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31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双辽市第三小学 赵燕

怀着对科学学科的热爱,我有幸在5月22日参加了四平市组织的科学教研活动,认真的听了王双月、李少锋两位教师的精彩讲课。收获颇丰,感想也很多。现谈谈我这次的感想和体会:

一、听课反思:这次活动,王双月老师讲了“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课程由短片情境导入,然后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演变,并用简短的精湛的解说,讲明了显微镜的使用,最后是学生观察洋葱细胞。第二节是李少锋老师讲的“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认识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

两位老师的课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们做到了以下两点对我触动很大:

1.课前充分准备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特别是教具的准备相当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是强的。

2.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从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从导入新课、新授、到课外拓展,每一个步骤,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教法,基本上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认识到: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

发,经

成概

念、规 律,然

后 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课再次使我认识到观察实践的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科学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学习她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把孩子真的引向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南昌市工人新村小学 万月琴 2012年5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全员远程培训第二阶段网络学习,使我收获很多,获益匪浅。回首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味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第3篇

一、上好“实验观察”课,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好奇、爱学、爱问是他们的天性, 求知欲很强。他们对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想问个为什么, 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因此, 必须设计好每一节实验课,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热胀冷缩”的学习探究中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水在烧开以后为什么会从壶嘴溢出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 观察水在受热时体积膨胀, 受冷后体积收缩的现象, 并推想水的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进行拓展, 得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接着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去探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 操作实验, 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实验观察铜球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来得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又如在“小苏打和醋的混合”教学中, 先让学生猜想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然后,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 观察混合以后的现象。再引导学生用燃烧着的火柴放入杯中产生的现象推想出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通过以上实验, 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并急于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即, 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以及二氧化碳的两个性质:灭火;比空气重。

总之, 实验教学既可以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科学实质, 又可以有效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习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 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 经过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 认知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行为。多年的实践研究, 我认为构成“探究”的结构是:学生确定的探究目标;学生具有的探究基础;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探究的氛围。这些无一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结构为学生从自己认知的需要出发, 自己分析、构思, 自行设计实践, 直至认知完成为止, 提供了良好条件。教学中, 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做学生探究的忠实支持者, 热情的帮助者。如果在探究中教师表现出任何取代学生的意图或安排, 都不能视之为学生行为, 那么探究的意义就打了折扣, 甚至于完全变成在教师“圈套”中的接受行为, 失去学生自己探求的意义。

探究是教师将所选择的与新讲授科学概念有联系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地去独力观察它, 支配它, 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探索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所能揭示的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形成各自对该事物的了解或理解的内部想法。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马铃薯在水中是下沉还是上浮”的学习探究中, 其实就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先拿出一大一小马铃薯和一大一小两杯水, 问学生把它们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猜想后, 教师接着进行演示, 提出问题:马铃薯的沉浮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立即做出种种猜测,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反复实验来证实自己的假想直到出现实验成功的小组后, 让他们向大家汇报展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通过控制变量来控制物体的沉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继续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再以《热空气》教学为例, 本课学生的探究目标是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能够在空气中上升的性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课题, 就得提供生活中相应的他们又熟悉的现象, 如在火炉上方烘烤的手绢总是不停地飘来飘去, 怎么回事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可能是热气上升的作用。进而概括出热空气轻吗?热空气能上升吗?于是问题就被发现了。再根据这一设想,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于是学生设计出把小风车置于蜡烛上方就转起来, 将塑料袋装上空气加热, 慢慢地就升起来的实验, 并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 非常专注地投入在探究中, 最后证明了假想, 得出了结论。在应用中学生能讲出, 热气球、排风扇安装在屋子的上方, 都是利用了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较好的学生还从逆向提出冰箱利用了冷空气下沉的道理, 把冷冻箱安排在冰箱的上方。这样的探究活动使每个孩子都以为自己做了一次科学家。

三、引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拓展知识, 开阔视野

鼓励和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研究问题, 获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 因为教师今天的教, 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自求得之”。要指导学生从小学会查阅课外读物的能力和习惯, 养成和学会在网络中查找学习资料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对生物进化方面的学习和探究中, 除了进行课本中的学习探究以外,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阅读介绍达尔文的书籍,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 查找资料, 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过程。在学习和探究地球与宇宙间的星体等知识的活动中, 教师光靠课本内容和模拟演示是不够的, 难以完成学生对各星球的认知。必须引导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大量搜集阅读资料, 在网络上查阅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所得, 与同学共享。这样,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查阅活动, 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 了解月球、太阳等星球的基本状况和活动规律, 以及推想人类未来对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的利用,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趣, 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四、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突破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是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难点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地应用电教手段, 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 化难为易,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 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 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不感兴趣;而电教手段能变抽象为直观, 化虚为实, 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如讲《昆虫》一课, 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出哪些是昆虫,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蚂蚁为例制作一组“抽拉”组合片, 通过演示, 将蚂蚁的头、胸、腹部位分开, 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 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再投放几组动物投影片, 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 烘托了气氛, 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 又突破了《昆虫》一课的难点。

在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时, 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作用。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 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 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教《植物怎样喝水》一课时, 在画有植物茎和叶脉画面上装一片可抽动的胶片, 只要轻轻抽动胶片, 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的水 (红色) 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 (红色) 缓缓流动的情景。教师连续演示两次, 在重点处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电教媒体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 增大教学容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自然界里水的循环》一课, 文中有插图。下雨是学生们熟悉的自然现象, 但形成“雨”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于是教学中出示组合折叠片, 向学生演示“雨”形成的过程, 然后分组由学生亲手操作, 学生在一片“下雨”了的声中完成了实验。而后教师又演示了《云雨形成多功能演示仪》的实验, 收录机配有轻松愉快的音乐和“哗哗”的下雨声, 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培养了能力, 陶冶了情操。学生们纷纷表示: “老师, 等我们长大了造一个大降雨器, 好让家乡年年风调雨顺。”在巧妙的电化教学中, 既发展了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能力, 又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理想教育。

总之, 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手段, 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教学艺术, 为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课在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我们要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艺术, 设计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实验,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开学生, 引领他们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第4篇

关键词:课堂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不论是接受知识,还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都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过程。随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普及,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学习小组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采用课堂学习小组的学习方法,并不是教师安排完就“靠边站”,而是“蹲下来”,跟学生一同学习,“管住嘴,迈开腿”,充分相信学生。巡视过程中,听取学生的见解,如有偏差及时给予纠正,自始至终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信息的反馈调整好节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且浓厚。还要对小组学习的结果恰当地给予点拨和评价,这样才能使课堂学习收到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何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自觉地学习科学呢?如:在讲“电路出故障”时,老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用一节电池和一条锡纸,就能点着火,你信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立刻活动起来,纷纷猜想是真的吗?各小组动起来开始做实验,事实胜于雄辩,结果出来了:真的将锡纸点着了。这是为什么啊?学生都很好奇、怀疑,就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时老师再顺势介绍电路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二、培养学生独立的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有人说,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话讲得太好了!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例如:在教学“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中,设计了若干问题怎样让两只小灯泡亮起来?有没有只让一只灯亮而不会影响其他灯的连接方法?问题一经提出,各小组跃跃欲试,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电路、选择器材,连接电路,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学生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设计师,原来我也能行啊。再共同讨论实验的收获,提出各自的疑惑,为什么会这样?现场实验验证,当即解开疑惑,强化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有效地提高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质量

中等生和后进生,因为底子薄、学习能力差,常被认为是“笨蛋”,很怕老师,所以在小组中通过交流学习,可以有效地消除恐惧和自卑心理,在集体中获得同伴的关心认可,让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时他才敢于发表见解。相信后进生潜藏着优良的个性,“不信春风唤不回。”

如:在讲“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取一张画有树枝的画板和几片塑料花片,看谁不用胶水能巧妙地把花片贴在画板上。有的组说用口水贴,有的组干脆上来两位同学用花片和画板摩擦,最

后竟粘在了上面。真神奇!因为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来做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老师及时地表扬并把这一点放大,让全班的同学都知道,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也能行!课堂学习小组内的学习,问题大多是在课堂上发现和解决,消除了中等生、后进生在课下抄袭别人作业的条件,这对他们的乐学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促进。

在课堂学习小组中,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有效地为学生设计出“低坡度”的学习途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第5篇

城西小学 张艳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点燃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应投入更大精力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笔者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工作实践中总结了提问的七个技巧。

一、问得有理

设计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做到与教学进程同步,而且要做到比进程超前。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认真挖掘教材特点,研究潜在的知识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问得有味(科学味、生活味)

虽然问题设计和教学过程实施都讲究遵循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但教师提问掌握的分寸十分重要。既不能始终围着学生已经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几个问题“炒冷饭”,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但也不能刻意上难度,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积极地思考,挫伤积极性甚至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三、问得有底

特别是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知识点到与之关联的知识点,把对理论的理解到实践的支撑都准备全面、准备清楚。

比如备课《磁铁》这一单元时,不仅要准备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还要准备磁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吸铁;不仅要准备到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够被吸引的代表性物体,还要准备到自然的磁铁是怎么样的,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磁铁;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磁铁的磁力大小会改变吗?如何改变等等。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特别在第一节《我们知道的磁铁》,让学生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时,学生往往有十个、二十个问题像炮弹一样“打过来”。

笔者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把握以下原则:凡是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要准备好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凡是自己把握不准的或者容易造成学生理解错误的尽量不问;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归纳整理,能够当场作答的当场作答,由于时间关系或是自身准备不充分或是超出本堂课的范畴,必须在下课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时间交待,或是下一堂课、或是几天后专门讲解该知识点时。千万不能回避或搪塞!既然学生提了问题,就是想知道答案,这是求知欲的表现,如果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但也不能完全由着孩子兴趣走,甲生要向东、乙生要向西,使课堂教学脱节教学计划,既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四、问得有心(有价值)

主要指教师对问题的反映要有耐心,即要保证充足的候答时间。候答时间大致分为两种,即教师提问后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再继续授课的时间间隔。现实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表现在要么一看几秒钟过后大家都没有反应,时间来不及就再“抛砖引玉”或干脆自己解答;要么一个学生答不出来换一个成绩更好的学生。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更不注重其他学生对其答案的肯定或否定过程,自己匆忙下“对或错”的结论后即进入下一授课环节。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3秒以上等待时间,将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产生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

五、问得有爱

小学科学老师培训学习心得 第6篇

——小学科学老师培训学习心得

东二小学梁炳辉

上周,我参加了桂城街道教育局组织的小学科学学科的培训活动,通过这次科学科老师的培训,改变了以往自己对科学教学的一些偏见,让我对科学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受益非浅,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认真上好科学课,不断充实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我,争做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此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希望与大家共勉。

讲座中,东二小学吴青老师作了《科学课外小制作的组织与辅导》的专题讲座培训,讲座中,吴老师具体讲述了科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课外小制作的有关问题。特别是课外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的让我感受最深,听了讲座后,我明白了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作为科学的实验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在有规范的玩中学习科学,感觉科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科学课的重点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索性实验,除了堂上的科学实验,还应延伸到课外的小制作,科学老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更有利于学生深入领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学科,上好科学课不是件容易之事儿,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教师更应有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以往我对科学的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课后不会进行反思和经验积累,所以从教科学多年,在科学的教学中都没有很大的进步,更忽略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辅导。但听了中心小学彭老师作的《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的讲座后,让我懂得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必须要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线。科学老师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小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一个跃进。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

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而老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时应注意:

1、指导学生认真整理研究结果,2、整理数据,3、找出主题证据,4、显出精华所在,5、突显现实意义。对于这些问题,彭老师还通过范例对培训老师做了系统的分析指导,为我们以后在辅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模拟试题下一篇:身边的雷锋叔叔-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