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教学目标

2024-06-17

水浒传-教学目标(精选8篇)

水浒传-教学目标 第1篇

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鉴赏杨志的人物形象。

②引导学生体会并评价本文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让一位比较熟悉《水浒传》的同学简单介绍与杨志相关的几个章回的情节,以便对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二、让学生在预习这篇小说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简要的提纲,然后适当扩展提纲的内容,向自己的同桌复述,对方仔细聆听,对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予以补充或纠正。

三、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每一章回之前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成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回的内容。请大家也模仿这种形式,为《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拟一个回目。

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纷纷动手创作,很快写出了回目:“上京路杨提辖严令押纲,黄泥岗众好汉妙计劫宝”(林财);“杨提辖处处留心严押生辰纲,众英雄步步设计智取不义财”(徐正);”青面兽护送万贯财,八勇士智取生辰纲”(张亦倩);“杨志押宝上京失败,吴用策谋劫财成功”(叶荣辉);“晁天王八仙过海智取生辰纲,青面兽孤掌难鸣惨遭滑铁卢”(俞江涛);“杨志持鞭谨慎押纲,吴用借酒机知夺宝。”(王仁虎)

四、请同学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初步形成对杨志的印象,再据此探讨——“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如此小心安排、谨慎行事,他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教师相机的点拔和引导下,模仿古人谈诗论文的方式,纷纷提出了见仁见智而又精彩十足的观点。

①部下无能说。有同学认为,杨志生性机警,本事非凡,又有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之所以最终失败,全都是因为手下无能。首先,军健们没有基本的谋略,不能够对时局和对手的情况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不能知彼,这就必然导致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从而错误地指导具体的行动;其次,他们缺乏足够的江湖经验,平时又缺少高强度的训练,吃不下苦,受不住累,一遇到困难就当缩头乌龟;再有,他们不能也不愿深入领会主将的意图,只不服从上级的调动。三方面的原因叠加起来,使得杨志孤掌难鸣,最终走向失败。

②权力受制说。顺着“部下无能说”,有同学补充认为,杨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梁中书对他不信任,梁中书既把押送生辰纲这个重要任务委派给杨志,又对他心生疑虑,暗中派老都管等人去监控他,这样,老都管与杨志虽同路而不同心,非但不能帮助其行事,反而站在众军健一边,相当程度上牵制了他的权力,致使其命令的权威性受到削弱。可以想像,一个没有核心领袖的群体能有多强的战斗力,即使杨志本人如何抗争,也最终避免不了走向失败的命运。

③对手强大说。针对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有同学则从外部的视角来分析,认为论身手和经验,杨志固然算得上一流高手,但俗话说,明箭易躲,暗箭难防,他在明处,对手在暗处,这使得押送生辰纲的难度无疑就增大了许多;况且,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吴用等人既有武艺,又有计谋,智取不成必用武力,所以,不管怎样,杨志的命运都是在劫难逃。

④天意弄人说。有同学则不太赞同上述意见,认为杨志的失败更多的是命运的安排,用杨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洒家时乖运蹇”,他一心想着封妻荫子、光耀门庭,结果适得其反,第一次最大风刮来,掀翻了船中的花石纲,这难道不是天意吗?第二次碰上押运生辰纲,本以为时来运转,却不料时机又不太好,前几天顺利的行程很快被酷热的天气中断了,老天爷似乎成心和他作对,最终,连自己也因饥渴难耐而饮下了药酒,被晁盖等人轻易劫走了金银担,真可谓有心立功,却天不助人。⑤作者安排说。在“天意弄人说”的基础上,有同学趁机抛出了“作者安排说”,认为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先有自己的主观设计,他想把一个人写成什么模样,这个人就是什么模样,他想把一个人安排成什么命运,这个人就是什么命运,自然,作者要杨志失败,杨志也就只好失败。

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几乎都是立足于外围来探讨,或为杨志的失败开脱,或流露出对杨志的同情,都有其合理之处,却未能触及本质——从杨志自身去挖掘,而这恰恰是理解杨志这个人物的关键。面对学生在对适中的这种片面性,再加上“天意弄人说”和“作者安排说”已经有宿命论的倾向,如果老师不加引导,以后的对话就可能偏离轨道,所以,我便适时地参与到对话之中:

刚才的发言都很有见地,但我认为大家探讨问题的视角还有待全面和深入,特别是对“天意弄人说”和“作者安排说”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认,“作者安排说”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一种背离

了文学本质的合理,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推论,既然作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人物,那为什么曹雪芹不把林黛玉嫁给贾府的焦夫?为什么巴尔扎克不让守财奴葛朗台早点死去?我以为,作家固然有权对自己笔下的人物进行设计,但这种设计并非随心所欲,而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必须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必须符合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再来看看“天意弄人说”,大家还记得学过的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吗?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天意固然有弄人之处,但我们是否更应该从“入事”的角度去寻找一下杨志失败的深层原因呢?

⑥内部矛盾说。循着老师的指引,有同学认为,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杨志的失败主要在于各自为政、内部不和,这种内耗必然削弱战斗力,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他们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吴用等人智取就很难成功;倘若要凭武力劫纲,对方由于人物不多,也很难得手。与此相反,吴用等人则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自然无往而不胜。

⑦自掘坟墓说。有同学认为,杨志的失败是性格使然。首先,他只顾自己升官发财,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众军汉的共同利益。没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这就很难凝聚人心,行动上自然难以一致,要想取得胜利也就很难。再者,杨志生性暴躁,又不善于疏通人际交系,动辄就骂,以鞭相加,日子久了,必然让人生厌,甚至遭到反对。可以说,杨志的功利之心和武夫性格为他的命运早早掘下了坟墓。

⑧社会决定说。后来,还有一位同学的观点相当值得称道。他认为,杨志所生活的社会已经显现出深度的病态,普通民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走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轰轰烈烈的反抗运动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但是杨志却把希望依然寄托在民众恨之入骨、作恶多端的贪官身上,面对如此滚滚的革命洪流,不能不说他的选择是错误的,因此他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也必然落得失败的结局。

五、《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读了这篇文章,你能够站在欣赏者的角度谈谈它在写作上可资借鉴的地方吗?当然,我们敬佩先贤,但并非只是采取跪拜的方式,老师希望大家用审视的目光来打量施耐庵,更欢迎大家为这篇文章挑挑毛病。这里,老师想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

我认为,本文结尾的技巧不太高明,作者把关键性的东西放在最后,有些吊读者的胃口,读起来不太过瘾,而且表述上不够简练。不如把它删去,分别做如下的修改:第一处,92页顺数第8行“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在那里乘凉;一个鬓边老大一搭朱砂记,拿着一条朴刀”后加上一句:“你道这七人端的是谁?原来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第二处,93页倒数第5行,把“一个客人便去揭桶盖”改为“刘唐便去揭桶盖”;第三处,93页倒数第3行,“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修改、添加为“只见吴用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这瓢里早放上了蒙汗药,便来桶里舀了一飘酒,于是,瓢上的蒙汗药便在杨志等人不知不觉间散到桶里”。大家比较一下原文,然后对老师的修改作个评价。

学生对老师的修改作出了评价,普遍认为这样修改虽然比课文简练了些,但艺术表现力明显减弱,显得平板直白,不如原文那样引人入胜、富有悬念,且原文的结尾临终点题,突出了“智取”,又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很有艺术性。

随后,学生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他们发现了以下优点:

徐正:本文有欧·亨利式的结尾,当读者读到最后的时候才知道这几人原本是一伙,结局显得精巧而又有些突然,既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意料之中,而且很具有悬念感,牵着人步步往下看,觉得酣畅淋漓,十分痛快。但是,我认为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同欧·亨利的小说比较起来,欧·亨利的结尾落差如果是“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话,施耐庵的落差则只有一百米。这里似乎存在着一定的高下之别。

卢江波: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实精巧,特别是白胜和吴用等人引诱军健们喝酒一节,写得真假难辨,一步步把他们骗进圈套。尤其是当军健们凑足了五贯钱来买酒的,白胜反而说:“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如此以假乱真,天衣无缝,你不想上当都要上当。可见细节写得非常逼真。

程吉:杨志打人贯穿始终,这种安排对于刻画杨志的性格很有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杨志这个人做事比较负责,有一种仗义的性格。同时,出可以看出他的直率,做事不婆婆妈妈。而这两点,使得他可能被梁山所接纳。同时,也说明他十分粗暴,正是田于他的行事简单粗暴,不会处理周围的关系,从而导致内部失和,自己被孤立,最终中计而失了生辰纲,这又恰恰为他走上梁山奠定了基

础。

陈贤文:这篇小说的矛盾处理得十分巧妙,两条线索交织,一是押送生辰纲,一是夺取生辰纲,一方是明防,一方是暗抢,这是全文的主要矛盾,而高潮应该是夺取生辰纲。但作者却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此处,而是重点放在杨志如何机警地押送生辰纲上,详细地描写了杨志等人在押送生辰纲时出现的种种内部矛盾,田于其内部的不和自然使得杨志孤掌难鸣,从而为吴用等人智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成功水到渠成。这样,在艺术上就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功效。

陶臻:全文的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多处提到热,反复渲染环境,一方面突出杨志的谨慎、精明,一方面为推动故事情节服务。正是由于热,才有了赶路时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也才有了吴用等人设计用酒智取的可能性,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十分紧凑。

学生也有质疑:

王岿:杨志吃的是什么酒,他们竟可以用瓢喝?杨志如此谨慎,为什么那么快就被蒙倒了?作者在细节处理上还欠严密。

喻江涛:杨志这个人起初非常谨慎,可最后来却显得如此粗心,当七个人说明他们是卖枣子的客商后,他就说:“原来如此,也是一般的客人。”似乎一下子就放松了戒心,轻易地相信了卖枣人。后来,杨志居然还吃了别人的枣子,如果酒没有把他们蒙倒,而别人在枣子上做了手脚,不一样可以把他蒙倒吗?再有就是众军汉喝酒时,杨志为什么不仔细观察一下同伴的反映,等过些时辰再相机行事?我认为,这样的写法似乎与杨志性格不太相符。

陈志远:白胜卖酒却不带碗瓢,这不分明让人生疑吗?再有,黄泥岗上劫宝也写得不够真实,先是一伙卖枣子的,再是一个卖酒的,哪里会碰得那么巧?这其中明显有诈。杨志如此精明,而且又有相当丰富的江湖经验,不会粗心到这种地步吧?

六、探究性学习。失了花石纲后,杨志又失了生辰纲,最终不得不落草为寇,走上梁山。在《水浒传》中,类似他这样的人生经历的其他好汉还有吗?试从中找出一个,并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身世、经历、性格)进行比较为析,体会施耐庵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尽量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三个纬度上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了对话,观点和意见彼此渗透,思想和智慧相互碰撞,学生大量地感知着语言、实践着语言,应该说,这种对话型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也是传统的贴标签式的讲解型教学所难以企及的

水浒传-教学目标 第2篇

《水浒传》导读,我设置的目标非常明确,也很简单,便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由刘欢的《好汉歌》激情导入,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当然在课堂上让老师全部完成这些内容很简单,只需做简单的介绍就可以了。但这样做,就彻底的熄灭了学生阅读这部小说的兴趣,所以我让学生自己阐述,其他学生补充,之后再用大屏幕显示相关内容。一是补充,二达到了纠错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复述的比较完整,介绍了主要故事情节。但个别同学直接“百度”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复述时出现了雷同现象,原因是没有看完《水浒传》文本,为了应付差事,只好求助于电脑。难点在于让同学们总结《水浒传》的艺术风格,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很有难度。所以我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大屏幕出示。

水浒传-教学目标 第3篇

新课改初的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增强了, 作品受到了师生的青睐。然而, 有限的课堂怎样承载经典作品的博大精深, 怎样引领学生走近名著, 让他们的心灵丰富又充实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为此语文教师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

一、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 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新学期一开始, 我们就把本学期要重点解决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推荐给学生看, 让同学做有心人, 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时间。还让部分爱读书的同学通读整部小说。在上《水浒传》节选篇目前一个月, 我们又圈划出了《水浒传》中最精彩的几个回目, 要求所有同学通读, 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中对《水浒传》中最精彩的主要回目有重点了解。通过这样一种因人而异、开放自主的阅读,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全面调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老师有意无意地用经典文学占领学生的阅读空间, 驱逐快餐文化对孩子的侵蚀。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沉浸于古典文学中, 使自己对古典文学的魅力有了初步领悟。对于部分对文学并不热衷的学生而言, 通过对精彩回目的阅读, 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惰性, 阅读兴趣陡然大增, 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熏陶。通过一个学期的阅读, 我们营造了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学生由刚开始被动地阅读名著逐步转变为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投入, 主动自觉地远离校园恋情系列作品等快餐文化的诱惑, 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 觅得一个宁静而丰富的阅读空间。

二、进一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适时开展讲故事活动

1.《水浒》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江、吴用、武松、林冲、鲁智深……这些好汉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这离不开说书艺人的讲解。我们要求学生首先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回目有声有色地讲给家长听, 请家长对自己讲故事的情况作点评。令我们感动的是, 家长对这个作业相当支持, 他们纷纷给了我们详尽的反馈。他们是听《水浒》、看《水浒》长大的, 而今重听孩子给他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倍感亲切。同时他们非常有资格评判孩子讲解故事的情况。

有的家长留言:孩子能绘声绘色地把故事完整地复述下来, 并且能穿插具体动作, 让听众忍俊不禁。有的家长很不客气地留言:故事讲得较完整, 但不够生动。武松打虎的具体过程是非常扣人心弦的, 讲述的时候要节奏快些。但孩子们讲述得有些平淡……

在家庭创造集体环境倡导阅读, 给孩子营造出阅读氛围, 十分重要。一些家长只愿意花钱投入教育, 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看电视的家庭生活往往代替阅读书籍的家庭生活。另外, 家长对待学生的阅读往往功利性过强, 喜欢买教辅类书以提高学生成绩, 他们喜欢富有教育意义的书,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爱兰介绍说:“中国家长偏爱教育意味的东西, 普遍赞成‘寓教于乐’……诸如此类的误区使得孩子缺乏安静的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在此我们利用《水浒》故事深厚的群众基础, 搭建“亲子活动”的平台, 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品读《水浒》, 适时营造温馨的阅读空间。家长与孩子因为文化层次不同、生活经历不同, 面对《水浒》会产生强烈的碰撞, 在交流中孩子们开阔了视野, 加深了理解, 也锻炼了各种能力。

2. 讲故事比赛, 分享成果。

首先让同学们分组, 然后每个同学选择其中一个回目在组内讲解交流, 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位同学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再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给获奖同学当堂发奖, 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比赛中同学主动要求打破单人讲解的局限性, 发扬合作精神, 他们群策群力做好道具, 并利用幻灯片加以演示。也有单人讲解的, 整个小组走到台前为他的讲解进行情景表演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令人赞叹不已。

不少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地认为孩子们的阅读“危机四伏”, 经典文学跳出我们的视野, 而漫画与言情却拨取了头筹。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小书摊上庸俗肤浅甚至低级趣味的书?这里有许多原因, 而“群体的同一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一个孩子对流行文化不了解就会被视为“老土”、“落后”, 而被疏远冷落。一些孩子选择同伴中较流行的读物, 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从众心理和求同性。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 同伴影响越来越大。教师有责任营造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场”,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主动阅读, 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享受审美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统筹规划, 孩子们在看、讲、编、演的过程中, 阅读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阅读氛围从校园延伸到了家庭。

三、设疑激趣, 启发探究, 引领学生走近经典

讲《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文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武松打虎的故事不仅老少津津乐道, 而且被改编成戏剧、电影、曲艺, 被人们广泛流传。讲《水浒》没有不讲这个故事的, 说到《水浒》中的英雄好汉, 人们不假思索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他。其实在《水浒》中, 还有一出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 这就是‘李逵打虎’。勇猛无比的李逵不是打死一只老虎, 而是打死四只老虎:两只小老虎, 一雄一雌两只大老虎。尽管李逵打死的老虎比武松的多, 可讲《水浒》的人从不会提起李逵打虎, 好像压根就没有这个故事一样。”[1]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回目分析原因, 学生在作业中分析了各种原因, 有分析打虎动机的;有通过人物性格加以分析的;有通过打虎结果分析的, 林林总总, 各执一家之言, 闪现智慧的火花。下面是学生分析的摘要。

1. 人们同情并欣赏弱者最后变强者。

“武松与李逵都是勇猛无比的好汉, 打虎并不值得过分炫耀, 大惊小怪。你看李逵打虎, 好像不是在打虎, 而是在杀猪。两只小老虎就不用说了, 李逵用朴刀一刀一只, 不到两分钟就解决问题了。对付母大虫, 李逵把腰刀朝母大虫尾底下, 舍命一戳, 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连刀都来不及拔出来, 战斗就结束了。那只公大虫李逵也是一朴刀, 正中那大虫颌下, 那只大虫不曾再展再扑, 就完蛋了。李逵打虎如此轻松, 关键是李逵有一把腰刀、一把朴刀, 因此他面对猛虎, 他是强者。而武松一来喝醉了酒, 二来仅有一根哨棒又打在树枝上, 断为两截, 因此面对猛虎, 他变成了弱者。但最后武松却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成为强者。李逵打死老虎是意料之中的事, 而武松在那种情况下能打死老虎, 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弱者变强者历来是人们欣赏并津津乐道的。”

2. 同样是杀虎情节, 从中表现出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不一样。

写武松打虎是精细, 而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 却不像李逵那样不要命, 先惊出一身冷汗, 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 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有想到这是人所扮装, 而是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去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 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 恶从胆边生, 生死不顾, 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雌雄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 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 恐怕也是生死难料了, 当他杀死两只小老虎后, 再一前一后将两只老虎分别杀死, 李逵杀死老虎杀得有点侥幸。同是灭虎情节, 武松在九死一生中表现的是“人性化”的英雄形象。而李逵三下五除二端了一窝老虎让人觉得赢得太轻松、太侥幸, 反而没有武松打虎真实、扣人心弦。

3. 武松和李逵两人所受的待遇大相径庭。

武松打死了猛虎马上有猎户用轿子将他抬到庄上歇息, 第二天武松换了新衣、披红挂彩地坐着凉轿来到阳谷县, 不单老百姓夹道欢迎, 就连知县老爷也亲自迎出了衙门口。自此武松天天有人请、顿顿有酒喝, 好不潇洒快活, “打虎英雄”的美誉也广泛传播。相比之下李逵的待遇就有点不公正, 李逵打死了老虎也有人请他吃酒, 不过却是曹太公想把他灌醉了好绑去邀官请赏。若不是朱贵、朱富兄弟两个搭救, 李逵的小命怕是就此交代了。李逵回到梁山泊, 给宋江说起老母为猛虎所害、自己怒杀四虎的事时, 禁不住痛哭流涕。宋江却笑道:“被你杀了四只猛虎, 今日山寨却添了两个活虎, 正宜作庆。”于是“众多好汉大喜便叫杀牛宰马, 做筵席庆贺”。此后李逵打虎之事就再也不曾有人提起。武松为民除害是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 李逵因为扣着一个梁山贼寇的罪名, 打虎功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个作业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运用较多的是简单的低级提问, 只需学生通过记忆回答, 即使是一些理解分析性问题往往也已经有了既定的标准答案等待学生靠拢, 无形中束缚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若能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 则必将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学生对于这个作业的分析未必是全面的, 有的甚至很肤浅, 但是我觉得很欣慰, 至少他们都不再局限于课本阅读了, 在探究问题中他们已经尝试走向经典文学, 走出以往对老师权威话语的靠拢和臣服, 他们因为思索而不再庸俗。试想若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营造赏析经典的氛围, 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品位, 使其主动远离低俗的快餐文化的腐蚀, 静心品味、琢磨经典文化, 从而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蒋根华.中华经典文化读本.延边教育出版社, 2012.6.

水浒传-教学目标 第4篇

1. 播放《好汉歌》。(学生跟唱)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什么时候听过的?(引出《水浒传》)

2. 说起《水浒传》,那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有重要地位的,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前面一段时间,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阅读了《水浒传》,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吗?

二、 初步了解

1. 《水浒传》有多少英雄人物啊?

梁山好汉聚义以前,还有一位英雄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牺牲了,他是谁呢?(生:托塔天王晁盖)

你能说说梁山上都有哪些好汉吗?如果可以说出绰号就更好了。(学生说,教师相机问问重点人物的绰号的含义、来历,例如智多星、霹雳火等)

2. 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都有哪些事迹让你难忘呢?

(简单说,并说出在书上第几回,说出题目)

3. 观察《水浒传》目录,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吗?

(明确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体,每章都有一个题目,并且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读一读)

三、 走进人物

1. 小游戏

中国的古典名著,有一种版本叫绣像本,也就是在书中会有一些人物或者书中故事的素描插图,由于画工精美,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喜爱,鲁迅先生小的时候有一个爱好就是描绣像。老师给大家一些水浒人物的绣像,你们能猜出来他(她)是谁吗?说说你是怎么认出他(她)来的?

(出示林冲、武松、花荣、李逵等个性鲜明的重点人物,引导学生说出人物的特点和主要的事迹)

2. 人物评点

《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疑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作者以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了解、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这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水浒传》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众多,而各自的身份、经历又各异,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金圣叹说书中“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在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最了解谁?或者你对谁的为人、事迹体会最深呢?(根据学生发言,注意人物性格的对比,比如鲁智深和李逵)

3. 经典回顾,指导读法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是《水浒传》中的故事,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改编自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还记得吗?

这段文字很好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记得我们当时是怎么讨论的吗?

(洪教头鲁莽,林冲谨慎、机智、忍让,柴进善于察言观色,一再暗示林冲使出真本领,打击洪教头的嚣张气焰)

是啊,你们看,什么叫经典,这就叫经典!字字珠玑,短短一个小故事,大战前的气氛和二人的棍战,浓墨重彩,又举重若轻。经典就该这样细致地读,推敲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越读越有味,读经典书的乐趣就在这里。

四、 走进经典

1. 大家对《水浒传》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你们这么喜欢读水浒,到底它有什么吸引你们的地方呢?(英雄勇武,急人之困,抱打不平,替天行道)

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因为《水浒传》中有很多暴力的描写,你觉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应该读《水浒传》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不是那些暴力描写和打斗场面,要明白这些英雄人物为什么要打,是为了对抗恶势力,是为了打抱不平,除恶惩奸。明确正确的阅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

五、 总结课后延伸

《水浒传》真不愧是一部经典名著,同学们在课后还可以交流,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书比赛,像单田芳一样,眉飞色舞,再现一个个经典故事,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排演一个水浒故事短剧。

读书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过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多读一遍,多交流一次,就多一层理解,多一份感动。希望大家和更多的书,好书,经典书交上朋友。

《水浒传》教学反思 第5篇

但是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他们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因此喜欢阅读校园、青春、网络、游戏、侦探、言情、卡通、武侠等读物,用以在紧张的应试教育压力下获得一种缓解、释放、调节和放松。对于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他们普遍感到枯燥和乏味。没有主动阅读的欲望,所谓名著,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里面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名著的内涵博大精深,只有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名著,名著的阅读才会成为其阅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成为他们主要的精神食粮,才会真正增加他们的人文底蕴,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渴望找时间去阅读、去了解、去消化,就成了教师导读名著的重中之重。

一部《水浒传》精彩纷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水浒人物不胜枚举,短短一节导读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其中的精彩全部教授给学生。那么,水浒人物、小说主题、成书背景、艺术成就等等需要讲的好像很多很多,究竟该从哪里入手呢?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也确实办不到。于是我就把重点定在激发学生对《水浒》的兴趣上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感受《水浒》的精彩,进而想去读、想去品味,这样就达到了导读的目的。

因此,这一节课我首先通过《好汉歌》把学生带到充满英雄气概的氛围中,感受英雄精神,学生也能抖擞精神。有了电视剧歌曲的欣赏,学生确实对《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走进故事 感受人物”这个板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大胆的讲出自己所了解的水浒故事和水浒人物,不过要注意条理。学生也很积极,讲的也很精彩,课堂掌声不断。其中学生大部分都能讲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及其精神品质,尤其很多男生对那些英雄人物产生了很深的崇拜之情。有的学生讲故事时能声情并茂且带有恰当的动作,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结束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要学习那些英雄身上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吸收优秀的东西。本环节出现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讲故事很平直感情不到位,有的故事内容不简洁,有的抓不住重点,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加训练。

接着,我把学生带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视频,通过形象的人物、多彩的画面效果、生动可感的语言,全方位的感受了《水浒》的魅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为什么电视剧拍的这么好呢?导演的艺术才思来源于哪里呢?很显然来自于原著的精髓,于是带领学生品读课本上的原文,我们只品读那空前绝后的三拳,激发学生分析三拳的精彩所在,即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觉,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灵魂。然后自然地引出学生的思考:看电视剧能够代替阅读名著吗?为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讨论后再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小结,看电视剧确实不能代替阅读名著,但它对阅读名著还是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的,看电视剧成了不愿看书又想要了解一下名著内容的学生的最佳选择,但电视剧是改编者和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它离原著还是有距离的,作为读者来说就会受到限制。在电视画面、色彩、音响等艺术手段背后,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少。阅读原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看电视剧“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原著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去进行思维再创造,所以教师向学生推荐《水浒》原著。紧接着,我带领学生欣赏原著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描写,感受原著的魅力,掌握精读方法。这个板块儿的教学中学生很惊讶作者的描写技巧,一个个镜头场景很形象很生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掌握作者动词的运用和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深入地欣赏作品传神地描写,体悟原著的魅力、掌握精读的方法。

在欣赏完影视作品和原著的最后,我简单地提示了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让学生对作品增进了认识,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提高认识。

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我这一节课最大的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这一节课的致力追求,尽管我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还有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有待于以后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水浒传》教学案 第6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着的兴趣。

(2)、通过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的形象。

(3)、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4)、把握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体会小说的链式结构和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一)常识知识介绍

1、作者简介:《水浒传》传统说法多为施耐庵所作,但亦有人说是罗贯中、施耐庵二人合作,至今尚无定论。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作家,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原籍江苏,有关他的生平很少。施耐庵约于元末明初至顺二年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苏州写作《水浒传》。《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

2、创作背景:《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是长期以来民间的集体创作和作家艺术加工的产物。故事大约发生在北宋年间。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水浒传》的创作素材,有关此次起义,史书皆有零星记载。起义声势浩大,但后来失败,义军因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此背景下,施耐庵罗贯中集其大成,在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再创作,终成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它为明代以后的农民起义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借鉴,堪称农民起义的教科书,不仅为后世的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为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3、内容精要: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见课本

(二)主要人物竞猜

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猜出是那位英雄好汉,并说出小说中与他有关的故事或情节。

1、他时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两院节级,他与无用是旧交,自幼练就一身行走如飞的功夫。人称“神性太保”。宋江浔阳楼题反诗,蔡九曾经派他捉拿,他让宋江披头散发,把屎尿坡在身上,装疯逃过捉拿,他曾经被蔡九派往东京送信,在驻桂的酒店里被蒙汗药蒙倒,后背连累入狱,或梁山好汉营救,排梁山好汉第20位。受招安后,被封为兖州府都统制,他不接受,在泰安岳庙陪堂,了此一生。

2.此人在梁山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生的豹头环眼,早年是东经八十万禁军教头,曾得鲁智深野猪林相救,才保住性命,雪夜入梁山,为白衣秀才王伦不容,后火并王伦,。三打祝家庄擒获扈三娘。极力反对招安,在征讨方腊时,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合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3.此人再梁山好汉36名天罡星中最后一位,在梁山十名步军头领总排行第六位。他从小死了父母,被卢遵义收养,吹萧唱歌样样能行,又射一手好箭,他曾经放冷箭救主人,曾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皇帝,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招安立了大功。受招安后他预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的结果,边独自离去。

4.他是梁山第25条好汉,步军头领第四位,原是郓城县步兵督头,打铁出身,学了一身好武艺。宋江怒杀阎婆惜后,奉命追捕,和马兵督头朱仝一起放了宋江,后来因为母亲遭到白秀英侮辱,一气之下,打死了白,被朱仝放走。他的绰号“插翅虎

5.他在梁山好汉中排行第17位,在梁山军马中,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林冲上梁山时,取“投命状”,不巧与他向遇,后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征讨方腊途中病故。提到杨志,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有关杨志的文章,《智取生辰纲》请大家回忆原文,对稳中人物加以评价杨志:精明,脾气暴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吴用:聪明,机智,知己知彼……

(三)人物——故事情节——人物性格

1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2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3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4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5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6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7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分析人物形象。以比较的方法分析英雄性格的异同,加深理解。(以鲁智深、武松、李逵三人为例)提问: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三人都是经典的英雄形象,你能说说他们的异同吗? 明确:他们都是性情刚直,好打不平,不畏强暴,不避危难;但他们又各有其特点,鲁智深是军官出身,阅历较深,富有正义感,痛恶社会的不平,他虽然性格急躁,行动莽撞,但在斗争中有时又很细心机智。如拳打镇关西,这些都说明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武松性情刚强,好打那些不明道理的人,死也不怕。在行动上有时表现得粗鲁蛮横,象是有意的寻衅生事,如快活林对蒋门神;有时是装出假象迷惑与麻痹对手,如十字坡对孙二娘。他为了替兄报仇,考虑得极为周密,从调查情况入手,到杀嫂逼取口供,杀西门庆,自首县衙,一步步按着他的安排都作到了。这又说明他很有心计。而李逵则和两人大不相同,憨直、刚强、粗心、大胆,极忠于梁山事业,反抗性最强,打起仗来,赤膊上阵,勇猛无比。他是个真正的粗人,一味蛮干,不计后果,又有几分天真,好管闲事,又常常惹出事端,在江州因夺鱼和张顺撕打,被张顺骗到水里,淹得他两眼发白;去蓟州搬取公孙胜,路上偷吃酒肉,受到戴宗的惩治;斧劈罗真人,被真人罚到蓟州大牢里受苦;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坐牢,差点送了性命。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得十分准确和细致。《水浒传》对这些英雄人物个性特点的描绘,真正作到毫发不失,这就更加强了这些形象的动人力量。

四、读议《水浒传》的思想内容。见课本

五、赏析作品的艺术风采。

1、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2、结构富有特色,由单线勾勒式向细致描绘式过渡。

3、《水浒传》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而创造的文学语言。

六、学生评读与感悟。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谈感悟。

七、教师总结。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但这场农民起义最终却以失败落幕,不能不引起深思。今天我们只是从作家,背景,作品的人物塑造、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来初步认识作品,更多的内涵还有待大家今后去挖掘。《水浒传》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好汉成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形象,让后人难忘。

八巩固练习

1、《水浒传》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小说。

2、《水浒传》是以________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__________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____________,歌颂了____________。

3、郑振铎先生 《水浒传》教学案

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降至终点。)

4、补全回目: ①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拳打镇关西 ②梁山泊______落草,汴京城______卖刀(③赵员外重修文殊院,_____大闹五台山 ④___倒拔垂杨柳,_____误入白虎堂

⑤___押送金银担,__智取生辰纲堂馆 ⑥神行太保,展浪里白条

5、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6、主要人物、绰号、性格特征及事件

宋江—

鲁智深— 林冲—

武松—

吴用—

李逵— 杨志—

7、《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

8、《水浒传》中三位女将是谁?她们的绰号是什么?

9、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__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了一件大事是______________。

10、《水浒传》中共有_______将,天罡是_____人,地煞星________人。

11、《水浒传》中冒充李逵拦路打劫,后被李逵一刀打翻在地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

12、《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______。

13、《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是________(人名)对《水浒传》的评价。

14、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_________、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_______酒店结识_________(母夜叉);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________夺回_______;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_______;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15、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__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__。

16、根据《水浒传》1-40回的内容,完成下面题目。(答案字数不超过150字)。

杨志在汴梁买刀时不堪牛二的撩拨将他杀了,后怕连累他人主动去官府自首;鲁智深替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用智逃脱。你怎么评价这两位英雄好汉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我赞美鲁智深的做法,他深深知道封建官府的黑暗与腐败,如果投案自首,等于自投罗网,绝没好下场。我也佩服杨志的为人,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才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好汉。)

17、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18、请写出《水浒传》中最典型的反面人物。

《水浒传》教学设计 第7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和细节描写。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水浒传》中的人物画像。(这些人物都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前面我们刚学过《智取生辰纲》导入《水浒传》的学习)

二、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施耐庵、《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告诉学生阅读一本书可以借助前言和目录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

三、讲述故事

《水浒传》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演绎了无数精彩绝伦的故事,请讲一讲你们所知道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

(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教师适时评价。

四、指导方法,赏析片段

1、默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学生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默读。

(文章较长,告诉学生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文中的精彩之处,可以圈画批注。)

教师巡视。

2、学习细节描写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分析多角度描写和人物形象。

(问题设置:

鲁提辖一共打了郑屠几拳?分别打的是哪?用的是什么手法?

通过这部分的描写,表现了鲁提辖什么样的性格?)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评价人物、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怎样评价鲁提辖,怎样评价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事件。)

学生圈画批注自己喜欢的句子。

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刻画人物的方法:

语言:鲁提辖大骂郑屠(正义、直爽)。

动作:三拳打死镇关西(嫉恶如仇)。

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成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郑屠被打后的狼狈相表现出来,运用味觉、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被打者的感觉,使读者产生痛快、解恨的快感,这些表现手法突出了鲁提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英雄观。)

我们欣赏小说时,要学会概括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要学会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去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品味词句,从细节描写去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5、归纳写作特色,学习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

总结鉴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小说和描述人物的能力。

6、有奖竞猜

学生猜人名(杨志、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宋江等)

通过人物画像,让学生猜人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练习)

1、写一篇小作文《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

水浒传-教学目标 第8篇

一是阶段目标不明显,或是越位,或是不到位。比如,默读本是中高年级要着重训练的一种阅读技能,而有的一年级老师却定下了“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目标。又如,高年级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可有的老师还是“让学生领悟熟字带生字的学习方法”。

二是单元训练重点不突出。一个学期里所有课文的学习目标几乎相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意思,体会文中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是表述结果不清楚明确,笼统含糊。学习生字新词是每位小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基本目标,可不管什么年级,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第一条里都是写“学习生字新词”,至于在具体的一篇课文里究竟要认识哪些生字,会写哪些生字,理解哪些新词,读者肯定不明白,甚至有的执教老师也说不清楚。

四是概念混淆,将“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

五是教学角色分辨不清“,使学生……”“让学生……”是老师们表述目标时常用的句式。

六是缺乏独立思考。编写教案、导学案与教学设计时,不是先钻研教材,而是翻开《教学参考书》与身边的教案集、学案集,一股脑地抄下来。殊不知,虽然内容相同,但学情不同,教学目标也应有所区别。

什么是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制订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本文谨结合个人经历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教学人员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所以它也叫行为目标。它为每一门课程、每一单元或每一节课的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规定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说到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了解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提出的概括性要求。它与教学目标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教学目的是系统的整体目标,较为概括和不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课时之后的学习成果的具体陈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具体关系如下:

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由此可知,我们平时为课堂制订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

二、怎样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指南,有的放矢,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师生轻松;无的放矢,教学自然是事倍功半,师生疲劳。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

1. 认真研读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学生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不同板块、不同学段的目标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制定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书及每一课时的纲领性基础。

2. 深入钻研教材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怎样钻研?下面我以课文为例说说看法。首先,要放下“教师”身份,以普通读者身份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叙述顺序与写作特色,理解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重要标点的意义,弄清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百科知识,积累优美语言。其次,以学生身份阅读,想想哪些地方能读懂,哪些地方读不懂。最后,以老师身份阅读,弄清哪些内容该教,哪些内容不需要教。

3. 关注“单元导读”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页面的导读内容。“导读”一般由两个自然段组成,前一个自然段用优美的语言(排比句较多)介绍本单元主要内容,后一个自然段说明单元训练重点。单元训练重点,就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情暖人间”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本单元有五篇课文(《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单元导读”里明确指出“阅读时要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这就是说“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是本单元训练重点,这一重点正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编者通常会在课文后面编写相应思考题,在“语文百花园”的“拓展与交流”栏目也会强调这一思想。

4. 关注课后生字条与词语花篮

目前,不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后面都有生字条,双线条中的生字是会认字,方格里的字是会写字。会认、会写相关生字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词语花篮”是语文出版社所编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内容,其中的词语均来自本篇课文,一般为常用的成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俗语,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课文应着重理解、积累的词语。

5. 关注课后思考练习题

纵观课后思考练习题,不外乎这些内容: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优美语段,复述课文内容或重要情节;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给每部分加小标题,回答与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相关的问题;读读写写含有本课会写字的新词,品味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相关片断的写作技巧、方法及作用。细细琢磨这些练习题,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思考练习题就指向着学习本课的目标。

6. 关注“语文百花园”里的“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

“理解与积累(运用)”“拓展交流”栏目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语文百花园”中“温故知新”板块的小栏目,前者指向的是理解、积累词句的方法与技巧,后者指向的是本单元课文里所渗透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所有这些正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7. 充分考虑学生实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育的宗旨,学生实情是教学的起点,是准确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8. 整体考虑重点突出

一篇课文可让学生学习的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文本、学情全盘考虑,重点突出,切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否则,什么目标都落实不了。

三、如何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可分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穷人桑娜与丈夫的善良,体会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与赞美”。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是行为目标。一个完整的行为目标含有“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是行为目标描述的对象,即解决“谁”的问题,从上述目标可以知道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表述教学目标时,句子主语应是“学生”(通常情况下可省略)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如背诵、积累、记忆、默写等词语。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尤其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更是如此,如“背诵并默写文中三首古诗”。

行为条件,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环境,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是否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中的“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说的就是行为条件。二是提供信息和提示,如“在给出的名人名句中,解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的意思”。三是完成行为时的情景,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的“在交谈和讨论中”说的就是行为情景。

表现程度,就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数量水平。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的就是行为质量。“会写闰、捏、柄、胯、匾、缚、稻、猬、谓、汛十个生字,理解一柄、所谓、潮汛、一望无际、无穷无尽、稀奇事八个新词的意思”中的“十个生字”“八个新词”说的就是达标数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浒传-教学目标】相关文章:

小评水浒 水浒人物05-28

水浒传题目08-07

水浒传知识09-07

水浒传中考考点05-12

水浒传导读105-14

水浒传中考复习06-10

新水浒传目录07-10

水浒传教案一07-25

水浒传的考题08-15

读水浒传范文05-18

上一篇:中心小学卫生室记录表下一篇:平定小学运动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