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2024-06-30

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精选3篇)

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第1篇

石泉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日,石泉县组织人力深入池河镇明星、谭家湾、青山村进行调查,并作以简要分析。

一、石泉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调查3个村共有人口2127人,劳动力811个,2005年农业经济收入650.45万元,总费用338.18万元,劳务收入86.85万元,可分配净收入393.7万元,人均纯收入1817.2万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92元。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代表意义。通过资料分析,农民收入有以下特征:

1、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她们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外出务工基本无法就业,只能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以谭家湾为例,人均来自传统种植、养殖业的收入为1018元,以4口之家计算,总收入约4050元。而从支出看,全家一年生活最少开支2500元,生产费用500元,及医疗、燃料等开支,全家全年收入所剩无几。如果遇收成不好、疾病、子女上学等问题,将入不敷出,生活十分窘迫,此类家庭在农村中属低收入家庭。

2、多业并举能增收。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能多业并举,这部分人头脑较为灵活,既靠传统种养业能解决一家基本生活问题,以卖余粮、禽蛋解决日常开支,又能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经营小规模养殖,进城打短工,这些收入供子女上学等较大的开支,全年尚有结余,这类家庭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3、以务工为主能致富。调查中,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约有10%的家庭举家外出,60%的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他们以外出务工的收入养家,改善生活条件,目前农村中的绝大多数楼房都有务工人员的家庭建起来的。以外出务工的家庭为例,一般将子女交与父母或他人照顾,全年有1万元左右总收入,如果会实用技术,收入则更高;全年除去开支可结余5000元以上,这类农户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家庭。

部分农户以经商、办企业或交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为主,他们中的许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类农户是农村中先富起来的家庭。

从调查中分析,石泉县农村总体呈现出靠传统种养解决吃饭问题,以务工、农业结构调整和从事二、三产业为致富手段的格局;农民增收。主要来自结构调整和务工。从2005年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年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88元,务工收入占23%,农业收入占25.5%,牧业占17.8%,林业占2.4%,二、三产业占31.3%; 二、三产业和务工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农牧业次之,这对原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石泉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也反映了近几年来石泉农业结构调整的明显成效。

二、农民增收面临困难和问题

1、种粮不赚钱贵贱都伤农

石泉县人均耕地2.4亩,人均水田0.41亩,农民种粮效益低下,加上劳动成本,有的甚至是亏本。虽然从2005年下半年国家提出保护性措施,粮油涨价,但由于石泉县人均资源少,产量较低,可供销售的粮食不多,农民并没有得到多的实惠。从总体上看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加上生产周期长,地力低下,种粮收益差,不少农民种粮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2、产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

石泉县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仍有部分农民对种什么赚钱,仍不清楚。一是这几年结构调整中严重的“跟风”导致种烟烟贱、种姜姜贱,种杜仲、兴桑养蚕也时刻随着市场波动,效益难以稳定,造成农民对结构调整的茫然。二是由于人均资源少、经营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结构调整形成了“背筐装不完、汽车装不满”的格局,如陕南白山羊为全国名优品牌,曾与南方企业签下定单(保证每周供应200只),因不能保证供应,眼睁睁地错过商机。三是以前在结构调整时,政府管种不管销及为政府财政考虑等短期行为,最终是让农民赔上土地、劳力而一无所获,如在烤烟和黄姜上。四是受技术、资金、信息制约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许多养殖户反映,养殖业投入大、“门槛高”,怕养不好,不敢大力发展,甚至一些曾经的养殖大户,由于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殖效益低下,而导致大户“缩水减少”。

由上看出,石泉县的结构调整实质上还属于起始阶段,还有极大的潜力待挖掘释放,如加以正确引导,将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点。

3、外出务工困难重重

石泉县众多外出务工农民对全县的农村稳定、致富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但从了解及调查看,农民外出务工是忍着歧视、冷漠,用血和泪甚至生命挣钱,来改善家乡生产生活条件,外出务工困难重重。一是合法权益不能完全得到保障、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自身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三是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条件差,身体受噪声、粉尘污染损害较为严重。

4、农民增收体制不力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造成农村信息不畅,农民增收受制约大。二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贷款困难,“门槛”高,越是经济条件差、越需要金融支持的农民往往越难得到贷款,养殖农民多数反映急需资金,但向金融部门贷款,手续繁多,一般农民不敢奢望。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慢,特别是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农民因病致贫的实例很多,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需健全。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为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内部挖潜,从外部做文章,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增效。一是按 “优粮、强牧、保桑、扩菜”的路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把蚕桑、畜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以经营这两项主导产业为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发特色产品。石泉县特定的区位优势适生长出的特优物品种,像野生的“八月瓜”堪称维C之王,云雾山的天蒜品味独特、营养丰富,如果将这些野生物种加以选育培植,规模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改“温饱型”为“营养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

2、抓好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一是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健全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二是抓住全省1133工程机遇,抓紧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年先建立以万头猪场为核心的养猪合作社,以草莓种植为主的草莓协会,以杨家坝蔬菜种植为主的蔬菜协会,并根据一村一品要求,逐步在全县建立起多层次、多行业的农民专业协会,全面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力化程度,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快农产品“深精”加工延长增收链条。一是以粮食和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把食品“深精”加工作为重点;二是加快开发桑蚕系列产品,将蚕蛹、桑椹等变有经济值的商品;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对优质产品的认证。

4、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增收空间。一是抓住阳光工程机遇,抓紧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掌握几项实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进城务工的竞争能力,为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好基础;二是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大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有组织的开展农村劳务输出。

5、加大农业的投入为农增收创条件。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抗拒自然灾害、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很弱,乡镇和职能部门必须从政策上、资金上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一要严格落实国家的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农村交通、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第2篇

自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临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几年来, 该县范兴集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经营形势发展的需要, 陆续建立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 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增加农民收入。到2009年12月底, 范兴集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家, 其中全省先进农民合作社1家, 加入社员866人, 带动农户2 680户。范兴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依托专业农户, 组建形式多样化

以特色农业或重点农户为主体, 范兴集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专业合作社的形式组建, 采取“公司+农户”、“农户+农户”和“服务部门+农户”等多种方式[1], 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使农民成为合作社的主体, 实行进退自由,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1.2 做强特色产业, 经营模式产业化

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和发展壮大的活力所在。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 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建立发展的, 起到了“建一个组织, 兴一个产业, 活一片经济, 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1.3 坚持互惠互利, 合作机制市场化

目前, 范兴集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 其重要的前提是“合作各方互惠互利, 合作机制市场运行”。专业合作社一般具有3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是有章程明确协会宗旨、会员的权利义务等;二是实行民主管理, 定期召开会员或会员代表大会, 审议协会工作和重大事项[2];三是协会会员须交纳会费。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一般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 按股分红, 利润返还。

2 主要作用和成效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通过互助合作, 既发挥了家庭承包制的优点, 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 是农业生产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进行组织创新的有益尝试。虽然范兴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 但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一方面,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出面与市场联接, 实施订单农业, 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 还可以联结龙头企业, 增强技术和资金实力,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能出面与农户联结,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关系, 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可以通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有效地减轻风险程度。

2.2 平抑原料市场价格, 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生产资料, 打破了部分生产资料的垄断经营、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 对平抑市场物价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某集团生产蛋鸡预混饲料市场价曾高达280元/件, 存锋养鸡专业合作社成立后, 直接向集团订货, 建立了新的供销渠道, 养殖户节约成本25元/件。

2.3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劳务输出是临泉县范兴集乡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常年有1.2万多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 耕地利用率不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 把部分闲置土地盘活进行集中经营, 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 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部分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后, 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 投入到第二、三产业,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李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租赁的形式, 26户农户共流转10.53 hm2耕地, 集中进行规模经营,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4 普及科技文化知识, 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广大农民之所以致富能力差, 主要原因是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合作组织通过反复对社员培训, 很快提高社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从而带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2.5 融洽农村干群关系, 整合基层行政资源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 大部分是由村两委班子带头, 有利于将基层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感情优势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 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强化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责任和能力, 融洽了干群关系。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由半截楼、南牛2个村两委班子带领组建而成, 合作社按程序报批设立了1个党总支部, 推选1个党总支书兼任合作社理事长。由于专业合作社经常与群众打交道, 全身心为群众谋发展, 改变了群众过去对村干部“庸、懒、散”的看法, 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 为整合行政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6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全方位发展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促使广大社员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技术、交流经验, 形成了崇尚科学、互帮互助、民主团结的文明风气,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3]。2008年12月1日, 范兴集乡刘庄村李老自然村一农户家不幸发生火灾, 存锋养鸡专业合作社及时送去了2 000元慰问金 (合作社捐资1 200元、社员捐资800元) , 弘扬文明乡风, 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3 存在的问题

3.1 自身发展实力不强

3.1.1 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 提供加工、运销、储藏服务的很少, 与农民的关系基本处于松散状态, 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1.2 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产业化经营水平落后。

合作社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组织, 一般是财务制度不健全, 做账不及时, 报表信息不准确。虽然有章程和制度, 但大多数不够规范, 且不能严格执行, 特别是在利益分配上分歧较大。在产业化经营上, 普遍规模太小, 自身经济实力弱, 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加工能力、运输手段、交易方式以及从业人员文化素质都还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工作手段还较落后, 掌握信息的面和量较窄, 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3.1.3 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新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受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影响, 部分社员“小农”思想根深蒂固, 胸无全局, 只识眼前, 往往只能“利益共享”, 难以“风险共担”, 导致合作社积累较少, 运转困难。如在产品等级选择上, 想以劣充好;在商标使用上, 想以假乱真。这些品牌意识、全局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的举动大大增加了合作社监管工作的难度。

3.2 外部发展环境不佳

3.2.1 认识上较为模糊, 存在企社、会社不分现象。

社会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认识模糊, 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误解为龙头企业或协会之类。其实, 合作社内部以民主管理、权利平等、进退自由、服务农民、共同投资、获利分红为原则, 这是一个新生事物, 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向。

3.2.2 政策落实不到位, 存在“喊得响, 不落实”现象。

国家和政府为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 但落实到位难, 从职能工作部门来看,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特别是信贷、用电、用地、工商登记、运输、用水等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看,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所需资金、土地、用电等难以解决, 贷款难、建设难、用电难, 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深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2.3 管理上参与者太多, 存在“干预内部决策”的现象。

一部分上级单位对合作社管理上包办太多,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明, 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没有把服务与管理区分开来,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合作社正常决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创新、自我发展不利。

4 发展对策

4.1 理论指导, 明确发展方向

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认真学习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实质, 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 突出抓好各类产业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促进合作社经济组织发展。

4.2 政策扶持, 解决投入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明确要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各级涉农部门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力度, 按照管理权限提出对路的帮扶措施, 特别是财政和金融机构应按信贷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合作社支持, 解决经济投入这个发展的“瓶颈”问题。

4.3 大力培育, 加快发展速度

根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际, 要着眼提高带动力和竞争力, 努力做好“4个一批”, 即:加强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迅速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特别是要加强方向引导, 让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延长农业产业链, 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布领域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真正能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功效。

4.4 市场引导, 精选对路产品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 必须提前掌握市场动向, 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划, 否则必将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一要大力发展, 但不能盲目发展。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产品———西瓜, 属鲜食农产品, 不宜过久贮藏和长途输运, 对如何协调产销应值得重视。应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发展产销一体化的订单农业, 做到西瓜生产市场化、产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4], 以解决丰收后滞销现象。二要标准生产, 确保质量安全。特别是农产品一定要生产规程操作, 做到科学监控, 编码出售, 有序经营, 实行产品可追溯制度。三要树立品牌意识, 增加经营效益。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 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自己的品牌, 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5 重视人才, 健全管理机制

重点解决合作社管理层水平偏低的现状, 招聘年轻有为、知识面广、懂经营、善管理的人员担任合作社主要职务, 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机制[5], 大胆管理, 严肃纪律, 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要重视技术人员, 建立科研开发基金, 鼓励社员参与科技创新, 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4.6 优势互补, 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 不能只进行简单种植或养殖, 要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在抓好生产技术服务的同时, 逐步向信息咨询、物资供应、运输仓储、产品销售和加工等领域延伸, 为更多的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同时, 要加强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把农户、合作社、企业、市场4者有机结合起来, 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提升合作社整体经济实力,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如临泉县早春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2008年10月组团赴山东寿光、河北霸州考察学习的经验, 拓展蔬菜种植空间, 并在当地已具雏形的葡萄、甘蔗产业上做文章, 创新发展模式, 弥补全县蔬菜瓜果生产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韩永廷.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J].蚌埠党校学报, 2007 (4) :32-33.

[2]熊健珩.对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个问题的看法与建议[J].工商行政管理, 2007 (3) :45-47.

[3]左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J].湖南农业科学, 2008 (5) :163-165.

[4]高利芳, 修长柏.农业产业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 :402-405.

礼泉县农民素质工作报告 第3篇

“農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上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有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贴近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深受农村党员群众的欢迎,每逢播放日,不用村干部上门通知,党员和群众就自发前来参加学习培训。”东胜村党总支书记董利高兴地对笔者说。该县杜尔基镇大学生村官党员冯作宝通过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和县内统一组织的赴外培训,掌握了一系列特色品种种植技术,承包了3个温室大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喜获丰收,每棚收入达30000元,成为突泉县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典型。据了解,该县像冯作宝这样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大学生村官还有100多个,经营范围包括养鸡、蔬菜、林果等10多个门类。

为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该县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思路,精心组织,高标准建设远程教育站点,积极探索建立远程教育工作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有效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培训党员和群众21000多人次,培养960多名乡村技术能人,有70%的农村党员掌握1至2门以上致富技术,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1万余人,实现劳务收入3.1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00元。远程教育培训不仅给党员群众带来了新技术,更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大田种植效益普遍偏低情况下,全县党员群众迅速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建设绿色有机食品机遇,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打造了“金三角香瓜”、“溪柳紫皮蒜”、“宝石马铃薯”等一系列品牌的种植,全力推进脱水蔬菜种植,大力发展肉鸡养殖,现今,这三大产业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又一新渠道。同时,该县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等植物生长环境要素,通过远程教育向农村党员群众播放菌类、葡萄、反季节蔬菜等作物种植技术,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亮点和活力,更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动力。(高山 编辑:晟晔)

上一篇:学会欣赏的美文下一篇:虎兄虎弟电影观后感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