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飘零水自流

2024-05-26

花自飘零水自流(精选7篇)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1篇

1、放逐的情绪,无止的蔓延,如烟散去的往昔,又被描绘聚集,故事的结局,化成了落雨,蓦然回首,却都是你,那些留下的惋惜,是我赞起的执着,还有我久久单唱的落寞。

2、那个曾经,那些炫彩飞扬的喧嚣,失落,在最美的转角,凄凉如烟,你还是不会明白,谁的等待,成了追忆,谁的期许,幻化成雨,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只能寻着自己的忆,独守着一个人的苦,生生的,让寂寞,都认输。

3、细雨,清风,让我拂一曲悲歌,惊醒瞬息的浮生,驱那满巷空寂,享这场繁华蜃景,纵然忘情深处,亦侵染这伤感落寞的凡尘,泪眼离愁,都由我,与清风述说,恬静淡然,风也澄清。

4、我回忆着我们下手走过的那一片天地,我在回头看时,已不是成双成对,而是形单影只,何必要留下我呢。

5、风过留痕,雨过留声,燕过留影。你的走过留给我的是什么,只是无尽的思念。

6、在那柳荫大道上,充满着你的独特气息,我在淡淡的风中嗅到了你身上的香水味。

7、漫天的繁星找出了你我的心声,我在等着你的归来,我为你默守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一份记忆,浓浓的味道,就如香醇的咖啡般令人回味无穷。

8、时光端错的季节,不成熟的自己,我轻轻地招手,却挥不开,那些重走的忧郁。我偶尔的深情,或是描重了些许,那些淡淡的过往,淡淡的歌,终究累了,终究也倦了。

9、空旷,是那双双陌生的眸子,我安然回首,却有一注心事的颤音,驻足在俗世,徒留了感伤,而思念,却勾勒出丝丝戚美的画卷,或沐浴阳光,或娴静淡然,你再看着如水的流云,心便止了浓郁的伤。

10、沉默打碎,别过脸,仓皇的步覆逃离,世人万不能碰触,你看那遗落的神情,那往昔盛开的欢喜,都似了落花流水的漂移,而那些散落一地的叶,都类似的心碎声音,无奈绝望,让情,如何返回最美的地方。

11、我把心情漂白,却难复原回那个最初的颜色,于是,思绪被放逐到尘埃里,让风吹过的时候,扮作你眼里的一粒尘,只是,只是落下来,就再回不去了,思念在指间,化做若隐的红光,或明或暗,也只是,我想你,我想你。

12、你的笑语,从未离我远去,余生的日子,让红尘为岸,低头或抬眼,即便是肆意的忧伤,我亦不声声轻叹,因那些砰然心动的投入,都藏在了心里,封尘了忆,隐匿了清瘦的颜,纵然是这季最美的忧伤,也让它静静的去,再静静的亡。

13、远景外,谁在轻歌,多愁的善感,卷积着静寂,风一样的柔,却无阳光般的暖,我笑着,迎着雨,却无欢喜,我苦苦的寻,再无声的觅,那是什么时候的阴霾,又是什么时候的静寂,让纷纷落下的思绪,散开,又聚集。

14、那些不解的柔情,缠绕在指尖,散开,如这盛夏的荷,在这四分之一的流年中,寂寞而无语,那么,就让我清唱一首歌,然后从这个世界消失,不言六月,因为有九月的落寞。

15、青春有关的日子,岁月有染的繁华,已然,已然颓废,那些深深的情,那些眷眷的爱,匆匆地,匆匆地,流逝,我们不曾回眸,却再也没尽头,我们还不再年轻,还都不再像夏初的荷一样,而且,我们也不知道,终是谁,折了你纯白的翼。

16、有微涌上肩的寒,有在梧桐树上刻映的容颜,我看到,我看到,穿指的柔情细腻流我拂着过往的痕迹,不住遥望,看到了那些匆匆的流年,匆匆的思念,那些灵秀的温婉还有轻盈的寂寞,那一刻,真的似水漫了初莲。

17、那些关于前世今生的梦寐,早遗落在我深情的眸子里,那滴晶莹的泪,化了此时相思的雨,旧事连绵,让我痛饮一杯离别酒,尽情挥洒柔情,让细雨淋漓我的心扉,瞬间掠过,没过温和

18、有一天,你在我记忆中笑了,我却哭了。

19、滴泪,不是为你而流,却是你流。

20、鱼儿游着游着流下了眼泪,水对鱼儿说:泪流在你脸上,而淌在我心里,只有我才能感觉到你伤心流泪,不要怕,我会永远保护你的。

2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2、为何浪子不回头啊可能所有的人都有如此尴尬的记忆,我无力再去承受。

23、有时静静的为你等待,我会觉得那是一种幸福,我静守着这份甜蜜的回忆,带着她,我慢慢成长。

24、夏季的微风吹过夹杂有丝丝的暖意,更多的是对你的思念。我希望那细细的凉风可以夹杂着我的思念,一并送给你,为你消除心头的忧虑,为你带来丝丝凉意。

25、坐在柳树下的长椅上,回忆着和你的一起,慢慢的发现,自己喜欢靠在你的背上,喜欢被你搂入怀里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公主一样的幸福。

26、我默默的守候着,坐在柳荫下的长椅上,抬头仰望着天空,漫天的繁星为我可刻绘了你的摸样,我看见了你微微上扬的嘴角,看见了你的双眸,我看见了你在对着我微笑。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哦,公主,真得就像公主一样。

27、看着你微笑,成了我最幸福的事情,每天都要看看你,我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就像你说的,你开心,我也开心,你伤心,我也陪着你伤心,你哭鼻子,我也陪你一起哭。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2篇

「看,多么美丽的花。」就长在浓绿的山壁上,那不知名的野花,绽放得灿烂亮丽,轻风掠过时和着微风一起摇摆,显出一种优美的姿态。

眼神原本有些沉郁的女儿,到这时脸上才显出一丝欢容。

其实女儿不悦已经有几天了。

装作无意地探听一下,欢颜不展的原因是;「有人在我背后,讲我的闲话。」

「明明没有的事,他们也说得像真的。」女儿在我面前,没有掩饰她的气恼和悲伤。

无中生有,捕风捉影,都是无所事事的闲人喜欢的。日子太无聊,喝茶吃饭时总得找些话来当作零食,用以配茶下饭。

「花开的时候,不理你是否喜欢,不管你是不是爱看,它就是兀自开花。」

我又指着山壁上凹下的地方那一条线似的水:「像这一条小小的水,自管自地在山壁上流着,才不理你喜欢不喜欢。」

只要不伤害人,你做你爱做的事,管别人爱怎么说?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嘴巴。

有一个自认已经对佛法有所得而不喜欢名的和尚,盖了一间草房,住在里边。人家因为他无名,不知该如何称呼,于是就称他「草房和尚」。他不高兴,掀掉茅草屋顶,改用瓦片盖上去,这回人家就改叫他「屋瓦和尚」。他一样不喜欢听,为了一个称呼,把屋瓦给拆掉,就住在无遮的房子,人家便唤他「无遮和尚」。对这称呼他也照样不满意,于是随便去住在一棵树下,人家便叫他「大树和尚」。于是,他又改换住的地方……为了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一个称呼,他自己忙碌终日,无所收获。

做为一个和尚,日日要修行,无名和尚由于太忙于去掉自己的名,结果没有时间修行。

闲人几句闲话,你因而耿耿于怀,闷闷不乐,未免太不值。

时间要用在有意义的地方,要是费时去为别人随意出口的话伤神,可惜了人生有限的宝贵好时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3篇

从题材来看, 宫词主要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宫廷生活, 其中兼及宫女的生活;从题目来看, 宫词并不都以《宫词》而命名。虽然具名而论, 《宫词》之名为王建首创, 故宋人谓王建《宫词》百首“天下传播, 仿此体者虽有数家, 而建为之祖”, 洪伋《宋文安公宫词跋》中说:“宫词古无有, 至唐人始为之。”唐天宠谓“宫词之作, 始自李唐”, 蒋之翘认为宫词“始唐人为之”, 钱大昕亦以为“宫词之体, 创于唐”, 这是就实际以“宫词”为名的诗体而言的。但有些宫怨诗如白居易的《后宫词》、杜牧的《秋夕》等, 虽然题目不是《宫词》, 然从其内容来看当是写宫中宫女生活的, 也应该属于宫词的范畴。

宫词并不起源于中唐, 在此之前凡是诗中主要以写宫廷生活为主的, 似可都列入宫词的范围, 如盛唐李白的《玉阶怨》、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宫词大概可以往前推到汉代, 如西汉班婕好的《怨歌行》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黄节就在《汉魏乐府风笺》里称其为“后世宫词之祖”。更有甚者将宫词的来源推至《诗经》, 如朱彝尊就在《十家宫词》序中说:“《周南》十一篇, 皆以写宫之情, 即谓之宫词也, 奚而不可?然则《鸡鸣》, 齐之宫词也;《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泉水》、《君子偕老》、《载驰》、《硕人》、《竹竿》、《河广》, 邶、鄘、卫之宫词也。下而秦之《寿人》, 汉之《安世》, 隋之《地厚天高》, 皆房中之乐。凡此, 其宫词所自始乎?”即以诗歌之内容判定宫词这一范畴。

我们认为, 尽管宫词围绕宫廷生活写了多方面的内容, 但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当是抒写宫女不幸生活命运的诗篇, 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不仅受到强烈的感染, 更能从中窥测到古代宫女的命运遭际。如:

“珊瑚枕上千行泪, 不是思君是恨君。” (刘皂《长门怨》)

历代封建帝王宫中美女如云, 然而真正能得到帝王宠幸的只有少数几人, 正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 。因此, 描写广大宫女对帝王的失宠怨恨得不到真正的爱情是中唐宫词的一个重要内容。王建的百首《宫词》堪称长庆宫廷生活的“史诗”, 除了描写宫中诸种游艺习俗外, 写得最多的就是宫中女子的悲剧命运。他用七绝组诗的形式, 展现了宫中妃嫔、宫女 (包括能歌善舞的教坊弟子) 的生存状态, 其中不乏尖锐的矛盾冲突, 请看白居易之《后宫词》:“雨露由来一点恩, 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 几个春来无泪痕?”正因为君恩寡薄, 故此导致三千宫女尽泪痕的局面。这泪痕当中分明包含了广大宫女的无尽的怨恨。“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张祜《宫词二首》其一) 此诗前两句从空间的阔远与时间的漫长直接透露了宫女之不幸的命运, 数字的运用使人触目惊心, 深为震撼, 同时也使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宫女身处其间所积蓄的巨大怨恨。“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在凄楚悲怆的《何满子》的诱发之下, 终于痛快淋漓地将这种积蓄了许久的怨愤抒发了出来。这“泪”不仅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强烈表达, 更是对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封建帝王的极大怨恨。正如刘皂的《长门怨》所言:“宫殿沉沉月色分, 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 不是思君是恨君。”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稹《行宫》)

身居宫中, 既见不到皇帝, 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 因此, 日常生活百无聊赖, 深感寂寞, 是宫女生活的普遍情景。唐代后宫庞大, 宫女制度至玄宗朝时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开元天宝中, 宫嫔大率至四万。” (3) 普通宫女的数目更大, 有“先帝侍女八千人”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的记载。安史之乱后, 宫女问题便成为玄宗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玄宗时龙楼凤阁烟柳繁华歌舞升平, 但到中唐时已是满目凄凉。“宫花寂寞红”表面写的是花, 可实际却写的是人的感受, 是身处其地的宫女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上阳宫中的花开季节, 色彩鲜艳, 但“红”字前的“寂寞”二字, 顿时就产生出强烈的暗示, 它使人想到宫花自开自落, 想到红销香断。花开花谢又一年, 去年花, 可以今日红。可是荒凉宫中被长期冷落的宫女包括多数后妃们的青春可是如流水一般去了, 不可回转。她们是玄宗时代的历史见证人, 她们入宫还是少女, 而此时已是满头白发。其间的沧桑变迁, 个中的辛酸, 不言自明。“闲坐说玄宗”这是多么百无聊赖的生活, 她们“说玄宗”, 说什么呢?无非是红花盛开之季, 当年花容月貌, 辗转入宫, 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 红颜憔悴;闲坐无聊, 只有谈论以往而已。再看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前两句写宫女新妆下楼, 目睹宫门紧锁春光而愁上心头。后两句写她们为驱遣内心的哀愁, 以数花来打发寂寞的时光, 陪伴她们的只有不时落到头上的蜻蜓。“十二楼中尽晓妆, 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 水滴铜龙昼漏长。” (薛逢《宫词》) 因为日常生活百无聊赖, 所以她们便极力打扮自己, 以便获得君王的临幸, 但最终她们得到的只是“水滴铜龙昼漏长”的漫漫长夜。“泪尽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白居易《宫词》) , 则是更为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孤苦寂寞。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杜荀鹤《春宫怨》)

与现实中寂寞生活相对照的便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回忆。“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赠婢》) , 在禁闭深严的宫中, 无数的宫女被剥夺了自由, 她们失去的不仅是人身自由, 甚至连说话的自由也失去了, 请看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它虽然写的是“花时”, 却在重门深闭的环境之中, 给人以“寂寂”之感。看了上半首诗, 也许读者会猜测:诗人之所以使双美并立, 大概是要让她们互吐衷曲, 从她们口中诉出怨情吧。可是接着看下去, 诗人却并没有让这两位女主角开口。读者从“含情欲说宫中事”这第三句诗中看到的, 只是一个含情不吐、欲说还休的场面。而且所含之情是什么情, 欲说之事是什么事, 也没有去点破它。读者也许还会猜测:既然“含情”, 既然“欲言”, 大概最后总要让她们尽情一吐、畅所欲言吧。可是读到终篇, 看了“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句, 这才知道:原来这幅双美图始终是一幅无声的画, 而这两位画中人之始而欲言, 终于无言, 既不是因为感情微妙到难以言传, 也不是因为事情隐秘到羞于出口, 只是有所畏忌而“不敢言”。那么, 其所含之情自是怨情, 欲言之事决非乐事, 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张祜的《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 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媚眼惟看宿鹭窠”写出了她们对美满爱情生活的向往, 但现实中这种爱情只是可望而不可得, 由己及物, 由此, 她们便对失去自由甚至生命的飞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故此急急地以玉钗来扒开红焰搭救火海中的飞蛾。

“在君主专制的历史条件下, 士的政治品格,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是对人民的态度是热爱还是麻木不仁, 对专制君主的态度是坚持道尊于君还是愚忠。士人挺立起道德主体, 才能具有真正的士的政治品格。” (4) 从这个标准来看, 我们可以说中唐士子挺立起了道德主体, 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良知。他们本着对深宫中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 或记载下宫娥失宠后寂寞幽苦的生活, 或描写她们压抑、酸楚的痛苦心事, 或从侧面反映宫闱制度的严苛及其对宫女精神上的摧残, 这些都为我们呈现了后宫生活的本来面目——纵观宫女的一生, 她们大都没有真正的爱情、没有真正的自由, 终身被幽闭在高墙大院, 一生大都伴随着无聊与泪水, 直至死于宫中, 这就是她们普遍的命运。正如杜牧的《宫人冢》所反映的:“尽是离宫院中女, 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 不识君王到老时。”佳丽三千, 最终结果是苑墙城外累累坟冢中的枯骨一堆。生前寂寞, 死后空灵, 其无可而又奈何?

注释

1[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56页、第295页。

2[3]《新唐书·宦都列传序》 (卷二○七) 。

花自飘落水自流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课堂;生成性;预设性

老师从容不迫地走进课堂,按照教案滴水不漏地开始授课,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教师的身上,全神贯注地欣赏着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然后在一片掌声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我们不禁要反思:在这些所谓“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吗?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尊重学生体验

促成内容的生成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将引发学生不同的体验,产生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交流和整理,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触摸春天》教学片断:

师: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她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她为什么而惊讶呢?生1:安静是个盲人,什么都看不到,她自己都没有想到她竟能捉到一只充满活力的蝴蝶,这让她很惊讶。

师: 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安静心里的想法,其他同学呢?

生2:安静感受到了美丽的蝴蝶,美丽的春天。

生3:蝴蝶在安静手指间挣扎,安静感到蝴蝶也有生命,也对生命很渴望。

师:大家都走进了安静的心灵,成了她的知音。你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生读略)

生4:安静还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在她的手中颤动。

师:是啊,安静——这个可爱的盲女孩所做的一切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生命呢?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尽管有些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生成不断融合,促进了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就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二、关注学生需求

促进方法的生成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若预设牵引的痕迹多了,随机生成的亮点就会少。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因此在预设教案和实施预案的进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心中时刻装有学生,上课之前能够多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他们都在干什么,“我”究竟该怎样“教”,该怎样把更多的“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的身上。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曾说的那样:“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l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更多地投注于学生的渴望、需求,投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在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带着自己的情感、能力、思维方式解读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文本的解读存在差异性,教师得承认彼此解读的差异性,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我们可以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巧用学生的疑,化解难点;善用学生的问,乘胜追思;活用学生的画,因人施教;顺用学生的趣,趁热打铁,将学生的理解有效纳入教学的范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课堂有效生成。

三、留给学生学习空间

促进思维的迸发我们可以在预设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健康有效的轨道上发展,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更精彩的课堂生成。 我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第一个环节,读名人写的生命感悟固然能对学生起到一种引领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束缚,如果去掉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写,我的学生是否也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感受呢?我的心中有着十二分的期待,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结果学生的感悟令我深深地感到震惊。请看:生1:热爱生命吧,那是你创造奇迹的力量。生2: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可以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3:生命在于坚持和热爱,而选择放弃生命的人是弱者,只有生活的强者,才能让生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彩。生4:生命就像贝壳里的一颗珍珠,只有经过打磨,才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生5: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让它充满辉煌,也可以让它白白流失,让我们热爱生命吧!在激烈的思维、心灵的碰撞过程中,学生自主感悟,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透过这个案例,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学生一旦从书本的“迷信”和老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显示出自我的生命力,思维的火花才会源源不断地迸发。

尾声:精彩往往源自于生成!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美的!美在它的不加雕琢,美在它的清新单纯,美在它的活力无限,美在它的返朴归真。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让语文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这是语文恒久的理想和期盼,是语文的真谛和归宿。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如“花自飘落水自流”!

【参考文献】

花自飘零人易碎散文 第5篇

雨打湿了我的眼眶,而泪已成两行,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红尘旧梦,一切梦断都成空,我希望这里没有你和我,只有我们。

未来不再彷徨,心情不再惆怅,一切的结果我都只为你。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6篇

冰冷的气息,漆黑的夜空,沉静如斯的遮掩,汹涌着多少风起云涌的故事?掬一捧心事和流年干杯,不曾先饮却已独醉千回。

相遇在那个冬天,而今又在一个人的冬天里把你深深念起,把曾经的幸福快乐在心里一一重温,所有的疼痛悲伤只能一笑而过,把所有的聚散离别都可归结于情深缘浅。曾经的十指紧扣,曾经的浪漫相拥,曾经说的那些永远,都只是曾经。其实,早该醒了,只是自己不舍得离开。

曾经,我以为我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涉过千山万水的旅程,痴痴地盼望,辛苦地找寻,终于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让我绽放最美的笑颜。

而今,我不再相信我是个幸运的孩子,爱情从不曾将我眷顾。情再浓,爱再深,你永远站在我到不了的彼岸,只能将你在心中潜藏。

从今以后,想你的夜晚,月儿会照耀着你的孤单,风儿会吹送着缕缕不绝的柔情,我的寂寞会因思念写成温暖。

从今以后,再没有那份屏前守候的欣喜,上线不为等谁,亦不为找寻,只是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从今以后,再没有那份痴心追逐的狂热,只想依然活得梦幻飘渺至简至清,静等那场花开,笑看那些刻意的复杂。

相信我,写这些不是纠缠,只是问候,别无它意;相信我,我的固守和孤独,不是因为你,只是为了我的心,只是因为爱。相信,你懂得,我值得,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就让彼此在屏幕的两端一生俩俩相望。

问天,淡然静默,素颜清心的人能否握得住片片飘忽的情缘?

问地,醉笑红尘,翻云覆雨的手能否托得起缕缕忧伤的命轮?

问自己,天涯路远,倾心奔赴的来生可否遇见今生错过的爱人?

此时,长夜孤灯风扰梦,谁的笑颜如花却泪湿双眸?

花自飘零水自流 第7篇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 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 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 无论是白天或晚上, 出外或者归家, 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 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 说明彼此伉俪情深, 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 柳眉刚刚舒展, 心中又见翻腾, 词语浅近感情深挚, 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词集名为《漱玉词》, 存词六十余首, 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 作为一代抒情圣手, 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点, 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 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 这个“秋”字, 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 是缘景生情的根本, 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 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 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 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 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 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 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 也不是境大意小, 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作者淡起微推, 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 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 “轻”, 言其悄悄然;“独”, 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 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 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 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 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 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 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 雁阵归然, 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 所谓鸿雁传书, 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 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 待书于景的意识, 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 前两句“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 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 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 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 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 独处一角, 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 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 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 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 意境美。本篇词作, 上阕隐然相思之意, 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 乃借景抒怀, 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 共处一种思绪之间, 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 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 除让人称绝之外, 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 或寄情于景, 或景中含情, 意象时露时显, 于结尾处猛然一收, 如群山之玉, 塔顶明珠, 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 使之心灵为之震动, 深思、遐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 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 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 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 歌永言”古训的。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 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 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 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 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 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凄美词人。

参考文献

[1]冯建, 李先君.后现代文化与容[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10) .

[2]刘建国.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花自飘零水自流】相关文章:

那岁月飘零作文07-13

我亦飘零久句子08-17

飘零的落叶作文550字07-03

上一篇:《哈利波特》读后感600字优秀下一篇:精选幼儿园家长新学期寄语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