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体会

2024-06-25

预防青少年犯罪体会(精选9篇)

预防青少年犯罪体会 第1篇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体会篇三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我们应认真贯彻预防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一)力行十戒 1、戒娇(1)积极参加劳动,养成劳动习惯。(2)敢于正视挫折,增强耐性能力。 2、戒奢(1)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养成节俭习惯。(2)参与家庭理财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 3、戒惰(1)树立社会责任感禾鄞业精神。(2)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勤奋实干。 4、戒骄。(1)虚心好学,不耻下问。(2)谦虚谨慎,积极进取。 5、戒贪。(1)培养正确消费观、抵制畸形消费。(2)通过正当途径,获取合法权益。 6、戒散。(1)树立纪律、法制观念,确保规范。(2)制定学习,生活规划,养成规律。 7、戒假。(1)诚实守信,实事求是。(2)珍惜荣誉,摒弃虚荣。 8、戒妒。(1)树立信心,赶超他人。(2)主动交流,抒发感情。 9、戒黄。(1)学习青春期知识,增强免疫力。(2)接受性道德教育,增强抗腐力。 10、戒毒。(1)了解毒品性质和危害,增强禁毒意识。(2)克服不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 (二)是自我规范,防微杜渐青少年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应自觉抵制有害健康成长的行为,做到“十不”: 1、不吸烟、酗酒。 2、不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3、不携带管制刀具 4、不强行索要财物。 5、不早恋。 6、不旷课、夜不归宿。 7、不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8、不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不参看色情、淫秽读物、音像制品等物品。 10、不做其他危害自身、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令人担忧,要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就必须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体会 第2篇

今天下午,我校请来了开远市司法局的一位宣传员――杨庭长给我们全校师生在一起上了一节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课。

杨庭长给我们讲了青少年犯罪年龄是在(18-28岁),少年犯罪年龄是(14-18岁)以内。还讲了犯罪的四个重要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的客观方面。3、犯罪的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其中,犯罪客体有9个方面,这9个方面分别是: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迫害社会主义经济罪。4、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5、侵犯财产罪。6、妨碍社会管理运输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犯罪。还讲述了许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重大案件。

听了讲座后,我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脑海中有着千思万绪:经调查,农民犯罪率高达62%,中学生犯罪率为31%,小学生犯罪率高达41.7%,文盲犯罪率为20%,高中以上犯罪率为7。3%。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水平越低,犯罪率就越大。犯罪人缺少了法律知识,不知道什么叫犯罪,只是为了心中那所有人都有的欲望和对别人的一种报复,就是因为这些欲望蒙住了人们那辨识方向的“眼睛”,而导致人走向了犯罪的黑暗大道上。所以我们应多学一些法律知识,它会像太阳光一样,指引你走向光明大道,让你从黑暗中脱出身来。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犯罪的建议 第3篇

一、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 各种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其中, 青少年犯罪上升较快, 已成为社会的严重问题。犯罪的数量呈持续扩大趋势, 青少年刑事犯罪的数量日益上升。青少年的犯罪类型也逐渐增多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进入新世纪已有十余年, 青少年犯罪社会变革成果日益明显, 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 犯罪形式的团伙化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常见形式。这些青少年, 有些尚未成年, 心理承受能力弱, 个人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单独去实施大部分违法犯罪行为。而且, 他们有强烈的寻求理解和认同的心理需要, 在团伙里, 他们可以得到这种认同和理解。可以说, 犯罪的团伙化, 不仅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也有其心理原因。

(二)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

不满十四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在逐年增多, 甚至有些少年从小学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而犯罪者大多是辍学的青少年。甚至于有些青少年认为在未成年以前犯罪, 免于承担刑事责任, 所以才肆无忌惮的实施各种罪行。

(三) 手段的暴力化

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 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在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上。这些青少年也并不是说是事先预谋的, 大部分是在一些环境下, 受到了某种刺激他们的因素, 临时起意, 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因此, 也就不太估计后果的严重性, 按其心理感觉走。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四) 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目前, 青少年犯罪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2]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 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势必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的早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区别已经不大。所以, 他们有足够的智力去实施以前无法达到的领域。另外,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他们的生理发育也大大加快。他们已具有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能力。他们自然也不会满足于小打小闹, 倾向于寻求更强烈的刺激。去尝试新型犯罪, 便是他们最大的途经。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从本来的一张白纸, 到逐渐填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受各个方面的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无论何时, 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 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从司法实践来看, 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

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 基本上都是在家庭里得以建立的。可以说, 家庭, 塑造了他们的根本。然而, 如果家庭存在缺陷, 势必给孩子们造成强烈的影响。父母一方的缺失, 使他们无法得到大多数孩子们享受到的温暖, 必然会使他们产生社会不公的心里。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 也会造成他们心理的不完整。

2、家庭教养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法。如果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 会造成未成年人的偏激, 也会使他们养成另外一些不当的心理习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一味的宠爱、溺爱;对待简单粗暴;对其行为放任自流;对其未来期望过高。

(二) 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除了家庭, 学校便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度过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在这里, 他们学到了一些在家庭无法学到的东西, 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物的观点, 也将在这里养成。因此,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同学, 是他们学习的比照。周围好, 他们自然会学好;周围存在负面因素, 他们也一定会受到影响。

但是, 学校这个地方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校可以一视同仁, 公平对待。可有的学校, 一切以升学为方向标, 对学习好的同学, 倍加教育;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则严加管教, 只注重纪律, 。由此, 在学校形成了两极分化。后一类学生, 渐行渐远, 最终踏上辍学的道路, 提前走进了社会。而他们的不良行为, 也逐渐发展成了违法犯罪。

(三) 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社会是他们最终的去向, 而社会环境将对他们的人生起到最后的定性。然, 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 谁也不能保证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市场的混乱, 大量不良文化随处可见。正面宣传教育形式单调、无趣, 无法吸引大多数的未成年人。逐渐使得大量未成年人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 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在这里, 他们将奠定一生的思想基点, 他们最初的作为人的观念, 便在这里养成。如果家庭除了问题, 将会在源头上改变青少年对于社会的认识, 使得他们违法犯罪的几率大大增加。良好的家庭教育, 是一个人得以成功地关键。

(二) 巩固学校防线

强化学校的道德与法制教育,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校不能以成绩好坏来评定学生的好坏, 不得对学生区别对待。老师们要一视同仁,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是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三) 加强社会防线

社会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 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机会。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机构, 提高青少年在社会中的生活能力。另外, 对于已经犯了错的青少年, 要积极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切不可听之任之。

参考文献

[1]钟其壁,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体会 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對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国网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2004,8,27.

预防青少年犯罪 第5篇

《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中心小学六(5)班 学生姓名: 詹鑫凤指导老师:黄美琴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和结果。看过之后,我深有感触,这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导致犯罪的因素。

经过对比与总结,我发现几乎片中的5个青少年都是因为结交了不良人士造成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有出生在农村的,有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谈,导致青少年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才忽视了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走上了歧途。在此我呼吁家长们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看过每一个案件之后,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滋味,为我们的受害着而愤愤不平,为受害者的家属而悲痛,同时也为那些犯罪分子而感到憎恶和惋惜。他们为什么要走商这条不归路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悲痛之上呢?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残忍的心理动机呢?为什么------有太多的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浮现,有太多的愤怒从心底升起,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的心都在抨抨的跳。在犯罪分子中间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员,有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有进城打工的农村姑娘,也有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女-------在他们身上都留下了法律的阴影,可是他们在作案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在他们的心里只有怎么样做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快,怎么样去化解他们和别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他们从来不为别人考虑,从来不为那些受害者的家属考虑,他们是自私的,是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应该遭到法律的制裁,这是他们应有的报应。

尽管法律对那些不法分子已经有了或轻或重的惩罚,但是也不足以弥补受害着及其他 人的损失,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之感。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每一天。可是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许多人开始出现了心理的不平衡,开始变得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他们开始对工作不认真,对亲戚朋友疏远,对别人所做的一切都觉得不顺眼,从而心理就出现了很偏激的表现以及很多异样的想法,最终走上了不法道路。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同时也隐藏着家庭的沉重负担,有好多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向导了抢劫,最终落了个故意杀人罪。可见钱这个东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一个人有很好的处理前的方法,不管他有没有前都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对于一 个心理出现异常变化的人来说,他就没有那么好的控制力了,就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无论是他接受的知识层次有多高。

现在看来一个人要好好的生活在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倘若一个人没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他棉队外界的压力就会无法寻找到缓解的方法,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消极思想走下去,再

也无法回头,这样将会出现让人感到可悲的局面,给社会给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残忍景况。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社会,给自己人生一个无怨芜悔的句号。

我是一名小学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片中的大哥哥,却使我震撼。我心中不由得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吗?这些范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遵守行为规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个健康成长的好少年。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小病不治变大病,小错不改变大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某些不经意的动作,因没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占小便宜的想法,久而久之,就触犯了法律。“人强则家兴,家兴则国富”。人是根本,未来都由我们去发展。如果所有人像片中的大哥哥那样,国家就不能发展。当好人总比坏人多,我觉得,好好读书才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也让我懂了很多,我希望自己长大之后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就好像伟人孙中山从小就立下“振兴中华”一样,我也要建设祖国,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些该受到法律制裁的坏人受到惩罚。

预防青少年犯罪 第6篇

2011年,我局根据 “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市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增强未成年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 “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扎实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发展

2011年是“六五”普法启动之年,我们把青少年列入“六五”普法的五个重点对象之一,我局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作为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把“两法”列入中小学校法制课的重点内容。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和综治工作检查中,把“两法”的宣传普及工作作为一项必查内容,有力的推动“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二是广泛开展“法律服务三进”活动,扩大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面。我局在全市12个县(市)区及部分

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各中小学校开展了“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以举办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制讲座等形式,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到城市社区、农村以及每个家庭。一年多来,共举办法律宣传咨询活动430多场次,举办法制讲座280多场次。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组织协调,大力加强法制副校长的配备工作,并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建设,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关工委、青年团、妇联、司法部门、街道社区以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利用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阵地,以社区为依托,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举办法制征文比赛活动,法制演讲比赛、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组织法制夏令营、邀请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充分发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主导作用

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战场,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不断深化校园法制教育。我们一

方面督促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法制讲座、法制演讲、模拟法庭、法制教育巡回展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二是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活动。我市各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在多所中小学校举办了“学法用法、构建和谐校园”专题法律讲座,并派出律师担任这些学校的法律顾问,还向中小学生发放了维权联系卡,认真办理有关青少年学生维权案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定点中小学校,开展以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教育为主题的法制报告会120场次,受教育学生达10万余人次。三是抓好试点培育工作,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我局在原有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进社区、单位试点单位基础上,又在各县(市、区)增加了试点社区数量,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有力推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并对社区矫正对象中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目前全市未满18岁的矫正对象有70人。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入手,采用以心换心的方法,赢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感到在自已的身边又多了一位知心朋友。

三、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及时为青少年提供有效法律帮助。

一是充分运用法律服务体系和网络,热情主动向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让青少年在接受法律服务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各地法律援助中心与共青团、总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成立了以维护青少年、妇女、残疾人权益为重点的援助工作站。通过组建工作站,形成以法律援助中心为载体、部门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有效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覆盖面。2011年全市办理涉及为成年人刑事案件656件,接受、提供未成年人方面咨询13010人次,为未成年人得到法律援助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二是热情关心特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那些父母是服刑人员或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人子女,从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现状,认知法律,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摆脱家长犯罪带来的阴影,自强自励,健康成长。三是积极指导基层组织做到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我们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联合社区干部、包片段警、学习老师以及家长等共同对失足青少年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

四、积极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四帮扶”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我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全体会议精神,做好建立青少年群体挂钩联系制度,深入开展“四帮扶”工作。我局结合受帮扶社区、人员

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活动方案,了解和掌握社区基本情况,通过法律服务“三进”活动开展普法教育。充分发挥司法所、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作用,为帮扶对象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在此过程中普及法律知识。12月6日,我局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到挂钩帮扶的社区开展慰问活动,并捐赠一万元经费,帮助社区开展帮扶活动、购买法制书籍。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7篇

工 作 总 结

今年来,我们按照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团市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忠实履行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这一基本社会职能,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努力消除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经过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努力,我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启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努力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及安置帮教工作

(一)大力推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整合社区资源,在普遍教育同时,加大特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我们首先把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先导工作来抓。在工作中抓住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开展教育,结合“四五”普法、“四进社区”活动及综合治理的各种契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并通过播放“两法一例”宣传片、“两法一例”知识答卷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在提高青少年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把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用生动的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

(二)我社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领导十分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团组织在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积极开展活动,强化社区青少年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使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社区内流动人口较多,安置帮教对象多,社会闲散人员相对也较多,是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发地区,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开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达到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了“学法、知法”读书活动;举办了社区青少年“法在我心中”主题演讲会和以“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为主题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社区青少年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社区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违规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我社区在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的同时,对那些失学、辍学、无业,尤其是违规违法、有劣迹前科的青少年伸出友爱的双手,与家长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共同帮助其重新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社区民警、社区干部担任辅导员,每季度开办一期座谈,解决青少年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安置帮教对象及其子女的思想动态等问题。

在我社区干部的努力下,在一些专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类活动,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上是我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更高工作标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单位、部门的配合,不断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帮教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为我社区治安稳定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文化社区 李浩雷

三、列为帮教对象的条件。

具有本市户籍年龄在16至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已终止学业和尚未进一步就学或就业、有轻微违法犯罪或不良行为的社区所辖青少年。

四、关于闲散青少年帮教团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对试点街道的闲散青少年的帮教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1、加强“多帮一”基本模式,优化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体系。为了帮教闲散青少年,各街道、社区多采取多帮一(社区民警、社区干部定点帮教闲散青少年)的定人对口帮扶模式。

2、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法律知识普及讲座活动,重塑帮教对象“三观”。利用各类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红色精神访、学、行系列参观活动,培育和加强帮教对象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重塑其世界观;组织青少年教育专家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客观分析自我,培养健康心理,重塑其人生观;开展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增加帮教对象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系列学习活动,增强帮教对象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塑其价值观。

3、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巩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组织义务劳动,培养帮教对象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到农家体验生活,让帮教对象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其正确的劳动观;通过组织卡拉OK大赛、球类比赛、观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帮教对象的业余生活,让其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巩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目的。

4、开展定期访谈、调研活动,加强帮教工作的专业推进。通过帮教团成员定期的访谈和问卷,了解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分析帮教效果,不断修订帮教计划,形成最优帮教方案。及时总结帮教成果,形成调研报告,为研究闲散青少年帮教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六、闲散青少年帮教团成员职责。

1、帮教团成员应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动态,对每一个帮教的社区闲散青少年建立《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档案》,定期记录帮教工作进展情况,并形成辅导报告。

2、帮教团成员应支持社区青少年自我发展。定期与社区闲散青少年见面或联系,通过心理辅导、定期沟通、定期访谈、组织活动等方式,鼓励社区闲散青少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尽量创造条件让社区闲散青少年自立和自我发展。

3、帮教团成员应提供决策信息,发挥调查员作用。及时总结和反馈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提供给管理和决策部门作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参考。

4、帮教团成员不得对工作对象有任何侵犯其利益的言行。

5、帮教团成员有责任对工作对象的资料保密,从而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6、帮教团成员如因工作需要公开工作对象资料时,必须事先取得工作对象或其法定代理人及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意,并采取必要及负责任的措施,避免一切可以识别个案中具体身份的资料外泄。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第8篇

1.1 青少年犯罪从犯罪性质上看, 最为突出是盗窃犯罪。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 又想不劳而获, 从小偷、小摸到盗窃;从偷不着就抢夺、抢劫。喝了酒或闲得无聊进而发生寻衅滋事。再有者, 受到网络游戏、电影、电视的影响, 不顾后果挥刀作案, 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案件也屡屡发生。

青少年犯罪从年龄看, 逐渐趋向低龄化。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数有所增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十四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甚至有十至十三周岁就走上犯罪道路。而辍学少年在犯罪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2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社会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严重影响青少年对上学的兴趣, 产生厌学, 逃学情况;无业可就, 无所事事, 又不能掌握正确的人生观, 久而久之走上邪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生活中贫富差距, 一切向钱看影响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家庭不正确教育, 或父母离异, 单亲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学校热衷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德育教育, 忽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 甚至逃学。教师歧视后进生, 变相体罚, 致使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这些原因极易促使青少年走上邪路,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笔者在办理一起包庇犯罪案中, 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犯罪己不容忽视。该案是其父亲包庇其儿子抢劫、杀人、强奸一案。其家庭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 儿子从小失去母爱, 是在奶奶的溺爱中成长的。儿子小学就辍学, 整日在游戏厅、网吧闲混。其父亲因妻子离异, 整日工作, 就以要钱就给的形式来弥补对儿子生活照顾不周带来的不足。就是这种溺爱使儿子心里产生了变化。儿子在网吧中沉迷在一个杀人游戏中, 无法自拔, 手头钱不足, 便到一个废品回收站将一对老夫妇杀害、并强奸、杀死了老夫妇的孙女。而这个儿子杀完人还不以为然, 还站在现场外边看热闹, 这个父亲就是知道儿子杀人还给钱让其外逃而犯罪。从这个案子中可见父母离异, 网络游戏、辍学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

总之、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 辨别是非能力很差, 易冲动, 好感情用事, 做事不计后果, 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其中, 家庭环境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 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 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调查还表明,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 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 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 防范不足, 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2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石, 青少年的家长要主动学习各种知识, 各种法律, 增强监护人的育人素质, 掌握正确的育儿常识和方法, 重视孩子学习, 关心孩子思想品德修养。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影响。不能只灌不教, 只宠不帮,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1 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 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 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 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 哪怕是为别人买, 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 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 规定过于笼统, 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 我国《刑法》规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 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 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 或者群众反映强烈, 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 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 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2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 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 人的发展, 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 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 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2.3 社会是保障, 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 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 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 整日无所事事, 生活无来源, 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 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 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 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2.4 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中, 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 安排专门时间, 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 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 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循序渐进, 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 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 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 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2.5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 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第9篇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學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上一篇:英语国家概况考研下一篇:小升初语文辅导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