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的阅读

2024-08-05

走进心灵的阅读(精选9篇)

走进心灵的阅读 第1篇

让阅读走进心灵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寇店三中谢永春

前段时间,读了李希贵老师的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感受颇深.李老师的体会是:读书,使他顿悟了教育;教育,使他顿悟了人生,通过读书,李老师认为在老师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应该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总书记对读书有精辟的论述: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读经典教育书,为我提供登高远望的平台。这方面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和《好父母好宗教》,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等等。从中,改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方法,班级管理工作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读文化经典,又让我拥有宽广的文化氛围,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方面我读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秋雨散文选,莫言散文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不畏困难,永远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时刻给我以激励,余秋雨散文选中的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印象也很深刻。大家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流词人,名作有高中课本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0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东坡因受诬陷,差点被判死刑才从监狱出来,流放到黄州时写的。受了那么多苦难,文章中却没有丝毫的愤世嫉俗,抱怨社会不公的情绪。可见,其内心有多么强大!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鹿

三、黑娃,白嘉轩等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命运各不相同,引起人对命运的思考……

读报刊杂志,能够开启我们的视野之窗。《读者》中就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启迪人的思想,升华人的情操,开阔人的眼界。《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文章。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朋友们,挤出时间,读书吧!

走进心灵的阅读 第2篇

根据教育局寒假工作安排,我校于寒假期间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我和司丽美老师走进了六年级三班15位同学家中,和家长进行了零距离的交谈。

为顺利开展家访活动,学校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的家访开展情况,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家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自觉行为。各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都作了具体分析,事先确定了家访对象,改变了以往只走有问题学生家里的做法,如确定家访对象时,不但有文化尖子生,又有中等生,还有体育生、艺术生、家访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取得更好成绩为目的。

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进家访,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两不”和“三要”。即: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的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每到一家,我们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困难,使他们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把学校大家庭的集体温暖送到特困生家庭成员的心坎上。并开展师生爱心结对活动,为“两困生”捐赠学习用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一个学生只不过是五十分之一,或是一百分之一;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百分之百。教育者只有给予每个学生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赢得家长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支持。

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老师的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流露关切的眼神,有时胜过多少天苦口婆心的教育、训导。沟通,从心开始。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

走进学生家庭,就带去了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汇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进学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这时候,说了什么、听到什么都不重要了,教育的全部意义已经凸显。

让阅读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3篇

关键词:阅读,心灵,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听老师大声读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阅读从倾听开始, 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 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 他没有家长逼迫的痛苦, 也没有生字的羁绊, 纯粹是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 所以最吸引他们。听老师大声读往往用在识字不多的一二年级学生身上, 要想让学生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这一目标, 首先解决的就是书源问题。目前大部分的家庭藏书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 为孩子购书更加困难。大声读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 老师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 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教师读的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内容丰富, 充满童趣, 在加上老师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的朗读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们会觉得一本好书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读书是这么有趣的事, 渐渐地他们会觉得只听老师读是不过瘾的, 自己得找本书读。

二、给孩子最好的书

所谓最好的书是指在特定的成长阶段最适宜阅读的优秀读物。读书也是要讲究“营养”的。我们要把色香味俱佳的、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书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来。一个人童年没有读到适宜的优秀读物, 后来生命里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从小面对零乱荒芜的杂草、面对臭烘烘的垃圾堆和孩子们从小目睹美丽的鲜花目睹碧绿的草地是一样的吗?它们在孩子们心灵中引起的感受一个是蛮荒的, 一个是美丽温柔的。好书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书呢?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说:“有一个事实我们应当知道, 在一些儿童文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走进书店的儿童图书区, 扑面而来的一定是大量的绘本。绘本是最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除了绘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适合孩子的图书, 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三、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

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 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因为只有进行自由的阅读, 学生才可能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视书为朋友。也许有朋友会认为, 语文课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吗?不错, 语文课确实是很好的阅读时间, 但语文课更多的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间, 因此它不能排除语文老师手舞足蹈的表演、锦心绣口的展示, 更何况语文老师还要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如果我们期望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自由阅读, 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是笔者思想保守, 实在是笔者就是一名语文老师, 不仅深知语文老师的心理, 而且还深知语文教学检测的现状, 因此即使想唱些高调, 也是言不由衷。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要有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而这个时间, 应该由学校统一调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在排课的时候, 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 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 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四、说出你喜欢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孩子们这种表现欲望更为强烈。有哲人云:”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和知识积累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特见闻时, 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惊羡的目光, 引来伙伴的啧啧称赞, 而这时的孩子会非常有成就感。这就将成为他讲述的动力, 为了更多获得同伴的或其他听众的赞赏, 他会想方设法地去猎奇, 从书本上寻找更多更新颖的故事。而此时的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是他忠实的听众, 而且还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的闪光点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同时可以要求孩子说出所讲内容的出处, 这对其他孩子有着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古时候有孟母三迁之说, 今日强调校风校纪, 成语中有“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古谚中有“江浙出才子, 燕赵多壮士”, 所要表明的无非也是这个意思。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我们要给孩子可以选择的图书。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的有利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阅, 当孩子们看到满目的图书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孩子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是不确定的, 模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如果图书室的开放不方便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自己的班级图书角。每人配备两本或两本以上的课外书籍, 编写好号码, 归置于班级图书角实行专人管理。这样让学生捧出两本书你就拥有全班一百多本书。同时这项举措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易于形成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的班风。

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指导和启发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往往在提问方法上不恰当,理解层次上不够通透,导致课堂提问出现了很多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问的问题简单化,无价值意义可谈;所提的问题太空洞,学生不明所以无法理解;提问的问题过于艰难,却急于求成;问题缺乏新意,千篇一律的情况时有发生;问题回答的对象基本相似,以优等为主,而差生越来越差。以上这几种提问问题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提高,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才能提高课堂的提问质量,根据教学内容与思想结构,把握教学内容的思想,精心设问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抓住开启学生思维的方式,让他们从心理上迎接挑战,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慢慢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也就慢慢解决了。笔者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从一道中考题入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为“诗史”?学生根据以往的积累回答: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同情人们的疾苦。之后,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本诗中寻找答案。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答疑的激情,深度的思考,立刻进入了文本。所以,良好的时机和提问方法有技巧,会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兴趣,更积极主动。

二、提问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由直为曲

在课堂的问题提问中,如果教师不改变方法,一味地直来直去,对学生的启发效果不会太强,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这种提问方式感到厌倦与无味,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等方式,并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模式就会打开。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那大家思考分析一下,她是不是不知道爸爸去哪了呢?学生会一致回答说:不是,那教师要接着问:那她为什么不说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方便告诉他人,不想让别人知道。教师接着追问:从小姑娘的回答中,体现出小姑娘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有了上一处的“曲问”,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小姑娘“机灵、开朗”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由直为曲的提问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思维,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技巧性的提问不仅开创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提问注意层次,化难为易

一节优质的语文课,仅仅靠一两个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整篇文章深入理解,构想出具有层次且系统化的趣味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日常课堂的学习中,教师要将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结合,将问题由难至简层层分解,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问题,深入到文章中,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事实上,学生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提问方式。例如,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善变”;教师紧接着追问:他善变的特征都有哪些呢?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反复无常”“蠢”“好笑”等。这时,教师要根据上一问题紧接着提问:是什么让他变来变去却有一点沒变呢?学生根据前面问题的回答,很简单地回答出“见风使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较难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物用这样的方式写出来呢?于是,复杂的问题就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解决了。学生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就会更容易学习与理解了。

四、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课堂学习中的提问不仅要激发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更要使其掌握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使学生掌握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打开了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课堂上要有艺术的提问,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效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走进心灵的作文 第5篇

或许我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人,我的“房子”很小,“门”也是关着的,我拒绝门外的一切“谅解、宽容……”对于从前的我来说是多么的陌生。

还记得,永远都还记得,她打碎了我最喜欢的杯子,她就是我小学同学,当时,尽管潜意识告诉自己她不是故意,但是愤怒,自私占据了我,我习惯性的对她发脾气,她拾着地上的碎片,我一生气把她的手甩开,可是,不小心她的手被划破了。我“冷血”地说:“自找的,活该!”她解释着,一番争执中,我赢了,现在的我看来,以前是多么的自私。事后,她不理我了,我深思和迷惘:“到底是怎样,是她把杯子摔碎了,是我错了吗?不对,是她太小气……”一个星期过了,我任性的坚持。(我读懂了亲情)

直到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大哥哥骑着自行车,拐弯时,不小心把一位老奶奶撞到在地下,老奶奶拎着的菜撒了一地,我心想:“呵呵,这下他可死定了……”没想到的是,大哥哥边道歉,边拾着撒了一地的菜,额头冒着汗,老奶奶说:“小伙子,没事,我这骨头可硬着了,以后骑车小心点啊!……”我愕然一惊,怎么会这样,我又陷入了沉思,几天下来,我明白了:“老奶奶的房子也很小,但她的门是开着的,小小的”房子“里住着大大的”人“——宽容。我懂得,我真的懂得了……”我知道她为什么不理我了,因为我从没站在她的角度考虑,我曾经做的都是为自己着想。我知道了,我向她认错了,如今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是啊,我是一个小小的人,我要向老奶奶学习,虽然我的“房子”很小,但我会让里面住着大大的“人”——宽容,我的“门”永远永远都会开着,去接纳外面世界所有好“人”。让宽容让进我小小的“房子”——心灵。

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6篇

——读《教育有道,耕心为上》有感

荷塘小学六年级袁洪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拥有心对心的尊重,才会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智慧。假期读了左梦飞、王小凤等著作的《教育有道,耕心为上 ——中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与点评》,我明白了情绪和情感可以提高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们不懈追求和探索。因此,教师要善于走进儿童心灵,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开展教学。

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比较脆弱,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少学生过于娇惯,很多家长不敢说不敢管,都依赖于老师教育。其实孩子也渴望着自己老师,既是师长,更是朋友,期望与心目中尊敬的老师有朋友式的感情交流。那么我们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引路灯呢?

一、要有作为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保证,教育是爱的艺术,是心与心的认同,是心与心的升华,是心与心的沟通。马卡连柯说:“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家,尽管这孩子的品质已经非常败坏,尽管他可以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教师都要以自己的美好的感情去教育他。”这都说明教育需要爱,只有爱,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心灵。要有责任心的去了解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这样,我感觉学生就会更多地为朋友我来考虑,对于管理班级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平等的尊重与理解学生。

人格被认为是心理学中最复杂问题之一。人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和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后备力量,为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不能有侮辱学

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品学有缺陷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深入细致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使他们健康成长起来,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尊重他们,学生会用心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对自己的用心良苦,会向教师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约束自己的行为,异,例如,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知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才能等,都各不相同。教师应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课内外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灵活现有思维的人,每个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等,他们之间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绝不能象企业的产品那样,有一个流水线,有统一的模子,统一的规格。针对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每个学生的有点和缺点,有一些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在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人的道德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灌输一定的思想和观点,并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育是最具人性之美,最具艺术性的工作,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良好的教育对学生一生有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用爱心去培育心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逐步增长教学技能;在播撒爱心的同时,我也收获着一份份爱的回报。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认为最美的方式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心思告诉老师。通过交流互动,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孩子的引路灯

走进心灵的阳光 第7篇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班主任——班级管理者,学科任教者,学生心理辅导师,扮演着一个班级的核心角色。然而,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班主任仅发挥了管理和知识传授的功能,他们总以显性指标来考察衡量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课表现等评价甚至断定学生的未来,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轻生现象,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好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被大家所注重。

班主任,学生的直接接触者,该如何发挥其心理辅导师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心灵的交流最为重要。初中,青春叛逆的时期,学生们心理和生理迅速成长的时期,更是人格塑造的时期,班主任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大家,但是如何让学生接受班主任?事实上要点只有一个:从心出发!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教育;从心出发;交流

一、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为一个班主任,应全面了解学生个体的身心状态和发展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独有的心理问题,给予不同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初中班主任,更应在道德、行为习惯和情感价值观诸方面给学生以适当指点和引导。

1、对“角落里”的孩子的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上掉落的星星,都有他自己的光芒,只是是否被发现。我们不要遗忘任何一颗,这些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小星星》,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夏,他在所有老师眼中都是个爱和老师作对,不上进,调皮捣蛋的孩子。无奈之下,伊夏的父母只好将他转到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伊夏再次被老师们放弃在了角落里,他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越来越沉默孤僻。而恰恰也是在这个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发现他原来有“阅读障碍”,开始悉心教导,让他逐渐走出学习障碍,给他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和梦想。

电影中的伊夏因为“阅读障碍”而自卑,他被老师和他自己放在了“角落里”。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事实上,关注一下我们四周,这种处在班级“角落中”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有的孩子来自低收入家庭,由于生活窘迫,使他们在同龄孩子面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态;有的孩子在身高、长相语言等方面自己感到不足,不愿与别人交往;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很努力,却依旧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自认为很笨不愿交流;也有些孩子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受到同学歧视,没人愿意与之交朋友„„

长期处在“角落中”的孩子,孤独、自卑必然会使孩子对所属的团体没有归属感,易对他人及自己产生偏见,从而使自己所走的路越来越偏,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孩子内心不满的情感一旦爆发出来,也许会形成不可控制的局面。而在这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带领人,他所能做的难道仅仅是传授知识?当然不!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修剪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掌握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而在心灵里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个孩子都是

不一样的,他们迟早会以自己的步调开始学习,“角落中”的孩子也一样。而班主任可以做的,就是在他们心里播下自信希望的种子,给他们一个开始,让他们勇于在阳光下“抬头走路”。在班主任的做法中,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语言表扬:语言是思想的表露,正面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如“你很聪明”、“你能行”之类的语言。处于“角落中”的孩子更需要它们消除自卑,正视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由此可见正面的评价对孩子们的重要性。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切忌用诸如“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之类的语言,这看似是对“角落里”孩子的表扬,实则暗示着他们“笨”“拙”。

2、非语言亲近:除去语言,老师的目光、姿态、动作、表情这些非语言的指令具有同样的效力。目光的关注,姿态的倾听、动作的亲近、表情的温和,这些发自内心的关注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让老师更加走近了学生的心灵。而此时前者(语言表扬)也更具有影响力。

3、发挥长处、储蓄成功:每个小孩包括“角落里”的孩子都有他天生的长处和短处,就像一只手是以五只不同长短的手指结合出来的。班主任平时要细心耐心地观察每一位同学,多记下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知道“第一”并不仅仅只能是学习的第一,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重塑信心。

4、比较分析:在有了成功的体验后,班主任要及时反馈,通过对比让他们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同时也可采用逆向比较,即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对象以消除“角落里”孩子的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显著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度,否则易使学生变得盲目自信、目光短浅。

班主任若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耐心、爱心、细心去滋润他们的心灵,就能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所有孩子都站在阳光下微笑。很多事例证明,没有不会读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不会引导学生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闪耀的新星,只是有些同学的光辉被世俗所遮掩了,只有当班主任用心去体验时,才能看到他们那璀璨的光芒。

2、对“优秀生”的管理原则

那么,是否只有这些所谓的“差生”才有心理上的障碍,需要老师的关怀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绝大多数所谓的“好生”拥有更多的心理问题。

随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好生”轻生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这些天之骄子,老师眼中的国之栋梁,同学眼中的模范榜样,为什么如此草率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因而,我调访了身边的“好生”,87%的“好生”都说做学生难,做学生中的“好生”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肩负的是家长更多的期望,他们需时刻追求好上加好,他们担心失败后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那抹失望,担心同学们眼中的不可思议,他们被框上了“优秀”的标签,那是无数次的成功才换取的,但或许一次失败就足以让他支离破碎,因而“好生”这两字给了他们千斤压力,且在多年来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班主任只用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为“好生”。

过度的注重学习,从未或很少有班主任关注到他们的心理是否也和成绩一样牢固,一样坚不可摧。“优秀生”在追求成绩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心理建设,他们其实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他们的人生拥有着太多的矛盾:期望过高与担心失败之间的矛盾;受挫能力低与心理压力大之间的矛盾;自傲与自卑间的矛盾;

虚荣心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每一个矛盾足以击垮他们。因而如此多的博士,各年龄层尖子生的陨落,似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更应多多肯定他们的努力与付出;用心倾听,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指导情绪调控方法;提高学生的信心和对自我的认可等等。同时,班主任在对“优秀生”的管理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优秀生”:优秀是相对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来说,初中生处于一种可塑性极强的阶段,现在优秀不代表将来一直优秀;从空间上来说,所谓“优秀生”本就只是一个班或一个学校中的优秀,外面的世界很大,比“优秀生”强的大有人在。作为班主任,本身要充分理解上述问题,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教会他们立命之根本,同时将辩证的思维传递给学生,是他们明白优秀的局限性。

2、恰当使用批评:“优秀生”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是被长久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习惯了听好话而排斥老师的直言批评。因此班主任在对“优秀生”的错误提出批评时最好是将心比心地谈话,以为之着想的语句隐性地点出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自我反省。同时应注意的是,对“优秀生”的批评应避免在公开场合,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

3、提高“优秀生”的受挫能力:“优秀生”习惯了成功,对失败毫无准备。但人生中不可能只有鲜花和掌声,人生的道路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因此,提高“优秀生”的受挫能力刻不容缓。况且,如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只手是以五只不同长短的手指结合出来的。再优秀的学生总会有不足之处。班主任可以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让“优秀生”在不同方面的失败中慢慢领悟,提高受挫能力。

4、促进“优秀生”的自我完善:我们眼中的“优秀生”一般都是成绩优秀,而事实上“优秀生”的心理素质、其他如体育、组织管理、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完善。总结上述几方面,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填补他们欠缺的地方,让他们名副其实起来,这才是解决“优秀生”问题的关键。

二、班级教育的核心是交流

在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后,在对待全班同学的态度与做法中也有需要注意的几点。在调查中发现在120名学生中,在“班主任的哪些行为是您最为厌恶的”一项填写中,写了诸如翻课桌、拆信件等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隐私权的行为占了近1/3,仅次于班主任差别对待学生的行为。有一女生写道,她在初中时担任班长一职,对班主任印象挺好。但在一次体育活动课时,班主任私自翻了他们的课桌,并将一些不利于学习的东西拿上了讲台。在课后义正言辞的说翻课桌是因为关心他们,不让他们走歧路,并严厉地斥责了被翻出东西的同学,告诫全班同学以后不准再带类似的东西来学校,下次再被翻到一律写检讨,通知家长。那位女生说:“虽然我是班长,但在那以后我就挺讨厌我们班主任了,还买了把锁将课桌锁了起来,她有什么权利这么做?!”

诚然,这位班主任的作为看起来是在全心地关心同学,为了让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她采用了最快速的手段来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的行为也并非正确,她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而且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统一地进行批评,事实上也是班主任的不负责任,不愿一一询问解决问题。

曾惊闻15岁的花季少女因所写情书被老师当众朗读而跳楼自杀,在感慨如

今孩子早恋、心理脆弱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对学生们的隐私问题提起重视。

现在国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对人的尊重。隐私是个人的自由空间,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违反国家法律、不违背道德的基础上,其他人并没有权利侵犯他人隐私,就算是老师是为了关心学生也一样。侵犯隐私的做法在效果上治标不治本,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线。

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关心同学时翻课桌、拆信件等侵犯学生隐私的行为并不可取,而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当了解学生有类似看小说、写情书等情况时,要先了解事情始末,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事实上,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近——信赖三个阶段,在最初的过渡期后,学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一般在第二个阶段,甚至第一第二阶段之间。而此时的学生并不信任班主任,这就要求班主任自己先敞开心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观点,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会逐渐向第三阶段靠近,这时,班主任在观察到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就可以找他谈谈,或许就可以在不触及隐私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在触及隐私问题时学生也愿意与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同学对老师的信任和尊敬。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刚第一个班主任翻学生课桌的的事例中,班主任事后并未对自己的行为说什么道歉的话,或许是她根本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也或许是意识到了,但低不下头对学生道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是人,也会有做错的时候,这本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老师总是一副先知先觉的圣人模样,在学生面前总放不下架子,就算是讨论也是一副尊者的模样。这就导致教师不敢对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这不仅仅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危机,老师的人格也会受到怀疑。放下为师者的架子,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其实并不难,学生都是简单而真诚的,当他感受到诚意时,原谅其实也很简单。

三、用心灌溉,教师亦是朋友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单是一个良师,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更应是一个益友,是一个能让学生敞开心扉,走进学生心里的大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真诚的心交换,学生感受得到。从心出发、用心灌溉,我们都将收获,富足一生!

【参考文献】

期刊类:[1] 赵德.在心灵上种花[J].教育文摘周报.周末版,2005(07).[2] 管建刚.不做教书匠[J].教师博览,2005(12).

[3] 黄泽玉.正确处理学生的隐私[J].师道,2008(05).

书籍、专著类:[1] 傅建明、胡志奎.班级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108~109.

[2] 蒋薇美.班主任心理辅导技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张万祥.一句话改变人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134~

161.

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8篇

一、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 笔者认为,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迅速改变观念, 转变角色, 明确职责, 改进教学方法。

1.造学习环境。鲁迅先生说, 发现天才难, 产生天才难, 要有天才赖以成长的环境更难。因为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自由呼吸, 戴着镣铐是无法舞蹈的。所以, 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平等交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授课前, 我尽力用精美的语言导入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课堂上, 我以慈祥的面容, 亲切的语言, 友好的目光, 诱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 多年来, 我坚持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 努力缩短师生间情感距离, 做学生的朋友, 让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

2.给选择权利。选择什么? (1) 选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 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学习内容, 因而,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2) 选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 在学习《荷花》一课中的描写站在荷花池边我想象的这部分时, 我让学生仔细读一读, 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 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 满足学生的愿望,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和谐合作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言语实践需要合作, 交际活动需要合作, 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合作。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彼此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学习, 也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我的做法是:

1.组建小组, 合理建立小组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组建小组, 是合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分组我一般采取组内异, 组间同质的原则, 即在小组内学生是有一定差异的, 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上相似的。小组的人数一般3-5人之间, 这种分组可以随时调整。

(2) 明确分工,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 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并认真做好讨论记录。

(3) 人人参与。每组讨论都必须遵循讨论程序, 保证人人参与。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讨论时,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补充, 然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选择学习伙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也是高效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如何选? (1) 选择同学、好朋友。为了彻底解放学生, 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 共同探讨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给学生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 (2) 选择老师。学生可以选择好朋友, 也可以选择老师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如:学习讨论时, 往往有好几位学生会拉我到她们那里一起讨论问题。这样,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阅读实践。

三、学习探究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研究的方式自主读书, 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力, 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 我常常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小, 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时期, 加上他们生活经历少, 知识积累不丰厚, 因此他们虽有探究的愿望和好奇心, 但不明白该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在阅读教学中, 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1.“开拓扩展”式探究。语文教学应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 力求学得广博些, 打破课时、教材限制, 将学习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生活, 由课本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如学习了《人类的老师》后, 我介绍了《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从活雷达说起》等科普书给学生, 使之了解人类的许多发明源自动植物的启示, 用文中句式介绍青蛙与电子蛙眼, 草与锯子之间的关系。当学完《埃及的金字塔》后, 学生对奇妙的金字塔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为什么金字塔要造成类似汉字“金”的形状?为什么金字塔能在沙漠中存在几千年之久?金字塔还有哪些奇妙之处?显然文中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此时我引导学生说:“希望同学们去博览科普书, 让我们一块来找答案。”通过这一开拓扩展,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2.“独辟蹊径”式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 由于知识经验, 个性气质不同, 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让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9篇

一、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迅速改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职责,改进教学方法。

1.造学习环境。鲁迅先生说,发现天才难,产生天才难,要有天才赖以成长的环境更难。因为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中才能自由呼吸,戴着镣铐是无法舞蹈的。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平等交往、互促互动、共同发展。授课前,我尽力用精美的语言导入去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以慈祥的面容,亲切的语言,友好的目光,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多年来,我坚持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努力缩短师生间情感距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

2.给选择权利。选择什么?(1)选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学习内容,因而,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2)选方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在学习《荷花》一课中的描写站在荷花池边我想象的这部分时,我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和谐合作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言语实践需要合作,交际活动需要合作,综合性、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合作。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学习,也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我的做法是:

1.组建小组,合理建立小组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组建小组,是合理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分组我一般采取组内异,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在小组内学生是有一定差异的,而在班级的小组之间基本上相似的。小组的人数一般3-5人之间,这种分组可以随时调整。

(2)明确分工,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并认真做好讨论记录。

(3)人人参与。每组讨论都必须遵循讨论程序,保证人人参与。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讨论时,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补充,然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选择学习伙伴。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也是高效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措施。如何选?(1)选择同学、好朋友。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2)选择老师。学生可以选择好朋友,也可以选择老师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如:学习讨论时,往往有好几位学生会拉我到她们那里一起讨论问题。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阅读实践。

三、学习探究

探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的方式自主读书,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时期,加上他们生活经历少,知识积累不丰厚,因此他们虽有探究的愿望和好奇心,但不明白该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1.“开拓扩展” 式探究。语文教学应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力求学得广博些,打破课时、教材限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生活,由课本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如学习了《人类的老师》后,我介绍了《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从活雷达说起》等科普书给学生,使之了解人类的许多发明源自动植物的启示,用文中句式介绍青蛙与电子蛙眼,草与锯子之间的关系。当学完《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对奇妙的金字塔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为什么金字塔要造成类似汉字“金”的形状?为什么金字塔能在沙漠中存在几千年之久?金字塔还有哪些奇妙之处?显然文中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此时我引导学生说:“希望同学们去博览科普书,让我们一块来找答案。”通过这一开拓扩展,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2.“独辟蹊径”式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性阅读,和谐合作交流,认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将得到培养,其语文综合素养亦必将得到提高。

上一篇:速度与激情剧情电影观后感下一篇:计算机考试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