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的经典美文

2024-05-15

闲读的经典美文(精选7篇)

闲读的经典美文 第1篇

闲读的经典美文

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的压力加大,心脑常常处在一种高度的疲惫之中,精神上渴望回到松散自由的天地。入夜,回到小小的家里,拉上窗帘、打开灯盏,躺在床上,在一本无关紧要的书本里找寻自我。

闲读不必正襟危坐,大多是躺在摇椅或躺在床上卧读的那一种读书,读的内容也与仕途、职称晋升、个人功利无关。求的是一个心平气静,一种放松了的心情,一种到了晚上独享的清静。

我读的闲书大致是一些散文随笔、游记诗歌之类,有时候也翻翻历史、地理、书画、人物、易经、药书等,这或许是由于自己的`偏好所致,我总能从这些闲书中找到一种和谐的情趣表达,让这些闲书成为滋养我生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缘由就是,业余的写作需要从这些闲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想象空间,使自己创作的作品充满生活的内涵和灵气,有真情实感和生活趣味。

闲读的习惯,让我在浏览的群书中有了更多想法,不管出差在外还是去朋友家喝茶聊天,常有意无意地瞥一眼别人手中或置于书案、打了阅读记号的书,看看别人最近都在读什么书、关注什么焦点,听他们说说读书的心得,时间久了,也能从朋友的阅读里看出他的爱好和性格情趣,这也是一种不小的收获。

读闲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得到了修身养性,净化梳理了繁杂的思绪,放弃了身外之物。其次,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让思维敏感而清晰。

闲读的书不宜厚重、粗俗,不宜伤情忧郁,要有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阅读中穿越的美感,读后感觉轻松愉悦,让思想的鸟能够轻松地飞起来,这是闲读的智慧。

闲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为思想储备鲜活的素材,为情感注入流动的节奏,让丰满的思想活起来,让心灵在自由的放飞中得到升华,在升华中回归人性善良的本真。

闲读的经典美文 第2篇

假期里读了周国平的《经典闲读》,感觉的确不错,读好书就像与一个有思想的人对话,受益颇多。作者在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时的感悟和心得,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饱含了作者对人类存在境况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哲思的智慧和诗性的体验,人内心的感受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太清楚,读好的书会让我们感觉正好说中的自己的.想法,如遇知音,有时又会提升我们的一些思想。

我对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从来没有读过,这是第一本,刚开始觉得有些生涩难懂,可后来就来了兴趣。这本书是周国平多年来读书心得和札记的合辑,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然而无论是写于几十年前还是当下,无论是涉猎哲学、文学还是宗教,我在阅读中并没有太大跳跃之感,而是觉得始终有一种态度贯穿其中。周国平倡导的读书观,在序中,就概括成三条:多读“课外书”;读名著经典以及用消遣的态度来读书。这样的旨趣可说是与我的爱好一拍即合。要知道读课外书可是我的最大爱好,虽然学的是美术,但我却对文史书籍最有感觉。而且我也一向不以读书有用为目的,睡觉前,我总喜欢抱一本好书静静地读一会,以至于家里人经常问我“你读这么多书,想当作家吗?”对此我的回应只有淡然一笑,不做任何解释。因此,也许从序言开始,我就已经和作者有了共鸣,爱上了这本书吧。虽然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过他的文章,有褒有贬,文字也被批评有装腔作势之嫌,但真正读来感觉来倒颇为坦诚。其文字虽称不上华丽,但也有一份诗意美感,同时兼具诗人的感性和哲人的理性。于是,在他带领下,我展开了一次与古今贤哲的精神交会,一次贯穿各个人文领域的心灵之旅。在旅程中,我见到了泰勒斯、苏格拉底、耶稣、尼采、拜伦、歌德、海涅、爱默生、圣埃克苏佩里、纪伯伦、袁中郎、史铁生、杨绛……他们中有哲人,有诗人,有作家,甚至还有圣人,但在周的书中,却都成了平易近人,可以畅怀相交的同侪。他们中有些我早已熟悉,有些我只是略知其名,有些则完全不曾知悉,但在周的书中,却都俨如相交许久的旧友。作者并不仅仅是介绍作品和人物,而是注重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心得。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一篇。耶稣有一些很聪明的教导,这是其中之一。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的处事心态,能让你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的处理解决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集中力量才能解决今天的难处,而不受种种远虑的无谓的牵扯。相反,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记在心上了,你一定不会集中力量解决当下的问题,因此你一定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困难也解决不了。

这本书中的经典例子举不胜数,每一篇都带给读者思索和启示,我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所说的,读书就是与大师精神交流的共鸣,我也感受到了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经典闲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1.初中作文:公园闲读

2.闲的视镜阅读及答案

3.闲读蝴蝶的作文

4.闲读蝴蝶作文

5.《读闲岁月》散文

6.闲读《诗经》系列

7.《闲读梧桐》 阅读答案

8.《闲读梧桐》的阅读答案

原来我读的这个是经典? 第3篇

我谨遵仅记住的一句教诲,大学四年,无聊课程大都翘课,大多时候泡在图书馆,或者在校园某个无人角落的草坪抱着一沓书啃上一天或整个下午,直到夕阳西下,肚子发出“咕咕”声以示强烈抗议,这才起身去饭堂。我不明白什么才是所谓的“经典”,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在图书馆书架前随意走动,发现感兴趣的书,便迅速将其“下架”带走。

就这样,我保持着高强度高速度的阅读,边读边写——其实多数时候只是将书中的一些内容重新排列组合罢。将文章发到博客以示自己阅读广泛来博取一些赞许填补空白的虚荣。两年之后,当我离开这个校区图书馆时,我的借书卡记录显示,我已经读完523本书,当然这个数据不能完全当真,因为并非所有书都是“读完”了的,有些是读完一遍,如《活着》《野草集》等精彩小说、杂文集;有些是细细揣摩研读,如北岛《青灯》《蓝房子》等散文集,《中国近代史》《剑桥中华民国史》等史料书籍;有些则反复读了两三遍,如《左传全译》《论语今读》《文革十年史》等一些典籍;更多的则只是粗略翻过,如《小团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等畅销书。两年的阅读的成果显而易见,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深度,还是写作,我绝对比之前进步许多。

我试问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两年前那句“多读经典少上课”,多读和少上课绝对是有的,但我真的是在“多读经典”么?《中国不高兴》这类博完眼球扫完就丢的畅销书,《成功人士速成》这类会把人读傻的成功学书籍,自然是与“经典”二字无缘的。究竟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解释说: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这解释倒有些像佛道里把对禅的悟性境界的定义:首先觉得能懂,然后觉得不懂,最后有觉得懂了。反反复复中,思想从浅薄走向深邃。

这么一来,借助卡尔维诺,“经典”“读经典”成功的被上升到理论层次。由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继续阐述,读经典的种种好处,非经典不读的各种理由,以及如何鉴定经典。我一贯不怀疑经典能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体验和收获,经典让我们读过爱过,并会给予我们一些宝贵的经历,并且许许多多的“经典书籍”我也确实是读过两遍以上。

但读书真的得一定要“多读经典”么?

我对斯皮尔伯格的一部电影中的某个镜头记忆深刻,那是一部名为《幸福终点站》情节超级通俗的电影,漂亮的空姐在机场书店买书,一位男士过来搭讪,“呀,你买的什么书啊?这么厚。”空姐答,“哦,一本拿破仑的传记,拿破仑相关的东西是我的最爱,而且这书超厚,够我看个几天,价格也便宜,才6.99美元,很划算。”男士便和她随意聊了些拿破仑和历史。一位普通空姐,因喜爱拿破仑,追寻其足迹,因为便宜而且能打发时间,便花钱买了这么一本拿破仑传来读。电影并没有将这一情节突出,由此显示空姐的涵养,男士对空姐读拿破仑传也只是淡淡一笑,与其闲聊,并未惊异与犹疑。这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和谐。

不知何时起,中国的年轻人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总脱离不了两点:一是被批评不读书;二则是被批评不读经典。经过不断预热、提倡、炒作,“读经典”渐渐成为一项新的阅读运动。什么,你读书居然不读经典?你真是无脸见人了。不知不觉间,经典反而与大众拉开了距离,脱离了人间烟火,似乎读了经典瞬间就高雅了一般。读经典真是搞得太像一回事了,每次一说到经典,读经典,大家便自觉不知觉全都严肃起来。

其实,我倒愿意将阅读变得跟吃饭喝水一样的正常,没事读下书,符合自个儿口味的可以多读读,不符合的偶尔可以尝尝鲜,用不着那么严肃。终于到有一天,大家闲聊时,发现:哟,原来我读过的这本书是经典啊?“经典”书籍千千万,我们的“口味”总不会太差,喜欢的书籍领域也总有点“经典”吧。我从没去计算过,那两年读过的523本书,其中究竟有多少本是经典,多少本是非经典。但弄清这个真的重要吗?

不妨将读经典融入到读书之中,变成一件最自然的事,而不必反复提倡、鼓吹。空姐买了一本厚重的拿破仑传,于是搭讪的男士自然地与她聊起拿破仑与约瑟芬的往事,聊起了历史。而不必先去惊讶一番,因为“你居然在读经典,真了不起”。

更何况,经典的范畴是跟随你的阅读一直在扩大状态中的,看过的书愈多愈杂,你就一定会发现一些闻所未闻的经典守在远方,如进化论,以前只知道达尔文,读得多了,后来才知道不可不读的还有古尔德跟道金斯。

梁文道说,经典绝非有限的水池,它是大海,每游出一尺,你就发现前面还有一尺,无穷无尽,足可在不知不觉间溺死不懂疲倦的好奇读者。

《经典闲读》读后感1000字 第4篇

这本书是周国平写的一本关于读书的书,里面内容很杂,把这些年关于读书的内容都集中在一起出的一本书。周国平并不是高产作家,出版了那么多数,里面有很多内容是相互重复的。不过也就因此有机会多读几遍。

周国平读过的经典其实大部分我也都读过,只是周国平读得更细致,更深入,而且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了出来,这样读书应该称为研读。正如周国平在序言中说的“阅读是我的情人,写作是我的妻子。”在他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就想到了要把这些书娶回家做妻子。我读书没那么大的野心,迷恋阅读迷恋得让我不想去动笔了。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读《务虚笔记》的笔记”这篇文章,这是周国平评论史铁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的文字。这两个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但是《务虚笔记》我还真的没看过。看过了周国平的详细评论,真的好想看看这本书。“既然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那么,人是否要对这自己不能支配的命运承担道德责任呢?”这是史铁生的语言,其实这也是周国平的语言,两个人都很理性,而且对待写作都感觉很神圣,一出手就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让你的头脑感觉到思想的震撼和思辨的魅力。“一、与命运和解,从广阔的命运之网中看自己的命运;二、对他人宽容,限制道德判断,因为同样的命运可能落在任何人头上。”这是周国平对史铁生的关于命运思考的概括,也正是他自己看待命运的观点。

《经典闲读》读后感1000字 第5篇

周国平说,“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他将名著比作伟人大师,把追随者比作秘书和奴役,甚至不客气地说,“那些爱读平庸书籍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这话真是让人汗颜。每天大量的出版物,其中又有多少是可以称得上“伟大”“大师”级的作品?原来,那些奔薄而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全都是“小人”的嘤嘤呀呀啊。虽然周国平打这个比方,个人感觉过了,但是从中倒可看出他对所阅读之物的精挑细选,谨慎而又慎之。当然他所倡导的也是非经典不读。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谈及的话题,无论是哲学中的泰勒斯,还是文学中海涅、歌德、笛福、圣埃克苏佩里,或者童话里的列那尔,都是各个门类里称得上是“经典”和“桂冠”之人。正应了这书的标题“经典闲读”,得闲之时读经典,得闲之时写感想,得闲之时说说阅读的乐事。而我在阅读他的笔记时也收获良多。他对国内的翻译现状,深感忧虑。“从前的译家之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多是因为真正酷爱那个作家,不但领会其神韵,而且浸染其语言风格”,这样的“译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转换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必将世代流传下去”。但是目前国内的翻译,却是为了占领市场的抢译,污染环境而迟早变成被废弃的垃圾纸。这一段真是说到心坎上了,就像我们买外国小说,总会看看译者是谁,当下的外国小说又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若是偶遇本寡淡无味的真是让人郁闷。而若是收藏,那更是千挑万选,必是看好了,看准了,确实是信得过的或者是上一辈老译家们的作品才欣欣然兴冲冲抱回。翻译可是个大问题,可不能让人因噎废了食。

周国平在阅读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的美好的感叹。比如,在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时,他感叹道”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不外乎,艺术家心灵上永远是孩子,一直对生活永葆新鲜美感,一直有着清新直觉和少年微妙心态,而这样的心灵,必然让他们生活笨拙。《金玫瑰》的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梦幻童话般的故事,创造了瞬间之美的绝唱,正如大部分的童话作家,如安徒安,或者如孤独又玩世不恭的大作家莫泊桑,作为那些创造艺术美好的作者们而言,现实却是不可回避的另一番惨淡光景。不能不让人感叹其中的悖论。

昆德拉不断探求存在之谜,以自己的堂-吉诃德剑,“要用小说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存在记忆”。而周国平则用自己的经典阅读展现出经典阅读之中的美好、欢愉、智慧和宁静。周国平因为哲学出身,于是他的读书笔记里,也总有回归到哲学里解释的倾向。在人在阅读经典里收获智慧,也收获一种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在生活着什么,以及怎样才算生活过。

周国平《经典闲读》读后感 第6篇

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国平,在学界也算是一个人物,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出名是因为他的散文,有多部散文集出版。《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还出版过纪实类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以前读过《守望的距离》(修订本)和《岁月与性情》和《人间学术》等,为他的文字的温情、睿智、坦率所折服。

这本《经典闲读》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书籍方面的文章集子。这本书把相关的文章分成十一辑。这十一辑中的文章的写作时间有早有迟,既有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也有写于这个世纪头十年的文章,跨度长达30多年。书中的一些文章以前就已经阅读过,比如《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人隐语》、《孔子的洒脱》等,再次相遇,别有意趣,还是能引人思考。

诚如周国平先生在代序《我的读书旨趣》中所言:“直接与大师交流,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人类历史上这么多可敬可爱的灵魂,我们无法和他们面对面说话,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幸亏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印刷术,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书籍,使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大师们留下了睿智的文字,倾听他们灵魂的歌唱。

周国平《经典闲读》读后感 第7篇

周国平先生写古驿道上失散——读《我们仨》,年尽九旬的杨绛先生,两年间,女儿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病逝,她将自己的一生作结,于是就有了这三口之家。长梦始于钱先生被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接走,“我”和阿瑗去寻找,自此一家人走上了一条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直至最后失散。这显然是喻指从钱先生住院到去世——包括钱瑗住院和去世的四年半历程。失散在古驿道上,这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但也是最哀痛经验。《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云,一样的书香人家,恩爱夫妻,到头来也是昨欢今悲,生死隔绝。中道相离也罢,白头到老也罢,结果都是一样的。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这本书我也读过,我在想,如果让我写读后感,我会怎样构思、起笔、收笔,无外乎,一是介绍框架内容,二是表示惋惜之言,在无新意,而读周先生的感悟让我耳目一新,思绪豁然开朗,将人生别离比喻为失散在古驿道上,人生相遇、相聚、相知、相守皆是缘分,爱过方知情浓,正是这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害怕彼此的失散,亦如品读他的散文,平白朴实的语言,浅显哲理的语句,总能让我顿悟。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里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上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闲读的经典美文】相关文章:

经典美文07-01

诵读经典美文08-28

年华经典美文05-24

经典美文:金秋07-15

高中经典美文08-14

经典道德美文08-19

经典励志美文07-30

经典美文点评07-30

经典美文背诵08-19

《雏菊》经典影评美文06-01

上一篇:他终于笑了650字作文下一篇:清晨励志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