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论文范文

2024-08-10

电影评论论文范文(精选8篇)

电影评论论文 第1篇

谢晋的电影风格:

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题.(略)向观众提供了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的道德神话.谢晋儒学的标志是妇女造型,柔顺,善良,勤劳,坚忍,温良恭俭,三从四德,自我牺牲等诸多品质堆积而成了老式女人的标准图像,它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妇女在此只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仅仅被用以发现和证实男人的价值并向男人出示幸福.恋家主义密码借助“爱国主义“而改装而出,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爱情剧情的模式如下:

1、在恶劣悲惨的政治境遇中,主人公遇到了他(她),开始常常只是友谊或者工作关系。

2、两人产生了真挚、强烈、纯真的爱情或友谊。

3、这一感情成为主人公承受政治压迫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4、这一关系受到政治力量的破坏。

5、主人公承受政治、爱情两方面的打击,经历最痛苦、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常常是伴随着上述政治主线进行到第六步的时候与其相呼应)。

6、结果也有两种:

(1)主人公没能渡过难关,没能与其爱人团聚。

(2)主人公渡过难关,和其爱人重聚。

叙事模式可以归纳如下:

1、主人公生活在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常常是文-革时期极左路线时期,四清或者反右斗争等)。

2、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给主人公形成了迫害,使正义蒙冤。

3、主人公试图摆脱这种压迫。

4、主人公被置于十分悲惨的境地。

5、群众同情和帮助主人公。

6、极左路线对主人公的迫害达到顶点。

7、结局有两种:

(1)政治环境不变,主人公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崩溃或死亡。

(2)政治环境改变,主人公获得解放。

在谢晋模式的这类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套对立的价值对立系统。一套是由影片所呈现的那个年代的政治现实所建立的价值对立系统,另一套对立系统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其实也是从作者的角度)所建立的善恶、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

电影评论论文 第2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批评,又称电影批评。

评论目的: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道理,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还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论内容: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和它的社会意义的,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传的;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层次不同,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景别运用: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画应用: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镜头运用: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专业术语,是一种剪辑技巧,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运用蒙太奇能丰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还可以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评论方法:

总述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点

要写好一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步骤: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他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像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存在问题

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影评现状

目前,电影创作在发展,电影观念在变化,与电影评论密切有关的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不同学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渗透到电影研究和评论领域中来,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对电影的研究和评论日益增多,而从事电影评论的工作者也对其他学科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电影评论中来,如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由此造成了电影评论方法的多样化。

在中国,电影评论通常考虑如下几个方面:①影片的倾向性和真实性是否统一;②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对时代的反映是否有创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⑤影片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观赏性及其社会效果如何。

电影创作受时代、政治及文化的影响,电影评论认真地研究评论的对象,了解影片创作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创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为了引导观众对影片的鉴赏,电影评论家须了解观众对影片的反映、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喜恶和愿望,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以求对影片的创作者和观众有所启发和帮助。对影片或其他创作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是经常发生的,对重大原则分歧更应展开讨论和争论。充分说理的讨论,对电影评论本身的检验和发展有利,对电影创作和观众鉴

赏也有启发和裨益。

早期的电影评论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对电影进行评论,并于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国际电影节的评奖活动,也是国际上进行电影评论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每年一次评选影片和创作者的奥斯卡金像奖和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办的纽约影评人奖等。

电影《红颜》评论与解读 第3篇

《红颜》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 年仅16岁仍在上学的小云与男友王峰偷吃了禁果, 有了身孕, 后被发现退学, 王峰远走他乡, 而小云在生下孩子后被告知孩子已死, 备受众人歧视。在10年后她成了当地川剧团的台柱子, 与亲生儿子小勇有一段暧昧情愫。最后知道真相的小云选择了逃避, 踏上了开往远方的列车。

纵观《红颜》的影评, 基本上都围绕着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精神困境而展开, 以女性主义为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主流的方向是肯定这部电影对于揭示社会生活中女性困境的意义, 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迷失, 将其视作21世纪前期中国女性电影的代表;另一种则从女性主体自觉性缺失的角度质疑这部电影作为女性电影的真实性 (如苏州大学的于春华在《负重难进的女性——电影《红颜》的女性主义解读》中的观点) 。而前者又可以分为以小云作为分析个体和以小云、小云的母亲和小勇的姐姐共同作为分析客体这两种不同的解构方式。总体而言, 评论家们从女性主义出发, 通过各自的文化思考对这部影片进行评论, 其中对是否可以作为女性电影的争论启发着之后女性电影的创作。

谈及《红颜》, 无论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性的主角构成, 还是小云在舞台上唱歌被打的画面, 都和之前课上观看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些相似。两个女人最终都乘着列车离去, 只是她们身上有着导演不同的生命寄予:玛琳娜最终归于平凡, 而小云只是悲剧性的命运循环。 (片中对去深圳卖淫的暗示)

《红颜》的命名就颇有深意, “红颜是男人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的定位, 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地位”。红颜知己或红颜祸水, 小云似乎扮演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因为16岁时的未婚早孕, 小云备受歧视, 这让她之后没有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眼中的祸水;而与小勇的相识相知, 让她产生了早已失去的, 从来没有对“情夫”刘万金有过的真情, 她成为小勇的红颜知己。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 导演通过对“红颜”的命名就明确传递了故事的悲剧性色彩, 又通过“红颜祸水”与“红颜知己”形象的重叠使这种悲剧性双重加深, 使女性在社会中悲剧的境地无以复加。

导演通过成年男子形象的刻意缺失来进行女性主义的主题阐释。王峰远走他乡, 小勇只是一个孩子, 整个影片没有一个完整的成年男子角色。一方面这种方式把女性形象作为叙述主体, 去挖掘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精神变化;另一方面虽然没有成年男性角色, 但男性色彩依然笼罩, 这种对比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男人不必为自己的欲望负责任, 不必为自己的荒唐负责任。男性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原则来建构自己, 因而常常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紧箍咒, 对女性生命形成压抑。”1小云的母亲在早逝丈夫的遗像面前斥责小云, 她借助着男性的权威;小云受到的歧视, 也是男性“贞洁”观念在作祟。整个社会不是男人对女人现实的压迫, 而是意识层面的话语权压制。男性话语权是强大的, 女性的境遇是悲惨的,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导演在获取观众眼泪的同时将弱小的女性如何在男性强大的话语权下生存带入人们的思考。但导演最后的安排在我看来却没有给出答案, 我不认同一些文章里所说的所谓希望的结局:小云怀着对小勇的爱, 在远方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小云踏上了列车, 她怀揣着爱, 但她要走上的却是一条没有结局的道路。导演李玉这里的安排是她“悲观命运论”2的体现, 她表现着自己对女性悲惨境地的思考, 但她却没有找到摆脱命运的方法, 只能是困惑中的精神漂流。

影片在一个川中小镇展开, 青色的石板, 青色的流水, 青色调给人带来诗意的同时又有种触不可及的苍凉, 就如同小云身上苍凉的美。没有恢弘的场面和艳丽的色调, 传统的叙事模式, 清晰的脉络线索, 女性视角下的叙述如流水一般温和,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有种别样的舒适。

导演用这部传统而温婉的电影表现出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无助, 体现着自己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即使最后悲观化的结局让人失望, 但它在男性题材电影占主流的今天, 能让人产生一抹青色的涟漪, 怕是足够了。

摘要:电影《红颜》讲述了女主人公小云与十岁男孩小勇之间的故事。美丽的小云, 纯真的小勇, 最后悲剧性的结局, 导演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体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与困境, 体现着对女性群体的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红颜,女性主义,男权话语

参考文献

[1]岳晓英.又一个出走的女性——影片《红颜》女性主题的暗换[J].电影艺术, 2006 (03) .

[2]马藜.青春的伤痛:从女性叙事视角看当下电影中女性生存境况——以《青红》《孔雀》《红颜》为例[J].理论与创作, 2009 (04) .

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 第4篇

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直到近二十多年之前还处在自我幽闭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电影理论上的荒芜,理论的荒芜自然而然就造成了评论的缺失。直到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社会轰轰烈烈的变革,西方古典和现代电影理论才被系统全面地引进国内,由此电影评论和电影创作便闪电般地进入了蜜月期。

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国电影评论由政治评论转为社会评论的时期,电影的现实主义回归与纪实美学思潮的确立,使得电影评论随着电影创作而迅速发展起来,比如《城南旧事》、《乡音》、《人生》等影片的诞生,便引发了大量学术批评和电影社会评论。八十年代中后期,是电影评论理论化比较明显的时期,各种西方电影理论的兼容并蓄,交杂着传统和新潮的观念,使第五代(尽管用代际的划分来概括电影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演进存有不合理性,但它确已深入到现今影评人的观念中。)冲击带来的文化思索和影像美学艺术追求成为电影评论的主要支撑,各种电影学术的讨论频繁地进行着,象由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一文引发的电影与戏剧关系的讨论,由郑雪来《现代电影观念讨论》一文引发的关于电影观念的讨论等等。其实这一系列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是有关电影本体的问题,即对电影作为独立艺术存在的特性和规律的探讨。

到了九十年代初,是社会文化评论的时期,意识形态准则对于批评的要求特别强烈,时代的限制使文化分析让位,社会功利要求不可避免。及至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到现在,评论的分化就更加明显,一方面群众影评较为盛行,全国范围的影评成为调动观众观影积极性的有效契机,歌颂的主调不言而喻,评论转化为单一的鼓励;另一方面,专业评论日渐没落,趋近群众影评的走向抹杀或自动堕落了专业评论的价值,而所谓的专业化评论多为专业操作式,在专业杂志或专业研讨会上呈现出浓厚的理论色彩,严肃而又死板,文章的辨析往往拘泥于理论框架,西方理论话语的充斥和大量无关紧要的引用异常明显,很少能触及到本质问题。与此同时,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文化评论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电影评论的舞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众语喧哗的状态,评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艺术评论了。

通过以上对电影评论发展历史的粗略回顾,可以观照到现今我们电影评论的三种主要模式:即述说评论、关联解读评论和本体评论。

述说评论是一种对电影作品进行介绍的评论,往往在评论最后会谈一些评论个人的观影感受。这种模式的评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论,但它却充斥在各种媒体上,向未知的观众们传达一种信息或诱惑,其吸引性在于受众彼此之间引起一定范围的共鸣,使个体受众获得认知和心理满足。述说评论是简单概念上的,它不涉及电影这一特定的艺术形态,也不提出或解决问题,它只交代故事并表达感性认识,向观众提供引导消费的信息,最后道出评论的核心词语:好或不好。西安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一个“电影全色彩”栏目,栏目解说员在介绍美国影片《罪恶之城》的时候,其解说词便是DVD版封底上故事介绍与评论一字不变的照搬,这种述说评论已经不再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而是一种可笑的媒体信息高效机械化复制现象。

关联解读评论是现今中国电影评论的一个基本层面,评论文章多出自具有一定电影知识和相关知识结构的电影爱好者或从业者之手,这种模式的评论介于业余和专业之间,他的特征是评论的个体在分析评价电影作品的同时也带有感性上延伸的深度,它的特征是评论的个性化及主观的客观状态明显。关联解读评论是知识分子阶层一种实在要求的结果,适当深度的解读评论可以弥补他们作为个体欣赏上的不足,当然,他们也同样期望从中获得与一般观众一样需求的信息,于是这种评论往往呈现出的是附带分析的观感评价。在一个电影BBS论坛上,一个影迷针对影评如此写到:“……虽然其中绝大多数片子我无缘亲睹,但我通过影评了解了某些人在某些地方的精神状态,并且凭借影评人的理解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影评是什么?它是电影与观众的中介,具有指导意义。”。可以看出,关联解读评论事实上是处在电影与观众的中间位置,它的作用是电影与观众的沟通。

本体评论是对电影作为艺术存在的本体性评论,它不同于宽泛的专业评论,因为“专业评论”的概念在今天的电影评论当中已经变得异常模糊而没有界定,就如同现今高校中影视类专业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样,专业其实就是一个指向性的表意词语。其实这从当前的专业期刊上便可窥见一斑,一大批毫无针对性的泛泛空论的文章充斥其间,文章里尽是华丽的修辞语法、极至的赞美语言,诸如“金字塔光线”、“上帝话语权”、“狂欢”等等,内容上缺少朴实的深刻,表象之下并没有实质的精神,似乎无聊的泛滥已蔚然成风。这里没有夸大其词,词语定义的模糊和个体基础的薄弱是个性狂躁时代的两大基本特征,电影评论在这两种特征的影响进化下的结果是泛泛论,模糊电影与电视,模糊艺术与技术,你可以跨文本写作,你可以不进影院看电影就写影评。去年曾有一篇名为《夏教授的学术生涯》的小说发表出来,小说中科学技术研究上平庸的夏教授因发表了一篇佛教禅意与环保关系的文章而摇身一变成了环保专家。这种情况在现今的电影评论上似乎也很明显,有人会觉得可笑或是悲哀,但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还没有敲响有待敲响的警钟。

相对于述说评论和关联解读评论,本体评论是对电影作品或电影创作现象进行分析评判以揭示内在普遍性法则的评论活动,它具有独立的价值,这个价值体现的显著特点是评论对创作的推动作用,这需要电影评论去面对现实,但现今的评论受到电影创作的冷落却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导演贾樟柯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人们不关心你的电影在谈什么,也不关心你用什么方法去谈,只关心围绕电影的一些传闻……评论不可能引导我的创作,你不可能改变评论,而是你要怎样面对评论。”这是当前导演对评论的尴尬表述,事实上却是电影评论在今天尴尬的真实处境。

如果说当下的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不是相辅而是相背的关系,或许会招致非议,因为正视问题远比模糊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气。仔细阅读一下现在的评论文章,便会发现我们的电影评论已经长期游离在电影本体之外,它对中国电影的市场支持已经走向末路,看似强大的“话语权”,细看起来只是一些意识形态和模棱两可的空壳,电影评论的理论支撑在泛众化的消费时代已经丧失了力度。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看影评更多是要收受一些赞美之词以获得心理满足,如此,影片的吹捧风便迅速增长起来,使得本就顾虑重重的评论没有了锐气而变相沦落,我们不能否认鼓励的作用,但也不能伪诚实或是猥琐诚实。

没有针对性的评论无助于创作思考,我们目前电影评论的学术文章很多是对现象进行总结的说明性文章,有着隐性样板特征,整体上的归纳概括性学术的评论太多,缺乏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评论。导演何群在《电影艺术》上发表的《从冲动到迷茫》文章中写道:“……一个没有电影理论的国家,电影的繁荣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商业性的外表,没有看到商业性的本质,这个本质实际上是打动人的心灵。现在很多影片在一个半小时的过程中大段大段地使用音乐,甚至音乐长达一个多小时,音乐的使用没有节制、没有节奏,其实这都是我们对自己的电影不自信的表现,我也在劫难逃。”。这是零二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快三年的时间里,创作者已经开始自我反省,为什么就没有相关的评论文章出现?都在谈产业化、类型化、商业性、娱乐性,却没有人来谈商业的本质问题,也没有人来谈电影和电影音乐本体关系问题。

电影评论今天的尴尬局面不只存在于中国,它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法国导演阿尔诺·德帕拉欣(作品有《哨兵》(1992)、《我如何自问》(1996)、《伊斯特·康》(2000)等)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如是说:“我发觉目前的批评纠缠在一堆无效的观点里。……我印象里今天的批评家不再会发掘影片的生命力,不再会从中获益以产生思想。批评不再会发掘出人意料的影片。……电影陷入一种成品拍摄,而批评则陷入一种成品写作。以至于我们在拍摄之前就猜想得到关于影片的评论文章。……我在‘手册’上读到一篇赞美德里克·卡拉比奇的影片的文章,它是这样结束的——‘终于回归到一种法国式的喜剧’,这对我毫无益处……” 。德帕拉欣同样又说:“我认为对一位青年导演来说,不能在批评思想中获益是件悲哀的事……”。这段文字已经明确地体现出了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的辨证关系,无须赘述。

述说评论、关联解读评论和本体评论作为电影评论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只是对电影的创作和繁荣最关键的本体评论确实缺失得太严重了,建立我们中国的电影理论,离不开对电影本体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评价,八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的互动是一个楷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真实的诚实和理性。

岩奇旭说:“电影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那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动是什么?也许是一句伯格曼式的感叹:那苦难,那生活,那电影。

微电影评论 第5篇

“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微电影来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微电影,是一个没有准入门槛的世界,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宽带及视频技术的改进,为微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2010年,筷子兄弟用一部《老男孩》追忆逝去的青春,上线6天就获得了超过2500万次的点播数量,拍摄是用价值不到3万元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清录像功能完成的。

微电影的特点是小投入。相较于传统大电影,微电影的投入成本10%花在剧本,30%到40%用于演员片酬,50%到60%用于导演和制作团队。而传统影视剧,单演员片酬就占到60%的投入成本。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几年高速发展,去年总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30亿元。一般来说,一部大电影通过院线、DVD、网络版权、游戏版权等渠道,回收基本是两年的时间。一旦错误决策,容易赔本。使用新人风险太高。

在华影盛视CEO赵雨润看来,大电影和微电影的最大的区别是,每年能拍上大电影的导演就那么二三十个,演员就几十个;而微电影则是百花齐放,“它就像一个星光大道”。

电影圈有一个简单而奇怪的逻辑:如果希望有人投资你的电影,那你必须已经拍了一部电影。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新手似乎永远都无法进入这个领域。

2011年从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马史特意研究了网络上走红的短片,总结出电影走红的4条“军规”:必须有高超的视频技术、俗气的草根文化、完美的创意想法和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如果能够做到其中3条,成功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电影多大程度将被改变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一个人从现实走向梦想。

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电影产业与现实需求间的差距也日益突显,而电影业的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和创新。

“现在知名的一代导演大多从场记开始做起,导演是需要从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微电影给中国一向稀缺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一个孵化场。”

微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很多局限,一般而言,一部微电影成本只有几十万元,平均每分钟1万元以下,这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以微电影作为自己导演生涯的起点。

微电影比大片更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大部分微电影的长度相当于两首歌,而导演也只有几天甚至一天时间完成。

《老男孩》的导演之一肖央认为,微电影是电影行业一个特别好的发现人才的渠道。没有网络视频之前,要发现一个好的导演很难,谁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奖,才有可能有市场。有了微电影大家就可能发现更多适合的导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微电影是电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量,这个看起来是小成本和小制作的不起眼儿的产品,也许就开始了电影产业的生态变革。电影人如何利用新平台,电影的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微电影所改变?产业门槛的降低是否意味着制作水准和创意水平的降低?小成本小规模的制作模式和多屏分发真的会是未来的产业主流?

随着微电影投资热的到来,相关产业链正丰富起来。华影盛视CEO赵雨润认为,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不应该闭门造车,他更希望将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汇聚在一起,实现各方资源的整合。

很红火,也有些混乱

短就是“微”?网络播出就是“微”?基于互联网播出平台的电影还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投身于微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的知名导演贾樟柯一直在思考的这些问题,也是微电影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微电影因为经常有广告客户投资,加上成本低,不会面临亏本的问题;微电影植根于网络,也基本不用关注发行,省心又省力。但内容即营销的理念会不会催生大量的垃圾片?

什么是微电影?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还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电影制作人、投资人还是视频网站运营商,不同人对微电影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定义。

“微电影确实很热,有风起云涌之势。很红火,但也有些混乱。”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启动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说。

许柏林认为,说起微电影,大家都是既热心又陌生,对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创作、传播、审美、社会张力在哪里?无论是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微电影均没有学术规范,这也是微电影发展论坛研讨的目的。微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商业品质要很好地结合,离开艺术品质就是广告和低级的DV影像,无法长远发展。

日前,由商务部、中宣部、广电总局联合指导的首届中国微电影大典暨中国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以及历时6个月的微电影优秀作品征集评选表彰活动启动。作为活动组委会的主任之

一、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指出,微电影活动能够聚拢中国影视行业的龙头机构在2012年风风火火地办这个活动,不仅是因为微电影是一个价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更是因为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赢得了大众的眼球。央视希望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微电影创作发展论坛的一系列活动能够发掘、扶助微电影创作优秀人才,促进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微电影创作交流,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市场繁荣储备新生的后备力量。

背景链接

电影评论与欣赏 第6篇

一、电影简介

香港知名导演、编剧罗启锐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岁月神偷》基于罗启锐自身经历创作,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影片获得了一片好评,也赚了不少眼泪。电影虽然不属于纪录片,但是较好地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平民生活。

二、情节

这是一个关于上世纪60年代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鞋匠罗先生做得一手好鞋,却仅能养家糊口;罗太太为人辛辣直率,人称“侠盗罗嫂”;大儿子罗进一品学兼优,是运动会的冠军,全家人的希望,也是一家人所在的永利街的骄傲;小儿子罗进二是个顽皮的小孩。一家人艰难度日不过还算幸福,然而不期而至的变故接踵而来,使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悲苦色彩。

三、音乐

黎允文为影片配乐,后来《岁月神偷》原创电影音乐专辑获奖。影片中罗进二头戴鱼缸像个宇航员时响起的《Dancing on the Moon》将他的当时的畅快自在表达出来,体现了他的童真可爱;罗进一做作业时跟着哼唱的《我渴望自由》表现了罗进一对自由的追求,也强调了时代背景。音乐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是点睛之笔,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罗进一创作的《Echoes of the Rainbow》,干净的吉他伴奏,舒缓的节奏,十分动听,然而在罗进一的葬礼上响起却催人泪下,令人不忍卒听。

四、台词中的坚持

1.罗母的坚持——生活总会好起来

“做人,总要信”。这个“信”不是守信而是相信,相信会苦尽甘来。片头展示片名时“岁月”二字都有一笔是没填色的,这寓意着人生不可确知,纵然一切看似确定得如同字形,总有一笔我们不能书写。这就是所谓“幻变的生命”。在艰难生活的重压下每个心灵都会疲惫不堪,然而还是要坚强,也许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人生已然艰难,很难乐观,然而罗太太却抱着这样的信念,难能可贵。

2.罗父的坚持——咬紧牙关尽责任

“最重要是保住个顶”。这句话反复被罗爸爸说起,“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是保住个顶,就不怕晴天晒、雨天淋”“做人,最重要是保住个顶”。“顶”使人想到了“顶天立地”,想到了荫蔽。罗爸爸一直强调的是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作为男人他必须更加地隐忍坚韧,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撑起了家里的天,为家人遮风挡雨。为了筹钱给儿子输血,他当掉了戒指,那道深深的戒痕显得刺目,让人动容。

3.大哥的坚持——不断地追求优秀

“第三不算赢,第二也不算赢,只有第一才算赢”。作为长子,罗进一深知家人对他抱多大期望,他正是抱着强烈的求胜心做到了文体兼优,即使身体不适也坚持学习、比赛。他是家庭的骄傲,也是整条永利街的骄傲。大哥之所以那么努力还有一个原因:他对爱情的执着。芳菲是富家女,大哥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越来越优秀,能够给芳菲幸福。

4.小弟的坚持——家人是最重要的“我把所有东西都偷给你了,你到底还想要什么啊”。为了让进一开心,进二偷了一件件东西。进二单纯地认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哥哥,哥哥就会高兴。这种童真谁都不愿破坏。当进二想起奶奶说过“如果你肯放弃所有最心爱的东西,把它全都扔进苦海里,把苦海填满,就可以和你的亲人重逢了”,把偷来的东西一件件扔进海里,脑海中不断浮现进一在世时的画面,展现了单纯的手足之情。

五、与其它表现坚持的影片比较

与《肖申克的救赎》比较:《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是不放弃希望。这和罗太太的“做

人,总要信”是异曲同工,可见坚持是不同文化的一个贯通之处。《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说“希望是个好东西”,而瑞德说“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外界条件恶劣时每个人都希望自身境遇能够得到改善,会尝试着去斗争,只是有的人一次次败下阵来后不去坚持最初的希望,而有的人虽伤痕累累但坚持希望,终而摆脱困境。肖申克监狱囚得住人的身,很多人却被囚住了心。

与《小鸡快跑》比较:《小鸡快跑》讲述的是一个一群鸡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终而成功的童话。一只鸡不断地寻求能使大家都逃出鸡场的方法,一次次受挫,一次次尝试,若不是因着坚持,她和伙伴们终不能摆脱命运的控制。这部影片将坚持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关乎生存的高度,角度很独特。

六、坚持的现实意义

心怀希冀,坚持不懈。每个人都有希冀,却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去把希冀变成实际。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些什么,却不是每个人都改变了什么。每个人都会经历逆境,若不是心怀希冀坚持挣扎,很容易陷进困境不得脱。希冀就像是一束光,你可以选择去追逐它:希冀又像一根绳,你可以选择去紧握它。诚然,坚持很难,尤其在我们身处逆境更倾向于逃避问题放任自流的情况下。时代的洪流可以轻易地把我们淹没,只有坚持希冀不懈努力才不会沉底。

抓住机会,坚持不懈。每个机会都是一个点,我们抓住机会开始行动就可能打开一个面。《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对爱情的坚持是感人的,而一切都始于她的点滴努力,她没有放过机会,更准确地说,她主动创造了不少机会。在科学史上不少科学家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很多是因为没有抓住机会,更不能坚持。机会稍纵即逝,有时候错过就意味着终身悔恨。最近男模张亮很火,他就是不断地抓住机会持续努力,终于改变了命运。

总而言之,坚持不该是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理念和行为。“水滴石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业精于勤”说的都是坚持。无论何时,坚持都是一个选项。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更加需要坚持,这世上没有多少奇迹,那我们就去拼搏,去创造一些奇迹。我们何不选择当个励志故事的讲述者而不是一直当励志故事的听众?有梦就去尽力追,有机会就不轻言放弃。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第7篇

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随片中人物悲喜,也使人为片中人物那悲惨的命运而心酸落泪。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四十年代的一条民间小巷,交待了影片开始时的背景,而背景音乐也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乐曲,为整个影片垫下了情感基调。接着,镜头切换到一家赌场中,从而带出本影片的主人公,为后面埋下了伏笔。整个影片中都穿插了一个看似无意的主线——皮影戏。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解放战争时期以至后来的文革时期,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虽然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使影片的主题——“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在叙事结构上,电影《活着》采用了以时间推移带动影片情节发展的明线线索,由此可将影片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大户人家的公子哥福贵由于嗜赌成性,不但输光了祖上的家业还气死了父亲,身怀六甲的妻子家珍无奈领着女儿凤霞回了娘家。福贵只得靠变卖仅存的一点家财维持生活。一年后,家珍带着凤霞和出生不久的有庆回来。本以为日子从此会一帆风顺,却不料一家人此后又经历了福贵被抓去当了壮丁,凤霞成了哑巴,有庆被倒塌的墙圮压死等等一系列的悲剧事件。

该影片的镜头间的切换大都是非技巧性切换,镜头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镜头的切换自然流畅而不显突兀。在少部分情节中,影片的切换用了非技巧性过渡,如淡入淡出,叠影等,这些技巧性切换大都因为镜头间没有多大联系,而运用技巧性切换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

影片中还运用了多种蒙太奇的编辑思维方式,如在影片开头,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镜头就在他赌博与皮影戏间切换,此处用的是平行蒙太奇,后面多处描写皮影戏的镜头也都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更完整地表达了事情的发展;在福贵被共军解放后,回到来看见女儿凤霞,问她她母亲在哪,然后下个镜头家珍就出现了,这是典型的叫板式蒙太奇,这样的表现形式使观众能即时看到想看的;在批斗龙二时,人群的呼喊声的处理用了象征蒙太奇,突显了人们对中共的支持。

影片在剪辑方面处理得很好,整个剪辑自然流畅,镜头间连接紧凑,没有突兀的切换,也没有多余的镜头,简洁但不失完整地表达了整部影片的主旨。人物出场总会先用全景交待环境,再用近景突显人物的特征,在人物对话时,镜头在对话人物间切换的时机恰到好处,很好地利用了主客观镜头的切换,使观众能及时扑捉到人物的动态。

该影片的拍摄角度大都在较低的位置,使得画面较充实,免去了许多杂景,虽然拍摄的是以前较贫穷时期平民百姓生活的景象,但因角度处把握得当,使画面在朴实中不失美感。在拍摄人物对话时,有部分用了特写镜头,捕抓到人物表情的细致变化;有部分用远景拍摄,较完整地把人物的动作带入镜头;有部分用的是近景拍摄,既捕抓到人物的表情,又能看到人物的动作。该影片在多种拍摄角度间做到很好的转换,不会一成不变,单调乏味,多角度的拍摄使我们得到的信息更完整。

当下电影评论的迷失与建构初探 第8篇

一、电影评论概述

电影评论, 顾名思义, 就是指对电影的一种评论。即在观看电影之后, 对于电影的相关性主旨、主题、导演的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以及在电影中所运用的某种视觉性或者是听觉性的语言进行的一种赏析, 采取一种适当的题目以及结构来对影视进行评析的一种评论性的文章。

在电影评论的写作过程中, 要注意区分电影评论以及与电影观后感的区别。影片的观后感在某个角度上来说, 就是一种感情的抒发。在看完影片之后有什么感受或者是启发, 而影评却重在“评”, 在对主题尽心挖掘之后, 对于影片的主题的表现是不是成功, 其所依赖的环境是不是真实, 对于人物的塑造是不是恶化现实生活, 对于电影的语言是不是恰当, 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评价与论述。其重要的一点还有, 就是要运用导演在影片中的视听语言来证明自己所得到的相关性结论。

二、当代电影评论的迷失

当代的电影评论面临着滑向边缘的境地的一种处境。主要表现及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评论的主体意识比较淡化, 其坚定性不足。电影评论并不是简单的一种观后感, 更不是对于电影的故事梗概的一种简单的复述。它要求在对于影片进行理解、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电影评论者的再创造, 进而来给予观众一种社会观念, 文化表达以及创作意图等等各方面的指导, 激发起观众对于影片的兴趣或者是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 而如果电影评论者的主体意识一旦丧失, 评论的本身就会出现一种游离的现象。而在目前商业化的浪潮中, 一些评论者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向着金钱利益靠近, 这就导致了大众对于电影评论的失望或者是否定。

第二, 电影评论的基本功能不强。电影评论有两大功能即历史功能, 反映影片的地位;现实功能, 即对于影片的美学内涵以及艺术内涵能够被大众所接受。而目前来说, 在网络的炒作以及粉丝的鱼龙混杂的事态中, 对于这两大功能实在是不能指望。

第三, 对于评论的队伍还比较分散。当前来说, 我国的电影评论者主要是由四类人员组成的。第一, 高等院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相关性科研人员。第二, 影视界一些从业人员, 或者是一些有过从业经验的一种影视的艺术家。第三, 影视类媒体的记者、编辑等。第四, 影视评论的业余爱好者, 包括一些网络撰稿人、网络写手等等。前三类会受到所属的单位的管理体制的相关制约, 制约了集中的活动, 而第四类比较分散, 对于影评的集聚效应以及社会上的影响也很难形成。

三、电影评论的建构

首先, 深化认识电影评论内涵。电影评论者要增强自己的理性认识以及责任感。电影评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它的生产、传播以及接受的这个过程与电影作品、读者、评论者以及社会都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 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结构。作品是前提、是评论的对象;评论者是主体, 是将自己对于电影的审美体验传授给大众;读者是接受主体, 在阅读的过程中, 与评论者产生精神上的沟通;社会是基础, 是电影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电影评论就包含着三个分支型的活动, 生产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活动、流通与交换基础上的一种传播活动、还有就是对于评论认同基础上的一种接受活动。其中接受活动是最根本的, 它直接关系着电影的票房、潜在的一些观众以及电影的一些经济价值, 对于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次, 对于电影评论的基本的形态与方法要掌握。电影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对于意识形态的评价方式。评论本身就规定了评论者自身所维护以及尊崇的意识形态的倾向。另外, 同时也用它来对电影进行评定, 通过这种倾向来影响受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影评就是一种在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与某一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意识形态的评价方式, 随着电影作品的日益丰富, 其社会性元素以及艺术性元素也逐渐多元化, 在电影评论中, 在意识形态折射出的层面就呈现出一种多元性。

再次, 评论家还应该坚持自己的精神操守, 促进电影评论的良性发展。目前来说, 我国还没有专业化的电影评论队伍, 这种非职业化的电影评论队伍其分散性较大, 在管理中难度也较大, 所以说, 对于精神操守以及整体素质还很难能够把握。这就需要发挥出电影协会以及一些相关协会的教育以及影响作用, 加强评论者的思想建设。第一, 要明确影评就是对电影作品的一种艺术分析以及科学评价的方式。这对于电影风格以及流派、电影的消费等都有着现实性的多样化作用。第二, 在评论的活动中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性,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要被现实中的利益所诱惑, 要尊重艺术、尊重个性的创新, 要敢于说真话, 实事求是。

总结:总之, 当今形势下, 对于影评的迷失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相关的影评工作者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改变这种现象, 促进影评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正;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电影评论活动[J];电影评介;2008年11期

[2]凌鹤;左翼剧联的影评小组及其他[J];电影艺术;2009年09期

上一篇:夜色下的感动作文下一篇:机车修理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