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2024-07-24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精选13篇)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1篇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但要在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下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1.1 在“开始”处提问

在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便可以为这堂课的良好的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初一生物学“种子的萌发”一章,教师开始就提问“为什么一粒小小的树的种子给它提供适宜的环境,它就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这在开头的一个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了这一问题,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1.2 在“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诱导学生突破一个个重点、难点,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很多,有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究或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加以解决的,有的重点、难点,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轻松思考,而且印象更加深刻,甚至富于情趣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2篇

与技巧

【摘要】具有生物学特色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形成生命科学体系,使之在能力、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多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旨在新课程背景下对生物有效性课堂提问进行初步探讨,并借助一些生物教学实例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生物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提问的效率上说,可以分为高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和无效的提问三个层次。课堂提问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减少问题的无效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和课堂效率。

一、有效提问的含义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提问的策略。具体是指通过师生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及期间的师生互动,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

二、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启发思维,主动学习。

课堂中穿插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可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启迪学生,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获取或形成新知识。

(二)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有效的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馈信息,教学交流。

新课之后,提问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渠道。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做调整和弥补。

三、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提问过于“频繁”。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在上“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时,一节课十几个问题的“满堂问”,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有哪些功能?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内质网有什么功能?……

“做秀”式的一问一答,课堂上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

(二)提问过于“平淡”。一是提问的内容平淡、枯燥,根本没有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是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学生仅凭记忆或照教材读就可以回答。例如:什么叫光合作用?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二是提问的形式平淡、单调,如提问总是用“…是不是…”“对不对”等

(三)提问过于“片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分配提出的问题,往往偏重于学习好或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在一节生物公开课上,教师提问同一个学生达6次之多,每个问题都对答如流,教师省时省心,课也自然“水到渠成”。而那些基础差或胆小、不主动参加课堂提问的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一学期下来,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未曾一次被老师提问。

(四)提问过于“短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足,一旦学生答不上来,思维出现了障碍,教师不是启发,惟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惟恐课堂冷场,便急于让另一位学生来作答,甚至自问自答。

四、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策略与技巧

基于以上认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倡“有效提问”,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富有启发性,能使学生自省;二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三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非智力因素,进而能积极影响学生课后的、甚至是一生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使提出的问题是“有效”的,一方面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有提问价值之处,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高度清晰的认识。

“有效提问”可以通过如下几种形式来实现:

(一)引趣性提问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择有关内容,制造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可以从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挂图、录象等感性材料中,寻找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发兴趣的提问信息。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以创设以下的问题:(1)水果储存太久后为什么就没有甜味了?(2)萝卜放久后为什么会空心?(3)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为什么会有烫手的感觉?(4)刘翔在训练时常会在第二天早上肌肉发酸,为什么?又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老年人会满脸皱纹?为什么会满头白发?为什么会长老年斑?为什么会食欲减退?

(二)广泛性提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集中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担心他们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影响教学进程而避开他们,这样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常客”,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生物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一要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要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聆听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判断和补充答案;三要不采用先叫学生名字后出题的方式。

(三)探究性提问

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由于有较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记忆也更为持久。可以这么说,教师能否取得这些效果,是一堂探究式教学课是否成功的关键。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和过程”一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组探究性问题: ①比较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两位科学家所做的,对我们做事有什么启示?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所做的实验科学之处是什么?如何改进,使得对我们中学生才有可操作性? ③在光反应中,水被分解为氢和氧气,这一过程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④结合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

(四)生活化提问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充斥专业术语的提问,是很难引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要把课本中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等联系起来,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时,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以下问题:当你连续嗑盐渍的瓜子或吃过咸的食物时,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这样的问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体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五)层次性提问。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学习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无从动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如在讲授“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时,若提问:人的体温是如何调节的?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我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1)人的体温是多少?(2)为什么要保持37℃?(3)怎样才能保持37℃?(4)人体是怎样产热的?(5)当你吃饭后或跑步后有什么感觉?(6)热越产越多会把人烧死吗?为什么?(7)皮肤又是怎样调节散热的呢?这种递进式的设问,能引导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六)指向性提问。提问的指向性决定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或指向性不够明确,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如“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基因的表达过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呢?”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样的提问就成为无效的提问。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做到有明确的指向性,便于学生有针对地进行思考。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的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学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节时,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后,我提问学生:从资料2和资料4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果,提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回答出来。课后,我考虑了一下,其实我可以把提问的范围缩小一些,问“发光”“、肥胖”是性状,上述两则资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另一个班再上这节课时,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很快同学们就回答出来了。

(七)巩固性提问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演示其探究过程的,所以,更多知识点需要我们的后人直接去理解、记忆和应用。而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也是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能。对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性提问、或变换角度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一种艺术,“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实际,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力求使每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起到调动和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在生物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第3篇

在励学学中, 生善也于十发分现注重问利题用, 勇提问于, 提激生出问题, 开阔学生的思路, 启发物一学生的、掌思握维。好课堂提问的时机教屯○抓可以及时住启时发机学对生学的生思进维行。提问, 学昌县1红课中, .如在果“头开开始”得处好提, 问一。开在始一就堂中中起旗激学发生起求学知生的的欲学望习, 兴便趣, 可以调为动提学这堂课的良好的延伸奠定基问梁奇础特一。章, 如教初师二开生始物问学“人《激为素什调么节能》的易长高长?出为痤什疮么呢到?”引青导春学期生后对面“部激容技“素种”子作的用萌的发思”一考。初章, 教一师生开物始学巧的就种提问子给“它为提什供么适一宜粒的小环小境的树,

它就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这在开头的一个提问, 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扔进一块石

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思考, 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2.在“重难点”处提问。诱导学生突破一个个重点、难点, 这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无疑会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很多, 有教师讲解, 师生共同探究或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加以解决。而有的重点、难点, 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甚至富于情趣。

二、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要具有广泛性。

1. 问题设置要有广泛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

问题时, 要将问题分出难、中、易不同层次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例如, 初中生物《茎的结构》一节, 我分别设置出难、中、易三部分题, 难:分别学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结构, 请你回答为什么小草的茎没有槐树的茎粗;中:说出木本植物的每一部分功能;易:给出木本植物茎的平面结构图, 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回答问题, 增强他们对成功的体验。

2. 提问对象要有广泛性, 提问对象不要集中于

个别学生, 能够使不同程度, 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比如, 在提问的过程中, 先说出问题, 略作停顿, 再让学生回答;而不是先叫出学生, 再说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而不是把疑问抛向某一个人。

实践证明, 不让学生摸清教师在提问谁这方面的习惯, 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三、做好提问效果记录, 激励学生发问

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提出问题后, 能主动去寻求答案, 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 做好提问效果记录, 能激励学生答题兴趣, 使学生对自己的不断变化有个注意过程和认识过程。

1. 提问记录册的创建及应用方法。

我在各班的课代表手中, 放一本记录着本班提出问题者姓名、日期、问题内容, 回答情况的记录的小本子, 这个小本子的设立, 是对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答案的学生的一种鼓励, 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也是对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一个鞭策, 激励他们回答。

2. 对问题答案的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先发出“请坐”的指令, 然后再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 对答案进行简要的明确的评价。一般来讲, 教师很有必要重复一遍正确答案, 因为多数学生的回答要么不够连贯、完整, 要么声音偏轻。当学生答案不理想时, 有时可运用教育机智捕捉答案中的有用的因素。如《呼吸》一节课 (江苏版《生物》第一册) 的教学。师:青蛙主要靠什么器官呼吸?生:用鳃呼吸 (学生哄堂大笑) ;师:青蛙成体主要用肺呼吸, 这位同学提醒我们蝌蚪可是用鳃呼吸的。

3. 答复问题的形式。

为了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力争做到个个有回音。为此, 笔者采取了简单问题由学生课上回答;较难的问题但有证可查的, 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资料进行回答;有争议观点的问题, 保留讨论权;学生不能理解或很难回答的问题, 由教师讲解回答;涉及到当代生物学界尚未解决的问题, 设为待答, 但要注意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4篇

【关键词】提问策略;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

笔者对六所中学18位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跟踪听课观察,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低难度问题多,可思考问题少;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问题少;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零散问题多,系统问题少。

(1)低层次问题多,可思考的问题少。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低层次问题共226,占46.6%,而高层次问题共67,13.8%。大部分问题只是学生通过回忆事实简短回答的问题。如: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细胞中有哪些细胞器?叶绿体在哪儿?它的结构怎样?有什么功能?等等。这样的课给人的印象是课堂提问学生反应良好。但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需要认真思考而只需要照书本回答。

(2)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的问题少。对于这个问题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指问题的绝对数目。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甚至有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如: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听讲?等。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教师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3)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这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的提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空气对维持生命有什么作用?肺泡的外部包裹了什么?还有,问的是某某过程,而希望学生回答的却是某某作用,使学生不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对于“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注意呼吸运动是胸廓的变化。而对这样的发问学生就不能理解,例如学生回答是:好胀。教师然后反复启发,“你有没有注意到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吗?”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教师又将构成胸廓的结构讲述了一遍。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样问学生“当你吸气、呼气时注意到胸廓有什么变化?”那么就要明确多了。

(4)零散的问题多,系统的问题少。表现在教师缺乏系统安排问题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整堂课的目标达成主要依赖教师的经验。

二、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不能适当应用提问策略促进学生的概念改变。

虽然,所有的教师都具备预备知识,但不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不能从确认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向前更进一步,不能通过熟练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与事实相矛盾的观点和构建新的知识。当学生的模糊概念被确认,许多教师利用正确的概念予以纠正并继续他们的教学。

之所以有一些教师在促进学生概念转变方面做得较好,是因为教师对主题知识的理解水平,或者说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较好。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教师提出的高层次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在高认知水平进行思考的现象。如果教师的主题知识只是以孤立的事实或概念而不是以概念框架的形式存在,那么这位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关注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生物学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明确促进学生概念转变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具体的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策略,能围绕转变学生的概念系统地设计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应用科学的提问策略

促进概念转变的理论首先由Posner提出,该理论的要点是:①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的解释之间存在矛盾。②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概念不能解释观察的现象或与观察的现象不一致。③学生要相信科学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对观察现象的更好的、更充分的、与观察现象一致的或游泳的解释。

(1)探查学生前科学概念或模糊概念的问题。如:植物如何获得它们的食物?为什么有些动物被称为冷血动物?等。这些问题可以使教师认清学生的模糊概念,从而确定讨论新的话题前呈现必要的预备知识。

(2)促进学生审视和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如:这个血管(指着肺动脉血管)运送缺氧血,为什么仍被称为动脉?为什么水生植物的叶片缺乏气孔?等等。由于产生相互矛盾的认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审视模糊概念,解决相互冲突的认知,构建更合理的概念。

(3)扩充学生知识基础、构建新概念的问题如:哪种肾小球滤液的成分对身体有益?它们将被排出还是重吸收?等等。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促进更易理解、更具合理性的新概念的构建。

(4)帮助学生应用概念的问题如:为什么跑完400米之后你感到很累?你如何给蔬菜保鲜?等等。不像传统的问题,这些促进概念转变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在联系,使生物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这类问题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构建。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5篇

ァ∫弧⑻嵛实哪康囊明确

教师要考虑通过提问让学生得到什么,思考和认识什么,形成何种能力或品质等等。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通过提问应达到哪些目的呢?

1.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知道学生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以便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的。

2.引起学习动机,唤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若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使学生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二、良好问题的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实现各种教学目的,还要向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

1.问题的类型

(1)认知记忆性问题。我们所提问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认知记忆性问题。这类问题便于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

(2)推理性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环境、情节,去推理下面所要说的内容。

(3)拓展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师生脱离课本展开想象,尽情发挥。这样极易引起学生兴趣,又会开阔他们的思路。

2.良好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范围要具体。若问题的范围太广,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如果一个问题中涉及到多个问题,往往使学生顾此失彼,造成混淆。

(2)问题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注意运用比较异同、指出关系、判断是非,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教科书。

(3)遵循启发性原则。这要求教师切实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要具有点化作用,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领悟,然后领会所学知识的深意。这一原则在讲述阅读理解题时最为适用。

(4)好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的相适宜。如果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提问一些事实性问题;如果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那么提高一些综合性的抽象问题就是最适宜的。

三、掌握提问的技巧

1.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 …”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

(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

(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2.提问的诱导策略

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应帮助、诱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具体做法可用以下步骤和策略。

(1)提示。有时候,学生可能回答不了,或仅仅提供问题的部分答案,需要教师进一步提示,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2)重新措词。如果学生未能听懂问题,较为妥当的策略是用一种他们能够懂得的形式重新措词。学生误解了的问题,教师不应批评。

(3)补充问题。有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充分,表达含糊或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他们澄清思路,给他们一个全面的答案。

(4)鼓励学生预测答案。当学生对答案没有把握时,他们常常不愿冒然回答,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假设或猜想的方法预测答案。

浅谈中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的论文 第6篇

摘要:教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遵循准确性、新颖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设计要巧、有度、善变、灵活。提问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原则 要点 应用

一、提问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中的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关键在于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

2.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需要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时,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

3.效益性原则。中学历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遵从学校教育的要求,它亦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一学期设多少学时历史课,一周几学时,一节课45分钟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一学期讲授多少内容,每周的教学进度,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都有着一定的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设计的效益,切切不能多多益善。一堂课仅短短的45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课堂提问,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提问的方法

1.直问和曲问。直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党的一大何时召开?”“《农政全书》的作者是谁?”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为下一步的内容作好铺垫。曲问是一种迂回的提问方式,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

2.趣问和妙问。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就离不开趣问和妙问。趣问指用形象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提趣引思,使无疑变有疑。教学实践也证明这种提问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深刻持久得多。妙问是指出其不意的发问。出其不意地向学生呈现“不是问题”的问题,从而诱发他们相应的思考。

3.窄问和宽问。窄问即针对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分析的提问,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是谁提出来的?其内容有哪些?等。宽问即概括性的提问,即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进行逻辑归纳和概括的提问,如:应该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作用?这种发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比和深入分析。因此,对这类问题所作的构答常常要超越课本知识,而包含一定的个人判断因素。由此可见,窄问具体而明白,宽问概括而富有逻辑性,课堂教学中应视教学需要而有针对性运用。

4.单问和重问。单问是指仅提一个问题,然后释疑。它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针对其重点内容而设问,一堂课的提问往往由几个单问组成。如讲《美国内战》一课,讲原因时可提问:“为什么说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讲过程时可设问:“《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对战局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讲意义时可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在小结全课时进一步提问:“有人说,美国史的基本特点是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这段美国历史,且又涵盖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能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重问是指系列性的提问,它可以由宽入窄,亦可由窄入宽。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7篇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分析你的教学提问是否遵循了提问原则,并找出你的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级的一课教学内容,尝试设计出一个你满意的有效教学提问。

第二课 公共场所拒绝危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3、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学难点:

1、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课前准备:

1、完成“社会调查记录”

2、几个不同种类的安全标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二、新课出示课文一则新闻及图片1、2、3、4。

三、提问○1:看了这篇报道,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给大家说一说。(有效性提问,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四、实物投影出示“我的调查记录”。

五、讨论:

1、提问○2: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皮球行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2、提问○3:在柴草垛旁放鞭炮的行为好吗?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3、提问○4: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分组说一说)(有效提问,面向全体,由于明确○

2、○3两个提问,学生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回答问题。)

六、(出示课文图片)边看边听老师小结

七、做一做、想一想(出示课文图片)

1、我们来找一找周边的安全标志和设施,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吧。

2、提问○5: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什么安全标志?(简单的低水平提问)我们来试着画一画,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3、提问○6:公共场所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围绕教学目的,有目的的提问。)

八、分组讨论:

提问○7:为维护公共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具有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提问技巧,有效性

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然在生物教学中提问也要遵循这些理念, 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种做法。

1. 提问要面向全体同学

在现实教学中, 学生要面临许多考试, 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考试、高考等。于是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就把学生划分“种类”, 如稳保生、目标生、边缘生和后进生。教师上课也就把提问的焦点 (不论是问题的难易度还是提问回答的学生) 几乎都集中在目标生和边缘生上;而对稳保生和后进生很少过问。这样的提问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做法, 结果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微乎其微, 甚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与教师有了很大隔阂, 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由浅入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步步为营, 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提问时要随机提问, 不要高频率地提问某些学生, 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即使他是班级的最后一名, 也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帮助他树立信心, 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只有这样做课堂才有可能高效, 全班学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 提问要注重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能有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何时提问可以促进探究性学习呢?

2.1 复习时的提问

上节课的学习如果对本节课有推动作用, 在上新课时就有必要简单复习提问, 提问的内容要围绕上节课的主干知识和难点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光合作用第二课时时, 可把第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光合作用的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何种颜色的单色光最有利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色素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回答为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打好基础。

2.2 新课导入时的提问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回顾,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先为学生理清,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 如在讲光合作用第二课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光合作用时光能被谁吸收转化?氧气是从何种物质转化而来的?二氧化碳如何被固定生成糖?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使学生主动去探究, 如果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 也就把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探究清楚了。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 同时也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2.3 在讲难点时提问

一堂课的核心是重难点的分析。此时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教师能巧妙地提问,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 则可以使学生轻松地突破重难点。例如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时, 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不够深入, 只停留在表面,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设置以下问题: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了哪些物质?光反应产生的ATP能否用于各项需能的生命活动?如果突然停止光照, 那么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在瞬间将如何变化?学生只有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了解后, 探究两者的关系才能向更深处发展。光反应产生的ATP不出叶绿体, 也就只能用于叶绿体中需能的化学反应了。关于C3、C5含量瞬间变化可以用来源于去路的模型来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是逐渐提升的, 但都是围绕光合作用的过程。对于学生进一步思维、深层次理解具有显著效果。

2.4 在学生感兴趣时提问

在课堂中, 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在此时提出一些有难度、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就会把课堂效果推到另一个高度。又如在讲性别决定时学生很感兴趣, 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人类男女性别的比例是多少?产生这种比例的原因是什么?性别到底是由谁决定的?很多学生会认为男性产生精子的类型有两种即“X”型和“Y”型, 所以人类的性别由男性决定。这种解释是否完善?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一个精原细胞可以产生几种不同性染色体类型的精子?比例如何?几种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否是随机?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个体的概率是否相同?学生能把上述问题自主探究清晰, 也就深度了解了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

3. 提问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的提问如脱离了现实生活, 而把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 只强化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 则课堂将会变得枯燥无味, 课堂效率也会很低。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时根据生活实际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温室大棚的塑料薄膜的颜色常用什么?冬季温室大棚用于养殖猪、牛、羊等动物用什么好处?温室大棚使用农家肥有什么好处?在什么条件下储存水果和蔬菜较好?如果收获的粮食没晒干为什么易发霉?通过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产生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把书上的“死理论”变成“活知识”, 同时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4. 以教师的提问诱导学生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除了要正确把握时间外, 在方式上也要注意艺术性, 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出问题要表达科学、清晰, 教师要善于用肢体语言、语音的变化使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当然教师的提问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来解释,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 这种提问可以作为诱导学生探究的有效手段, 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应不断减少教师的提问, 诱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质疑等, 由教师提问变为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综上所述, 教师的提问要凸显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 面向班级全体同学, 注重探究性, 与实践紧密联系, 并诱导学生提问。教师要以巧妙的提问促进教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的思维, 围绕问题,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有效的高中生物课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 汪忠.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61-74.

[2]吕维红.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 2012 (11) :9-11.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第9篇

一、激趣性提问

为了避免学生听课的疲倦感,课堂提问要有新意,继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例如,以“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提问虫媒花知识;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激发学生掌握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兴趣等。

二、针对性提问

针对性:一是指出本节课、本章内容设计教学提问的重点和难点,在易错处落题,疑难处发问,教师提问,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二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提问,特别是学困生,要在疑点和热点问题上巧妙地设计提问,以达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三、启发性提问

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觉得顿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激活课堂,从而使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竞开智慧之花。如,果实和种子一课,我这样提问:“银杏是杏吗?为什么?”学生在比较它与杏的相似处之后,我再点拨它是种子的理由。这样提问,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顿悟,进而产生一石激多浪的效果。

四、梯度性提问

提问应根据课堂阶段性的不同而有梯度性变化。一节课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层次、有梯度。一般情况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应是“是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熟悉本节课的内容,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再提出“为什么”,最后提出“我们该怎么办”。如,讲遗传和变异时,先提出“一对同胞双生的兄弟,哥哥长期生活在农村,皮肤较黑,弟弟生活在城市,皮肤较白,他们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吗?”然后进入课堂新知识学习,中间在讲遗传的基础时,提出“上述问题为什么是那种变异?”在课程结束时,为了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过渡到下节课的内容,为学生造成悬念,我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基本规律?”待下一节课一起探究学习。

五、激疑式提问

所谓激疑式的提问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用提问的方式使他们产生疑惑、认知疑惑,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问引导他们探究生物奥秘。

总之,教师设置疑问,不仅可以挖掘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展示教师教学艺术,显现教师教学魅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一教学方法,做到善于提问,巧于提问,问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10篇

2014年10月19日

媒体记者常见的业务基本功之一,是人物访谈。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防止受访者偏题或跑题,熟练掌握提问方法,是访谈的关键。它关系到记者能否在短时间内,深入挖掘受访者内心世界鲜为人知的想法、见解、亮点,引领访谈顺利进行,直至圆满成功。

当今媒体记者的案头准备工作中,往往缺乏预先创作、设计紧扣访谈主旨,严谨有效的围题方法,这一重要环节。表明记者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受访者回答问题不得要领,或泛泛而谈,发言冗长,甚至只谈自己兴趣内容的尴尬局面,估计不足。长期以来,媒体记者进行人物访谈通常采用十种传统方法,学术界将它们习惯的称为正问法、侧问法、诱问法、设问法、激将法、反问法、追问法、让步法、潜问法、隐问法。这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闻采访学传授的提问法,在新形势下,其内涵更加丰富。笔者依据30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试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对记者访前设问,加以具体诠释。

一、“开门见山”的提问。

这是一种在肯定已知内容基础上,希望受访者继续依据访谈主旨,介绍未知内容的提问方式。它尤其适用于积极配合访谈的开明人士。

例如,党的“十八大”后,记者希望了解某机关工作起色,向相关领导直接提问到:为极大调动全社会精神与物质的创造力,许多机关的行政职能,都开始从过去的只要求社会各界该怎样做,转为服务性职能,只对社会各界积极阐明哪些不合法、不能做,其它均不加以限制。你们的内部制度是不是也有了这方面的转化? “兜圈子”的提问。

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提问方式。它主要用于缓解访谈的紧张气氛。

例如,某机关由于种种原因,在党的“十八大”后,工作没有起色。为了解实情,促使该单位尽快摆脱被动局面,某媒体记者前来采访。这家单位领导知道记者来意后,自然紧张、拘束。对此,记者可以这样提问:今天上班,我曾到一家单位,看见许多办公室里的桌椅都空着,知道许多干部都下基层调研去了,您觉得对比以往,这是不是一种新面貌?接着又问:XXXXX单位,整顿了一半,搁置不前,原因复杂,如果您在那里任主要领导,会从什么方面选择突破口扭转局面?

又如,受访者操持浓重的江浙口音,为缓解访谈紧张气氛,记者可以先行提问:您是江浙人吗?来福建工作,习惯吗?接着又问:我有个老领导也是外地人,就是因为不愿意实实在在的与当地职工打成一片,使单位的改革停顿不前。您认为领导一个企业改革,与团结本地群众,有关系吗?如果您在这家企业任领导职务,会从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呢?您对所在单位的现状满意吗?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整顿计划呢?

三、“先人后己”的提问。

这是一种先请受访者认真回答与己关联人事,再不得不自我介绍的提问方式。在受访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又因种种原因闭口无言时,记者可以先将其当成新闻事件的知情者、证人,加以“先人后己”式的提问。

例如,某村支书工作有了成绩,却不求闻达,记者可以先这样提问:据说村民XXX养鸭子致了富,还帮邻居解了困,有这事吗?接着又问:村民们都说,他脱贫源于您代表村党支部起草的《脱贫规划》,是吗?

四、“想当然”的提问。

这是一种依靠记者丰富阅历,聊天中,主观先述普遍规律内容的提问方式。例如,记者很想通过采访成功发明者,了解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就可以先这样发问: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成功的喜悦中,其他获奖者都提出将奖金回馈给暗中默默支持自己的人,假如你也这样,那么要回馈的这个人又是谁呢?

又如,某部队军事演习成绩斐然,这其中,军事主官的战前部署和战斗指挥,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这是否意味着部队政治主官的地位与作用被缩小了呢?当记者要采访部队政委时,围绕问题,可以这样提问:演习结束了,在成绩面前,您有了可以重新选择工作岗位的机会,是选择司令员的位置,还是继续在政委的位置上留任?

五、“明知故问”的提问。

这是一种用道理逼着受访者讲道理的提问方式。

例如,某媒体记者执行追踪报道任务,在接触问题关联领导时这样问到:XX电视台XXXX栏目转播了观众来信,又通知你们观看《新闻调查》“船该沉人不该亡”的客观报道,是吗?您认为海上遇险,已报废了的船只漏水沉没,是正常的吗?那么,就是说,这艘船上作业的职工,后来伤亡了,是本不应该有的恶果,是吗?

又如,媒体记者针对节假日职工加班,却领不到加班工资的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就可以这样提问路人:在单位加班,却拿不到法定的加班工资,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愿意吗?

六、“逆向思维”的提问。

这是一种无论新闻事实积极还是消极,都从相反结果给予关切的提问方式。例如,记者针对刚刚试行的“绩效工资民主协商评定制度”,进行调查采访,而赞成这项制度的职工,却不直言好得很,在话筒前吞吞吐吐,顾虑重重,记者就可以这样问到:试行“绩效工资民主协商评定制度”,你们可以畅所欲言提合理化建议,但在这之前,你们的建设性意见,跟谁说呢?记者又问:现在提合理化建议,不算犯上作乱了,可提了建议,不被采纳后,会不会产生废除这个制度的想法?为什么?

七、“循序渐进”的提问。

这是一种沿着事物理所当然,又原则无误方向给予关切的提问方式。

例如,记者到刚刚通了电,正在奋力脱贫的乡村采访,想报道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可以这样提问:来了电,想做许多事,是吗?先想做什么?一位受访的村民回答:集资买马达、碾米机器,办厂子,结束左邻右舍以往跋涉几十里路到有电村碾米磨面的历史。记者又问:假如厂子办起来了,你核算一下,成本回收以及将来的利润,每月至少挣多少?钱积累多了,想过帮街坊邻里、亲朋好友,整点什么事吗?回答:碾米厂的稻麦糠多了,相帮乡亲们养猪挣钱„„。

又如,记者想详细了解一位见义勇为者的火海救人经过,问到:听到警报声,你从办公楼赶往爆炸起火的码头,还有一段路程,除了急切的心情,还想到什么了吗?回答:没有。记者又问:爆炸起火,火势一定很猛,是吗?回答:是的,但厂里义务消防队的水龙枪已经喷水施救。记者又问:救人,分秒必争,您没犹豫,就往正在燃烧的船上冲去,是吗?回答:是的,要通过一条长达五米的跳板,才能上船救人。记者又问:消防水龙将你的身体打湿,这样便减轻了烈火对你的伤害,是吗?回答:是的,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才有可能背起昏厥的船员,脱离火场„„。

八、“拓展外延”的提问

这是一种针对非常人物及其事件,改变非常的提问角度,以针对常人进行访谈交流的提问方式。比如,伟人的后代,其内涵就是一个人,然而,他的外延对象之间的相互差别,相距甚大。他是领袖的儿女,可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城里人中的一员。他要求记者以采访常人的方式与自己交谈。

记者面对有着极不寻常家庭背景的受访者,虽被对方的事迹所感动,希望畅所欲言的进行采访交流,但被拒绝,记者只好这样提问:绝大多数城里人在农村呆不住,您也是城里人(领袖后代),却扎根农村四十年,这几乎让所有陌生人都不由自主的关注,甚至猜测这种抉择背后,是怎样的阅历?假如您是旁观者,也会这样猜测吗?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你的这种性格是来到农村后形成的,还是从前?自强不息的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与别人对你的影响有关系吗?困难的时候,想没想过求助他人?„„。

九、“言简意赅”的提问。

这是一种记者以对受访者事迹表态进行交流的提问方式,言下之意,引领受访者对自己的事迹过程,吐露真实感受。

例如,在某省地震后,记者关注到一位企业家的赈灾表态,并及时进行了采访。记者问到:前天,某省地震受灾,昨天您就表态要通过红十字会,将一亿赈灾款汇往当地政府,是吗?您知道您是我省第一个提出以一笔不菲资金赈灾的企业家吗?我们注意到,正好昨天是您的生日。此时,作出赈灾决定,更显得您对灾区群众的同情与关爱,是吗?„„。记者在一连串事实陈述中,已经把问题提交给了受访者,即赈灾义举的感受是什么?

十、“指桑试槐”的提问。

这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提问方式。

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论文 第11篇

一、提问的功能

1.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分析学生的问题,准确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2.表达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学生

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某事的看法等,可以促进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二、提问的构成要素

1.问题的焦点.

问题的焦点有两层的含义:提问要根据需要,或提得具体明确,或提得广泛笼统.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包含一个中心.

2.问题的分布.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过多地集中于某一部分学生,虽然这样做是无意识的,但是结果却忽视了教室里其他部分的学生.因此,提问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有大体均等的练习机会.教师将问题指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思考,同时又使他们都感到自己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的教师的操作程序不同,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提问题,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学生放松注意.对于问题如何分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提问后的停顿.

教师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但是,一些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里的沉默,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似乎几分钟一样长.有些学生思考的时间长,有的短,但教师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思考时的沉默而催促学生,或干脆自问自答.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有的,思考时间的`长短应由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而定.

4.对问题的提示.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回答不上来,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提示: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三、提问的方式

1.回忆性提问.

回忆性提问是教师利用所谓的事实性问题让学生追忆学习过的基本内容.这类问题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记住了.由于回忆性问题的提问目的主要在于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所以教师无法从中了解学生对所记住的知识是否完全理解.

2.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指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原因、结果、条件等的提问.这此问题在课文里没有直接讲述,没有现存的答案.学生要自己重新组织所提供的材料,找出根据,指出原因.这种提问的类型,可以帮助学生概括、整理所学的知识.

3.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所作的发问.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在综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利用各种逻辑能力和想象力.综合性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力.

四、提问应注意事项

1.提问要简单明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把这一类问题叫做检查性问题.使用这种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理解.

2.问题的分布要合理.

中学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第12篇

但实践中,学生课堂答问并非尽如人意,尽管教师在提问内容和方法上颇费心思,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或不积极配合或胡乱应付,不肯认真解答;或似在思考,其实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难以出头露面……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必须明确一定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否则会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庸俗,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以致教学失败。因此,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一堂课45分钟,整节课不可能都用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做详细的探讨研究。课堂提问就要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弱点、疑点来提问,也就是说,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找准突破口,抓住要点,不应该在枝节上拉扯过多,更不能无的放失。

例如,我们在讲“机械运动”时,课文开头有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个虫子,抓住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教师可针对这个故事提问: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这样学生就会在惊疑不解之余去主动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课堂主题。而如果教师问:“同学们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发生的一些趣事吗?”这样问就会引导学生思维误入歧途,造成学生认识情感的负迁移。

再有就是要抓住难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对生活现象的错误理解,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论相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提问:你站在一辆匀速向前运动的火车里,竖直向上跳起,落下来后是在起点处,还是落在起点后面,为什么?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理解“人起跳后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他将保持跳起时刻跟随火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知识难点。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讨、去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能是填空式问答。例如,教师习惯于在讲课时随口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是”,这种大合唱的问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在学生最感困惑的知识焦点上设疑,在学生的思维定势及思维缺陷上设疑。因此,所提问题必须让学生经过回忆、对比、归纳、综合等思维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而不是书本中现成的答案做简单背诵式复述。例如,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其可能原因有哪些?比直接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更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 情境启发法

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提问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幻灯、电视、投影仪等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阅读材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简明的语言提出,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把学生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上,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教师可轻唱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教师提问:“选择什么为参考系,竹排运动呢?又选择什么为参考系,两岸青山在运动呢?”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理解也会深刻。

2. 矛盾启示法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讲“物体沉浮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到水里总是下沉呢?”学生回答:“因为木块轻而铁块重。“教师接着问:“把同质量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里,又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再利用实验启发学生并解决问题,如拿出一牙膏皮,把它卷成一团放到水杯里,则牙膏皮下沉,然后又将牙膏皮恢复成圆筒状放入水中,可以看到牙膏皮又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教师可问:“牙膏皮的质量未变,为什么空心的牙膏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能引导和启发学生:鼓起的牙膏皮,体积变大了,所以上浮,进而得到“浮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 类比启发法

对于一些学生认识模糊,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类比启发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略物理公式和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会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然后带领学生回忆:在密度公式中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引导启发学生通过类比,得出正确结论。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紧扣教材重、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理解顺序,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得出结论。要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但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不要难度过大,跨度过宽,否则学生不能三言两语就回答出来,会茫然。对于每节课的重难点,提问的层次要密集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跨度可适当大些,以免浪费时间,一堂课往往就是由或大或小“问题链”引导层层深入,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着偏向心理,经常提问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的智力、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那些被遗忘的学生则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教师在提问要面向全体,分配均衡,设计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若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高于或低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不主动进行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照顾学生的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的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第13篇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

1. 晓之以理,打动心弦,让“我要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有问也必有思,有思也定有所得。作为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能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 积极评价,树立信心,让“我能问”的思想不断强化。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发问,教师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最终使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以此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 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让“我善问”的优越感逐步体现。 转换角色,就是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至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另外,学生仅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要使学生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

二、明确“提问”的入口,促使学生能问

1. 在概念中提问。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概念中提出问题并能准确解答,会使学生明确概念,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甚至能起到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2. 在问题中提问。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问题的自觉性。

3. 在知识联系处提问。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各个知识点,实现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构建。

三、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法、联想对比法等尝试提问,不断强化,可以使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提高。

1. 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

2. 联想对比法。联想对比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

上一篇:档案考核评比办法下一篇:2024班务计划三年级下