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2024-07-31

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精选7篇)

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1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课程

期末考试复习参考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首次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3、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题、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怎样科学

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所包含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和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各阶级分析)、对象、性质、前途和步骤;新民主

主义基本纲领。

4、统一战线理论的基本内容、原则、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过程;党的军

队建设的基本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社会性质、五种经济成分与社会主要矛盾。

2、过渡时期总路线形成的过程、基本内容。

3、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原则、步骤及基本经验。

4、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重点掌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1、马、列、毛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探索

2、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含义、特定内涵、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

第六章: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创新。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

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时事范围:

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2、2014年上半年国内外重大时事。

3、相关热点时政:高考英语改革、单独二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名人超生、土豪、清新福建。

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2、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3、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亦称起税点。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4、公需说: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5、义务说: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6、牺牲说: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10、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

11、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2、能力原则:是根据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13、税收弹性:在财政需要增加支出或是税收以外的收入减少时,税收应当能基于法律增加或自动增收。

14、税收收入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变化率之间的比率,反应税收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灵敏度。用公式表示:Er=(T/T)/(Y/Y)

15、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应。

16、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7、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纳税后,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的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8、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通过转嫁的最终落脚点。

19、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价格)为课税依据的一类税。

20、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重量、面积、体积、数量等)为计税依据的一类税。

二、简答题

1、怎样认识税收价格?

税收价格是指税收是个人为支付由政府通过集体筹资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我们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作为纳税人支付了税收,公共产品才能得以提供。所以,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或称“税收价格”。

2、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关系怎样?

答:行政性收费是指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为居民个人和单位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而收取的工本费和手续费。税收是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政府收费则是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中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部分筹资的手段。

2、税收与公债的区别何在?

答:(1)公债是一种公的信用,因此必须遵循信用关系的原则;而税收的课征,是强制性的。

(2)公债认购者与发行者—国家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认购者作为债权人是以到期收回本息为条件,发行者作为债务人是筹借以偿还为条件的借款;而税收是无偿征收,征税人进行的是无代价、不付报酬的课征,纳税人履行的是纯义务的缴纳。

(3)公债既是自愿的、有偿的,当然不可能规定借债数额。而税收的课征则是预先规定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纳税人不得讨价还价。

(4)税收与公债的作用不同。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则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3、简述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答: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只有社会上同时存在着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能产生,因此可以说税收是国家政权和私有财产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4、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答:(1)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

(2)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3)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

(4)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5、什么是税收财政原则?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税收的财政原则主要内容:一是充分的原则;二是适度的原则;三世弹性的原则。

6、什么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如何提高税收效率?

答: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费用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税收收入筹集,通常以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税收收入的对比来衡量。亚当斯密的“确实”、“便利”、“节省”原则,实质上就是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提高税收效率,第一、确实。第二、便利。第三、简化。第四、节省税务行政开支。

7、税收有哪些职能?研究税收职能意义何在?

答:税收的职能有:税收的财政职能、税收的调节职能、税收的监督职能。

研究税收职能的意义在于正确认识税收自身固有的职责和功能,以便制定良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发挥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对税收职能的认识,使我们知道税收对市场经济是有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认为税收是万能的,不能认为税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万应灵药。

10、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

(2)国家职能范围。

(3)税收制度及其征管能力。

除上述之外,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还有:政府收入对税收依存度的大小、财政收支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等等。

11、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哪些?

答:(1)前转。前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中,通过提价的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

(2)后转。后转是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3)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是指在一项资产出售时,买主会将课预见的未来应纳的税款折成现值,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商品交易发生后,名义上由买。

12、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2)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

(3)流转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较难转嫁。

(4)课征范围广的较易转嫁,课征范围窄的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较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较难转嫁。

13、目前世界各国的税收结构类型有哪些?

答:

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通常在这种税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被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法人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通过所得税组织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对社会调节作用也主要通过所得税来实现,同时辅之以选择性流转税、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不足的作用。

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模式。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结构中,通常是以增值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和一般营业税等税种为主,国家税收收入主要是靠这些流转税来筹集,其税额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较大,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而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税种则作为辅助税种起弥补流转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此外,还有人认为,有双主体税收结构和税收模式,即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14、税收政策机制和手段。

答:

1、相机抉择稳定机制。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与增长。

2、自动稳定机制。是指通过税收制度的安排,对经济发挥某种“自动”稳定机制的作用。它是一种非人为的自动调节,是依靠税收制度的内在机制,对经济自行发挥稳定的功能。

15、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答:

一、税收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税收的三性特征,使得税收的调节具有权威性,从而使其具有重要二独特的调控功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税收政策服从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虽然在财政分配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它必须服从于财政政策并受其制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调控,往往需要财政支出政策协调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税收的收入特点决定了税收的首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这制约了税收发挥调控作用的空间。

二、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税收政策是通过直接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发挥作用,货币政策除了利用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外,基本上通过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或伸缩来发挥作用的。由此可见,二者之间及时相互不可替代的,又是需要相互密切配合的。在实际应用中,二者既可做同向配合,又可做异向配合。当二者同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趋于一致;当它们异向配合时,它们的直接目标便相互交叉。

说明:

1、该提纲仅供复习参考,不作为试题范围。

2、文中答案仅仅是答题思路或要点。考试时应按照答题规范答题。

考试题型说明:

1、名词解释

4个

2、单选

10个

3、多选

5个

4、判断

5个

5、简答

4个

6、论述

1个

最终题型分布可能会有微调。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概论 第3篇

一、单元复习中的概论

单元复习的目的是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史实, 明确单元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虽然我们在复习中常常把某一时期划分为一个单元, 但是学生接触到的依旧是单个的、孤立的史实, 很难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 也难以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史实之间的本质联系, 常会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而概论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平面体系。在复习中, 学生对单元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之后, 还要明确本单元与旧知识的联系, 本单元内部各章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明确课本编排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把单元内容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衡量, 真正认清本单元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概论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串联重点、难点史实, 以点带面, 使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切入点与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世界近代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这一单元可利用概论讲清楚与前一章节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西欧的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充值者的政策、思想文化、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资本主义商品迅速发展, 17-18世纪, 世界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与变化, 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其次向学生讲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度逐渐衰亡, 资本主义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当时社会还处于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因此这种趋势就以两种形成表现出来:一是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二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些都反映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英、美、法三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与革命成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分析史实, 使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制约上层建筑, 后者必须适应前者。

二、专题复习中的概论

专题复习的目的是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的思维, 注意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史实按性质归纳整理, 形成立体网络。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可利用概论, 结合具体史实, 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观点, 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具体的历史问题。如: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专题, 在明确分裂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之后, 精讲的概论应有:导致国家分裂现象的内在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 中央集权统治的消弱, 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等) ;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分裂时期蕴含的统一的因素;明确历史发展是旋转式上升的, 分裂与统一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三、注意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知识的结合复习

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 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 历史考察向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 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 关于地理方面, 学生应掌握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闻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 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关于政治方面, 学生对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 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 必然和偶尔、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 必须熟知, 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

实践证明,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利用概论, 不失为培养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三物理复习概论 第4篇

关键词:物理考纲分析;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既重要而又十分难学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考考什么?二是研究高考怎么考?三是弄清学生怎么错。四是确定老师怎么做。

一.高考考什么: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考钢,二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三是研究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1.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理综试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共有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 、3-1 、3-2 ,这部分内容基本和旧教材一致,满分值为95分。必考内容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3 、3-4 、3-5 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这部分内容也和旧教材一致只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而已。其中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新课标相对大钢版新增内容及考纲对新增内容的要求:①《万有引力》一章增加考点:“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②《恒定电流》一章增加了 “简单的逻辑电路”考纲无要求。③《电磁感应》一章新增“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考纲只对涡流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④新课标新增《传感器》一章,考纲删掉了对这一章的考查⑤《机械振动》一章新增考点:“简谐运动的公式”考纲要求Ⅱ,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⑥新课标增《相对论简介》一章,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

3.从知识模块上看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布:必考内容: 共80分,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部分。①选择题:共8道题,48分。三年全考的有三个: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三年两考的五个: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物理學史。三年一考的两个:稳恒电流、交流电。三年没考的两个:直线运动、曲线运动。②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采用一大带一小形式,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应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③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三年中全出在力学,第二道计算题全出在磁场。

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共15分。近三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5-6分,计算占9-10分,至今还没有考过实验题。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4.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布: 近三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 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2.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

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怎么错: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不清,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5:2。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2.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越是接近高考越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只有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才能从中找到灵感,才能把握高考的脉博,特别是对每年必考内容一定要特别重视,认真分析,这些考点连考了三年今年是否还会考?如果考的话能从哪个角度去考?比如第一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第二年以推理能力的形式考,第三年可能以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时还要想一想,如果不考的话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它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呢?

3.慎重选择选考内容:首先分析一下三个选考模块考点分布情况,最简单的应是3-3,但由于气态方程等知识删去好多年了,老师们对教材不熟,大多不愿选,但从考纲上看这个模块应是最简单,要求全是一级要求。不见得出太难的题目。对3-4和3-5笔者还是倾向选3-5,首先从内容上看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3-4比3-5多了10个知识点,并且3-4又增加了振动方程,振动和波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对于光的折射问题,涉及几何学,大多数学校数学又不会选修这一模块,学生数学知识跟不上。而3-5中二级要求只有一个动量,计算题一定也是关于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以前是20分左右的分值,当然要有一定难度,现在变成了10分左右,难度自然会降低不少。它不可能会出和电磁学相联系的跨模块的综合题,同时讲动量的过程也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复习,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使整个力学体系更加完整。

概论复习提纲 第5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产生的理论有哪些?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5.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条件、概念、创造的理论是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6.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1978年,党领导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项活动的时代背景、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8.毛泽东思想经历了多少个发展阶段才最终走向成熟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9.什么是民主革命?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10.每个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什么?

1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时间跨度?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12.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问题?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14.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哪几个重大的认识问题?

16.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陈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7.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要素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是党的第几次代表大会?

21.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哪一次会议?我国已经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含义?

23.“三个有利于”标准

2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26.按劳分配的含义?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27.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

28.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9.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3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2.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实质、意义

3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34.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3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3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38.依法治国

3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特点、性质、主要任务

41.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最基本的观点

42.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43.社会主义民主性质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46.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0.发展教育和科学

51.毛泽东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52.和谐社会的提出

5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54.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5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5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5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5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

59.台湾问题的性质

60.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61.《告台湾同胞书》重要意义

62.“一纲四目”内涵

6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64.“三通”内涵

65.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提出

66.《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

67.新时期三大任务及其核心

68.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杈和终审权

69.《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批准、意义

70.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7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7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73.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74.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战略

75.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76.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8.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79.邓小平提出“真正不结盟”战略

8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1.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

8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

8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8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8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86.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87.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88.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总目标

8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爱国主义性质

90.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9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92.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93.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94.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95.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9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工作经济建设

97.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

98.在新时期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

99.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0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0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0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04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0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6.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07.坚持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

108.农村改革

109.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0.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

11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

112.我国当前阶段对外开放存在的不足之处

1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

114.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1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16.公有制经济的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私营经济是

117.生产要素分配

118.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自主创新

1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

120.我国当前的就业方针

12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122.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23.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

124.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125.建设创新型国家

126.社会主义民主及其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与其他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民族区域自治;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重点;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127.依法治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2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1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30.和谐社会(内涵、原则、举措、必要性、意义)

13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一国两制;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本方针;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和平共处原则;新安全观的内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国外交工作的方针;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32.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的功能;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考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3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党的先进性建设;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3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1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3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征;

13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38.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39.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40.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14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

1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4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44.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6.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原因

14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4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14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151.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军事法概论复习提纲 第6篇

一.名词解释

1.军事法

2.军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

3.国防基本法律制度

4.军事法的效力

5.军事刑事法律制度

6.军事法律文化

二.简答题

1.军事检察机关即军事检察院,是国家设立在中国人名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中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有哪些?

2.“军事法是统治阶级用以调整军事关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这一命题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3.军事审判机关即军事法院,是国家设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的审判机关,其主要职权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试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转载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第7篇

原文地址:艺术概论复习提纲作者:飞飞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78083039/blog/47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

1:《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概括的说,艺术理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具体的说,艺术艺术理论要综合的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类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艺术想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感念范畴问题。

2: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艺术院校的学生重视技巧是重要的、正确的,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将来很难进行艺术创作;因此,除了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思想,这就需要艺术理论的学习。

(1)理论是时间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艺术理论就是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经验中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3)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可较系统、全面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创作出鼓舞人的优秀作品。

3: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一)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他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1)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2)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也就是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出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点,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既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有上层建筑做的理论根据,也是以中外艺术史上的全部事实为依据。

首先,我们认识到艺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关系是反映物质关系的,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

其次,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不同于做为“中间环节”的其他意识形态,即艺术可以反映经济基础,也可以反映政治,道德,法律等等;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反映全面社会这点上,艺术于宗教,哲学等都有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共性。/ 6

4:谈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艺术的真实性可分为两点:再现的真实(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和表现的真实(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真实,即真实的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他一方面以非常鲜活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关系:其实艺术的典型问题是明确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形象的真实性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他涉及的范围很广,他关系到形象的真实性,又关系到形象的概括性;既关系到艺术的认识本质,有关系到艺术的审美本质,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2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2

5: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的实践性与主体性,(2)艺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3)艺术的形象性(最根本特征)

(4)与形象性相联系的形式美与形式感,(5)艺术的创造性,(6)艺术的情感性。

6: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这也就是说情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

科学是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艺术家创作,对现实无动于衷很那想象他要拿什么来打动观众。情感的真挚和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感染人心的力量。

有了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完全迷恋,而感到高兴、满足、可以说是陶醉。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是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人们都是很重视的。

7:说明工艺美术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观赏的双重属性。

工艺美术是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广泛与密切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对一定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的艺术。

实用美术的性质,有些甚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一般地说,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美化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用与美观相统一,是实用美术追求的一般标准。

8:为什么说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把造型艺术和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也就是使工业化产品艺术化。配合工业生产,创造出大量的既有先进的技术又有新颖美观的形式的产品,就是他的目标和任务。

19世纪西方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新事物的需求,同时也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缺乏美感,只有工业技术和美术设计结合起来才可以产出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20世纪中期,这种主张的到了广泛的响应,随

后风靡世界思潮,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也影响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

9:联系实例,说说园林艺术的特点、功能及其与建筑的关系。

特点:

(1)占有较大的固定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

(2)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

(3)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

功能:主要是利用自然因素也是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与建筑的关系: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为改造自身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是一定意义上的环境艺术,都是在地面上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可移动的。园林是附属于建筑的,是两者相互结合的另外一种形式,传统格局是宅院或宅外设置庭园或花园。现代建筑中有在屋顶设置园林的,大型宾馆等建筑甚至有室内园林;园林中的建筑,一造景为宗旨,供人们游览、休息和观赏。

10:联系实例,解释不同门类之间相互汲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

在艺术领域里,各种门类相互联系和融通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到一起,首先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不少改变的电影、电视剧,利用文学将其改编;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利用他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因素,而知识从他种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示。(汲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新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这并不会改变其各自的性质,在这种配合之下,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不是平等的,而有主次之分。(配合)

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的独立价值。这种结合的方式不能理解为几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想加,而是几种艺术要素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性的艺术品种。(结合)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3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3

11: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对于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种样式,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的领地。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加速发展,各门类之间联系相互交叉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这对于3万年的艺术史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时期,艺术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更是一股澎湃与整个生活领域的宏大艺术潮流。他不仅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到了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推动着新的艺术的诞生。艺术园地将更加呈现出白花争艳的局面,艺术也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中大作用。

12:什么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他律性主要有以下几条: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了艺术的发生,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经济也决定了艺术的性质和发展,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整洁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经济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经济不是艺术发展的唯一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还有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等。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艺术像携手并进的孪生兄弟即会阻碍他的发展,又会促使他的发展。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道德与艺术是绝对对立的,道德与艺术无关,道德的评价是善与恶,艺术的评价是美与丑,是毫不相关的两回事。道德与艺术是完全同一的,一切艺术都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他们的本质不同,他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不同:艺术是感性的最高形式,哲学是理性的最高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哲学用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生活;发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艺术以情感人,哲理以理服人。

13: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他包含两方面:

(1)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2从艺术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同的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14:试述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

表现:

(1)艺术作品思想的继承

(2)作品形式的继承,(3)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原则:批判的原则,这并不是简单的抛弃和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条件: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就是说,只有风格相似的艺术才具有继承的可能性。

类型:(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15:试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艺术的任务是反映生活,生活是发展的,因次,反映生活的艺术是发展的,这是艺术革新的必然性;

(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

(3)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时总是求新,求异,求变,审美者的需求决定了艺术革新的必要性;

(4)革新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因有共同点,但必然具有独特性。

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内容的革新必然会带来形式的革新;

(2)从艺术家角度来看,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多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看,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

4艺术概论复习提纲04

16: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饿就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只有能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可以。

17:艺术家应该具有那些方面的修养?艺术心理定势有那些奇特功能?为什么说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修养:

(1)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2)深厚的文化素养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功能:(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原因:艺术家艺术心理定势的强弱和优化程度,决定着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程度,奠定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强度,准备了运用艺术语言熟练地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技能和技巧。有抱负、有作为的艺术家总是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艺术心理定势向着完善化和优化的方向发展。18: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那些基本阶段?

(1)生活体验(2)艺术构思(3)意象物化

19: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史的主流?

特征:现实主义(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浪漫主义(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原因:自艺术产生以来就存在着以描绘现实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基本的创作倾向,体现了侧重再现与偏重表现以及二者有机统一的艺术创作规律。因此,两者就成为了艺术史两大主流。

20: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21:简单解释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与“品位”。

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意境:并不是单指情与景的交融,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体现。

品位:原是矿物上的词语,指矿物中有用的元素或它的化合物含量的百分率,含量的百分率越高,品位越高。不过近年这个词语常在传媒上出现,从而将其引入文艺批判和文艺理论领域。

22: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关系一:艺术本质的诸多方面特征是通过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接受活动表现出来的。

(1)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他不仅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而且同样表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饿传播、接受过程。

(2)在关于艺术本质的各种理论中,学者们更多的注意到了两个方面: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意味着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是因为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题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3)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的艺术形态之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

关系二:

(1)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当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他在(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两个含义上才有价值。

(1)虽然像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艺术作品结构由于自身存在方式的特征而与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需要接受者的参与才能完成。

原因:(1)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首先在于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即与春自然物不同,他负载者主体给他的意义。

(1)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2)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他还是有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

23: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性质: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次,他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与阅读科学、哲学著作是的认识和理解活动不一样;第三,与同样属于审美认识的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等艺术接受方式比较起来,艺术欣赏的特点还在于他是一种非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活动。

特征:在艺术欣赏中

(1)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渗透的;(2)充满着联想和想象(3)始终饱含着感情 24: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那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关系:我们说艺术中有真、有善、有美,也不是说艺术中的真、善、美是相互分割,互不相关的,否则就割裂了三者的关系;实际上,艺术的认识、教育、审美三中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辨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只有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候才可以暂时把他们分开来说,然而他们每一件具体的艺术品都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

上一篇:脑筋急转弯全集及答案下一篇:和纸杯做游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