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2024-09-22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精选8篇)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第1篇

关于转发《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接到通知后,按照通知有关要求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注:各教学点由所属学校负责通知。

高里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2009年6月30日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弓l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 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我区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托幼机构,患病和无症状的感染儿童是弓I起托幼机构本病传播和暴发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在托幼机构,接触患病儿童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EV7 1感染与Cox A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根据监测情况看,全省今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 1,在幼儿园EV7 1易引起暴发。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少。该病的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份。托幼机构是儿童集中的地方,加上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个人护理,该病流行期间,很容易通过幼儿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在托幼机构发生传播和暴发。

四、病原体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 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8 4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优氯净、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 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 0。C可长期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五、常见的临床表现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一般经过2-7天的潜伏期,起病急,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六、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晨、晚检制度。每天儿童入托、入园进入班级前及离园前,由保健人员负责对托幼儿童进行询问与观察,要点为:精神状况、发热、皮肤与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全日健康(医学)观察制度。带教老师全天应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入托、入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保健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不少于一次对各班级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一旦发现在幼儿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观察(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手足口病报告制度。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每日将各班级手足IZI病发病情况收集汇总后报告给所在地镇街(社区)医院或地段医院防疫科,由防疫科汇总后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缺勤询问登记制度。儿童每天入托、入园后,带教老师当天应及时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追踪,了解缺勤的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如为手足口病应及时报告。

5、消毒隔离制度。内容应包括:(1)保健室、观察(隔离)室、营养室、班级(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等的消毒要求与方法。(2)各类物品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消毒方法。(3)日常消毒与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方法。(二)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主要经接触传播,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具体见《正确洗手要点》)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条件。托幼机构应在所、园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设施供儿童及老师等使用。

1、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时洗手:(1)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巾或餐巾纸掩着口及鼻,然后立即洗手;(2)上厕所后;

(3)处理、烹调或分发食物前;(4)护理儿童大小便后;

(5)为儿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

(6)处理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后;(7)进行所有护理程序前后;

(8)照顾儿童及脱下手套后,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或污染托幼机构环境。(注意:戴手套不可以用来取代正确洗手方法,无论何时脱下手套后均须洗手)

2、带教老师在下列情况下应提醒学生洗手:(1)用餐前;(2)上厕所后;

(3)触摸公共物品后;

(4)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5)当双手沾染呼吸道分泌物时(例如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

3、不可共用毛巾、梳及餐具等用品。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应用餐巾纸包好后放入垃圾桶内。

(三)环境卫生

由于肠道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搞好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1、经常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可使用风扇或抽气扇增加室内空气流通。

2、每周清洗空调过滤网一次。

3、定期清洁消毒室内各种物品,如桌椅、玩具、所有地面、厕所和更衣室或浴室等。

4、如有住宿,床或床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在1米以上,以减少飞沫传播病毒的机会。(四)饮水饮食卫生

托幼机构应按照饮水与食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饮水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五)消毒隔离工作要求 托幼机构未发生手足口病病例时,应按照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当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1、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

(1)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3 0分钟以上,空气流通差的房间要加机械通风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环境、物体表面。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玩具每天一次预防性消毒。用0.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毛巾消毒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10分钟。

(3)餐饮具、熟食器具、奶具、压舌板等。首选煮沸或蒸汽消毒。从沸腾开始,消毒时间1 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或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1 0~3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4)熟食台面、幼儿餐桌。O.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残留消毒剂,需在桌面使用前半小时进行消毒。(5)手。幼儿和工作人员手预防性消毒:采用皂液流动水洗手。晨检人员手预防性消毒:清洗后采用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消毒。

(6)体温表。需清洗揩干后放入1 O 0 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 O分钟,然后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在7 5%酒精溶液中保存待用。肛表与口腔表应放入不同容器内消毒与保存,并需全部浸入消毒液内。

(7)便器、盛装吐泻物的容器、痰盂、痰杯等。煮沸10分钟,或0.1-0.2%过氧乙酸或用含5 0 0-1 O 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 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2 5 0-5 O O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8)被褥等卧具可采用日光暴晒消毒。

2、发生手足口病病例后的消毒隔离要求

(1)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或病例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

(2)对患病儿童所在班儿童停课放假2一一3周,进行医学观察,严格控制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改上别的幼儿园。一周内2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幼儿园关闭2-3周。

(3)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临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附件: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主题词: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指南通知

寒亭区卫生局办公室 2 0 09年6月1 9日印发(共印3 5份)

附件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一、实行每日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将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后报告疫情报告人员。

二、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抓拿不洁物品后洗手。

四、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要消毒或通风换气。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随时消毒儿童粪便及厕所、便器等。

十、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

十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并彻底洗净双手。

十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采用湿法清扫,清扫消毒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十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上班。

十六、晨午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离园,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2~3周后入托。

十七、对缺课儿童,立即查明缺课原因。

十八、托幼机构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九、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停课放假2~3周。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停课放假期间,由班主任负责每日用电话巡查每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热、出诊),告知家长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十、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立即停课放假2—3周,并采取第十九条措施。

十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不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第2篇

一、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病学史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三、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

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

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首选咪达唑仑肌肉注射,0.1~0.3mg/(k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5m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注射速度1~2mg/min。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病因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三)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3ml/(kg·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

(四)降颅压

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

(五)血管活性药物

第3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动力高阻力型,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可使用米力农,负荷量50~75μg/kg,15分钟输注完毕,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1μg/(kg·min),一般不超过72h。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具体血压值见表1),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合适剂量,期间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

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5~20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kg·m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2.5~20μg/(kg·min)等,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血管加压素或左西孟旦等药物治疗,血管加压素:20μg/kg,每4小时1次,静脉缓慢注射,用药时间视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而定;左西孟旦负荷剂量6~12μg/kg静脉注射,维持量0.1μg/(kg·min)。

(六)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天。

(七)糖皮质激素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或氢化可的松3~5mg/(kg·d),或地塞米松0.2~0.5mg/(kg·d),一般疗程3~5天。

(八)机械通气

1.机械通气指征

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7)频繁抽搐或昏迷。2.机械通气模式

常用压力控制通气,也可选用其他模式。有气漏或顽固性低氧血症者可考虑使用高频通气(HFV)。

3.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目标

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60~80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2%~97%,控制肺水肿和肺出血。

对于出现肺水肿或肺出血者或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按照机械通气呼吸机初调参数表(见表2)进行调节。

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1~2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注意同时调节PIP,以保证正常氧合水平。肺水肿及出血控制后,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

4.机械通气管理

(1)镇痛与镇静:气管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镇静、镇痛处理。药物包括:咪达唑仑静脉泵注,0.1~0.3mg/(kg·h);芬太尼静脉注射,1~2μg/kg,注射时间>60秒;芬太尼静脉维持泵注:l~4μg/(kg·h)。

(2)机械通气过程中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

5.撤机指征

(1)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PEEP<10cmH2O时,开始做撤机评估;(3)血气分析好转,胸片肺部渗出与肺水肿好转;(4)意识状态好转;(5)循环稳定。

(九)其他

(十)恢复期治疗

(十一)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五、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手足口病防控模式初探 第3篇

1 开封市手足口病发病概况

自2008年5月, 开封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春节过后, 开封市再次出现手足口病散发病例, 并于3月中旬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至4月达发病高峰, 且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呈现发病早、来势猛、感染EV71病毒株为主的重症病例多、农村儿童多等特点。

为有效遏制手足口病在我市的蔓延和传播, 我市在防控手足口病方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防控模式, 从而使手足口病发病迅猛势头迅速得到遏制, 患病儿童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发病逐渐趋于平稳, 现介绍如下, 从而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2 开封市手足口病防控模式

2.1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为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强力保障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等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我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 并与各县区签订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在疫情高发时期, 我市及时启动了《开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二级响应, 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合作的联防联控机制, 动员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等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并增加防控工作投入力度, 市政府在市财政困难情况下拨付手足口病防控专款180万元, 同时及时调整了新农合政策, 提高参合患者报销比例, 减轻了患者家庭的救治负担。

2.2 组织健全, 责任明确, 并强化督导 面对疫情形势, 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调整为工作重点, 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防控工作组、救治工作组、宣传保障组, 制定和完善了手足口病防控、救治、培训、宣传、督导等工作方案, 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并组建了10个督导组、2个预防控制专家巡视组、1个救治专家巡视组和2个卫生监督检查组, 分包10个县区, 采取重症病例倒查办法, 查找薄弱环节, 评价防控效果, 严把各个环节防控关, 进行多区域、全方位立体督导, 并明确责任, 实行督导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督导制度的建立, 确保了手足口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3 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 在2008年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了全市医疗卫生人员全员、多轮次、强化培训。3月1日前, 完成了全市乡、村医生的第一轮培训, 截止4月5日共累计培训1.9万人次。同时印制《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和预防控制指南》5 000册、手足口病图片2 000张, 发放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相关人员, 提高了对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水平和能力。

2.4 加强宣教,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并保持稳定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 对群众开展手足口病宣传教育。市、县先后在各类媒体宣传300多次, 印制宣传单200万份、宣传张贴画40 000张, 制作宣传标语和条幅1 000幅, 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提高卫生知识水平, 消除恐惧心理, 维护社会稳定。

2.5 做好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验等工作 认真做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 随时把握疫情动态;实事求是报告疫情, 做到不瞒报、不漏报;认真做好日分析、周分析、月分析和专题分析, 及时做出预警, 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开展手足口病的病例主动搜索, 认真做好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随访;对聚集性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明确病原并进行分型鉴定, 有针对性地指导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2.6 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 积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 利用3天时间, 对全市5岁以下儿童开展全面筛查登记工作, 共登记5岁以下儿童321 464名, 对筛查出有疾病信息的199名儿童和所有5岁以下儿童纳入视线管理, 落实包户到人责任制和乡村干部、村医晨检排查制度。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重点场所, 严格晨检、缺课儿童登记及随访等制度, 及早发现患病儿童, 并及早进行隔离和治疗。

2.7 加强信息沟通, 确保指令畅通 从我市发生手足口病疫情以来, 市卫生局和各级疾控部门启动了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和24小时值班制度, 每日编发一期《手足口病防控快报》和《信息快递》, 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 及时传达上级政策、文件精神, 安排部署防控工作, 并及时通报工作动态, 确保指令畅通。

2.8 加强部门配合, 齐抓共管 针对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重点场所, 市卫生局和教育局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紧急通知》, 认真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的晨检排查制度和消毒制度, 最大限度地控制手足口病在托幼机构传播。市爱卫办及时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群众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卫生监督所加强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等的监督管理, 防止因食品或饮水污染而造成疾病传播。各级宣传、计划生育、财政、广播电视、药监等部门积极履行职责, 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2.9 分级救治, 规范治疗, 并认真落实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和消毒等防控措施, 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采取“市级定点医院收治重症病例, 县级定点医院收治一般病例, 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治症状较轻的普通病例, 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发现病人必须及时报告并指导患者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不得收治病人”的分级救治措施, 既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作用, 又分流了病人, 减轻了市级医院压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救治质量和成功率。收治病人的各级定点医院, 都建立了严格的医生、护士、督导员三位一体的病房巡视制度。勤巡视, 人盯人, 严防死守, 及时对重患儿筛查和预测, 尽早发现和甄别重症病例, 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3 讨论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等特点, 防控难度较大, 所以必须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通力协作、属地管理的联防联控防控模式, 并充分调动基层防保人员工作积极性, 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切实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确保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手足口病患儿救治是防控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尤其是针对重症患儿。在卫生部和卫生厅专家指导下, 开封市摸索和总结出了救治危重病人的有效办法, 如科学合理配置重症监护技术人员, 对手足口病PICU危重病人及早上呼吸机, 及时使用甘露醇、甲强龙、丙球3种药物等, 在救治重症病人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从而提高了对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防控水平。

浅谈手足口病的社区防控 第4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 社区 防控 传染性

中图分类号:R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221-01

1 充分发挥管辖社区基层干部的作用

在疾病流行季节,各社区建立专班实行包保责任制,包保人员实行分片包干,经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培训合格后,方才开展排查工作。首先逐家逐户登记6岁以下儿童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家长姓名、儿童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等,确保辖区内儿童一个不漏,登记内容完整、项目齐全,造册登记率为100%,不留死角。对社区儿童进行逐个排查,并做好排查登记,每天向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报告排查情况,如发现可疑病例送至我站,作进一步排查。

2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作用

社区责任医生对辖区内的6岁以下儿童疫情防控实行包干责任制,包干责任人员做到“五包”。

(1)包宣传,做到防控知识家喻户晓。包干责任人要深入儿童家庭,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告诫家长在疾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接触;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要经常消毒,告诫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用流动水洗手是预防许多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途径,当儿童能自己进食时,教会儿童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同时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做到每人一套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碗勺、水杯等。经常洗澡。注意口腔卫生,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食以后要漱口。以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防病能力。

(2)包发现,及时掌握疫情。包干责任人要及时掌握包干区内特别是3岁以下流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点、托幼机构、有疫情区域等的主动监测,指导和督促托幼机构、小学落实晨检制度,落实因病缺勤儿童的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要主动排查,及时掌握动态发病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3)包送诊,如发现有可疑儿童主动护送至定点医院,确保及时救治和避免接触正常儿童,以避免引起疫情的扩散。

(4)包隔离,凡密切接触者、确诊未住院及住院治愈已出院患儿均应居家隔离,并发放《居家隔离儿童家长告知书》及进行家庭消毒: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等用84消毒液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将衣被放在阳光下暴晒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密切接触者隔离期限为7天,确诊患儿隔离期限为从确诊日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隔离期间避免外出接触正常儿童。

(5)包流调,对居家隔离的患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判断主要途径,并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达到控制疫情蔓延的目的。

虽然,手足口病疫情在我市逐年上升,但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实施和落实,自2008年以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辖社区的疫情在全市发病率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我们的科学严谨的防控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第5篇

一、认识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2.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可造成本病传播。

二、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三、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设立疫情报告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开展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

3、疫情报告

4、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5、向幼儿及家长宣传预防知识  疫情报告员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 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 开展晨检、午检、全日观察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1、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3、一摸二看三通过:一摸有无发热,怀疑发热量体温。二看手心口周足心有无皮疹疱疹。如无问题则进班级。如有问题登记到晨检表上,并要求患儿到县医院就诊。

4、因病缺勤是班主任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是否为手足口病或其它传染病,什么医院诊断,登记在晨检/因病缺勤表上。 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 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如发现托幼机构在一周内发生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1例危重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采取托幼机构放假措施,关闭2-3周。 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 消毒方法的适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每升水加5ml84液)或煮沸15分钟。

3.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每升水加10ml 84液)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100公斤水加漂白粉1克)最好喝开水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每升水加20ml84液或4克漂白粉)

10.体温计置于有盖盒内,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正确的洗手方法

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手足口病防控方案 第6篇

一、工作目标

及时发现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建立预防手足口病明白纸发放登记明细表,确保发放到人。通过托幼机构、卫生室发放预防手足口病明白纸5万份,确保0—5岁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各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技术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手足口病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二)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疫情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预防为主,科学防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三、工作措施和要求

疫情报告

(一)责任报告人发现手足口病病例时,要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报告。托幼机构及各级各类学校有关人员发现可疑手足口病病例时,应及时向乡卫生院 报告。

(二)各村卫生室、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聚集性的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患者异常增多或者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时,要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医疗机构接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情况,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报告卡报告时要特别注意详细填写病例的居住地、学习(工作)地点、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利于开展流调和传染源追踪。

托幼机构

(一)要指定专人或校医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工作,落实晨检制度,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及时核实缺勤、缺课原因。建立手足口病疫情“零”病例报告制度。

(二)发现患有发热或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将其带至医疗机构就诊,直至病愈(退热,手口足的溃疡及水泡消退)方可返校。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三)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做好饮水、饮食和环境卫生。

(四)开展健康教育,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医疗机构

(一)开展预检分诊,防止混合就诊。各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做好手足口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止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病混合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避免医源性感染。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门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二)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医院门诊和病房要保持清洁卫生,严格消毒制度,重点加强儿科和感染科等科室门诊和病房的消毒,对患者粪便排泄物及其污物等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院感染管理要加强对门诊和病房的检查、指导,对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及接触者人数,强化陪护和医护人员的洗手、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特别要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洪塘营瑶族乡卫生院

手足口病防控预案 第7篇

长:何军峰(校长)

副组长:杨凯(保安)李攀华(教导主任)组

员:各班主任

二、工作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

1、强化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1)及时印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宣传资料。(2)在班主任例会上进行宣传。(3)全校家长会上进行宣传教育。

(4)联合卫生室,通过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重视消毒隔离、严防病菌侵入。

(1)重视食堂卫生、食品卫生与餐具消毒,严防病从口入。厕所、洗手池放置必要的洗手消毒用品,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2)坚持对教室、教师办公室及专用教室等活动场所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注意劳逸结合、强身健体和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到人口密集度大,人流量集中和发生流行性疾病的地方去。

3、加强晨检(观察),及时排查隐患。

(1)疾病流行期间,学校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日观察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汇报,确保学生健康。

(2)要求各班班主任认真做好学生的晨检工作,每日情况及时上报卫生室,卫生老师于午时再上报教导处,分管教导汇总情况于14时前汇报教育局基教科。(3)班主任为落实晨检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有发热伴手、足、口、口腔、肛周皮疹、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发热、精神差等症状者,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向卫生室报告,并通知其家长,由家长迅速陪同送去区二级以上医院诊治,并报告学校有关领导。(4)一旦发现有疑似患者,根据迅速上报的要求,学校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区疾控中心和区教育局有关部门,对患儿所涉及的活动场所立即进行隔离与消毒,并配合疾控中心做好相关的消毒措施。

另外对近日缺勤学生作好调查工作,教育学生及其家长不到疾区,一旦发现疾情及时报告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疾控中心。

(二)强化控制措施。

学校一旦发现手足口病例2例及以上的,经请示区教育局后,患儿所在班级停课2周。一旦发现手足口病例5例及以上的,经请示区教育局后,患儿所在学校停课2周。

停课期间,如发现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告之家长送患儿去医院就诊,并将患儿情况及时报告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疾控中心。

学校安排老师对放假在家学生进行随访,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疾控中心。

停课2周后,经区教育局同卫生局共同协商批准,即可恢复上课。停课期间发病的学生,需待发热、皮疹等症状消失一周并经区内二级以上医院确诊无恙后,方可回学校上课。

学校发现手足口病例后,应停止举办各类集体活动。

(三)切实做好保障。

(1)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好防控工作。教导处要做好学生宣传教育工作,稳定学校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2)后勤要保障保证日常宣传教育用品与消毒卫生设施齐全与物资供应,保证应急期间的宣传,消毒器具与药物的供应,提供应急的交通车辆与人员,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3)卫生室要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如有疑似患者及时安排就医,迅速转移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的师生,并对病人所在班级或办公室进行全面消毒,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与疾控中心,要求其派人处置。严控外来人员进校。

三、预案启动 如果出现疫情或有学生感染手足口病等症状,要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并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做好相关的隔离工作。

官路小学 2014年02月

官路小学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单位:官路小学

手足口病的护理与防控体会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手足口病患儿347例, 其中重症患儿71例, 危重患儿10例, 年龄在6个月~13岁之间, 男性多于女性。

2 诊断与护理

2.1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 其并发症也是从无症状到引发死亡等多种情况均有发生。通常情况下该病的潜伏期为3~7 d左右, 前期均没有较为明显的症状, 并均是突然发病。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2 d左右或者是发病时会出现身体发热的情况, 温度多为38℃。发病时主要出现在患者的手部、足部、口部以及臀部这四大位置;疹子特征较为明显, 与蚊虫叮咬所致、药物疹、口唇牙龈疱疹以及水痘均有较大差别, 其中临床表现也比较特别, 该病症不会引发疼痛、瘙痒、结痂, 甚至不会出现结疤。但因为口腔溃疡引发的疼痛, 使儿童多出现流涎拒绝进食的情况。口腔粘膜疹通常发病较早, 开始时多为栗米样斑丘疹亦或者为水疱, 周围也伴随有红晕, 主要发病部位多为舌部以及两颊部位, 也可能出现在唇齿侧。手部及足部等较远的部位通常是以平凸不一的斑丘疹或者疱疹为主要症状, 同样也不带有瘙痒的情况, 但5 d时间左右斑丘疹将由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 直至消失。疱疹通常呈现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扁平凸起形状, 内部伴随有浑浊的液体, 通常不伴随瘙痒及痛感, 恢复之后亦不会留下疤痕。手部、足部以及口腔同时出现该病的情况通常不会发生。当出现水疱与皮疹时, 一般都会在一周时间内消失。

2.2 合并症

严重情况时, 病原菌多为肠道病毒EV 71型, 其特征为患者出现发烧、心神不安、易躁动以及头疼、呕吐等情况;患者的身体还可能伴随有非特异性红丘疹, 还可能会出现流血情况。

2.3 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而其病毒类型共计20种或以上, 在这之中又以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病毒。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患儿的唾液以及其分泌物都可利用空气来进行传播病毒。患者使用过的日常用品以及衣物、用品等均会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并可能发展大范围的疾病。对各种氧化剂或甲醛、碘酒等均没有抵抗能力, 同时对紫外线以及干燥比较敏感。

2.4 护理

2.4.1 餐饮护理

在夏季时发病, 则通常会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急需对患儿进行补水以及营养补给。当患儿因为口腔疼痛不愿进食时, 应当选择流体食物、较少刺激的食物亦可, 尽量以清淡营养的食物做主食。

2.4.2 口腔护理

当患儿因为疱疹出现抗拒进食等情况时, 应当注意对口腔进行消毒清理, 进食前后均有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对不能进行漱口的儿童, 医护人员应通过蘸取生理盐水进行清洗。亦可在口腔内部均匀涂上维生素β2粉剂, 或者将进行口服吸收, 同时应当加入维生素C及超声雾化, 帮助患处消除疼感, 促进患处快速恢复。

2.4.3 皮疹护理

经常性地对患儿进行日常衣服及被褥等更换, 同时注意使用物品的舒适度。为防止患儿抓破皮疹, 并将其指甲进行修剪, 严重情况下可将双手进行包裹。对臀部有皮疹的儿童, 应多加注意保持其患处的清洁。当手部及足部的患处出现破损时应当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清理, 并注意保持皮肤的干净, 避免引发患处的感染, 若出现感染的情况时, 应当运用药物进行治理。

2.4.4 心理护理

当患儿出现病情时, 多采用隔离治疗的方式, 这就容易造成患儿的心理恐惧, 再加之疾病带来的不适, 使得患儿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 而患儿的家人也可能因此产生不良情绪。因此, 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 应当注意对其提供关心及爱心, 让患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力量, 进而有效地引导患儿配合治疗。

2.4.5 病情变化以及对症处理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体温、脉搏以及呼吸的测量。当患儿出现低热、中热情况时, 可不进行特殊治疗, 尽量帮助孩子多饮水。当体会达到37.5℃与38.5℃的范围时, 需进行散热处理, 利用物理效果进行降温。同时还需对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其神志进行监测, 避免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若发生以下情况, 则需及时上报至医生并进行抢救: (1) 呼吸急促但浅薄; (2) 心率加快但脉搏却较浅, 尤其当体温出现较大比例差异时; (3) 精神萎靡不正或者整日想睡等神经性病情。

3 预防与控制

经预检分诊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 症状较轻的患儿可留在家中进行隔离, 当患儿的体温达到正常、皮疹也逐渐消失以及水疱也出现结痂。通常情况下为2周时间。情况较为严重者均需住院治疗。

3.1 预防措施

由于该病具有的特性, 应当引起各层领导的重视, 同时针对该病成立医护小组, 并在平时注意加强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多样式的宣传, 将相关知识传达到患儿及其家属中间, 使其能够掌握病情发展, 进而放心治疗, 达到提高治愈的目的。

3.2 加强病区的管理

将疑似病人、症状较轻患儿及重症患儿分开安置在不同的传染病室。并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患儿容易接触的地方应坚持每日用含有效氯500~1 000㎎/L消毒液擦拭1~2次, 并利用晚间时间用紫外线进行一次消毒。同时还需要注意引导患儿及其家属注意清洁, 尽量保持生活环境的干净卫生, 勤换衣服勤洗手, 对换下的衣服进行及时清洗, 并应通过阳光暴晒进行消毒。患儿的日常用具应当与常人的进行隔离, 并经常消毒。避免家属随意将患儿带出门或进入他人病房, 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其他病种的患者不能与该病患儿进行同住。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后应当及时进行清洗, 当该病患儿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消毒杀菌或处理。

3.3 出院后期指导

上一篇:巡察整改落实自查报告下一篇:电子商务顾问服务部 服务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