕊的中间。花瓣拥抱着花茎,很像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怒放。”如此细致的描写,可见石英先生对丁香花的柔情与喜爱。

他觉得丁香花像梦中的花仙子,亦真亦幻,有种柔和,有种温情,给人的感觉淡定而不张扬,俏丽而又清雅。

如此,花仙子还一定是青髻低挽,紫裙飘飘,明眸皓齿,步履轻盈,从人群中走来又消失在花海中那淡妆相宜的女子。

那一簇簇丁香花,在深情的镜头前,有些羞涩,有些矜持。

任岁月变迁,只有香如故。

“我的目光不知不觉地落在了它的脚下。我看到了那一片片黑土,带着湿润的光泽泛出了嫩绿的萌芽,像是给这黑土着上了一层薄的的绿纱。轻风拂过,它们悄悄地萌动着,似乎告诉人们,它们也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丁香花开时》

我觉得这一组再现丁香的图片,画面色调和质感都靠近油画风格,沉稳而厚重,点睛处明快而鲜亮。

“忽然,那片晃动的树荫下,一堆白发夫妇吸引了我的眼球。他们边走边欣赏着那一簇簇丁香花朵,相视无语,目光温情,他们好像是在追逐春天,渴望春天,留恋春天。”

他是注意生活中微小細节的人。这是摄影人的优势,观察就会有收获。

我和女儿偶尔从大片大片的丁香树旁牵手路过,不记得有没有给她讲过寻找六瓣丁香花就找到了幸福的故事。也不记得有没有给她讲过,我小时候会吸吮丁香花蕊,那种微微的甜,她是不能体会的。

如今,女儿已代替母亲,陪伴我走向生命的下一个路口。

nlc202309090040

她送我喜欢的花朵。那些赋予使命的花朵,是女儿试着懂我的开始,这是亲人间美好的相遇。

我知道,母亲定会站在她最喜欢的丁香花丛中,整个春天,都在静静地望着我们。

微笑着。

又一日。翻到此页,画风已转。战争是考验人性的,历史是验证人性的。我不知该如何向读者复述此书中关于战争曾带给人们的苦难记忆的主题。这三篇文图的价值所在,就是石英先生对历史的还原、愤慨以及对人性的追问。

对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石英先生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陈述,“卓雅牺牲后,弟弟舒拉奔赴前线英勇杀敌,获得卫国战争的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但他最后也战死在东普鲁士的战场。姐弟的遗体被葬在这座公墓。那天,我站在卓雅和舒拉的雕像前凝视了许久,为他们的壮举在心里默默感动。”——《故事,在这里讲述》这只是两万多魂灵栖息的新圣女公墓里故事的开始。石英先生只揭开一小块历史的伤疤,便落泪了。在墓地徘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发源地。先生曾两次抵达这里。

透过建筑说历史,透过历史讲品位,透过品位谈品味。

《圣彼得堡的品位与品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那段话,“当我徜徉在那些立有卫国战争纪念碑的公园里,透过一簇簇祭奠的鲜花,仿佛看到了那些不朽的魂灵……”。是一条通向死亡的铁轨还是剥夺人们自由和尊严的铁丝网再或是阴森林立的哨卡岗楼让他心颤?

石英先生站在奧斯维辛这个让人类为之哭泣的魔窟,心中是悲愤的!

“……在这集中营里共有一百一十多万。他们都无声无息地惨死在这座地狱。我的心在颤抖,身在战栗。这是何等的惨绝人寰!”——《心,在这里颤抖》这样激动的笔触是石英先生的散记中比较少见的。画面与文字紧紧呼应,曾经的血腥与恐怖在今天看来心中还是有压抑之感。深知,有大爱之人,常有悲悯之心。颤抖,拍摄,释放。而今,墓地已然宁静。沉默。沉默着。

傍晚,不再下雨,漫步石径。

一轮弯月,湿润而迷蒙,在我的上空缓慢移动,晚风轻柔,内心渐渐平静。

三百二十七页,篇终。

此书由人文与自然、历史与风情、现实与聚焦三部分组成,共四十三组图文。

我将其打乱、重组,并非刻意,而是每篇文图都有唯美、温暖、向上的内涵。这就是石英先生赋予作品的灵魂所在。

寻找、发现、挖掘,热爱的生活人更能最先得到生活的挚爱。

这几日,工作之余,我便在先生的文图里游走,静静的品味,静静的感动。

随意选读这几篇并不足以道出书中所有精华,且笔拙意浅,亦未能表达出作为读者的全面感受,遗憾有之。

另外,此书还有一大特点,每篇散记都有曼陀罗老师的赏析。精炼,精彩。

曼陀罗老师在序中说:“那是两三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当我们接过石英赠送我一本他的摄影散记画册时,终于感觉得到我一直在寻觅的“图”与“文”相辅相成的摄影表现形式,而‘摄影散记’这个我们不曾听说过的对文图并茂的摄影专题称谓,是如此恰到好处地涵盖了以人文地理和社会生活为创作内容的摄影专题的本质特征。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

之后,曼陀罗老师和其团队开始了与石英老师的摄影散记的交流、碰撞、融汇、认知的编辑过程。

这是一个令人温暖的过程。

是的,谁能拒绝和抵得过温暖呢?

那年,一个人在江南行走,不经意被一只杯子上的简笔画和寥寥几字打湿了双眸。那一刻,击中我的是来自异乡的温暖。

一只杯子,几朵小花,一本书,一切美好的带给人温暖的相遇,都值得保存。不是吗?

珍惜人生中的每次相遇,用宽容、豁达、感激、珍惜来诠释,滋润的心田便会丰盈起来。

感谢相遇,感谢《画里画外》。

画里·画外 第5篇

把自己埋进当代的深处,才不易遭至风化。

把探索的足迹留给历史去辨识,心才会宁静。

“过于誉美,易增物忌;虚名过实,必致灾星”。沈从文这句话可以作我的座右铭。

远离尘嚣,不与人争。

宁静,是思想的绿洲。

柳宗元当年倘不是被迫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偎在了永州这个南蛮之地宁静的怀抱,中国文学史上也就没有了他那些处处打上了宁静印迹的不朽篇什。

是宁静的永州造就了一代文豪柳宗元。

宁静,是人类精神殿堂的“禅”。

南蛮文化是人类迁徙史上充满谜团的文化迹象。

南蛮文化是“野”性文化。

南蛮文化是“诗”性文化。

南蛮文化是没有疆域的“活”性文化。

南蛮文化是研究人类心理形成原理的活化石。

南蛮文化是中国工笔画的母亲。

学术领域应该辟有“南蛮学”。

艺术创作是一种谋略。

中国民族绘画传统中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极为隐蔽的构件就是谋略。

一个敢于为自己“立法”的艺术家必然是一个有“勇”(气度)有“谋”(思想)的战略家。

传统是人为的。

人可以创造传统,也可以改变传统,还可以颠覆传统。

思想的坟墓是定格传统阶段性形态的最佳处所。

传统是什么?

传统就是“我”!

传统是“我见”与“我法”的历史积淀结晶。

没有“我”,就没有传统!

历史是动态的,“我”是动态的,传统也就是动态的。

历史是多元的,“我”是多元的,传统也就是多元的。

历史是一个过程,“我”是一个过程,传统也就是一个过程。

历史是割不断的,“我”是割不断的,传统也就是割不断的。

历史是无终级的,“我”是无终极的,传统也就是无终极的。

传统的状态在每一个研究者的心中只能是一种审美接受心理投射机制调控下的形态,也就是一种心灵“追光”下的状态。不同的认知心理会选择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视角会感知出不同的传统层面,这便是传统多元成像的原理。

古往今来,在研究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中出现种种类似“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刻舟求剑”式的偏见,就是缘于这种“心理场”效应。

十一

人类第一条裤子是由从来不穿裤子的光屁股野蛮人创造的。

人类文化行为的创造欲望与离经判道意识也都是在创造裤子的那一刻萌发的。

创造人类第一条裤子的行为不存在伟大与否。

萌生离经叛道的意识亦不存在大逆不道与否。

因为,创造是缘于需要。

离经叛道也是缘于需要。

物化的人类文化行为隐含着人类心理的折光。

十二

远古岩画是人类绘画领域最原始的“野生稻”,充满了野性活力。

经历了数千年高度“驯化”的中国工笔画演进到当代,极有必要注入远古岩画的野性基因,从而获得“远缘杂交”优势,恢复其生机勃勃的野性活力。

十三

远古岩画的力量是惊天动地的。

人类绘画最有震撼力的时代,最强悍的时代,最敢于创造的时代,应该是岩画时代。

从屹立于天地间的岩画上可以感受到远古先人那种强悍的心灵与博大的气度。

这些在坚硬而粗糙的巨大岩壁上刻凿,涂抹岩画的“野蛮人”用没有“文化”与“古人云” 羁绊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了人类早期最灿烂的文化,他们才真正称得上“艺术的上帝”。

十四

每个人却逃不脱成为“古人”的命。

古人如此,古人前面的“古人”亦如此。

当代人如此,一万年以后的“当代人”仍如此。

我们前面的“古人”之所以能以自己的名字留下不少让后人顶礼膜拜的“古人云”,那是因为这些“古人云”都是这些古人自己从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维结晶,是他们自己发出的声音。

大凡完全被古人征服,言必称“古人云”的“今人”,成为“古人”后是断难留下自己的“古人云”的,因为他自己没有“云”过。

十五

距离,是“实境”与“常境”的叛逆。

距离,是“美”的归宿。

诗,则是距离的倒影,是脱离常轨的思维意象。

东方微观写实属于诗性写实。

东方微观写实绘画的宗旨就是探索“距离”。

十六

探索,是对未知世界的追问。

王维在重彩一统画坛的语境中提出“水墨最唯上”的艺术观念;王洽在严守祖法的语言系统中尝试泼墨法;米芾用甘蔗渣之类工具寻求另外一种“笔墨”痕迹,都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追问。

画里画外话滨声 第6篇

老漫画家的民俗情结

长期以来,人们知晓李滨声,是因为他开创了新闻漫画。然而,圈子之外少有人知,李滨声还是一位“杂家”——他是京剧名票儿,古稀之年仍能登台唱武生;他会变魔术,专业水准;他更是一位民俗专家,被聘为北京市文史馆终身官员,为老北京民俗抢救和保护奔走呼号,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一己之力,为文物的修缮与保护鼓与呼……这些看似空泛的工作,都被他落实在退休后一项一项的具体工作和活动中,成为他晚年生活除了漫画之外的又一大主旋律。

2005年底,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其中有一处颇具老北京风韵,就是反映清末民初时期老北京民俗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很多展品是从社会上征集来的,其中,也有李滨声的捐赠。

按照现在的说法,送钟谐音“送终”,是禁忌。李滨声却说,当时作为结婚礼物的钟表是祝福新人终身幸福。这座捐给首博展厅的民国时期老式座钟,就是当年送给新人的结婚礼物。这座钟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却是一段消逝历史的真实反映。老北京民间一直有“鲁班爷连夜锔大件儿”的传说,大件儿指的就是白塔寺的白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的塔顶被震歪了。做过8年架子工的李滨声,参与白塔寺的大修工作时,发现很多砖都用铁锔子紧紧锔在一起。“这就证明了这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当时这些铁锔子被取了下来后,大多数都没有被当作文物,李滨声捡了两条收藏起来,20多年后,成了首都博物馆新馆的藏品。2005年12月26日,李滨声拿出一个装饰精美的长条形锦盒,盒子里装了两个长短不一、两端带钩的铁片,表面已经严重锈蚀。这就是白塔寺大白塔上两个神秘的铁锔子,李滨声捐献给了首博收藏。

钟情民俗文化的李滨声,对一些“炒”老北京的影视剧却很不以为然,看到影视里王公大臣,甚至教授们都把袖口挽起来,他看着干着急:“在老北京,挽袖口的都不是好人。我跟导演说,这演员梳的不是正派女人的头,旗袍也没有开那么大叉的,可演员大腕不听,认为好看着呢。” 每每至此,李滨声总是一脸无奈。

李滨声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才子”,对老北京的文化掌故如数家珍,2005年4月,连战来访,老舍茶馆送给连战的礼物之一的,就是一对绘着老舍茶馆传统节目《巧耍花坛》《五音连弹》的景泰蓝盖碗,上面的图案是李滨声亲自绘就的。当盖碗送到连战手上时,他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北京味,很好。”对于这对盖碗,李滨声的理解是,这对盖碗上既印着老舍茶馆的传统节目,又写着“老舍茶馆,茶戏人生”,就是说茶戏相结合,京味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这样的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连战,也算是大陆与台湾传统文化的一次交流,非常有意义,“更高兴的是,我亲手绘制了上面的图案。”

18年的努力与一件文物的保藏

“那是1998年7月7日《工人日报》一版发表的一篇长篇文章。”李滨声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他18年为之奋斗的心血。以老人对自己近似苛刻的评判,甚至将此作为他一生中所做的唯一一件“大事”。

当年白塔大修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很久未被重视的抗战文物,一个叫罗德俊的修塔工人,在“七七”事变时,在两张普通毛边纸上记录下的日军侵华罪行,并藏于白塔之中。因为诸多敏感问题,这份珍贵的历史证词一直没能得以公开,为使其受到应有的重视、并公之于众,李滨声奔走呼吁了18年,不间断地写呼吁文章,走访相关部门。在北京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李滨声就公开毛边纸的问题在大会上发言,并形成第10-303号提案《鉴于日本右翼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毛边纸”一定要公开》。

北京市文物局的提案办理报告李滨声一直很好地保存着,上面的落款日期是1996年6月19日。“我生逢国家危难,我受过日本人的屈辱,更见过中国人挨欺负,虽然从来没有亲自上战场为国杀敌,但是我爱我的祖国,我反对战争。”李滨声曾为日本人当过7年“勤劳奉事”,也就是日本劳工,同许多人一样,战争留给他的印象是刻骨的。反对战争,让现在的人铭记历史,在他看来,是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李滨声特意委托政协委员提交提案,建议在北京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等以抗日为国捐躯的将领的名字命名的道路边上,立上简介标志。他时常感叹:“现在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这些地方的来历了。”

一波三折的漫画生涯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日报》上一幅“扣帽子的人”的漫画形式插图,将“报道漫画”推到了人们眼前,在大家日益熟悉这种诙谐幽默、一针见血得漫画形式的过程中,漫画一角的签名“滨声”也开始为人熟知。

李滨声对开创新闻漫画的过程记忆依旧。当时各报刊上只有“事实漫画”(亦称国际漫画或政治讽刺漫画),以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内容,人民内部矛盾无人问津。李滨声几经探索,终于使新闻漫画见诸报端。第一幅画是一人手持一封信正在往“读者来信”箱里投时,不料身后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手抡“大帽子”。“这样的言喻虽然早有,但通过形象化的表述更深化了主题,发表后读者喜闻乐见。这幅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姑隐其名,也符合对待内部矛盾‘与人为善’的精神,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

很多社会反响强烈的新闻漫画让李滨声迅速为读者所熟知。1955年,李滨声同社长范瑾当选为社里仅有的两位北京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时年30岁的李滨声,瞬间达到了事业的一个巅峰。然而,为李滨声带来巨大社会影响和声誉的新闻漫画,很快又将他推向人生的苦海。1957年春夏之间,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为了配合鸣放,约李滨声针砭时弊画点漫画。他画了个正襟危坐干部模样的人,面部眼、眉、耳、鼻全有,惟独没有嘴,双手捧着一张获得的奖状。标题是“没嘴的人——‘老实干部’获得者”。作品完成后被《北京日报》编辑看中提前发表了,不料几天后就因“恶毒攻击社会主义言论自由”,李滨声也被当做右派揪出。五一劳动节时还作为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活动的李滨声,一夜间成为大右派。

一张漫画,将李滨声推进了长达20多年的苦难和厄运。自从1955年被划为右派,他写了20多年的检查,从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到1979年终于恢复工作时,李滨声的手已经连画笔都握不住了。许多在生活中经历过重大挫折或苦难的人,心理容易变得晦暗,性情容易变得抑郁。可李滨声在历经20余年炼狱生活之后,待人对事却愈加豁达,心境却变得愈加平和。

那些磨难的日子,有的甚至被他拿来自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李滨声批判李滨声”的段子。1968年的深秋时节,北京日报社管理组组织被改造的人员整队到画院去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看了后进行讨论,大家异口同声地大赞大颂革命样板戏,轮到李滨声发言,因为自己过去曾学习和演过几年京戏,当谈到末场杨子荣一枪把号称“八大金刚”之一的匪徒打死在椅子上的表演时,特别强调了那武功特技设计合理、动作难度大,比起传统戏剧《界牌关》中相似的特技难度大得多。合理的分析,却被说是“放毒!攻击革命样板戏。”第二天大字报贴得满墙都是,紧接着就是斗争会。当天下午,李滨声就买了7张纸写了一份认罪的大字报,大标题就是:李滨声恶毒攻击革命样板戏罪该万死!批判人署名还是李滨声。管理组同志及时发现并指责他是“捣乱!再捣乱!”李滨声解释说:“前面的李滨声是旧我,后边的李滨声是新我,我是破新立旧,新我批判旧我。”

虽然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都是由具体人所施加的,他却对所有的这些人,都给予了宽容。在一个追悼会上,李滨声和1957年写揭发《没嘴的人》是“大毒草”文章的作者相遇了。他向李滨声诚恳地道歉,李滨声却十分平和:“你不揪我,别人也会揪我。”在他陆续写下的关于自己“右派”生涯的回忆文章里,只有平和、客观、亦庄亦谐的叙述,没有悲叹(倒是读的人有时候忍不住会发出一声叹息),没有哀怨,更没有愤懑和仇恨。他甚至感谢这些充满荒诞的无奈日子,几次提起,更多的是低声地念叨自己的过错。

难以割舍的漫画情缘

在母亲的引导下,李滨声自幼喜欢画画。少年时,李滨声偶然在日本刊物上看到丰子恺的一幅画,画上—个和尚在河边洗碗,吸引着水里的小鱼悠悠地游过来,配有丰子恺独特的笔体题句:“斋罢闲洗钵,可以喂游鱼。”

清幽的情境,简洁明快的笔法,使得李滨声对漫画一见钟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画生涯,李滨声对漫画也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漫画如散文,能达到形神兼备,形散而神聚的方是上品,“漫画是幽默的艺术,用幽默的手法进行评议,它往往与讽刺相通,是一种用图像和文字协同表现的语言形式,要使漫画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不显得笨拙厚重,那么就得建立在构思和语言上。

有一次,一位年岁不小的先生来找李滨声,称自己是某书刊发行大单位分管离退休人员的干部,想买李滨声《我的漫画生涯》发给老干部,市面上不好找,同出版社联系折扣太少。请李滨声用作者名义,低折扣从出版社买300册,临走时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与单位。李滨声随即垫付书款买回书,不想却是骗局。几千元买回的的书堆在家里,为减少“库存”,有一段时间李滨声特大方,常以书赠人。这样的小插曲,不知不觉都会成为李滨声笔下的场景,他几乎不谴责别的人,若遇无奈,往往把自己变成漫画中的主角。

李滨声漫画的特点就是“不夸张,他的画不是去指责什么,而是告诉读者什么。”。但是,他却十分讲究漫画对矛盾的表现,“无论哪一个漫画家都要善于提取矛盾,把矛盾尖锐化,把矛盾集中起来,否则漫画就不称其为漫画。目前许多漫画变成了连环画(连环画也要表现矛盾,但它不可能在一张单独的画里集中表现矛盾)或图解,就是这个原因。”李滨声曾经与朱德庸在电视节目中对话,却发现双方在对“漫画矛盾”的理解上并不一致。

画里画外,情伤一片 第7篇

她本无心入画入世,可命运偏偏让她与他相遇。彼时,她为画中仙,他是画外人。他痴情呼唤百日,她终被感动从画中走出,与他在寂静尘世里长情相守。谁知人世浑浊,而今她依然是画中仙,他还是画外人,却早已不是旧时模样。画里画外,她痴守的那片情最终在时光里被辜负,只留下一片心伤。而她也终究不知,寂寂长夜里,他悔还是不悔?

她叫真真,本是南岳地仙,日间携仙朋道友谈笑风生,夜来听风林呼啸泉水叮咚,活得倒也潇洒恣意。

她本无心入凡尘,可世事难料,无意间她成了画工笔下的素材,一轴画卷几尺画纸,将她的神韵画得惟妙惟肖。不自知中,她已成为画中仙。画里的她肤白胜雪,衣袂飘飘,可谓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后来这画被画工携带入世,被一个名叫赵颜的凡尘俗子瞧上了。只缘感念他的一眼回顾,她便入了尘沾了情,从此一切都背离了既定的命运轨道。

赵颜是唐朝进士,家境殷实,喜爱书画,常流连于书画店。那日他从一堆画作中略过,惊鸿一瞥间便被画中的她惊艳了。彼时,她无知无觉,无喜无悲,无情无爱,不过是个画中人罢了。可他的深情目光胶着在她身上,紧紧拉住画工不放,问道:“如此倾国倾城的美人,怎样才能让她活过来?若她得以生还,我必娶她为妻,不离不弃。”

他再三询问,那画工被他的诚心打动,将画中佳人生还之法告知了他。其实方法很简单,但最考验人心。需对着画像昼夜不歇地连呼百日,百日后若得画中人呼应,便将百家彩灰酒喂她喝下,她必生还。

那时,赵颜的眼里心底都是她,所以迫不及待地按照画工所教之法对着画像遥遥呼唤,也不管是否有效,她又是否能听到,只希望百日之后她能回应一句,哪怕一个字也好。

真真躲在画里,听着自己的名字被他一遍遍深情呼唤着,看着他梦里呢喃呼喊自己名字的情景,一连百日,昼夜不歇。她的名字随着他的呼喊飘荡到空气里、泥土中、树林间、山河缝隙……飘荡在世间的每一个地方。

随着日期临近,真真发现他已入了她心,侵了她魂。她惶恐又欣喜,惶恐自己身为仙子无法与他长久圆满,却又欣喜自己对他存了真情真意,再不是不通人间真情的无情之人。她日日处于矛盾和挣扎中。

百日期限已到,听着他的深情呼唤,她再也忍不住对人间烟火情缘的向往,终于下定决心踏入万丈红尘,与他一起历经这场来之不易的情缘。

那日,她如他所期待的那般,笑意盈盈地从画中走出,款款向他走去时他却慌了,怕她的到来只是一场幻觉,再三确认后慌忙找出百家彩灰酒喂她喝下。她该是欢喜与甘愿的,所以当他递来酒杯时,她不曾想过其他,在他的灼灼目光中一饮而尽。

此后,她宁愿放弃仙界的无忧无虑,生在凡尘,有知有觉,有情有爱,有喜有悲,与他共历一段情缘。

那段时光中,他们亲密相守,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很快爱情之花结了果,他们的儿子来到了世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幸福满得快要溢出来。

倏忽间,几载光阴匆匆而过。可他们之间的浓情蜜意却在时光研磨中渐渐消退。赵颜对她再没了往日相呼的深情,以至于后来竟猜忌于她。可她还傻傻地深信着他爱自己的心依然如故,从未想过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旧时模样。

而此心此情,风知月知他知,唯她不知。其实,她不知亦是一种幸福,至少她还可以自欺欺人,为自己留一份念想。可是就连这卑微如尘的一份念想,赵颜都没能成全她。

一日,赵颜随友人外出谈到了真真,而她与赵颜之间的过往终被友人得知。朋友听罢这段骇人的传奇后便苦口婆心地劝赵颜,说她是妖非人,早晚会害他命丧黄泉。末了,那朋友拿出一把剑,说是能斩妖除魔,劝赵炎早做谋算,铲除祸害。而赵颜听罢,心中对真真的猜忌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重。最后,他带着那把剑回来了,全然不顾多年夫妻情意,也忘却了他多年前百般求娶她时的深情,竟要置她于死地。

看着赵颜手里的剑,真真终于体会到了人心易变的痛苦,她彻底绝望了。真真忽然十分想念身为仙子时不知人间情滋味的悠然岁月,也许是该回去了,她连一丝退路也没给自己留下,转身便要入画。

离去之前,她对他道明了自己的身世来历,也最后一次对他哭诉,掷地有声道:“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

最后的最后,绝望的她吐出了曾为他饮下的百家彩灰酒,然后决绝地走了,带着她在人世所生的孩子又回到画中,成了单薄的画中人。只是这一次,画中人除了她还有一个孩子。她与那孩子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可笑的是,她走后赵颜竟又开始日日呼唤她,用和先前一般深情的语调。然而,任凭他昼夜不息地呼喊百日千日,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他再也见不到曾经被他称为天人、又被他斥为祸害的女子了,他终究失去了那个温柔岁月里为他红袖添香的仙女爱妻。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她还会不会为他动心,会不会脱下曼妙仙纱换上凡人衣裳留在他身边做他的妻?往后的煌煌岁月里,她会不会接受他的悔恨,与之重归于好?

没有答案,因为人生无法重来。情到浓时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回首过往,她悔还是不悔?她没说,也没人知道,但她终究在这短短的人世光阴里被辜负了。

从此,赵颜唯有守着那幅早已失去生命的画像日日呼唤,夜夜悔恨,守着山间那轮清冷的明月聊度余生。这一场结局,天知地知他知,而她依然不知。风拍窗棂,月出南山,流泻的光华悄悄映照着画卷中的她。他与她,画里画外终究成伤。

可是,有谁知寂寂长夜里,午夜梦回时,想起过往种种,他悔还是不悔?不知道,一切也早已与她无关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画里画外美文】相关文章:

画内生命与画外生命同在——从创作者的生命投入来看纪录片创作09-12

阅读美文06-18

美文08-26

经典美文07-01

恋爱美文05-20

蛐蛐美文05-27

合影美文06-05

美文名言06-29

抒情美文07-10

圣水美文07-19

上一篇:syb练习题答案下一篇:大学建党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