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地道战后感范文

2024-07-03

观地道战后感范文(精选8篇)

观地道战后感 第1篇

观《地道战》后感作文

大家应该都知道地地道战这个著名的战役,那是抗日年代日本皇军侵略我多山东省高家庄时的战役。高家庄因为抵挡不住皇军的攻击,村长和几个委员一块想了办法,终于他么内项了挖地道的方法来抵挡皇军,虽然皇军发现洞口不好下去,可是他们又放毒又放火又放水,弄得村民躲不下去了,最终皇军走了,村长发动村民挖新的防火防毒防水的地道,他们还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们把洞口设计在了井口、床铺下、地板、炕下、给马放草的食物盆。村里到处都是洞口,一户连一户,一家连一家。有了守可还不不能攻呀,村长又想了办法,他们把房屋的门窗堵死,在墙上钻了很多小空来射击,运用上下夹击的.射击法来干掉敌人。在一个房子内,区小分队队长把一个竹竿插到地下就可以和地道里的人通话。民兵还设计了地雷区,敌人一到地雷区上,民兵就拉绳引爆地雷。民兵还运用地道,上上下下的扔手榴弹,扔一个就又躲到地道里去,地人找不到他们。民兵在街上砌了街垒、地堡来射击,种种版纳法把敌人使得团团转,躲也没法躲,攻也不知打哪里,后来高家庄又让其他庄挖地道相通,连手反抗。他们把地道挖到了敌人的窝点,观察他们,那时的地下不管是野外还是村镇,到处都是地道,像一个地下迷宫。后来八路军武工队来了,和民兵并肩作战一块消灭的日本皇军,皇军四邻山田被捕后,人们哟能否感智慧赢得了胜利。我觉得,想胜利并不难,只要有智慧和勇气就可以了。观《地道战》后感作文50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频道。

观地道战后感 第2篇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写好读(观)后感“四要点” 第3篇

怎样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观)后感呢?你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习作:

第一个要点:认真细致,看懂读透。写读(观)后感,“读(看)”是基础,“感”是重点。读(看)不进去,没有深刻的感受,“写”就无从下手。读文章观影视时要深入细致,看懂读透,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把握作品的中心,知道作品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深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只有读得认真,看得细致,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读(观)后感。

如某同学观看动画片《西游记》后写下这样一段话:“故事主要讲了孙悟空是花果山天生石猴,学会长生不老、七十二变等法术,闹龙宫得来金箍棒,闹地府销了生死簿,大闹天宫搅得玉皇大帝胆战心惊。众神拿他无可奈何,如来佛祖把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被唐僧救出之后,他皈依佛门,保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尽艰险,大显神通,终于修成了正果。”很明显,该同学已经看懂了故事的情节。

后来他又接着写:“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路上,不仅有狼虫虎豹,而且有妖魔鬼怪。每一难,都是凶多吉少。但是他们师徒四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灰心。为了能够顺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多次战胜妖魔。他们能取得真经,靠的是努力,靠的是意志。”可见,小作者已经领会了作品所颂扬的人物精神。

正是由于该同学不仅理解了内容,还把握了作品的中心,所以才能有针对性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选择典型的生活实例,写出自己真实的体会。

第二个要点:抓准感点,发表感想。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一部影视)都有许多感点,我们要善于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观)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每篇文章(每部作品)中都会有几句精华的语言,最容易引发人的感想。写作时,就可以把那些句子引用过来,然后针对那几句话中所谈到的事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得到的教训,或者受到的启发。

比如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里面至少有三个感点:1.邱少云太勇敢了;2.邱少云真遵守纪律啊;3.邱少云只为别人着想,多高尚啊,等等。一个同学就在习作中写道:“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竟然能做到纹丝不动,多么不容易啊!可想而知,他要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啊,他的身心要饱受多大的煎熬啊!难道他的身子是铁打的,没一点痛的感觉吗?难道这样做只是为了遵守纪律吗?难道他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不!都不是,是革命精神鼓舞着他,是战友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使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而豁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他堪称军神!”该同学只围绕“勇敢坚强”这一感点而谈,中心显得特别明确。像这样多感点的文章,你在写的时候只需抓住其中的一点便可,不必几点都写;否则,写成多中心的读(观)后感,主题不鲜明,反而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个要点:联系实际,畅谈体会。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合理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跟文章内容有关系的都可以写。以《一夜的工作》为例,读完那一课,我们可以拿自己的卧室跟总理的办公室作对比,也可以拿当代地方官的办公室跟总理的办公室作对比;可以就自己的学习态度跟总理批阅文件的态度作对比;还可以拿自己吃的点心跟总理的点心作对比……通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就会对总理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像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体会更深刻,写出来的读(观)后感更有说服力。

如一位同学写《读<毛泽东>有感》,他特别敬佩毛泽东有坚强的意志,并列举了毛泽东大雨天在操场上淋雨,大风天在城墙上被风吹打身体,下霜时节去野外露宿,太阳下脱了衣服晒身体,通过这样的锻炼,使之日后在井冈山、在长征路上、在延安,经历无数磨难而始终不曾倒。然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碰到一点困难就妥协了——“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些思考题,我回家一看,题目比较麻烦,想也不想,就去问爸爸。爸爸批评我不动脑筋,可我觉得无所谓了,还振振有辞地说:‘不懂,不能装懂嘛!’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依赖行为,是没有坚强意志的表现。”这样,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主席的处世态度作鲜明的对比,开展自我批评,达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

第四个要点:总括全文,升华情感。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人们常称好文章的结尾为“豹尾”,这实际上是在说文章的结尾应该追求简练、生动与传神。我们写读(观)后感,在文章的结尾,最好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语,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主题得到升华。

观《焦裕禄》后感 第4篇

我十八岁投笔从戎,在毛泽东思想这所大学校里锤炼自己,时时处处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深知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因此,在部队我严格要求自己,苦练业务技能,当过炊事员、测绘员,毫无怨言,爱岗敬业,多次荣获嘉奖,后来,入了党,上了军校,提了干,为感谢部队培养仍在继续为国防测绘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但是,成家后,尤其是革命事业接班人出现后,开始想家了,便动用各方关系调回了家乡武装部工作,说是照顾家里和工作两不误,实际就是工作不思进取,拈轻怕重,怕过部队艰苦生活,舍不得小家利益,意志消沉,为人民服务信念动摇的表现,这与焦裕禄同志路过家门口不回家相比还是个人利益、贪图享乐在作怪。

到地方工作后,与枯燥无味、单调的部队生活相比轻松多了,舒服多了,接触社会也多了,好像世界都变的精彩了,因此,思想觉悟松懈了,部队的条令条例、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丢后脑勺了,军人意识淡漠了,国防观念淡薄了;工作标准也降低了,热衷于图形式,造声势,华而不实,贪图虚名,工作虎头蛇尾;生活要求却上升了,总想把部队过艰苦生活日子补回来,出门不是徒步或座公交车,而是打的士摆阔气,讲排场,宴请每逢必到,甚至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办事收点好处的恶习也在自己身上时有发生,甚至觉得心安理得,这与焦裕禄同志忘我工作,勤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相比感到惭愧万分。

十八年前,我脱下穿了二十年的心爱军装,来到了与数字打交道的王国当经济卫士,这里虽然不是部队的硝烟战场,但也是经济监督的保卫战场,可我这个战斗员在部队所学的专业知识到来审计执法部门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拿什么去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因此,我埋怨过,组织上为什么分我到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工作?我动摇过,是否向组织反映申请调到专业对口或相对对口的单位工作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我迷茫过,奔四十的人还能重新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在审计部门呆下去吗?在这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我选择了随波逐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当上了业务科长、办公室主任,我深知自己实际工作水平半桶不到,因此,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怨天尤人,只要组织照顾,没有工作业绩,只要组织待遇,没有严于律己,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业务不求上进,仅限于一知半解,总觉得自己不熟悉业务不能怪自己,而是组织考虑不周造成的,所以,平时将这种抵触情绪潜移默化到了行为中,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辜负了党的培养,浪费了审计资源,对不起自己的津贴。我也是一个有着三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与焦裕禄同志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相比我感到羞愧难当。

观《地道战》有感 第5篇

龚** 在繁多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中,存在着一颗发光点,它就是《地道战》。《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道战》。观看地道战之前,我是好奇的,究竟是怎样一部影片才能成为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观看《地道战》之后,我是震撼的,令我为之震撼的不只是电影情节的逼真,还有智勇双全的高传宝、忠诚的老钟叔以及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智慧。

1942年到1944年中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民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开始往里进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对于冀中人民没有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所谓地道战,就是把家中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忠诚的老钟叔令我十分感动。

《地道战》拍摄于1966年,特定的历史年代使其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在影片里,深刻、成功地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本色。在外族入侵之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并不只是一味地忍受苦难,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在一起,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地道战,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不仅保卫了家园,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向共同团结一体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增强了世界人民反抗入侵的信心,更是凸显了中国人的本色。

观地道战有感 第6篇

他们用地道抗住了鬼子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常常把鬼子打的晕头转向,最后把鬼子的炮楼给炸了。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故事里的村民不畏强敌,而是用地道战的方法来抵抗。他们不怕困难,而是把困难化作成了动力去战胜困难,他们不怕敌人。

常常是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放鬼子开枪……他们的英雄气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新中国建设以来有多少英雄战死沙场?有多少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都有贪生怕死的意念,可是那些英雄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把生命置之度外,为祖国的建设抛头颅洒热血。而我呢,遇到了一些困难就退缩了,畏惧了困难。我以后也要像地道战中的营销年该一样,不畏惧困难,而是把困难化成动力去战胜困难。

观地道战有感 第7篇

——地道战的利与弊

《地道战》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任旭东担任导演和编剧,于1965年拍摄完成,该片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战争英雄和军事教育内容有机巧妙地融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道发展成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的瑰丽场景,充满机智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直到今日,50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作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而该片主题曲也作为红色歌曲传唱至今。影片主要讲诉日军侵华时,在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为抵御敌人“杀光、烧光、抢光”的“大扫荡”,高家庄英勇的的男女民兵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故事,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为人民战争拥有的高超智慧所深深折服,但是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也发现地道战并不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无坚不摧,地道战也有其致命的弱点,下面我就了解到的信息对地道战的利与弊作简要的分析。

地道战的高明之处首先体现在它巧妙地运用了其地理优势,起到了躲避和防御的作用。冀中为平原,从军事角度讲,不易进行躲藏,因为缺乏可以作为掩护的山丘和树木、岩石等,易攻难守。在这样的情况下,地道战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将战场由地上转移到地下,人们在地下铺开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敌人来了我们就组织大家钻到地下躲避,敌人走了我们就又钻出来。即使敌人慢慢发现了地道的秘密,往地道里放水、放毒烟,企图把人民群众困死在地道里,我们也有办法解决,只要多挖两条地道把水引走,或者在地道下安一块挡板,就基本能把不多的毒烟挡在外面,使之不能造成威胁。而且,出于对地下情况的了解和恐惧民

兵的埋伏,敌人也不敢下到地道里面去,就只能在上面干着急,这样一来,地道首先起到了隐蔽和防御的作用。

第二,地道战的灵活性和隐蔽性成为了民兵的坚强堡垒,使得战场被隔开,我方采取打伏击的方式,而敌人却处处受挫。看过地道战的人无不对地道的精妙构造拍手称奇,光是为了隐蔽洞口,我们的民兵就体现出了非一般的智慧。用墙壁、水井、土炕作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已发现的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安防地雷、插上尖刀、或者挖掘综合交错的棋盘路,让敌人摸不清方向。这样,就把敌人和群众用地道分开来,敌人没法对我们造成打击,而敌在明我在暗,人民群众掌握了作战的主动权,冷不丁地,敌人就会被突然从地道中钻出的民兵来个突然袭击,等到敌人缓过神来,民兵早就躲回地道了,对此,鬼子只有恨得咬牙的份儿却无还手的能力。因为是打伏击,所以只要会开枪,只要跑得快,不管妇孺皆能进行战斗,所以,这又无形中增添了我方的优势。纵然是敌人下到地道里来了,我们也不怕,因为敌人对地道的熟悉程度是绝对没有人民群众深的,所以在地道中的行进速度也绝对比不上群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顺着地道逃出村子,脱离敌人的包围,等到敌人撤退了,我们再折回,这样一来就有力的保护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第三,地道的连通决定民兵可以快速、安全而有效的将散开的兵力集中然后集中火力歼击敌人,同时又可以迅速分散和躲藏,这样一来,又便于在我方处于劣势的时候撤退以保存实力,减少伤亡。敌人永远不知道对手在哪儿,只能战战兢兢地前进,等着吃暗处的民兵的枪子儿。由此来看,地道战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第四,地道战与地雷战的结合,构成了有力的联防与进攻战争模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大扫荡”斗争起了重大作用,例如,据史料记载,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记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爆炸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地道战的确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道战也存在不少的弊端。

第一,地道的挖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何况是结构复杂,机关重重的地道,这无疑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为了保密,地道的挖掘工作只能在晚上秘密的进行。群众白天要进行劳动,晚上还要就着火把挖掘地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干扰了群众的生活。

第二,地道下条件有限,环境恶劣,先不说地道不通风,大量的人的存在情况下有呼吸困难有可能导致窒息死亡,典型的案例就是重庆的防空洞就曾经出现过因人员过多,气流不畅而导致的集体窒息恶性悲剧。再者,地道下也不宜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不能烧火做饭,也不能洗衣,就连上厕所也受限制。所以,当地道用于躲避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下是极不便利的,如果是长时间的躲避,那问题就更多了。

地道战的致命弊端也是由其本身决定的,尽管地道可以有很多出口,很多条不同方向的分支,但是,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平原少可以作为掩护的设施,再用心掩饰的洞口也有暴露的一天,一旦敌人将所有的出口都找到并堵死,那么,地道就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空间。鬼子即使不敢下到地道里,也可以守住洞口,群众在里面无疑就存在饿死的可能,或者鬼子往地道中投方大量毒气,群众也只有死路一条。更危险的是敌人找到一个可以顺利进入的洞口,那么,躲藏在洞里的群众将只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无任何反击能力。史料同样记载:在当时的河北冉庄北潼村,由于洞口暴露,一天之内,竟然有数百名村名惨死在了地道中。北潼村当时已经有了一个长达10余华里的地道网,然而,就是这个地道网却成了日军事实大屠杀的地方。这是自日军扫荡以来发生在地道内的最大一起惨案,当时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机关报详细地报道了这起案件,整个华北为之震动!

观地道战后感 第8篇

真诚透明、接纳、共情是罗杰斯提出的建立、维持助益性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而这三个要点几乎贯穿着整本书, 不仅是心理咨询、治疗中咨询师的必要素质, 还可以推广至组织中领导与员工、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等其他平时的交往沟通, 甚至还可能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有所借鉴意义。其实在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这门课时, 我们对人本主义治疗的核心理念已经有所接触、学习, 但这次聆听罗杰斯本人的阐述, 我感觉对此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它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首先, 真实性在罗杰斯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道, “只有通过提供存在于我内心的真诚的事实, 另一当事人才能成功地寻求到存在于他内心的事实。”这是一种“体验、意识、表达之间保持着的准确的相互符合”, 即自己实际的感受与表面的行为是相互一致的。当然, 这常常很难做到, 罗杰斯本人也感叹“绝对没有充分得到它的全部益处”。读到这里,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咨询师三级书上也提及“真诚”的概念, 并提出“这并不等于实话实说”,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度”, 有时候是否可以突破呢?我们常用的“我理解”这种保留性的态度表达是否属于真实性的表达呢?其实, 我一开始读书时就带着这个疑问, 也试图找到些可以解答的线索。

正如罗杰斯所说, 咨询师自身首先必须能够真诚对待自己, 更开放地接纳自己的经验、感受, 排除偏见、减少无意识的压抑等防御机制, 承认自己的不足等, 这样对待他人的“真诚”——我们内心的事实, 才更符合实际。这里又借用了罗杰斯另一个重要概念——接纳, 当我们接纳自己的真实存在时, 我自身会发生变化, 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接纳自己, 我能更好地表达内心的事实, 在温暖、安全、自由的咨询关系下, 对方可以感受到我的真诚与接纳, 这样能够帮助他也真诚地对待自己, 同时也会促进我更好地接纳、理解我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不断引导我们向积极建设、自我实现, 或者说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享受更美好生活的方向转变、流动。这也再次强调“真诚”作为循环的基础、起点、推动力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是否存在合适表达真诚的方式呢?固然, 真诚应当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但作为咨询师似乎应当遵循为来访者负责、有助于其成长这一原则, 诸如“你这个人真是蛮不讲理”这样的表达, 尽管可能是事实, 是咨询师的真是感受, 但从有利于咨询的角度是不宜表达的。在书中, 罗杰斯其实也涉及这个角度的问题。他提出我们的表达不应该包含外在事实, 而这其实又是真诚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此刻是完全真诚透明的, 他真实的生理体验在其意识中得到了准确的反映, 他的表达恰恰也与其意识是一致的”, “那么, 他的所有表达都必定是依据他个人认知的”, 也就是说, 依据他本身的知觉与情感, 而并不加上批判与评价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似乎常以“你”开头, 如“你这样不好、不对”或者“你这样挺好”等, 而这种“根据自己观点对富有感情、富有意义的陈述做出评价的反应倾向往往是人际交流的主要障碍”。倘若可以从“我”开头, 从自己体验的角度出发, 如“我如果是你可能不会这样做”, “我感觉不太好”等, 应当在交流中更有建设性作用。而对咨询师来说, 用“我”来表达, 或许就可以较好地兼顾真诚与积极关注两者, 一方面我真诚地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 另一方面我并没有驳斥来访者的态度、价值观等, 依然可以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其次, 保持真诚非常重要, 但似乎要真诚对己、对人似乎还需担着某种风险。罗杰斯自己在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 我感觉非常有趣, 引人深思。他问道, “成为一个人的真正自我, 是否意味着把某种妖魔鬼怪放出来, 在我们的世界上兴风作浪呢?”相似的问题还有创造性是否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这个问题倘若建立在罗杰斯的人性观上——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潜能, 那么就迎刃而解了。当我们对自己的所有体验保持接受与开放的态度, 成为一个真诚透明的人, 那么积极的潜能将被更好的激发出来, 终究会导向建设性的发展方向上去。同时, 当我们能够如实地体验某种情感, 如愤怒, 这种被接受了的情感就会发生改变, 转变成为不再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体验。正如罗杰斯所说, “他越是能够允许他内心的这种情感流露出来并得到体验, 它们就越可能在他的情感的总体和谐中占据恰当的位置”。

在团体交流沟通中, 真诚的表达与共情理解, 还会冒着另一个风险——自己被改变。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 站在他的角度来理解他, 自己的态度和人格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这一被改变的风险。或许变化就是流动性的一种特质吧, 如罗杰斯所说, 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会“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 “如果个人愿意成为他真实的自我, 他会在最大限度内促进自己的变化”。虽然对流动与改变的方向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 这是因人而异的, 但我想这最终会汇聚到潜能激发、开放经验的洪流中, 并且之后还会一直流动下去。

上一篇:中考总复习笔记下一篇:小学语文校本研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